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大腸癌 - 亞東醫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而大腸末端至肛門的部分約20公分長度,位於骨盆腔之內的部份稱為直腸,大腸與 ... 大腸直腸之癌症會擴散到周圍的淋巴腺,而到身體其他部位,最常轉移的位置就是肝臟。
亞東院訊電子報
第133期(2010年12月)
戰勝大腸癌
大腸直腸外科曾立銘主任
前言 依衛生署2010年發表2007年度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再度蟬連發生人數第一位。
在全年罹患癌症75,769人中,佔了10,511人,也就是在台灣每50分鐘就有1人得到大腸癌。
本院通過衛生署「癌症診療品質認證」之A級醫院,對大腸癌診療品質之提昇不遺餘力,癌症的處理也是本院核心專長發展的重點。
大腸癌在本地,發生率節節上升與國人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習習相關,在預防與治療上必須要有相關的認知與作法以長保健康。
所幸大腸癌是可以預防和早期發現,及時處理的癌症。
在發生率最高的國家如:美國已經開始每年減少患病的人數,希望你也能預防大腸癌發生,成功對抗腸道殺手,維護個人及家人遠離大腸癌的危害。
什麼是癌症? 身體的基本構造由細胞組成。
正常細胞經由生成而構成組織、器官終而凋亡,再由新生的細胞所取代。
當此過程之中有差錯,新生多餘的細胞,沒有依序消失被取代就形成『新生腫瘤』。
腫瘤可能是良性或惡性,而惡性腫瘤即所謂之癌症。
良性或惡性之不同處在於惡性腫瘤會影響身體正常功能,甚至危害生命。
在切除腫瘤之後,惡性細胞可能有復發的情形。
癌細胞可以侵犯周圍正常細胞,傷害正常的組織,當癌細胞經由血管、淋巴管,在身體其他部位長成腫瘤,會傷害更多器官,即所謂的『轉移』,末期癌症。
大腸癌的特性 大腸(如:圖一)約長度一公尺多的管形器官,為消化系統腸胃道的一部分,由小腸延續連接至肛門出口。
而大腸末端至肛門的部分約20公分長度,位於骨盆腔之內的部份稱為直腸,大腸與直腸發生的癌症,常統稱為大腸直腸癌或簡稱為大腸癌。
大腸的功能在於將胃腸道消化之內容,吸收水份及電解質,形成糞便經直腸排出肛門。
大腸直腸之癌症會擴散到周圍的淋巴腺,而到身體其他部位,最常轉移的位置就是肝臟。
大腸癌的形成 大腸直腸裏最常替換的細胞是腸道內側的黏膜層,當細胞因為基因的變異,受到腸道內致癌物質的影響,可能形成腫瘤,常稱之為息肉。
息肉常見於50歲以上的人,大部分的息肉是良性,但有些息肉變大,轉變成惡性的特質,就形成了大腸癌。
如果在良性息肉變化之前,發現並去除就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什麼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絕大多數的大腸癌患者並非由單一致病原因罹病,但在某些族群或特徵中有較高發生比率,這些因素稱為危險因子。
雖然具有危險因子時,並不代表一定有大腸癌,但有比較高的機率發生大腸癌,必須加強大腸癌篩檢與預防。
這些危險因子包括了年齡在50歲以上、具有大腸、直腸息肉、有大腸直腸癌之家族史之基因變異。
已罹患大腸癌的患者也有較高的比率罹患第二個大腸癌。
年齡 雖然所有年齡均可能患大腸癌,但九成以上在50歲之後,國健局的資料中罹患大腸癌之年齡中位數為68歲,故在50歲開始應該定期篩檢,這也是國健局目前五大癌症篩檢的對象。
息肉在五十歲之後,常發現有大腸息肉(如:圖二)。
由於大腸癌可以視為由息肉轉變而形成,在息肉轉為癌症之前,將其切除可以有效防止大腸癌發生,杜絕於未然。
利用大腸內視鏡的方式發現息肉,將息肉切除是目前最有效方法,建議五十歲開始每年做糞便潛血篩檢及第一次大腸鏡。
家族史 若是一等親,即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有大腸癌則罹患機率增為二至三倍,如有多數家人患病或在較年輕的年齡發病者則機率更高,應該及早開始並定期檢查。
已罹患大腸癌的患者除注意原本疾病的變化之外,也要預防其它大腸部分產生第二個大腸癌。
長期慢性之大腸潰瘍發炎病症也有大腸癌發病的危險性,必須定期檢查。
生活習性 飲食對腸道的健康是重要關鍵。
高脂肪的飲食可能增加大腸癌應當避免攝取過量,尤其動物性油脂影響更多。
飲食中如果缺乏鈣質、葉酸(維生素的一種)及纖維,也會增加危險。
抽煙也是危險因子,而且傷害許多器官,危害健康甚多。
膳食纖維 在腸道中,纖維具有促進腸蠕動,排除致癌物,促進腸內益生菌的功能。
進而改善便秘,預防大腸憩室。
同時也有幫助血糖恆定,降低血脂之功效。
纖維對人體好處多多,但過量時,易生腹漲,影響鈣、鋅、鐵質的吸收。
建議每日攝取20至30克,約為每日三份蔬菜加上二份水果,如果平日攝取量稍低的人,用量要慢慢增加,注意足量水份補充,避免脹氣不適之不良作用。
衛生署有食品資訊網(food.doh.gov.tw),其中「營養與健康」項目中有完整易懂的介紹。
