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隱性「流行病」:Burnout - *CUP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Burnout,有人稱作「過勞」,亦有人稱作「倦怠」。

但最貼切的形容,或許就是其字面意思—— 把自己燃燒殆盡、行屍走肉般的狀態。

在奴性深重的亞洲社會, ... 新聞回帶|星級影片|ESG 陶傑 政經趨勢| 社會脈衝| 科技精知| 文化生活| 精神健康| 文化按摩師| 專欄作者: 江皓昕煲戲要在晚餐後| 梁迪倫| 鄭立業問之老細問咩事| 梧杞杬| 亢泰| 游兒| 陳蕾| LiveNorish| 李明熙、Kimberlogic| 余以謙| 紅眼日劇情史| 紅眼錦衣衛札記| 利雲| 杜夫| 李文揚| 雷米諾雅| 張鼎源| 古鎮煌| 宇野| 朱浩霆| 蘇二| 唐明|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奧比斯| 綠色和平| 世界宣明會| 無國界醫生| 樂施會| 護瞳行動| ChesterHo| 尼爾| 鄭立今晚Board野夜唔夜呀| 救世軍| 江皓昕一個月三十本| TIMETRAVELLER| 關琋鎂| 蛋白| EricChan| 方俊傑| 原人| 渾水| 阿嬋| VoiceTube| 潘度琳| 沈旭暉國際郵覽台| 張景宜| 宇澄| 英雄| 林燕玲| Moyashi| 李衍蒨| 鄭立電腦大爆炸| GloriaChung| 陳國榮文學遊囈| 石Sir| 林喜兒| 方景文| 夕立| RingoLi| 廖康宇| 小灰| PercyLeung| 邱翔鐘| 趙子龍| 伍常| 墨客隨筆| AmedeoRobiolio| 彭浩翔| 林宇| 藝造文件| 陸仙鋒| Simon| Helen| Mo爸| 雨田明| Judy| 虛竹| 活人拳| 葉梓誦| 玩主一高| 曾詩敏| 劍獅子丸| Moody| 劉偉民| 鄭立在神農街,想念腸仔蛋| Neo劇用來追,不用來評| IreneLee| 鄭立如何拉出來| 曾詩敏| RyanFung| HallieTam| 黃宣游| 林靖風| 綠色金融顧問團| 茶里| 鄧景康| 程總裁| 池逸知| JamieCheng| 鴻若遠| 吳蚊蚊| 張樂芹| 銀行家職業事務所| 金仔| 規佬| 紀浩基| 旅居客民誌| 呂嘉俊| Sci狗器| 莫坤菱| Meiling| 記者: 亞蘭澄司| 小山金明| 恭應湘| AnnWong| JimmyWong| 盧業威| Nicolee| 台客松| Ambre| 黃珍盈| 天衛六| 關小泉| 諾| 史諾比| HugoSze| 麥敬灝| TanHaLam| 謝利| Luna| BrianLiu| 莫小巧| 何阿嵐| PeterPang| 梁蔚澄| 林俊劭| BillyTong| CiviYap| WKC| KentLiang| 陳嘉文| EleanorNg| ElfaWong| 汶山| 吳修辰| 袁源隆| hedytsang| ellistse| wongjing| Clare| rubyleeyt| 思芳道| annayiu| tangmiukei| 仲偉 關於我們||[email protected] 請輸入需要搜尋的關鍵字 ©2022*CUP.ALLRIGHTSRESERVED. YOURDAILYDIGESTOFWHAT’SGOINGONINTHEWORLD. 5月13日 01. 在「孤星淚」的世界,巴黎人如何覓得快樂? 02. 從教皇到梵蒂岡囚徒:教宗國的沒落史 03. 擺脫俄羅斯,立陶宛朝能源獨立邁進 04. 希特拉是猶太人一說,從何而來? 05. 極浪費,超恐怖的漁業 06. 【展覽】「圓缺俱樂部」:直視與擁抱當代的脆弱 07. 莫生氣 08. Moyashi:並不新的新媒體 09. 呂嘉俊:粵菜文化如何去保存(二) 10. 林喜兒:黑錢勝地——金錢與權力的詛咒 文化生活,精神健康, 休息,壓力,打工仔,生活態度,職場,職場健康 2019年4月9日 byAnnWong A+A- 圖片來源:DanKitwood/GettyImages Burnout,有人稱作「過勞」,亦有人稱作「倦怠」。

