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史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醫學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浩如煙海的中醫藥學文獻。
據國內115個圖書館統計,中國現存古代醫籍13000餘種,有3100多個版本。
北京作為首都,擁有豐富的 ...
中國醫學史 中國醫學是西方醫學系統之外,另一個獨立的醫學體系。
中國學界對中國醫學史的關注,始自二十世紀初,然早期出版之著述,均限西方醫學史範疇,且系從外文翻譯而來。
中國人研究中國醫學史之先驅,首推陳邦賢(1889-1976)。
中國醫學史是中華文明大河中之一支流,以其旺盛生命力自立於古今學科之林,傳承不輟,生生不息。
學者之總結,代不乏人,如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唐甘伯宗《名醫傳》、宋周守忠《歷代名醫蒙求》、明李濂《醫史》、清王宏翰《古今醫史》、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等。
基本信息名稱:中國醫學史作者:(美)瑪格納語種:中文ISBN:9787208085992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09年6月1日簡介中國醫學史醫學史在中國具有悠久的研究歷史。
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中有“扁鵲倉公列傳”,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史記載。
唐代甘伯宗的《名醫傳》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史專著。
其後,有宋代周守忠的《歷代名醫蒙求》、明代李濂的《醫史》,清代王宏翰的《古今醫史》及徐靈胎的《醫學源流論》。
但是由於缺乏正確方法論指導,這些醫學史著作只為後世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真實史料,卻很少有歷史經驗、客觀發展規律性的論證。
因此,中國醫學史在清以前還很難構成一門學科。
共和國時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和支持中國醫學史研究,先後成立專業研究機構進行專門研究。
1951年,中國第一個醫史研究室設立在北京,於中國醫學史1955年併入中醫研究院,1982年升格建為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50多年以來,醫學史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已經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的專業醫史工作者和業餘愛好者的隊伍逐步擴大,加上同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中國醫學史的學術水平已有明顯的提高。
醫學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浩如煙海的中醫藥學文獻。
據國內115個圖書館統計,中國現存古代醫籍13000餘種,有3100多個版本。
北京作為首都,擁有豐富的醫史資料和醫史專家,在醫史文獻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原始醫藥衛生中華醫藥衛生文明五千年,前半期為啟蒙與奠基時期,對人體認識還很簡單,對疾病的描述也很原始,雖然實踐經驗不斷豐富,但理論探索、病因分析還離不開巫術的乾撓,醫療器具雖很粗糙,飲食衛生、健身防疾病知識仍較實際,醫藥衛生水平由於尚處在造字時期,資料來源仍依口耳相傳之後世追記,除據文物外,我們的認識多源於民俗、傳說等。
中國古代醫學遠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見記載,其中有頭、眼、耳、喉、齧、舌、泌尿、產育、兒及傳染病二十多種,如“目”、“齲”、“蠱”、“痟”等字可作例證。
目:字之象形;齲:齒蠹也,更生動體現有蟲蝕齒之意;蠱:《左傳》皿蟲為蠱,“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痟:頭痛也,《周禮》“春有痟首疾”。
當時已經以病位、病因、症狀等不同性質為疾病命名。
中國最早之醫療器具為砭石、石針、骨針等。
遠在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砭石出土者不少,這種打制而成的砭石已套用於醫療,《左傳》記載有“美疢不如惡石”,其石即砭石,《山海經》“高氏之山……其下多針石”,《內經》“其病多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或謂以石刺病者。
由此可知,砭為針之先,針刺病當源於砭石,但最早之砭石仍屬以用於切開膿腫為主的醫療器具,漸發展為石針、骨針等是針具之改進。
中國醫藥之起源,歷來有尊伏羲、神農、黃帝為醫神者,有尊伏羲“乃嘗味百藥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焉”,有尊“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一日而遇七十毒”,有尊“黃帝使岐伯、嘗味草目,典主醫藥”者,無不生動論述了遠古各氏族群體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了醫藥經驗與知識。
神農不單是農耕之祖,更為歷代醫學家奉為醫藥之祖。
伊尹是奴隸出身的?師,後為商湯之相,《呂氏春秋》記述伊尹答商湯有關烹調問時曾有“陽朴之姜,招搖之桂”,姜、桂既是調味品,又是常用藥,故有“醫食同源”之論。
後世尊伊尹為湯劑之創始者。
從商墓出土之藥丸,可知三千多年前的中國醫學已相當進步。
中國醫學發展到周朝時已有了分科制度,《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醫師為眾醫之長”、“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四為下”。
分醫為食醫、疾醫、瘍醫與獸醫四科,即營養、內科、外科與獸醫,各以技術與地位而有中士、下士之別,分別在醫師統領下掌管飲食營養,萬民內科疾病;腫、潰、金、折等等的外科病。
專職醫師在中國出現是醫學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當有近三千年的歷史,其代表人物為春秋時代之名醫醫緩與醫和。
醫緩曾診晉景公病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針灸)不可,達之(藥療)不及,不可為也”,“病入膏肓”此成說即由此而來。
醫和曾診晉候病指出其“過貪女色”,並非鬼神,強調了陰、陽、風、雨、晦、明六淫所引致寒、熱、末、腹、惑、心疾之理論,為中醫學脫離歸究於神鬼病因走出了第一步。
飲水衛生是保障人體健康的重要關鍵,夏代已有“伯益作井”的記載,鑿井而飲更是保障飲水衛生的重要創造發明,至少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有十分講究衛生的水井。
1973年在河北城商代遺址發現水井兩處,井壁為木質,以防污物滲漏,井底出土汲水桶,以木癭掏成,側上有對稱圓孔作繫繩汲水以供單戶或多戶所用。
更令人嘆服者是河南發掘殷商城市(一說是春秋戰國城市之引水工程):該城建在山坡,為解決市民飲水,通過陶管將河水引上山,所燒制之陶管,根據需要有雙頭口、多頭口、分流閘門、出氣孔之別,管與管間的相接也很規範,而且為了保持潔淨,還設有卵石沉澱池。
中華民族歷來十分講究個人衛生與防病健身,殷商時期已有壼、盂、勺、盤、頭梳等個人衛生器具,商周之際,沐浴已形成制度,“雞初鳴,鹹盥漱”已成為衛生習慣。
1959年于山東大汶口出土五千年前的象牙縷空梳,雕刻已十分精美。
《呂氏春秋》載“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1973年青海大通縣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有三組每組五人手拉手舞蹈的紋飾,生動表現了先民抒發感情與健身防病的情景。
經驗積累春秋戰國時期為經驗累積時期,是五千年醫藥衛生文明史後半期的開始階段,民間職業醫師逐漸形成行業,醫學家們經驗積累日益發展,且交流手段不斷進步,醫療技術逐漸豐富,對醫藥理論與疾病分類取得成績,特別是對巫術的否定,有?很大的歷史意義。
公元前五世紀前後,是中國醫學步入廣泛積累醫療經驗的時期,富有代表性的是民間醫生階層的出現,被譽為扁鵲(吉祥鳥)的秦越人(河北任丘人),是該階層的代表人物,他以全科醫生之特長遊走各地為民眾治療疾病,他入鄉問俗,隨俗為變,至邯鄲俗尊婦女,他即作婦產科醫生;至洛陽俗重老人,他即為耳鼻喉科醫生;至鹹陽俗愛兒童,他即作小兒醫。
他醫德高尚,技術面寬,曾以針藥、按摩等綜合療法,搶救虢太子戶(休克)等而名聞千古。
據傳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難經》等著作。
司馬遷根據秦越人的醫德醫風,以“六不治”概括了他的醫療作風,其中“信巫不信醫”不治,說明他的醫療實踐已與巫術決裂。
此期稍後流傳於世的《五十二病方》,在外科手術、辯證論治思想、複方套用、醫療技術的創造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此時期對鍛練身體,防治疾病的經驗也進行了有意義的總結,富有代表性的是《玉佩銘》,按其文字為記述了現今氣功一吸一呼全過程的要領,是為人體深呼吸的靜功鍛練;而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共描繪有44個進行身體各個部位運動的生動圖像,並且標有治療何病的說明,是一幅醫療體育的逼真寫照。
實踐經驗積累的增加,促進了醫學理論問題的探索,馬王堆漢墓醫書中有《陰陽十一脈灸經》、《脈法》、《陰陽脈死候》、《胎產書》等多種,例如:人體究竟有多少條經脈、切脈法則、胎兒發育、判斷疾病等都涉及醫學理論問題的探索,有些還得出了正確的結論認識。
又如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女屍的保護效果,不但反映了古代防腐技術的高水平,也為現代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資料。
第一次大總結秦漢時期是中醫學發展第一次大總結,期間醫學文獻不斷豐富,大多反映了以《內經》理、法、方、藥理論原則為基礎的大總結、大發展、大豐富。
醫藥衛生領域實踐經驗總結,空前繁榮,涉及學科、技術、器械等,均有明顯進步,探索領域也日益擴大,為中醫藥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黃帝內經》約成書於公元前三世紀,是中國醫學理論現存最早的奠基之作,至今仍是中醫學家辨病認證、處方用藥原則的主要依據。
該書由《素問》與《靈樞》組成,《素問》偏重養生、天人相應、陰陽五行、髒象、脈學以及治則治法的理論;《靈樞》則偏重針灸經絡腧穴、解剖、營衛氣血等理論。
《黃帝內經》是兩千多年來中醫學的理論指導。
