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八法的開示 - 菩提彼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世間八法”的開示—宗薩欽哲仁波切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開示:佛法修心與八種陷阱摘要:佛經總是起始於阿難說:“如是我聞……”這點相當重要,它告訴我們許多 ... 關閉廣告 菩提彼岸 跳到主文 心中有佛是佛緣!學佛是人生最高享受! 佛法正能量文章分享,恭敬轉載流通! 歡迎轉貼分享,利益眾生,功德無量! 若侵權請告知,謝絕討論筆戰、外道、廣告!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Feb09Tue202123:18 世間八法的開示 “世間八法”的開示—宗薩欽哲仁波切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開示:佛法修心與八種陷阱 摘要:佛經總是起始於阿難說:“如是我聞……”這點相當重要,它告訴我們許多事情。

阿難記錄下佛陀一切的話語,卻未曾宣稱這些教授來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說明他只是複述他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聞到的話語。

時至今日,人人都想當原創者,特別是上師們。

我讀過一些現代上師們的書,他們宣稱… 佛經總是起始於阿難說:“如是我聞……”這點相當重要,它告訴我們許多事情。

阿難記錄下佛陀一切的話語,卻未曾宣稱這些教授來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說明他只是複述他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聞到的話語。

時至今日,人人都想當原創者,特別是上師們。

我讀過一些現代上師們的書,他們宣稱他們的教導是自己的研究結果,是自己的發現。

現代社會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的、原創事物的吸引。

但在此,我們並非著眼於某人的發明,我們是在檢視純淨真實的法──佛陀的話語。

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受苦於無休止的不安全感,靈性事物已成為一種交易,因此像我自己這種靈性導師總覺得需要招攬更多生意。

因為有這不安全感、因為了解人們的弱點,販售靈性事物是很容易的。

你們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們知道銷售是怎麼一回事。

先告訴人們他們應該擁有某件他們所沒有的東西,然後再告訴他們購買的地方就是我這裡,我有你需要的東西。

佛陀說:“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 這是絕佳的忠告。

進入靈性道路時,謹慎留神很重要。

趨近靈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兩種。

理想而言,我們修持靈性道路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達到證悟;就是這樣,就是句點。

然而,出於我們的習性,還有一個不同的方式,在東西方皆然。

在東方,佛教已然成為一種像是宗教的東西。

人們為了長壽、興旺、改善生計、個人利益、驅除某些邪靈等等而修習佛法。

因此人們並非意欲證悟,而是致力於妝點此生。

西方也好不了多少。

在西方,法也並未真正用於證悟。

在那裡,人們修習佛法主要是為了撫慰自己、療愈自己,為了放鬆……,為了所謂的自我成長。

佛陀不是為了這類的世間利益而教導佛法。

也許我們以為我們是富於靈性的人,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尋求物質利益;然而我們仍在追尋某種心靈上的收益,我們希望擁有快樂的人生。

這兩者同被視為世間利益。

如果我們懷有那種動機,佛教就是一條我們應該避開的道路。

從自我的觀點來看,佛教道路基本上是個壞消息。

我們愈是修習、研讀佛法,它對自我愈顯得震撼,它與利己主義愈發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應該仔細思考什麼才是我們要的。

還不太晚,我們仍舊可以退出。

我們來談談這些世間利益──我個人有很多這方面的問題。

阿底峽是印度最偉大的佛教學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描述。

他說:“有八件事情讓人軟弱”,意指世間八法或我們所落入的八種陷阱: ‧希望受到讚美 ‧不希望受到批評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樂 ‧不希望痛苦 ‧希望聲名遠播 ‧不希望默默無名或受到忽視  這世間八法十分重要,我們應該熟記在心,那麼就可以不時檢查我們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個陷阱,或甚至是全部。

檢查是否落入任何一個這類的陷阱,是我修習的核心基礎。

它們很容易記:毀與譽,得與失,苦與樂,譏與稱。

因此我們檢視自己是否落入任何這類的陷阱。

我掉進全部這些陷阱,尤其是第一個:希望受到讚美。

我總是喜歡被讚美,那是我最大的弱點。

我相信這發生在我們許多人身上,微小、膚淺、無用、可笑的讚美之詞,就能讓我們變得非常軟弱。

批評亦然,幾句荒謬、毫無意義的批評,能帶來永遠的傷害。

我想你們都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們多麼喜歡贏,多麼不喜歡輸;我們多愛受人關注,多不樂意被人忽視……這一切都是陷阱。

如果我們落入其中一個陷阱,我們就變得軟弱。

我總是掉進這八種陷阱。

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讚美,我不願意被人批評,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被重視,我不想被冷落。

那麼我會怎麼做?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開我不想要的,最後我就去滿足別人的自我。

理想狀況下,假如我是一個真正的老師,我應該告訴你一些你需要聽的東西;那有可能很傷人。

假如我當真嚴肅看待我做為心靈友伴的角色,那會斫傷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於靈性道路與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馳。

