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 碩博士論文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詳目顯示 ; 128 · 依附風格、情緒智力(EQ)、人際關係 · attachment styles、emotional intelligence (EQ)、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 被引用:304; 點閱:10943; 評分: 下載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7.99.71.17)您好!臺灣時間:2022/09/2618:34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蘇逸珊研究生(外文):Yi-ShanSu論文名稱: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論文名稱(外文):TheRelationshipAmongAttachmentStyles,EmotionalIntelligence,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ofuniversitystudents指導教授:羅瑞玉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學門:教育學門學類:綜合教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2畢業學年度:90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28中文關鍵詞:依附風格、情緒智力(EQ)、人際關係外文關鍵詞:attachmentstyles、emotionalintelligence(EQ)、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相關次數:
被引用:304點閱:10960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44
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目前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現況,並探討大學生的依附風格與情緒智力之間的關連性、依附風格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連性,以及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連性。
研究樣本為屏東師院、台南師院、中原大學、成功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與吳鳳技術學院等校共478人,研究工具使用「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大學生情緒智力量表」與「大學生人際關係量表」等問卷。
本研究主要發現摘述如下:1、依附風格就整體而言,國內大學生以焦慮依附比率為最多,其次為害怕依附、拒絕依附,最後為安全依附,顯示大學生多偏向不安全依附。
而大學男生較大學女生傾向「拒絕依附」;而不同學校、學院與年級的大學生,其依附風格並無顯著不同。
2、情緒智力大學生普遍清楚知道自己情緒發生的原因,且在人際情緒智力、自我激勵、管理自身情緒與表達自身情緒的能力皆達中上程度。
而不同性別、學校與年級的大學生,其情緒智力並無顯著不同,惟教育學院學生較優於商學院學生。
3、人際關係國內大學生在人際關係方面普遍良好。
而不同學院與年級的大學生,其人際關係並無顯著不同,惟師範體系學校學生較優於技職體系學校學生;而女生亦較優於男生。
4、三者間的關係大學女生在整個人際關係上,極顯著高於男生,而師範體系之大學生比起技職體系之大學生,在人際關係上要來得良好許多;而人際關係在不同學院與不同年級上,並無顯著不同。
安全依附越高者,其情緒智力越高;焦慮依附越高者,其自我激勵的能力越低;拒絕依附越高者,其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皆越高。
而安全依附越高者,其人際關係越良好;焦慮依附越高者,在同儕關係及親密友誼上的關係良好;害怕依附越高者,其在親密友誼上越不佳。
情緒智力越高者,其人際關係越良好;自我激勵的能力越高者,其幽默感越佳;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越高者,其在家庭關係上越良好。
人際情緒智力、安全依附、害怕依附、及認識自身情緒對人際關係具有顯著效應,此四個變項可解釋大學生人際關係總變異量的52.7%。
最後依據結論對教育、輔導及未來研究提出下列建議,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字:依附風格、情緒智力(EQ)、人際關係
TheRelationshipAmongAttachmentStyles,EmotionalIntelligence,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ofuniversitystudentsYi-ShanSuAbstractThepurposeofthisstudywastoexaminetherelationshipsamongspouses“attachmentstyles,emotionalintelligence,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andtoexaminetherelationshipbetweenuniversitystudents’attachmentstyles,emotionalintelligence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Fourhundredandseventy-eightfreshmentoseniorsweresampledfromtwoteachers’collages,twouniversityschools,andtwotechnologiccollagesofTaiwan.Theinstrumentsusedwere:ScaleofAttachmentStyles,Scaleofemotionalintelligenceofuniversitystudents,andScale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ofuniversitystudents.Themainfindingsofthisstudywereconcludedasfollows:1、Attachmentstylesoftheuniversitystudents’tendedtopreoccupied.2、Theuniversitystudentsunderstoodthereasonsofemotionhappenedclearlybythemselves.3、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ofheuniversitystudentsweregood.4、Boysofuniversitystudents’attachmentstylesweremoretendedtodismissingthangirlsofuniversitystudents;andattachmentstylesindifferentsystemsofschools,collages,andgradeswerenotdifferent.5、Emotionalintelligenceindifferentsex,systemsofschools,andgradeswerenotdifferent;andteachingcollageswerebetterthanbusinesscollagesinscalesofemotionalintelligence.6、Girlsofuniversitystudents’scale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werehigherthanboysofuniversitystudents;studentsofteachers’collageswerebetterthanstudentsoftechnologiccollagesinscales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