約成書於先秦的《神農本草經》,借“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之譽而命名,收藥分上、中、下三品365味,其中許多種仍為中國藥典收載,記療效多較確切。
原書早佚,後有梁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傳本,所總結之中藥分類,用藥處方的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陰陽寒熱配伍與套用原則,至今仍是中醫學家理論思維的指導。
中國醫學發展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歷代醫學家都很重視病案記錄,不但有利於自身經驗的總結提高,而且可供他人學習與借鑑。
公元前三世紀的名醫淳于意,山東臨淄人,因事被人誣告,當漢文帝過問時,淳于意如實講了自己二十五個成功或失敗之病案,加上女兒緹縈願為奴以救父的真情,終於免除了被誣告之罪而獲釋。
淳于意申述的二十五例病案,也成為中國最早的診籍。
中國醫學之外科手術在近代由於客觀環境與自身原因而逐漸落後,但三國時代之華佗(?-208),安徽亳縣人,在前人基礎上曾創造了輝煌的成就。
如《後漢書》、《三國志》均有華佗在可靠麻醉條件下,進行腸胃部分切除吻合手術成功的可信史實,《三國演義》還記述華佗為關羽中毒箭的上肢,進行刮骨療毒的根治手術,他還提出給曹操作腦部手術以根治其頭風眩的病證,不幸由此引致曹操的殺害。
華佗不愧為中國外科鼻祖,他的針灸與醫療體育的“五禽戲”都同樣名震千古。
各地出土漢代醫藥衛生文物頗多。
金銀醫針、醫工銅盆、銀灌藥器、銀漏斗等皆在1968年出土於河北中山靖王劉勝墓。
金銀醫針真實反映了漢代針灸用針的形質;醫工銅盆則顯示出漢代醫工製藥器具的形質;銀灌藥器則用於為口噤病人灌餵藥食;銀漏斗為與銀灌藥器配合使用之器物。
此外有彩繪經絡漆人,1993年出土於四川綿陽漢墓,其頭、胸、背、手部用紅色描繪有人體經脈十餘條,當為針灸銅人之先聲。
秦漢時期中國的公共衛生設施與環境保護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出土於河南的明器陶井,其井亭、汲水桶、井欄生動說明對飲水衛生的嚴格要求。
欄上文字“滅火東井”,與牛飲圖說明當時對井的高度重視;1978年出土的西漢明器陶灶,其銘文字跡雖不流暢,但卻反映了子孫的哀思;虎頭形陶水管口,1958年出土於燕下都,反映了戰國城市排除污水的高水平設施;阿房宮出土秦代五角形下水管道設施的堅固與先進,其孔與地面的陶質漏斗狀大盤相連結,顯示出用以將生活、洗浴之污水經由大盤再流入下水管道而排出。
醫學革新趨勢在金元四大家爭鳴的影響下,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明代醫學革新的發展漸趨明顯,並取得不少突出的進步,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人痘接種預防天花、工礦職業病預防、外科手術治療重新發展等,為醫藥學的進步增加了新理論、新技術。
明代工作坊與採礦作業中,職業病與中毒事件,常有發生,引起醫學房重視工礦衛生之改善。
例如:燒制劇毒藥物砒霜的作坊規定,必須建於上風頭十餘丈之外,而且指出下風頭所近,可造成草木皆死,並規定燒砒人工作兩年後必須改行,否則鬚髮盡落。
又如煤窖作業,為防中毒,強調安置通節竹竿,作為排除窖內毒氣的設施。
明代藥物學成就突出,富有代表性的巨著有劉文泰的《本草品匯精要》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此外,地方性的《滇南本草》與專題性的《救荒本草》也很富特色。
《本草品匯精要》(1505)42卷,由明太醫院院判劉文泰奉命集體編撰,收有王世昌等八名畫家工筆彩繪藥圖1358幅,實物寫真,英國人曾誤為《本草綱目》,該書後由日人大冢恭男購存。
由於劉文泰發生醫療事故,該書在皇宮被束之高閣,有摹寫本流傳。
預防傳染病的思想與技術方法,是中醫學很早就探索研究的課題,葛洪、孫思邈均曾強調用狂犬腦外敷被咬傷處,可預防狂犬病發作,孫思邈更接種癤病濃血汁,以防治化膿性感染,公元1023至1063年間,文獻記載有運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成功的記述,至明清時期該術更趨成熟,預防成功率不斷提高,清康熙不但在皇室推廣,更令國內普種,並將其成功的經驗寫進《庭訓格言》。
中國人痘接種預防天花成功的經驗,迅速引起國際間廣泛的重視,首先是俄羅斯於1688年派遣醫生來中國學習;1717年英駐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1689-1762)為子女接種成功,並帶該術到英國;法國伏爾泰(1692-1778)讚美中國技術,並呼籲在法國推廣;美國波爾斯東1721年為兒子等接種成功、華盛頓家族與軍隊接種避免了天花在軍隊的流行、富蘭克林(1706-1790)在兒子死於天花後,始疾呼人痘接種。
中國人痘接種在亞、歐、非、美等得到廣泛的套用,直至英國人痘接種醫師琴那(1746-1823)在此基礎上發明牛痘後,才慢慢取代了人痘接種術。
唐宋醫學進步明顯,但外科手術卻似萎縮。
明代在革新進步的形勢影響下,外科手術獲得重新發展。
陳實功(1555-1636),江蘇南通人,強調外科學理論研究,提倡手術治療,曾成功進行氣管縫合術搶救自刎病人。
此外,他的截趾術、下頜整復術、骨結核壞死剔除術、鼻息肉摘除術、咽異物剔除術等,都很成功,巧妙而且科學。
此外,王肯堂、汪機等都是此時期的外科名家。
中國強調“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禮不娶同姓”,已有近三千年的傳統,但歷史上,曾有過富人子女早婚之習俗。
鑒此,統治者為了民族健康繁衍,不斷重申晚婚晚育的優良傳統,明代萬曆(1573-1619)年間不斷立碑於驛道,禁止早婚早育,“示諭軍、民、人等知悉”。
?違者由父母、地方官員“一同枷責”。
清代醫學發展比較保守,醫學發展趨於知識普及,雖然也有對保守思想的批判,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大環境的制約下,醫學、藥學的創新、發明比較少,其醫療技術的進步、方法之豐富,也多受此影響。
因此,普及醫書十分豐富,影響也特別明顯。
革新者為王清任及其代表作《醫林改錯》,但非議者也不少。
清代統治者對蒙藏民族比較重視,關係亦較密切。
蒙藏醫學之交流與發展,成績也較顯著,京城設有蒙藏醫學診療處所,也有漢族學者研究蒙藏文化與業醫者。
現存的針灸銅人有著明顯的蒙藏醫學特色,原藏北京雍和宮,現藏內蒙古醫學院。
蒙族本為遊牧民族,蒙醫也富有草原馬背醫生的特點,該藥袋由數十個小藥袋分裝各種藥粉,合裝於大藥包,便於隨身。
藥勺為量取藥物配伍之依據。
從現存甘肅南部地區藏醫的外科手術器械看來,可知其較中醫外科為先進。
有清一代之外治法發展突出,代表人物以吳尚先(1806-1886)為著名,撰有《理駢文》四卷,有敷、熨、熏、浸、洗、浴、罨、照、擦、、坐、嚏、嗅、縛、括、火罐、推、拿、按、摩、灌、導、割等二十餘種。
在器物上也很獨特,如發汗所用的圍罐、坑、熨斗、鐵熨、瓦罐熨、熱砂熨、熱瓶熨、火熏等;水療包括水浴、水榻腹療、熱水熏蒸、冷水療等等。
晚清醫學家中,關注人體解剖課題的甚少,且極為難得。
王清任(1768-1831),河北玉田人,在京城設“知一堂”坐堂行醫,深感“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決心改正前人解剖之錯誤,經四十二年義冢數以百計犬食之餘屍體研究,以及親自剖驗三十多具全屍剖驗,並於刑場驗證未明橫隔膜等問題後,撰《醫林改錯》,改正前人錯誤者甚多,當然也存在王氏改錯者。
古代時期原始社會時期黃帝內經中國是人類起源的發祥地之一,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人類已有300萬年的歷史。
一、植物藥的發現和使用神農氏嘗百草而始有醫藥的傳說故事,流傳久遠《淮南子·修務訓》:“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義氏……選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以六氣六腑六髒,五行陰陽,水火升降得以有象,萬物之理,得以類推,炎黃因斯乃嘗味百藥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焉”。
又說:“(黃)帝使歧伯嘗味草木,典主醫藥,經方、本草、素問之書鹹出焉”“炎黃因斯乃嘗味百藥而制九針”,從而對炎帝神農氏在藥物的原始發現所作的貢獻予以肯定。
這一論點為學界的普遍觀點,例如:《世本》有“神農和藥濟人”;《通鑑外記》有“民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道立矣”;晉·乾寶《搜神記》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史記補三皇本紀》也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關於我國藥物,特別是植物藥的最早發現和使用,在古代無不歸功於神農,研究者普遍的觀點:我國歷史上的神農氏,不是專指某一個人,而是指整個以炎帝為首領的氏族部落,是來自這個群體無數次漫長認識過程的實踐經驗積累。
人們對藥物特性的認識隨著生產技術的改進而不斷提高。
畜牧過程的動物中毒、疾病知識的不斷總結;農業技術的不斷豐富和人們對植物性味、作用經驗的不斷認識和總結,同時也給藥物的栽培打下了技術基礎。
原始人類對植物藥的套用,開始當以單味藥為主,也可能是少數幾味藥合用。
鄂倫春族用“八股牛”草根、“那拉塔”小樹熬水擦患處,或用“烏道光”樹皮包患處,用來消腫;普米族用“挖耳草”泡酒,治疔瘡;用黃芩研細加水,包患處,治癰;用羌活、獨活、木通泡酒、口服、治腰肌勞損和風濕性關節炎。
佤族用獨子葉治腸胃病和便秘,用桂樹皮健胃。
景頗族用“嘴抱七”根,含口內治牙痛。
彝族用石尾草治瘧疾。
所有這些運用植物藥的樸素經驗,在各自民族的口耳相傳中,早已成為各自民族醫療共同所有的知識,這些經驗一直流傳至今。
雖然在其發展過程中會有無數次改變、改進,但卻如實反映了各自民族或其他民族在原始社會植物藥用藥經驗的積累。
這些經驗的積累雖然是十分零星和膚淺的,但這種狀況為我們研究原始人類,發現和使用植物藥的早期史實以很好的啟發。
二、動物藥的發現和使用動物藥的發現和人類的狩獵和畜牧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繫。
在未發明用火之前,只能生啖其肉,渴飲其血;隨著用火特別是人工取火的發明,使很多動物肉類成為人們的主要食品來源,使人們更多地接觸到了動物的肉、脂肪、內臟、骨各及骨髓等,從而促進了人們對各種動物對人體營養以及毒副作用的認識,並進一步為認識其藥用功效而有了不斷的經驗積累。
夏商西周時期甲骨文中包含有大量的象形、會意文字,從文字的形體上,可以看出商朝人對人體已有一定的認識。
首,象人的側面頭形;耳,象耳的輪廓;目,象人的眼睛;鼻,象人的鼻子;口,口腔的象形;舌,象舌從口中伸出狀;齒,象牙齒從口中露出;項,是在脖子後面加指示符號標明;手,象手的側面形。
肱,在甲骨文中是在肱部加指示符號。
身字是在人的胸、腹部加指示符。
臀,在人臀部加指示符號。
足字則象腳的形狀。
膝,在人的膝關節加指示符號。
趾字就象腳趾形。
眉則象眼睛上面長著眉毛。
腋字即是在人的兩腋下加指示符號,等等。
商、周時期人們對人體的認識,是處在一個以直觀的外部形態為主,並已經由表入里,認識到內臟器官的某些結構,由局部認識開始而涉及到人身整體及其生理活動的一些現象,反映了商周時醫學對解剖與生理的認識日益深化。