很遺憾我得這麼說,但這是唯一之道。

因此,如果我們想成為靈性修持者,如果我們希望變得強壯,我們應該是需要鍛煉的。

阿底峽尊者教給我們一種很棒的訓練方式,稱為“婁瓊”。

“婁瓊”是個藏文字,意指“修心”。

這個修練方式基本上就是記得問問自己:我們正落入哪些陷阱? 讓我們回到前面的問題:我們懷有何種動機?那是一切事物的真正起因。

我們是認真想要證悟,亦或我們所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放鬆、療愈,又或許因為我們已在生活裡經歷嚴峻的問題與障礙,我們只是想從中復原?提醒你,那或許真能達到某種效果。

倘若我們以這種動機來修習佛法,我們或許真能得到某些世間利益,但我們將無法徹底運用佛法的可能性。

由是之故,我們修習的甚至將不會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的複製品。

因此我們的動機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擁有第二類動機──為了達到全知或證悟而修持靈性道路,那麼我們必須有一條完整的道路。

是什麼造就一條完整的道路?一條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備見、修、行。

請注意,這點非常重要。

我注意到西方有許多方法毫無見地,似乎有太多的方法:各種禪修、新世紀音樂、復生、复死……提醒你,將這些作為方法是可以的,我一點都不是在批評方法,但你必須要有見地。

如果你沒有個見地,你哪兒也去不了。

它或許能夠治療某些創傷,或是像普拿疼一樣可以暫時止痛。

見地非常重要,見地決定了修與行。

那麼,我們如何獲得見地?透過研讀,透過審查我們所研讀的內容;這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道之所以特殊的地方。

他給予我們質疑的自由。

就你的邏輯與常識所及,你可以問問題,你可以辯駁,你可以分析。

因此你應當研讀並且歸結出見地;基於那個見地,你獲得對此修道的信心;然後你可以選擇許多方法。

此刻,我們可以說擁有出離心是我們的見地。

我們所謂的出離是什麼意思?當我們觀賞電影時,那是名副其實的出離。

為什麼?因為當我們看電影時,即使各種形色的事情都發生在熒幕上,我們知道那不過是一場電影,那全都是假的。

其中也許有動人的愛情或懸疑的情節,我們甚至會感動落淚,然而我們內心知道,那隻是一場電影。

比方說,電影放映當中,當我們感覺想要去洗手間時,我們會有勇氣起身前去。

沒什麼大不了,我們並未真的陷在其中。

這是為什麼我們稱此為出離──我們對這件事有正確的見地。

既然我們了解到它徒勞無益的一面,就會有真正的出離。

但相反的,在我們所謂的生活的大電影裡,卻很少人擁有這種勇氣。

當然,出離並不意味著,由於了解這是一場電影,我們就必須走出戲院,並且鄭重發誓再也不看電影。

僅僅了解到這是一場電影,就已經徹底改變我們對這場電影的態度。

我們無需停止看電影,我們仍然可以觀賞,然而出於這份了解,我們就不會陷進去,它變得沒那麼重要。

這有點像是短暫的證悟。

這是我們所需要的,然而了解這是一場電影卻著實不容易。

我們總是被困住,到最後我們總是認為這是真的。

然而當我們坐在這裡,沉浸於這場電影,或笑或哭,完全迷失在其中時,就是由於我們的善業,由於我們的功德,我們身旁的這個人拍拍我們的肩膀說:“別擔心,這只是場電影。

”這個人就是我們的老師。

能有這種機會,坐在某個真正具有智慧與慈悲而能點醒我們的人身旁,也很不容易。

我們需要有很多功德,比方說,就在這個人告訴我們這只是一場電影時,我們後方的人可能正好在咳嗽,以致我們或許失去聽到這句話的機會。

這種事情總是發生,那純粹就是缺乏功德。

經由一再地憶持見地,經由檢視我們正落入八種陷阱中的哪些,經由各式各樣的觀修,我們獲得功德。

因此現在我會說,了解生活徒勞無功的那面就是見地。

擁有這個見地並不表示我們得成為比丘和比丘尼,或是前往加德滿都,並且住在一個洞穴裡。

不,了解才是更為重要。

了解到這是徒勞無功並不意味著你該辭去工作;你應該依舊繼續你的工作。

如果你有機會成為百萬富翁,為什麼不呢?你應該只管去做──但始終知道真實的身分,始終記得處境的實相。

然後,情況就變得十分有意思。

觀賞一部電影,明知那是一場電影,卻仍經驗所有情緒,這很有意思。

為什麼有意思?因為操之於我們。

任何我們控制不了的時刻,任何操之於別人的時刻,是沒有意思的。

這次的確操之於我們,我們知道那是假的。

此刻,在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沒有控制權,我們沒有樂趣,我們認為正在發生的每件事都如此真實。

只要想想我們所擁有的親密關係,擁有親密關係應該是生命裡出現的好事,然而它果真美好嗎?關係展開的那一刻,不安全感開始了,期望開始了,恐懼開始了,而且沒有止盡,總是一再重複:我們曾交過多少個女朋友?我們換過多少個男朋友?情形似乎總是一樣。

沒有真命天子、真命天女,沒有天時地利。

為什麼?問題不在沒有遇上天時地利,不真是那樣。

但我們總是懷有某種期盼,我們帶著希望與恐懼,而它們卻導致失望。

即使我們恰好得到我們期盼的,那份期待不會停止,它反倒是倍增了。

現在期待被增強,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所以我們就期盼更多,我們產生甚至更多的期待。

