思惟八苦 - 淨蓮上師佛法網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
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
今初. 思惟苦諦生死過患,第二是正修苦諦的內容。
淨蓮上師佛法網站>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思惟八苦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
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
今初
思惟苦諦生死過患,第二是正修苦諦的內容。
分為思惟生死總苦、以及思惟別苦兩部分。
思惟生死總苦,再分為思惟八苦、思惟六苦、和思惟三苦來說明。
首先介紹思惟八苦的內容。
如親友書云:「仁和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眾苦出生處。
」應如是修。
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眾苦根源。
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
等字攝四,共為八種。
此八種苦,是薄伽梵於多經中,明苦諦時數所宣說。
如親友書云:「仁和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眾苦出生處。
」應如是修。
如親友書中說:「菩薩應該厭患生死,思惟生死中缺乏快樂,是老、病、死等無量眾苦的出生處。
」應當這樣來修習。
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眾苦根源。
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
等字攝四,共為八種。
此八種苦,是薄伽梵於多經中,明苦諦時數所宣說。
如何修習厭患生死?就是思惟生死是一切眾苦的根源。
只要還在三界中流轉生死,就有種種的苦。
這裡所指的苦,是指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以及五取蘊等八種苦。
這八種苦,是佛在許多經典中,一再宣說的,為的是讓眾生明白苦諦的內容。
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如共下時所說共法,此亦應取。
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寫皆當善修。
若慧劣弱,可暫捨置所引教文,唯當修習應時義體。
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
當於所緣遮心掉等,亦莫令隨昏睡沈沒增上而轉,當令其識極為明淨,漸次修習。
入行論云:「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
」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
又修信大乘經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
」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餘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
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
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毘缽舍那或其隨順。
如是亦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
」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如共下時所說共法,此亦應取。
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寫皆當善修。
若慧劣弱,可暫捨置所引教文,唯當修習應時義體。
在修共中士道一切內容的時候,前面下士道中所說共法的部分,也應該要同時來修,因為下士是中士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加修下士不共的部分。
如果智慧具足,就可以按照下面所說的內容,好好的思惟、修習;若是慧力不足,就把以下所引經教的內容,暫時擱置一旁,先思惟、修習眼前相應的部分。
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
當於所緣遮心掉等,亦莫令隨昏睡沈沒增上而轉,當令其識極為明淨,漸次修習。
以下所說的內容,雖然是屬於思惟修,但是仍然必須專心在所緣境上,就是除了正在思惟的部分以外,心不攀緣其他的善法、不善法和無記法上。
(不屬於善或者不善的,稱為無記。
)心專注在所緣境上,儘量避免散亂、掉舉(細的散亂稱為掉舉。
)或者昏沈、睡眠等情況發生,要讓心識保持在非常清明的狀態,依照所應思惟的項目,漸次修習。
入行論云:「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
」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
入行論中說:「雖然日夜精進地修一切的念誦、苦行等善法,如果是散亂心來修,佛說沒有任何的利益。
」這是說,由散亂心來修的一切善行,它的功德、果報都很小。
又修信大乘經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
」另外,修信大乘經中說:「善男子!善於修習大乘各種不同法門的菩薩,之所以能以淨信心來信解大乘、成就大乘,都是從不散亂,正思惟佛法的義理而來的。
」
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餘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
