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黑色人種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體質特征
黑人黑色人種 更多義項▼ 收起更多▲ 黑色人種漢語詞語牙膏品牌台灣藝人陳建州遊戲術語網路用語2002年加拿大RobertMorin導演電影黑人,即黑色人種,又稱尼格羅人種,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赤道人種,是人類分類學說裏的一種人種。
由于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一般以多地起源說為基礎,人類學界也放棄了必須為人類分類的觀念。
中文名稱黑人外文名稱Negro,AfricanAmerican分布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美洲族系蘇丹族系,班圖族系人種簡述綜述人種是世界人類種族的簡稱,是指人類在一定的區域內,歷史上所形成的、在體質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性狀(包括膚色、眼色、發色和發型、身高、面型、頭型、鼻型、血型、遺傳性疾病等)的人群。
人種的概念,最初于1684年由法國博物學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四大人種最早的人種分類,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墳墓的壁畫,它以不同的顏色區別人類,將人類分為四種:第一,將埃及人塗以赤色;第二,亞洲人塗以黃色;第三,南方尼格羅人塗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塗以白色。
成為今日將人類分成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褐色人的基礎。
瑞典傑出的科學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類中,將世界人種劃分為:野蠻種——菲拉斯,怪物種——蒙斯托拉斯,理智種——塞比恩斯;進而按當時眾知的洲數,把理智種進一步分為歐洲白種人,亞洲黃種人、非洲黑種人和美洲人紅種人四大種族。
如何劃分人種(race)是根據體質上可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
通常根據膚色、發形等體質特征把全世界的人劃分為4個人種:蒙古利亞人(Mongoloid)或稱黃種人,膚色黃、頭發直、臉扁平、鼻扁、鼻孔寬大;高加索人(Caucasoid)或稱白種人。
皮膚白、鼻子高而狹,眼睛顏色和頭發類型多種多樣;尼格羅人(Negroid)或稱黑種人,皮膚黑、嘴唇厚、鼻子寬、頭發卷曲;澳大利亞人(Australoid)或稱棕種人,皮膚棕色或朱古力色,頭發棕黑色而卷曲,鼻寬,胡須及體毛發達。
黑人人種或種族是根據某些體質特征所作的生物學的劃分,而不是文化上的分類,應該嚴格地將它同“民族”這樣的概念區別開來。
人種作為生物學概念,我們必須看到以下幾點:首先,任何一個人種都沒有某個或某些專有的基因,人種之間的差別僅僅是某種或某些基因的頻率不同。
例如,決定血型的IA等位基因在歐洲白種人中頻率比較高,IB等位基因在亞洲黃種人中頻率比較高。
Ii等位基因在南美印第安人中比較高。
但它們都有Ii、IA、IB3種等位基因。
其次,由于各種中間類型的存在,各種族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例如,衣索比亞人和南印度人的特征介于白種人和黑種人之間,南西伯利亞人和烏拉爾人的特征介于白種人和黃種人之間,而千島人則具有白種、黃種、黑種3個主要人種的特征。
我們還應看到,雖然在一定條件下,不同人群之間存在地理隔離和文化隔離,但是這些並沒有導致生殖隔離。
種族在遺傳上是“開放”的,不同種族之間可以通婚,都能產生生命力強的後裔。
人類是遷徙能力很強的物種,各種各樣的隔離都會由于遷徙而引起的相互作用所打破。
由此可知,任何企圖進行“純”種族分類的想法都是錯誤的。
人們通常按膚色、鼻形等體質特征來劃分人種,這些特征主要是由于對氣候的適應而產生的。
造成膚色差異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膚區域中黑色素的數量。
黑色素多的皮膚顯黑色,中等的顯黃色,很少的顯淺色。
黑色素有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的能力。
