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區高年級學童為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論文摘要因著婦女勞動參與率之提高,及離婚率與未婚生子比例的增加,以祖孫為主的隔代教養家庭隨之興起。

國內外的調查均顯示隔代教養家庭有逐年增加的情形,且隔代教養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7.99.71.17)您好!臺灣時間:2022/08/1715:59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黃佳儀研究生(外文):Chia-YiHuang論文名稱: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區高年級學童為例論文名稱(外文):TheStudyonLifeAdjustmentofthe5thand6thGradeStudentsinPrimarySchoolfromGrandfamiliesinNorthernTaiwan指導教授:黃郁婷指導教授(外文):Yu-TingHuang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系所名稱: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學門:民生學門學類:生活應用科學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2畢業學年度:91語文別:中文中文關鍵詞: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外文關鍵詞:grandparentfamily、lifeadjustment、grandchild、primaryschool相關次數: 被引用:135點閱:1975評分:下載:326書目收藏:27 因著婦女勞動參與率之提高,及離婚率與未婚生子比例的增加,以祖孫為主的隔代教養家庭隨之興起。

國內外的調查均顯示隔代教養家庭有逐年增加的情形,且隔代教養的孩子在家庭以及學校方面都將面臨心理、生理及經濟上重大困難(Blackburn,2000;行政院主計,2000)。

隔代教養家庭雖然解決了子女照顧問題,但仍有不少問題因而產生。

對祖父母而言,其體力和財力均是極大挑戰;另外對孩子而言,也將造成適應的問題(徐蘊康,1998)。

因此,本研究旨在(1)了解隔代教養家庭學童之「個人背景」、「隔代教養原因」、「隔代教養類型」與「生活適應」之現況;(2)探討隔代教養家庭學童之「生活適應」在不同「個人背景」、「隔代教養原因」、「隔代教養類型」之差異性;(3)了解隔代教養家庭「個人背景」、「隔代教養原因」、「隔代教養類型」對學童「生活適應」之預測情形;(4)了解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由祖父母照顧後之感受。

本研究係採問卷調查法,以台灣北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為對象,經立意取樣方式,於2002年4月分發出302份問卷,有效回收問卷262份,有效回收率86.8%。

研究工具分別是:「隔代教養學童生活適應量表」、「個人資料調查表」。

研究所得資料經電腦統計套裝軟體SPSS10.0forWindows,以百分比、次數分配、平均值、標準差、t-test、單因子變異分析、薛費事後比較、逐步多元回歸分析、且在開放性問題分析中以內容分析等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分析結果如下:(1)隔代教養家庭主要撫養者方面,學童大多交由父系「祖父母」來照顧居多;照顧時間以「十年以上者居多」;撫養人數以「由祖父母一起撫養」最多數;祖父母年齡均以「61到70歲」居多;祖父母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國小」最多;健康狀況以「普通」佔最多;以「父母親工作」之原因而交由祖父母照顧者居多;在隔代教養類型方面以「局部隔代教養」佔最多。

(2)隔代教養學童普遍認為「生活適應」情形「不錯」(M=3.22,四點式量表)。

且以「同儕適應」最高,「個人適應」最低。

(3)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會因「撫養者人數」、「祖父母經濟狀況」、「隔代教養原因」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經Scheffe’s事後比較發現:學童由「祖父母一起撫養」者比「只由一人撫養」者有較好的生活適應;經濟狀況「相當充裕」、「大致夠用」比「有點困難」有較良好之適應情形;「父母親工作」比「父母受監禁」者有較良好之適應情形。

(4)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共同預測變項為「隔代教養原因」、「祖父母經濟狀況」、「祖父母年齡」、「照顧者人數」、「經濟來源」,其共可解釋總變異量為14﹪。

(5)隔代教養學童讓祖父母照顧後以出現「正向問題」的感受為最多。

例如:很快樂、很溫暖。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發現,分別就隔代教養學童本身、祖父母、學童父母親及教育機構、政府及相關機構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

Becauseoftheincreasingpopulationofworkingfemales,therateofdivorces,andthenumberofsinglemothers,grandparentfamiliesthatconsistofgrandparentsandgrandchildrenincreaseaswell.Accordingtothestatistics,grandparentfamiliesincreaseeveryyearbothlocallyandabroad.Childreninthegrandfamilies,facegreatphysical,mental,andfinancialdifficulties.Althoughthechildrenwereraisedbygrandparents,therewerestillsomemajorproblems.Thegrandparentsfacethenewphysicalproblemandfinancialresponsibilitiesontheotherhand,someofthechildren,encounteradjustmentproblems.Therefore,thepurposeofthisresearchwastoinvestigatethedifferencesofthechildren’slifeadjustmentamongpersonalbackgrounds,reasonsofgrandparentingandtypesofgrandfamilies。