「不散亂心」的意思,是說除了所緣的善法以外,不攀緣其他。
「法」、和「義」,是指佛法的義理。
「法」,是能詮之文;「義」,是所詮之義。
這裡是包括一切大乘經典中的文義。
「正思惟」的意思,是以觀慧,不斷地觀察、思擇。
由以上的這段話,可以明白顯示,不論修習任何的功德、善法,都需要不散亂心、和正思惟法義兩者。
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
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毘缽舍那或其隨順。
所以說,要引發三乘的一切功德,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止」,就是除了安住善所緣當中之外,心不攀緣其他,這樣專一的住在定中,或和定相應的法門中;另一個是「觀」,就是善於觀察、思惟一切的善所緣境,這樣才能生出根本智和後得智,或和慧相應的觀慧。
如是亦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
」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這個道理,也如解深密經中所說:「彌勒菩薩!所有聲聞、菩薩、和佛的世間、出世間的善法,都是修習止、觀所得的結果。
」所以,如果沒有真實的止、觀,以及和止、觀相應的定、慧,一定無法成就三乘一切的功德。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
眾苦所隨故生為苦者,謂諸有情那洛迦中,及諸一向唯苦餓鬼,並諸胎生卵生,如是四類,於初生時,便有無量猛利苦受,隨逐而生。
粗重所隨故生為苦者,謂三界一切諸行,為煩惱品粗重所隨,無堪能性,不自在轉。
三界有情諸行生起,皆為煩惱品類粗重隨逐。
總之由有生住增長,煩惱種子隨逐流轉,故無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轉。
眾苦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緣,便能增長老病死等,無邊眾苦。
煩惱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生死既受生已,便於貪境瞋境癡境發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惱不靜,不安樂住,謂諸煩惱,由種種門逼惱身心。
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者,謂一切生最後邊際,咸不出死此非所愛,此復能令唯受眾苦。
故應思惟如是生時,眾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復能引衰老病等煩惱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
在「思惟八苦」之中,最初思惟的是「生苦」的部分,共分五方面介紹:
眾苦所隨故生為苦者,謂諸有情那洛迦中,及諸一向唯苦餓鬼,並諸胎生卵生,如是四類,於初生時,便有無量猛利苦受,隨逐而生。
第一是出生時,便受無量眾苦。
寒冷地獄的眾生從冰中出生,燒熱地獄的眾生從火中出生,餓鬼道的眾生從飢渴中出生,胎生的眾生有產門逼窄等苦,卵生的眾生成卵時苦、出卵時苦,須受兩重的痛苦。
所以,無論是卵生、胎生、濕生、還是化生,初生時,都有無量猛利的苦受,隨著出生而來。
粗重所隨故生為苦者,謂三界一切諸行,為煩惱品粗重所隨,無堪能性,不自在轉。
第二是只要出生,煩惱便隨著而來。
一旦在三界中受生,身、口、意三業,總是和煩惱相應,自己的身心完全不能作主,不能自在。
粗重,是煩惱的異名。
三界的眾生,在出生時就帶著過去所有的煩惱習氣,這些煩惱習氣的種子,含藏在第八阿賴耶識當中,和我們一同受生,所以在現生中的種種行為,包括起心動念、說話、做事,這一切的身口意三業,都是由這些煩惱習氣的種子,而生出種種的現行來,實際上我們身心是完全不能作主的,只能隨著煩惱習氣轉,是無法自在的。
三界有情諸行生起,皆為煩惱品類粗重隨逐。
總之由有生住增長,煩惱種子隨逐流轉,故無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轉。
三界一切眾生的種種行為,只是隨著不同煩惱的種類而轉。
煩惱的種類,一般分為十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薩迦耶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
)和二十隨煩惱。
(忿、恨、惱、嫉、害、諂、誑、慳、覆、憍、無慚、無愧、放逸、懈怠、失念、不正知、散亂、掉舉、昏沈、不信。
)總而言之,我們的身心只能隨著這些煩惱造業,煩惱習氣的種子不斷生起,遇緣起種種的身口意現行,這些現行又回薰到第八阿賴耶識,成為未來煩惱習氣的種子,這樣的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不斷在串習增長煩惱習氣的種子,所以這些煩惱習氣的力量愈來愈強,使得我們的身心完全無法自在作主,心想行善,卻無法行善,心想止惡,卻反而為惡,全然不能止惡修善,也不能隨自己的心意自在而轉。
眾苦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緣,便能增長老病死等,無邊眾苦。
第三是既然出生,就有老、病、死等眾苦。
在三界受生以後,由於有了生命,所以伴隨生命而來的衰老、病痛、死亡等苦便接踵而至。
煩惱所依故生為苦者,謂於生死既受生已,便於貪境瞋境癡境發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惱不靜,不安樂住,謂諸煩惱,由種種門逼惱身心。
第四是身心煩惱,所以是苦。
既然受生,便於樂境生貪,苦境生瞋,不苦不樂境生癡,這貪瞋癡三毒,以種種不同的方式逼惱身心,使身心苦惱,無法安樂,所以出生便是煩惱不斷,受苦不斷。
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者,謂一切生最後邊際,咸不出死此非所愛,此復能令唯受眾苦。
第五是不能隨自己的意願不死,所以是苦。
有了生命就一定會死亡,生命的最後邊際就是死亡,儘管妳是多麼的不願,也不能逃避不死,只有拋下財產、地位,割捨親友,滿懷悲苦的離開。
