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活動理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常活動理論是犯罪學的一種理論,與理性選擇理論相似,源自古典犯罪學派人類具有自由思想的觀點。

犯罪學 · Standard legirons taiwan01.jpg. 子領域. 日常活動理論 語言 監視 編輯 日常活動理論是犯罪學的一種理論,與理性選擇理論相似,源自古典犯罪學派人類具有自由思想的觀點。

犯罪學 子領域 犯罪生物學 犯罪社會學|犯罪心理學 刑罰學|刑事政策|受害者學 學派 古典學派|實證學派 新古典學派 義大利學派|芝加哥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 衝突犯罪學|環境犯罪學 馬克思主義犯罪學(英語:Marxistcriminology) 女性主義犯罪學 左翼現實主義|右翼現實主義 整合犯罪學|後現代主義 犯罪原因理論(大致依時間先後) 功利主義(古典理論) 生來犯罪人|精神病學模式 緊張理論|差別接觸理論 次文化理論|社會控制理論 標籤理論|明恥整合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自我發展論 日常活動理論|破窗理論 一般人格與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衍生的刑罰理論(大致依時間先後) 應報理論|嚇阻理論 預防理論|矯治模式 罪有應得理論|修復性司法 新應報理論|表達性刑罰理論 重要概念 犯罪|暴力|人性 連環殺手|少年犯罪 白領犯罪|社會階級 社會解體(英語:Socialdisorganizationtheory)|社會分化 文化失範|文化衝突 組織型犯罪|受害者 毒品|迴避機制 越軌|刑法|司法程序 刑罰|保安處分 監獄|虐囚|監獄人權 規訓與懲罰|瘋癲與文明 死刑存廢問題 社區處遇|轉向處遇 少年感化院|中途之家 更生人|更生中心 再犯|累犯 相關學科 心理學|社會學|精神醫學 刑事學|法醫學 本模板:檢視討論編輯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5年12月14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目次 1內涵 2應用到犯罪預防 3註腳 4參考文獻 內涵編輯 日常活動理論始於學者Cohen和Felson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美國家庭的研究,他們在研究中發現,當經濟發達,雙薪家庭更見普遍時,婦女在家的時間減少,犯罪率便會上升。

同時,當科技越來越發展,貨品設計越來越輕巧及方便時,犯罪率亦會上升。

建基於以上研究,他們提出人類的活動模式與犯罪有密切的關係。

他們在理論中提出三個引致犯罪的要素,分別是有犯罪動機的人、合適的目標及缺乏有能力的監察人,當這三項要素出現時,犯罪的機會便會上升。

1996年,MarcusFelson再在他的著作《犯罪與本質》中添加三項元素,分別是對犯罪動機者有約束力的操縱者、負責保護合適目標的監護者及負責看管物業場地的地點管理者,以上六項因素成為了犯罪者的推力及反推力。

此外,學者亦以VIVA及CRAVED形容熱門被盜的物品,VIVA分別是具價值的(value)、輕便的(inertia)、易見的(visibility)及易於接近的(accessibility),CRAVED是指可遮蔽的(concealable)、可移動的(removable)、易於得到的(available)、具價值的(valuable)、可享受的(enjoyable及可處理的(disposable)[1]。

應用到犯罪預防編輯 從日常活動理論可能得出許多預防犯罪的小措施,並累積成深刻的降低犯罪效果。

例如日常活動理論說,少被看管的財物容易被偷,那麼加裝社區監視器,或者提高警察巡邏頻率等等的提高看管強度措施,便可望降低竊盜罪。

例如日常活動理論說,可移動的(未上鎖的)腳踏車容易被偷,那麼給腳踏車上鎖,或者建起有門有鎖的停車場,便可望降低腳踏車失竊率。

註腳編輯 ^RoutineActivityTheory(RAT).[2009-11-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0).  參考文獻編輯 《犯罪與本質》(2006),MarcusFelson 周愫嫻、曹立群(2007),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台北:五南 李紫媚(2008),盜與罪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與對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日常活動理論&oldid=6923926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