但最貼切的形容,或許就是其字面意思——把自己燃燒殆盡、行屍走肉般的狀態。

在奴性深重的亞洲社會,此等「喪屍」見怪不怪,可是如今在歐美地區,「它們」亦無處不在。

美國「華盛頓郵報」分析,這種現象好比流行病,蔓延全球發達國家。

有調查發現,95%人力資源領袖指burnout令職場留不住人,這通常歸咎於過重的工作量及管理不善。

人力資源顧問公司FutureWorkplace研究主任DanSchawbel批評:「企業總是獎勵較長工時的員工,又取代那些未有承擔加多工作量的員工,這根本是造成burnout的系統性問題。

」 很多人以為,burnout只是「疲累」的另一種說法,跟「飢餓」或「寒冷」沒兩樣。

但一些真正受burnout所苦的人,親眼看到身體被壓垮的徵兆。

以AmeliaNagoski 為例,她修讀博士課程時,因嚴重腹痛而送院,醫生說「只是壓力」讓她放鬆。

後來才知,那是源自burnout的壓力誘發炎症。

心理學家 SherylZiegler 把burnout定義為「慢性壓力出錯」。

根據 MaslachBurnoutInventory 這個為量度員工burnout程度而設的調查,3種主要病徵為情感衰竭、憤世嫉俗和感覺麻木。

其他還有經常感冒或生病、失眠、以酗酒或網購等不健康方式減壓。

但至今仍難準確斷定真正的burnout。

感覺麻木是burnout的三大病徵之一,嚴重者更會出現炎症。

 圖片來源:路透社 部分或因burnout 並非醫學用詞,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未將此列為疾病。

但法國、丹麥及瑞典等國已承認burnout綜合症,視為請病假的合法理由。

Amelia的孖生姊妹、健康教育導師Emily認為:「人人都能直覺識別出burnout的感覺。

這跟藝術一樣,當你看到你便知曉。

」 Nagoski姊妹在她們合著的新書 Burnout:TheSecrettoUnlockingtheStressCycle 中,強調burnout是由慢性壓力而非壓力源引致,必須把兩者分清。

壓力源乃是外在,譬如待辦事項清單、財務問題或對未來的焦慮,慢性壓力卻是「當你面臨壓力源時,身體產生的神經及生理變化」。

要解決burnout問題,人們需要解決壓力本身,允許身體完成整個壓力反應循環。

然而,大家往往傾向把重點放在壓力源上。

Emily點出:「他們假設自己若能取得控制,做好事情並持續減少待辦事項,壓力自會消失。

」前律師PaulaDavis-Laack就曾是其中一員。

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令Davis-Laack經常腎上腺素飆升,午飯也沒時間好好吃。

當時她受頭痛、腹痛及感冒折磨,卻無醫生能夠斷症。

她曾試過在辦公室突然感到窒息後,跑進鄰近的診所大喊「救我」,又曾兩度進入急症室。

最後為免搞垮身心,她選擇放棄執業。

「好像那塊壓在我肩上的5萬磅重石頭,一下子被人拿走了。

」其後Davis-Laack按自己的狀況在網上搜尋,看到有關burnout的資訊。

「我心想天啊,這完全是我的遭遇!」她認為此症最早可追溯至青春期,「那時有很多教人出人頭地的資訊,曾經對我相當重要。

我把它們都內化於心。

」 醫護人員的burnout問題不只危及個人,更威脅整個公共健康。

 圖片來源:路透社 對工作責任感重的人,似乎相對容易 burnout,尤其是掌管他人性命的醫護人員。

近日,一份來自哈佛大學及多個麻省醫學團體的報告更表明,醫生的burnout問題構成公眾健康危機,危害醫生本人甚至病患,指「burnout與日漸增多的醫療失誤存在關係」。

StevenManning作為一名家庭醫生,一天看上30個症,晚上9時才下班,但當他仍為每次看症時間太短而過意不去時,醫院及保險公司卻依然施壓,要他接收更多的病人。

