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公園為何廣受歡迎:當「創造力」成為新興教養腳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她提到每個遊具的設計都涉及到肢體與社交的交互作用,當孩子從滑梯這面爬上去,又在遊具上面玩著鬼抓人,要跑又要停,還要隨時有抓握的動作,遊戲讓 ...
觀點遊戲、遊玩被視為是一種激發創造力的重要過程,一群家長為了翻轉台灣公園遊具貧乏的想像,以及凸顯社會對孩童需求漠視的態度,他們以「自己的公園自己救」的理念,組成了「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針對地方政府對於兒童遊具的修繕,實質要求公民參與和符合幼兒發展需求,在近年的努力下,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和桃園市,特色公園的比例已越來越高。
張玉音2019.09.18
僅是數年前,許多父母帶孩子前往公園,無奈地面對千篇一律的塑膠罐頭遊具,材質、遊戲方式的單調與低齡化,且脫離兒童發展與心理的遊具,不僅「難玩」、更佔據了城市裡稀疏綠地的遊戲空間。
然而,在《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簡稱《拚教養》)中對於中產階級父母的訪查,其實當代父母的教育方式越來越偏向全人教育,如何教出「創造力」更是新興教養認知關注的重點,成人對於孩童創造力的重視,已經不只限於繪圖、美術表現,而是被認為是一種未來世代孩童的新興生存能力,《拚教養》一書的作者藍佩嘉如此解釋,創意被家長視為孩子「面對科技日新月異、全球經濟整合的產業與勞動市場」的能力。
「樂活公園」以不同沙坑的石頭材質作為遊戲沙坑功能。
(攝影/張玉音)而遊戲、遊玩更被視為是一種激發創造力的重要過程,一群家長為了翻轉台灣公園遊具貧乏的想像,以及凸顯社會對孩童需求漠視的態度,他們以「自己的公園自己救」的理念,組成了「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
針對地方政府對於兒童遊具的修繕,實質要求公民參與和符合幼兒發展需求,在近年的努力下,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和桃園市,特色公園的比例已越來越高。
「樂活公園」為挑戰型公園,有鏤空攀爬網,但也有適合低齡的旋轉溜滑梯。
(攝影/張玉音)從救自己的公園開始特公盟發言人張雅琳受訪時表示,目前台灣生育比率持續下滑,然包括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感統失調的孩童人數卻是不斷增加,兒童職能治療師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類社會實景即是在我們生存環境中持續發生,但卻很少人去探究原因,許多加入特公盟的母親,也是真的踏入母職後,才發現社區周邊的公園根本不適合孩子,歷經不斷尋覓公園的挫敗經驗,對於哪裡有適合的遊玩場所苦無對策,進而加入特公盟。
小熊公園(公鄰23公園)為共融公園,也設置具有躲藏隧道功能的沙坑遊戲場。
(攝影/張玉音)張雅琳認為許多被診斷有過動症的孩童,其實有部分原因是欠缺可以充分活動的環境,現代都會與校園生活都被約束在狹小的住所與教室中,很多被確診的案例被醫囑要長期服藥,但卻有可能是源於自由遊戲與遊玩經驗的長期缺乏所造成。
在都會區生活的小孩,面對自然與材質的經驗都限縮,加上科技產品的使用更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台灣過去農業社會時期,孩童與自然貼近,樹皮、花朵、草地等,各種材質都可能是天然遊戲的現場,然在特色公園普遍前,多數的公園遊具僅有塑膠和橡膠材質,孩童重複不斷被告誡不要傷害植物、樹木不要攀爬、泥土與沙太髒,這些安全疑慮的保護提醒,也加劇了孩童對於材質與自然環境的陌生與恐懼。
