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教學工作坊差異於教學現場如何實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而差異化教學則有五個面向:內容、過程、成果、學習氛圍、學習環境的差異。

羅美蘭老師說明,實踐差異化教學的策略,首先需瞭解學生個別差異及學習風格, ... Togglenavigation 首頁 關於我們 中心簡介 視覺意象 目標與任務 歷任主管 中心成員 聯絡我們 教學發展 行政公告 活動報名 活動花絮 新進教師研習營 新進教師手冊 教學諮詢輔導 總整課程計畫 教學精進創新 同儕觀課與回饋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EMI教師專業發展課程 英語授課知能工作坊 性平教育活動補助計畫 綠色課程活動補助計畫 教師專業成長數位課程 教學與學習平台 教師教學獎勵 辦法說明 教學典範 轉知活動 教學資源翻譯 如何激勵學生 課堂評鑑技巧(CAT) 混和與線上學習 關於講課 主動學習法 女權主義教學法的指南 增加教室內的包容性 在大學課堂中教導性別二分法的更深意涵 種族教育:教學法與實踐 學習促進 行政公告 活動報名 活動花絮 教學助理 傑出教學助理遴選 學生課業輔導員學習獎勵方案 課業輔導學習社群計畫 晨光學習輔導計畫 大學如何學【課業篇】 新生學習適應調查 法規與表格 教發電子報 各期總覽 薪新相習 教學深耕 教學相長 共學共享 數位學習 杏光大道 六藝講會 訂閱/取消電子報 年度活動 TPOD 回教務處 搜尋 第83期電子報文章總覽 教發報報–不畏風雨2020.07 全臺教師教學成長社群分享會為全臺教師提供交流平台 差異化教學工作坊差異於教學現場如何實踐 學習社群攜手同行─108學年度第2學期「課業輔導學習社群計畫」成果分享座談會 教學共助陪伴─同儕觀課與回饋諮詢討論會 課業輔導學習社群成果分享會~盼各系都能遍地開花 教學相長從觀課中相互學習 高等教育跨領域教與學研討會暨TPOD會員大會四大論壇圓滿落幕 行政公告 活動報名 活動花絮 新進教師研習營 新進教師手冊 教學諮詢輔導 總整課程計畫 教學精進創新 同儕觀課與回饋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EMI教師專業發展課程 英語授課知能工作坊 性平教育活動補助計畫 綠色課程活動補助計畫 教師專業成長數位課程 教學與學習平台 教師教學獎勵 轉知活動 教學資源翻譯 差異化教學工作坊差異於教學現場如何實踐 首頁 教發電子報 差異化教學工作坊差異於教學現場如何實踐 差異化教學工作坊差異於教學現場如何實踐 發佈單位: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發佈時間:2020-06-2417:27:20 撰文/莊貿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於109年5月8日,舉辦「差異化教學工作坊」,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師培中心老師洪承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老師羅美蘭以及國文系老師范宜如,分別以「『拼圖法』與『精熟學習法』融入師資培育課程設計」、「大學課堂裡的差異化教學」與「當差異成為日常—文學教學現場的觀察和反思」三項主題進行經驗分享。

教學發展中心蔡雅薰主任開場提到,隨著時代挪移,因應教學媒介的改變,「差異化教學」顯得更加重要,也因此希望透過這場工作坊,讓教育夥伴,能夠了解如何因應教學現場中的個體差異化,並分享寶貴的實踐經驗。

「拼圖法」與「精熟學習法」融入師資培育課程設計 臺灣大學師培中心洪承宇老師對於「差異化」的定義,是教師對學習者的積極回應。

定義看似模糊,其概念簡言之就是「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程度學習者,給予不同的方法,若將自己對差異化的定義釐清後,才能更精確地決定課程接下來的方向。

即便如此,在教學現場中仍會因為教師數量的限制,所以需要在教材、評量、教學方法、學習風格等細節著手。

洪承宇老師舉自身為例子,在師培課程中經常遇到來自不同系所的學生,因此教學法的選用備受挑戰,於是承宇老師開始嘗試「拼圖法」。

將一班分成六組,要求學生擔任講者,再請每組輪流展開不同的教學法。

洪承宇老師解釋,「拼圖教學法」重要是培養自學能力,教師不直接講述,藉由同學間的對話,才能激盪不同觀點,而其核心概念便是藉由展現每一組員的獨特性,以分組討論、輪流演講方式增加同儕間的異質觀點,並培養表達能力,最終達到跨文化溝通的目的。

以往實行拼圖教學法的課堂參與度很高,回應也非常踴躍,拼圖法特別要注意,分工一定要明確,教師在事前的準備將會十分繁雜勞累,若學生臨時無法到現場,教師就必須親自參與才能完成拼圖,讓課程順利進行。