因此,我們能做的是發展明智的期待。

這是婁瓊的一部分,是修心的一部分。

比方說,當我們睡醒時,檢視一下:“我們好嗎?我們快樂嗎?我們一切順利嗎?”我們一切順利,我們很快樂,我們非常好。

接著我們塑造一個明智的期待:“這不會持續,這種情況過去從來不曾持續,這會改變。

”事實上,我們的快樂會因此而持續得比較久。

此外,當我們經歷困難時,當我們遭遇這所有的問題、所有令人頭痛的事情時,我們想:“這不會持續。

過去我已遭遇過許多次問題,但我通過了它們,它們不曾持續,這次也會一樣。

” 每個人都有這個想法,認為眼前的問題、此刻我們正在經歷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不是嗎?而且我們以為這些問題將會是我們最大、最持久的問題,但這不是事實。

跟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相比,五年前的問題微不足道;而不出五年,今天的問題將會顯得無足輕重。

我認為充分認知我們自己的存在是件好事。

當我們看電影,當我們走過這世間每天的生活,能充分認知是很好的。

我們可以開展出就在此刻正坐在這裡的認知。

我們討論了見,那麼修呢?修的藏文是“貢”,它其實意指習慣於某件事。

因此,對見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現在我們得去習慣這種了解。

我確定你們一定聽過這個譬喻許多遍了。

如果我們開始認識某樣東西,譬如酒,那麼我們的修持就是盡可能多上酒吧。

接下來你或許想要嘗試不同的酒,試著調製某種雞尾酒什麼的。

然後漸漸地,我們開始嗜酒。

沒有人生來就是酒鬼,你必須學習,你得去修練它。

然後,你變得離不開酒。

這幾乎像是有關酒的證悟,因此你沒有它就活不下去。

這就是我們得做的。

修是習慣於某件事。

現在,止(奢摩他)的修持是許許多多大師勸勉我們要做的。

我同意,因為止是打基礎。

止的修持純粹是讓我們的心能夠運作並富有彈性。

現在我們的心像一塊木頭,堅硬死板。

止讓我們的心富有彈性,以便我們可以隨心所欲。

現在,假設你正在生氣。

如果我要你停止生氣,你辦不到。

或者,如果我要你當下立刻發火,你也沒辦法。

為什麼?因為我們對心沒有控制力。

必鬚髮生某些事情,得有特定的因緣,而且唯有如此,才能點燃我們的怒火。

我們無法控制它,止帶給我們那分控制力、那分彈性。

我們在討論的主題是修心與八種陷阱──世間八法,那麼我們如何觀修它呢?我們可以稱此為“動中修行”。

我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修持,但有時也相當困難。

為什麼?又來了,累犯──我們的期待。

如果我們審視它,就連我們走路的方式都是基於期待。

我們採取特定的走路方式,以便可以獲得讚美,以便不會受到批評,以便得到某種東西,以便不會失去某種東西,以便可以受到重視,以便不會被忽略。

每一件事,我們走路的方式、我們的髮型、我們今早穿的上衣……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期待,而不是真誠無造作。

缺乏真誠無作時,我們就再度變得非常軟弱,我們可能成為自己跟別人期待的犧牲品。

對治世間八法的方便 帕繃喀大師著 仁欽曲紮敬譯 火雞年,帕繃喀金剛持住錫於昌都甘丹絳巴林時,為便於學人如何斷除,對治世間八法,特擇錄道次第廣論等而成此文。

敬禮上師! 《善住意天子請問經》中說:「得諸利稱與譽樂,不應於彼生憍慢,雖遭無利稱毀苦,願無耽著護世間」。

《妙臂請問續》中說:「稱無稱與利無利,苦樂如是毀譽等,以心善破諸世法,罪惡淵藪應捨棄」。

《親友書》中也說:「利無利苦樂,稱無稱毀譽,了世俗八法,齊心離斯境」。

文中的「了世俗」是指國王,此段勸誡國王對八法應等量齊觀。

受用圓滿之利與貧窮之不利,身中無病心情舒暢之樂與不樂,名聲遠播之稱與無稱,他人當面對自己恭維之譽與毀,這八種法是世人最為執著的,最容易生起貪憎,但由此生起的貪憎只不過是錯亂心造作的顛倒作意,所以實在的貪憎並不是取捨境,基本上應象註疏中所說的那樣:「於利等四不生歡喜與念著,於無利等四不生苦惱與憎恚,於彼等八法應平等住!」 《道次第廣論》中說:「又易生難離,謂愛四事:利譽稱樂,及於此等四相違品,意不歡喜,當修對治。

此復總修生死過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以及「思維譽等無功德之理,思維有過失之理,故於破此應當歡喜」。

今初:若他讚我稱譽廣大,全無現世長壽無病及無後世獲福德等二種利益,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砂屋傾塌,諸愚童涕哭與我等今者等無有異,應自呵責而不貪著。