故應思惟如是生時,眾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復能引衰老病等煩惱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綜合前面五項,我們應當思惟,由於出生,所引發無量無邊的苦,不論是出生時的苦,還是身心無法自在的苦,老病死等苦,身心受煩惱逼迫的苦,或是最後死亡的苦,這些都是由生所引發的眾苦。
特住胎時受何苦者。
如弟子書云:「極猛臭穢極逼切,最狹黑闇徧蔽覆,住胎猶入那洛迦,身屈備受極重苦。
」此諸文義,如入胎經云:「無量不淨,周徧充滿,多千蟲類之所依處,具足最極臭穢二門,具足非一骨鏁穴孔,復有便利清腦腦膜髓等不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對腹皮,於日月中,出諸血相以之資養,母食食時,以二齒鬘細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穢津涎浸爛,上為腦膜之所纏裹,猶如變吐。
所有食味,從母腹中入自臍孔,而為資長,漸成羯羅藍,頞部陀,閉尸健南,手足微動,體相漸現。
手足面等胎衣纏裹,猶如糞穢,生臭變臭猛暴黑闇,不淨坑中上下遊轉,以諸苦酸粗鹹辣淡,猶如火炭。
食味所觸,猶如蒼蠅,以不淨汁而為資養。
如墜不淨,臭穢熾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堅。
又母身內所有火力,煎炙徧炙極徧煎炙,燒熱徧熱極徧燒熱,燒然徧然極徧燒然,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即大苦受。
如如其母轉動,徧動極徧轉動,如是如是如被五縛,亦如投擲煻煨坑中,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難以為喻,極大苦受。
」如是其母,若受飲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膩太乾太冷太熱,鹹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說於胎起大痛苦。
生臟上壓、熟藏下刺,如被五縛插之尖標。
從胎產時及產出時,所有眾苦,亦如弟子書云:「此漸如硬壓油具,壓迫其次方得生,然未爾時即捨命,唯是受苦業力強,住不淨中顛倒身,濕爛裹胎極臭穢,猛逼切痛如潰瘡,猶如變吐宿念捨。
」此諸文義,如入胎經云:「次彼漸生一切肢節,從其糞廁腐爛滴墜,不淨暴惡生臭變臭,黑闇可怖,糞尿熏粘臭氣垢穢,血水常流,瘡門之中,由其先業異熟生風,吹足向上令頭向下,兩手縮屈被二骨輪,逼迫徧迫周徧逼迫,由諸粗猛難忍非悅,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猶如初瘡,難可觸著,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極穢胎垢徧粘其身,由乾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臟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難忍苦處。
此由因緣增上,宿業異熟生風吹促至極艱辛,始得產出。
生已無間,被外風觸如割塗灰,手衣觸時如利劍割,當受粗猛難忍非悅極大苦受。
」又說如牛剝皮,被蟲所食,及如癩人徧身潰爛,加諸鞭撻極受楚切。
又產已無間,取懷抱等及寒熱觸,亦當受諸粗猛難忍,非悅意苦。
八苦之中,特於此初即於最後,須慇重修。
故如前說,當以觀慧數數觀察,而善修習。
特住胎時受何苦者。
如弟子書云:「極猛臭穢極逼切,最狹黑闇徧蔽覆,住胎猶入那洛迦,身屈備受極重苦。
」這裡特別將住胎時所受的苦,從弟子書和入胎經中引述出來,以增加對生苦的體會,應多多思惟修習。
如弟子書中所說:「住胎時,就如身入地獄,處在臭氣污穢當中,身體彎曲擠壓在一個狹小黑暗的空間內,受盡了種種的苦。
」
此諸文義,如入胎經云:「無量不淨,周徧充滿,多千蟲類之所依處,具足最極臭穢二門,具足非一骨鏁穴孔,復有便利清腦腦膜髓等不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對腹皮,以上所說的道理,也如入胎經中所說:「住胎時,周身徧滿無量的不淨,就如墮在糞廁屎坑中,不但臭穢,而且黑暗,有無量多千種蟲居住在內,臭汁常流,精血腐爛,非常厭惡。
母親的身體,是由骨骼、血、肉、筋、脈、肪、膏、腦、膜、骨髓等共同組成,再以薄皮覆蓋在這個惡業的身瘡上,內外都流著不淨。
胎兒就是被擠壓在這堆不淨物當中,上有生藏(呼吸系統、循環系統),下有熟藏(消化系統、排泄系統)。
若是男胎,在母右脇蹲居而坐,兩手掩面,面向母脊骨背對腹皮;若是女胎,則在母左脇蹲居而坐,兩手掩面,面向母腹皮背對脊骨。
於日月中,出諸血相以之資養,母食食時,以二齒鬘細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穢津涎浸爛,上為腦膜之所纏裹,猶如變吐。
所有食味,從母腹中入自臍孔,而為資長,漸成羯羅藍,頞部陀,閉尸健南,手足微動,體相漸現。
手足面等胎衣纏裹,猶如糞穢,生臭變臭猛暴黑闇,不淨坑中上下遊轉,以諸苦酸粗鹹辣淡,猶如火炭。
胎兒是由臍帶提供營養來成長的。
母親先將食物,用兩排牙齒咬碎,和舌頭上所流出的唾液一起攪拌,這樣細細地咀嚼,然後嚥下,食物進入胃腸後,加入膽汁、痰、膿、血等四種分泌物,把食物混雜成各種顏色,看起來就像吐瀉出來的東西一樣,令人非常地厭惡。
這些食物經過消化後轉變為營養,由母親的臍帶輸送給胎兒,於是漸漸形成了『羯羅藍』(這是父精母血最初和合時所凝結成的,形狀類似粥汁或酪漿,是受生第一個七日,所呈現的相貌。
)、『頞部陀』(這是第二個七日所形成的樣子,有如濃稠的乳酪或凝固的酥油。
)、『閉尸』(這是第三個七日所形成的樣貌,形狀像鐵筷或蚯蚓。
)、和『健南』(這是第四個七日所形成的狀態,肉團堅厚,就像鞋楥或溫石。
)。
就這樣經過三十八個七日,胎兒逐漸形成。
手、腳、臉等緊緊地被纏裹在胎衣之內,如置身臭穢、黑暗的不淨坑內,在裡面上下遊轉。
種種酸、鹹、苦、辣等滋味,由臍帶進入體內時,就像在吃火炭。
食味所觸,猶如蒼蠅,以不淨汁而為資養。
如墜不淨,臭穢熾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堅。
