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六苦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二,思惟六苦,即思惟《親友書釋》所說七苦中的前六苦。

此六苦分別是:無定過患、無飽足過患、數數捨身過患、數數結生過患、數數高下過患、無伴過患。

七苦中最後一苦 ... 這是小小魚的部落格希望在這裡紀錄與分享自己學習廣論的心得,並能與班上各位同修及所有對廣論發心學習之善知識進行廣論義理與佛法探討,希望能營造一正面、和諧且如理如法的討論空間,並引發熱烈討論與迴響。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012232249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六苦?菩提道次第廣論參考資料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六苦   ◎廣論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諦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癸二」:正修苦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丑二」:思惟六苦   ◎   原文第162頁第05行開始至162頁第11行止:   午二、思惟六苦分二:一、真實義 二、六苦歸攝為三種之理 未一、真實義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申一、略說 第二,思惟六苦者,《親友書釋》[1]宣說七苦,其最後者是別過患,故於此中當思六種。

第二,思惟六苦,即思惟《親友書釋》所說七苦中的前六苦。

此六苦分別是:無定過患、無飽足過患、數數捨身過患、數數結生過患、數數高下過患、無伴過患。

七苦中最後一苦是宣說各苦分別的過患,已包括在六苦之中,所以沒有單獨列出。

申二、廣說分六:一、無定過患 二、無飽足過患 三、數數捨身過患 四、數數結生過患 五、數數高下過患 六、無伴過患 酉一、無定過患分二:一、他世無定 二、現法無定 戌一、他世無定 其中無定過患者,謂於生死流轉之時,父母等親,於他生中轉為怨敵,諸怨敵等轉成親屬。

如是父轉為子,子轉為父,母轉為妻,妻轉為母等,惟是次第輾轉流轉,是故全無可憑信處。

所謂無定過患,就是在生死流轉中,今生的父母、夫妻、兒女等親屬,到了後世便會轉成和自己不共戴天的怨敵;今生的怨敵或者無厲害關係的陌生人,下一世又會轉成與自己相親相愛的親屬。

依此類推,眾生在輪迴中轉生就像演戲一樣,不斷變換角色,毫無實義。

父親可以轉為兒子,兒子可以變成父親。

這一世是母親,下一世卻成了與自己共枕的妻子;這一世是妻子,下一世又變成自己的母親。

怨親只是像這樣次第輾轉流轉,所以,生死中根本無法找到可以依靠、信任之處。

《親友書》云:“父轉為子母為妻,怨仇眾生轉為親,及其返此而死歿,故於生死全無定。

” 《親友書》說:父親轉為兒子,母親轉為妻子,仇敵轉為親人,以及與此相反,即兒子變成父親,妻子變成母親,親人變成敵人。

所以,生死當中根本沒有固定不變的關係。

下面以二則公案說明。

《法句喻經》中說:當年,舍衛國有一婆羅門很富裕,但性格慳貪,每次吃飯時,都要關緊大門。

有一天,他家煮雞吃,夫妻倆關著門一起享受美味。

小孩坐在二人中間,他們時不時地夾雞肉給小孩吃。

佛陀知道此人以宿世的福德,到了應該度脫的時候。

於是,佛化現成一個沙門,直接出現在他們面前。

婆羅門看見後,生氣地說:“你這個道人真是無恥,為什麼跑到我們家裡?” 沙門說:“是你自己愚癡,你殺父、娶母、供養怨家,怎麼反而說道人無恥呢?” 婆羅門不明白這句話的含意,便詢問原因。

沙門說:“餐桌上的雞,是你前世的父親。

因為他性格慳貪,所以常常墮為雞身受苦。

這小孩前世是羅刹鬼,你前世常被他損害。

你們之間的宿業未了,所以他又來投胎當你的小孩,讓你償還宿債。

你現在的妻子是你前世的母親,她對你感情深厚,所以今世又轉為你的妻子。

這種輪轉的戲劇,愚人不知,只有道人看得清楚。

” 佛陀顯現威神,讓婆羅門看見自己的宿命之後,婆羅門便懺悔受戒。

佛為他說法後,他就證了初果。

在《中阿含經》中也曾說:都提的父親死後轉生為都提家的狗,偷吃盤中食物。

旃檀的父親轉生為乞丐,乞討至旃檀家時,被看門的人打斷手臂。

安士先生評論說:世間極為駭異之事,正是世間極平常之事。

這些不是駭人聽聞的特異現像,而是家家戶戶極平常的現像。

我們身處的環境,正是輪迴。

一旦認識自己正身陷這樣的處境中,才知輪迴是令人厭惡的大苦海。

《安士全書》中記有這樣一則公案: 清朝順治年間,有個名叫梁石柱的富商,十分疼愛兒子。

兒子十九歲時身患重病,梁某因此非常悲痛。

有一天,兒子忽然直呼父親的名字說:“我前兩世住在徐州,有三百兩金子,當時和你一起做生意。

路上我拉肚子上廁所時,你趁機用利刀刺入我的胸部,將我殺死。

然後,你用刀割破自己的手腕,假裝我是被強盜殺死,你的手是因抵擋強盜而受傷。

我死後投胎到睢陵縣的王家,二十年前的王某便是前一世的我。

你比我晚三年死,死後也投生在睢陵,就是今天的你。

往年我一直找不到你。

有一次,我上縣城交納條銀,在櫃檯邊忽然遇見你,當時我非常氣憤,用拳頭猛擊你。

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何如此衝動。

你因為與我素不相識,反而不介意。

數日後,我便憤悶而死。

死後,我就投生為你的兒子,算算這十九年的帳:小時候我出痘疹,你花了多少醫藥費?請老師教我讀書,又花費多少?替我成家花費多少?考試拜老師花費多少?還有其他零星的小費,總共是多少金子?錢債你已還清了,但命債還沒有還。

