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都会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北都会区,又称大台北地区、台北都市圈、台北基隆大都会区、大台北、北北基,是台湾的首都圈及第一大都会区,以首都台北市为中心,包含台北市、新北市(原台北县)与 ... 台北都会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介绍的是以台北市为中心的都会区及首都圈。

关于“台北”一词的演进与其他用法,请见“台北”。

台北都会区坐标:25°02′N121°38′E/25.03°N121.63°E/25.03;121.63国家 中华民国(台湾)中心城市台北市面积 • 都会区2,457.1253 平方千米(948.7014 平方英里)人口(2022年5月) • 都会区6,804,760人 • 都会区密度2,769.40人/平方千米(7,172.7人/平方英里)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汉字台北都会区注音ㄊㄞˊㄅㄟˇㄉㄨㄏㄨㄟˋㄑㄩ台罗Tâi-pak-to͘-hōe-khu客罗Toi11-bed2-du24-fi55-ki24(四縣腔) 绿色部分为台北都会区范围,并标有台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的相对位置。

台北盆地区卫星图像解说:右上方河流为基隆河,图片下方之河流各为大汉溪(左)及新店溪(右),两条河川汇流一带区域即为新北市政府所在地板桥区;中间汇流之河川为淡水河,左侧为三重及芦洲地区,右侧为台北市区;台北市区正下方为双和地区(中和及永和)以及新店,图片中大汉溪沿岸左侧地区为新庄与树林。

台北都会区拥有多个中心商业区,其中又以信义计划区为首要。

台北都会区,又称大台北地区、台北都市圈、台北基隆大都会区、大台北、北北基,是台湾的首都圈及第一大都会区,以首都台北市为中心,包含台北市、新北市(原台北县)与基隆市;其中台北、新北两市又常合称为“双北”。

人口聚集区域以台北盆地为主,并扩及周边山区、台地及沿海平地。

总面积2,457平方千米,人口6,804,760人,中华民国全国约30%的人口聚集在此。

更广义的范围,则在大台北之外再加上桃园市所组成的台北生活圈(北北基桃),人口达9,253,001人,面积达3,678平方千米,在世界人口组织里为世界排名第41大都会区[1][2],逾三分之一的台湾人在此居住、生活、就学和工作。

按生活圈规划,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属于“大台北首都生活圈”,依生活圈概念为一体来实施区域联合治理。

台北在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表的2021年全球城市名册中评价为Alpha级别的世界级城市,综合评比与首尔、都柏林、维也纳、旧金山等世界各大都市同级。

[3]。

目录 1聚居地人口 2都会区划分 3发展趋势 4参见 5参考文献 聚居地人口[编辑] 聚居地城市 英语 行政区类别 人口(2022年5月) 面积(km²) 人口密度 备注 台北市 TaipeiCity 直辖市 2,470,599 271.7997 9,089.78 新北市 NewTaipeiCity 3,972,841 2,052.5667 1,935.55 含莺歌 基隆市 KeelungCity 市 361,320 132.7589 2,721.63 台北都会区 GreaterTaipeiMetropolitanArea 都会区 6,804,760 2,457.1253 2,769.40 都会区划分[编辑] 台北都会区包含了 台北市12区,分为3部分[4] 旧市区:中正区、万华区、大同区 市中心:中山区、松山区、大安区、信义区 市郊区:士林区、北投区、内湖区、南港区、文山区 新北市28区(不含属于桃园都会区的莺歌区),分为7个策略区[5] 溪南:板桥区、中和区、永和区、土城区及新店北区 溪北:新庄区、三重区、芦洲区、五股区、泰山区、树林北区及板桥溪崑地区 汐止:汐止区 三莺:三峡区及树林南区 北观:林口区、八里区、淡水区、三芝区、石门区、金山区、万里区 东北角:瑞芳区、平溪区、双溪区、贡寮区 大翡翠:新店南区、深坑区、石碇区、坪林区、乌来区 基隆市7区 仁爱区、中正区、中山区、信义区、七堵区、安乐区、暖暖区 发展趋势[编辑] 站前商圈 西门町徒步区 信义计划区夜景 现行台北捷运路网图 多核心发展 早期台北都会区以台北城内(站前商圈)、西门町一带为中心,1980年代台北市出现信义计划区之中心商业区,并吸引许多移入人口居住。