接觸這些汁液時,像蒼蠅啜飲不淨粘液來資養生命。
不但身體如同墜到一個臭穢不堪的污泥中,命根也微弱得像風中的殘燭,一點也不堅實。
又母身內所有火力,煎炙徧炙極徧煎炙,燒熱徧熱極徧燒熱,燒然徧然極徧燒然,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即大苦受。
母親體內所發出的熱力,使胎兒像置身在熱地獄中,受著各種煎炙、燒熱、徧燃的痛苦,猛烈得難以忍受。
如如其母轉動,徧動極徧轉動,如是如是如被五縛,亦如投擲煻煨坑中,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難以為喻,極大苦受。
」母親身體轉動時,胎兒也在裡面跟著轉動。
有時感覺像是被五花大綁,有時又像是丟進了煻煨地獄中,所受種種猛烈的苦,實在難以言喻。
」
如是其母,若受飲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膩太乾太冷太熱,鹹淡苦酸及太甘辛,苦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說於胎起大痛苦。
生臟上壓、熟藏下刺,如被五縛插之尖標。
母親所受用的飲食,無論是太多、太少、還是太油、太乾;太冷、太熱、太鹹、太淡、或者是太苦、太酸、太甜、太辣,都會引起胎兒強烈的痛苦。
母親走得太久、走得太急、或跳、或躺、或蹲、或坐、或站火前,這種種的情況,也都會讓胎兒感到很大的痛苦。
生藏壓在上面,熟藏頂在下面,就像手、腳都被綁了以後,再插在尖的標桿上。
從胎產時及產出時,所有眾苦,亦如弟子書云:「此漸如硬壓油具,壓迫其次方得生,然未爾時即捨命,唯是受苦業力強,住不淨中顛倒身,濕爛裹胎極臭穢,猛逼切痛如潰瘡,猶如變吐宿念捨。
」關於出胎和生產時所受的眾苦,弟子書中也曾描述:「胎兒出生時,經過狹長、黑暗的產道,就像用榨油的工具,硬把他壓迫、推擠出來,有的還沒有等到出生就已經斷命了,只有業力強的胎兒,能經得起這樣的擠壓,在不淨的子宮中反轉其身,頭朝下腳往上,和著胎衣、羊水等濕爛的臭穢物一同產下。
出生時所受猛烈、逼迫的切身之痛,如擠壓著潰爛的毒瘡,這時極為臭穢的胎兒,正如同隔夜所吐瀉出來的東西,真想馬上把它丟棄。
」
此諸文義,如入胎經云:「次彼漸生一切肢節,從其糞廁腐爛滴墜,不淨暴惡生臭變臭,黑闇可怖,糞尿熏粘臭氣垢穢,血水常流,瘡門之中,由其先業異熟生風,吹足向上令頭向下,兩手縮屈被二骨輪,逼迫徧迫周徧逼迫,由諸粗猛難忍非悅,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猶如初瘡,難可觸著,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極穢胎垢徧粘其身,由乾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臟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難忍苦處。
此由因緣增上,宿業異熟生風吹促至極艱辛,始得產出。
以上所說的文義,在入胎經中也有同樣的說法:「經過了三十八個七日以後,胎兒的身體逐漸長成,就像置身在惡臭的糞廁當中,滴落下來的全都是腐爛的不淨物,不但其間狹窄、黑暗、恐怖,全身還沾滿了糞、尿、膿、血等垢穢。
胎兒經由業力的風氣,將足吹向上頭向下,兩手縮屈,從母親的骨盤當中被壓擠出來,這時所受的苦,簡直無法形容,最難以忍受的苦,莫過於全身上下已被擠壓得全部青瘀,就像剛剛長成的膿瘡,輕輕一碰觸便痛不可當,一切的身根也充滿痛苦。
還有因為乾渴的緣故,嘴唇、喉嚨,以及心臟都非常乾燥。
以上這些就是胎兒出生時所受的苦。
這中間還需要配合種種宿世的業力、果報等增上緣,才能這般艱辛地將胎兒產出。
生已無間,被外風觸如割塗灰,手衣觸時如利劍割,當受粗猛難忍非悅極大苦受。
」又說如牛剝皮,被蟲所食,及如癩人徧身潰爛,加諸鞭撻極受楚切。
又產已無間,取懷抱等及寒熱觸,亦當受諸粗猛難忍,非悅意苦。
產下以後,全身毛孔接觸到外界的風,就像皮肉被割開後,再塗上泥灰般的痛楚,皮膚被手或衣服碰觸時,也如被利劍切割,痛不可觸。
」也有一些被形容為如牛剝皮、諸蟲啃食、以及全身潰爛的痲瘋病人,再加上鞭打等苦。
除此以外,在懷抱胎兒、和寒熱等觸身時,也都會受到相當大的痛苦。
八苦之中,特於此初即於最後,須慇重修。
故如前說,當以觀慧數數觀察,而善修習。
在八苦當中,以最初的生苦、和最後的五取蘊苦最為重要,所以應當依照前面所說的內容,不斷地以觀察慧、善巧的思惟、觀察、修習。
在住胎時所受的苦當中,因為論及「不淨觀」的部分,所以特別節錄「不淨觀」的修法,以供參考。
一、依成胎、住胎、出生、以及死亡等項目,來思惟不淨:
(1)種子不淨:成胎是由父精、母血、和中陰身業識的種子,三緣和合而成,而這三緣都屬不淨所生。
先是父母以妄想邪念風,吹婬慾火,加上自身宿世所造種種不淨的業習,因此遇到這種不淨緣時,業識的種子便入於父精母血中而成胎。
(2)生處不淨:指住胎時的不淨。
胎兒在母體內,是被擠壓在大腸、小腸、腹、脊、肋骨、屎尿、水泡等不淨物中,如此懷胎八個月到九個月的期間,就像置身於黑暗、狹窄、恐怖的屎坑中。
(3)自相不淨:是指出生後,身體的九孔常流出不淨。
眼有眼屎、耳有耳屎、鼻有鼻涕、口有唾液、便道常出屎尿等。
全身的毛孔也汗流不淨。
(4)自性不淨:是說身體的本身就是不淨的。
從頭到腳,只是三十六種不淨物的組合,四邊用薄皮把它包裹起來,儘管每天洗得乾乾淨淨,再穿上漂亮的衣服裝飾,吃最好的飲食佳餚,也終究是不淨的。
(5)究竟不淨:是指身體壞死時,也是不淨的。
如果投入火中,則化為灰燼;若是放置水漂,則變為脹爛;倘若掩埋土中,則被蛆蟲啃食而歸為塵壤。
所以,無論以何種方式死亡,最後的屍體都是不淨的。
二、依身內三十六物的污穢不淨,思惟以對治內身貪:
(1)外相十二:髮、毛、指甲、牙齒、眼屎、淚、涎、唾、屎、尿、垢、汗。
(2)身器十二: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
(3)內含十二: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
三、依外九想的污穢不淨,思惟以對治外身貪:
(1)脹想:觀想人死後,屍體漸漸膨脹,腫脹如皮囊。
(2)壞想:膨脹後慢慢萎縮,皮肉開始爛壞,四肢破碎,五臟惡露。