indifferentcollages,andgradeswerenotdifferent.7、Astotherelationshipbetweenattachmentstylesandemotionalintelligence,thereisapositiverelationshipofattachmentstylesofsecureandemotionalintelligence;thereisnorelationshipofattachmentstylesofpreoccupiedandemotionalintelligence;thereisanegativerelationshipofattachmentstylesoffearfulandemotionalintelligence;andthereisapositiverelationshipofattachmentstylesofdismissingemotionalintelligence.8、Astotherelationshipbetweenattachmentstyles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thereisapositiverelationshipofattachmentstylesofsecure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thereisnorelationshipofattachmentstylesofpreoccupied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thereisanegativerelationshipofattachmentstylesoffearful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ndtherenopositiverelationshipofattachmentstylesofdismissing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9、Astotherelationshipbetweenemotionalintelligencestyles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thereisapositiverelationshipofemotionalintelligence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10、Thevariance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canbetotallyexplainedbyinterpersonalemotionalintelligence,understandingofself-emotion,andattachmentstylesofsecureandfearful.Suggestionsarealsoprovidedrelatedtoschooleducatorsandcounselors,aswellasfurtherresearch.Key:attachmentstyles,emotionalintelligence(EQ),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
目錄謝詞……………………………………………………………………………………I中文摘要…………………………………………………………………………...…II英文摘要……………………………………………………………………………..IV目錄…………………………………………………………………………………..VI圖次………………………………………………………………………………...VIII表次……………………………………………………………………………….….IX附錄次………………………………………………………………………………...X第1章緒論…………………………………………………………………………1第1節研究動機………………………………………………………………1第2節研究目的………………………………………………………………4第3節研究問題………………………………………………………………4第4節名第5節詞釋義………………………………………………………………5第2章文獻探討……………………………………………………………………7第1節依附的意義與第2節理論……………………………………………………71、依附的意義……………………………………………………………72、依附理論分類…………………………………………………………93、成人依附……………………………………………………………..154、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23第3節情緒與第4節情緒智力的意義及理論……………………………………..261、情緒智力的意義及理論……………………………………………..292、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36第5節人際關係的意義及理論……………………………………………..381、人際關係的定義及功能……………………………………………..382、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413、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48第6節相關研究……………………………………………………………..511、依附風格與2、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513、依附風格與4、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515、情緒智力與6、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52第7節結語…...……………………………………………………………...54第3章研究設計與第4章方法…………………………………………………………...55第1節研究架構與第2節方法……………………………………………………..55第3節研究假設……………………………………………………………..56第4節研究對第5節象……………………………………………………………..57第6節研究工具……………………………………………………………..59第7節實施程序……………………………………………………………..71第8節資料處理……………………………………………………………..72第5章研究結果…………………………………………………………………..73第1節大學生依附關係、情緒智力與第2節人際關係之現況分析……………..731、大學生依附關係之現況分析………………………………………..732、大學生情緒智力之現況分析………………………………………..743、大學生人際關係之現況分析………………………………………..754、結果討論……………………………………………………………..76第3節不同第4節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第5節人際關係的差異分析……………………………………………………………………..771、不同2、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依附風格上的差異分析………………..773、不同4、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情緒智力、人際關係上的差異分析…..815、結果討論……………………………………………………………..86第6節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第7節人際關係之相關分析……………………..891、依附風格與2、情緒智力之相關分析…………………………………..893、依附風格與4、人際關係之相關分析…………………………………..915、情緒智力與6、人際關係之相關分析…………………………………..937、結果討論……………………………………………………………..96第8節依附風格、情緒智力對第9節人際關係之預測分析……………………..1011、依附類型與2、情緒智力對3、人際關係之預測…………………………1014、結果討論……………………………………………………………102第6章結論與第7章建議………………………………………………………………104第1節結論…………………………………………………………………104第2節建議…………………………………………………………………108參考文獻……………………………………………………………………………110圖次2-1控制系統的依附策略分析…………………………………………………...112-2認知、情緒、行無反應的依附內在運作模式…………………………...