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結腸炎 - A+醫學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主要通過污染食物經口感染。

人類感染後臨床表現多樣,其中以胃腸炎(或小腸結腸炎)最為常見。

本型多發生於3歲以下嬰幼兒 ... 小腸結腸炎 跳轉到: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疾病百科>>炎症>>小腸結腸炎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為一種獲得性疾病,主要在早產兒或患病的新生兒中發生,其特徵為粘膜甚至為腸深層的壞死,最常發生在迴腸末端,結腸和近端小腸很少受累。

某些新生兒特別危險,75%的病例發生在早產兒,特別是破胎膜延長有胎膜炎或出生時有窒息的新生兒。

張力過高的配方奶餵養或經過換血治療的新生兒中發病率也較高。

對極小的或患病早產兒通過使用全腸道外營養而延遲數日或數周餵養,然後在數周的時間內緩慢增加腸道餵養,可降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的發生,這是令人可信的。

然而另有一些研究未發現這一過程的益處。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可在新生兒監護中集中散發或暴發流行;流行病學的研究已證實一些集中散發病例與特殊的病原菌有關(如克雷白菌,大腸桿菌,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但通常未有特殊的病原菌被發現。

一、病因學和發病機制 在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新生兒中,在小腸中通常有三個因素出現:持續的腸缺血損害,細菌定植,腸腔內底物(如經腸餵養)。

引起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原因尚不明確。

已確信腸缺血損害可破壞腸道產生粘液,導致腸道易受細菌侵襲。

一旦開始餵養,為腸道細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底物,而細菌可滲透過腸壁,產生氫氣並積聚,產生X線上特徵性的腸壁積氣,氣體並可進入門靜脈,通過腹部X線平片或肝臟B超可見到肝臟上面的門靜脈積氣。

隨著病變的進展,可導致整層腸壁的壞死,穿孔,腹膜炎,敗血症和死亡。

缺血性損害可由於缺氧性損害所觸發的原始潛水反射引起的腸系膜動脈痙攣,導致腸道的血流明顯減少;在換血過程中,敗血症時期或用高張力配方奶餵養時,腸道血流減少導致腸缺血性損害。

同樣,先天性心臟病可減少體循環血流,或動脈血氧飽和度的降低,導致腸道發生缺氧/缺血,從而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關於母乳餵養提供保護性作用的說法尚未得到證實。

腸壞死從粘膜層開始,逐漸累及腸壁全層,導致穿孔,1/3的新生兒發生敗血症。

二、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症状、體征和診斷 嬰兒可表現為腹脹的腸梗阻,胃膽汁性殘留(在餵養後)可逐漸發生嘔吐膽汁,或肉眼或鏡下血便,敗血症可表現為嗜睡,體溫不穩,呼吸暫停發作的增多和代謝性酸中毒。

對早產兒(已開始餵養)的大便作隱血篩查或還原物檢查可幫助早期診斷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早期X線檢查無特異性,僅顯示腸梗阻,但是重複X線檢查,位置固定的擴張腸段提示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存在,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X線診斷為腸壁積氣和門靜脈積氣,氣腹提示腸穿孔,需要急診外科手術治療。

三、預後和治療 約2/3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新生兒存活,通過積極的支持治療和慎重及時的外科干預可改善預後。

約70%病例需要非外科手術性治療,如果懷疑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應立即禁食,用連接吸引器的雙腔鼻胃管來減輕腸道積氣,適當的腸外膠體和晶體液體輸注以維持循環,因為廣泛的腸道炎症和腹膜炎可導致第三間隙相當多的液體喪失。

在腸道修復的同時,需要全腸道外營養14~21日。

應立即全身應用抗生素,包括β-內醯胺酶抗生素(氨苄青黴素,羧噻吩青黴素)和氨基糖苷類藥物。

另外也應考慮抗厭氧菌藥物(如氯林克黴素,甲硝唑)的應用。

治療須持續10日(劑量見表260-6)。

最重要的是需要不斷重新評估嬰兒(如至少6小時1次)和連續的腹部X線檢查,全血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和血氣分析。

