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寶寶安全依附關係後果及新增版--->>常抱,孩子會習慣?讓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穩定、能「適時」和「正確」回應寶寶生理和心理需要的「依附關係」,將會培養寶寶的安全感、信任感,影響寶寶日後成人時期擁有健全的自我形象、 美好 ... HappyRainy的部落格 跳到主文 你好,這是MayMayHuang在痞客邦的小天地:HappyRainy ^____^   同時歡迎母奶媽媽們加入                      FB社團「母奶娃娃考考妳」及痞克邦「仙女們的聚寶盆」         部落格全站分類:不設分類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Jul24Sun201116:10 建立寶寶安全依附關係後果及新增版--->>常抱,孩子會習慣?讓他哭,能幫助孩子獨立?VS依附關係的建立 節錄部分文章內容如下(建立寶寶健康的依附關係): 「依附關係」對寶寶日後的影響 一個穩定、能「適時」和「正確」回應寶寶生理和心理需要的「依附關係」,將會培養 寶寶的安全感、信任感,影響寶寶日後成人時期擁有健全的自我形象、 美好的人際關係,以及能夠妥善管理自我情緒。

1978年Ainsworth曾做過一個對寶寶的「陌生情境測試」。

該實驗是將一歲大的寶寶和媽咪、陌生人放 在一個空間內,然後過一會兒,媽咪會先出去,不久後再回來。

研究發現,寶寶會有以下三種反應: a.安全依附型寶寶──媽咪在時,寶寶敢於稍微離開媽咪身旁,自由去探索周遭事物;當媽咪離開時,寶寶會稍微緊張、不安,但慢慢地自己會安穩下來;當媽咪回來時,寶寶會表現得開心、愉悅,很高興看到媽咪。

b.抗拒型寶寶──媽咪離開之後,寶寶的反應會很焦慮、哭鬧不安;但是當媽咪回來時,寶寶的表現卻很衝突,想接近媽媽,卻又對媽媽拳打腳踢,似乎在怪罪媽咪把他丟下獨自一人。

c.逃避型寶寶──當媽咪離開時,寶寶的反應平淡少哭;媽咪回來後,他也不會表現得很高興,就是淡淡的,用「有距離」的方式來面對周遭事物的變化。

當然,以上三種不同反應,都與平日媽咪與寶寶之間的互動有關。

越是安全依附的孩 子,所表現的分離焦慮越少,可能是因為他們相信父母仍然會返回的緣 故。

有些媽咪會擔心若是寶寶一哭就抱,會太寵寶寶,讓寶寶太難帶;但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盧明教授表示,其實主要照顧者若能在平日用心觀察寶寶 的一舉一動,對寶寶的反應敏銳,自然慢慢就能判斷寶寶此時哭鬧的原因為何,並給予及時、正確的反應,來滿足寶寶的需要;例如,若是知道寶寶喝奶的規律,就 較能判斷寶寶此時哭鬧是因為肚子餓了,還是其他原因。

倘若寶寶哭了,照顧者卻不予以理會,漸漸地寶寶會覺得自己好像不被關愛,可能會轉 為用更激烈或是消極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要,當然這也會影響到寶寶 長大後與其他人的互動模式。

例如,有研究顯示,孤兒院的孩子因為情感或生理需求較不能得著滿足(因為孤兒院時常是一個保姆需要同時照顧好多孩子),長大後 容易形成孤獨、冷漠的個性。

此外,若是寶寶哭時,照顧者的反應時常不一致(例如:有時很溫柔地安撫,有時卻很 煩躁地罵寶寶),寶寶可能也會感到「無所適從」,或感覺很沒安全 感。

因此,曹淑華心理師建議主要照顧者對寶寶的回應應該盡量一致,避免情緒化;當然人難免有情緒,且每個寶寶的天生氣質不同,有些媽咪也會被寶寶搞到沒有 耐性的時候,因此建議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平日也要建立抒發壓力的管道(照顧寶寶格外需要耐性!),才能避免用情緒化的方式對待孩子喔!   ====   有些媽咪擔心,餵寶寶母奶會讓寶寶太黏,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Harlow 及Zimmerman在1959年時曾做過一個實驗,將出生6∼12小時內的小猴子和兩隻假的大猴子玩偶關在一起;其中一隻假猴子的身上纏著鐵絲,但裝有 奶瓶。

實驗發現,當小猴子肚子餓時,牠們會去找身上纏有鐵絲的猴子玩偶喝奶;但當牠們心情不好、想得到安慰時,卻會跑去找另一隻沒有纏鐵絲的猴子玩偶。

由 此可見,小猴子會將「生理」和「心理」面的需要分開,並不是「有奶才是娘」喔! 當媽咪親餵寶寶母奶時,寶寶獲得的,其實不只是生理面的滿足(吃飽),還有情感面 的安慰,因為可以感受到媽咪的體溫和擁抱在懷裡的感覺。

也因此會讓 人有錯覺,以為親餵母奶會讓寶寶較黏媽咪;其實就算不餵母奶,「主要照顧者」若是時常給予寶寶擁抱、撫觸等情感上的回應,寶寶也會和其產生親密感喔!   ====== 附帶一提: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小孩的母親特性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逃避型(Anxious-avoidant)小孩的母親:通常是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

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

也不易交朋友。

  遊走在焦慮型跟逃避型的中間稱紊亂型(Disorgan ized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

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抵抗或迴避。

小孩經 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

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

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 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

  === 延伸...   若沒有正當的照顧或呼應則會產生逃避型或紊亂型。

  逃避型最容易出現在照顧不優良的保母身上,由於離開父母時已受到焦慮矛盾的刺激(即不相信自我),再加上保母照顧不當(如:動不動就鞭打小孩,恐嚇小孩等等),如此孩童就會受到刺激轉而逃避型,封閉所有人與自我。