但另一方面,拼圖法仍有其侷限,此教學法較不適用需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學科,但卻十分適合文學學科,例如:《紅樓夢》,其角色眾多,若使用拼圖法,就不易將人物混淆,學生能以自己選擇的人物定位,並且參照其他角色。

此外,承宇老師也提供「精熟學習法」的經驗分享,師資培育課程常有的困擾是師培生面對學習者的回饋普遍落差極大,因此如何設計活動並且帶入課堂中,並定期更換活動模式便相當重要。

另一方面,要如何讓學生總體成績往前邁進也是差異化教學的實踐中十分重要的課題;首先,運用評量來鑑別個別學生的屬性與差異,再進行程度上的分流,如此教學就有了差異化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滾動式修正活動設計,學習成效較高的組別,多以自主學習為主,教學內容上加深加廣,另一組則是以個別化教導為主。

總結兩種教學法,若學習者異質且多元,宜嘗試拼圖法;若觀察到學生能力落差較大,則可嘗試精熟學習法。

而差異化教學大致包含工作內容、教學方式、學習形式、評量方法與班級經營等五個方向,教師們可因應各種情境動態調整課程方針。

大學課堂裡的差異化教學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羅美蘭老師分享,差異化教學的通則,應是提供一個鼓勵與支持的環境,利用「評量」瞭解學生學習的差距,並根據學生的準備程度,來評估教學的走向;另一方面,也能根據學生興趣,衡量教學前後的狀況。

差異化教學是建立在三個理論基礎上,分別為:腦力研究(Brain-basedResearch)、學習風格與多元智慧(LearningStylesandMultipleIntelligences)與真實性評量(AuthenticAssessment)。

而差異化教學則有五個面向:內容、過程、成果、學習氛圍、學習環境的差異。

羅美蘭老師說明,實踐差異化教學的策略,首先需瞭解學生個別差異及學習風格,然後採取不同教學策略和教學活動,最後則採行多元質性學習評量,來瞭解學生學習成效,作為未來教學之改進。

羅美蘭老師強調,根據學生興趣、學習風格以及準備度,會有不一樣的教學方式,這才是實質上的平等,以老師自身為例,在共同英文課的上下學期中,讓同學選擇不一樣的小說作為讀物,上學期利用拼圖法,學生分享自己的章節,並進行小組討論,最後根據文本,提出問題進行討論。

而英語發音課程,則彈性分組,依據學生特質糾正發音,最後,英語教學概論這堂課,鼓勵學生可以多方涉略,找到自己的主題,最後準備期末報告。

差異成為日常——文學教學現場的觀察和反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范宜如老師,則是以文學課程中的實務作法與大家分享教學經驗。

隨著時代推移,學生所遭遇到的歷史事件也變得不同,老師們認為最經典的著作,往往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

因此,如何教育讓「學生」和「社會活動」兩者連結在一起成為關鍵。

范宜如老師認為,雖我們都在同一個教室之中,但「時代」與「世代」的差異,已是顯而易見,以今年入學孩子為例,「九二一」已經成為歷史連新聞都稱不上的事件,表示學生理解事件的方式與感受已和老師大不相同,也因此造成「差異」。

在文學上,能有「感受」是很重要的事,所以在課堂中,宜如老師也以過去日本因「三一一大地震」而建造的「風之電話亭」為授課案例,此電話亭使當地居民拿起話筒讓風來傳遞對亡者的思念,以事件連結學生能同理之共感。

宜如老師認為,若能感受文本,就已經進入到文學與社會的層次,所以並非沒有經驗就不能夠體驗,有鑑於此,老師也時常在課堂中以時下流行的「梗圖」,將之成為教學的一部分,讓教育成為學生可理解的一種文化。

范宜如老師提到,指認「差異」必須先釐清自身要站在什麼位置,所以問卷施測是非常必要的方式,如此才能更全面且細緻地瞭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同時也能觀察到世代間集體性漸漸模糊的情況。

在同學分組時的命名也反映了另一種文化,學生為了凝聚小組向心力,總是有特殊的「命名」,命名在此重新創造另一層意義,命名與特質產生連結,這就是「小規模」的創造。

宜如老師也與大家分享,他曾於課程中設計一項作業名為「光陰日記」,請同學拍攝照片或以文字發表心得,讓同儕與教師都能從中認識彼此,當教師與學生彼此熟悉時,班上氣氛就會截然不同。

另一項作業則是「我的小鎮如此多情」,讓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並與「自己」對話,分組討論並引發感覺後才能著手進行報告,令人驚訝的是,有香港學生以「反送中」和「家」的連結,作品令人動容。

當老師們在課堂中做出差異化教學時,也需適度讓孩子自主學習,老師要不斷的想辦法引導,使學生善用自身的專長,做中學學中做,才不會脫離學校後學習就從此停滯不前。

回上一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