(3)血塗想:血流塗地,點污惡穢。
(4)膿爛想:肉爛膿流,臭氣轉增。
(5)青瘀想:膿血清盡,瘀黑青臭。
(6)噉想:蛆蟲啃食,決裂殘缺。
(7)散想:筋斷骨離,頭足交橫。
(8)骨想:皮肉已盡,但見白骨。
(9)燒想:焚燒死屍,骨裂烟臭。
這九想能除去對人的七種貪著:
(1)貪著色:如果對於青、黃、赤、白等種種顏色貪著的,可以用血塗想、青瘀想、膿爛想來去除。
(2)貪著容貌:若是對於細膚纖紙、鳳眼櫻口等容貌貪著的,可以用脹想、壞想、噉想、散想來去除。
(3)貪著威儀:對於威儀進止、坐、起、行、住、禮拜、俯仰、揚眉等姿態貪著的,可以用死想來去除。
(4)貪著言語:對於音聲、言辭方面容易動心的,也是用死想來去除。
(5)貪著妙觸:對於柔膚輭肌、熱時身涼、寒時體溫等身觸特別貪著的,可以用骨想、燒想來去除。
(6)貪著人相:對於男女相特別執著的,可以用噉想、散想、骨想來去除。
(7)貪著人愛:貪著愛戀的對象,可以用噉想、散想、骨想來去除。
經常修習九想,能對治四顛倒中,對於「不淨」起「淨」的顛倒。
以九想剖析身相的結果,發現此身充滿不淨,於是愚癡顛倒的癡心轉薄;癡心轉薄,對身體所引發的種種貪愛也跟著轉薄;貪欲轉薄,由貪身而引生的瞋心也薄,所以修習九想,能同時對治貪瞋癡三毒的煩惱。
思惟老苦分五。
盛色衰退者,謂腰曲如弓,頭白如艾,額如砧板,皺紋充滿,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愛。
氣力衰退者,謂於坐時,如袋斷索,起如拔樹,語言遲鈍,行步緩慢等。
諸根衰退者,謂眼等不能明見色等,重忘念等,減念力等。
受用境界衰退者,謂受飲食等,極難消化,又無堪能受諸欲塵。
壽量衰退苦者,謂壽多滅盡,速趣於死。
應當數數思惟此等,廣大遊戲經中亦云:「由老令老壞少壯,猶如大樹被雷擊,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說老出離。
諸男女眾由老枯,如猛風摧娑羅林,老奪精進及勇勢,譬如士夫陷淤泥。
老令妙色成醜陋,老奪威德奪勢力,老奪安樂作毀訾,老奪光澤而令死。
」慬哦瓦云:「死苦雖重,而時短促,此老最重。
」迦瑪瓦云:「老漸漸至,故稍可忍,若一時頓至,實無能忍之方便。
」
思惟老苦分五。
在「思惟八苦」當中,第二思惟的是「老苦」的部分,共分五方面介紹:
盛色衰退者,謂腰曲如弓,頭白如艾,額如砧板,皺紋充滿,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愛。
第一是少壯時的盛色衰退,所以是苦。
人到老年,腰彎如弓箭,髮白如艾絨,額頭如砧板,充滿了皺紋,這些衰退的容貌,實在非常的不可愛。
氣力衰退者,謂於坐時,如袋斷索,起如拔樹,語言遲鈍,行步緩慢等。
第二是氣力衰退不如從前,所以是苦。
坐的時候,像袋子斷了繩索,重墜於地。
站起的時候,又像從地上拔起一棵樹般的吃力。
講話變得遲鈍,行動也愈來愈緩慢。
諸根衰退者,謂眼等不能明見色等,重忘念等,減念力等。
第三是六根衰退,功能不顯,所以是苦。
眼花、耳聾、舌常無味、心多忘念,記憶力減退等。
受用境界衰退者,謂受飲食等,極難消化,又無堪能受諸欲塵。
第四是色、聲、香、味、觸等境界,無法受用,所以是苦。
眼無法受色,耳無法享受聲,鼻無法享受香、胃口不好,飲食難消化等。
壽量衰退苦者,謂壽多滅盡,速趣於死。
第五是壽命不斷減少,逐漸逼近死亡,所以是苦。
壽量愈減愈少,很快就會趣向死亡,心中充滿驚恐和怖畏。
應當數數思惟此等,廣大遊戲經中亦云:「由老令老壞少壯,猶如大樹被雷擊,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說老出離。
諸男女眾由老枯,如猛風摧娑羅林,老奪精進及勇勢,譬如士夫陷淤泥。
老令妙色成醜陋,老奪威德奪勢力,老奪安樂作毀訾,老奪光澤而令死。
」應當經常思惟以上所說老苦的內容。
廣大遊戲經中也說:「年老,使少壯時的盛色、氣力衰壞,就像一棵大樹,不幸被雷電擊中;年老,使諸根不堪受用,就像居住在一間腐朽的老屋,時時怖畏有傾塌的危機,因此佛說應多思惟老苦,儘速出離。
一切男女枯老的情況,就像猛風吹斷了娑羅林(此樹很脆弱,猛風一吹便折斷)。
年老奪去了精進、勇猛的勢力,就像士夫被陷在淤泥當中,動彈不得;年老使容貌變得醜陋,也奪走往日的威德與風采;年老摧毀了安樂,成為眾人嗤笑的對象,也奪走了生命的光彩,而終究走向死亡。
」
慬哦瓦云:「死苦雖重,而時短促,此老最重。
」慬哦瓦說:「死苦雖然勢猛,但時間短促,所以苦短;老苦的勢弱,時間卻很長,因此比死苦的痛苦還要重。
」
迦瑪瓦云:「老漸漸至,故稍可忍,若一時頓至,實無能忍之方便。
」迦瑪瓦說:「衰老是慢慢來的,不容易被人察覺,所以還可以忍受,如果是像死一樣的突然來到,那實在是讓人無法忍受。
」
思惟病苦分五。
身性變壞者,謂身肉銷瘦,皮膚乾枯等。
增長憂苦多住憂苦者,謂身中水等諸界,分不平均增減錯亂,身生逼惱,心起憂痛而度晝夜。
不能受用悅意境界者,謂若有云,諸可意境於病有損,雖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諸威儀道,亦多不能隨欲。
諸非可意境界受用,雖非所欲須強受用者,謂諸非悅飲食藥等,須強飲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諸粗苦事,皆須習近。
速離命根者,謂見病難治,便生痛苦,當於此等審細思惟。
廣大遊戲經云:「多百種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眾生,當觀老病壞眾生,惟願速說苦出離。
譬如冬季大風雪,草木林藥奪光榮,如是病奪眾生榮,衰損諸根及色力。
令盡財穀及大藏,病常輕蔑諸眾生,作諸損惱瞋諸愛,周徧炎熱如空日。
」
思惟病苦分五。
在「思惟八苦」當中,第三思惟的是「病苦」的部分,共分五方面介紹:
身性變壞者,謂身肉銷瘦,皮膚乾枯等。
第一是身體變壞,所以是苦。
如病到身肉消瘦,皮膚乾枯等。
增長憂苦多住憂苦者,謂身中水等諸界,分不平均增減錯亂,身生逼惱,心起憂痛而度晝夜。
第二是身體增長憂苦,心多住憂苦。
由於體內的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增減、輕重錯亂,所以身受逼迫,身體的不適,影響心情,使晝夜長時都在憂惱中度過。
不能受用悅意境界者,謂若有云,諸可意境於病有損,雖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諸威儀道,亦多不能隨欲。