都市中舒適的居家空間,缺也少了直接面對自然環境中四季變化的機會,孩子沒有機會感受到脆脆的樹葉、軟軟的樹葉間的差異。
但嬰兒至孩童期的發展關鍵是透過口腔、觸覺與事物接觸,進而刺激神經元的連結,但這些原本自然的發展,卻都在都會生活中逐漸被剝奪,這些想打破單調化遊戲場的信念,進而使特公盟致力於拓展更多樣的遊戲場能夠回到孩子的童年世界。
「樂活公園」為挑戰型公園,有4米高超陡溜滑梯與鏤空攀爬網,適合大一些的孩子。
(攝影/張玉音)哪些發展意義的遊具「不見了」而幼年時期常在遊戲場出現的鞦韆——這類擺盪模式的遊具,近年也被單一的塑膠遊具所取代,取代的因素大抵來說是因為安全疑慮,然而張雅琳卻表示:「擺盪」,其實是訓練孩童肢體協調很重要的活動,由於擺盪時身體全身都需出力,包括核心肌群與背部力量都需達到協調的狀態,身體才可能平衡並維持擺盪。
另外,因擺盪造成的高低差,眼球會上下追蹤視線,為保持平衡前庭系統會受到刺激,為了抓穩鞦韆的繩索,孩童的抓握能力也在活動中得以發揮。
「許多孩子肢體不協調、容易摔倒,其實都跟前庭系統和本體覺缺乏刺激有關,一個遊具的活動其實同時整合了孩子不同的感知與體能,這當中也能舒緩掉許多情緒。
與其要孩子安靜並禁止他們活動,有時候反而好好地遊玩,孩子更能自主的平靜下來。
」過去在罐頭遊具經常因擺盪幅度與安全被取消的鞦韆遊具,目前經常在特色公園中被設置,擺盪被視為兒童肢體與感官統合相當關鍵的運動。
(攝影/張玉音)同為特公盟成員的亞東醫院臨床心理師黃雅萱,也簡單談及兒童年齡不同,對應的發展能力與合適的遊具類型。
(製表/張玉音)她提到每個遊具的設計都涉及到肢體與社交的交互作用,當孩子從滑梯這面爬上去,又在遊具上面玩著鬼抓人,要跑又要停,還要隨時有抓握的動作,遊戲讓孩子反覆練習這些綜合的動作與協調,其實也同時協助孩子大腦的發展。
在玩躲貓貓,躲藏的地點也存在孩童間更多的社交行為,難度與挑戰性在每個年齡層孩子都有發展需求,但過去台灣大多數的遊具僅停在對4-6歲孩子合適的階段,更往上的年齡層多數會覺得遊樂場太簡單,在缺乏刺激下身心都難以得到健全發展。
沖繩和平祈念公園兒童廣場網狀的攀爬架,也和兒童發展的平衡與抓握能力有關。
(攝影/張玉音)安全疑慮促成遊戲單調化另外,遊戲場單一化很大的原因來自安全疑慮,多數的滑梯、遊具的高度都相對低矮,僅是為了防範孩童發生危險。
但適度的挑戰與難度在遊戲時是必須的,孩子感到害怕甚至面克服心魔,其實都是一項建立受挫力的經驗累積。
當代社會期望家長培養孩童的勇氣、專注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受挫力等,家長面對全人教育下那麼多種能力需求,也不免感到壓力。
然而事實上,遊戲過程就提供了這些多元能力培育的可能,並可以重複在遊戲中運用這些能力。
在遊戲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大量的失敗,增強挫折的耐受力,因為遊玩驅動孩童解決在遊戲互動中體能、肢體甚至社交的問題,進而也建立自信,這是單調或過於講究安全的環境所無法提供的刺激與經驗。
華山大草原遊戲場的遊戲塔造型是呼應華山酒廠的大煙囪,想玩溜滑梯的話就必須賣力爬網,滑梯下的緩衝材質為自然木材。
(攝影/張玉音)特色公園遊具設置在安全與促進兒童身心發展間擺盪,過去的遊具由於管理維修、安全性投訴問題,長久下來相關單位就維持最單調、安全的遊具型態,讓多數的家長滿意。
只要高大、危險、不安全的遊具就會在設計過程中被取消,過去看待遊具價值多從安全性的視角出發,但孩子其實更欠缺的是保護自己的能力,而有難度的遊具所產生的練習與探索,也更需要父母親的陪伴,讓孩子逐漸累積信心、看見自己的能力,才可能學會自我保護,並小心面對不同難度的體能挑戰、能認知危險,以及判斷自己能否承受,這些都是需不斷面對挑戰才可能逐漸養成的能力。
