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佛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十一苦[编辑] ... 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也把“苦”分为十一种(“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说“五取蕴即 ...
苦(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佛教
基本教义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蕴
缘起
空性
因果
业
戒律
毗奈耶
尸罗
五戒
禅那
业处
轮回
波罗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宝
三法印
佛教共识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萨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须陀洹
人物(英语:List_of_Buddhists)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马鸣
龙树
提婆
无著
世亲
觉音
鸠摩罗什
慧远
菩提达摩
智𫖮
玄奘
惠能
莲花生
宗喀巴
宗派、国家和地区
部派
大乘
金刚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汉传
藏传
藏传佛教史(英语: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印度
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蒙古国
欧美
历史
佛教历史
佛教时间线
集结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众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
于印度衰落(英语:DeclineofBuddhismintheIndiansubcontinent)
法难
佛教现代主义(英语:Buddhistmodernism)
人间佛教
左翼佛教
经籍举要
大藏经
巴利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
阿含经
南传尼柯耶
法句经
大般若经
心经
金刚经
法华经
解深密经
华严经
维摩经
涅槃经
楞伽经
大悲咒
楞严经
圆觉经
药师经
地藏经
阿弥陀经
坛经
瑜伽论
大智度论
俱舍论
圣地
佛寺
精舍
八圣地
四道场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关主题
艺术
修学制度
组织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题
上座部佛教
巴利圣典
批评
论诤
大乘非佛说
十方诸佛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题查论编
苦(梵语:दुःख,罗马化:duḥkha,巴利语:dukkha),佛教的术语,意义为痛苦、不安、不满足等。
这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导意义之一种,四圣谛之一。
目录
1词义
2概论
3分类
3.1三苦
3.2八苦
3.3十一苦
4六道轮回
5相关条目
6参考文献
词义[编辑]
梵文duḥkha,汉传佛教一般译为“苦”,或者“苦谛”(作为四圣谛之一而言),从梵文语义学上来说,是表示“不安的”、“心神不宁”的意思。
可对应为现代描述的“痛苦”、“悲伤”、“焦虑”、“不满”、“沮丧”等感情。
概论[编辑]
苦,意思为苦难、不高兴或痛苦。
心生不满是因心兜圈子,兜得无始无终,思想连续不断,想过去、想未来、想现在,因而有如是烦恼。
思想被不满唤起,同时也与不满一模一样,经常重复的感到生活当中缺了什么,总是有些地方不太对、不太够,因此老是想要弥补缺陷、整顿现状,以便多得到一点安乐。
持续奋斗和心事重重是很令人烦恼与痛苦的,人享乐时,害怕失去乐,而努力求取更多的乐,或试图把乐保住;人受苦时,想逃离苦;人又一直感到不满,而使一切的活动无不始终含有不满和痛苦的成分。
佛教认为,一切生存是苦。
生活中当然有苦有乐,但使人难以忍受的是诸行无常。
生、老、病是众生所必经的,“我”由五种物质与精神(五蕴)合组而成,只是短暂而偶然的产物,没有持久、常住、永恒的东西。
[1]佛陀的教化在于教人如何“离苦得乐”,他将苦谛作为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2]。
苦圣谛是说我们在三界六道轮转的时候,要观察在三界六道是有苦的,且里里外外都是苦。
苦集圣谛要探讨的内容就是苦的来源是什么?苦集灭圣谛,则是观察苦的根源是从贪爱而来,所以要灭苦时,不是把苦直接灭掉,而是要把贪著灭掉之后,因为众生不再贪著于五阴,所以五阴就于未来世不再出生。
苦集灭道圣谛就是灭苦的方法,要依著八正道的道理,来过所谓“中道”的生活,最后能够解脱生死流转。
分类[编辑]
苦在佛教中有许多不同的分类,分成三苦、八苦等。
三苦[编辑]
苦苦(SufferingofPain):有情之五蕴身心,本来即苦,再加上饥渴、疾病、风雨、寒热、刀杖等众缘而生的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5:“复次,苦苦性云何?答诸身所有,由苦苦故苦。
所以者何?依身生起老、病、死等种种苦故。
”欲界诸境逼迫,苦中复苦,故苦苦相对于欲界[3]。
坏苦(SufferingofChange):诸可意乐之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名坏苦。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5:“坏苦性云何?答:如世尊说可意朋友、可意眷属、可意境界,若变坏时、若遭毁谤[夌*欠]蔑等时,发生愁叹忧苦悲恼,彼于尔时由坏苦故苦。
”对一切贪爱的人事物、自己的身体与一切美好感觉无法恒久持有,终将因物事变化因缘散灭而失去,因而感受到痛苦,不能体会万法皆空反而贪著一切,面临失去时即受坏苦。
身体会衰老死亡,即是再好的享受也是片刻即逝不能常有,世间一切事物都会灭坏,故称坏苦。
