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戰國七雄之一]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邯鄲之戰
趙國[戰國七雄之一]趙國[戰國七雄之一] 更多義項▼ 收起列表▲ 趙國[戰國七雄之一]趙國[小說概念] 趙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
趙人的先祖是華夏族的一支,其國君嬴姓(少昊氏之後),趙氏(趙城叔帶之後)。
相傳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亂,封於趙城,其後以趙為氏(值得一提的是,同屬於蜚廉之後的惡來家族也因為其宗主造父封趙城,姓趙氏,即秦趙同宗)。
後奄父救周宣王於千畝之戰,其子叔帶為周朝卿士,因不滿周幽王的昏庸,離開周王,侍奉晉文侯。
從此趙氏便在晉國落腳,漸成望族。
在前403年,叔帶之後趙烈侯與韓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
趙國生存於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領土大致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
定都邯鄲(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
基本信息中文名:趙國別名:趙起止時間: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建立者:趙烈侯趙籍末帝:趙歇都城:晉陽、中牟、邯鄲常用語言:上古漢語所屬洲:亞洲主要城市:邯鄲、武城、武安人口數量:約300萬—350萬主要民族:華夏族、胡人名人:趙奢、廉頗、李牧、藺相如、趙佗起源晉國四卿春秋時期趙氏於晉文侯時遷至晉國,六世而至趙衰。
趙衰曾跟隨公子重耳逃亡,後來重耳成為一代霸主晉文公,趙衰於是權重位高,其後代趙盾、趙武(元代紀君祥著戲曲《趙氏孤兒》中的原型)、趙簡子、趙襄子都成為股肱之臣。
晉國在晉出公時期公室卑弱,主要權力被智伯和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
前456年,四卿驅逐晉出公而立晉哀公。
智氏覆亡趙襄子其父趙簡子,其母為一狄人婢女。
前454年智伯率韓、魏二家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襄子成功地堅守城池,並最終聯合韓、魏二家滅智伯。
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領地。
趙襄子死後,其弟趙桓子自立為君。
桓子死後襄子之兄趙伯魯之孫趙浣,是為獻子。
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趙國的開國國君。
三家分晉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晉幽公繼位,對趙、魏、韓已毫無權威。
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晉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並列。
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認為戰國時代由此開始:“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面臨形勢戰國七雄中的趙國無論從疆土,人口,實力上來看都不是最強大的。
甚至連三強都數不上,楚地方千裡帶甲百萬,地處南方戰略地位可攻可守,齊雄占東方國家財富居戰國之首民眾且糧足,魏鐵甲步兵稱雄七國數次攻趙甚至占據邯鄲3年之久,秦地勢險要兵伍善戰。
只有燕,韓實力稍遜。
而趙地處各國之要衝,可謂爭地也!北有胡林匈奴東有強齊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國秦。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一位天資卓越膽識過人抱負遠大的君主,至今在邯鄲地區紀念趙武靈王的建築還很多。
其在位時期進行了影響深遠的“胡服騎射”,全國士兵改變傳統的寬大戰服改為緊小為特徵的胡服,改變傳統的步兵為主體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和弓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
試想一下在現實的今天如果全國軍隊改變為一個被視為邊族的服飾和軍種,這阻力該有多大。
但趙武靈王辦到了,可以相信這次改革對趙國日後的縱橫七國是很重要的。
北築長城修長城是認為抵禦邊族最好的防禦措施,一方面,抵消邊族騎兵快速機動的優勢,另一方面,使步兵有可以依賴的陣線。
趙國要想縱橫七國必須解除後顧之憂——匈奴的侵擾,以便騰出兵力進行南方的爭霸。
但問題是修長城是公認的耗費人力財力的措施,秦修長城動用近百萬的罪民,造成民憤極大。
明整修長城亦耗費了極大代價。
而趙國全國人口不過一百多萬,卻修建了令後人驚嘆的工程,並且歷史上沒有發生任何暴亂……而秦統一後的修建不過將舊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起來。
抗擊匈奴抵禦匈奴一直是中原國家統一之後必為之事。
