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論 - 求真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又稱依戀理論,最早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提出,他認為小孩一出生就會依賴照顧他的人,以免於自己受到外在的威脅,隨著心理學 ...
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目錄
1理論形成
2理論的驗證
2.1陌生情境測驗
2.2靈長類實驗
3以依附理論看兩性互動
3.1親密依附
4參考資料
5視頻
繁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
167.99.71.17
登入
工具
閱讀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依附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 搜尋
依附理論(AttachmentTheory),又稱依戀理論,最早由約翰·鮑比(JohnBowlby)所提出,他認為小孩一出生就會依賴照顧他的人,以免於自己受到外在的威脅,隨著心理學家的研究,漸漸地被帶到了成人伴侶世界,依附關係影響到的不只是小孩與母親的互動,更是終其一生的生活。
[1]
目錄
1理論形成
2理論的驗證
2.1陌生情境測驗
2.2靈長類實驗
3以依附理論看兩性互動
3.1親密依附
4參考資料
5視頻
理論形成
約翰·鮑比原圖鏈接
「依附理論」最早由約翰·鮑比在1950年代所提出。
根據鮑比在其所發表的著作《依附和失落》(AttachmentandLoss,1969)[2]中提出「依附」是演化上留存下來的產物:小孩子一出生就會依賴身邊重要的人(媽媽),讓自己免於受到外在的威脅,並發展成自我與外界互動的方式。
[1]媽媽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0-3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這個階段內,孩子跟媽媽之間的互動關係,反映及影響孩子長大後的兩性關係及和其他人的社交生活。
[3]
約翰·鮑比被稱為「依附理論」之父,[4]而瑪麗·愛因斯沃斯,與約翰·鮑比一起在倫敦研究時,她發明的許多情境測驗研究以提升「依附理論」的立論,是現代「依附理論」的「基石」,[5]被後世稱為「依附理論」之母。
[6]
理論的驗證
陌生情境測驗
瑪麗·愛因斯沃斯與嬰兒原圖鏈接
陌生情境測驗原圖鏈接
瑪麗·愛因斯沃斯,在1965年,進一步拓展了鮑比的依附理論,發明了「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SituationTest)來驗證母親與嬰兒依附的關係。
在情境測驗中,幼兒被帶進一個陌生房間,房間內擺滿玩具。
母親在場時,幼兒會被鼓勵去探索周遭環境;但幾分鐘後,一位陌生人會進來,接著母親會離開。
在經過這次短暫分離之後,母親又會回到現場。
研究人員要研究觀察,母親離開房間以及重回房間時,幼兒的反應如何?通過分析兒童在不同陌生情境場景中的反應,來測試嬰兒或兒童與母親的互動關係,並進而劃分兒童不同的依附類型。
愛因斯沃斯發明的情境測驗研究方法,及對兒童依附類型的劃分,為之後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6]
瑪麗·愛因斯沃斯將一歲大的寶寶與母親及陌生人共處一室,過一會兒請母親離開,觀看寶寶和陌生人的互動,歸納出孩子有以下三種反應:
1.安全依附型(secureattachment)
母親在場時,孩子敢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當母親離開時,孩子會稍微緊張、不安,但仍可和陌生人友善地相處;當母親返回時,孩子表現得愉悅並尋求肢體上的安慰。
2.抗拒型(resistantattachment)
母親離開後,孩子會呈現出焦慮、哭鬧等狀態;母親返回後,孩子產生衝突的表現,孩子會跑向母親,但是母親要接近他時,卻會跑走,或者對母親拳打腳踢,似乎以行動怪罪母親先前的遺棄。
3.逃避型(avoidantattachment)
母親離開時,孩子只有少許的痛苦反應;母親回來後,也不會表現得高興,常用「忽略或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周遭事物的變化。
除此之外,另有第四種類型,這種類型的學術名稱稱為紊亂型依附(DisorientedAttachment),此類型是由安斯沃斯的同事瑪麗‧緬(MaryMain)所提出,此類型的孩子沒有特定的反應模式,而是會根據環境來表現出迴避型依附策略或焦慮型依附策略。
[7]
靈長類實驗
除了瑪麗·愛因斯沃斯的幼兒研究之外,研究靈長類的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Harlow)也做了相關的實驗來驗證依附的重要性。
哈洛以猴子為實驗對象,他將幼猴關在一個籠子裡,裡面擺放著兩個人造的猴媽媽,一個是由鐵絲做成的,上面綁著奶瓶,另一個則是由布偶做成的,裡面擺著會散發溫暖的設施。
依照當時流行的行為主義,猴子應當會花大部分的時間待在鐵絲媽媽身上,因為鐵絲媽媽提供了奶水,食物是有助於孩子生長下去的關鍵,因此猴子應當會被制約在鐵絲媽媽身上。
然而猴子卻將大多的時間都花在布媽媽身上,每天只花三個小時待在鐵絲媽媽身上,甚至猴子在吸吮鐵絲媽媽身上的奶瓶時,仍然緊緊抱著布媽媽。
這個實驗證實了依附的重要性,即使我們需要食物來餵飽我們,但除了食物之外,我們更需要愛與溫暖的感覺。
[1]
以依附理論看兩性互動
愛因斯沃斯突破性的陌生情境測驗研究工作使後世學者,和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依附理論」及理論的不同風格,更進一步讓我們了解,這些風格如何影響個體成年後的社交行為。
依附關係並不只是影響嬰兒,兒童和母親互動的關係,愛因斯沃斯認為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在建立其人際關係時,特別是親密關係,這些特點仍會顯露出來,終其一生依附關係都會影響到個體成年後的兩性關係和其他人的互動關係和社交生活。
[8]
在安斯沃斯之後更有辛蒂‧哈珊(CindyHazan)與飛利浦‧薛佛(PhillipShaver)兩位心理學家,依安斯沃斯的理論推演,假設愛情亦是一種依附型式,進一步提出愛情關係中的依附型態。
[7]
親密依附
人的依附關係在各個年齡階段間各有不同,在幼兒時為親子依附;成年時則為親密依附。