ThetargetpopulationforthisstudywasthefifthandsixthgradestudentsatprimaryschoolsinthenorthernTaiwan.Throughpurposivesampling,atotalofthreehundredandtwostudentswereinvestigated,andtwohundredandtwo(86.8﹪)validquestionnaireswerereturned.Thequestionnairesincluded“LifeAdjustmentScaleofGrandchild”and“PersonalBackgroundQuestionnaires”.DatawereanalyzedthroughSPSSforWindowsbypercentage,frequency,standarddeviation,t—test,One—WayANOVA,Scheffe’method,StepwiseMultipleRegression,andcontentanalysis.Theresultsareasfollows:(1)Mostofthegrandparent’educationallevelwaslow.Themajoritygraduatedfromelementaryschools(40.3﹪)only.Theycompiled43.1﹪oftheprimarycaregiversofthechildren.Themainreasonforgrandparentstoraisegrandchildrenwas"parents’absentforwork"(51.5﹪).(2)"Lifeadjustment"ofgrandchildrenwasbetween"good"and"verygood"(M=3.22onfour-pointLikertscale).(3)Grandchildren’slifeadjustmentdifferedasafunctionofnumberofraisinggrandparents,grandparentseconomicstatus,and"reasonsofgrandparenting".(4)Thebestpredictorsof"lifeadjustment"forchildreningrandfamilieswerereasonsofgrandparenting,grandparents’economicstatus,grandparentsage,numberofgrandparents,andsourceofincome.Thesepredictorsaccountedfor14﹪oftotalvariance.(5)Grandchildreportedthat"emotionalproblem"wasthemostseriousproblemtheyhad.Basedonthefindingsofthisstudy,recommendationsfor"grandchild","grandparents","schools","thepuble",and"furtherstudies"weweprovidedrespectively. 一緒論第一節研究背景..............................01第二節研究動機.目的與重要性..................05第三節研究問題..............................12第四節名詞詮釋..............................14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一節隔代教養家庭概況及其相關研究...........16第二節生活適應及其相關研究...................33第三章研究方法第一節研究架構與假設.........................51第二節研究對象..............................55第三節研究工具..............................58第四節實施程序..............................63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66第六節研究限制...............................71第四章結果與討論...............................74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14參考文獻........................................123附錄...........................................130 一、中文文獻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

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沂釗(199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

學生輔導,36,109~118。

王鍾和譯(1982)兒童發展。

台北:大洋出版。

王鍾和、郭俊豪(1998)祖孫家庭與親職教育,學生輔導,59,50~61。

內政部戶政司(2001)內政統計通報。

2001年11月12日下載於www.moi.gov.tw/W3/stat/week/week09.htm/內政部統計處(2000)台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

2001年11月20日下載於www.moi.gov.tw/W3/stat/Survey/old89.htm.朱岑樓(1983)談隔代教養問題。

今日生活,203,6~8。

行政院主計處(2000)衛生統計動向。

2001年9月10日下載於www.dov.tw/90-info/0416/900416-1_2.htm/李慧強(1989)家庭結構、母子關係和協性對子女生活適應及友伴關係影響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伸隆(2000.11.16)隔代教養,誰最辛苦。

中國時報,第33版。

李玉冠(2000)隔代教養祖孫關係之探討-以台北低收入戶為例。

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

利翠珊(1998)代間連結、孝道焦慮與婚姻滿意度-台灣與美國兩市鎮已婚華人女性之比較研究。

全國家庭教育研討會。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編製報告。

台南師院學報,24,125~160。

吳新華(1993)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

國教之友,44(3),22~36。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

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

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

吳芝儀、李奉儒等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

MichaelQuinnPatton。

台北:桂冠出版。

林振春(1995)社會調查。

台北:五南。

林順良(1999.12.18)來自破碎家庭,讓他賠條命。

聯合報,第19版。

林宛瑜(2000.11.21)隔代教養,父母不能缺少。

聯合報,第18版。

胡幼慧(1996)三代同堂-迷失與陷阱。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周雅容(1996)婆婆媽媽經。

台北:鼎言出版。

胡斐斐(1986)家庭穩定性、母親教育程度及子女性別對母親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影響之比較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振和(2000.12.02)隔代教養。

聯合報,第18版。

柯永河(1989)心理衛生學。

台北:大洋。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依附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福元(2000)隔代教養家庭問題。