秦國將領蒙恬率軍30萬兩年平之,動用民力頗重,漢朝先後率近百萬之軍平定匈奴且國力大傷。
而趙李牧僅率步兵5萬弓兵10萬即平匈奴,且士兵多以邊民為主。
錯失良機長平之戰戰國時期,北方的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進行了相當徹底的軍事改革。
趙武靈王志向遠大,眼光不凡、意志堅定、立排眾議大膽的推行移風易俗,並選練精銳弩弓騎兵。
趙國在六國中率先組建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
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
趙國君臣睦、將相和。
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
趙國民風驃悍、崇尚氣力、慷慨悲涼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
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國為之側目。
在戰國中後期,東方三強(魏、齊、楚)相繼衰落,秦國之威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時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
趙國對秦國而言可謂是東出的最大的阻礙,並有可能發展成為秦國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與軍事宿敵。
秦國不會看著他的對手一步步的壯大從而威脅自身地位,伺機削弱並沉重的打擊趙國。
秦趙兩國統治集團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外交伐謀是越演越烈。
武靈王使秦、完璧歸趙與澠池相會等重大外交事件的發生,就是秦趙雙方相互試探、暗中較勁的真實體現。
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卻受辱與趙國大臣藺相如並非其心甘情願,實是迫於趙國實力,不敢造次發難、迫不得已耳。
這一輪政治外交上的較量,秦國外厲內荏,趙國爭鋒相對,秦國沒有討得任何便宜。
前269年秦派大將胡陽率精兵數萬越韓境上党進攻趙國的閼與,反被趙奢所統領的趙軍精銳突騎所擊敗。
至此,事態似乎向著有利於趙國的方向發展,事情果真是這樣嗎?秦國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在暗中積聚著力量,等待同趙國決戰的有利時機。
山雨欲來風滿樓,秦趙這兩大軍事強國之間,早晚會有一場惡戰以決雌雄。
悲壯慘烈的秦趙長平大戰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拉開了序幕。
長平大戰前265年,秦採納范雎遠交近攻之策,連續4年不間斷的攻韓。
相繼占領了韓國的少曲、高平、南陽、野王並阻斷了韓上黨郡與韓國本土之間的聯繫,秦國大規模的伐韓意圖非常明確,一來可削弱韓國並為秦軍東出,開闢通道;二來則可搶前攻占大行山以西各軍事要點,對趙魏兩國造成高屋建瓴之勢,為下一步打擊他們做準備。
韓桓惠王在秦軍凌厲的攻勢之下焦頭爛額,知上黨必不保,故獻上黨與秦,求和以自保。
韓上黨太守馮亭為促成三晉聯合共同抗秦的局面,拒絕執行王命,反將上黨十七縣獻與趙國。
趙國統治集團內部,關於是否受地問題發生分歧,以平陽君趙豹為首的主和派認為馮亭獻上黨是引秦趙相爭的嫁禍之計,不可受地。
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強硬派認為不戰得上黨十七縣,控山西形勝之地機不可失,趙應迅速接收上黨各縣以防被秦國占先。
趙孝成王採納平原君之議,派兵接收上黨。
趙國虎口奪食置秦國霸權於不顧,深深激怒了強秦。
范雎勸昭襄王轉兵鋒大舉伐趙,還之以顏色,破三晉和縱之勢,以決韓魏兩國之後援。
秦逐於當年(前261年)初,令全國男子書年,進行了總動員,發傾國之師攻趙。
秦軍兵分兩路,一路出宜陽攻韓國堠氏以防韓魏援趙。
以掩護大軍側翼。
秦軍主力由左庶長王乾率領出安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取上黨。
由於實力懸殊,上黨陷落趙長黨軍民退守趙境長平。
秦軍主力迅速向長平推進。
趙國見情況危急,緊急徵發大軍由老將廉頗統率星夜馳援長平。
秦趙兩國重兵集團之間的歷史性大決戰,由此展開了。
抗擊外敵長平之戰遺址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即爆發在秦趙之間,秦後期的東征主要障礙便是趙,兩國征戰互有勝負。
趙便成為秦的主要目標。
原因不說了,廉頗率軍抗之,秦不得進。
兩軍相持,趙國小糧缺,向齊借糧不成,向魏楚借兵不出,趙王只能選擇決戰。
用趙括代廉頗,標誌著趙從戰略防守向戰略進攻的轉變。
對於趙括的任免,歷史一直是否定的,趙括非只會紙上談兵的年輕將領。
趙主力被圍且援軍一直打不通包圍線,最後40萬趙兵被坑殺。
趙前後因作戰傷亡不過8萬,而秦傷亡則過半約30萬左右(秦總兵力在100萬左右)。
白起也正是看到趙兵頑強的戰鬥力和熟練的單兵戰術,才動了殺念。
趙軍在兵圍的46天裡,沒有糧草裝備的補給和援軍的支援,軍內皆食人屍,每天秦之輕兵(敢死隊性質)不斷的日夜進攻。
心理和生理上以達極限,而堅持了46天實屬不易。
一個軍隊的戰鬥力在什麼情況可以檢驗,就是在無外援且自己補給全無,對手強大的情況下顯現的,而不是在其連連勝利中顯現的。