春秋戰國時期一、本草知識的豐富1.出土醫書中的藥物《五十二病方》(1)阜陽漢簡《萬物》所載藥物:此書簡殘損太甚,根據可辨認者統計,共收載藥物七十多種。
其中玉石類、木部類、獸部類、蟲魚部類、果部類、米谷部類、菜部類等等。
《萬物》的記載非常古樸,如“魚與黃土之已痔也”,“姜葉使人忍寒也”,這些都是比較原始的用法。
(2)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所載藥物《五十二病方》因殘損較多,很難確知原來所載方藥總數。
據帛書整理小組統計,共列藥物247種。
其中礦物藥21種,草類藥51種,菜類藥10種,木類藥29種,果類藥5種,人部藥9種,獸類藥23種,魚類藥3種,蟲類藥16種,器物、物品類30種,泛稱類藥10種,待考藥名14種。
此外,在馬王堆一號漢墓的隨葬物品中,還發現不少盛放在香爐或熏爐里有茅香、高良姜、姜、桂、蒽(蕙)、賁、花椒、辛夷、藁本、杜衡、佩蘭等。
從《萬物》和《五十二病方》來看,說明在戰國時期,已經發現了眾多的藥物,而且對藥物的性味功能已有了初步的認識。
《萬物》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以記載藥物知識為主的專書,但所載幾乎都是單功能藥物,其內容簡略而古樸。
《五十二病方》雖是記載臨床治療的方書,而所載藥物之多卻是空前的,僅次於後來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
該書所記述之每一種藥物已具有多種治病功效,比《萬物》前進了一大步。
2.《山海經》、《呂氏春秋》等書對藥物的論述(1)《山海經》:是一部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地理著作,在敘述山川地域及其物產時,也記載了各地出產的藥物,共一百多種。
其中約有:如食之多力,食之不愚的補養藥;食之宜子孫的生育藥;服之不字食之無子的避孕藥;服之美人色的美容藥:食之無疫疾;食之無大疾;可以御疫的防病疫藥;食之可以殺人的劇毒藥;可以御百毒,可以為(治)毒的解毒藥;可以殺蟲的殺蟲藥;食之不眠,食之無臥的興奮劑等。
此外,約在這一時期在成書的非醫藥專著如:《管子》、《離騷》、《昌氏春秩》、《禮記》、《爾雅》等,也都其不同的角度論及了不少的藥用植物、動物、礦物等。
二、方劑學的萌芽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用藥知識的積累,逐漸由使用單方過渡到使用複方,並且不斷探索組方的原則和理論,方劑學萌芽。
阜陽漢簡《萬物》記載有一些複方。
如“倍力者以羊與龜”,認為龜羊合用,其強身健體之功更著,是複方的萌芽。
五十二病方》,收載醫方283個,如治癃病方、治牡痔熏蒸方等等。
從上舉諸例可以看出,帛書《五十二病方》,複方大量增加了,而且劑型多種多樣,既有內服的,又有外用的,洗浴、熏蒸、塗擦、外敷、充填諸劑齊備。
《內經》奠定方劑理論:《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主病之謂君,左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
”又說:“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內經》並非方書,但對方劑理論和組方配伍原則作出了出色的歸納與總結,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秦漢時期秦漢是中國醫學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發展時期。
其表現有以下主要特點:1、辯證論治思想的確立。
辯證論治的思想出現於先秦。
秦漢時期,經過無數醫家的努力,特別是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辨雜病,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藥相結合的體系,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規範。
確立了四診、八綱、臟腑、經絡、三因、八法等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
2、出現了醫案。
西漢淳于意在繼承前入學術經驗的基礎上,記錄所診治病人必詳列姓名、身份、籍里、性別、病名、病因、脈證、診斷、治療(方藥、針灸、含漱藥、竄藥等),預防等,反映了早期醫案淳樸可鑑的學術風格,為後世醫家書寫醫案樹立了榜樣。
3、在臨床醫學進展突出。
華佗創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術,雖然其方藥、操作技術失傳,但它卻在學術思想上啟迪了外科醫家。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等辨證論治方面的理論與實踐,被歷代醫家奉為圭臬。
4、初步奠定藥物方劑學體系。
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集東漢以前藥物學術經驗之大成,對歷代本草學和方劑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傷寒雜病論》所載方劑及方劑學理論,被尊為眾方之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一)人民民眾和許多醫家面對戰爭連綿,社會動盪局面,以及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情況,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大量醫治傷病疾苦的實踐,從而使臨床醫學迅速發展,各科臨證經驗進一步充實。
診斷水平明顯提高,治法豐富多采,診治均有新的創造和發現。
據記載,本時期問世的醫方書籍近200種,在內科、外科、骨傷科、婦兒科以及各種急救處理等方面,均有很大進步。
(二)診斷學和針灸學的基礎理論和實踐規範化,在總結整理前代成就的基礎上,有重大發展,晉·王叔和的《脈經》,魏晉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等著作為其卓越代表,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藥物學有突出進步,本時期本草著作達70餘種,最有影響的是南北朝時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他將前代本草學成就進行了較徹底的整理,又總結《本經》後數百年的新經驗,參考《名醫別錄》和本人研究心得著成此書,不但藥物品種成倍增加,對藥物限制、度量衡、劑型等嚴加考訂,更重要的是開創了新的本草分類方法,影響深遠。
雷斆所撰《雷公炮炙論》是我國現知藥物炮炙的最早專著。
(四)在玄學思想影響下,服石之風大盛,並使煉丹術迅速發展,由此既引起許多新的疾病的產生,也推動了藥物學的發展,這是本時期醫藥學另一個顯著特點。
隋唐五代時期一、隋唐時期特別是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醫藥文化也絢麗紛呈,醫藥學思維活躍,內外交流頻繁,出現空前昌盛的局面。
以前只以局部地區或醫學個人經驗從事醫療實踐和著述活動的局面已被打破。
全面綜合整理以前的醫學成就,吸取當代醫家、人民民眾和來自外國和兄弟民族的有效方藥經驗,在總結新經驗和吸收新成就的基礎上,繼往開來,為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在更高的層次上繼續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
二、醫藥學術和疾病防治的研究,趨向深入細緻,對每一類疾病和每一症侯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在更深的層次中提高了認識,治療的針對性更強,也更為有效。
三、興辦醫學教育,形成較完整的醫學教育體系,同時注意醫藥學術和防治知識的規範和普及,培養醫學後繼人才,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
唐代,從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醫學教育體系。
還吸收外國留學生入學,從而極大地促進了醫學整體水平的提高,對後世學校式醫學教育的發展有奠基作用。
唐政府主持修訂並頌布了《新修本草》,使藥物學在新的時代有了新的規範,並且是學校教材。
隋代曾編撰《四海類聚方》2600卷,掇其要300卷,頒行天下,到唐代先後編有《廣濟方》、《廣利方》等頒行,對普及醫藥知識促進衛生事業發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四、國家的統一,中外交通的發達,民族文化的融合,促進了醫藥知識的交流和傳播,不僅對國外及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醫藥知識兼收並蓄,並給祖國醫學注入新的血液,如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帶去大批醫書藥物等,對藏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中外醫學交流也有發展,如在唐代醫學著作中有明顯的印度醫學的影響,而日、朝留學生的來華,中國醫學對日、朝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遼夏金元時期學術爭鳴與創新:金元時期戰爭頻仍,人民經歷著長久的戰亂,生活極端痛苦,疫病廣泛流行,過去對病因、病機的解釋和當時盛行的經方、《局方》等醫方,已不能適應臨床需要,當時一些醫家產生了“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
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醫學家相繼興起,他們從實踐中對醫學理論作出新的探討,闡發了各自不同認識,創立成各具特色的理論學說,形成以劉完素為代表的河間學派和以張元素為代表的易水學派,展開了學術爭鳴。
他們在醫學理論和醫術方面,勇於創新,各成一家,風之所被,延續至明清兩代,開拓了中醫學發展的新局面。
清代前中期清代前中期的醫學發展,呈現出一個比較錯綜複雜的局面,中醫學傳統的理論和實踐經過長期的歷史檢驗和積澱,至此已臻於完善和成熟,無論是總體的理論闡述,抑或臨床各分科的實際診治方法,都已有了完備的體系,而且療效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卓著的,與世界各國醫藥狀況相比還略勝一籌。
尤其是溫病學派形成,在治療傳染性熱病方面,降低死亡率、預防傳染,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中人痘接種以預防天花方法的大力推行,更是中國乃至世界醫學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次如解剖學的革新趨向,也說明了中醫學在努力尋找新的突破口。
但是,長期的閉關自守,濃厚的尊經風氣使這一時期的醫學停滯於既有的“完美”,而不能真正全方位地有所突破。
西醫傳入的勢頭在清初之後不久就低落下來,新鮮的知識和觀念沒有機會進入中醫社會,這種衝擊要到清代晚期才真正到來。
中醫界在尋找多途發展,但時機還沒有成熟。
近代時期近百年來,在西醫學大量傳入的影響下,我國傳統醫學受到衝擊和歧視。