…132-3成人依附運作模式階層結構圖……………………………………………...182-4二向度的成人依附模式………………………………………………………222-5情緒智力概念圖………………………………………………………………292-6Mayer&Salovey的情緒智力新概念……………………….………………..332-7Newcomb的A-B-X模式……………………………………………………..452-8Heider的P-O-X模式…………………………………………………………462-9人際交往的三種量度…………………………………………………………473-1本研究之研究架構……………………………………………………………55表次2-1情緒智力與2-2種非學業智力的關係……………………………………………..282-3基本人際關係取向……………………………………………………………..443-1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583-2大學生情緒智力量表之項目分析表…………………………………………..603-3情緒智力之因素分析表………………………………………………………..623-4大學生情緒智力量表(正式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643-5大學生人際關係量表之項目分析表…………………………………………..663-6人際關係之因素分析表………………………………………………………..683-7大學生人際關係量表(正式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693-8研究實施程序表………………………………………………………………..714-1大學生依附風格之現況分析表……...……………………….…...……………744-2大學生情緒智力之現況分析表………………………………………………...754-3大學生人際關係之現況分析表………………………………………………...754-4性別在依附風格上之差異分析表……………………………………………...774-5學校體系在依附風格上之差異分析表………………………………………...784-6學院在依附風格上之差異分析表……………………………………………...794-7年級在依附風格上之差異分析表……………………………………………...804-8性別在情緒智力上之差異分析表……………………………………………...814-9性別在人際關係上之差異分析表……………………………………………...824-10學校類別在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表……………………………..834-11學校類別在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多重比較………………………………..834-12學院類別在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表……………………………..844-13學校類別在情緒智力之多重比較……………………………………………..854-14年級在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表…………………………………..864-15依附風格與情緒智力之典型相關……………………………………………..894-16依附風格與人際關係之典型相關……………………………………………..914-17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典型相關……………………………………………..944-18依附類型與情緒智力對人際關係之預測……………………………………101附錄次附錄一「人際依附風格量表」使用同意函.…………………………………118附錄二大學生生活經驗問卷(預試問卷)……………………………………...119附錄三大學生生活經驗問卷(正式問卷)……………………………………...124
參考文獻中文書目:王春展(民88),兒童情緒智力發展研究。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海捷(民87),情緒管理策略對國小高攻擊兒童攻擊行為、情緒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俐(民79),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慶福(民84),大學生愛情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乙明(民88),高中數理資優班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欣(民8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秀娟(民87),南區大學生依附類型與其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佳玲(民89),夫妻依附風格、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佳慧(民88),坐禪的心理歷程及其對情緒智力之效應。
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舜文(民89),離婚女性依附風格一致性與穩定性變化歷程之分析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正儀(民87),企業領導者情緒商數對領導型態與效能之研究。
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幸怡(民87),認輔學生的家庭結構性別及依附風格對其人際關係價值觀的影響之比較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素真(民86),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淑敏(民89),大專學生自尊、情緒智慧及成功期望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8,161~176。
吳嘉瑜(民85),衝突原因、處理方式對愛情關係的影響――以焦慮依附型大學生為例。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錦鳳等(民74),心理學與心理衛生。
彰化:復文。
吳麗雲(民87),人際歷程取向團體諮商對不安全依附類型大學生人際困擾輔導效果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雅雯(民90),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世維(民86),親子依附與分離――個體化:大學時期的發展。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0,271~296。
涂秀文(民88),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文彬&林美珍(民88),大學生邁向成熟的同儕人際關係:容忍性、同理心發展之性別與年級差異的探討。
教育與心理研究;22(上),161-193。
許仁榮(民80),高中生的非理性觀念﹑認知風格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于娟(民83),性別、依附風格與自我坦露、幽默、撒嬌之關係。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冠盈(民90),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
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玲(民84),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毅志(民90),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