生活在橫跨赤道的非洲的黑種人和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棕種人具有深色的皮膚,可使皮膚不至因過多的紫外線照射而受損害。
紫外線可以刺激維生素D的產生,因而,深色的皮膚可以防止產生過多的維生素D,而導致維生素D中毒。
相反,白種人原先生活在北歐,那裏陽光不像赤道附近那麽強烈,陽光中的紫外線不會危害身體,而且能刺激必要的維生素D的形成,因而北歐白人皮膚裏的色素極少。
鼻形也是如此。
生活在熱帶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寬闊的。
這裏的氣候溫暖濕潤,鼻子的溫暖濕潤空氣的功能不很重要。
而生活在高緯度的白人有較長而突的鼻子,可以幫助暖化和濕潤進入肺部的空氣。
黃種人的眼褶可能與亞洲中部風沙地帶的氣候有關;扁平的臉型和半滿的脂肪層能夠保護臉部不受凍傷。
這些種族特征大約是在化石智人階段形成的。
由于人類物質文化的進步,大多數種族特征早已失去適應上的意義。
今天,一個黑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高緯度的北歐,他完全不需要靠陽光中的紫外光去產生維生素D,而可以從食物中獲得必要的維生素D。
白種人也可以借助衣服、帽子以及房屋等設施很好地生活在赤道附近。
黑色人種體質特征黑種人膚色黝黑,頭發黑呈波浪或鬈曲,黑眼睛,鼻子寬扁,鼻根低矮或中等,鼻突出度小,鼻孔橫徑較大,凸唇,口寬度大,唇厚,胡子和體毛較少。
黑人的種族,主要有蘇丹尼格羅人、班圖尼格羅人(兩者佔黑色非洲人口的絕大部份)、科伊桑尼格羅人、庫希特尼格羅人(屬于黑白混血種族)、澳大利亞原住民等。
國家分布在中世紀時期和中世紀以前,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因為歐洲國家的帝國主義和重商主義,大批量的黑人被迫作為奴隸送于南美洲和北美洲。
種族劃分兩大族系黑種人又包括兩大族系:蘇丹族系和班圖族系。
二者在非洲的分布大致以赤道為界。
蘇族系居赤道以北,特點是膚色純黑;班圖族系居赤道以南,特點是膚色淺黑。
如南非的黑人領袖曼德拉大家比較熟悉,其膚色就不是很黑,因為南非黑人屬班圖族系。
特殊族群此外還有兩個比較特殊的族群:俾格米人和布須曼人,雖通常歸入班圖族系,但與其它黑人區別較大。
俾格米人俾格米人(Pygmies):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中的一個類型。
分布在非洲中部,以及亞洲的安達曼群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大洋洲某些島嶼。
非洲大陸的中非共和國、幾內亞、喀麥隆、盧安達、剛果(布)、剛果(金)、蒲隆地、加彭、安哥拉、尚比亞等國家和地區茂密的原始森林裏都有俾格米人居住。
俾格米人的體質特征是身材矮小,頭大腿短,皮膚暗黑,鼻寬唇薄,頭發鬈曲,體毛發達。
依靠狩獵採集為生,處于比較原始的狀態。
非洲俾格米人又稱尼格利羅人,亞洲俾格米人又稱尼格利陀人,兩詞皆出自西班牙文,意為小黑人。
尚未發現兩者之間有遺傳上的聯系。
黑人布須曼人布須曼人(Bushmen):非洲南部的民族集團。
又稱桑人。
主要分布在納米比亞、波劄那、安哥拉、辛巴威、南非和坦尚尼亞。
一般認為屬尼格羅人種科伊桑類型,但布須曼人在各方面與蒙古人種更為接近。
為南部非洲和東非最古老的土著居民。
操布須曼語諸語言,屬科伊桑語系中部語族布須曼語支,無文字。
社會發展大大受阻,一直過著狩獵和採集生活,大多仍處在原始社會的不同階段。
多信仰萬物有靈,有部落圖騰。
按血緣群居,按雙系續譜。
親屬稱謂多為夏威夷型(見毛利人)。
以鴕鳥蛋殼存貯飲水。
擅長岩壁畫,用各種礦物顏料、石灰、油煙加水和動物油調合塗色,千年不褪。
相關稱呼對黑人的稱呼,英語中以前用Negro,本為西班牙語“黑”的意思,但長期沿用下來有強烈的蔑視色彩。
有些歷史悠久的黑人團體,至今還沿用這個單詞。
例如:UnitedNegroCollegeFund黑人美國媒體現在通用的名稱是:AfricanAmerican,(非洲裔美國人)。
Black也可以接受。
Nigger則完全是貶義詞。
但是,有些黑人之間,也互相用這個單詞稱呼。
以前黑人牙膏的英文名字是Darkie。
因為是輕蔑黑膚色人種的稱呼,所以改名為Darlie。
1985年,黑人牙膏的台灣公司Hawley&Hazel被美國Colgate-Palmolive公司買下之後才改變了黑人牙膏的英文名。
黑人牙膏除了以前的英文名Darkie之外,包裝盒上凶巴巴的黑面容露著大門牙也改了。
不過包裝盒上的黑人圖片並不是黑人而是美國19世紀末演Minstral戲在臉上抹黑鞋油的白人而美國19世紀末的Mistral戲主要是表演黑種人愚蠢,懶惰,迷信,隻會天天無事地跳舞和唱歌。