華山大草原遊戲場的滑索區,充滿速度感與前庭覺刺激。
(攝影/張玉音)分享不好嗎?共融公園的迷思另外近年政府也推廣「共融公園」,倡導所有年齡層都能快樂、共融的使用公園空間,但這類空間使用齊頭式平等的政策,卻也可能限縮每個年齡層盡情使用遊戲空間的可能。
足夠數量的低矮遊戲挑戰,能讓低齡的孩子累積他們的能力,再慢慢進階到高度挑戰的遊戲場,每個年齡層的孩子都需要足夠數量、空間的遊戲區塊,相關的遊戲能力才能適性的被建構。
「每個孩子個體與發展階段都具備差異,但這麼多不同的孩子若就提供他們一模一樣的遊戲場,自閉的孩子、身障的孩子需求不同,共同使用同一種遊戲場是否會只是種理想。
」然台灣的大孩子已經長期沒有適合的遊戲場可以玩,共融政策下來還是讓大孩子無處可去,「當所有人要一起玩,到底要以誰的需求為基礎?」張雅琳表示公園應該有各式各樣的,有自然與森林材質的、有具挑戰性的、親水的、幼兒情境、低矮的等不同面向,讓一個區域充滿各式的公園,每個孩子皆可以挑符合發展需求的公園前往遊玩,而不是讓每個公園都長得一樣。
當共融公園標榜0-99歲都可以一起玩,真相實則可能是每個需求都在遊戲場中碰撞與抵銷。
林口「樂活公園」以電車的造型為設計,並有攀爬架設施,整體設施高度偏高,適合高齡的孩童前往。
(攝影/張玉音)激發創造力的遊具元素沙和自然材質則是黃雅萱認為非常合適建構孩童創造力的遊具元素,如可以從樹葉顏色的變化學習到四季轉換,沙加水後可以塑形,可以將腦中抽象的觀念具體化,水流、沙筒的應用也有很多物理概念含藏在其中,沙坑不需要太多的工具就一直可以實驗空間的概念,想像力的創造可以自由應用。
在遊戲的範疇可以大膽嘗試對錯,更讓一些創造能力有實踐的空間去展現,可以沒有限制孩子才會釋放未知的可能,「讓孩子累積試錯的經驗,許多創造與發明就是在東摸摸、西摸摸下完成的。
」水和沙可以穩定孩子的情緒,也提供孩子們能夠自由堆疊、建構的遊戲機會,讓他們自己創造出遊戲世界,排得不滿意隨時可以重來,一直不停地建構,而沒有對錯的問題,也避免太多來自大人世界的干涉與限制,並且可能需要與同儕溝通、互助,都是社交與多元能力的整合。
沙坑是特色公園常見的遊具元素,有助於兒童對於空間與創造力的抒發與理解。
(攝影/張玉音)建一座特色公園:兒童如何參與他們的遊戲權特公盟在協助地方改建特色公園時,會特別強調當地的公民參與,希望由當地居民提出需求與標示出地方特色,如同他們的宗旨「自己的公園自己顧」,他們堅信當地社區的居民才最能理解在地社區的需求,但由於對於兒童身心發展需求認識的落差,每次特色公園興建的溝通並非都如特公盟期待的走向,包括社區里長的態度很關鍵,他們多數都怕投訴,常會表達遊具不要攀爬架、不要大小孩、不要有沙等意見,並對於管理維護的後續工作大多很抗拒,會一直在安全單一面向上打轉,在設置挑戰性遊戲會面對到很大的阻力。
あだん兒童樹屋公園以三根巨型樹屋,搭配樹根隧道連結成三角型的區域,中間為沙坑。
(攝影/張玉音)而兒童的聲音又是如何納入到遊具的設計,也必須靠設計師的技巧一一挖掘,如舉辦遊具設計的工作坊,他們並不會要孩子用畫圖來想像遊具的設置,「因為多數台灣小孩只有罐頭遊具的經驗,他也只能畫出罐頭遊具的圖像。
我們必須讓兒童的遊戲經驗豐富,才能知道他們真正的需要的為何。
」特公盟在提供遊具設計建議上,也會舉辦兒童參與的設計工作坊,他們會利用滾筒與繩子等素材,讓孩子會在遊戲過程知道搖晃的感受,也會思考要怎麼順利走完繩索,孩子可以透過這些「感覺」,看到自己身體的能力與需求,進而透過「感覺」來安排他們的遊戲場。
如這一段他希望是會搖晃的,下一個區塊希望是有擺盪的遊具等,特公盟盡可能讓這些意見加入到遊具設計的意見中,才可能體現孩子在遊戲的需求與權力。
あだん兒童樹屋公園以三根巨型樹屋為公園設施主體,強調幻想與自然情境。