家庭教育學,193~202,台北:師大書苑出版。

徐蘊康(1998)我的媽媽是阿媽。

今週刊,76,57~58。

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

成人教育通訊,4,51~66。

陳小娥、蘇建文(1978)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

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輔導學報,10,121~141。

教育部(1999)教育部「推展學習型家庭教育,建立祥和社會」忠誠計畫草案。

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教育部(2000)「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專案推動策略規劃」計畫成果報告。

2001年8月10日下載於www.cfe.ntnu.edu.tw/shome06.htm.許玉玲(2000)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世界-一個個案研究。

國立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郭俊豪(1998)祖孫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吉(2000)社會變遷中隔代教養與少年非行之關係實務調查研究。

警學叢刊,31(3),97~109。

黃秀錦(1999.03.10)老人帶小孩累啊。

中國時報,第38版。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迺毓(1998)家庭概論。

台北:空中大學。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

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

台北:東華。

傅佩榮(1994)家庭觀念的傳統與現代。

社區發展季刊,68,19~21。

路君約(1968)少年人格測驗的編製。

心理與教育,2,23~36。

賈馥茗(1968)自知與大學生活之調適。

師大學報,13,95~145。

劉怡妏(2002)阿媽帶孫的照顧困境與生活品質。

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麗貞、劉惠美(1990)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生活適應與考試焦慮之相關研究。

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2,76~90。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蘇慧君(1996)三代同住家庭代間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美惠譯(1998)祖父母當家。

台北市:創意力出版社。

羅婉麗(2000)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測驗調查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Arkoff,A.(1968).Adjustmentandmentalhealth,NewYork:McGraw-HillBookCompany。

Blackburn,M.L.(2000).American’sgrandchildrenlivingingrandparenthouseholds.JournalofFamilyandConsumerSciences,92,30-36。

Burnette,D.(1997).Grandparentsraidinggrandchildrenintheinnercity:FamilyinSociety:TheJournalofContemporaryHumanServices,78(5),498-499。

Burton,M.L.(1992).Blackgrandparentsrearingchildrenofdrug-addictedparents:Stressors,outcomes,andsocialserviceneeds.TheGerontologist,32(6),744-751。

Caputo,R.K.(1999).Grandmothersandcoresidentgrandchildren。

FamilyinSociety:TheJournalofContemporaryHumanServices,80(2),120-126。

Casper,L.M.,&Brysony,K.R.(1998).Coresidentgrandparentsandtheirgrandchildren:grandparent-maintainedfamilies.PopulationdivisionworkingpaperWashington,DC:No.26vs.BureauoftheCensus.Cherlin,A.J.,&Furstenberg,F.F.(1986).ThenewAmericangrandparent.Basicbooks:NewYork。

Dubowitz,H.Z.,Zuravin,S.S.,Raymond,H.,&Feigelmam,S.(1993).Behaviorproblemsofchildreninkinship.JournalofDevelopment&Behavioralpediatrics,14(6),386-393。

Dubowitz,H.,Feigelmam,S,Harrington,D.,&Starr,R.H.(1994).Childreninkinshipcare:Howdotheyfare?Journal&YouthServicesReview,16(1-2),85-106。

Edwards,O.W.(1998).Helpinggrandkid-grandchildrenraisedbygrandparents:Expandingpsychologyintheschools.PsychologyintheSchools,35(2),173-181.Fingerman,K.L.(1998).Thegood,thebad,andtheworrisome:Emotionalcomplexitiesingrandparent’sexperiencewithindividualgrandchildren.FamilyRelations,47,403-414.Fuller-Thmoson,E.,Minkler,M.&Driver,D.(1997).AprofileofgrandparentsraisinggrandchildrenintheUnitedStates。

TheGerontologist,37(3),406-411。

Glesne,C.,&Peshkin,A.(1992).Becomingqualitativeresearchers:Anintroduction.NewYork:Longman.Goldberg-Glen,R.,Sands,R.G.,Cole,R.D.,&Cristofalo,C.(1998).Multigenerationalpatternsandinternalstructuresinfamiliesinwhichgrandparentsraisegrandchildren.FamilyJournal:CounselingandTherapyforCouplesandFamilies,79(5),477-489。

Jendrek,M.P.(1994).Grandparentswhoparenttheirgrandchildren:Circumstancesanddecisions.TheGerontologist,34(2),206-216。

Lazarus,R.S.(1976).Patternsofadjustment.NewYork:McGraw-Hill.Lindgren,H.C.,&Fish,L.W.(1976).Psychologyofpersonaldevelopment.NewYork:JohnWiley&Sons.Minkler,M.,Roe,K.M.,&Price,M.(1992).Thephysicalandemotionalhealthofgrandmothersraisinggrandchildreninthecrackcocaineepidemic.TheGerontologist,32,752-762.O’Reilly,E.,&Morrison,M.L.(1993).Grandparent-headedfamilies:Newtherapeuticchallenges.ChildPsychiatryandHumanDevelopment,23(3),147-159。