由於中藥治病療效顯著,它的存亡直接關係到人民健康和國計民生,因而受到廣泛的重視,得到較大的發展。
針灸一、古本草著作的整理研究1.《神農本草經》的輯佚顧觀光於道光24年(1844年)完成《神農本草經》重輯本四卷。
2.《神農本草經》的注釋和闡發近代對《本草經》的彙纂、注釋和闡發有較大進展,其中以仲昂庭、沉其煜、蔡陸仙等人的著作較為突出。
蔡陸仙,於l937年編成《中國醫學匯海》。
書中分為經、史、論說、藥物、方劑、針灸七部,其中經部首列《神農本草經》及各家論注。
二、藥性、藥效研究的進展長期以來我國醫藥學家從臨證實踐中深切體會,必須熟知藥性、藥效,針對患者病情選擇用藥,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到近代,隨著生物學、化學等學科的發展,醫藥學家不僅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對藥物功效作較深入的探訪,同時也試圖採用國內外學者某些研究方法,以確認藥物功效,取得了一些進展。
1.傳統的藥效理論研究近代醫家在繼承前代經驗的基礎上,十分重視以藥物功效分類研究中藥,其中比較突出的首推屠道和《本草彙纂》。
周岩的《本草思辨錄》更具有特色和深入。
周岩於1904年初夏編寫成《本草思辨錄》四卷。
2.藥效研究的新進展這一時期,在“中醫科學化”思潮的影響下,一些醫家不滿足於傳統的藥效理論研究,他們試圖採用西醫藥理解釋藥物功效,或是採用化學分析、提取藥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確認藥效。
突破了原有的框架,開創了藥效研究的新途徑,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留日學者丁福保是其中較突出的代表。
丁福保於1933年編寫成《中藥淺說》。
書中按藥物功效,以西醫藥理論分為強壯健胃消化藥、解熱藥、利尿藥、鎮痛鎮靜鎮痙藥、鎮咳祛痰藥、收斂藥(或有止瀉止血之效)、興奮藥、瀉下藥、變質解凝藥、驅蟲藥10類。
繼《中藥淺說》之後,又有趙體乾編述的《中藥新說譯解》(約1936年)。
與此同時,福建仙遊醫家溫敬修編寫的《實驗藥物學》,經秦伯未校訂,1935年由上海中醫書局出版。
全書分正編、續編,收載藥物587種(其中植物部466種、礦物部52種、動物部69種),分為強壯藥、強(健)胃消化藥、瀉下藥、利尿藥、收斂藥、衝動藥、祛痰藥、解熱藥……等23類,對藥物科屬、異名、形態、成分、效用、處方、禁忌、用量等均有記述,尤其著重於對藥物功效的闡述。
總之,近代研究藥物功效的方法有較大進展,用化學分析、提取藥物有效成分是其中一種手段,從總體上看它對於投進藥效研究的深入發展有一定作用。
三、中藥鑑別與炮炙1.藥物鑑別《增訂偽藥條辨》是曹炳章在鄭肖岩《偽藥條辨》的基礎上增補編寫的一部集大成的鑒藥專著。
鄭肖岩於1901年著成《偽藥條辨》一卷,收載藥物110種。
曹炳章(1877~1956年),字赤電,浙江鄞縣人,出身於商賈家庭,通曉中醫中藥。
1913年在紹興發起創設“和濟藥局”,倡導藥品改良。
先後出任神州醫藥總會紹興分會評議,中央國醫館名譽理事,熱心發展中醫事業,主編《中國醫學大成》,著述亦多。
於1927年夏編寫成《增訂偽藥條辨》,《增訂偽藥條辨》分為四卷,凝集了兩位醫學家的智慧與經驗,書中共載藥110種,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木、石、蟲介、獸8部。
《增訂偽藥條辨》於1928年由紹興“和濟藥局”刊印,在國內廣泛流傳,對於提高醫藥人員鑑別藥物能力,豐富藥物知識,有著較大影響。
其後,有陳仁山的《藥物出產辨》(1931年);汪雪軒《鑒選國藥常識》(1936年)。
總之,近代中醫藥工作者的鑒藥經驗更加豐富,有關藥物真偽品種、形態與功能的對比更為細緻和全面,並在小範圍內引用了彩繪、攝影及理化鑑定等新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巨觀寫生的不足。
但從整體看,近代鑒藥工作仍處於傳統經驗觀察階段,使藥物鑑別學的發展受到不少限制。
2.近代製藥學的發展近代製藥學,包括中藥製劑與生藥炮製兩大內容。
與傳統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進展相較而論,中藥製藥學是近代中醫藥領域中發展較快的一個分支,出現了一批從事製藥的專門人才和有見地的製藥專著。
近代中藥製藥學的發展有幾個明顯特點:①倡導改革,吸收新說。
②重視傳統理論對炮製與製藥學的指導作用。
③強調製藥標準,即符合藥學藥性原理,製作得當,生熟有度。
粗略統計,這一時期製藥方面論著約十餘種,其中學術成就較突出的有楊叔澄《中國製藥學》和周復生《藥業指南》.四、藥用植物、圖鑑及其它隨著近代生物學、藥理學等學科的發展,不少學者、藥學家注重對藥用植物、常用藥物作實地考察匯集,並對藥物科屬、形態、成分等進行較深入的研究,拓寬了藥物學的研究領域,其中成就較突出者有吳其浚、趙燏黃、楊華亭等。
吳其浚(1789-1847)博學多才,“官跡半天下”。
平生酷愛研究各種植物,公餘閒暇常精心收錄經、史、子、集、方誌中有關水陸草木的記述,彙編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收栽植物838種。
現代時期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的醫療衛生條件非常落後,疾病叢生、疫癧流行,各族人民長期承受著疾病和貧困的苦難,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衛生事業獲得迅速發展,公共衛生設施的改善,醫藥衛生資源不斷增強,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從而使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綜合反映國民健康的主要指標,如嬰兒死亡率從解放前的200‰下降為31.4‰,孕產婦死亡率從1500/10萬下降為61.9/10萬。
長期以來,嚴重危害著人民健康的烈性傳染病,有的已經消滅和基本消除或得到控制;絕大多數地方病和寄生蟲病的發生髮展,得到有效地控制;各種常見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降低。
中國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已從解放前的35歲提高到70歲,居開發中國家的前列。
我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1、中西醫結合為防治疾病提供了一條新的有效途徑,提高了醫療水平。
由於中西醫結合是集中西醫之優點長處,取長補短,對疾病的認識、診斷更為全面細緻,所採取的治療方法針對性更強,因而,提高了療效及醫療水平。
2、發展了中醫理論,擴大了辨證內涵,豐富了現代醫學內容。
通過幾十年的大量臨床與基礎的研究,總結出許多新的理論與概念,如在骨折治療中提出“動靜結合”,急腹症的治療研究中提出“通里攻下”等,又如近年來總結出的“生理性腎虛”、“脾虛綜合徵”、“隱潛性證”、“急性病證”、“急瘀證”、“高原瘀血症”、“血瘀臨界狀態”、“瘀滯期闌尾炎”、“蘊熱期闌尾炎”、“熱毒期闌尾炎”、“菌毒並治”、“皮層—內臟—經絡論”等。
這些概念發展了中醫理論及辨證內涵,不僅富有中西醫結合特質,而且還切實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療效,甚至豐富了現代醫學內容。
川芎3、擴大了中藥套用作用,促進新藥研製與開發。
如抗瘧的研究,研製出青蒿素,不僅證實了傳統用青蒿治瘧的經驗,而且擴大套用於肝炎等疾病的治療。
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發現了川芎有效成份川芎嗪,且擴大套用於腦血管病等等,無數事例均說明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擴大了中藥的套用範圍,促進了新藥開發。
4、為中醫藥走出國門與國際系統架設橋樑。
由於中西醫結合工作與現代醫學有共同的語言,可以套用現代醫學的指標、名詞術語介紹解釋一些中醫藥的內容,讓國外了解中醫藥學,起到交流作用。
如國外對我國針灸針麻的關注,就是通過中西醫結合研究針麻的成果的介紹而了解的。
中國醫學史年表公元前約前4000年在龍山文化晚期,中國人已會釀酒。
前1700年相傳伊尹創製湯液。
陶器的發明,為湯液的創製提供了物質保證。
前1600年甲骨文中記載人體解剖部位名稱和各部疾病,尤以齲齒為較早的疾病記錄。
《尚書·說命》“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
反映殷商時代已知藥物對人體的作用。
商都設有下水道。
中國人民已知講究住宅、身體、飲食衛生,並套用石器、骨器、青銅等製作衛生和醫療用具。
前1121年中國已知利用微生物和酶加工食品的技術。
前1100年西周時已確立了一整套醫政組織和醫療考核制度:置醫師,掌醫之政令;又分醫學為疾醫、瘍醫、食醫、獸醫等,為醫學分科之始。
當時政府機關已設官員掌管藏冰,變火,以救時疾。
《周禮》載:“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
《禮記》載:“盂春行秋令,則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
當時已認識四季多發病以及四時氣侯異常變化能引起的疾病流行。
前656年晉·驪姬以“堇”(烏頭)作為毒藥使用。
前585年晉·韓獻子謂:“居土薄水淺之地,有沉溺(濕疾)重膇(足腫)之疾”。
前581年中國已廣泛套用針灸療法。
前556年《左傳》襄公17年有“國人逐瘈狗(瘋狗)”的記載。
前549年晉·然明論程鄭有惑疾(惑疾為精神病中之幻想)。
前541年秦·醫和侶:陰、陽、風、雨、晦、明六淫致病學說。
前522年此時有疥和痁(久瘧)病之記載。
前500年公元前五世紀,醫學家秦越人(扁鵲)診病已用望、問、聞、切的診斷法,尤長切脈診斷。
並曾用針灸、按摩、湯藥等綜合治療,創救屍厥(休克)獲愈。
有關於用毒酒進行外科手術麻醉之記載。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簡帛醫書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導引圖》、《卻穀食氣》等十餘種,約成書於這一時期。
已有湯、散、丸、藥酒等劑型。
《五十二病方》強調預防破傷風,對腹股溝疝的治療已創用疝帶和疝罩,並已有原始的手術修補。
對肛門痔漏論述詳實,手術和非手術方法豐富。
已用水銀製劑治療皮膚病等。
《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是現存最早記載經脈學說的文獻。
前400年中國醫學已形成了以五臟六腑、經絡氣血、陰陽五行和天人相應相結合的醫學理論體系,為《內經》成書創造了條件。
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對血循環概念已有認識,內臟解剖已相當正確。
放腹水已用於臨床。
還公然宣告與鬼神致病決裂。
燕國已有陶製下水道設定。
《山海經》記載藥物百餘種,並敘述數十種疾病的治療及預防方法。
《山海經》又載:“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晉.郭璞註:“可以為砥針,治癰腫者”。
《說文解字》註:“砭,以石刺病也”。
進入青銅時代後,則出現青銅砭針。