戰後,燕國以為趙弱,率軍近40萬分兵擊趙,結果被趙打敗不說,反被奪取好幾個城池。
分析:燕軍之敗有三,一師出無名,燕趙之間關係一向良好,兩國幾乎沒有交過戰,故燕兵對燕王攻趙多有不解而多懈志。
二燕軍分兵多處,希望依仗兵力優勢在最短時間內攻占趙地,反而被趙各個擊破。
三燕軍將領指揮能力不如趙,且燕兵作戰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趙臨時組織起來的下民的作戰能力。
趙勝亦有其三:一長平之敗後全國悲憤萬分,兵法云:哀兵必勝。
二長平之敗後趙為防秦長驅直入,進攻邯鄲已經在最短時間內組織了另一支生力軍且連日操練,戰鬥力頗強。
三趙之將領指揮藝術頗為嫻熟,對付秦可能吃力但對付燕綽綽有餘,趙民尚武。
臨時組織起來的即具備戰鬥力,加上燕軍分兵作戰勝利在望。
燕軍在進攻趙地時,幾乎每城都遭到了頑強的阻擊,為趙主力分殲燕軍製造了條件。
最後在趙軍勢如破竹的進攻下燕軍一敗即潰。
最後燕王不得不出質子、割地以換被俘的近20萬燕軍。
邯鄲之戰秦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後,接受了趙割地請和的要求。
原因:一長平之戰秦雖勝但士卒傷亡近半,國內積糧消耗的邯鄲之戰也差不多了,秦也無力進一步攻占邯鄲滅亡趙。
二士卒長時間在外作戰,士氣低靡,戰線太長補給困難。
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亂,隨時都有可能叛亂(其後果亂)。
三魏楚蠢蠢欲動,其側翼相當不安全(其後秦正是因此)。
故秦接受趙和之求。
最終趙王決定不履行和約,並積極備戰。
這一切最終導致秦趙邯鄲之戰的爆發。
秦昭王大怒,盡兵攻趙。
其中關於白起不出征的原因我認為有三:一長平之戰秦贏的頗險,並領略到趙人頑強的戰鬥意志。
而這有不同於秦兵的頑強。
秦兵之頑強在於利誘即有戰功即可封爵得地,趙兵之頑強則源於其內在的民族氣質和尚武傳統。
二秦兵傷亡慘重,尤其是掌握熟練作戰技術的秦精銳部隊(輕兵、騎兵、車兵、弩兵),這時秦主力部隊多為剛加入的下民作戰能力有限。
對於側翼的安全更是危險,秦如進攻趙都隨時有可能被魏楚聯軍圍殲。
三對於秦王對范相的言聽計從頗為不滿。
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軍是戰無不勝的,即令軍60萬進攻趙邯鄲。
趙對於秦的進攻準備可以說到了極致,因為趙精銳部隊的喪失,趙無力發動野戰而轉為守城,並為此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及裝備。
同時外交也積極的開展。
趙之平原君因長平之敗的愧疚也積極的遊說魏楚和組織邯鄲保衛戰。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約五十萬人,且分兵三路,左路司馬梗率軍進攻韓之太原,取之,盡得上黨地,以牽至趙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約十萬增兵南陽,以拒魏楚聯軍;中路軍約三十萬人,直攻趙之邯鄲。
七月、八月間趙之武安、皮牢,兩座趙都唯一可依賴的戰略禁止被秦攻破。
並於十月間兵圍邯鄲,這年是趙孝成王七年。
邯鄲之戰關於秦昭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間對趙攻勢,趙國採取的戰略是堅壁清野,放棄野戰和衛星城,集中各地的守軍及糧食全力保衛都城邯鄲。
而此時的趙國精銳士兵早已於長平之戰中傷亡殆盡,邯鄲城內士卒多為剛徵集的下民人數約在三四十萬人左右。
其中士兵年齡多為40歲左右的老人(古40歲即為老)或13到18歲的弱童。
而年輕力壯的士卒不超過十萬其中包括趙王的宮衛步兵和少量騎兵大約在一至兩萬人左右,這些構成了趙日夜突襲秦兵的主力。
守將為大將軍廉頗、宮衛統領樂乘,而平原君趙勝成為邯鄲之戰實際的最高指揮官。
同時趙之邯鄲的下民因長平之戰,每家皆有喪子、喪夫、喪父,故同仇敵愾,誓衛趙都。
秦軍以五大夫王陵為將,軍眾在三十萬左右,以武安為據,包圍邯鄲,秦軍構成以步弓兵為主,且攻城器頗多。
秦五大夫王陵於邯鄲城下望著邯鄲周圍萬頃蒼綠待實而被趙人盡毀的良田,王陵想道:秦軍秦昭二十九年取楚都城郢,三十二年取魏都大渠,而兵趙之主力早已於去年斬殺殆盡,此時趙國邯鄲守軍不過為老弱病殘,只需月余便可攻下。
但當他看到雄武寬厚的邯鄲城牆,及城上站立的趙國士兵時,他發現趙人的臉上分明露著一種決不屈服和復仇的面容。
心中竟然產生了不安,這年是秦昭王四十九年,趙孝成王七年。
秦昭四十九年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軍急攻邯鄲城,秦弓弩手,將數十萬支箭射向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而步兵分兩隊,一隊肩扛雲梯,強登邯鄲城牆,一隊推衝車直攻趙區都之城門,且秦分三軍不分晝夜輪攻趙都。
但是一個月下來,秦軍僅校官就戰死五名,傷亡近兩萬人,而不得停下休整,轉為小規模進攻以奪趙志。
但相反是,趙軍卻一再攻出精銳步兵甚至少量騎兵不斷突襲秦圍在邯鄲的營柵,竟使秦傷亡頗為慘重,反而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多有殆懈。
邯鄲前線的戰況飛快的傳到秦昭王的手中,秦昭王十分的生氣,而此武安君又病重,不得行,便一方面命令王陵集兵早日攻下邯鄲,一方面組織援軍。
收到信的王陵軍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在寒風中的十二月向趙都邯鄲發起第二次大規模的攻城戰,但疲憊的秦軍,在趙軍弓弩下,多有傷亡,士卒戰皆不利。