Pinson-Millburn,N.M.,Fabian,E.S.,Schlossberg,N.K.,&Marjorie,P.,M.(1996).Grandparentsraisinggrandchildren.JournalofCounseling&Development,74,548~554。

Pruchno,R.(1999).Raisinggrandchild:Theexperiencesofblackandwhitegrandparent.TheGerontologist,39(2),209~211.Rodgers,A.Y.,&Jones,R.L.(1999).Grandmotherswhoarecaregivers:Anoverlookedpopulation.ChildandAdolescentSocialWorkJournal,16(6),455~466.Sawyer,R.J.,&Dubowitz,H.(1994).Schoolperformanceofchildreninkinship.ChildAbuse&Neglect,18(7),587~597。

Shore,R.J.,&Hayslip,B.(1994).Custodialgrandparenting:implicationsforchildren’sdevelopment.Redefiningfamilies:Implicationsforchildren’sdevelopment.NewYork:PlenumPress.Smith,A.B.,Dennison,L.L.,&Vach-Hasse,T.(1998).When“grandma”is“mom”:whattoday’steachersneedtoknow.ChildhoodEducation,75,12~16.Solomon,J.,&Marx,J.(1995).“Tograndmother’shousewego”:Healthandschooladjustmentofchildraisedsolelybygrandparents.TheGerontologist,35,386~394.Whitley,D.M.,White,K.R.,Kelly,S.J.,&Yorke,B.(1999).Strengths-basedcasemanagement:Theapplicationtograndparentsraisinggrandchildren。

FamilyinSociety:TheJournalofContemporaryHumanServices,80(2),110~119。

Woodworth,R.S.(1996).You’renotalone…you’reoneinmillion.ChildWelfare,75,619~635。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2. 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 3. 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 4. 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5. 家庭結構·母子關係和諧性對子女生活適應及友伴關係影響之比較研究 6. 三代同住家庭代間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研究 7. 隔代家庭祖孫關係之探討--以台北縣低收入戶為例 8. 祖孫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 9. 家庭穩定性.母親教育程度.及子女性別對母親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影響之比較研究 10. 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世界--一個個案研究 11. 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12. 隔代教養祖父母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相關之研究 13. 新住民家庭母親對子女教養與子女園所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 14. 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 15. 隔代教養家庭少年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1. 張火燦(1994)。

人力資源管理的新角色。

勞工行政,69,26-27。

2. 張火燦(1992)。

人力資源策略內外環境的探討。

人力資源學報,2,89-98。

3. 黃家齊(1998)。

人力資源管理的角色轉換與發展趨勢。

中國勞工,986,20-21。

4. 吳劍雄(1997)。

員工生涯規劃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定位─員工生涯發展計畫的推行。

勞工行政,112,13-17。

5. 吳秉恩(1994)。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

世界經理文摘,91,53-64。

6. 王瑞(2000)。

人力資源在企業競爭優勢中所扮演的角色。

人力發展月刊,77,41-52。

7. 張火燦(1997)。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發展月刊,43,8-14。

8. 張裕隆(2001)。

管理才能測驗發展及信效度分析。

應用心理研究,10,65-95。

9. 傅粹馨(1995)。

變異數異質之探討。

教育學刊,11,1-25。

10. 簡志文、蔡錫濤(2001)。

人力資源管理角色定位之研究。

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63,1-11。

11. 簡建忠(1994)。

台灣企業人力資源發展。

勞資關係論叢,1,109-130。

12. 簡建忠(1995)。

中華民國一千家大企業訓練現況調查與分析。

勞工研究季刊,121,1-18。

13. 蘇蘅、吳淑俊(1997)。

電腦網路問卷調查可行性及回復者特質的研究。

新聞學研究,54,75-100。

14. 王沂釗(199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

學生輔導,36,109~118。

15. 王鍾和、郭俊豪(1998)祖孫家庭與親職教育,學生輔導,59,50~61。

  1. 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2. 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世界--一個個案研究 3. 隔代教養家庭少年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4. 隔代教養學童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5. 隔代教養祖父母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相關之研究 6. 隔代教養的低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雙和區為例 7. 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影響之比較研究 8. 祖孫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 9. 屏障-敘說隔代教養的哀傷與親密 10. 跳躍生命的空缺:從孫子女觀點探討隔代教養家庭優勢 11. 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 12. 隔代教養高學業成就兒童之學習歷程 13. 隔代家庭祖孫關係之探討--以台北縣低收入戶為例 14. 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15. 隔代教養幼兒幼稚園生活適應之研究-以一位隔代教養幼兒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