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長芳(民71),大一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其自我觀念及歸因特質的關係。
教育與心理研究,5,1-46。
張春興(民88),現代心理學。
台北,東華。
張統偉(民89),由情緒輔導方案探討身心障礙大學生同儕關係、情緒覺察、認知思考及行為因應狀態之研究。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嘉芬(民86),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風格、創意教養環境與創造行為之關係。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芳彰(民86),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素珍(民88),產後期父親對餵哺母乳的態度、父子依附及婚姻調適之相關性探討。
高雄醫學院護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錦登(民87),國軍軍事院校學生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雅吟(民85),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家儀(民90),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一惠(民86),父母婚姻關係、兒童性別角色與兒童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金定(民87),依附行為與情緒調適能力之因果模式探討暨情緒調適團體為不安全依附者依附相關變項之實驗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春秀(民90),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益綜(民86),諮商中來談者的依附運作模式之分析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皎眉(民86),人際關係。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淑芬(民85),產後初期父子依戀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
國防醫學院護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萍(民89),大學生電子郵件的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探討。
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建宏(民86),資管人員情緒商數的研究。
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騏龍(民90),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秀玲(民86),大學男女生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相關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秀玲&吳麗娟(民87),不同性別大學生的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0,1,73~90。
蕭文(民66),國中學生人際關係欠佳之輔導研究。
教育與心理研究,1,218-223。
蕭舒云(民85),台北市單親家庭國中生同儕人際關係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與雙親家庭作比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居安(民84),成人依附量表之編製。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瑜銘(民87),組織氣候、領導風格與情緒商數關係之研究──以資訊人員為例。
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立人(民88),大學生的依附風格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俊昌(民73),增進專科學校學生人際關係之輔導實驗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書目:Ainsworth,Blehar.Waters&Wall(1978),Pattermsofattachment:Apsychologicalstudyofthestrangessituation.Hillsdale,NJ:Erlbaum.Ainsworth(1989),AttachmentBeyondInfancy.AmericanPsychologist,44(4),709-716.Ainsworth,M.D.S.(1990).Considerationsregardingtheoryandassessmentrelevanttoattachmnetsbeyondinfancy.InM.Greenberg,D.Cicchetti,&M.Cummings(Eds.),Attachmntinthepreschoolyear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Alexander,PamelaC.,Anderson,CatherineL.,Brand,Bethany,Schaeffer,CindyM.,Grelling,BarbaraZ.&Kretz,Lisa(1998),AdultAttachmentandLongtermEffectsinSurvivorsofIncest.ChildAbuse&Neglect,22(1),45~61。
Babcock,JuliaC.;Jacobson,NeilS.;Gottman,JohnM.;Yerington,TimothyP.(2000),Attachment,EmotionalRegulation,andtheFunctionofMaritalViolence:DifferencesBetweenSecure,Preoccupied,andDismissingViolentandNonviolentHusbands.JournalofFamilyViolence,15(4),391-409.Bartholomew&Holowitz(1991),Attachmentstylesamongyoungadults:Atestofafour-categorymodel.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2(3),525~535.Bem,SL(1974),Themeasurementofpsychologicalandrogyny.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42,155-162Bowlby,J.(1969),AttachmentandLoss(Vol.1)Attachment.NewYork:BasicBooks.Bowlby(1973),AttachmentandLoss,Vol.2:Separation.NewYork:PenguinBooks.Bowlby(1980),Attachmentandloss:Sadnessanddepression(vol.3).NewYork:BasicBook.Bowlby(1988),Asecurebase:Parent─childattachmentandhealthyhumandevelopment.NewYork:BsaicBooks,Inc.Collins&Read(1994),Cognitiverepresentationofattachment: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working.AdvancesinPersonal.Corey,G.(1982),Theoryandpracticeofcounselingandpsychotherapy(2nded.).Monterey,California:Brooks/ColePublishingCompany.Davila,J.,Burge,D.