依附是「生死相關的事」,因為幼兒若沒有成人可供依附就無法存活。
所以當我們依附的對象從「父母」轉到「另一半」時,另一半對自己的一舉一動,才會這麼讓人在意,甚至無法理性的判斷跟處理,那是因為生存的安全感被威脅了。
我們幼時與父母之間的互動,會形塑我們的依附類型,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
[9]
依附類型
1.安全依附(SecureAttachment):
我好,你也好。
能夠有自信的處理好兩人關係,了解自己的想法與需求,也能尊重和信任對方,是在成長過程中情感和安全感都獲得滿足的人。
2.焦慮依附(AnxiousAttachment):
我不好,你好。
在成長過程中未獲得足夠重視,對自己沒信心,而衍生出慣性贊同、討好他人的行為。
會用一些方法去測試對方對自己的愛,但結果常常都是令他失望的。
當發生爭執或關係變差時,容易產生自責、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心態。
3.逃避依附(AvoidantAttachment):
我好,你不好。
不輕易相信他人,對人的信任度低,喜歡自由自在、一個人的生活,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工作跟興趣上。
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對重要他人失望,所以養成凡事靠自己,不依賴他人的行為模式。
4.混亂依附(DisorientedAttachment):
我不好,你也不好。
在關係中有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希望對方能接納自己,另一方面又害怕更進一步的親密關係會帶來傷害,不相信有人愛自己。
在成長經歷中,或許曾被情緒化的方式對待,或有一些沒有解決的重要事件,讓他在關係中找不到一個好的相處與對待另一半的方式。
[9]
他們可能會以用嚎啕大哭、吵鬧等阻止對方離開;失敗的話會情緒低落,又會嘗試與對方疏離,好讓自己別太傷心;要是對方仍不回來的話,他們會嘗試接受分離,正常生活,但想到對方時仍會傷心。
[10]
當成年人有需求,需要尋求幫助時,我們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伴侶)...,如果是伴侶患上分離焦慮的話,簡單一個擁抱就是最直接的安慰。
依附理論是近年來探索愛情及兩性關係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
[11]
參考資料
↑1.01.11.2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泛科學 .2016-09-26 [2019-08-23](中文).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Bowlby,J.AttachmentandLoss(PDF).NewYork:London:HogarthPress.1969[2019/08/19].ISBN 0465005438.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4種依戀類型,帶給孩子4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積木寶貝長春.2018/08/11[2019-08-23].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經典作品
↑依戀理論.知乎 . [2019-08-23](中文).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6.06.1她一直工作到80歲,專門研究「嬰兒的依戀」,總結出3種不同類型.2018-06-26[2019-08-23].
↑7.07.1愛情一種立足四宮的依附.每日頭條.2017-06-01[2019-08-23](中文).
↑【科研助手】瑪麗·愛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
↑9.09.1依附理論與依附類型.Meetype.[2019-08-23](中文).
↑「相處課」不在身邊便懷疑對方,分離焦慮症患者最需要一個抱抱
↑「你是不是不愛我?」──從依附理論看情緒勒索
視頻
戀愛關係中的四種依附理論了解一下是沒有安全感又黏人
《愛情也可以很科學》依附理論的介紹與應用
取自"https://factpedia.org/index.php?title=依附理論&oldid=3505953"
分類:170心理學總論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使用無效自封閉HTML標籤的頁面
此頁面最後編輯於2021年11月7日(週日)06:35。
個監視中的使用者
隱私政策
關於求真百科
免責聲明
服務條款
手機版檢視
延伸文章資訊
- 1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 依附理論系列(一)
依附理論最早是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來的。根據鮑比的看法,依附是演化上留存下來的產物:小孩子一出生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通常是媽媽),藉此保護 ...
- 2包比依附理論 - 阿摩線上測驗
(是一個(或一組)關於為了得到安全感而尋求親近另一人的心理傾向的理論。當此人在場時會感到安全,不在場時會感到焦慮。此理論最早由約翰·鮑比(J. Bowlby) ...
- 3你的戀愛是哪種模式?什麼是依附理論?【心理學】 | 維思維
- 4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
--1933年﹐開始精神疾病研究及精神分析的工作。同時﹐開始和Klein一同從事進行兒童精神病的研究。曾在軍中擔任精神治療師。 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
- 5依附理論(三):嬰孩沒安全感?認識四種依附類型 - 關鍵評論網
透過Mary Ainsworth發展的標準測試程序Strange Situation paradigm,嬰孩和媽媽之間的依附可以被分為四個類型。 1. Secure Attachment(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