色界天人受禅味之乐,但报尽还于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坏苦相对于色界[4]。
行苦(PervasiveSuffering):“行”是无常,无一时一刻安住之义。
除可意不可意的法以外,所剩下的舍受法,是众多因缘所造,难免生、住、异、灭,令身心感到逼恼,就叫行苦;色身的存在,本身就是行苦。
身心在世间不能随意常乐安住,因受恶业在六道中往返流离,不得脱出是一种行苦;亦因身心不能调伏,时时贪乐避祸而在时空中来去颠沛,常常担忧亦是行苦。
无色界中无质碍、无苦乐境界,但有漏心识仍然是苦,故行苦相对于无色界[5]。
在六道三界内,欲界所受的苦是三者均有,色界所受的苦是坏苦和行苦,无色界所感受到的是行苦[6]。
八苦[编辑]
八苦为大乘佛教常用[7],它们是:
生苦,有生必有死,生是一切苦的起源。
老苦,世事无常,人必然会衰老。
病苦,四大假合之身体,必然会得病。
死苦,世事无常,人必然会死亡,即使一生健康无病无灾,也必然会经历最大的无常——死亡。
爱别离苦,所爱、所欲,总有分别之日。
怨憎会苦,所憎,所怨,会面、往来,致使心生嗔怒、煎熬之苦。
求不得苦,欲求而得不到的苦。
五蕴炽盛苦。
五蕴为:色、受、想、行、识。
前七苦皆由五蕴领受、聚集,故称五蕴炽盛苦,五蕴炽盛实为其余七苦的根源[8]。
十一苦[编辑]
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也把“苦”分为十一种(“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说“五取蕴即苦”[9]。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还有五蕴中的显现,还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获得的内容等,都为“生”[10]。
生是许多苦的基础。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皮肤变质、六根的成熟等各种现象[11]。
由于有情的衰老,死亡已进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带来的种种苦痛也将生起[12]。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死亡、灭亡、五蕴的分离等[13]。
愁,是指由于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忧愁、哀愁、悲伤等[14]。
因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称为苦苦[15]。
悲,是指因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欢、悲哀、悲痛等[16]。
苦,是指身体的疼痛和疾病不适等[17]。
忧,是指心身的不愉快[18]。
恼,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气、憔悴、绝望等[19]。
怨憎会,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与那些意图不好、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产生的怨憎[20]。
爱别离,是指对喜欢的、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对希望有利、有益的、快乐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亲戚,却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交往、聚会而产生的痛苦[21],总说为生离死别之苦。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众生,对于以上的各种苦而生的诉求,希望它们不要来到、却无法实现,从此而生的痛苦[22]。
佛陀把以上这些苦归纳为“五取蕴即苦”,即五阴盛苦、五蕴炽盛苦,即指这些苦是因为五取蕴而生的[23]。
这五法称为“取蕴”,组成了执取的目标[24]。
这五取蕴的共相就是“无常、苦、空、无我”[25][26]。
此外,病苦是指四大五蕴之身,一旦“四大不调”,就会生出种种疾病。
六道轮回[编辑]
六道轮回的苦,可以指身躯死后投生的某个地方,也可以指此时此地某种业力状况中止,另一种业力状况生起的心境,感受到如同在某一轮回道的痛苦。
天道的苦
欲界天的神祇,耽于快乐的生活,因此不会想到佛法。
在祂们临命终前的七天,祂们会看到五种死的征兆(天人五衰)[27],并且会看到下一世出生在地狱或其他地方。
祂们会经验堕落的苦,像鱼在热沙上翻滚。
当善业受报完了以后,即使是四禅天[28]和无色界天的神祇也会感到三摩地减弱而逐渐堕落。
阿修罗道的苦
由于阿修罗一生下来就忌妒羡慕天神的荣耀,他们只知道与天神争斗。
最后在战争中被打败,被屠杀时痛苦异常。
人道常有的苦有八种,称为八苦
一、生苦──众生出生时所受之苦。
生苦有六:
未生:人死时,不知趋向何道,未得生处并受中阴形,至父母和合,便来受胎。
受胎:在母胎中,窄隘不净。
受精卵:随母气息出入。
增长时:母啖一热汤,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水,如寒冰切体。
出胎:整个色身在出离产门阶段,被长时间挤压而极为难过,初生下,风一吹,衣物一碰到,如被物刺,如履刀剑,失声大哭。
种类:残缺妍丑,富贵贫贱,个个有别。
二、老苦──众生衰老时所受之身心苦恼。
老,五根渐渐毁坏而趋熟烂,肌肉萎缩,皮肤松垮,原来盛壮的色力日渐衰弱,身体弯曲,脚不听使唤,身体粗重、气息上扬、身体不稳,只能拄著拐杖走路,身心全面感受到老的痛苦。
《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老苦?当知亦由五相,谓于五处衰退故苦。
一、盛色衰退故。
二、气力衰退故。
三、诸根衰退故。
四、受用境界衰退故。
五、寿量衰退故。
”。
三、病苦──生病时所受之苦恼。
之所以为苦乃因“病”能损坏可爱安适的感受[29]。
四、死苦──五阴坏时,寿命尽时所受之苦[30]。
死有三种,1.自然死:少小死、青壮死、中年死、耄耋死、饿死、病死。
2.意外死。
3.未生即死:堕胎、死产、药伤害、母横死。
五、怨憎会──怨仇憎恶之人事物聚集。
有内有外,内者即三恶道报,外即刀杖等缘,如仇人、丑人、无缘人狭路相逢,无赖借贷,债主逼债,讨厌的环境无力更换……等。