重大事件大西洋奴隸貿易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葉末,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為了向美洲殖民地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從黑非洲擄走大批黑人,將其遠程販運到美洲等地,這就是血腥的非洲奴隸貿易。
由于奴隸貿易主要是在大西洋東西兩岸進行,西方國家一般稱為“大西洋奴隸貿易”。
奴隸貿易延續4個世紀之久,使億萬非洲人丟掉生命,給非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是非洲歷史上一段最黑暗的時期。
奴隸貿易為西歐資本家帶來了巨額利潤,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在非洲歷史上,奴隸買賣很早就出現。
公元1世紀的《紅海回航記》一書就有關于來自非洲之角(今索馬利亞)的奴隸的記載。
7世紀末,阿拉伯人進入北非後,也曾把抓來的黑人販運到阿拉伯國家以及波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在歐洲,14世紀已經有西班牙人販賣從北非帶來的黑奴,爾後葡萄牙人也開始了這項貿易。
15世紀初,西班牙、葡萄牙一些大成市還有專門販賣黑人的奴隸市場。
15世紀中葉開始,非洲不斷遭到歐洲殖民者的掠奪,奴隸買賣隻是一項附帶的貿易活動。
15世紀末C·哥倫布發現美洲後,奴隸貿易急劇發展起來,歐洲殖民者在非洲大陸上進行了有組織的大規模販賣黑人活動,給非洲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重大事件的年表1619年 首批非洲黑奴抵達美國弗吉尼亞州。
黑奴貿易1863年 總統林肯發表《解放黑奴宣言》。
內戰開始。
1865年 內戰結束。
總統林肯遇弒身亡。
《美國憲法》第13條修正案宣布奴隸製為不合法。
1868年 《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給予所有非洲裔美國黑人公民權。
1870年 男性黑人獲得投票權。
1896年 最高法院判決種族隔離不違憲,為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政策開綠燈。
1955年 黑人婦女帕克斯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一輛巴士上,拒絕讓座給一位白人,結果被捕,事件觸發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帶領進行長達一年的抵製行動,成功要求蒥內所有巴士廢除種族隔離。
1963年 馬丁·路德·金在阿拉巴馬州示威時被捕入獄。
他在華盛頓發表《我有一個夢》的演說。
1964年 總統約翰遜簽署《民權法》,取消公共場所的種族隔離政策。
馬丁.路德.金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1965年 黑人民權領袖馬爾科姆·X被謀殺,終年39歲。
參議院通過《投票權法》,打破束縛黑人投票的枷鎖。
1966年 馬薩諸塞州的布魯克成為首位黑人參議員。
1967年 馬歇爾獲委任為最高法院首位身亡黑人法官。
1968年 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遇刺,終年39歲。
1990年 威爾德當選為首位黑人州長,領導弗吉尼亞州政府。
2008年 伊利諾伊州參議員歐巴馬成為美國總統,他將成為美國首位黑人總統。
奴隸貿易第一階段1、第一階段:自15世紀中葉迄17世紀中葉。
這一階段的貿易主要被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國壟斷。
15世紀中葉,葡萄牙航海家亨利鼓勵海員沿非洲西海岸由北往南航行,以探索通往東方的海路,並尋找黃金和香料產地。
1441年,葡萄牙人A·貢薩爾維斯率領一艘船沿非洲西海岸想南繞過布郎角上岸,從那裏帶走了10個黑人回到歐洲。
從此,葡萄牙經常派出一些船隻去西非海岸進行擄掠。
1482年,他們在迦納的埃爾米納城建立了最早的奴隸貿易據點,不久,有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進行殖民開發,建立和擴展甘蔗種植園。
當時他們擄走的黑人不多,大約在1000人左右。
進入16世紀,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
西班牙在征服新大陸期間,殺害了大批印地安人,因此迫切需要廉價的勞動力來開發殖民地,于是公開鼓勵從非洲輸入奴隸。