1990年代后期以来,则有内湖科技园区的兴起聚集了大量的工作人潮,而大直重划区的发展则成为台北市另一个代表性的商务娱乐核心区域。

新北市的中和、新庄、新店开发也趋于成熟。

另一方面,淡水河西岸的人口大量增加并逐渐凌驾台北市中心,早期众多卫星城市环绕台北市单一核心的结构已不符大都会区的发展需求,故自2000年代以后,在公共交通捷运路网连通的基础上,以板桥新板特区为首的淡水河西岸都会核心亦逐渐成型,而其北侧的新庄副都心[6]亦于近几年开始进入具体开发阶段,整个大台北都会区呈现明显的“多核心”发展趋势。

范围维持稳定 台北都会区早期的范围仅止于台北市(市区、市郊区)及台北县(今新北市)较早因都市化而升格为县辖市的区域,如三重、永和、板桥、中和、新庄、新店等。

后逐步往外扩张,目前已扩及台北市以及新北市全境,并连结至基隆市及桃园市的精华地带。

台北都会区风景 台北都会区夜景 参见[编辑] 台北主题 台湾都会区 台北都会区交通 基隆北海岸 北台湾 台湾西部 台湾地理 区域联合治理 参考文献[编辑] ^存檔副本.[2010-02-2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3).  ^強化「北北基桃首都圈」相互連結,讓臺灣更進步.总统府新闻.  ^存檔副本.[2018-11-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3).  ^全市通檢.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都市规划科.[2019-05-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看不到落實可能新北區域計畫永續願景遭批.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环境资讯中心.[2019-05-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電子報第57期.[2012-10-2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3).  查论编台湾地理区划 行政区域(直辖市县市) 台东县花莲县 宜兰县 基隆市 台北市新北市 桃园市 新竹市新竹县 苗栗县 南投县 台中市 彰化县 云林县 嘉义市嘉义县 台南市 高雄市 屏东县 澎湖县 金门县连江县 都会区 —— 台北大都会区 桃园中坜大都会区 新竹次都会区 —— 台中彰化大都会区 —— 嘉义次都会区 台南大都会区 高雄大都会区 —— 地理区域 二分法1 台湾东部 台湾西部 外岛 四分法2 东台湾 北台湾 中台湾 南台湾 金马 六分法3 花东 北北基宜 桃竹苗 中彰投 云嘉南 高屏澎 其他分法 宜花东4 —— 北北桃 竹竹苗 中投 彰云嘉 南高屏 ——5 ——6 注释 台湾主要山脉连绵纵贯于本岛中央地带,可以此二分为西部及东部。

本岛县市以外的地区为外岛。

四分法有数种版本,此为最常见并使用的版本,即依据行政院国发会拟订之“台湾地区综合开发计划”而来。

除了东台湾之外,其余北、中、南三区皆各自形成都会核心,构成台湾三大都会地带。

六分法系参照日治时代后期的州厅制(五州范围各为一区、东部两厅范围合视为一区)而来,因台湾现今的行政区划乃依循此日治时期的行政区调整而来,故在区域划分上仍有很大的程度相互适用。

恰好平均约三个县市划分一区。

宜兰县位置在台湾北部、东部之过渡带,故有“北基宜”、“宜花东”二种划分法。

澎湖县位置在云林、嘉义外海一带,有与金马地区一起被划分在“澎金马”做为一区,即外岛三县之合称;另有“嘉南澎”、“云嘉南澎”、“高屏澎”、“高屏澎东”等多种划分法。

中华民国连江县统治地区为马祖列岛,故通常与金门县合称“金马地区”。

因其位属福建省,故常视为一独立区域,而不包含于四分法或六分法之中。

查论编世界市区人口五十大城市    东京雅加达德里马尼拉首尔孟买上海纽约圣保罗墨西哥城 广州–佛山深圳北京达卡京都-大阪-神户开罗莫斯科曼谷洛杉矶加尔各答 拉哥斯布宜诺斯艾利斯卡拉奇伊斯坦布尔德黑兰天津金沙萨成都里约热内卢拉合尔 利马班加罗尔巴黎胡志明伦敦波哥大金奈名古屋海得拉巴约翰内斯堡 芝加哥台北武汉东莞河内重庆奥尼查吉隆坡艾哈迈达巴德罗安达 台湾主题文化主题地理主题建筑主题 取自“https://wiki.kfd.me/w/index.php?title=臺北都會區&oldid=72104297” 分类:​台湾都会区台北市地理新北市地理基隆市地理隐藏分类:​含有非数字formatnum参数的页面含有非中文内容的条目使用2号参数传递Portal模板图像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大陆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DeutschEnglish客家語/Hak-kâ-ngî日本語ไทยاردوTiếngViệt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