「我開始想,『我已經burnout了,我怎麼會變成這樣?我已不再享受我的工作。

」 1年後Manning轉做基礎醫療,病人付會員費求診,與保險帳單無關。

他少了文書工作,有更多時間幫助病人。

「我感受到久違的從醫樂趣。

在這之前,我甚少有空去解決病人的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衰竭,更別說整理思緒。

」現在他與病人討論抑鬱、焦慮及壓力,發現很多都有burnout問題。

假如懷疑自己將要burnout,一些方法有助減輕症狀,包括運動、睡眠及正面的社交聯誼。

有些人或會覺得,利用午飯時間到公園散步,或是擠出時間去學瑜伽,反令生活更忙更有壓力。

不過Ziegler建議,與社交平台保持距離,每天限用10分鐘,或只在求助時上網,自然能騰出時間。

但想當然,預防勝於治療。

Nagoski姊妹認為要避免burnout,在進行刻板工作時發白日夢、參與別出裁的發洩活動,以及擴闊個人視野,都是關鍵所在。

她們甚至建議,為自己寫下訃聞,藉此反思甚麼才有意義。

「聽起來很陰暗,但這樣可令你思考,自己是個怎樣的人,甚麼又是最重要的。

」 上一篇文學遊囈:日本史的第三極 下一篇達文西是當年的環境保護主義者? 相關新聞 張樂芹:「大辭職」浪潮下,老闆們應如何應對? 2022年5月11日 by張樂芹旅創行者 銀行家職業事務所:投行外匯Sales都要識API?簡介eFXSales工作 2022年5月10日 by銀行家職業事務所投行解碼 「擺爛學」:為何身邊的人和事都無法進步? 2022年4月29日 by鄧妙奇 紳士大哥:移民外國如何由二等公民進化成一等公民? 2022年4月28日 by紳士大哥 是時候,重新面對返工的成本 2022年4月27日 byTanHaLam 【SoulMonday】同事互讚,告別「自閉」 2022年4月25日 byAnnWong 銀行家職業事務所:投行面試失敗原因揭秘!為何總說不中僱主最想聽到的話 2022年4月6日 by銀行家職業事務所投行解碼 普京等領導人應學的事:謙虛、知所進退 2022年3月30日 by天衛六 熱門文章 呂嘉俊:燒鵝應該怎樣吃? 2022年3月30日 by呂嘉俊味字慢 真有不中COVID的體質? 2022年3月7日 byTanHaLam 茶里:在台灣很平常,在香港卻很罕見的事 2022年3月10日 by茶里我移居台灣生活的日子 制裁俄羅斯,日本壽司店也受害 2022年3月21日 byTanHaLam 昨日要聞 斯里蘭卡危機:壟斷政壇的政治世家 陶傑:烏克蘭戰爭的東西方心戰 大型檢測所費不貲,但真的物有所值? 將來,你的廚師機械人會懂得試味 女性營運的阿富汗醫院 城市如何利用自然之力預防洪災? 【陶與戲】男人必看:一個快樂的傳說 在倫敦求存——最強省錢組合超市MealDeal 吳蚊蚊:旅行的味道 方俊傑:絕頂好老細——不過是個平凡人 星級話題 亞洲電影節|特朗普|普京|AI|人工智能|北韓|展覽|小說|疫情|台灣|總統|基因|酒|北歐|投資|非洲|出版|食物|歐盟|醫療|運動|餐廳|podcast|南韓|烏克蘭|Facebook|奧運|女性|飲食|遊戲|道德|日劇|警察|示威|足球|建築|閱讀|人權|城市規劃|社交媒體|自由|新聞|意大利|歷史|疾病|國際關係|軍事|打工仔|獨裁|廣告|愛情|韓國|動畫|骸骨|宗教|能源|文化|語言|戰爭|蘇聯|社交|經濟|納粹|法律|難民|教育|消費|青年|插畫|言論自由|漫畫|電影|氣候變化|外交|美國大選|大腦|城市|文學|音樂|學習|溝通|運動員|貿易|學生|Brexit|書|工作|兒童|農業|社會|大數據|人際關係|屍體|中美關係|家庭|抗疫|科技|不真實歷史事件簿|脫歐|政治|政府|環保|杜林普|抗爭|防疫|移民|旅遊|暴力|企業|桌遊|心理|食材|婚姻|媒體|全球暖化|香港|體育|眼疾|社區|生活|Covid-19|民主|情緒|恐襲|中國文學|傳染病|犯罪|創業|職場|死亡|信仰|google|設計|碳排放|第二次世界大戰|電子遊戲|心理學|ESG|智能手機|藝術|劇集|網絡|鄭立|動物|美劇|時裝|boardgame|選舉|Netflix|澳洲|西班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