1510年,最早的一批非洲非洲黑人(約250人)被帶到西印度群島的伊斯帕尼奧拉島。
從此,販賣黑奴的規模就越來越大。
16世紀中葉,非洲西海岸每年輸出奴隸達1萬人。
葡萄牙也像西班牙人一樣,不斷販運非洲黑奴到巴西。
16世紀是西班牙、葡萄牙在海上稱霸的時代,奴隸貿易為他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因此歐洲其他國家也相競插手。
英國、荷蘭和法國力圖打破西、葡的壟斷。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殲滅,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優勢一落千丈。
荷蘭乘機取而代之。
荷蘭從16世紀以來一直是葡萄牙與歐洲進行貿易的最大中間商,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16世紀末,荷蘭奪取了葡萄牙在非洲的重要貿易據點和軍事要地,緊接著,又成立了荷屬幾內亞公司、西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等,奪取了非洲西海岸的貿易壟斷權。
到17世紀中葉,荷蘭幾乎壟斷了海上的奴隸貿易。
黑奴貿易第二階段2、第二階段: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下半葉,是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高潮時期。
此時奴隸貿易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賺錢最多的行業,奴隸成為黑非洲可供輸出的“單一作物”,奴隸貿易成為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的唯一貿易活動。
參加奴隸販運的國家,除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外,還有英國、法國、普魯士、丹麥、瑞典以及美國、巴西等。
他們不僅在西非海岸,還在非洲內地和東非海岸大量獵捕黑奴。
到18世紀80年代中葉,從非洲輸出的黑奴隸平均每年近10萬人。
歐洲殖民者把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的貿易有機地串聯起來,成為當時盛行的三角貿易。
三角貿易由三個航程組成:第一個航程為從歐洲國家的港口到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區。
歐洲人以廉價的製成品如酒、軍火、棉織品以及各種裝飾品等換取奴隸,或用各種不正當的手段獲得奴隸;第二個航程是把奴隸從非洲運到美洲各地,同其交換礦產和農產品;最後一個航程是從美洲回到歐洲,把從美洲帶來的工業原料和種植園農產品在歐洲市場出售。
第三階段3、第三個階段: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大西洋奴隸貿易逐步走向衰落。
18世紀末,歐洲廢奴運動蓬勃興起。
英國于1807年通過了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其他國家也相繼宣布禁令,但追求爆利的欲望使奴隸貿易實際上並未終止,走私貿易隨之猖獗起來。
19世紀上半葉起,美國成為主要販賣黑奴的國家。
在非洲東海岸,阿拉伯經營的奴隸貿易,這時也特別活躍。
貿易中心主要在桑給巴爾和奔巴島一帶。
大批非洲黑人從那裏被販賣到紅海、波斯灣沿海國家,並長途販運到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
與此同時,葡萄牙、荷蘭、法國和美國等過的奴隸販子,也到東海岸進行販賣非洲黑人的勾當。
19世紀50年代,黑非洲每年向古巴、巴西等地輸出的奴隸達5萬以上。
19世紀下半葉,奴隸貿易基本被剎住了,但並沒有最後絕跡,零星的販賣活動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甚至20世紀初。
奴隸的來源歐洲殖民主義者一般是以歐洲的廉價工業品和火葯武器為誘餌,收買非洲的一些國王和酋長,並利用部落間的戰爭掠奪奴隸。
有時也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直接捕捉奴隸。
非人遭遇被掠的奴隸,在販運到美洲以前,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從內地販運到沿海集中地;在集中地接受奴販挑選;轉運在販奴船上。