第三是不能隨欲自在享受,所以是苦。
凡是對病情有損害的事情都不能做,加上行動不便等,使行、住、坐、臥,都不能如願。
諸非可意境界受用,雖非所欲須強受用者,謂諸非悅飲食藥等,須強飲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諸粗苦事,皆須習近。
第四是雖非自己所願,卻必須勉強受用。
由於疾病,不喜歡的飲食藥物等,必須勉強使用,加上火燒、針刺、刀割等猛利的苦,也必須忍受。
速離命根者,謂見病難治,便生痛苦,當於此等審細思惟。
第五是由於疾病無法治癒,很快就會喪命,所以是苦。
看到疾病很難治療,醫藥無效,便引起很大的痛苦。
對於以上五種病苦,應當審細的思惟。
廣大遊戲經云:「多百種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眾生,當觀老病壞眾生,惟願速說苦出離。
譬如冬季大風雪,草木林藥奪光榮,如是病奪眾生榮,衰損諸根及色力。
令盡財穀及大藏,病常輕蔑諸眾生,作諸損惱瞋諸愛,周徧炎熱如空日。
」廣大遊戲經中說:「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生成的病有四百四十種,這種種病苦的逼迫,就好像人在追逐鹿時般的緊追不捨,應當觀察老、病是如何摧壞眾生的,希望快快從這些苦中出離。
就像冬季裡的大風雪,使草木枯黃,樹林、藥草也為之變色。
同樣的,疾病奪走了眾生的光彩,使諸根、色力逐漸衰損。
疾病耗盡了家產及財富,還時常引起身心的熱惱,就像烈日當空,沒有一處是不感炎熱的。
」
思惟死苦分五。
謂捨離圓滿可愛財位,捨離圓滿可愛親族,捨離圓滿可愛朋翼,捨離圓滿可愛身體,死時當受猛利憂苦,乃至意未厭此諸苦,當數思惟。
前四為苦之理者,謂見當離此四圓滿而發憂苦。
廣大遊戲經亦云:「若死若沒死沒時,永離親愛諸眾生,不還非可重會遇,如樹落葉同逝水。
死令王者無自在,死劫猶如水漂木,獨去無伴無二人,自業具果無自在。
死擒多百諸含靈,如海鯨吞諸眾生,猶龍金翅象遇獅,同草木聚遭猛火。
」
思惟死苦分五。
在「思惟八苦」當中,第四思惟的是「死苦」的部分,共分五方面介紹:
謂捨離圓滿可愛財位,捨離圓滿可愛親族,捨離圓滿可愛朋翼,捨離圓滿可愛身體,死時當受猛利憂苦,乃至意未厭此諸苦,當數思惟。
前四為苦之理者,謂見當離此四圓滿而發憂苦。
第一是死的時候必須捨離可愛的財位;第二是再親愛的眷屬也帶不走;第三是廣大的朋翼必須分離;第四是自己最愛著的身體也必須捨棄;第五是臨死時,四大分散的身苦,和心中恐懼、怖畏的苦,見到前面四者都將捨離,於是生起猛利的憂苦。
對於這些死苦的內容,應當多多思惟,一直到心中真實生起厭離為止。
廣大遊戲經亦云:「若死若沒死沒時,永離親愛諸眾生,不還非可重會遇,如樹落葉同逝水。
死令王者無自在,死劫猶如水漂木,獨去無伴無二人,自業具果無自在。
死擒多百諸含靈,如海鯨吞諸眾生,猶龍金翅象遇獅,同草木聚遭猛火。
」廣大遊戲經中也說:「死的時候,必須永遠離開親愛的眷屬等,不可能再歸來重逢,就像掉落的樹葉,或是逝去的江河水,不可能再回頭。
死如王者只有獨自一人前往,無人作伴;死如水上的漂木,無法自在作主,只有任憑業力流轉六道。
死帶走了一切眾生的生命,如同海鯨吞食眾生、金翅鳥吞食龍、獅子吞食象、草木遭遇猛火。
」
思惟怨憎會苦分五。
謂如遇怨敵,便生憂苦,畏其制罰,怖畏惡名,遭非讚頌,畏苦惱死,違正法故,畏懼死後,墮諸惡趣,當思此等。
思惟怨憎會苦分五。
在「思惟八苦」當中,第五思惟的是「怨憎會苦」的部分,共分五方面介紹:
謂如遇怨敵,便生憂苦,畏其制罰,怖畏惡名,遭非讚頌,畏苦惱死,違正法故,畏懼死後,墮諸惡趣,當思此等。
「怨憎會」的「會」字,是指「遇到」。
害怕遇到怨恨或討厭的人、事、物,都稱為「怨憎會」。
因此而引發的憂惱,稱為「怨憎會苦」。
第一是害怕遇到怨敵,所引生身心的憂苦。
第二是害怕遭受制裁或處罰,如怕他人傷害或報復等。
第三是害怕壞的名聲,如遭人毀謗等。
第四是害怕苦惱而死,如遭到九種橫死等。
(九種橫死是:延誤醫藥而死;槍斃、坐牢死的;耽婬、嗜酒死的;火燒死的;水溺斃的;惡獸咬死的;墮山崖死的;毒藥毒死的;饑渴而死的。
)第五是怖畏死後會墮惡趣。
應當好好思惟怨憎會所帶來的苦,儘早出離這些怖畏的苦。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
謂若捨離最愛親等,由此令心發生憂慼,語生愁歎,身生擾惱,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應受用等有所缺乏,當思此等。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
在「思惟八苦」當中,第六思惟的是「愛別離苦」的部分,共分五方面介紹:
謂若捨離最愛親等,由此令心發生憂慼,語生愁歎,身生擾惱,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應受用等有所缺乏,當思此等。
「愛別離苦」,是指對於自己所貪愛的人、事、物,必須捨離所引發的憂苦。
第一是捨離最至愛的親族、朋翼時,心中所發生的憂慽。
第二是由此而發出的愁歎之詞。
第三是由此而引發身上的擾惱。
第四是因為思戀逼迫,所引發意念上的熱惱。
第五是應該受用的資生用具,有所缺乏時,所引生的苦。
應當多多思惟愛別離所引發的苦,及早脫離貪愛的束縛。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
如愛別離,求不得者,謂務農業秋實不成,及營商賈未獲利等,由於所欲勵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憂苦。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
在「思惟八苦」當中,第七思惟的是「求不得苦」的部分,共分五方面介紹:
如愛別離,求不得者,謂務農業秋實不成,及營商賈未獲利等,由於所欲勵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憂苦。
這個苦和愛別離苦相同,都是和「貪」相應,而發生的苦。
如辛勤耕作,卻收成不好;或是苦心經營買賣,卻無法獲利等等。
凡是經由努力追求,卻不能獲得結果,因此心灰意冷所引發的憂苦,都屬於此類。