趙出兵擊之,卻秦數十里。
此戰秦傷亡五千人左右。
趙之邯鄲城內,傷員遍城皆是,但士兵依舊士氣高昂,平原軍趙勝,於寒冬將府內積糧存衣,散布趙民,並令其趙國家人搶救傷員,大將軍廉頗帶甲上城親自指揮督戰,平原君趙勝亦往之。
趙兵多弱,廉頗命弱者立城,強者於城內休養逢戰而輪換,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
期間趙之精銳常出城,多有不回者(戰死),但秦亦傷亡慘重甚巨。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之援軍十萬帶著大量的兵備糧草及秦王的最後命令到達了邯鄲。
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
秦昭四十九年正月,將軍王齕率兵十萬及大量的兵備糧草到達邯鄲。
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可以相信王陵已經知道秦王的不滿及以王齕代之的先兆,所以肯定的是王陵軍第三次的進攻是相當猛烈的。
戰事爆發於正月,在北方此時還是寒冷的冬季。
此時邯鄲被圍將近四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冬季更顯得脆弱。
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
同時秦軍在受到增援後士氣也開始高昂。
戰事進行月余,趙兵拚死抵禦秦軍進攻並取得勝利。
秦軍傷亡慘重,士卒多怨。
秦王以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
其後王齕率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
十月,秦王殺了白起後又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支援王齕。
此時邯鄲城處於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絕,人皆“以骨為炊”“刎子而食”,趙軍依舊不屈的抵抗著。
同時平原君趙勝的外交戰開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魏軍八萬楚軍十萬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河東之地)以為聲援,雙方大戰一觸即發。
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於西,楚軍擊於東,趙軍應於內,秦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
王齕率秦軍主力向西急退數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
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約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
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草斷絕,突圍無望,只得全軍降趙。
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
聯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的失敗後,部隊兵員損失近四十萬。
此後趙國可作戰的部隊可分為這幾部分:代郡守軍防備匈奴及燕國,常備軍約五萬人戰時可擴編為十萬人,晉陽守軍(趙國舊都)是趙之右翼,是進攻秦側翼的跳板也是趙北方的門戶,常備軍約七萬人。
中牟守軍(括屯留)趙之左翼抵禦秦軍的前哨和防備魏國的要塞,常備軍三萬人。
邯鄲守軍趙國防御重心,因邯鄲常臨戰事,故又分武安守軍、武城守軍,總體上看邯鄲地區常備軍在十萬人左右。
邯鄲由於其戰略地位的重要,因此成為戰事最頻繁的城市之一,也是軍事防禦最完備的城市之一。
邯鄲之戰中趙國幾臨危急,但在趙國優秀將領的指揮下、趙國士兵的頑強抵抗下及趙國下民的捨身支援下都一一化解。
從中可看出趙國所獨有的、異於六國的氣質,更加的悲壯血氣、堅強不屈、團結一致。
秦國對趙直接間接動用兵力在五十萬人左右,其中對邯鄲作戰的部隊就達二十五萬人,加上輜重部隊將近三十萬人。
說其悲烈,更多的是雙方的實力對比,如前所述趙國的兵力、國力在長平之戰後已大不如前,邯鄲地區可作戰的部隊不過十萬。
且在秦軍不斷圍困和進攻下能保住都城不破,實在令人驚嘆。
邯鄲之戰以其說是是趙軍的勝利不如說是趙民的勝利,趙國下民主要是邯鄲下民為保衛邯鄲所付出代價是沉重的,“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以城免”是何其的悲壯。
試想一下戰前趙國各地的軍隊、糧草源源不斷匯聚邯鄲,趙國下民眾志成城日日夜夜修繕城池,磨礪兵刃的情景,是何其壯觀。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部隊所具有的慷慨悲涼的氣質、血氣尚武的傳統、同心志協的風氣是多么的重要。
主要將領廉頗廉頗在趙國之敗後,被趙王重新任用相國並封為信平君。
已經年老的他不畏疲苦率領趙國士卒繼續作戰,於趙孝成王十五年破燕軍;十六年圍燕中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陽。
其後因事逃奔魏,後轉至楚為將,率軍作戰因楚兵不如趙兵,戰不得志,在壽春抑鬱而終,臨死思報趙國。
