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禮的故事_古代關於禮儀的小故事(要簡短的)_東光縣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准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

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

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 ... 搜索內容 網站首頁 名言賞析 組詞造句 一字一句 詩句歌詞 成語故事 作文句子 勵志台詞 寓意謎語 當前位置:首頁»成語故事»關於禮的故事 關於禮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12-0203:56:28 『壹』關於禮的歷史故事的簡介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准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

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

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

作為道德規范,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准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

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

作為觀念形態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是同「仁」分不開的。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范,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為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

他認為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不斷的發生著改變和調整。

(1)關於禮的故事擴展閱讀「尊重」原則:要求在各種類型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以相互尊重為前提,要尊重對方,不損害對方利益,同時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則:遵守社會公德,遵時守信,真誠友善,謙虛隨和。

「適度」原則:現代禮儀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一定要把握適度性,不同場合、不同對象,應始終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則:交流雙方在要求對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應當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禮儀規范要求。

『貳』古代關於禮儀的小故事(要簡短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有著極為深厚而豐富的底蘊背景。

有關禮儀的故事,可謂斗量車載。

由此可見,重視禮儀,無論對於個人或者國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叄』有關禮的故事、名句 有一種內在的禮貌,它是同愛聯系在一起的。

它會在行為的外表上產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禮貌。

——歌德禮貌比法律更強有力。

——卡萊爾禮貌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

——梅里美禮貌對於人性,猶如熱力之對於蠟。

——亞瑟·叔本華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鏡子。

——歌德尊敬別人就是尊敬自己。

——高爾斯華綏永不向權勢低頭,但要摘帽為禮。

——JimFiebig,NANA禮所以決嫌疑,定猶豫,別同異,明是非也。

——吳兢沒有一種禮貌會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養的不足,正確的教育在於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禮和人的高尚的教養同時表現出來。

——歌德禮之於人,猶酒之有襞也。

——孔子文化修養的目的在於增強和提高鑒賞那些最高尚、最深奧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波伊斯對於對方的無禮的一種無言的非議和責備,而這種譏諷是使誰都會感受到不安的。

——洛克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馬南所謂良好教養……它們在幾乎所有國家中乃至於一個地區里,都不盡相同;每一個明辨事理的人都會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養,並與之看齊。

——切斯特菲爾德●真正的禮貌就是克己,就是千方百計地使周圍的人都像自己一樣平心靜氣(蒲柏)●良好的禮貌由微小的犧牲組成(愛獻生)●禮貌是博愛的花朵(儒貝爾)●禮節禮貌是瑣事中的善行(小威廉·皮特)●禮貌之於人性如同熱量之於蠟燭(叔本華)●禮貌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梅里美)●禮貌建築在雙重基礎上:既要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霍夫曼斯塔爾)●是否能對粗魯者保持耐心,這是檢驗良好禮貌的標准----(所羅門伊本加比洛夫)●禮貌是人生習慣的第一件大事(美洲)●有兩種和平的強大力量,那就是法律和禮貌(德國)●禮貌是聰明的事,無禮是愚蠢的的(德國)●有禮貌的人,能走遍天下(德國)●社交的起因在於人們生活的單調和空虛。

社交的需要驅使他們來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許多令人厭憎的品行又驅使他們分開。

終於,他們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適當距離,那就是禮貌----(叔本華)●你要看見朋友之間用得著不自然的禮貌的時候,就可以知道他們的感情已經衰落(莎士比亞)●情越多,禮越少●熟不拘禮●講禮貌不會失去什麼,卻能得到一切(瑪·沃·蒙塔古)●講禮貌對人並無損害(義大利)●禮貌是一枚假幣,捨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貧乏(叔本華)●彬彬有禮並不破費錢財(歐洲)●禮貌不費分文(拉丁美洲)●禮貌周全不花錢,卻比什麼都值錢(西班牙)●彬彬有禮……是假善行(塞·約翰遜)●一個人可能在他的禮貌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梭羅)●周到的禮貌用在那些你不喜歡的人身上,絕不比挑戰書尾那句「您恭順的僕人」更多一點真誠。

當然,這是一種人們普遍贊同和理解的情況(切斯特菲爾德)●客套話如隔著面紗接吻(法國)●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史典)楊時謙虛禮貌的故事宋朝的楊時非常喜愛學習。

一個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學一起去找理學家程頤老師求教程老師正在睡午覺,他倆就站在門外等候。

雪越下越大,為不打擾老師,仍耐心地等候在門外。

老師醒了。

發現楊時倆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們進屋來,楊時趕忙向老師行禮、請教。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

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

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

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

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

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

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

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

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

」「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

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

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

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

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

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

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

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

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

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

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肆』關於禮的名人故事 孔融讓梨懂禮貌該故事發生在孔融四歲的時候,他和哥哥們一起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這則故事告訴人們,凡事都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