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總為苦義分五。
謂是當成眾苦之器,及依已成眾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
於此諸苦當數思惟。
其中初者,謂依受此取蘊,能引來生以後眾苦。
第二謂依已成之蘊,為老病等之所依止。
第三第四,謂彼二苦粗重隨逐能生彼二。
第五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為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於三苦時此當詳說。
若於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
於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為切要。
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先正尋求清淨了解。
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
故薄伽梵令知苦諦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決擇而為宣釋。
如博朵瓦云:「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
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
我等於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
」當於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眾苦,如是思惟。
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總為苦義分五。
在「思惟八苦」當中,最後一個思惟的是「五取蘊苦」的部分,也分為五方面介紹:
五取蘊苦,是執取「五蘊」為我,所產生的苦。
什麼是「五蘊」呢?就是色、受、想、行、識。
色,是指色法。
所謂的「物質世界」。
在百法明門論當中,把色法分為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一個內容。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相對色、聲、香、味、觸五塵,再加上五根面對五塵時,落謝在第六意識裡的影子——法塵。
這就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現象,也無非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嚐到的、聞到的、身體感受到的,和留在意識當中的種種影像。
這些都屬於色法。
受,就是感受。
在五根面對五塵時,加上意識的作用,這三緣和合而產生的種種感受,有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捨受)三種。
因為它是前五根接觸五塵後,所產生的感受,所以屬於「前五識」的作用。
想,就是起心動念。
在五根面對五塵時,認識外境後,所產生的妄想心,就是「想」。
因為在分辨外境時,所用的是「分別了知」,所以「想」是屬於第六識的作用。
行,是「思」的作用。
就是你沒有去想,它一直在你心裡面,因為它是內緣的,所以比較不容易被察覺。
這個「思」的作用屬於「第七識」,是「我執」的根本,我們為什麼會以為有一個「我」的存在呢?就是第七識的作用,它內執有一個「我」,念念不停。
識,是一切善、惡、無記的種子所依。
指的是「第八識」的作用。
第八識含藏無量劫的種子在內,無論我們曾經輪迴了多少世,過去所有的種子,全部都含藏在這第八識當中。
這些種子一旦遇到外緣,便生起現行,而現行的種子,又回薰到第八識,成為未來的種子。
以上所說,受、想、行、識這四蘊,指的是「精神世界」的範圍,也就是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這八個識的「心法」的內容。
加上屬於「色法」的色蘊,便說明了一切有情身、心的活動,離不開「五蘊」的範疇。
這五蘊的作用,完全是因緣所生,是「無我」的。
譬如,由五根等構成的「色蘊」之身,是假合的,屬物質世界的現象,是「無我」的。
由受、想、行、識四蘊,所構成的心識活動,也只是一連串因緣所生的作用,並沒有「我」的存在。
先是五根面對五塵等「色蘊」的作用,加入了「前五識」的功能、和第六識的「分別了知」,便產生了種種的感受(受蘊)、以及妄想心(想蘊)、第七識馬上起了執取,「恆審思量」有個「我」在喜歡、不喜歡(行蘊),而這一切活動的過程,都只是第八識的種子,遇外緣所起的現行而已(識蘊),並沒有一個「我」在主宰,在發號施令。
因此,「五蘊」本身是一連串,由因緣所生的身、心活動而已,並不會產生苦的,只是我們執取這身、心的作用,以為是「我」,所以苦便產生了。
我們執取色身(色蘊)是我,於是便為它的生、老、病、死而苦。
我們同時執取心識的活動(受、想、行、識四蘊)是我,以為我在感受,我在思想,我在分別喜歡、不喜歡,所以便苦了。
這個由於執取「五蘊」為我,而產生的苦,就是「五取蘊苦」。
眾生由於無明愚癡,才會起顛倒想,以為「五蘊」是我,不但因此而受苦,還由於執取「五蘊」為我,而輪迴不斷。
因此,在思惟「五取蘊苦」時,應該詳細地觀察它的內容。
因為它非常地深細,不容易被察覺,不像前面所說的七苦,比較粗猛,很容易就能察覺到。
但是在八苦當中,它卻是最重要的,主要的原因是,它直接關係到我們生命的輪迴。
謂是當成眾苦之器,及依已成眾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
於此諸苦當數思惟。
關於五取蘊苦的五種內容,第一是我們的身心(五蘊),就好比是一只裝苦的器皿,將來只要還在輪迴當中,便繼續仍是盛一切痛苦的器皿。
第二是以這一世來說,已經成為盛苦的器皿。
第三、第四、第五是說明盛苦的內容。
意指這個五蘊之身,是裝滿苦苦、壞苦和行苦的器皿。
對於以上所說五種取蘊苦,應當多加思惟。
其中初者,謂依受此取蘊,能引來生以後眾苦。
第一種苦是說,倘若還在六道之中輪迴,將來受生的仍是五取蘊,因五取蘊所生的苦,也隨逐而至。