約有1/3病例需要手術治療。

手術指征為:腸穿孔(氣腹),腹膜炎體征(腸鳴音消失,全腹肌衛,觸痛,腹壁紅腫和水腫),或通過腹腔穿刺抽出膿性物質。

對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嬰兒,在經過非手術治療後臨床和實驗室情況惡化時也應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時,切除壞死腸段進行再吻合(如果殘留腸段顯示無缺血,可作腸段重新吻合術)。

隨著敗血症和腹膜炎的改善,腸道營養可經數周或數月後重新建立。

少數嬰兒經非手術治療後數周或數月發生腸道狹窄,通常在脾曲處的結腸,需要切除狹窄腸段來重新恢復腸道的正常結構。

由於某種暴發流行有傳染性,因此建議如果短期內發生數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應將患病兒隔離,並對其餘接觸嬰兒進行評估。

   小腸結腸炎耶氏菌(Y.enterocolitica) 是人類嚴重的小腸結腸炎的病原菌。

為革蘭染色陰性多形態的小桿菌,毒株多呈球杆狀,無毒株以桿狀多見。

25℃培養時有周鞭毛,呈翻滾旋轉運動,但37℃培養時則很少或無鞭毛。

耐低溫,在4℃能生長,但最適溫度為20~28℃,最適pH值為7.6,在SS瓊脂平板上生長緩慢,培養24h形成無色(或灰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的光滑型小菌落。