奴隸從內地送往沿海的集中地,一般都有一段長距離路程,奴隸販子為了防止奴隸逃跑,給奴隸帶上沉重的腳鐐,有時還有鐵鏈把奴隸雙雙拴在一起,也有的奴隸販子讓奴隸扛上幾十千克重的商品,如象牙、獸皮、高粱、蜂蜜之類,找不到合適的產品時甚至讓他們背上一塊大石頭或一袋沙土。
最後一個階段是裝載販奴船上。
從尼日河三角洲一帶起程到西印度群島,順風時要七、八個星期。
奴隸們擠在悶熱的船艙裏,衛生條件急差,各種傳染病廣為傳播,一旦發現有病,立刻被扔下大海,因而死亡者很多。
非洲人民的反抗隨著奴隸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非洲人的反抗也更加激烈。
16世紀初剛果國王阿方索一世寫信給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譴責葡萄牙從事奴隸販賣活動。
剛果郡國思辛加女王與其父親曾設法阻止葡萄牙人在當地販賣奴隸。
奴隸在海上反抗最激烈。
在非洲到美洲的販奴船上,為掙脫非人的遭遇,奴隸不斷暴動。
他們寧死不肯當奴隸,在赤手空拳、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往往選擇了跳海自殺的道路,或者展開絕食鬥爭,如1807年美國查爾斯頓港就有兩船奴隸絕食而死。
貿易廢止17、18世紀17、18世紀奴隸貿易即受到歐洲啓蒙運動的思想家J·洛克、C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等人的譴責,教友派、福音派等宗教團體也紛紛批判其反宗教的野蠻性質。
18世紀下半葉,在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反對奴隸貿易同廢除奴隸製度的呼吁匯合在一起,形成波瀾壯闊的廢奴運動。
參加這個運動的人,有從人道主義出發的,但也有從經濟角度出發的。
後者認為種植園努力頻繁暴動和過高的死亡率,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
黑奴貿易19世紀為了有效地製止奴隸貿易,英國派遣海軍在海號喪巡邏。
19世紀30年代開始,英國又分別同歐洲主要的販奴國家,如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簽署協定,規定對載有奴隸嫌疑船隻可以攔截檢查,以懲罰從事奴隸貿易的商人。
1862年,美國同意簽署這份協定。
19世紀80年代,美洲輸入奴隸最多的古巴、巴西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和解放奴隸的法令。
在1885年柏林會議和1890年布魯塞爾國際會議上,西方國家又通過了反對奴隸貿易的總決議,這樣,長達4個世紀、使非洲遭受無法估量損失的世界性奴隸貿易才逐步被廢止。
新世紀勇敢的南非人民通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徹底埋葬了種族隔離製度,這標志著非洲人民長期反對種族主義的鬥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在新世紀之初,我們相聚在具有光榮的反對種族主義傳統的南非,探討和製定反對種族主義的戰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和歷史意義。
殖民主義、外國侵略、奴隸貿易和種族隔離製度都是種族主義的典型表現,在歷史上給廣大亞、非、拉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在亞洲,無辜百姓深受殖民主義和外國侵略的蹂躪,從太平洋到印度洋,從東南亞到中東,沒有一個人類古代文明的發源地能夠幸免于難。
在非洲,殖民主義的鐵蹄幾乎踐踏了每一寸土地,奴隸貿易以無數非洲兒女的血淚寫下了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在美洲,新大陸的發現打破了土著人純樸平靜的生活,大批印第安人慘遭屠殺,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幾乎被剝奪殆盡。
反對種族主義然而,光明一定會戰勝黑暗,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
經過亞非拉人民長期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以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近百個國家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
聯合國成立後,連續發動向種族主義作鬥爭的三個十年活動,並通過了《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等重要檔案,極大地推進了全球範圍內反對種族主義的進程。