(攝影/張玉音)特公盟的媽媽們蠻常聚在一起做兒童觀察,去觀察孩子怎麼玩,有沒有因素會干擾遊戲,或是讓遊戲行為變成不自然,或激發父母想要阻止他遊戲的因素發生。
感覺到自在,遊戲與想像的過程不要被阻斷或是阻止,也是特公盟媽媽們在考量遊具設計時的重點建議。
他們希望多數的遊具沒有正確的使用方法,也可打破父母想要保護、約束的可能。
由於很多遊具沒有固定的玩法,小孩在使用時更可以互相協調與社交,父母也不會焦慮哪些項目沒有玩到,當我們很常說現代的孩子都自我中心,其實多遊戲也是增加去觀察他人怎麼遊戲,「孩子因為去學習別人才可能把自己放得小一點。
」沖繩和平祈念公園兒童廣場在動線與設施上多元且綜合,一定年齡的孩子都還是適用相關設施。
(攝影/張玉音)遊戲是照顧身體也照顧心靈台灣社會多數對於兒童發展認知較為淺薄,許多家庭關於兒童發展的認知即是背誦著「七坐、八爬、九發牙、兩歲叛逆期」等口訣,有關各年齡層大肢體與小肢體的發展的認識皆相當有限。
黃雅萱也補充現代都市的空間發展,其實並沒有考量幼童族群的發展需求,近年兒童身心發展科別的掛號都特別滿,當她接觸許多早療和發展遲緩的孩子,一定比例即是父母過度保護、怕孩子受傷導致,以及社會與學校規訓化,被要求坐著不能亂動的時間拉長,對安靜與配合度的要求變高。
沖繩和平祈念公園兒童廣場遊樂設施高處的網狀攀爬架。
(攝影/張玉音)台灣過去社會一昧偏重分數與知識型教育,卻忽略遊戲與身心發展的健全其實與學習認知能力息息相關,「其實玩得夠的孩子才可能安靜下來。
」現代社會下,孩童很早就面臨父母期待、同儕人際相處等情緒壓力,然孩子在壓縮的生存空間如何去宣洩自己的情緒?其實遊戲場與遊戲都提供孩童心靈的庇護,因為在遊戲裡沒有對錯,可以藉著遊戲修復他的心理,「遊戲是照顧身體也照顧心靈的。
」當現代社會發展難以改變這些限制的框架,那相對給予孩子自由遊戲的時間和空間更顯重要,孩童才可能透過遊戲達到自我療癒,而特公盟近年提倡多元設計的特色公園,即是立基在提供孩子遊戲、建立自信和體察自己情緒的多元可能。
黃雅萱表示,自己也常在顧忌孩童安全與限制他們能力發展間陷入兩難,「但陷入這種思考的拉扯表示我們有在考慮孩童的發展,可以多忍住對於他們安全的顧慮,讓他們有多一些嘗試的機會,他在遊戲間感到滿足,他的身心也絕對會好過一點。
」沖繩和平祈念公園兒童廣場遊樂設施設計曲線的橋型遊樂設施,也隱藏可藏匿的設施。
(攝影/張玉音)本篇訪談約莫在去年3月間進行,在超過一年的時間後,北部地區特色公園的數量越來越普遍,如新北市近年已闢建完成逾40座特色公園,甚至從特色公園的改造,進一步爭取兒童街道遊戲權的募資活動,近期也與文化單位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合辦「街道遊戲示範場」,讓遊具與遊戲權的意義再擴大。
為何特色公園能在短時間遍地開花,以及特公盟的呼籲特別能引發當代父母的共鳴,從《拚教養》書中的訪談得到,中產階級家庭特別強調與上世代的教養方式區隔,並致力打造「快樂童年」的情緒安全環境,這些教養價值的翻轉,也構成特色公園理念在短時間內獲得多數中產階級父母的認同,雖目前各地特色公園、共融遊戲場開始逐步遍地開花,但也有許多特色公園的相似性高,沒有鮮明的識別度,特公盟在訪談時也提醒,「如果我們還是不把兒童行為放到遊具設計的環節思考,我們就會有33座鳥巢鞦韆、33座旋轉盤等,變成長得一樣的特色公園。
」特公盟對於特色公園倡導的核心,還是期待大眾對兒童發展進程更加普遍認識,才可能在與孩童相關的設施上更站在幼兒本位來思考設計,而非盲從社會趨勢,遊具更該對應台灣在地的環境、歷史、孩童情緒、創造力等方面來思考,一昧衝數量的結果,也將使特色公園步上罐頭遊具的老路。
Tags
特公盟
特色公園
自己的公園自己救
遊具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張玉音(279篇)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ART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