&Hammen,C.(1997),Whydoesattachmentstylechang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3(4),826~838.Derlega&Janda(1981),IntroductiontoPersonalAdjustment.Scott:ForesmanandCompany.Frasher,J.&Frasher,R.S.(1979),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AFeminineProfession.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Quarterly,15(2),1-13.Freeman,JohnG.;AndOthers(1992),AngerManagementforAt-RiskYouth..(150)-SpeechesandMeetingPapers.CG024042Gardner,H.(1993),Framesofmind: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10thAnniversaryEdition).NewYork:BasicBooks.Goleman(1995),Emotionalintelligence:WhyitcanmattermorethanIQ.NewYork:BantamBooks.Grace,J.T.(1989),Developmentofmaternal-fetalattachmentduringpregnancy.NursingResearch,38(4),228-232.Greenspan(1989),Emotionalintelligence.InK.Fieldetal.(Eds.),Learningandeducation:Psychoanalyticperspectives.InternationalUniversityPress,Inc.Hall,G.E.(1978),AStageofConcernApproachtoTeacherPreparation.A&DReportNo.3213.Hamachek(1982),Encounterswithothers.NewYork:Dryden.Hazan,C.,&Shaver,P.(1987),Romanticloveconceptualizedasanattachmentproc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2(3),511-524.Heider,F.(1958),ThePsychologyofInterpersonalRelations.NewYork:JohnWiley&Sons.Horowitz,Rosenberg&Bartholomew(1993),Interpersonalproblem,attachmentstyles,andoutcomeinbriefdynamicpsychotherapy.JournalofCounselingClinicalPsychology,61,549~560.HyoSoonYou;KathleenMalley-Morrison(2000),YoungAdultAttachmentStylesandIntimateRelationshipsWithCloseFriends:ACross-CulturalStudyofKoreansandCaucasianAmericans. 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31(4),528-534Isen,A.M.,Daubman,K.A.,&NowickiG.P.(1987),Positiveaffectfacilitatescreativeproblemsolving.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2,1122-1131.Joyce,Bruce;Showers,Beverly(1988),StudentAchievementthroughStaffDevelopment.NewYork:Longman.Kelley,h.h.(1973),Theprocessesofcausalattribution.Americanpsychologist,28,107-128.KernsK.A.&StevensA.C.(1996),Parent-childattachmentinlateadolescence:linkstosocialrelationsandpersonality.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125(3),323-342Kobak,Cole,Ferenz─Gillies&Flemin(1993),Attachmentandemotionregulationduringmother-teenproblemsolving:acontroltheoryanalysis.ChildDevelopment,64,231~245.Lindgren,H.C.&Fisk,L.W.(1976),PsychologyofPersonalDevelopment.NewYork:JohnWiley&SonsInc.Lopez,F.G.(1995),Contemporaryattachmenttheory:anintroductionwithimplicationsforcounselingpsychology.TheCounselingpsychologist,23(3),395-415.Lopez,FrederickG.;Mauricio,AnneM.;Gormley,Barbara;Simko,Tracy;Berger,Ellen(2001),AdultAttachmentOrientationsandCollegeStudentDistress:TheMediatingRoleofProblemCopingStyles.JournalofCounseling&Development,79(4),459~464.Lyons-Ruth,Karlen;Alpern,Lisbeth(1993),Disorganizedinfantattachmentclassificationandmaternalpsychosocialproblemsaspredictorsof...ChildDevelopment,64(2),572,~585Main,M.(1990),Cross-culturalstudiesofattachmentorganization:recentstudies,changingmethodologies,andtheconceptofconditionalstrategies.HumanDevelopment,30,48-61.Main,M.,Kaplan,N.,&Cassidy,J.(1985),Securityininfancy,childhood,andadulthood:Amovetothelevelofrepresentation.Monographsofthe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Development,50(1&2),66-104.Main,Mary;AndOthers(1985),SecurityinInfancy,Childhood,andAdulthood:AMovetotheLevelofRepresentation.Monographsofthe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Development,50(1-2),66-104Mayer,J.D.(1986),Howmoodinfluencecognition.InN.E.Sharkey(Ed).Advancesincognitivescience(vol.1).Chichester,England:EllisHorwood.Mayer,JohnD.;RoeperReview(2001),EmotionalIntelligenceandGiftedness.RoeperReview,23(3),131~137.Mayer,J.D.&Gaschke,Y.M.(1988),"Theexperienceandmeta-experienceofmood.",JournalofPersonalityanssocialpsychology,55,102-111.Mayer,JohnD.;Geher,Glenn(1996),EmotionalIntelligenceandtheIdentificationofEmotion.Intelligence,22(2).89-113Mayer&Salovey(1990),Perceivingaffectivecontentinambiguousvisualstimuli:Acomponentofemotionalintelligence.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54(3&4),772~781。
