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才在台灣:「我可以為你做什麼?」 - 換日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yes123 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更表示,若全球疫情遲遲無法緩解,就需要擔心「輸入性失業」的壓力──畢竟台灣工作機會的「胃納量」,現階段並沒有太大變化。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時事現場
現場
世界人才在台灣:「我可以為你做什麼?」
換日線編輯部
2021/02/04
4470
PhotoCredit:Shutterstock
從人才長期淨流出,到「世界人才在台灣」的榮景乍現,蘊含著全新的機會與挑戰。
我們該如何與這些「遠赴台灣築夢」或「海歸回到故鄉」的各方國際人才合作,他們又如何看待在台灣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採訪、撰文:換日線編輯部
台北市信義區,冬季中難得的一見的暖陽照耀下,今年32歲的BenjaminWu面對鏡頭,流利的英文和略帶口音的中文夾雜,侃侃而談自己回到故鄉數月以來的心得。
「我爸媽都是台灣人,雖然從小在美國長大,但一直和台灣有連結。
這次因為美國疫情嚴重,我和很多背景差不多的ABC(台裔/華裔美國人)朋友回來長住、陪伴家人,更發現這裏真的是個擁有很棒生活條件的地方⋯⋯」
「雖然事業和家庭重心都在美國,但這次回來不是只為避疫而已,更想看看自己能為故鄉做些什麼事情──我們很多人的想法都是一樣的,有人想在這裏工作,有人想把投資移到這裏。
事實上,我這段時間就陸續洽商過不少(台灣的)投資機會。
」
「但包括薪資水平、政策法規、產業結構、思維習慣等等,台灣和美國畢竟完全不同,所以我想所謂的『資金、人才回流』,其實不是表面上看來這麼容易的事情⋯⋯」
圖/汪忠信 攝影
BenjaminWu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曾獲選《富比世全球年輕領袖榜》(Forbes30under30)的他,目前於美國知名投資公司擔任合夥人。
他也是自去年(2020)以來,在台灣引起不少討論的「25萬回流人才」之一。
或者更精確來說,自2019年底以來,以長居美國、香港、中國大陸、日本為主的年輕國際職場菁英,來台「探路」的人數正快速增加中──他們的國籍、產業、背景和來台理由各自不同,卻同樣想在台灣展開職涯或生活中的下一章。
中美對峙、疫情肆虐,各國人才來台探路
根據移民署2020年最新統計,目前來自各國、定居台灣的人士(非持觀光簽證),有近80萬人。
這個數字不僅較2013年成長了50%以上,來台工作人士的產業和學經歷背景,也有日趨專業化的趨勢──根據行政院統計,2020年經政府許可聘僱的外籍專業人士達4萬人以上,不僅較2019年成長逾15%,也創下近10年來新高。
圖/換日線編輯部 後製
「自從2018年左右,隨著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跨國科技公司開始把台灣列為『分散風險』下的選項,也帶來更多(海外聘僱的)機會,」一位長期任職於知名外商位在北京的「亞太區總部」,去年轉調至台灣的美籍科技業高階主管說:「台灣一直是半導體、IC設計和精密代工的重鎮,中國過去靠規模急起直追,但當(美中)出現矛盾時,台灣便成為理所當然的潛在選擇。
」
更大的「專業人才移民潮」,來自過去10餘年間在世界各國求學、工作,如今紛紛回到台灣尋找機會或回饋故鄉的「海歸」人士,其中又以科技、金融業背景者居多。
2017年離開微軟(Microsoft)亞太區研發總監職務,回台創立非營利組織「臺灣AI實驗室」的PTT創辦人杜奕瑾;與2019年回台定居的YouTube共同創辦人陳士駿,即為其中的代表性指標──這也反映了過去兩三年來,台灣逐漸從「人才淨流出」轉為「人才淨流入」的現象。
「過去我們出去,是為了追求更大的舞台;現在則是把舞台帶回台灣的時候了,」杜奕瑾在兩年前接受《換日線》專訪時即表示,在全球軟體科技領域,台灣其實一直為美國、中國等地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優秀人才」。
這是因為台灣主要仍以(科技)硬體、代工為主導,軟體人才相對美國等地,較難有發揮空間。
但正如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從「晶圓代工」等領域,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為台灣取得關鍵位置一樣,只要台灣能於如今以軟體為主的領域找到「機會」,人才自會快速回流。
沒想到的是,走過鉅變的2020年,這個「機會」除了產業本身的逐漸轉型外,更主要來自一場席捲全球,累計確診人數破億、死亡人數超過200餘萬的疫情──在過去吸納大量台灣專業人才的中國和美國,如今一個是資訊相對不透明的「疫情來源地」、另一個則是受創最深的國家之一;反觀台灣防疫有成,綜合成績於全球名列前茅。
(註)
在歐美、中國等地疫情肆虐強大的「推力」,與台灣守住防線的「拉力」下,許多人回台本是為了短期避疫,如今紛紛決定若能找到在台發展的機會,就「不再離開了」。
迎接「國際人才時代」,我們準備好了嗎?