如云「贊稱及承事,非福非長壽,非力非無病,非令身安樂,我若識自利,彼利自者何」?又云「若沙屋傾塌,兒童極痛哭,如是失讚譽,我心如愚童」。

第二:讚譽等者,於諸非義令心散亂,壞滅厭離,令嫉有德,退失善事。

如是思已,則於彼等令心厭離。

如云「贊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妒諸有德,破壞圓滿事」。

第三:如是令我退失譽稱及利敬者,是於惡趣救護於我,斬除貪縛,遮趣苦門,如佛加被。

如是思已,應由至心滅憎生喜。

如云:「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彼豈非於我,救護墮惡趣?」「我為求解脫,無須利敬縛,若有解我縛,我何反憎彼?我欲趣眾苦,如佛所加被,閉門而不放,我何反憎彼?」其他如《入行論》所說教授,破除對作毀謗等三事的無法忍受:心非有體他能害,若直害身間損於心,毀等於身亦不能損,既於身心二具無損故應歡喜,如是思已斷除憂悒,憂悒若滅,憎不生故。

亦如論云「意非有形故,誰亦不能壞,由耽著於身,故身為苦損。

毀訾及粗語,並其惡名稱,於身若無害,心汝何故憎」。

霞惹瓦云「若於康壟巴,內鄔蘇巴,照巴三人,任說何語與向工石,全無差別,故得安樂,後時諸人耳根薄弱,故無安樂」。

若對馨敦說某作是言,答曰:「暗中可罵國王,汝犯離間應當懺悔」。

有謂慧金剛瑜伽師云:「人說我等為伏後者」。

答云:「人不於人作言說事,又於何事」。

次云:「速斷離間。

若作是念,由毀訾等則餘補特伽羅於我不喜故不歡喜,若餘不喜我,於我有損可為實爾,然此於自全無所損,故應斷除不歡喜心。

如云:「餘不喜於我,此於現後世,俱不損於我,何故我不樂」。

若作是念,雖他不喜無損於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礙從他人所獲得利養,故於毀訾謗傳惡名者而發憎憤,所得利養須置現世,憎他之惡隨逐而行,故無利養速疾死沒,與以邪命長時存活,前者為勝。

設獲利養長時存活,然於死亡終無免脫終須有死,至臨終時,先經百年受用安樂,與唯一年受用安樂,二者相等,唯為念境。

兒時苦樂無差別故,比如夢中受樂百年,與唯須臾領受安樂,二睡醒時,樂與不樂全無差別。

如是思維,若於利敬能破貪著,則於毀訾揚惡名等不生憂悒,以不求於他顯我殊勝,雖不顯揚喜無退故」。

《宗喀巴大師散集》中說:「是故此虛榮心有白黑花三種,黑者易知,餘二多有錯亂,慎勿放逸」! 至尊米拉在道歌中唱到:「現世如欺豈不知?受用如幻豈不知?快樂如夢豈不知?毀譽如響豈不知」?「親友施主徒眾三,我瑜伽師無所需,汝世俗輩乃需之。

財物資具喧鬧三,我瑜伽師無所需,求虛名者乃需之」。

以及「為摧世間八法故,世尊人王說諸法,如今自詡智者眾,誰不熱衷於八法?為捨世間諸業故,佛說守護戒律法,如今持戒尊者眾,誰不身陷俗務中」? 《最初修心》中說:「眾生依怙」說得好:現在一般法師,律師,禪師,也不過是想有現世的法師,律師之名,閉關修行的人在門楣上寫些字,表示修行人不會客,也無非是想有現世的禪師之名。

行布施,也衹是希望得到現世的樂善好施的美名。

這比如把*劏J粉拋到水裏,毫不相干。

甚至作一點點供養,也希望別人看見。

任憑作什麼事,都有這個無所不想的觀念來參加,任何善行,都是在追逐名呀名呀!「名」像個騎士,它索著我們的一切。

因此士夫們!我們必須用槍戳穿攀緣現世的觀念,如果不戳穿它,那麼,一切習教,持律,說法和參禪,都不能關閉三惡趣的門,都不能回避三惡趣的苦,而這樣的法師,律師和禪師有什麼用處呢?以及格西奔為了施主的情面,希望施主讚歎莊嚴而作供品的故事。

嘉色仁波切說:「親友承事皆捨棄,求他承事捨心衰,鄉親受用悉捨棄,復為好名心所縛,如斷鐵鐐被繩捆」。

博朵巴曾說:「人所不欲四世法,解脫行者自選擇,不觸於庫藏無損,觸者為他做嫁衣,利等四法視為他,如同失物應了知。

多康覺沃持蜜行,招蜂利等引仇敵,權勢廣大苦海湧,俗語亦然應了知」。

正理自在說:「希求世間八法事,贊毀以及稱無稱,利與無利樂與苦,於彼歡喜或不喜,種種分別生起時,不可自矜為佛徒,過去將來與現在,八法等起有或無,當於自心作提問」。

格西桑摩瓦說:「此世間八法之事週遍於我等一切有情,其中歡喜快樂尤為週遍,在此大地之上,眾有情熙熙攘攘莫不為希求快樂而行。

然樂之根中有苦不應歡喜,於苦不應灰心失望。

若注重現世之樂而對後世漠然,以為作某某事即有快樂,則無論是佛法還是世間法,一切所作皆成現世者,世間八法者,應如是思維,於下述者亦應如是思。

若所求之樂未生,想「如彼出生即當歡喜」而生值遇之愛;彼若現前,想「我甚歡喜」而生現喜之愛;彼若已生,想「當不離此」而生不離之愛;若現在無而昔曾受樂,想「我當時歡喜快樂」而生味著過去欲之過去愛;若生苦與不欲事,想「若無此苦,我當快樂」而生遠離之愛;若彼不生,想「彼不生起甚妙」而生不值遇之愛;若苦樂皆非,則生欲彼不衰之愛,故彼等一切皆隨貪愛轉,乃是世間八法者現世者」。