廉頗為將近五十多年,可以說對軍事相當精通和熟悉。
廉頗於楚為將,戰皆不利,很大程度上因為楚兵弱於趙兵。
這一點很重要,部隊兵員的素質也決定著將領的指揮意圖是否可以順利的實現,趙人尚武且多戰,兵員耐性強、有服從意識,且善騎射。
而楚軍作戰機動性差、部隊抗打擊能力弱、野戰能力不強(這些構成項燕之敗的原因)。
當然優秀的將軍會帶出一支優秀的部隊,同樣優秀的部隊也會培養出優秀的將軍。
培養一支優秀的部隊可能需要幾十年,但它至少影響幾百年。
廉頗老了,他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訓練楚軍,或者他早已人存心死……龐鍰龐鍰在廉頗出走後,面對秦國、燕國的進攻毅然挑起了趙國的大梁。
趙悼襄王三年,燕軍十萬犯趙,龐鍰率軍抵之。
於常山東垣,深溝高壘以待燕軍。
此戰中,趙兵多用強弓勁弩射燕,其傷亡甚重。
無論攻城戰、野戰燕軍皆不利。
後撤,遭遇李牧軍。
又撤,遇龐鍰軍,戰大敗。
此戰殺死燕兵二萬餘人,其餘的奔潰或投降了趙軍。
其後與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
趙王贊其曰:“將軍武勇,廉頗還趙”。
趙悼襄王四年,龐鍰統率趙、楚、魏、燕之銳師五十萬攻秦。
趙悼襄王六年秦長安君及大將軍蒙驁率軍十萬攻趙,龐鍰領軍十萬御之,殺秦軍三萬,射殺蒙驁。
趙國頓時國威大震。
李牧李牧趙國代郡的守將,帶兵有方,卻匈奴而威於北方。
李牧常年駐守北部代郡、雁門郡(今山西代縣西北)邊境地區李牧防禦匈奴。
他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有力措施加強軍隊的戰鬥力,有效地防備了匈奴的侵擾,贏得士兵們的愛戴。
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認為能幹的人為官,同時把收來的貨物,稅款掌握在自己的駐軍公署,充當士卒的日常開銷。
其次,每日宰殺數頭牛采犒賞將士,優待士兵。
第三,加緊練習騎馬射箭,重視警報系統,增設偵察人員。
在軍事上,嚴明法規:“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史記·李牧列傳》)。
所以匈奴每次入侵,嚴密的警報系統發揮威力,士兵迅速退回營壘固守,不敢擅自出戰。
使匈奴擄掠無所得,趙國軍隊卻因此保存了實力,多年來在人員、物資上沒有多少損失,為以後的伺機反擊奠定了物質基礎。
但匈奴人卻認為李牧這是膽怯,就連趙國邊境上的士兵也認為自己的將軍是膽小害怕。
趙王因此而責備了李牧。
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
終於激怒了趙王,把他召回,另派將領替代他。
新任將領到職一年多,每當匈奴兵來犯,他都命令部隊出戰,往往受挫失利,損失傷亡慘重。
使邊境地區不能按時耕種、放牧。
於是趙王又請李牧復出,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自己有病,趙王一再懇請,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史記·李牧列傳》)。
趙王答應了他。
李牧再次到邊境後,仍按原來的規約行事。
幾年當中,匈奴來犯一無所獲,但始終認為李牧膽怯不敢出戰。
戍邊的將士日日受到犒賞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請求願與匈奴決一死戰。
李牧看準了時機,準備經過挑選的兵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
獲賞百金的勇士五萬人,優秀射手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加以訓練。
並大縱牲畜,讓人民滿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見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
接戰後,李牧佯敗,丟下幾千人給匈奴。
單于聞之,率大軍入侵趙地,李牧則出奇兵,以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軍,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人。
接著又乘勝滅檐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遠遠逃走。
其後十多年,趙國北邊穩固,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的城邑。
李牧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後趙國的最重要的將領。
李牧帶兵好野戰,善長途奔襲作戰。
趙幽穆二年,秦攻趙武城(邯鄲南),趙將軍扈輒領軍十萬救之,敗之,斬首十萬。
邯鄲兵力空虛,而召李牧及代郡軍五萬人救邯。
大敗秦軍,殺其數萬。
封武安君。
三年,秦將桓齮又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深入趙國後方,攻占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對趙都邯鄲構成嚴重威脅。
趙王遷急命北部邊防名將李牧為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抗擊秦軍。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