看在這十九年,你對我很厚愛,我本來不忍心說,但我現在快要死了,怕陰府不會寬恕你。

” 兒子死後,梁石柱傷心得早晚痛哭。

他對別人說:“我兒子既孝順又聰明,他是怕我傷心,才編故事來安慰我。

天下哪有父子是仇人的呢?”不久,他親手磨了一把長槍。

有人問他磨長槍做何用?他說:“今年欠收,準備用這把槍來自衛。

”有一天,他把長槍的木柄頂在牆上,把槍頭對著胸口,忽然大叫說:“兒子,你等我自己來撞槍。

”說完便奮力朝槍尖猛地一撞,槍尖穿入胸部七八寸,一直釘到脊椎骨。

按照這個公案來思惟,便能對輪迴產生厭離。

比如,你所疼愛的兒女可能是前世的債主,你能期望他對你做什麼呢?你只是在償還欠他的宿債,直到還完為止。

像這樣的法可以依靠嗎?再如,自己現在所迷戀的妻子,上一世也許是條惡狗;或者現在所執著的親友,來世就變成專門壓迫、淩辱自己的怨家。

因為輪迴中的法本來就沒有固定的自性。

如此思惟,就會覺得輪迴法都是欺誑之處,心執著在這些法上毫無實義。

我們可以想像整個輪迴是個大舞臺,臺上有父、母、夫、妻、兒、女、親怨、豬狗、天人、餓鬼等各種角色;再將一生縮短為五分鐘,每隔五分鐘就變一次相,夫變成子、子變成妻、妻變成狗、怨變成妻,如此不斷變相。

這些假相,哪一樣值得我們貪愛或瞋恨呢?因此,看清輪迴的真相之後,應不再分別並且出離生死中的親怨。

戌二、現法無定 即現法中亦復輾轉,互為親怨。

如《妙臂經》云:“有時怨敵轉為親,親愛如是亦為怨,如是一類為中庸,即諸中庸復為怨,如是亦復為親愛。

” 不必說長久的多生累世,即便是在現前這一生當中,眾生也是輾轉互為親怨。

如《妙臂請問經》所說:今生當中,有時多年前的怨敵,後來轉為親友,而且關係親密,三日不見還牽腸掛肚。

親愛之人也可能隨著因緣而變成怨敵。

此外,還有過去很親密的好友,後來關係日漸疏遠而形同陌路。

也有以前是無親無怨的中庸關係,後來因為某種利益之爭而變成怨敵,恨不得置對方於死地。

還有從前素不相識之人,以某種因緣而結成夫妻或拜為姊妹等。

因此,輪迴的舞臺上,天天都在上演這些戲劇。

可笑的是,眾生沉迷其中愛得要死、恨得要死,全然不知一切都是假戲一場。

“具慧了知終莫貪,於親當止愛分別,於心善法安樂住。

” 智者了知親怨不定之後,就不應該再耽著於親怨,也就是應停止內心對於親怨的愛恨分別。

所謂愛、憎的分別,實際上只是妄想執著而已,應將自心只放在善法上,安樂而住。

安樂而住的反面是貪瞋而住。

如果心未安住在善法上,緣親友生貪愛,緣怨敵起瞋恨,則都是煩惱,不是安樂而住。

安樂而住就是一心安住在法上,遠離貪瞋,因為法具有清淨安樂的本性。

輪迴當中,親怨等法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世間沒有一法可以真正依靠、信任。

完全只是自己的分別心將一方執著為親友,將另一方執著為怨敵,其實親怨都只是分別心所假立。

若心耽著親怨,天天愛恨情仇,最後必定落得一場空,得不到任何實義。

因此,唯有聖法是真實的依靠,智者們應當將心唯一安置在聖法當中。

如是修習破於親怨分別黨類而起貪瞋,觀生死法,任何全無安心之處,應起厭離。

這樣修習就能破除緣親怨分別黨類而生起貪愛與瞋恨。

同時,應觀生死當中不會有安心之處,從而生起厭離。

凡夫的心已習慣於分派,在人群當中,不自覺地就會把別人或歸於親友,或歸於怨敵,而流露出貪瞋的態度和行為,實際上這些都是錯誤的執著而已,必須以思惟親怨不定,來破除這種錯誤的取捨。

下面對第一無定過患做一總結: 理證:輪迴中轉生的凡夫(有法)怨親不定,因為被業和煩惱牽制的緣故。

比喻:如人被洪水沖走一樣。

  [1]《親友書釋》:印度大阿闍黎大慧論師所造。

黃郁棻/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日常師父「廣論」第一輪開示:支...|日誌首頁|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六...上一篇日常師父「廣論」第一輪開示:支分略攝(續五)...下一篇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六苦(續一)...回應 cfyu8989'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cfyu8989's新文章毗婆舍那27-25介紹勝義諦毗婆舍那27-23辨析無為法無諦實毗婆舍那27-24介紹世俗諦毗婆舍那27-22顯現如幻之理與略述緣起毗婆舍那27-21介紹諸法如幻毗婆舍那27-20探討分別知如何假立境毗婆舍那27-19介紹七相正理毗婆舍那27-18介紹二相與五相正理毗婆舍那27-17探究我與蘊體的關係毗婆舍那27-16深入探討我執與我念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