覺貢欽摩說:「我們也應該象以前格西敦巴所作的那樣在念誦偈頌時,甚或是一偈句,都應依止對治,斷除世間八法」。

敦巴仁波切對於這世間的一切享受都是棄捨了的。

有一次,因為街上請喫飯,他教功德自在說:「今天你到那裏去吧!我因為想作一個棄捨世間享受的樣子,所以去不成」。

他說著穿一件破舊的衣服,披一件大氅。

褪出兩膊,把兩袖搭在左右肩上。

有時走進柏樹林裏,有時拿了一根滕杖支著下頜,口念:「世間智者利與衰,苦樂毀譽及稱譏,世間八法非我境,一切當作平等觀」。

有時又念:「我今求解脫,不須利敬縛」。

他這樣走來走去地念,有時全念,有時念一點,有時念一半。

在他,並不需要那樣做,這是為的教導後人。

瑾哦瓦也常常念這個頌文,而等觀八法。

正如《入行論》中所說:「是故如來說:凡夫無自利,終不生歡喜,故莫親凡夫」。

折除現世的牛鼻繩,任做何事都逃不出自利的俗套。

老師對學生,學生對老師,主人對僕人,僕人對主人等相互欺騙者比比皆是。

耶協嘉措大師說:「入自利洞窟,見利他皺眉」。

為了希望別人讚歎自己的證德高妙,相續調柔等,對別人裝出恭敬和舉止文雅的樣子,表裏如一正直之人極為少有。

遇到別人呵責懷疑使心緒不寧,自己沒有個決定,別人向自己合掌敬禮或稱呼自己為仁波切,格西拉或先生等便滿心歡喜,反之若拳腳相加或直呼己名,或稱某某札巴,或喂等則心生憂惱等之輩無量無邊。

如果修暇滿,死無常等達到扼要的話,這些便容易遮退,不僅如此,二種菩提心的修心對對治八法也有很大的力量。

如《攝正法經》中廣說:「說空性者無住故,諸世間法不能劫奪,無利之喜,亦無無利不喜,無稱之勇悍,亦無無稱怯弱,無毀之畏懼,亦無贊之歡快,無樂之貪,亦無苦之憂惱。

如是諸世間法不能劫奪者為通達空性,如是不能劫奪故應通達所說空性」。

又說「諸凡菩薩儀軌……利與無利,稱與無稱,贊毀樂苦不能撼動,一切知量……」。

又《最初修心》中說:「若想至心求法,然未最初的捨棄現世白黑花三種所作是最重要的。

其中除埋怨發牢騷等之外,大家都容易知道象殺生,偷盜等黑所作是非理的,也容易斷除。

但白所作或花所作之類,如不捨現世之耽著,而忙於灌頂,說法,造像,施捨,經懺,印擦擦,繪護輪,降魔放咒及日課等,能斷除這些的就很少了。

心不離現世的耽著,所作再妙亦無意義。

總之,所有善與不善都是心的功用故,此心應不招致天鬼人三者嫌恨才是。

因陀羅菩提王在《智慧成就》中說:「所作業隨一,皆身口意作,餘無第四種,彼等應觀察,無心唯身口,絕不能造作,彼若無詞句,亦不能出口。

是故身口業,是意之變化,眾生以自心,隨作善不善。

有益諸業者,一切善觀察,顛倒乃非福,諸勝者善說。

是故善不善,皆心所造作,心亦能破壞,眾生師所說」。

《迦葉品》也說:「如為海水漂,卻因乾渴死,愛多法放逸,法海隨惡趣。

比如巨囊藥,世人所珍愛,病者不服用,此藥終無益;比丘具戒德,見聞然不除,非禮煩惱病,彼勤聞無益」。

對這段經文應認真考慮,這裏說的意思是,某些人一生都在實踐佛法,別人都認為他們是佛弟子,他們本人也認為自己是個佛弟子,而他們最後卻象渴死在海中一樣死後墮入惡趣。

這究竟說的是何許人呢?回答是,就是那種經受不起現世的痛苦,放不下現世的快樂,要快樂,要幸福,要名聲,從灌頂說法到日常念誦,所有的一切都在忙於現世經營的人。

我們在輪迴中所受的一切苦,都是世間八法招來的,但我們世間八法的白黑花三種所作仍在不斷地增長膨脹,而這一切所作都是沒有意義的,就像背負無益於治病的藥而行一樣。

有人不理解要絕不考慮現世的快樂而整個地加以拋棄的原因,或者會想:「那麼一切以世間八法或煩惱為動機所造業都是罪惡,都是惡趣的因嗎」?總的來說,以世間八法為動機所作的白黑花三種,一切未由殊勝出離心所攝持的,都純係領受輪迴苦之因。