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
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
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
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
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
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
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
李牧遂乘機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
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
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
經激烈戰鬥,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
桓齮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
七年,秦將王翦、楊端和率軍攻趙,李牧率軍屯灰泉山,數戰秦皆不利,不敢近。
後趙王受間殺李牧。
一年後,邯鄲為秦。
其後趙公子嘉於代地稱王,思奪舊都。
六年後被秦滅。
再說趙國趙國趙國地處太行山附近,國強兵盛,其軍力為東方六國首,抵抗秦近百餘年,而互有勝負。
期間能臣、健將、義士、名儒相約輩出。
戰國四大將軍,秦趙平分秋色。
對於趙國的強悍說的太多了,所以也論述一下趙國、趙人、趙兵的不足。
趙國的改革,更多的側重於軍事,強調以武興國,故趙國的國運也是隨著其軍事上的得失而起伏。
由於趙國尚武重利,長期輕視農業和內政的發展,而間接導致趙國後期長年戰爭中糧草和兵員的問題。
最明顯的是長平之戰中,廉頗二十萬守長平。
僅半年,趙國的糧食供給便開始吃力了,這也是趙括將軍為何執意出營與秦軍決戰的原因之一。
同時,趙孝成王在得知趙括軍被圍且糧道阻的訊息後,為何不全力相救?難道趙王不知道這四十萬大軍的重要性嗎?當然知道,而且趙王竭力集結各地殘餘守軍,以打破包圍圈。
但整體實力較差的趙國始終無法突破秦之防線,眼睜睜看著四十萬士卒歸於塵土。
當然也與最高決策層的優柔寡斷有關,但根本是趙國整體的實力不足。
就如台灣問題,要么大陸實力發展十分強大,順勢推舟。
要么在未來台海戰爭中,破釜沉舟、全無顧忌、集中全力無論代價多大,誓克之。
一場戰爭的作用有多大?他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興敗沉浮。
趙民風慷慨尚武且重利,多俠義之士。
由於趙長期處於戰爭期間,故趙民自幼就有習武之風,全民敬賢士、勇趙兵以驍勇善戰聞達於諸侯,尤其是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兵單兵素質及軍團作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趙兵作戰不足也是很多,如:趙兵士氣及作戰意志的持續,更多的依靠主將的作用。
趙兵失敗多是因主將戰亡,而軍亂而敗。
故只要趙軍保持指揮官的存續,基本上趙兵很少潰敗、投降,戰亡也是成建制的。
再者,趙兵多尚俠義,軍勢不穩定。
對中國進行的軍事變革,其內容不僅僅是裝備上的更新換代,還應包括全民的準軍事教育、尚武觀念的樹立及部隊自身的創新革命。
其中一個國家的尚武傳統很重要,其直接影響一支部隊作戰能力。
縱觀歷史,尚武(而非黷武)總能帶來一個國家的興旺長存。
趙國歷經戰亂,首都幾遭侵擾,四周諸國虎視眈眈。
這一切迫使趙人分外的團結、耐苦、善戰,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
相反,齊國偏安膠東,無外患之憂,國人怯戰。
有很多人羨慕德意志這個國家,人才濟濟、軍事強盛、士卒善戰、國人一心,這由它的地理位置所決定,有時感覺趙國跟德國很像,表現在許多方面,不說了。
它的作用可以使一個國家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好臨戰準備和提供有熟練軍事技能,短時間訓練即可投入作戰兵源。
趙國這其中還有個問題,全社會的價值取向,公民以何為榮,以何為其奮鬥目標。
這是一個體系性工程,包括很多方面,簡單說一個社會僅是崇拜金錢、權力是不行的。
在此不詳述。
有時我們抱怨中國現代和近代,出色的不世的將軍太少了。
這前面已說過,優秀的將軍會帶出一支優秀的部隊,同樣優秀的部隊也會培養出優秀的將軍。
一支優秀的部隊需要優秀的國民和相應的傳統相依存。
看看戰國的歷史不難發現,為什麼秦趙兩國良將、名士輩出,而其他五國卻名將少有。
這當然與其國家傳統有關。
德國名將很多,原因是一樣的。
優秀的國家培養出優秀的部隊,優秀的部隊也會鍛鍊出優秀的將軍,優秀的將軍指揮出優秀的戰役。
我們何去何從已經很清楚了。
趙國軍隊包括秦國軍隊的強大,說明了很多問題。
首先,一支軍隊要有傳統,如果沒有,國家機器可人為製造。
其次,國家應意識到戰爭,是一國做任何事都應考慮的問題。
部隊的臨戰意識要強。
再次,軍隊要具有創新性,靈活性,最起碼不能壓制,老氣橫秋的話就完了。