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0) LeaveaReplyCancelreply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註冊Youremailaddresswillnotbepublished.Name*E-mail*Website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相關文章
專欄.小典藏【小典藏│專欄】「罐頭公園掰掰」是兒童友善起點,那下一步呢?
專欄.小典藏【小典藏│專欄】聽聽山崎亮:台灣設計師,能如何深入兒童遊戲場的改造?
小典藏.愛閱讀【小典藏│愛閱讀】到新北最強中和員山公園來一場「愛的迫降」!
小典藏.愛閱讀【小典藏│愛閱讀】為了所有孩子而誕生、由孩子實質參與促成「華山大草原」
專欄.小典藏【小典藏│專欄】兒童友善城市:特公盟引入國際經驗改造台灣兒童遊戲空間
專欄.小典藏【小典藏│專欄】不只是遊戲場,孩子需要的是可遊戲的城市Copyright©2021ArtouchInc.保留一切權利。
App下載聯絡我們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Store
GooglePlay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註冊Entersomething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註冊Entersomethingspecial: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觀點專題系列觀察文化政策藝術史展演訪談專欄新聞市場藝博會拍賣人物影音小典藏書店更多典藏餐廳創意空間EN關於典藏聯絡我們廣告刊登加入我們服務條款隱私政策SubscribenowtogetnotifiedaboutexclusiveoffersfromTheIssueeveryweek!
SIGNUP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Store
GooglePlay
按ESC關閉
延伸文章資訊
- 1遊戲場設計規劃Q&A - BabyBuild Playground Design | 泓育國際
若以一般購物經驗來說,是應該要貨比三家不吃虧,但兒童遊戲場設計規劃是屬於高度客製化商品,所以在比價時,您必須先看各家遊具廠商的設計理念、施工案例、做工細心 ...
- 2新北市遊戲場設計工作手冊
要,內容含括兒童遊戲的概念、遊戲場設計策略、設計參與、安全規範、維護 ... 與發展遊戲互動性、多元體驗、與空間的關係,將遊具的構造功能融合美學, ...
- 3辰美遊具-共融遊戲場|體健設施|安全地墊|遊具|規劃設計
提供(遊具設計,共融遊戲場,體健設施,安全地墊,遊具告示牌,草皮,FRP,GRC,....等)多種規劃設計服務,通過遊具的專業法規來進行檢測。
- 4潤鉅遊樂公司、遊具-體健-鞦韆
共融遊具讓身心障礙兒童及一般兒童皆能使用的遊戲環境,遊戲場規劃多元刺激、 ... 2015 年起,公司開始代理國際各大品牌,研發實力呈現著越成長並且與國際設計團隊資源 ...
- 5特色公園為何廣受歡迎:當「創造力」成為新興教養腳本
她提到每個遊具的設計都涉及到肢體與社交的交互作用,當孩子從滑梯這面爬上去,又在遊具上面玩著鬼抓人,要跑又要停,還要隨時有抓握的動作,遊戲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