所以說以煩惱為動機所作諸法皆成無益,然而是否成惡趣之因或罪惡,則分二種,上中下三士道中。

下士道之善,全是由只求輪迴所積集的,所以是由世間八法與煩惱造集的,更確切的說是由貪所集之善,這些是善非是罪。

又下士道中,希求獲得欲界天人圓滿者,積集布施持戒等福德,希求獲得色界與無色界圓滿者修奢摩他,毗缽舍那與止觀雙運三摩地等,這些雖然是由煩惱與世間八法作的,但不是罪惡而是善。

這些善在諸大教典中稱之為「福德同品善」同樣屬上界的一切煩惱及其所集業亦非不善。

「救怖與正願戒」及「正願施」等並非是不善,所以雖是世間八法與貪等煩惱所造集,而非罪與不善者有很多諂誑等上界之一切煩惱,因奢摩他堅固及眾多善法攝持故不成不善,此為聖無著所說,那麼有人會問:「究竟何為善,何為不善呢」?當知諸佛菩薩最為呵斥絕不讚歎的那些業以及其動機煩惱為不善,與此全然相反之業及其等起為善,二者皆非之身口意業為無記。

這樣的話,以煩惱為動機然非是罪者為數眾多。

但是,為了現世的利養,名聞或快樂而作灌頂,說法,念經,誦咒等,就會變成罪障之蘊,象這種販賣甚深法,貪婪心,損害心,諂誑,詭詐,諂求,側求,研求,以利求利(五邪命)及綺語等一切罪障,猶如天雨不斷傾注。

由念及此,諸位祖師多說:「若不離現世之耽著,任作何者莫非是罪」。

又或耽著現世故,一切所作皆是勝義之罪,由念及此故說一切是罪。

大成就者林傑日巴曾說:「輪迴分別大城中,世間八法起屍游,斯乃最可畏屍林,上師於中作禳除。

」《宗喀巴大師散集》中說:「願於世間八法者,自心獲得平等性,恒離世法之紛亂,以諸法喜而養生」! 仁清法師:修行佛法的過程就是消除業障的過程 「七佛滅罪真言」,出自《大方等陀羅尼經》。

經上是這樣說的:「爾時文殊師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曰佛言:世尊若比丘,於世尊去世之後,若毀四重,若比丘尼毀犯八重,若菩薩若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毀如是一一諸戒,所犯重罪當云何滅?」 文殊師利菩薩祈請釋迦牟尼佛,向釋迦牟尼佛提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世尊去世以後,有的比丘毀犯了四重戒,比丘尼毀犯了八重戒,或者是菩薩毀犯了一一諸戒,或者是優婆塞優婆夷,毀犯了一一諸戒,所犯的重罪當云何滅? 修行佛法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懺悔的過程,消除業障的過程,開顯智慧的過程,積累福報的過程,這是修行佛法。

可以這樣說:只要我們沒有成就,都會有過失,特別是末法時期。

末法時期眾生根性相對淺薄一些,福報淺薄一些,業障重一些,那麼犯戒的因緣就多一些。

在這裡文殊菩薩非常慈悲,代末世眾生祈請釋迦牟尼佛,提出了疑問,然後釋迦牟尼佛一一回答。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釋迦牟尼佛說你好好聽著我要給你解說。

「我去世以後,若有惡律儀比丘,毀四重禁」。

惡律儀比丘,就是不持戒的比丘。

「毀犯四重戒」,哪四重戒:殺、盜、淫、妄。

殺盜淫妄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也是性戒。

這四條根本戒也叫性戒,性戒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無論你相信它不相信它,無論你承認它不承認它,只要你犯了,必然受惡報。

所謂修行人為什麼要持這種戒呢?持這種戒就是最大程度的不去造惡業。

如果我不是學佛的,我殺生了,我偷盜了,照常有惡報。

修行的人和不修行人的差別在哪裡?修行的人明理,他知道怎麼做。

雖然有一些他可能做不全面,但是他知道怎麼做了,這就是佛法佛理的指導。

性戒就是這樣,如果你不信佛,做了,也有很大的惡報,是這個意思。

所以比丘的四重戒是:殺、盜、淫和妄。

我們三皈五戒當中講到了,前四條戒是根本大戒,也是性戒。

比丘尼還有一個八敬法,這個八敬法,如果說比丘尼犯了,那麼就是毀犯八重戒。

如果是菩薩毀犯了一一戒,就是指在家菩薩毀犯了在家菩薩所應該持的戒條,出家菩薩犯了出家菩薩應該受持的戒條。

還有就是沙彌和沙彌尼也是一樣。

出家沒受大戒的二眾,男眾叫沙彌,女眾叫沙彌尼。

再就是優婆塞、優婆夷。

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眾。

在家眾最多受持的是三皈五戒。

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不明佛理,不懂正法,連三皈戒體都難保住。

現在很多人三皈戒體都破掉了,哪一種?比方說受三皈五戒,不去僧眾處求受,那就沒有得,他不得三皈戒體,何況是五戒呢?有的跟著居士受戒,受三皈,我們原來講到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嗯。

如果是跟著僧人受戒,受的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啪」一拍,准了,就這樣,當下即得。