前380年《行氣玉佩銘》和《莊子·刻意》都有氣功等醫療體育的記載,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療體育圖。
前277年秦始皇令方士獻仙人不死之藥,煉丹術興起。
秦阿房宮設浴池、冰庫,並有十分堅固的直徑約60公分的管道組成下水道。
秦設厲人坊以收容麻瘋病人。
前215年淳于意生。
他的《診籍》記載26個病案,是中國最早的病歷記錄。
1972年發掘的馬王堆漢墓女屍肌膚、內臟、腦均保存完整,說明當時已有相當先進的防腐技術。
《淮南子·記論訓》記有:“目中有病無害於視不可灼也,喉中有病無害於息不可鑿也”。
前140年講究個人衛生,收拾痰涎,已用唾壺。
前117年開始描述消渴病(糖尿病)。
前115年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紅藍花、番紅花、胡麻、蠶豆、葫(即蒜)、胡荽、苜蓿、胡瓜、安石榴、胡桃等。
前100年張衡作《溫泉賦》。
記述礦泉治病。
前71年此時有女醫、乳醫。
前32年飲茶之說,約始於此時。
前26年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書,有醫經7部,經方11部。
前12年籍武發篋中有裹藥二枚赫蹄書,是迄今考古發掘到的包藥用紙之始。
1-499年1年我國第一部藥物書《神農本草經》約成書於此時。
記載藥物865種。
其中已敘述了麻黃定喘、黃連治痢、常山止瘧等。
16年王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作人體解剖,量度臟腑以為醫用。
26年置太醫令,掌諸醫。
下設員醫二百九十三人,員官十九人。
另設藥丞、主藥、方丞、主方各一人。
27年《論衡·解除篇》提出蚤、虱有吸血之害。
44年馬援在交趾,軍吏經瘴疫死者十之四五,自此將瘧疾傳至中原。
127年以瓦罐置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其中,燒之之升華法,煉製外科用藥。
148年安息王子安清(世高)來中國,為史籍中記載中國與阿拉伯醫藥發生關係之始。
150年梁冀賣牛黃牟利,說明當時醫生已利用牛、馬之膽結石為藥。
162年隴右軍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皇甫規親入庵盧巡視。
庵盧乃野戰病院之始。
186年畢嵐創造翻車渴烏(灑水車)用灑南北郊路。
190年《難經》約成於此時。
該書對人體解剖等作了相當精確的描述。
簡牘《治百病方》成書(甘肅武威漢墓出土)。
華佗在此時前後,套用酒服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並在麻醉下進行腹部腫瘤摘除、腸吻合術等。
196年已記述“眼角瞼緣結膜炎”(《釋名》:篾)。
196-204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施治、理法方藥的臨床診治體系。
描述了腸癰(闌尾炎)、肺癰(肺膿瘍)、陰吹(陰道直腸瘺)等等,創用人工呼吸法急救自縊以及灌腸術等。
中國切脈診斷疾病的專書——《脈經》成書。
255年醫為司馬師手術切除目瘤。
259年皇甫謐撰成《針灸甲乙經》。
265年《崔氏方》載有白降丹之製法。
284年葛洪生。
葛洪著《肘後救卒方》首先描述天花在中國的流行,並論述了沙虱(恙蟲)病及套用蟲末外敷、內服預防恙蟲病的方法。
創用咬人狂犬腦外敷被咬傷口,以防治狂犬病發作。
他在煉丹中,涉及幾十種藥物,並記述了一些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及金屬的取代作用,枝尊為化學之鼻祖。
304年《南方草木狀》,記有生物防治技術。
356年實行傳染病隔離措施:凡朝臣有時疾,染易三入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進宮。
392年唇裂修補手術獲得成功。
401年五世紀上半期臨床治療使用泥療法和蠟療法。
420年早期的金針撥白內障技術用於臨床。
胡洽居士著《百病方》,始用水銀製劑利尿。
465年宋齊之間有釋門深師、支法存描述諸腳弱(腳氣病)症治。
陳延之撰《小品方》約成於此時。
420-479年雷斅編成藥劑學專著《炮炙論》。
491年私立慈善醫院(廨)在吳興水災時建立。
499年《劉涓子鬼遺方》論述金創,癰疽、瘡癤等化膿性感染之診斷和治療原則,是現存較早外科專著。
500-999年500年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肘後百一方》等書。
葛洪《肘後方》傳入日本。
512年姚法衛著《經驗方》,所載人體寄生扁形動物所致病例,為世界醫學史中薑片蟲之最早記錄。
514年中國針灸傳至朝鮮。
550年中國針灸傳至日本。
552年梁元帝蕭繹時,以《針經》贈日本欽明天皇。
562年吳人知聰攜《明堂圖》等一百六十餘卷至日本。
600年記述蠼螋瘡(肋間神經炎)601年記述治療浮腫病忌鹽。
608年日本醫師惠日、福因來中國學習醫學。
610年巢元方等著《諸病源候論》,詳述數以百計的疾病、病因和症侯,該書記有腸吻合術、大網膜結紮切除術,血管結紮術等外科手術方法和步驟。
618年中國醫學教育在前代基礎上逐步發展完善。
唐大醫署,分醫學為四科,各設博士、助教以教授醫學。
其教材、學制、考核均較先進,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醫科大學,師生840餘人。
629年中國廣泛設立地方醫學校教授醫學。
641年文成公主嫁藏王松贊乾布,所帶中醫書由哈祥馬哈德瓦和達馬郭嘎譯為藏文。
開始了藏漢醫學頻繁交流。
650年醫學家廣泛套用海藻、昆布、海蛤等,製成丸散,治療地方性甲狀膿腫。
652年山西絳州僧,病噎食(食管癌)遺令弟子在他死後進行病理解剖,得見扁體肉鱗狀物。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成書,是中國較早的臨床百科全書。
記載用羊肝、豬肝煮汁治夜盲症、用龜甲治佝僂病。
用穀皮、赤小豆等煎湯防治腳氣病等。
其中所述下頜脫臼手法復位、導尿術、食管異物剔除術均較科學。
並繪製彩色經絡穴位掛圖。
李諫議論消渴病{糖尿病),小便至甜。
659年唐高宗李治接受蘇敬等建議,命令各地將所產之地道藥材並繪圖送京,由蘇敬等24人,據之對前代本草著作進行修訂。
書成後,名曰《新修本草》,由政府頒行全國,是中國第一部藥典。
此時已使用汞錫銀合金,作為齒科之填充劑。
667年拂菻國遣使獻“底也迦”(為含阿片之製劑)。
682年孫思邈撰《千金翼方》成書,孫氏卒。
683年秦鳴鶴治唐高宗風眩疾,刺百會、腦戶兩穴而愈。
685年崔知悌卒。
生前著有《骨蒸病灸方》、《產圖》等。
曾提出骨蒸(肺結核)與瘰癧(頸淋巴結核)同源。
693年中國醫學教育制度傳入朝鮮,朝鮮教授中國醫學。
安金藏剖腹,醫納髒,以桑皮線縫合得愈。
701年水蛭療法用於臨床。
日本頒布大寶律令,引進中國醫學教材和教育制度,設醫師、醫博士、醫生、針師、針博士等進行醫學教育。
開元年間(713-741年)陳藏器著《本草拾遺》創“十劑”(方劑)分類法。
並載“罌粟”入藥。
732-733年京城長安、洛陽以及其他各州設立病坊(醫院)。
752年王燾撰《外台秘要》,集唐以前醫學之大成。
記有金針拔內障法及白帛浸全尿各書記曰,比較黃痘進退以觀療效的技術等。
753年藏醫文獻《據悉》(《四部醫典》)約成書此時。
754年中國鑒真和尚抵達日本,傳授中國科學文化及醫學。
762年王冰重新編次注釋《黃帝內經·素問》。
820年裝義眼成功。
841年藺道人《理傷續斷方》科學地論述了肩關節、髖關節脫臼手法復位,四肢及脊柱骨折的手法、手術復位及夾板固定的方法和步驟。
劉禹錫著《傳信方》記載芒硝(硫酸鈉晶體)再結晶的精製工藝。
852年咎殷著《經效產寶》。
879年外科手術使用乳香酒進行麻醉。
919年中國籍波斯人李殉《海藥本草》行世。
936年和凝著《疑獄集》,為法醫學之始。
937年曾進行癭瘤(甲狀腺腫)切除術。
934-965年韓保昇刪訂《新修本草》等,編成《蜀本草》。
947年以冰罨貼胸腹四肢治癒契丹主熱病。
為中國冰罨療法始。
951年臨床使用鼻飼給苗。
958年占城國貢薔薇露。
至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引進蒸製藥露法。
959年中國有植毛牙刷。
973年劉翰等人編成《開寶新詳定本草》。
次年重定為《開寶重定本草》。
978年翰林醫官院(中國最早的醫學利學院)組織編撰《聖惠方》等。
982年用芥子泥外敷法治療風濕病。
982-992年王懷隱等修訂《太平聖惠方》。
頒諸州設醫學博土掌之。
984年日本·丹波康賴《醫心方》成書。
998年傳說峨嵋山人為王旦之子接種人痘預防天花成功。
於諸路設定病囚院(罪犯醫院)。
1000-1300年1026-1027年王惟一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次年又主持鑄造針灸銅人兩具,是最早的針灸教學模型。
1045年根據解剖刑犯內臟,繪製《五臟圖》。
1057年宋代設校正醫書局於編集院,全面校勘十世紀以前醫籍。
1060年宋代官辦醫科大學——太醫局,學生定額一百二十人。
分大方脈、風、小方脈、產、眼、瘡腫、口齒兼咽喉、金鏃兼書禁、瘡腫兼折傷九科。
掌禹錫等編著《嘉祐補註神農本草》。
1061年中國政府再次令各地繪圖呈送所產藥物,並由蘇頌編成《圖經本草》。
1068年醫官馬世辰應邀前往高麗國治病。
1075年《蘇沈良方》首載秋石製取法,為最早的性激素製劑。
1076年改革醫學教育,採用“三舍法”,重視臨床實習考察,令生三百人分習各科。
京師、開封道等設官營藥鋪醫局熟藥所。
1082年唐慎微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1086年記述銀作鍍金工人為水銀所熏,引致頭手俱顫;及賈谷山採石入,石末傷肺等職業病。
韓祗和著《傷寒微旨》。
王安石新法失敗,醫學三舍法教育制度被廢止。
1093年董汲著《小兒斑疹備急方論》,為中國第一部小兒急性斑疹熱專書。
1095年十一世紀前後,中國火葬之風盛行。
十一世紀,已掌握淡水養珠法。
中國南昌於夏季有制售驅蚊藥者。
1098年楊子建著《十產論》。
1100年龐安時著《傷寒總病論》。
1103年恢復醫學三舍法教育制度。
1106年泗州刑人時,郡守遣醫與畫工往視,並繪製成圖,醫學家楊介校以古書,編成解剖圖譜《存真圖》。
1107年陳師文等校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114年中國政府設醫藥和劑局、醫藥惠民局。
實行藥政管理。
1116年寇宗奭著《本草衍義》。
1117年中國政府公布次年運歷,示民預防疾病.1111-1117年宋醫官合編《聖濟總錄》。
1118年中固派蘭茁等赴朝鮮教授醫學。
1119年閻孝忠集《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為我國現存最早之兒科專著。
翰林醫官院人員達979人,次年精減三分之二。
1127年中國首都(臨安)設專人於每年新春清理下水道(地溝),建立每日掃除街道垃圾及清除住戶糞便等公共衛生制度。
竇材《扁鵲心書》首載山茄花(曼陀羅花)和大麻花作全身麻醉劑。
1131年中國政府設養濟院收治無依及流離病患之人。
1182年許叔微著《普濟本事方》。
1133年張銳著《雞峰普濟方》。
1137年中國始有鑲牙術。
臨安府將近城寺院等設為安濟坊收治無依病患。
1144年成無己著《註解傷寒論》。
1149年中國陳旉《農書》內,記錄農村對於垃圾糞便之合理處理和利用。
1150年劉昉等編《幼幼新書》。
1156年《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刊行。
1165年東軒居士《衛濟寶書》首先記述了“癌”。