有O、H和K三種抗原。

此菌主要通過侵襲力和腸毒素引起腸道感染。

本菌可從狗、貓、豬等動物中分離到。

主要通過污染食物經口感染。

人類感染後臨床表現多樣,其中以胃腸炎(或小腸結腸炎)最為常見。

本型多發生於3歲以下嬰幼兒。

以腹瀉、腹痛和發熱為主要症状。

鑒定本菌的依據為25℃培養時動力陽性,嗜冷性、脲酶陽性、H2S陽性,血清學試驗也有鑒定作用。

可用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和磺胺類藥物治療有效。

炎症 炎症原因 感染 細菌 病毒 立克次體 支原體 真菌 螺旋體 寄生蟲 物理因素 高溫 低溫 放射性物質 紫外線 機械性損傷 化學因素 外界(強酸·強鹼·松節油·芥子氣等) 體內(代謝產物,如尿素) 免疫反應 I型變態反應 II型變態反應 III型變態反應 IV型變態反應 自身免疫性疾病 炎症分類 按時間周期 急性炎症 慢性炎症 按組織變化 變質性炎症 滲出性炎症(漿液性炎·纖維素性炎·化膿性炎·出血性炎·壞死性炎症·卡他性炎) 增生性炎症 特異性炎症(結核·梅毒·麻風·淋巴肉芽腫等) 常見炎症 皮炎 腦炎 角膜炎 結膜炎 中耳炎 鼻炎 牙齦炎 咽炎 扁桃體炎 氣管炎 心肌炎 肺炎 胃炎 肝炎 腸炎 結腸炎 闌尾炎 痢疾 前列腺炎 腎炎 子宮內膜炎 宮頸炎 盆腔炎 尿道炎 甲溝炎 關節炎 消炎 消炎藥 非甾體類藥物 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雙氯芬酸·消炎痛(吲哚美辛)·布洛芬·芬布芬等 甾體類藥物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即糖皮質激素 抗生素 青黴素類(如青黴素G、青黴素V、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等) 頭孢菌素類(如頭孢氨苄、頭孢拉定、頭孢呋辛、頭孢曲松、頭孢他啶等) 大環內酯類(如紅霉素、羅紅霉素、阿齊黴素、乙醯螺旋黴素等) 氨基糖苷類(如鏈黴素、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等) 四環素類(如四環素、土霉素、強力黴素等) 氯黴素類(如氯黴素) 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磺胺類(如復方新諾明) 對症用藥 扁桃體炎 肝炎 過敏性鼻炎 急慢性胃炎 肺炎 風疹 闌尾炎 痢疾 潰瘍性結腸炎 陰道炎局部用藥 黴菌性陰道炎 尿道炎 氣管炎 腎炎 病毒性心肌炎 多發性神經炎 膽囊炎 胰腺炎 腎盂腎炎 胃炎 咽喉炎 其它抗菌消炎類 疾病百科-消化系統疾病(主要是K20–K93,530–579) 上消化道 食道 食管炎 食管念珠菌感染 皰疹樣性食管炎 破裂症状 自發性食管破裂 賁門粘膜撕裂 食管上括約肌撕裂 食管憩室 食管下括約肌撕裂 巴雷斯特食道症 食管動力障礙 胡桃夾食管 賁門失弛緩症 瀰漫性食管痙攣 胃食管反流病(GERD) 咽喉反流(LPR) 食管狹窄 巨食管症 胃 胃炎 萎縮性胃炎 巨大肥厚性胃炎 腸胃炎 胃潰瘍 庫欣潰瘍 Dieulafoy病 消化不良 幽門狹窄 胃酸缺乏 胃輕癱 胃下垂 門靜脈高壓性胃病 胃竇血管擴張症 胃傾倒症候群 胃扭轉 下消化道: 腸道/ 腸道疾病 小腸 (十二指腸/空腸/迴腸) 腸炎 十二指腸炎 空腸炎 迴腸炎 十二指腸潰瘍 柯林氏潰瘍 吸收不良:乳糜瀉 熱帶口炎性腹瀉 盲袢症候群 小腸細菌過度症候群 惠普耳氏病 短腸症候群 脂肪痢 先天性淋巴水腫 膽汁酸吸收障礙 大腸 (盲腸/結腸) 闌尾炎 結腸炎 偽膜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 缺血性結腸炎 微觀性結腸炎 膠原性結腸炎 淋巴細胞性結腸炎 功能性結腸疾病 腸易激症候群 假性腸梗阻/奧格爾維症候群 巨結腸/中毒性巨結腸 憩室炎/憩室 大腸和/或小腸 小腸結腸炎 壞死性 IBD 克隆氏症 血管性:腹絞痛 腸系膜缺血 腸道血管發育不良 腸道阻塞:腸梗阻 腸套疊 腸扭轉 糞便嵌塞 便秘 腹瀉 腸胃炎 腸粘連 直腸 直腸炎 放射性直腸炎 痙攣性肛門直腸痛 直腸脫垂 肛門痙攣 肛管 肛裂/肛瘺 肛周膿腫 肛門發育不良 肛門瘙癢症 胃腸道出血/ 便血 上消化道出血 嘔血 黑糞症 下消化道出血 便血 附屬消化腺 肝 肝炎 病毒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 肝硬化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 血管疾病 布加症候群 肝靜脈閉塞症 門靜脈高壓症 檳榔肝 酒精性肝病 肝功能衰竭 肝性腦病 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膿腫 化膿性肝膿腫 阿米巴性肝膿腫 肝腎症候群 紫斑病肝 膽囊 膽囊炎 膽結石/膽石症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 羅-阿二氏竇 膽囊切除術後症候群 瓷性膽囊 膽管/ 其他膽道系統 膽管炎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伴生性硬化性膽管炎 上行性膽管炎 膽汁淤積/Mirizzi症候群 膽管瘺 膽道出血 膽結石/膽石症 膽總管 膽石症 膽道運動障礙 奧狄括約肌功能失常 胰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先天性胰腺炎 胰腺膿腫 胰腺假性囊腫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胰腺瘺 腹腔 疝 膈疝 先天性橫膈疝 裂孔疝 腹股溝疝 間接腹股溝疝 直接腹股溝疝 臍疝 股 閉孔疝 半月線疝 腰疝 上腰疝 下腰疝 未定義位置 切口疝 內疝 腹膜 腹膜炎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 腹腔積血 腹腔積氣 腫瘤 參看消化系統腫瘤 出自A+醫學百科「小腸結腸炎」條目http://cht.a-hospital.com/w/%E5%B0%8F%E8%82%A0%E7%BB%93%E8%82%A0%E7%82%8E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小腸結腸炎」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1個分類:結腸炎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此頁由A+醫學百科用戶行医於2014年7月22日(星期二)16:37的最後更改。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

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

網站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

A+醫學百科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本站的全部文本內容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

隱私政策 關於A+醫學百科 免責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