《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怨憎会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与彼会生忧苦故。
二、治罚畏所依止故。
三、恶名畏所依止故。
四、苦逼迫命终怖畏所依止故。
五、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
”
六、爱别离──即别离爱境,或与所爱者别离时所感受之苦,总说为生离死别。
所别有二,一内二外,内者自身,六根不能像以前一样聚合在一起,或与地、水、火、风、空、识界分离;外者所谓亲戚眷属及馀资生,别离六尘可爱境,如出国旅游,倒数几天,心情会不好[31]。
七、求不得──世间一切人物,心所乐求而不能得到满足。
所谓恶法求离不得,善法求欲不得;苦事求离不得,乐事求欲不得;三涂苦报求离不得,人天乐果求欲不得;刀杖之苦求离不得,资生眷属求欲不得。
八、五蕴炽盛苦──五蕴如器[32],能盛受众苦,前七苦皆由五蕴领受、聚集,故称五蕴炽盛苦。
世人因执著五蕴、时时长养五蕴,无不思藉五蕴“享乐”,然所谓的乐仅只是在某一条件下才叫乐,离开这一条件就不乐了;如酷暑吃冰淇淋很快乐,连续吃数小时还是乐吗?其实乐是相对于苦而存在的,乐也是苦因,乐中有苦,因为乐依附于五蕴而存在。
执著、长养五蕴而产生五蕴炽盛的结果,使得众生轮回三界,不得解脱。
畜生道的苦
海洋动物靠著互相吞食而活下去,在恐惧的折磨下,他们被海浪冲著到处游荡。
飞禽走兽总是担心自己地盘被入侵而互相残杀。
被人畜养的牲畜就只能等著被宰杀,而因为痴愚的缘故,无法以人类智慧能理解的语言讲出自己的痛苦而获得援助。
饿鬼道的苦
饿鬼因业力的缘故,只能吃秽物维生,并因找寻饮食而筋疲力尽。
它们没有衣服穿,夏天火烤,冬天冰冻。
下雨时,雨如同燃烧的煤灼伤他们。
它们所看到的水都是脓汁,食物都是烧红的铁块,火焰从它们的关节中喷出。
它们不停的互斗,视他者为敌。
饿鬼可以活一万五千年之久。
最有名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
地狱道的苦
阿鼻地狱的众生最为痛苦,即使薄伽梵[33]也不忍提到它的悲惨。
只要佛一提到阿鼻地狱,众菩萨们听了就会伤心呕血,悲痛欲绝。
八热地狱里,山谷都是烈火熊熊的红铁,河流是熔化的铜,树木发出如雨般的剑,众生不停遭受野兽和厉鬼的杀戮,得不到片刻的休息。
八寒地狱里,是一片冰天雪地,刺骨的冷风暴使众生全身龟裂。
在他们十亿年的生命结束前,时时刻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不断受同样的苦。
相关条目[编辑]
佛教
四谛
五蕴
十二因缘
参考文献[编辑]
^Arvon:《佛教》,页33-34。
^《中阿含经》卷7:“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
”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五:“苦苦性云何?答:欲界诸行由苦苦,故苦。
”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五:“坏苦性云何?答:色界诸行由坏苦,故苦。
”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五:“行苦性云何?答:无色界诸行由行苦,故苦。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增壹阿含经·四谛品》:“彼云何名为苦谛。
所谓苦谛者。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
取要言之。
五盛阴苦。
是谓名为苦谛。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云何苦圣谛?谓生苦、病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若略说者,谓五趣蕴苦,是名为苦。
”
^《中阿含经》(卷七):“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此说何因?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诸贤!说略五盛蕴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如表示灭尽五蕴而入涅槃以后不是断灭空),亦非颠倒,真谛审实。
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
”。
^《长部》(卷25):“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
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
”
^《长部》(卷25):“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
诸比丘,这称为生。
”
^《长部》(卷22):“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斑白、皮肤变皱、寿命减损、诸根成熟。
诸比丘,这称为老。
”
^《清净道论》第十六品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死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死亡、灭殁、破坏、消失、逝世、命终、诸蕴的分离、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断绝。
诸比丘,这称为死。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愁呢?诸比丘,若是由于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愁虑、忧愁、哀愁、内〔心〕忧愁、内〔心〕悲哀。
诸比丘,这称为愁。
”
^《清净道论》第十六品:“身心的苦受,因为自性及名称都是苦的,故说‘苦苦’。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悲呢?诸比丘,若是由于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哭泣、悲叹、悲泣、悲哀、哀号、悲痛。