1170年洪邁刊《洪氏集驗方》,首次記述同種異體骨移植木。
1174年陳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1176年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強調:鼻聞臭穢,能致溫疫傳染。
1181年郭雍著《傳寒補亡論》。
1182年劉完素著《素問玄機原病式》刊行。
1186年劉完素著《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張元素著《珍珠囊》。
1189年張杲著《醫說》。
崔嘉彥著《崔氏脈訣》。
1195年中國諸路提舉司,置廣惠倉,修養胎令,保護孕婦嬰孩。
1200年張杲已能明確鑑別天花,水痘。
王執中著《針灸資生經》刊行。
1217-1221年張從正著《儒門事親》。
1227年艾原甫著《本草集議》,有“豬膽合為牛黃”之記載,為最早之人工牛黃。
1231年李杲著《內外傷辨惑論》。
1232年藥肆中始有“飲片”之名。
1237年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成書。
是中國現存最早之婦科專著。
1247年宋慈撰《洗冤錄》。
系現存第—部法醫專著。
其中人體解剖,法醫檢查、鑑別中毒、急救等達到先進水平。
該書流傳國外,有多種外文譯本。
1249年李杲苦《脾胃論》。
1253年嚴用和著《濟生方》。
1254年陳文中著《小兒痘疹方論》。
1265年請尼泊爾·阿尼哥修補明堂針灸銅人像。
1268年中國頒布衛生法規,設官醫提舉司掌醫戶差役詞訟。
令各路薦舉,考試儒吏(法醫),執掌衛生法規。
禁售烏頭、附子、巴豆、砒霜等劇毒藥品,禁賣墜胎藥,禁止亂行針醫。
因醫死人,必須酌情定罪。
1270年南宋末已成功栽培茯苓。
元政府設“廣惠司”。
1280年元制規定,向大汗獻食者,皆用絹巾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是為套用口罩之最初記載。
1285年各路醫學教授學正,訓誨醫生每月朔望到指定處交流經驗。
1292年元政府在大都(北京)、上都(多倫)各置回回藥物院。
1294年曹世榮著《活幼心書》1297年杭州有冷水浴場。
1300年滑壽發現小兒麻疹之黏膜疹。
1301-1699年1301年外科已套用水療法。
1316年政府規定醫生必須精通十三科之一,始準行醫。
1330年忽思慧《飲膳正要》成書,是第一部營養學專書。
1331年李仲南著《永類鈐方》,首次提出“俯臥拽伸”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
指出膝關節“半伸半屈”最有利於髓骨骨折之整復。
1335年齊德之著《外科精義》。
1337年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首創“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
1341年杜本增訂《敖氏傷寒金鏡錄》,列三十六舌苔,是最早之舌診專書。
1347年朱震亨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
1359年滑壽著《診家樞要》。
1368年王履著《醫經溯回集》。
1384年徐彥純著《本草發揮》。
1403-1408年明政府編成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其中收載明代以前的大量醫書。
1406年朱棣等著《救荒本草》。
《普濟方》約成書於此時。
1443年明太醫院復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重鑄針灸銅人。
1476年蘭茂《滇南本草》約成書於此時。
1492年王綸著《本草集要》。
1505年梅毒(廣瘡)經廣州傳入中國。
1513年李濂著《醫史》。
1529年高武著《針灸聚英發揮》刊行。
薛己著《內科摘要》。
1535-1550年中國土茯苓輸至印度,土耳其、波斯,被視為治花柳良藥。
沈之問《解圍元藪》為第一部麻風病專書。
1549年江瓘著《名醫類案》。
1554年薛鎧著《保嬰撮要》,創用燒灼斷臍法預防嬰兒破傷風。
1556年徐春甫著《古今醫統大全》。
1565年樓英著《醫學綱目》。
陳嘉謨著《本草蒙荃》。
1567年安徽太平縣以接種人痘法預防天花,逐漸傳至全國。
1568年徐春甫等在直隸賦天府(今北京)組織成立“一體堂宅仁醫會”。
1575年李梃著《醫學入門》。
1578年李時珍《本草綱目》成書,1593年首次印行金陵刻本。
1586年馬蒔著《黃帝內經索問靈樞注證發微》。
《醫部全錄·諸余齡》記諸氏與徐鏜結“天醫社”。
1591年高濂撰輯《遵生八箋》。
1601年楊繼洲著《針灸大成》。
1602-1068年王宵堂著《證治準繩》。
1604年龔雲林著《小兒推拿秘旨》刊行。
1615年龔廷賢著《壽世保元》。
1616年蒙族醫學家精骨傷科,創用患者入新殺駝腹內急救戰傷休克。
1617年陳實功《外科正宗》記述鼻息肉摘除術、氣管縫合術等。
1620年武之望著《濟陰綱目》。
1622年纓希雍著《炮炙大法》。
1624年張介賓著《類經》。
1632年陳司成著《霉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梅毒學專著。
論述了梅毒的接觸,間接傳染、遺傳以及預防治療等。
1636年胡慎柔著《慎柔五書》。
1637年宋應星《天工開物》強調採煤時排除毒氣,防止冒頂等安全衛生措施。
1640年張介賓著《景岳全書》。
記有鼓膜按摩術與自家耳咽管吹張術。
1641年胡正心《萬病驗方》,提出蒸氣滅菌法。
吳又可撰《溫疫論》論述傳染病傳染途徑、病源及特異性等。
1644年清政府設查痘章京,理旗人痘疹及內城民人痘疹遷移之政令。
傅仁宇著《審視瑤函》。
1662年北京通溝澮(下水道),其溝皆以巨石築之,其中管粗數尺,皆生銅所鑄。
中國黃履莊仿製顯微鏡。
1667年張璐著《傷寒纘論》、《傷寒緒論》。
1669年柯琴著《傷寒來蘇集》。
1670年張志聰著《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集注》。
1675年中國漁陽天花流行,有人設壇廠,購求出痘夭亡兒屍火化以控制傳染。
1681年中國政府命令全國推廣人痘接種以預防天花。
1682年江昂著《醫方集解》。
168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醫生瑞尼(W.T.Rhyne)介紹中國針灸術到歐洲。
1689年趙獻可著《醫貫》。
1688年俄羅斯遣人至中國學習預防天花之人痘接種。
1694年德醫甘佛氏介紹中國針炙術到德國。
汪昂著《本草備要》。
1695年張璐著《張氏醫通》。
1697年王宏翰卒。
王氏為我國第一個接受西說之醫家,生前曾撰《古今醫史》。
1700-1899年1717年中國人痘接種術傳入土耳其。
英國公使夫人蒙塔古(Montagu,M.W.)在土耳其學得人痘接種術,為子女和皇家子女接種人痘以防天花,人痘接種術傳入英國。
1721年波爾斯東(Boylston)在美國首先推廣中國人痘接種術。
1723年清政府編成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內有《醫部全錄》520卷。
1727年清代刑律規定:凡庸醫為人用藥針刺,因而致死者,責令別醫辨驗藥餌、穴道,如無故害之者,以過失殺人論,不許行醫;若故違本方,詐療疾病,而取財物者,計贓準竊盜論;因而致死,及因事故用藥殺人者斬。
1727年程鍾齡著《醫學心悟》。
巫山縣潘毓祺設醫館,以藥防治瘟疫。
1736年中國蒙古族醫覺羅伊桑阿以袋裝筆管模擬骨關節進行整骨教學。
1740年王洪緒著《外科證治全生集》。
1742年清政府令吳謙等編撰《醫宗金鑒》刊行。
1743年德國推行中國人痘接種術以預防天花。
1744年中國李仁山在曰本長崎專施中國人痘接種術預防天花。
1740年葉天士著《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
1750年陳復正著《幼幼集成》。
1752年張宗良著《喉科指掌》。
1759年趙學敏著《串雅外編》,《串雅內編》刊行。
1761年吳儀洛著《成方切用》。
1765年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
1768年中國桐城疫疹(猩紅熱)流行。
余霖著《疫疹一得》論述之。
1770年魏之琇著《續名醫類案》。
1772-1781年清政府編輯大型叢書《四庫全書》,著錄醫書97部,存書目94部,附錄6部。
1786年清政府命各省廣勸栽植甘薯,以備荒療痴。
陸耀因有《甘薯錄》之輯。
1792年唐大烈主編《吳醫匯講》,為我國最早醫學雜誌。
1794年中國始制狗皮膏,由是流傳。
1797年王清任於灤州查視義冢及刑場,曾剖視人體之髒府等,於1830年撰成《醫林改錯》,糾正前人解剖中的許多錯誤。
金雞勒治瘧疾,自廣東傳入。
1798年吳鞠通著《溫病條辨》。
1805年英國皮爾遜(pearson)的《種痘奇法詳悉》在廣州刊行,牛痘傳入中國。
程文囿著《杏軒醫案》,詳論血崩(宮頸癌),石淋(膀胱結石)等。
高秉鈞著《瘍醫心得集》。
1808年錢秀昌著《傷科補要》。
1820年真性霍亂(俗稱吊腳痧)傳入中國。
1821年汪期蓮輯《瘟疫彙編》,記載蒼蠅為瘟疫《霍亂》傳染之媒介。
天津發生疫病,寇蘭皋以隔離與焚名香、嗅香藥得免。
1822年清政府下令在太醫院內廢止針灸科。
1827年羅天鵬創造醫療幌床,用於正骨等患者以舒通血脈,幫助消化。
1828年北京設種痘公局。
1834年高文晉著《外科圖說》記述外科刀剪鉗針等器械圖式。
1836年中國第一次施行割除乳癌手術。
1837年林則徐查毀鴉片。
1838年鄭梅澗著《重樓玉鑰》。
1840年江考卿著《江氏傷科方書》用骨移植木治療複雜骨折。
1844年中國第一次施行膀胱結石手術。
1844-1848年英、美以教會名義相繼在澳門、廈門、寧波、上海、福州等地設立醫院和醫學校等。
1847年第一本醫學字典《中英文醫學辭彙》出版。
1848年中國第一次試用氯仿麻醉法。
吳其浚著《植物名實圖考》及《植物名實圖考長篇》。
1851-1864年太平天國興辦醫院、療養院,並明令禁止鴉片,廢除娼妓。
1852年天津設保赤堂(後改名保赤牛痘局)施種牛痘。
王孟英著《溫熱經緯》、《王氏醫案》等。
1856年關韜任軍醫,為中國軍隊任用西醫之始。
1857年中國第一位在國外習醫者黃寬,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畢業回國。
1858年陸定圃著《冷廬醫話》。
1860年中國第一次施行胚胎截開術。
1861年蘇州雷如金創製六神丸,治咽喉諸病頗效。
陳國篤著《眼科六要》。
1863年贊伯雄著《醫醇賸義》。
屠道和編著《本草彙纂》。
1865年中國湖南設牛痘局。
1864年吳尚先著《理瀹駢文》。
1868年中國河南設牛痘局。
費伯雄著《醫方論》。
1871年中國福建一帶發現絲蟲病(陰囊象皮腫)患者。
1872年中國第一所中西醫院成立,為香港東華醫院,分中西醫兩部分診治疾病。
1878年中國海關(上海、廈門)開始辦理檢疫。
中國第一次施行卵巢腫瘤截除手術。
1880年《西醫新報》在廣州發行,為我國最早之西醫雜誌。
1881年天津開辦醫學館。
1882年雷豐著《時病論》。
李紀方著《白喉全生集》。
1884年唐宗海著《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中西匯通”之名自此始。
1885年中國女子留學第一人金韻梅畢業於美國紐約女子醫學校。
佛山成立中國瘋人院。
1887年第一種英文醫學雜誌《博醫會報》在上海發行。
《中國醫學雜誌》創刊。
1891年第一所女子醫校蘇州女子醫學校成立。