圖/Shutterstock
然而,在難得的「世界在台灣」榮景乍現同時,台灣是否準備好接納這群來自四面八方、文化與背景均不相同的各國人才?在人才大量「回流」的趨勢下,是否也蘊含著「高成低就」、「過度競爭」或「隱形失業」等風險?
對政府來說,「人才淨流出」的長期問題可望一夕反轉,自是樂見其成。
猶記得2015年時,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發布「2021全球人才」調查,點出台灣長期人才淨流出的現象,甚至預測2021年將成為新興亞太地區人才失衡(外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當時引發各界熱議;但時至今日,情況卻出現巨大反轉──總統蔡英文於2020年國慶演說時表示:「台灣在國際上的面貌,越來越清晰,比過去任何時期都更加亮眼。
」並指出未來施政重點之一,為「打造台灣成為國際資本、人才及數位技術匯聚的重鎮」;政府相關單位更陸續推出「海外人才歸國方案(LIFT)」、「就業金卡」、「亞洲新矽谷」等措施與計畫。
但當產業界實際面對這人才淨流入的「突來驚喜」時,情況卻未必如此樂觀:《換日線》專欄作者,過去長居中國的文創工作者馬振洲,於2020年中即陸續以〈當海歸菁英遇上本土企業,「配對」前請先調整心態〉;〈「海外菁英返台,求職易如反掌」?事實是:他們可能已成「隱形失業者」〉等文章討論此議題,並獲得各界許多反饋──當中點出由於產業特性、薪資結構與職場文化等的差異,台灣產業界未必能順利吸納這群生力軍。
「(許多本土公司)不是過於樂觀地將他們(海外人才)視為『救世主』,就是十分排斥地『等著看笑話』;反觀歸國人才們也經常過於樂觀地期待自己能夠『大刀闊斧地改革』、或抱持『懷才不遇』的抑鬱心情⋯⋯。
」
這樣的磨合,也正確實地發生在今日的台灣社會當中──其中最現實的一點,反映在薪資待遇和工作機會上。
根據yes123求職網於2021年1月底公布的調查,有22.3%曾具海外工作經驗的專業工作者,目前已返台開始求職、工作。
然而儘管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受訪公司透露,願意提供海歸人才較高的薪資(25.2%)與錄取機會(33.8%),但在大多數的案例中,「海歸」人才仍多要面臨薪資較過去為低的狀況。
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更表示,若全球疫情遲遲無法緩解,就需要擔心「輸入性失業」的壓力──畢竟台灣工作機會的「胃納量」,現階段並沒有太大變化。
「關鍵還是在產業轉型,」近期自日返台,現任職於法律事務所的律師沈佳儀在接受《換日線》專訪時說:「台灣目前仍卡在薪資結構的問題上,就算你(在海外)有多漂亮的學經歷都沒有用,薪水還是不會上去──這是因為產業本身限制了人才收入,政府應該朝這方面努力,才是(人才外流的)治本之道。
」
此外,對於在台灣絕大多數的本土工作者來說,如何適應、接納背景可能截然不同的外籍/海歸人才,也是中長期必須面對的課題。
「台灣,我可以為你做什麼?」
從人才長期淨流出,到「世界人才在台灣」的榮景乍現,蘊含著全新的機會與挑戰。
我們該如何與這些「遠赴台灣築夢」或「海歸回到故鄉」的各方國際人才合作,他們又如何看待在台灣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無疑是從了解彼此做起。
因此,在以下的專題故事中,《換日線》採訪團隊聚焦多位國籍、背景、學經歷均大不相同,卻同樣在近期來到或回到台灣的職場專業人士,談談他們各自的故事,與對台灣產業現狀的觀察與展望。
而在採訪與邀稿過程中,我們看到無論是曾在美國軟體巨擘擔任要職的專業經理人MikeCalcagno,自聯合國「退役」回台創業的青年JackHuang,留學香港後於當地創立NGO、最近加入台灣跨國新創公司的楊絜茹,擁有14年中國、外商經驗的楊永苓,到本文開頭所提到的BenjaminWu⋯⋯他們各自的故事儘管大相徑庭,卻同樣在此刻齊聚台灣,也都認真思索著自己可以為這片土地做些什麼──這一點,與此刻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並無任何不同。
或許,在「人才回流」、「鮭魚返鄉」、「資金湧入」、「亞洲矽谷」⋯⋯等名詞之外,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此刻身在台灣的,真實的人,能否利用這個難得的時機,真正開始更有意義的合作,並且讓台灣這片土地變得更好?