诸比丘,这称为悲。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苦呢?诸比丘,身体的苦,身体的不适,由身触而生的痛苦、不适感受。
诸比丘,这称为苦。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忧呢?诸比丘,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触而生的痛。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恼呢?诸比丘,若是由于具足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郁恼、忧恼、憔悴、绝望。
诸比丘,这称为恼。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怨憎会苦呢?于此,凡是那些不可喜的、不可爱的、不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意图不利者、意图无益者、意图不安乐者、意图不安稳者,若与他们一起交往、会合、共聚、结合。
诸比丘,这称为怨憎会苦。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爱别离苦呢?于此,凡是那些可喜的、可爱的、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希望有利者、希望有益者、希望安乐者、希望安稳者,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血亲,若不能与他们一起交往、会合、共聚、结合。
诸比丘,这称为爱别离苦。
”
^《长部》(卷22):“那些有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悲、苦、忧、恼诸法的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这种种的苦法,希望它们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是所求不得苦。
”
^《长部》(卷22):“诸比丘,何谓‘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呢?这就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诸比丘,这些称为‘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
”
^《巴利三藏·相应部》(22卷):“无论是哪一类与漏有关及会被执取的色,是过去、未来、现在等,这一切都称为色取蕴。
”
^《巴利三藏·相应部》(36卷,5章):“诸比丘!比丘之乐受者,当应见为苦。
苦受者,当见为箭。
非苦非乐受者,当常见为无常。
”
^《巴利三藏·相应部》(22卷,15章):“无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
”
^又称为五衰相,即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
^即色界天
^《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病苦?当知病苦亦由五相。
一身性变坏故。
二忧苦增长多住故。
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故。
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强受用故。
五能令命根速离坏故。
”
^《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离别所爱,盛财宝故。
二、离别所爱,盛朋友故。
三、离别所爱,盛眷属故。
四、离别所爱,盛自身故。
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故。
”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第四:“若爱喜适意,若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若亲厚诸臣眷属,适意色声香味触法。
众生若不共彼居,不亲近,独不杂异,不相应别离。
”
^《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五取蕴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谓生苦器故,依生苦器故,苦苦器故,坏苦器故,行苦性故。
”
^薄伽梵,Bhagavan,意译为征服者,即佛陀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苦_(佛教)&oldid=71172524”
分类:佛教术语痛苦隐藏分类:含有梵语的条目含有巴利语的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其他语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Българскиবাংলাབོད་ཡིགکوردیČeština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SuomiFrançaisעברית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Монголमराठीမြန်မာဘာသာनेपाली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常見問題> 認識佛教
- 2佛法中的三苦
- 3眾生的苦有三種你正陷入何種苦呢? | 一流人
根據佛陀的教法,我們可將眾生的苦分為三類:第一類的苦稱為「苦苦」, ... 佛教徒才有,在禪修的非佛教徒之中,也有人希望從「行苦」中獲得解脫。
- 4068 苦 - 星雲大師全集
我童年出家,就常聽到人家講「人生是苦」、「人生如苦海」、「人生多苦難」。 ... 人生的意義很苦,學佛要受苦消業;由於傳統佛教過於重視「苦修」的思想,讓學佛的 ...
- 5佛教八苦_百度百科
佛教八苦是佛教用語,拼音為fó jiào bā kǔ。佛教雲:“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五陰即是五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