也有小冊『聰明飲食輕鬆防癌』可下載參考。
例如:全穀類代替精緻穀類、豆類代替肉類、增加餐中蔬菜之日常增加纖維攝取的要領,是家中備餐及外食選擇的好幫手。
如果還有困難,目前市面上也有許多現成的纖維製品可供直接添加於主食、湯品、飲料之中,不失為一方便的替換方式。
大腸癌的處理 當你有篩檢的需求或相關的症狀,身體不適時,在合格的醫院可以協助你瞭解並進行適當的檢查。
當你有以下的症狀,應該注意是否與大腸癌有關:1.排便習性的改變2.即使排便後全天經常有便意感3.便中帶血(鮮紅或暗紅)或排帶血的黏液4.突然排便變細5.最近經常腹脹、脹氣、腹絞痛6.不明原因貧血,體重減輕 醫師在問診理學檢查之後,常作的檢查包括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
糞便潛血檢查:用於檢驗腸道中微量出血優點:無痛,無須準備清腸可在家自行採樣缺點:須避免在肛門出血時檢查(即無法確定出血處),些許偽陽性(無出血卻驗出陽性)、偽陰性(當有息肉及癌症時,若未出血時,潛血檢查結果正常)
大腸鏡:使用軟式內視鏡檢查大腸腸道內狀況優點:可取樣切片亦可切除大部分的息肉對於微小的病變比其他方式靈敏。
缺點:清腸準備帶來不便與不適。
過程可能不順利或疼痛,有千分之二至五的腸道受傷之危險。
目前有其他方式可檢查有無大腸息肉、腫脹,如核磁共振造影,虛擬大腸鏡,膠囊攝影及大腸X光攝影。
但如涉及切片或切除息肉時,仍無法取代大腸鏡。
對於大腸鏡操作時不適,目前已可用麻醉止痛方式來克服。
所以若有需要進行檢查,又怕疼痛不適的擔心,運用麻醉無痛方式完成也是個變通方式。
診斷 大腸癌的分期由1腫瘤在腸道的深度2有否侵犯腸道鄰近的淋巴3有否遠處轉移(癌細胞在原腫瘤及附近淋巴之外的身體其他部位形成腫瘤),之三個因素判定為第一至四期。
所謂第零期(原位癌)指癌細胞僅侷限於腸道黏膜層(腸道由內側至外側可分成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漿膜層),這時不會有侵犯淋巴,轉移的問題,只要能將腫瘤完整切除即可。
甚至可在大腸鏡操作下完成。
第一期 癌細胞由黏膜層生成後,向外延伸至黏膜下層、或表淺的肌肉層時,需要手術切除腸段及周圍淋巴組織,檢查確定沒有癌細胞在淋巴結裏,術後無須化學治療(口服或注射抗癌藥物)。
第二期 癌細胞比第一期更向外延伸至靠近腸道外層,甚至穿出腸道,侵犯或沾黏旁邊的組織或器官,如小腸、腹壁、膀胱。
與第一期相同須作完整手術切除,大部分不需其他治療。
小部分需加上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利用高能量射線照射特定範圍(俗稱電療)。
第三期 癌細胞除了存在腸道腫瘤之外,也已經侵犯至周圍淋巴結。
發現有癌細胞的淋巴結之數目也代表嚴重程度,除了完整的手術切除之外,必須使用抗癌藥物以減少將來復發的機會。
第四期 癌細胞已離開原腫瘤及附近淋巴結在身體其它部位形成新的腫瘤。
最常見的地點是肝臟。
除少數單處轉移可以切除之外,這時無法完全切除病灶,可以視各人病情決定治療的方針及方式。
治療的契機 在息肉轉變為癌症之前,其實有相當的時間,可以切除息肉,免除其惡化的發生。
大腸癌除了早期發現,手術治療之外,運用多種治療模式(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來提高治療效果,也是減少復發轉移的良方。
預防勝於治療是不變的道理,保持良好健康,避免危險因子(肥胖、抽煙、飲酒)定期運動都有助於遠離癌症的威脅。
大腸癌是癌前潛伏期長,可以偵測發現的病症,早期治療效果良好,現在台灣的大腸癌持續增加,表示我們對其預防發現,必要投注更多的心力,來戰勝大腸癌。
延伸文章資訊
- 1戰勝大腸癌 - 亞東醫院
而大腸末端至肛門的部分約20公分長度,位於骨盆腔之內的部份稱為直腸,大腸與 ... 大腸直腸之癌症會擴散到周圍的淋巴腺,而到身體其他部位,最常轉移的位置就是肝臟。
- 2大腸癌不一定血便,從糞便形狀到腹脹,常見症狀完整說明
晚期大腸癌症狀則可能包括食欲不振、消瘦、貧血、腹部包塊、腹瀉、便秘,惡性腫瘤倘若侵犯骨盆腔內的神經,容易發生劇痛,如果惡性腫瘤蔓延至膀胱,會有尿急、尿痛、 ...
- 3骨盆腔發炎? 原來肺癌轉移! - 癌症 - 元氣網
... 更稀奇的是台中市一位年近40歲的婦人於去年因骨盆腔疼痛異常就醫,結果檢查發現肺癌轉移成骨癌末期,讓她非常焦慮而一度想不開,所幸經安排接受免.
- 4大腸直腸癌-血液腫瘤科 - 三軍總醫院
了解分層是很重要的,因為這關係到癌症的分期。,,, 大腸和直腸的周圍有很多的淋巴 ... 高危險群病患,如癌細胞已破腸壁至附近軟組織、侵犯至骨盆腔周圍組織、或轉移至 ...
- 5癌症骨轉移不可怕積極治療重拾生活品質 - 康健
然而患者可能不知,現今癌症治療日新月異,尤其對於轉移至骨頭的骨轉移. ... 或上手臂骨者容易發生骨折,轉移至脊椎或骨盆腔,造成導致癱瘓和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