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發展的省思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50年代和60年代教育發展主要為基礎教育的普及和提升。
6歲到11歲兒童的就學率,1950年代初期不到90%,至1960年代末接近98%。
1968年政府將 ...
简体
More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www.npf.org.tw
文章類別:
國政評論
國政分析
國政研究
媒體投書
智庫觀點
影音專區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
Q&A
議題類別:
內 政
教育文化
國家安全
憲政法制
科技經濟
財政金融
永續發展
社會安全
公共政策大家談
精選議題
最新推薦文章
最新表情文章
本月熱門文章
作者一覽
關於基金會
捐助章程
聯絡基金會
隱私權聲明
國政基金會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Search...
最新文章
國政評論
國政分析
國政研究
影音專區
熱門文章
精選議題
推薦文章
表情文章
作者一覽
國政基金會
關於基金會
捐助章程
聯絡基金會
關於台灣人口變遷的圖像、想像與亂象王順民
(22小時前)
政府稅收大增更應居安思危黃耀輝
(22小時前)
從「海鮮奢侈說」到「奢侈笑死說」的延伸性思考王順民
(22小時前)
死刑判決可以不執行嗎?廖元豪
(昨天08:25)
啥米?青少年犯罪八年攀升47%!盧信昌
(星期三10:12)
給在陸台胞一條安心回家的路林祖嘉
(星期三08:13)
經濟規律可以套利林建甫
(星期三08:12)
善用老人經濟提高生產力林建甫
(星期三08:12)
台積電可以大聲說「NO!」尹啟銘
(9月13日12:04)
糧食安全要居安思危韋伯韜
(9月13日12:04)
臺灣教育發展的省思臺灣教育發展的省思
%熱門指數
分享
分享
分享
小
中
大
孫震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教育是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的重要投資。
個人藉教育增益智能,培養健全人格;國家藉教育造就人才,提升科技,發展經濟,豐富文化。
台灣自光復以來,經濟快速成長,政治民主化,社會開放化,教育發展成功是一個重要因素。
1949年國民政府從大陸撤退來台,大約150萬軍民追隨政府渡海東來,為台灣以後的建設增添生力軍。
根據戶籍統計,1946年底,台灣人口總數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只有0.3%,1950年底增加為1%。
直到1950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學府只有一所大學、三所獨立學校和三所專科學校,學生總數只有6500人。
1950年代和60年代教育發展主要為基礎教育的普及和提升。
6歲到11歲兒童的就學率,1950年代初期不到90%,至1960年代末接近98%。
1968年政府將國民教育從6年延長到9年,包括國民小學6年和國民中學3年。
19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正是台灣發展勞動密集產業,進軍國際市場,經濟快速成長的時期,國民教育的普及和延長,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素質優良的人力。
1960年代後期,台灣採用人力規劃的理念,將人力計畫納入經建計劃之中,根據經濟發展需要,規劃人力供給。
在高中教育方面,將一般高中和高職學生人數的比例從1960年代的6:4至1970年代逐步調整為3:7。
五年制專科學校的前三年計入高職之中。
在高等教育方面,根據經建計畫的成長目標、產業結構,預估對不同教育階層(大學或研究所)、不同系所人力需要的數量,作為教育部門增設系所和招生人數的參據,主計部門並據以編列預算。
此一政策的優點在於以最少必需的教育經費,達成最大可能的經濟成長,其缺點則在於完全將教育當作經濟發展的工具。
雖然人在社會不免要受名韁利索的駕馭,成為達成社會目的的手段,然而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組成社會,社會為其組成分子的利益服務,社會的目的只是一種中間目的(intermediateend),個人的目的才是最終目的(ultimateend),個人是社會的主人而非僕人。
對個人而言,教育雖然會產生經濟利益,但並非只為了經濟利益。
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衛靈公)
隨了經濟成長,所得增加,人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增加,大家都想讀大學。
然而大學提供的名額有限,學生必須通過層層入學考試的關卡。
第一關是國中畢業到一般高中的入學考試;第二關是高中畢業到大學的入學考試,由所有大學組成聯合招生委員會,舉辦聯合招生考試。
雖然高中、高職3:7的分流已經將大部分國中畢業生排除於大學入學競爭之外,但考生仍然逐年增加,增加了考試命題、閱卷與評分的難度。
考試領導教學,影響高中、國中,甚至小學教學的內容。
傳統德、智、體、群、美的理想教育內容被扭曲,五育並重成為獨尊智育,教學只為升學作準備。
青少年快樂成長的機會被剝奪,很多家庭為有子女升學而改變正常生活方式。
至於其對青少年人格發展與社會風氣的影響,尚未見嚴肅的學術研究。
1988年教育部毛高文部長決心改革大學入學聯考制度,與各大學院校校長研商,成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大考中心」邀集專家,經三年研商,提出多元入學方案,包括推荐甄選、預修甄試與申請入學,教育部將「大考中心」改組為「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董事會」付諸實施。
根據新制,高中畢業學生可憑在「大考中心」之學測成績申請理想之大學,大學可依學測成績選擇理想之學生。
此外亦可接受推荐,再經甄選決定取捨。
不過如大學招生名額有限,而想進入大學的學生過多,則不論入學制度如何改變,都不能使名額以外的學生進入大學,也不能解除激烈入學競爭所造成的社會傷害。
1994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由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擔任主任委員,全面檢討台灣的教育問題。
「教改會」於兩年後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其中最主要的改革意見有三:(1)大學供給應增加,以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大學院校應分殊化,以順應學生的適性發展,並為社會培育多樣的人才。
(2)降低高職及五專比例,以拓寬升大學之通路,大學採多元入學以消除聯考之弊端。
(3)創造有利環境,使國民教育階段學童得接受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之教育,快樂學習並養成健全人格,以奠定做人、做事、終身學習的基礎。
在這三項改革建議中,最具關鍵意義的為第(1)項,如大學的容量不增加,大家爭擠大學教育的窄門,則第(2)項改革縱然做到也無濟於事,而第(3)項目標在升學第一的要求下,根本不可能實現。
大學供給增加,使大學從菁英教育轉變為普及教育,使大學教育從作為經濟發展的手段轉變為人民應享的權利,大學供給增加也改變了教育市場與就業市場供需的形勢:
教育理念
教育市場 就業市場
視教育為經濟發展的手段
需要>供給=需要
視教育為人民應享的權利
需要=供給
延伸文章資訊
- 1台灣25至34歲逾7成受高等教育高於日韓英美| 文教新訊 - 聯合報
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全球高教趨向普及化,高教人口比率也增長,以「25-34歲」的年輕族群來看,2017年台灣及南韓年輕族群接受高教的人口比率分別為71%、70 ...
- 2我國高等教育簡析與國際比較.pdf
歲人口受高等教育人數占比在2015 年首次跨越七成門檻,較10 年前增加15.7. 個百分點,提升到71.6%,顯示我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與日益普及。與OECD.
- 3教育部統計處
111-03-30「專業培育、偏遠地區教育、實驗教育及在學率概況」提要分析. 111-03-02「110學年學校基本概況統計結果」提要分析. 111-02-09 93-110學年大專校院新生註冊...
- 47.主要國家受高等教育之人口比率
- 5教育現況(國情簡介-學校教育) - 行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