1891-1911年周學海編著《周氏醫學叢書》刊行。
1892年中國博濟醫院施行第一例剖腹產術。
朱沛文著《華洋髒象約纂》,亦試圖中西醫學之匯通。
馬培之著《外科傳薪集》。
1894年余景和著《外利醫案彙編》並作氣管切開術,搶救白喉患者。
1898年中國廣州建立精神病院。
1899年廣州女子醫學校成立,後改名夏葛醫學院。
1900-1948年1900年中國近代第一次進行甲狀腺切除術。
柳寶詒著《溫熱逢源》。
1901年鄭肖岩著《鼠疫約編》。
1902年天津設立第一所軍醫學校北洋軍醫學堂。
後改為陸軍軍醫學校。
1908年京師大學堂設“醫學實業館”,二年後改稱醫學館。
北京醫學院成立。
1904年廣州華南醫學院成立。
《醫學報》創刊。
1905年設麻瘋療養院於廣東東莞。
190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成立。
協和護士學校同時誕生。
“中國醫藥學會”成立。
上海聖約翰醫學院組成。
1907年“中國國民衛生會”成立。
1908年南京舉辦中醫考試。
1909年第一個中國女看護鍾茂豐畢業於倫敦葛氏醫院。
中華護士會成立,為我國第一個護士組織。
1910年上海設立隔避醫院。
1911年第一個衛生教育組織“中華衛生教育會”成立。
伍連德主持撲滅東北鼠疫大流行獲得成功,伍氏擔任在瀋陽召開的國際鼠疫會議主席。
奉天南滿醫學堂成立。
1912年杭州醫科特別學校開幕。
上海震旦大學醫學校開幕。
1913年湖南雅禮醫學校在長沙籌備,並開始授預備課。
北京中醫學會成立。
1914年北洋政府鼓吹廢止中醫,遭到全國中醫藥界的強烈反對。
湖南省育群學會與美國雅禮協會聯合開辦湘雅醫學校。
1915年中華醫學會成立。
《中華醫學雜誌》創刊。
天津醫學校由海軍部接管,改為海軍醫學堂。
1917年北京同仁醫院牙科訓練班開學。
1918年上海同德醫學校成立。
1919年北京中央防疫處成立。
上海焚煙並成立國際抗煙聯合會。
1920年中國解剖及人類學會成立。
1921年北京協和醫學院正式成立。
謝觀等編成《中國醫學大辭典》。
1922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在通過的綱領中第七項明確規定:工廠設立工人醫院及其他衛生設備,保護女工、童工。
惲鐵樵著《群經見智錄》。
1909-1914年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
1924年陳克恢肯定麻黃素的止喘功能,並小量提取。
1926年中國生理學會成立。
伍連德肺鼠疫論文發表。
國民黨當局禁止把中醫課程列入醫學教育規程。
1927年廣州第一中山大學醫學院成立。
中央大學醫學院在上誨成立。
北平大學醫學院成立。
哈爾濱醫學校奠基。
裴文中等在周口店開始發掘中國猿人“北京人”。
曹炳章著《增訂偽藥條辨》。
1928年毛主席在《井崗山鬥爭》一文中強調:“用中西兩法治療”疾病。
設立衛生部,建立中央醫院,擴充中央防疫處與教育部合組醫學教育委員會,頒布藥典等,兩年後,又撤銷衛生部,於內政部設衛生司。
1929年公布國民政府行政院衛生部組織法,同時公布全國衛生行政系統大綱、藥師暫行條例及醫院、藥商,麻醉品等管理規則等。
上海中法大學及濟南齊魯大學醫學校、藥學校開學。
國民黨政府第一次中央衛生委員會通過余岩等“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之障礙案”,全國中醫藥業紛紛罷工停業抗議,該案被迫取消。
國民黨當局通令中醫學校改稱中醫傳習所。
次年又改稱中醫學社。
何廉臣編《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12月2日在周口店發現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
1930年中國梅港檢疫處建立。
政府公布中央防疫處組織條例等。
1931年“中央國醫館”成立。
承淡安著《中國針灸治療學》。
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在江西蘇區成立。
1934年隨部隊長征。
1940年留延安部分在延安柳樹店新建校址,並改名“中國醫科大學”。
1946年隨軍北上,1948年到瀋陽後定址組建“中國醫科大學”。
1932年中華醫學會與博醫學會合併為中華醫學會,有會員1200人。
中華醫學會雜誌刊行。
王吉民、伍連德合編《中國醫史》(英文版)出版。
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頒布“衛生運動綱要”。
1934年國家麻醉藥品管理處建立。
1935年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成立。
上海成立生育控制病房。
謝觀著《中國醫學源流論》。
陳存仁等編《中國藥學大辭典》。
1936年中國火葬會成立。
國民黨政府頒布“中醫條例”。
曹炳章輯《中國醫學大成》。
吳克潛編《古今醫方集成》。
1937年蔡陸仙等編《中國醫藥匯海》。
1939年白求恩醫生逝世於河北省完縣。
1941年毛主席為延安中國醫科大學題詞“軟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銷毀在東北的細菌製造所,引起鼠疫再次發生。
1946年成立延安總部衛生部。
1947年東北鼠疫流行。
1949-1984年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成立。
1950年北京中醫學會成立。
編纂《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召開,制定“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為衛生工作的三大方針。
衛生部頒發《種痘暫行辦法》。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接收協和醫學院。
衛生部公布《醫院診所管理暫行條例》、《醫院診所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
衛生部召開衛生工程和環境衛生專業會議。
衛生部公布《中醫診所管理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
1952年衛生部發出指示要求實行全民普及種痘。
政務院發布關於全國各級人民政府、黨派、團體及所屬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公費醫療預防的指示。
北京市實驗結核病防治所成立。
中國藥學會全國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
1958年勞動部召開全國勞動保護工作會議。
擬定《加強勞動保護工作的決定》、《工廠安全衛生暫行條例》、《保護女工暫行條例》。
全國流行性乙型腦炎防治專業會議在北京召開。
衛生部指示浙江、安徽、福建;江蘇、湖北、湖南、江酉,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切實做好血吸蟲病防治工作。
東北化學製藥廠試製氯黴素成功。
中央衛生研究院華東分院和泰安黑熱病防治所研究消滅白蛉方法獲得經驗。
1954年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公布。
上海成立中醫醫院,上海市第十一人民醫院。
衛生部發布《接種卡介苗暫行辦法》。
1955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國家機關女工作人員生產假期的規定。
北京兒童醫院開院。
衛生部公布:補充“衛生工作必須與民眾運動相結合”為四大方針之一。
全國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員會成立。
衛生部生物製品研究所試製地黴素成功。
中央防治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在上海成立。
衛生部中醫研究院正式成立。
全國第一屆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同時開學。
衛生部中醫研宄院成立中醫教材編輯委員會。
1956年衛生部召開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制定衛生事業十二年遠景規劃。
成都、上海、北京、廣州四所中醫學院相繼成立。
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主辦醫學史高級師資進修班開學。
衛生部通令廢除“中醫診所管理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
1957年上海第二醫學院施行心臟直視手術成功。
“人工心臟”動物實驗在浙江醫學院獲得成功。
“人工心肺機”在上海醫療器械廠試製成功。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除四害,講衛生”指示。
1958年中國腫瘤醫院在京設立。
陝西省統一制“消癭鹽”,防治地方性甲狀膿腫。
江蘇省基本消滅黑熱病。
江西省餘江縣基本消除血吸蟲病。
西安軍醫大學附屬一院運用體外循環修補心臟缺陷成功。
上海試製成功麻疹減毒活疫苗。
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廣慧醫院搶救燙傷面積達89.3%的患者成功。
北京醫學院進行動物心臟移植成功。
上海成立傷科研究所。
河北省消滅現症梅毒。
試製金黴素、地黴素、四環素、紅黴素成功。
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凍乾狂犬病疫苗試製成功。
上海市成立高血壓病研究所。
北京結核病研究所動物肺臟移植實驗成功。
西安第四人民醫院使用針刺麻醉摘除扁桃腺成功。
中西醫結合非手術療法治療急性闌尾炎。
膽結石,膽道蛔蟲病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取得成效。
1959年中國醫科大學在北京成立。
1960年中國第一所神經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11月最後一例天花被消滅。
1961年百餘名醫史工作者、中醫、西醫,在雍和宮探討藏族和蒙族醫學。
1962年中國第一批脊髓灰白質炎減毒活疫苗製成。
1968年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陳中偉醫師斷手再植成功。
1964年中國研製成非銻劑口服新藥治療急性血吸蟲病獲得療效。
上海Ⅱ型人工心肺機,經三十多個城市的醫療單位使用性能良好。
電子血球計數儀投入生產。
中國藥典1963年版(一部)出版。
毛澤東主席號召“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國家科委成立中藥中醫組。
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和蘇州醫療器械廠協作製成白內障冷摘出器。
上海醫院為病人裝置國產人造心臟膜成功。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抗白喉合劑治療咽白喉等通過衛生部鑑定。
1966年協和醫院婦產科治療絨毛膜上皮癌和惡性葡萄胎獲成功。
中國首先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1969年中國開始腎移植木。