居士給人受戒呢,可能是他也懂一點,但是他還沉不住氣的要給人家受戒,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嗯……。

懂嗎?所以這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嗯……,是二寶居士。

——摘自仁清法師《神奇的咒語》 達真堪布 哪兩種根基的人可以修世間八法 很多人在修行的過程中,都沒有遠離世間八法。

其實世間八法並不是每種人都可以修的,因為人的根基不一樣,修行的層次也不一樣。

大致上說,眾生有三種根基:下等根基、中等根基和上等根基。

下等根基的人可以修世間八法,上等根基的人也可以修世間八法。

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下等根基的人是為自己而修世間八法,上等根基的人是為眾生而修世間八法。

這兩種人的發心截然不同:一個是為自己,一個是為眾生;一個是自私的,一個是利他的;一個是一種罪惡,一個是一種功德。

下等根基的人為什麼可以修世間八法呢?他學佛修行的目的就在此處,他的根基和意樂也在此處。

他不求解脫,也不求成佛,只求世間這些暫時的利益和福報,所以他可以修世間八法。

但是他這樣修行始終都不會得到解脫,更不可能成佛,他還是在六道輪迴中。

雖然他能得到世間的福報,但是無法從煩惱與痛苦中解脫出來。

他得到的利益不是究竟的,而是暫時的。

一般來說,這種修行沒有太大的意義。

但是沒有辦法,他就是這種根基和意樂。

上等根基的人也可以修世間八法,這不但沒有什麼罪過,反而有極大的功德。

他不僅能解脫,而且還能成佛。

他是為了弘法利生,因此修這些世間八法,採取世間的一些方便,依靠一些助緣,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修世間八法是有功德的。

到時候他也不用特意修,會自然而成。

這些功德和福德不但不阻礙他的解脫,甚至還對他所要承辦的利他的事業有極大的幫助。

但是,中等根基的人不能修世間八法,因為他並不是因希求世間八法和暫時的利益而修行,而是求解脫。

但他只求自己能解脫,不求為了眾生而成佛。

所以對他來說,必須要放下和遠離世間八法。

  文章標籤 陷阱 道路 佛法 落入 希望 因此 以便 期待 利益 可以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菩提彼岸 菩提彼岸 菩提彼岸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宗教超自然個人分類:煉心修行此分類上一篇:說惡言惡願,妖魔鬼怪會成全你,發善心善言善願,諸佛菩薩、諸法護法會成全你! 此分類下一篇:修行的方法--拜佛不要擺個墊子,這才是正確的方式! 上一篇:一生最好是觀拜一尊佛像,是這樣嗎? 下一篇:一位道友突然離世……我們要如何為死亡做準備? 歷史上的今天 2022:發願會讓你突破自我設限,人心的九個結 2021:一生最好是觀拜一尊佛像,是這樣嗎? 2021:吾見散亂艷喜,愚癡特迦大事已辦--把心專注在正知正見上 2021:說惡言惡願,妖魔鬼怪會成全你,發善心善言善願,諸佛菩薩、諸法護法會成全你! 2021:為什麼有些大修行人轉世後不如前生 2021:度化眾生記得別把自己「染污」了 2021:判斷淨土穢土的兩個指標 2021:真正的冤親債主就在我們身邊--最難的修行,在親密關係裡! 2020:大鐵圍山的海 2020:莫道有功罪可免,報應一樣血淋淋 2020:有自殺的念頭,一念經就會發狂,怎麼辦? 2020:修行境界不可亂對人說 2020:你若不放過自己,沒人能讓你重生! 2020:虛雲老和尚19歲出家,賦《皮袋歌》留別妻子 2020:許多人不知除了降魔,「楞嚴咒」還有一個非常神奇的作用! 2020:不論你修的是密法還是顯宗法,要進入高深的修行,一定要打好基礎。