Mayer&Salovey(1993),Theintelligenceofemotionalintelligence.Intelligence,17,433~442。
Mayer&Salovey(1997),Whatisemotionalintelligence?InP.Salovey&D.J.Sluyter(Eds.),Emotionaldevelopmentandemotionalintelligence:Educationalimplications.NewYork:BasicBooks.Mikulincer,M.;Nachshon,O.(1991),Attachmentstylesandpatternsofself-disclosure.Journalof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61(2),321~332Mikulincer,Mario;Sheffi,Elka(2000),AdultAttachmentStyleandCognitiveReactionstoPositiveAffect:ATestofMentalCategorizationandCreativeProblemSolving.MotivationandEmotion,24(3),149-174.Newcomb,T.M.(1953),Anapproachtothestudyofcommunicationarts.PsychologyReview,60,393~404。
Newcomb,T.M(1958),TheCognitionofPersonsasCognizers,InR.Tagiuri&Petrullo(eds.)Person,PerceptionandInterpersonalBehavior.California:Stanforduniversitypress.Pistole,M.C.(1989),Attachmentinadultromanticrelationships:Styleofconflictresolutionandrelationshipsatisfaction.JournalofSocialandPersonalRelationship,6,505~510.Pistole,M.C.(1995).Collegestudents’endedloverelationships:Attachmentstyleandemotion.JournalofCollegeStudentDevelopment.36(2),53-61.Robinson,LindaC.(2000),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qualityinyoungadulthood:Agenderanalysis.Adolescence,35(140),775~784.Schutz.W.C.(1958).Athree-dimensionaltheoryofinterpersonalbehavior.NewYork:Rinehart&Company.Schutz,W.C.(1973)Encounter,InRaymonlCorsini(Ed.),Currentpsychotherapies.Itasca,IL:F.E.Peacock.Shaffer(1988),Social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California:Brooks.ShapiroL.E.(1997),HowtoraiseachildwithahighEQ.NewYork:HarperCollinsPublishers.Spence,JT,Helmreich,RL,&Holahan,CK(1979),Negativeandpositivecomponentsofpsychologicalmasculityandfeminityandtheirrelationshipstoself-reportsofneuroticandactingoutbehavior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37,1673-1682.Sternberg,R.J.(1985).BeyondIQ:Atriarchictheoryofhumanintelligenc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Sternberg,R.J.(1986).Practicalintelligence.AmericanJournalofSocialogy,36,263-269Sternberg,R.J.(1988).Thetriarchicmind.NewYork:Viking.Sullivan,H.S.(1953)TheinterpersonaltheoryofPsychiatry.NewYork:Niorton.Tagiuri,R.(1958)Personperceptionandinterpersonalbehavior.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Tamaki,Shelley(1994),AdolescentAngerControl.SaskatchewanSchoolTrusteesAssociation.Regina.ResearchCentre.(BBB23645).SSTA-RCR-94-6Thibaut,JW,&Kelley,H.H.(1959),Thesocialpsychologyofgroups,NewYork:Wiley.ValerieE.Whiffen;A.VeronicaKallos-Lilly;BrianJ.MacDonald(2001),DepressionandAttachmentinCouples.CognitiveTherapyandResearch,25(5),577-590Waters,Everett;Merrick,Susan;Treboux,Dominique;Crowell,Judith;Albersheim,Leah(2000),AttachmentSecurityinInfancyandEarlyAdulthood:ATwenty-YearLongitudinalStudy.ChildDevelopment,71(3),684~689.WeisingerH.D.(1998),Emotionalintelligenceatwork:TheUntappededgeforsuccess.SanFrancisco:Jossey-Bass.Weiss(1982).Issuesinstudyofloneliness.InLetitia,A.&Daniel,P.(eds.).Loneliness:asourcebookofcurrenttheory.researchandtherapy.NewYork:WileyWeiss,R.S.(1991).Theattachmentbondinchildhood andadulthood.InC.M.Parkes,J.Stevenson-Hinde,&P.Marria(Eds.).Attachmentacrossthelifecycle.London:Routledge.Wentzel,KathrynR.;McNamara,CarolynC.(1999),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EmotionalDistress,andProsocialBehaviorinMiddleSchool. JournalofEarlyAdolescence,19(1),114~125.West,M.L.,&Sheldon-Keller,A.E.(1994).Patternsofrelating.NewYork:TheGuilfordPress.Zhang,Jie;Jin,Shenghua(1998),InterpersonalrelationsandsuicideideationinChina. Genetic,Social&GeneralPsychologyMonographs,124(1),79~94.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
2.