1972年保定地區第一醫院為一患者摘除巨大肩胛瘸並行斷臂斷肩合攏再植手術成功。
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女屍保存完好。
1973年湖南醫學院等解剖馬王堆一號漢墓女屍,其肌膚、內臟、組織細胞等在鏡下清楚可見。
1974年上海第二醫學院在針刺麻醉下進行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成功。
中藥麻醉用於臨床手術獲得成功。
1975年內蒙古積極發掘整理提高蒙醫蒙藥學,編寫蒙醫蒙藥書籍三十二部。
駐藏某部衛生隊在海拔四千七百米的高寒山區進行斷指再植手術成功。
山東醫學院附屬醫院中國人工喉科學實驗小組語音重建研究取得成績。
上海第六醫院施行游離肌肉移植手術成功。
上海鐵路局中心醫院眼科醫生鄭一仁試製“人工角膜”取得成績。
1977年我國第一台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簽定合格。
空軍瀋陽醫院喉成型手術成功,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進行帶血管游離腓骨移植術成功。
第一台鼻咽攝影儀研製成功。
上海第二醫學院肝移植成功。
1978年脊髓灰質炎糖丸疫苗效果顯著。
多探頭超聲儀和生物瓣膜製成。
DH-I型多功能呼吸機製成。
抗瘧新藥青蒿素在中醫研究院取得成果。
陶瓷全髖關節在上海研製成功。
1979年北京市中醫醫院關幼波醫師治療肝病經驗輸入電子計算機成功。
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在北京成立。
中醫研究脘、廣州中醫學院主編《簡明中醫辭典》出版。
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骨科研究手缺損再造術成功。
湖南推廣磁穴療法。
中華醫史學會舉辦第四屆全國醫史學術會議。
“廣東Ⅰ型”生物心瓣膜製成。
1980年中國計畫生育協會在京成立。
中國查清9種常見惡性腫瘤的死亡情況和分布特徵,並在腫瘤病因和預防研究方面獲得進展。
衛生部、農業部等制定條例控制和消滅狂犬病。
世界衛生組織核定承認中國為天花徹底消滅國家之一。
1981年雲南發現聖猴肝囊蟲與人瘧原蟲交叉免疫現象。
抗淋巴細胞球蛋白在武漢研製成功。
中國已作腎移植800餘例,肝移植64例,甲狀旁腺移植26例,心臟移植3例。
其他器官的移植亦相繼開展。
矽橡膠喉膜等達到國際水平。
中國第一株人體肺腺癌細胞系體外培養成功。
新疆首次成功進行心肺瓣膜替換術。
中國首次從白紋伊蚊、致倦庫蚊體內分離得III型登革病毒。
黑龍江18萬兒童服用亞硒酸鈉,經兩年觀察,確認該藥為防治大骨節病較理想藥物。
1982年國內首次發現血液嵌合體。
中日血液免疫學研究中心在上海建立。
《中醫大辭典》分冊陸續出版。
我國湖沼地區102個血吸蟲病流行縣有49個消滅了血吸蟲病。
世界衛生蛆織確定上海華山醫院為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為世界衛生組織協作中心。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在京成立。
北京製成高純度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上海市衛生防疫站成功分離出毒力A型肝炎病毒。
在世界範圍內首次發現血紅蛋白“武鳴一文昌”和“瀋陽”兩種血紅蛋白的新變形。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人員建成入干擾素基因的無性繁殖系。
吸附精製破傷風類毒素、吸附精製白喉類毒素獲國家生物製品銀質獎,脊髓灰質炎活疫苗糖丸、森林腦炎疫苗、人胎盤血丙種球蛋白、人靜脈血丙種球蛋白獲優質獎。
首都醫院宋鴻釗教授等經過20餘年研究,使高度惡性腫瘤絨癌得到根治。
1983年中國人工器官及生物材料學會在重慶成立。
人工腎和人工關節已套用於臨床。
手法治療“頸性視力障礙”在中醫研究院取得成果。
中醫研究院切開掛線療法治療高位肛瘺和人體平衡測量儀通過成果鑑定。
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塞之新方法人肌紅蛋白酶聯免疫固相測定法研究成功。
針麻用於前顱窩手術通過鑑定。
我國首台多導聯心電圖示測儀問世。
新型病毒性肝炎消毒劑優氯淨研製成功並大量生產。
我國首次從大白鼠肺臟中檢測出流行性出血熱抗原。
侯祥川促營養科學基金會成立。
人體舌鱗狀細胞癌細胞系體外培植成功。
中國計畫生育委員會主任錢信忠獲聯合國人口獎。
我國已先後向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醫療隊。
武漢醫學院從患者血液中分離出世界上第一株22A型肺炎雙球菌。
中國研製成超聲導盲器。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研製成功,安徽省醫學科學研究所分離出腎綜合徵出血熱病毒。
中國腫瘤中心落成。
廖萬清發現導致腦膜炎的新菌種新型隱球菌變異菌種。
上海長征醫院、光華醫院用國產人造膝關節進行置換術,使20多位患者恢復行走功能。
1978年以來,有四千多位醫藥專家參加編寫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發行。
西藏建立第一所藏醫學校。
中國已為近百個國家培養七百多針灸醫生。
上海假膠廠研製成軟性假眼。
中國孕產婦平均死亡率已降寶5/萬,圍產兒死亡率城市降至15~20/千,農村在20~30/千左右。
修瑞娟提出微循環對器官和組織為海濤式的灌注,被公認為“修瑞娟理論”並獲獎。
中國預防醫學中心病毒研究所研製成高滴度、高特異性的流行性出血熱單克隆抗體。
中國發現大骨節病的重要條件因子是低硒。
宋圃菊發現獼猴桃汁能阻斷致癌物質亞硝胺在人體內形成。
江西省研究成功用噬菌體快速檢驗沙門氏苗方法。
1984年中國腎移植已逾千例,移植腎和病人一年存活率為50%和76%,三年存活率為33.3%,上海一例已存活8年以上。
機織滌綸毛絨型人造血管,氧化鋯人工骨與關節塗層材料、絕育藥物“複方苯酚糊劑”、MB-2型脈衝水力按摩機、可溶性止血紗布、環托式活動矯正器;—縱向劈裂牙臨床保存療法獲國家發明獎。
中國製成抗綠膿桿菌的凍乾免疫血漿。
針麻肺葉切除通過鑑定;中國第一台能測定微細血管中血流速度的雷射都卜勒顯微鏡在上海研製成功。
武漢成立中國第一個器官移植病房。
中日科技人員合作發現中國首例K紅細胞抗原。
林世寅研究成功高溫治癌測溫方法。
中國首例同種異體睪丸移植成功。
楊雄里等成功鑑定視網膜中接收綠色、藍色信號神經細胞;定名為G/B型水平細胞。
南京部隊總醫院分離出國內第一株軍團病桿菌。
廣西套用雜交瘤技術,獲得首批單克隆抗體。
北京市第一傳染病醫院培養成功嗜熱脂肪桿菌芽胞菌片。
上海華山醫院套用顯微外科技術治療長段神經缺損達國際先進水平。
昆明醫學院附一院細胞病理研究室在我國首次建立胰腺癌動物瘤珠。
上海經濟區沙洲縣康復中心施行人造全股骨雙全關節置換手術成功。
上海郵電醫院等單位套用微電腦預防中風,正確率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有利於中風的防治。
相關詞條 《中國醫學史》 《中國醫學史》本書主要面向高等中醫藥院校各專業學生,尤其適合作為本科複習應試及考研輔導和自學參考之用。
內容提要 圖書目錄 醫學史 西方醫學的歷史十分悠久,所有人類社會都有醫學主題——生老病死。
歷史上,病的出現通常視為惡魔、巫師的詛咒、神的旨意或其他奇怪的原因。
就算在科學進步的今日,... 西方醫學史 印度的醫學 埃及的醫學 巴比倫的醫學 波斯的醫學 中國醫學史講義 內容介紹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的《中國醫學史講義》共分七章,主要包括醫藥的起源、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醫藥衛生髮展的狀況,並通過代表性的事件、人物...歷史分期未按現行內容作改動,以保持原貌。
《中國醫學史講義》可供中醫藥院校... 內容介紹 中國醫學史習題集 《中國醫學史習題集》,本書覆蓋規劃教材的全部知識點。
內容簡介 目錄 遠古中國醫學史 出版社:開本:7801743660 基本信息 商品描述 中國口腔醫學史考 內容介紹《中國口腔醫學史考》我從事口腔醫學工作50餘載,但直到...,才倍感無知,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憾事。
中國口腔醫學史的研究便是如此。
中國...的口腔醫學1第一節中國境內人類的起源和研究口腔醫學史的依據1第二節從猿到人... 《中外醫學史》 《中外醫學史》張大慶,和中浚編著的書籍,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在2005年8月出版。
《中外醫學史》是從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對中西兩種醫學知識都需要掌握這一實際... 內容介紹 編輯推薦 目錄 《醫學史十五講》 《醫學史十五講》是張大慶編著的醫學類作品,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在2007年9月1日出版。
該書主要是根據作者在北京大學暑期學校講授的“醫學史”課程中的錄音整理...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編輯推薦 相關搜尋北京中國醫學史習題集中國醫學史講義醫學台灣省司馬遷中國韓國中國c919大型客機孔子膠囊公寓竹島中國醫學史香港中國醫學史略希夏邦馬峰陳邦賢熱門詞條boringchkdskClickMecompleteeggHMImxieremember《浩劫重生》冰磚占星者哥斯大黎加大醫院小醫師大金剛影評網恐龍王國我的好朋友殺人遊戲王鬱琦白板蔡頭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連勝文鄭家星CeBITHjobsdbParallelsDesktop三次結婚的女人你的我的博士倫隱形眼鏡夏克立夜訪吸血鬼大堡礁彭愛佳易淘松下優也汙染焚琴煮鶴現代主義蜜糖蜜糖公主貝恩貼膜JawboneUPOuya醜婦低級格式化嬰兒手推車希臘左巴林爽文事件許文龍中國醫學史@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中醫學的巡禮:一篇文章了解中醫史 - 每日頭條
如《墨子•貴義》所言「譬若藥,然草之本」,古代藥書稱「本草」。因此中醫的起源大體上有兩個途徑:一是用石器為治時產生了砭石,後演變成針刺;另一個是 ...
- 2民國名中醫臨證教學講義選粹叢書:惲鐵樵醫學史講義 - 博客來
有鑒於此,收集整理民國時期的中醫藥教材,希冀對當今中醫藥院校教育以及提高中醫臨床醫生診療水平提供借鑒。 本叢書《民國名中醫臨證教學講義選粹叢書》精選惲鐵樵、秦伯 ...
- 3中醫學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當代中醫
- 4中醫簡史- 中醫大事年表 - Shen-Nong
共載藥物730種,對當時的中藥知識作了勘訂整理。 ... 較早的中醫史專著,廣泛匯錄南宋以前記載於各種文史著作中,有關醫學典故、傳說等史料。
- 5中醫疾病史研究回顧
蔡景峰,〈論民族醫學的界定和民族醫藥文獻的整理〉,《中國民族醫藥雜誌》. 1999.4 : 1-3 。 Page 6. 中. 醫. 疾. 病. 史.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