《換日線》2021春季號《世界人才在台灣:「我可以為你做什麼?」》,說的就是他們的故事與心聲。
註:在澳洲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Policy)於2021年1月底的最新統計中,綜合考量確診比例、死亡率和醫療資源分配等指標,台灣為全球抗疫前三名,僅次於紐西蘭和越南。
備註:本文原刊於換日線2021春季刊《世界人才在台灣:我可以為你做什麼?》,更多世界人才故事,請參考本期雜誌。
執行編輯:林欣蘋
核稿編輯:張翔一
人才回流
人才返鄉
海外人才
留學生
職場
台灣
外資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參考資料
TOP
換日線編輯部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110個城市的20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看更多
上一篇
【台灣記者在緬甸】2020疫情回顧:即使遭到減薪、疑似確診,我報導事實的使命從未改變!
下一篇
「沒有一個國家,是為了失敗而防疫的」──日台檢疫現場有感:願我們不忘那默默付出的一群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換人說說看ExclusiveInterview
專訪「台灣Google第一人」簡立峰(上)讓位年輕世代,台灣黃金兩年變十年
換人說說看ExclusiveInterview
台積電招「文組生」告訴我們的事:別把學以致用想窄了!
換人說說看ExclusiveInterview
從新創到社企,「國際人才」的自我探索──楊絜茹:「好好做自己就好」
現場Live
精準下針 一點一點改變基隆
【未來人才進行式】EP1小紅帽創辦人林薇Vivi
熱門文章
1
金卡戴珊「被炎上」的MetGala紅毯造型:博物館典藏的歷史服飾,到底可不可以穿?
2
從洗碗機看文化差異:在紐約公寓,它比洗衣機更常見!
3
美國主管如何應對「很雷」的新人,讓我學到的一課──是時候放下「亞洲式說教」了
4
不准外國人買房、禁止「盲標」房產⋯⋯加拿大「打房四大手段」能解決購屋困境嗎?
5
英籍獵頭在台灣:觀察人才市場近10年,給本土企業和年輕世代的衷心建議
6
從中韓兩千多年的歷史交織,看韓國對漢字去留的「愛恨糾葛」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延伸文章資訊
- 12020轉職指南!10大新興職業之外,台灣最缺的人才原來是這 ...
2020轉職指南!10大新興職業之外,台灣最缺的人才原來是這一種 · 生技、醫療AI資料科學家 · 智慧製造工程師 · 聆聽客戶管理師 · Chatbot、自然語言處理工程師.
- 2未來人才決勝2030,現在就要準備好| 滕淑芬、邱于瑄 - 遠見雜誌
參照104人力銀行今年8月發布的《半導體人才白皮書》,更能掌握科技島人才 ... 長劉揚偉在半導體產業協會的「領袖座談」表示,2021年台灣半導體需要2.8 ...
- 3「醒醒吧!台灣不需要這麼多人才」 七年級生沉痛告白超中肯
- 4台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國際事務人才? | English Career
現在資訊變化快速,知識需要更專精,懂英文的人沒辦法進入專業領域,而專業人士不懂英文,這種時代已經過去了。懂專業,英文能力又強,才是當代人才的首選。 戰略思考的 ...
- 5台灣下一波新興職業,這8種人最被看好 - 104職場力
依照台灣就業市場的接受度,與就職門檻的高低,《Cheers》雜誌歸納出以下8種可能已經或很快就會在台灣出現的熱門人才。 第1種:在家工作輔助師(Work fr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