趙卒臨戰勇不畏危是靠傳統,秦卒好戰樂殺是靠利誘。
社會對軍人的評價體系和國家軍人的獎勵晉級體系是很重要的。
前者簡單說是軍人的地位,及獨特身份的社會尊敬程度,後者是部隊自身對軍人的激勵體系。
在此詳述後者,戰國將領選拔除貴族外都是在實戰中脫穎而出的,重其戰力。
燕趙之地自古多悲涼之士,古代其地幾陷異族之手,其反抗之志從未斷絕。
近代如抗日鬥爭,舉目華夏尤燕趙之地多反抗,晉冀魯、晉察冀抗日根椐地成為敵後抗日的中堅力量。
在看到古人那卓越的業績,今人卻如此無能,常感悲嘆。
予身出邯地,望古趙之訓,時有針氈之感;游閱古史舊地,想昔日先人歷長平之難、邯鄲之危而猶思圖強,不覺氣志從升,戰意昂然。
戰爭紀錄齊國1.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
趙國故都2.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3.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年),廉頗伐齊,攻陷九城。
3.公元前280年,趙將趙奢攻占齊國麥丘。
4.公元前241年,趙將龐援攻占齊國饒安。
5.公元前274年,趙將燕周攻占齊國昌城,高唐(齊國五都之一)。
6.公元前271年,趙藺相如攻至齊平邑。
7.趙惠文王十二年,趙梁將攻齊。
8.趙惠文王十三年,韓徐為將,攻齊。
魏國1.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廉頗攻魏幾,拔之。
2.趙惠文王二十四年,攻魏房陵,安陽拔之。
3.公元前245年,廉頗帶兵攻取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
4.公元前282年,趙將樂毅拔魏伯陽。
韓國1.公元前265年,趙將田單攻韓拔注人。
中山國1.趙武靈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
先後平定三胡,闢地千里,設定雁門,雲中二郡。
2.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中山。
趙袑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並將之。
牛翦將車騎,趙希並將胡代。
趙與之陘,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
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
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
3.趙武靈王二十三年,攻中山。
4.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5.趙惠文王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
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燕國趙國1.公元前265年趙將田單攻燕拔三城。
又攻燕拔中陽。
2.公元前251年燕國丞相栗腹以給趙王祝壽為名,出使趙國,偵探趙國虛實。
回國後向燕王建議,趙國青壯年在長平均被秦將白起坑殺,國內儘是孤兒寡婦,無力再戰,乘此良機攻趙必勝。
燕將樂間認為趙國連年同秦作戰,百姓熟悉軍事,若興兵攻趙,燕軍一定會敗,堅決反對出兵。
燕王喜不聽樂間勸告,決意發兵攻趙國。
他派栗腹為將,領兵60萬,戰車二千乘)兵分兩路大舉進攻趙國。
栗腹令部將卿秦率軍20萬攻代,自率主力40萬攻鄗。
燕軍到達宋子(今河北晉縣南)後,趙孝成王令上卿廉頗、樂乘統兵13萬(一說25萬)前往抗擊。
廉頗分析燕軍的來勢後認為,燕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驕傲輕敵,加之長途跋涉,人馬睏乏,遂決定採用各個擊破的方略。
令樂乘率軍5萬堅守代,吸引攻代燕軍不能南下援救,自率軍8萬(一說20萬)迎擊燕軍主力於鄗。
趙軍同仇敵愾,決心保衛國土,個個奮勇衝殺,大敗燕軍,斬殺其主將栗腹。
攻代燕軍聞聽攻鄙軍大敗,主帥被殺,軍心動搖。
樂乘率趙軍趁機發起攻擊,迅速取勝,俘慶秦。
兩路燕軍敗退。
廉頗率軍追擊500里,直入燕境,進圍燕都薊(今北京城西南)。
燕王只好割讓五座城邑求和,趙軍始解圍退還。
戰後,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假相國。
3.公元前250年,假相國大將武襄君攻燕,圍其國都。
4.公元前243年,趙將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5.公元前242年,燕軍十萬犯趙,龐鍰率軍抵之。
於常山東垣,深溝高壘以待燕軍。
此戰中,趙兵多用強弓勁弩射燕,其傷亡甚重。
無論攻城戰、野戰燕軍皆不利。
後撤,遭遇李牧軍。
又撤,遇龐鍰軍,戰大敗。
此戰殺死燕兵二萬餘人,其餘的奔潰或投降了趙軍。
6.公元前236年,趙攻燕,拔狸、陽城。
7.趙悼襄王時,趙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城。
匈奴1.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西略胡地,至榆中。
林胡王獻馬。
先後平定三胡,闢地千里。
設定雁門,雲中二郡。
2.趙惠文王二十六年,趙軍大敗東胡取歐代地。