『伍』關於「禮」的故事 《中庸》中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意思是說重大的禮有三百,小的禮儀有三千,可見禮儀數量極多。

《周禮》把這些紛繁復雜的禮儀分成五大類,包括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所謂吉禮,是祭天、祭地、祭祖宗時行的禮;凶禮,是辦喪事、賑災時行的禮;軍禮,是發動戰爭、集結軍隊、宣布出征時行的禮;賓禮,是中央政府招待地方諸侯,地方諸侯之間相交往時用的禮;嘉禮,是結婚、成年、做壽時用的禮。

《周禮》中所設置的五種禮儀,歷經漢魏、隋唐幾代的發展,雖然逐漸走向成熟,但在具體的儀禮規范上卻日益顯得紛繁復雜。

再加上儒家禮儀經典的深奧難讀,佛教、道教學說風靡一時,儒家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宋朝時期,一些有識之士看到這種情況,於是將的繁瑣儀節簡化為冠、婚、喪、祭四禮,貫穿於人的一身。

在中國古代的書香人家,往往都會在家門上寫著「詩禮傳家」四個字。

這四個字,來源一個孔子教子學禮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獨自站在家中的庭院里,看見兒子孔鯉邁著小步恭敬地走了過來。

孔子喊住了孔鯉,問他學過《詩經》沒有?孔鯉回答說沒有。

孔子對孔鯉說,你不學習詩,就不能說出有文採的話。

(「不學詩,無以言」)。

於是,孔鯉就退回去認真地學習《詩經》。

隔了一段時間,孔鯉從院子經過時又被孔子叫住了,孔子問他學習《禮記》了沒有?孔鯉說還沒有。

孔子又教育說,不學禮,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不學禮,無以立」)。

於是,孔鯉又開始學禮。

孔子把學詩學禮當作人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要求,也當作教育孩子的標尺。

「詩禮傳家」,也因此成為了孔子為後代留下的一條「祖訓」。

『陸』關於禮儀的小故事 程門立雪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

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

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

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

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

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

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講同學之間禮儀故事與同學交往時,要謙虛有禮,把好處和方便讓給同學,不和同學爭吵打架。

同學們能做得到嗎?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謙虛有禮的合格小公民吧。

文明禮儀三字經:進校門,守秩序,單行行,不擁擠。

見師長,先問好,要熱情,懂禮讓。

課堂上,要動腦,寫作業,要仔細。

課間操,認真做,三百首,要記牢。

十分鍾,備學具,不喧嘩,不追跑。

放學時,路隊齊,出校門,守交規。

新世紀,好兒童,懂文明,有禮貌。

文明禮儀歌謠:你拍一我拍一,校園文明懂禮儀。

你拍二我拍二,同學互助好夥伴。

你拍三我拍三,自己事情自己干。

你拍四我拍四,做事不能自顧自。

你拍五我排五,禮貌誠信好相處。

你拍六我拍六,行為規范要遵守。

你拍七我拍七,互助友愛要牢記。

你拍八我拍八,尊敬師長人人誇。

你拍九我怕九,文明用語不離口。

你拍十我拍十,文明禮貌要堅持。

『柒』關於文明禮儀的小故事 一、孔融讓梨孔融四歲時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

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爹爹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

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二、嘗糞憂心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

赴任不滿十天,忽然覺得心驚預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

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

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三、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曾子「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四、乳姑不怠崔山南,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

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

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

」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五、卧冰求鯉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

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

繼母食後,果然病癒。

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閱讀全文 與關於禮的故事相關的資訊 東方故事吧 大班故事課 醫生護士故事 呆瘋狂成語 什麼什麼月什麼的成語 四顆糖的故事 近代史的故事 故事會大全 成語名什麼 行書的故事 熱點內容 愛主一回詩歌 發布:2022-09-2912:51:51 瀏覽:255 有的有的有的仿寫句子 發布:2022-09-2912:51:50 瀏覽:83 自私的我作文 發布:2022-09-2912:45:57 瀏覽:432 民族自信的名言 發布:2022-09-2912:44:39 瀏覽:575 低調名言警句 發布:2022-09-2912:36:40 瀏覽:575 剛換偏旁組詞 發布:2022-09-2912:36:36 瀏覽:82 子丑猜謎語 發布:2022-09-2912:32:36 瀏覽:572 男女經典台詞對白 發布:2022-09-2912:31:55 瀏覽:752 英語讀書名言 發布:2022-09-2912:31:43 瀏覽:250 王孫游注音版古詩 發布:2022-09-2912:30:50 瀏覽:276 ©Designwww.dg-edu.com2017-2021 本站內容源自於網路,如遇問題可聯系相關處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