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3.
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
4.
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
5.
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
6.
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
7.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8.
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
9.
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
10.
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
11.
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
12.
資管人員情緒商數的研究
13.
組織氣候、領導風格與情緒商數關係之研究-以資訊人員為例
14.
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
15.
夫妻依附風格、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1.
吳淑敏(民89),大專學生自尊、情緒智慧及成功期望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8,161~176。
2.
吳嘉瑜(民85),衝突原因、處理方式對愛情關係的影響――以焦慮依附型大學生為例。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
吳麗雲(民87),人際歷程取向團體諮商對不安全依附類型大學生人際困擾輔導效果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4.
孫世維(民86),親子依附與分離――個體化:大學時期的發展。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0,271~296。
5.
邱文彬&林美珍(民88),大學生邁向成熟的同儕人際關係:容忍性、同理心發展之性別與年級差異的探討。
教育與心理研究;22(上),161-193。
6.
張長芳(民71),大一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其自我觀念及歸因特質的關係。
教育與心理研究,5,1-46。
7.
楊錦登(民87),國軍軍事院校學生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8.
蔡秀玲&吳麗娟(民87),不同性別大學生的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0,1,73~90。
9.
蕭文(民66),國中學生人際關係欠佳之輔導研究。
教育與心理研究,1,218-223。
1.
大學生行動控制之研究:學習動機之機轉
2.
大學生依附風格、愛情關係中之壓力事件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
3.
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
4.
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5.
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活動經驗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
6.
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7.
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
8.
大學生人際依附風格、情緒表達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9.
大學生的依附風格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
10.
夫妻依附風格、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11.
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
12.
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
13.
大學生現實人際關係、網路人際關係、現實人際滿意度、網路人際滿意度與寂寞感、自尊之關係研究
14.
大學生對運動項目主觀聲望之調查研究
15.
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品牌個性與依附風格對品牌偏好影響之研究
採用依附理論觀點提供更豐富的了解對於品牌個性如何影響品牌認同感、購買的可能性和品牌的偏好,依附理論由John Bowlby 1958年所創作,是為了解人之間的人際關係提供了 ...
- 2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 碩博士論文網
詳目顯示 ; 128 · 依附風格、情緒智力(EQ)、人際關係 · attachment styles、emotional intelligence (EQ)、interpersonal rel...
- 3內在運作模式對日常互動的影響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過去有關依附理論的研究指出,兒童在早期與照顧者的互動過程中,會形成一套對於自己以及他人的看法,也就是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這套內在運作模式 ...
- 4分手後依附系統之運作、互動關係類型與適應效果
過去對於愛情之研究,多半侷限於交往時之關係,對於分手後之關係,鮮少有論文提及,但根據Bowlby所提出之依附理論(Bowlby, 1980),依附系統並不會在分手後立刻停止 ...
- 5情緒教育-以依附理論探究青少年親密關係中之困擾
情緒教育-以依附理論探究青少年親密關係中之困擾 ... 中的依附理論作為媒介,可幫助青少年釐清感情上的困頓。J. Bowlby 的依附 ... 親密能力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