黑奴貿易路線1966年11月9日,第2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把每年3月21日定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這是為了紀念1960年3月21日南非沙佩維爾慘案、反對種族歧視而確定的。
1960年3月21日,南非德蘭士瓦省沙佩維爾鎮的非洲人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反對南非當局推行種族歧視的《通行證法》。
通行證法是南非當局頒布的幾百項有關種族歧視的法令之一,規定年滿16歲以上的非白人必須隨身攜帶通行證,證件不全者隨時會遭到逮捕。
遊行民眾遭到南非當局的野蠻鎮壓,有70多人被槍殺,240多人被打傷,造成了震驚世界的慘案。
非裔現狀在涌入北美的移民中,有一個群體是不情願的。
那就是非洲人,他們當中有50萬人是在1619至1808年間被作為奴隸販運來的,當時,向美國輸入奴隸已屬非法。
然而,擁有奴隸及其後代的做法仍在繼續,尤其是在以農業為主的南方,那裏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耕田種地。
NBA科比隨著美國內戰在北方的自由州和南方的奴隸州(其中有11個已脫離聯邦)之間的爆發,結束奴隸製的進程于1861年4月開始。
1863年1月1日,戰爭進行了一半,亞伯拉罕·林肯總統頒布了《解放宣言》,宣布在那些已脫離聯邦的州中取消奴隸製。
隨著1865年《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的通過,奴隸製在整個美國被取消。
但是,即使是在奴隸製結束後,美國黑人也仍為種族隔離和低水準教育所阻礙。
為了尋找機會,美籍非洲人掀起了一個國內移民浪潮,即從南方的農村遷移到北方的城市。
但許多城市的黑人卻無法找到工作;根據法律和習俗,他們必須與白人分開居住,生活在被稱為貧民區的破敗街區內。
今天,非裔美國人佔美國總人口的12.3%。
近幾十年內,黑人取得了巨大發展,黑人中產階級已真正成長起來。
1996年,有44%的就業黑人擔任「白領」職位──從事管理、專業和行政工作而非服務或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
同年,有23%的年齡在18至24歲之間的黑人進入大學,而1983年僅有15%。
但黑人的平均收入低于白人,黑人的失業率──尤其是年輕男子──仍比白人高。
而且許多美國黑人仍由于貧窮而無法脫離吸毒和犯罪問題比較嚴重的那些城市街區。
相關詞條黑人種白色人種黃種人黑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種紅色人種黃人四大人種薩拉森人中華牙膏黑妹牙膏美國黑人高露潔綠種人藍血人種綠色人非洲黑人文明佳潔士布須曼人龍蝦民族混血種人非洲黑人無心人兩面針牙膏廣州黑人吧黑鬼馬爾科姆·利特爾馬德黑奴地中海人種胡雲星相關搜尋黑人音樂黑人談河流黑人明星黑人影帝黑人歷史月黑人日黑人英語黑人種黑人吧黑人婦女其它詞條BiBiDirectX9.0GSAMH370runwaytellmewhyyoubelongwithme世界貿易中心充氣床墊克里斯汀·貝爾咕咕霍夫唐騎太陽的女兒幻想英雄義大利曼迪·麥克格雷迪法國吐司烤肉問感情風色幻想7黑人-黑色人種@華人百科黑人
延伸文章資訊
- 1黃種人黑種人白種人之間有什麼區別 - 極客派
黑種人膚色黝黑,頭髮黑呈波浪或鬈曲,黑眼睛,鼻子寬扁,鼻根低矮或中等,鼻突出度小,鼻孔橫徑較大,凸脣,口寬度大,脣厚,鬍子和體毛較少。 黑人的 ...
- 2黑種人和白種人的特點是什麼?原來都是自帶天賦啊 - 每日頭條
人種是根據體質上可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通常根據膚色、發形等體質特徵把全世界的人劃分為4個人種。白種人或稱高加索人,皮膚白、鼻子高而狹,眼睛 ...
- 3黑人種 - 華人百科
種族特征
- 4黑色人種_百度百科
黑種人,起源於非洲,包括尼格利羅人和科伊桑人的最古老種族也被歸入為黑種人,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卷曲狀的毛髮,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兩個類型,前者分佈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 ...
- 5黑種人 - 中文百科知識
體質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