第二謂依已成之蘊,為老病等之所依止。
第二種苦是說,這一期的生命,既然已經受生,五蘊之身,就成了老、病等所依止的苦器。
第三第四,謂彼二苦粗重隨逐能生彼二。
有了第一類,由受生而有的五取蘊苦;以及第二類,五蘊之身成為老、病、死所依的五取蘊苦,便有了第三和第四類的五取蘊苦。
因為一旦有了五蘊之身,由身、心所引發的煩惱,就成了苦苦和壞苦。
由八苦所引生的苦受,是苦苦的內容,由樂受的衰壞,所引生的苦,是壞苦的內容。
第五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為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於三苦時此當詳說。
第五類行苦,是指行蘊的苦。
什麼是行蘊呢?就是推動我們生生世世輪迴的力量,這股力量是過去由煩惱造業,所形成的「業力」,是這股業力主宰著輪迴,我們是完全無法自在作主的,只要還在六道之中流轉。
這股「行」的動能,就會一直讓我們在三界中受生,不斷地受苦,這就是行蘊的苦。
有關苦苦、壞苦、行苦的內容,在介紹「三苦」時,還會詳細地說明。
若於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
在八苦當中,五取蘊苦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呢?因為它告訴我們為什麼會輪迴的原因。
我們思惟八苦的內容,不只是要了解苦諦的內容,還必須進一步了解受苦的原因。
追究其原因發現,只要行蘊不斷,就有生、老、病、死等痛苦的產生,使我們受苦不斷、輪迴不斷。
但是,如何切斷行蘊的作用,不再輪迴、受苦呢?那就需要好好的思惟五取蘊的內容了。
若是能夠了解「五蘊」本空,所有身、心的作用,只是因緣所生,並沒有「我」的存在,只要證到「無我」,便不再會因為「我執」,起種種煩惱,因煩惱而造業,因業力而輪迴了。
如果我們對於為什麼輪迴生死的原因,不能好好的體會,也不想真正斷除五取蘊的因,就無法真實地發起求解脫的心。
於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若是我們本身對於苦諦的內容,沒有好好的思惟,也不想要趕快脫離苦、出離三界的話,就是看到眾生還在生死當中流轉,也無法生起想要幫助眾生,趕快從苦中出離的大悲心。
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為切要。
所以,無論是小乘想自求解脫的出離心,還是大乘想幫助眾生解脫的大悲心,都是以思惟「苦諦」為根本。
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先正尋求清淨了解。
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
故薄伽梵令知苦諦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決擇而為宣釋。
如果想生起小乘的出離心,以及大乘的大悲心,就應當對於佛以上所說的清淨聖教,先有了正確的了解之後,再進一步的觀察、思擇、修習,經過長時間的薰修,一直到真實地生起出離心為止。
這就是佛宣說八苦,希望眾生能藉由思惟苦諦,了解所有生死過患,以求發起解脫之心的所有密意,也是無著菩薩,經由善巧分別後,決定為眾生宣說、解釋的所有內容。
如博朵瓦云:「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
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
我等於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
」當於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眾苦,如是思惟。
博朵瓦說:「六道當中,不論生在那一道,一旦受生,接下來的就一定是老、病、死,一切的痛苦,就隨著受生,不斷地發生。
這些苦惱不是突然發生的,是隨著『生』而來的,是一切眾生的生死相,只要還在輪迴,就無法超越。
所以,如果對於這個輪迴之苦,真實地生起厭離,想解脫生死,就必須斷除『生』。
如何不『生』?又必須先截斷『生』的因。
」因此,應該多多思惟前面所說生、老、病、死等八苦的內容,尤其是「生苦」所造成的所有過患,以及「行苦」與輪迴的關係,以求早日出離。
[首頁][上師略傳][菩提道次第廣論][圓覺經][大智度論][弘法講座][電子法寶][學佛心得][菩提學會座談會][訊息/法寶流通][簡體字資料庫]
延伸文章資訊
- 1菩提道次第廣論(25-2) 思惟別苦 - 喇嘛網
思惟別苦有六種,也就是思惟苦諦的時候,有說到總苦以及別苦。總苦的意思,就是講到一般整個輪迴,無論是任何一道,一般都會得到的這種痛苦,所以有說 ...
- 2中士道- 思惟苦諦 -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
別苦是指六道當中,每一道有它各別不同的苦。生死總苦可以從三種不同的分類法來說明,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
- 3思惟別苦 - 淨蓮上師佛法網站
四百論云:「勝者為意苦,庸流從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壞此世間。」 第二思惟別苦有六,「正修苦諦」當中,分為「思惟生死總苦」,以及「思惟別苦」兩個部分。
- 4消文(2009/12/14) @ 《菩提道次第廣論》修習部落格 - 隨意窩
15508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 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 今初p. 15509 tib.p.
- 5思惟八苦 - 淨蓮上師佛法網站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 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 今初. 思惟苦諦生死過患,第二是正修苦諦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