  從小曾受過「刺激」(如:父母打架、受虐)較易出現紊亂型,而紊亂型的人,容易因談到過去之「刺激」而發怒。

===節錄下來一起​看(變質的親密關係-青少年約會暴力的認知與探討) 依附風格是由英國的精神科醫生Bowlby於1969年所提出,​經由觀察嬰兒對照顧者離開後產生的行為反應,他認為這些反應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吸引照顧者的注意,並且希望得到他的回應與接觸。

根據依附理論,如果主要照顧者對於孩子的需求能適時給予回應,則​孩子就會逐漸形成信任感與安全感,而以照顧者做為安全的堡壘,逐​漸向外探索;進而經由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中,發展出對自我、​重要他人、甚至世界整體觀點的內在運作模式。

這種內在運作模式具有穩定性與在潛意識運轉的特性,並且統整於人​格架構中,而成為個人對新環境的認知、期望與適應的依據。

換言之​,它會幫助兒童去適應新的環境,進而發展情緒與自主控制能力,它​也會隨著個人的成長,逐漸趨於穩定,成為人格的一部分,也將影響​個體在人際關係中的行為反應(Bowlby,1973)。

Bowlby指出,如果早期曾有被剝奪的經驗,會造成兒童產生憤​怒、攻擊、焦慮與緊張的情緒,並且將會阻礙與他人建立的信任關係​。

因此當兒童長期處在依附需求未被滿足的情境下,則會採用生氣的​情緒反應,以尋求主要照顧者的親近,久而久之,在早年形成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個體源自內在運作模式的反應,就可能會引發生氣、憤​怒,進而轉化為暴力情境。

- 「依附關係」具有持續性、發展性、組織性的特質,雖然其關係主要​建立在人生早期(嬰幼兒期),但依附關係的建立卻不是靜止的,而​是一種動態的過程,並且長達人生的全部歷程(Bowlby,1973)。

因此當照顧者與子女有良好的依附關係,則對自我與他人的內在運作​模式是正向的,有助於人際適應與親密關係的發展,而個體在嬰幼兒​期的依附對象是父母等其他照顧者,到青少年階段可能會拓展到同儕​、伴侶身上,由此可知,依附關係對個體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生全程​發展的重要課題。

===   建立良好依附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happyRainy HappyRainy的部落格 happyRainy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不設分類個人分類:依附、擁抱、自信及早期經驗的重要性此分類上一篇:建立寶寶健康的依附關係 此分類下一篇:是不是該安慰哭鬧的孩子 上一篇:建立寶寶健康的依附關係 下一篇:溝通分析中的丸子三兄弟 歷史上的今天 2011:建立寶寶健康的依附關係 2011:我的洋媳婦 2011:五步驟,改善孩子被孤立 2011:7祕笈,教出禮貌小孩 2011:別逼孩子打招呼 2011:教孩子做個好主人、好客人 2011:教出禮貌好小孩 2011:小孩承諾大人要做到某件事,但信任孩子的承諾後,孩子事後卻做不到或沒辦法負責任,該如何處理? 2011:十個與孩子的重要對話 2011:如何鼓勵孩子(上)(下) 2011:三階段計畫,養成孩子好規矩 2011:教孩子不要嚇孩子!6大錯誤管教法你也犯了嗎? 2011:《父母效能訓練》清楚表達「我…訊息」 2011:《父母效能訓練》做個表裡如一的父母 2011:「可以」代替「不」 2011:動口不動手-輕鬆教養有絕招 2011:如何才能不生氣─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2011:你把我惹火了-爸媽怎麼做? 2011:把決定權留給孩子 2011:用心,決定成敗的關鍵 2011:全球奶爸風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文章搜尋 我的連結 仙女聚寶盆 最新文章 文章分類 媽媽經:「咩咩與咩媽」(3) 關於「孩子」(5)咩媽碎碎念(4)書籍推薦(4) 心理健康(10) 分離焦慮、退化行為、物體恆存概念(10)洪蘭教授(22)依附、擁抱、自信及早期經驗的重要性(12)吃手的過度行為與問題行為(6)心理學及心理師文章(23)你準備好當父母了嗎?(3)其他(10)手足情節及教養方法(13)哭泣、情緒、人格及教養風格(15)父母定位與家庭傷害(24) 小兒健康+用藥觀念(7) 有關眼睛及看電視的相關問題(18)有關腹瀉、脹氣與溢奶的相關問題(8)大骨湯、鈣片、營養食品的迷思(6)有關鼻子、呼吸、耳朵的相關問題(18)有關頭皮、皮膚、指甲的相關問題(31)有關口腔、牙齒的相關問題(33)有關腸胃、腎、泌尿、尿布疹的相關問題(21) 父母效能+方法(4) 方法(22)概念(15)負面情緒及教養方式的省思(10)其他(13) 育兒(13) 飲食問題+快樂的吃飯(13)青少年(3)閱讀(14)良性的衝突、反抗行為與物權概念(8)氣質與優勢技能(8)孩子佔有慾強、打人、攻擊、插嘴、說謊(23)其他(9)家事力、自主力、禮貌、各能力(13)如廁(8)育兒書籍(0)發展與PLAY(11)寫字與數學(10)保母與幼稚園(29) 物理+職能+語言治療(3) 物理治療與粗大動作發展(19)職能治療與精細動作(4)語言發展、方法與聽語治療(19) 未分類文章(2) 最新留言 熱門文章 我的好友 動態訂閱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12六月(2) 2012五月(14) 2012四月(10) 2012三月(1) 2012二月(6) 2011十一月(55) 2011九月(24) 2011八月(157) 2011七月(270) 所有文章列表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