2018:修行,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坦然地接受殘缺 2018:擺脫在生活誤導下走進的誤區 2018:積福損福的命運規律,全都自己做主 2018:避免九種橫死,誰都需要警惕死亡 2017:什麼是造孽?造謠生事、搬弄是非、說人長短、嫉妒破壞 2017:學佛不成反入魔這些偽經千萬別看 2017:虛榮不是幸福 2017:有些人把歡喜、感動、流淚等種種感應或體驗當作往生正因,錯了! 2017:為了工作可以喝酒嗎? 2016: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2015:罪由心生,還由心滅 2015:我們要給別人做個好樣子,讓他知道素食可以養生,可以長壽 2015:修今生還是修來世 2014:給不信神佛的人 2013:蕅益大師歲末警句 2013:都是自己的心,你怎麼看它,它就是怎樣的 2013:一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是菩薩道 2012:切莫誤解佛教“人生是苦”不是悲觀之意 2010:說四眾過是名五重戒 2010:勸婦人 2010:破壞佛教的形象罪過比破和合僧還要重 2010:觀世音菩薩究竟住在那裡? 2010:外道神通與佛法神通有何差別?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誰來我家 RSS訂閱 相關連結 佛教 林鉅晴/林钜晴佛教漫画專頁佛教在線-中國最大佛教門戶慎齋堂印光法師文鈔專輯佛音網站優秀佛教網站一覽表星雲文集佛教百科佛教正法中心淨空法師新版專題網站菩陀書軒緣菩陀書香緣通靈佛教網印光大師文鈔人間佛教網--佛在人間祇樹給孤獨園林智悲佛網佛說顯密文庫居士林芬陀利華園明珠佛學社新浪佛學佛門網台南慈蓮寺佛典故事中國雅虎佛學台中蓮社藥師琉璃光如來佛教導航淨土宗法語海峽佛教網中國佛教網中國佛學網地藏占察網雲水網站鳳凰佛教果煜法師文集淨宗學院悲智佛網佛教正法中心鑑因法師專站喬覺禪林圓覺宗網路系統普獻法師專網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柏林禪寺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圓光佛學院覺正淨苑人間寒山路法鼓全集佛教視頻網七葉佛教書舍佛弟子文庫妙蓮老和尚網路圖書館化育資訊網中台世界佛網佛網精彩文章般若文海繁體站佛法山全球資訊網善護口業人生佛教網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大藏經解說佛陀教育基金會堪布索達吉仁波切文集佛弟子文庫人間菩薩行淨律寺牟尼佛法流通網淨土宗莊春江工作站報恩佛網佛教徒生活網藏密白玉佛學豐原分會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慈悲電視台法界佛教印經會相見便是有緣生命電視台正德全球資訊網佛門網淨空法師專集網站靈鷲山佛教教團人間衛視法相莊嚴台大師子吼佛學專站喇榮三乘佛學會【慧光集】佛學小站果煜法師文集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學佛網法薰禪苑禪心學苑聖嚴法師專屬網頁生命電視台台灣白玉網站佛教線上藏文法寶申請人乘佛教書籍出版社福嚴佛學院蓮雲寺白馬山菩提寺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波沙山慈宗全球資訊網大華嚴寺玄奘西域行全佛出版社星雲文集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佛學多媒體資料庫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大方廣台灣佛教史料庫華嚴生命的故鄉佛光山全球資訊網中華藥師山居士佛學學會法鼓山禪部落惠敏法師的風培基佛藏山佛網Life論壇慈濟基金會藏傳佛教噶陀彰化講堂地藏孝親網大愛電視佛光山天眼網路佛學院彌陀山莊大慧集網路動畫正覺之音常春藤健康素食餐廳香光資訊網佛教新竹市淨宗學會了凡四訓白話篇美國佛教會香光莊嚴雜誌社戒色網大慧集網路動畫佛教勝地名聯集錦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蓮花山居士網印光大師淨土修行之路法雲資訊網華藏衛星電視台華人佛教_鳳凰網上海佛教網慧嚴法師的論壇故事說法法鼓山數位學習網妙覺佛教空中大學大崗山吉祥精舍佛陀教育影音圖書館 初學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佛法要領用佛法來剖析人生什麼是佛法佛教的形成、教理和人生價值觀學佛?學魔?正見與邪見學佛第一要知見正可許則許吃素與學佛如何學佛認識佛教之常識認識佛教學佛淺說談因果佛法與人生念佛法門正信的佛教因果可轉變初機學佛決疑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佛教小常識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學佛群疑歧路指歸初機學佛決疑 解惑 海濤法師佛學問答佛教經典圖書館佛學辭典在線版V1佛光大辭典淨空法師學佛問答居士學佛100問中陰身佛陀教誡居家修持指南在家居士安樂八法臨終關懷問題解答臨終文集淨空法師菁華開示宣化上人開示索達吉堪布資料專題彙集Wiki慈悲喜捨小站。

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佛教經典功德會法寶下載網站佛學辭典佛典故事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戒殺護生 毛毛蟲變蝴蝶系列  道證法師講述 其他 法鼓全集般若文海臨終文集譚宏州的見聞思修念佛感應事蹟e世紀往生傳世界宗教入口網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新浪首頁紅塵記事了凡四訓白話篇佛教往生網金山活佛神異錄線上供佛護生好書--物猶如此臨終文集《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今譯佛教節日的萬年曆用愛看世界---大愛主播倪銘均台灣大百科全書人間福報和平蔬食聯盟馮馮特輯馮馮居士特輯非凡舵手的網誌大紀元--生命探索chimpfeedr說說 蕭平實 玄奘 如意論師什麼是不如法摧彼(外道)邪論? 蕭氏一派也 之說說蕭平實在《佛藏經講記》的錯誤 菩提彼岸雲渡煉心Zen 文章分類 佛教文章(15) 禪心悟語(1464)開示法語(5116)佛教知識(1040)宗派法門(1441)煉心修行(1867)經咒法寶(355)福慧雙修(851)因果輪迴(1001)度化感應(189)戒殺盜淫(420)超度往生(347)佛門故事(332)菩提人間(209)居士行儀(436)同登彼岸(23) 破解迷思(6) 破邪顯正(479)修行誤區(1423)護法鬼神 (265)移風易俗(104)氣功通靈(104)命理風水(206) 文章報導(2) 宗教相關(99)好文分享(144) 文章搜尋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迴響 動態訂閱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PIXNET Facebook Yahoo! Google MSN {{guestName}} (登出)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

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最多顯示6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標題(最多顯示9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內容(最多140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 送出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