3.趙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趙邊將李牧率軍大規模反擊匈奴,斬殺匈奴10餘萬騎兵。
相關詞條 趙國屏 東北軍的著名抗日將領。
幼年讀書時名權,上中學後更名鎮藩,別號國屏。
中科院院士趙國屏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分子微生物學家。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副... 抗日將領 主要事跡 生物學家 突出貢獻 趙國峰 本詞條為同頁消歧義詞條,主要介紹礦山工人趙國峰,此外目錄藝術名家下還介紹有著名畫家趙國峰。
趙國峰,男,中共黨員,開灤(集團)唐山礦業公司採煤二區採煤機組... 人物經歷 主要成就 外界評價 全國勞模 趙國[戰國七雄之一] 趙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
趙人的先祖是華夏族的一支,其國君嬴姓(少昊氏之後),趙氏(趙城叔帶之後)。
相傳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因... 起源 面臨形勢 胡服騎射 北築長城 抗擊匈奴 趙國祥 趙國祥,現任河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正校級),河南上蔡人,1961年11月生,1986年10月入黨,1983年7月參加工作,在職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學位,教... 人物簡介 學術成果 所獲榮譽 趙國明 趙國明,男,滿族,1955年7月出生,甘肅武威人,1976年7月參加工作,1978年4月入黨,研究生學歷,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扶貧開發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 人物履歷 人物事件 趙國榮 趙國榮,黑龍江哈爾濱人,1961年出生,中國象棋國際特級大師,棋風與王相似並更為精密細膩、剛柔並濟,有“新東北虎”之稱。
趙國榮是從1992年12月間舉行... 人物履歷 任免信息 趙國生 趙國生是一名職業畫家,1983年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藝術系。
畫家簡介 趙國青 趙國青(1933~)筆名舸勤。
安徽太湖人。
中共黨員。
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
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幹事,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誌編輯、... 相關搜尋劉德華西施趙國經王美芳工筆仕女畫集故宮巨鹿之戰趙國強[保山市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副廠長]趙國強[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教授]中國趙國強[西安軟體測評中心負責人]平遙古城寶馬趙國兵馬俑布達拉宮趙國強[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講師]頤和園梅里雪山趙國強[原中共哈爾濱市委副書記]趙武靈王暹羅貓雙色球曹煒法拉利圓明園趙國強[甘肅省檔案局局長]馬東升趙國七賢閼與之戰李牧趙國強[大連市骨幹教師]熱門詞條AIURAButterflyTwistsfeathackerifengJanetoctopusrecentlySaki刑法條文午馬宇都宮油畫教學洪秀全熱浸鍍鋅爆笑一籮筐王令塵紅目鰱組織蒙嘉慧追憶如潮郭美美險礁島麗子57joMplayerSOPA凱特·米德爾頓南方鬆大衛·庫塔寶馬i8拳霸新莊線暮光之城珊瑚礁立威廉簡浩美腿網興華高中郭德綱雙子煞星雙橡園雷蛇滑鼠3P東吳大學仁顯王后政府採購林秀香葡萄胎附著力霹靂俠影之轟定干戈趙國[戰國七雄之一]@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趙國的首都邯鄲是歷史古都,3000年不改名,與秦國有說 ...
你聽說過邯鄲這個城市嗎?你知道邯鄲曾經是趙國的首都嗎?這個城市現在依然存在,而且它3000年沒有改過名字。這是一座古城,它的歷史不亞於任何地方, ...
- 2誤學邯鄲- 教育百科
(2) 邯鄲:趙國首都。在河北省西南部,與河南省接界處。 (3) 國能:一國之中最絕妙的技能。此指 ...
- 3戰國時代趙國的軍事與外交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趙國雖然對燕與匈奴的戰爭都獲得勝利,仍無法彌補對秦戰爭的損失。趙幽繆王殺李牧,導致邯鄲為秦攻陷。公子嘉在北方代地即位,放下與燕國的仇怨,聯兵 ...
- 4趙遷都邯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趙遷都邯鄲,是指中國戰國時期趙國國君趙敬侯在前386年把國都由中牟遷到邯鄲的歷史事件。趙國遷都邯鄲是邯鄲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趙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趙國 ...
- 5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