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授變成學生- TAAZE 讀冊生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什麼今天的學生越來越難教?…」 於是,她讓時光倒流,重返新鮮人生活…… 本書作者匿名的麗貝嘉‧納珊(Rebekah Nathan),是美國一所型的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教了15年書 ... 學堂 冊格子 二手書送你 登入 會員中心 Loading 購物車 書籍 中文書 雜誌 中文雜誌 日文MOOK 歐美雜誌 韓文雜誌 電子書 中文電子書 中文電子雜誌 二手書 二手中文書 二手簡體書 二手原文書 二手日文MOOK CD/DVD CD DVD 文具百貨 創意文具 生活百貨 健康很簡單 最高6%紅利 我要賣二手書 進階搜尋 ToggleDropdown 搜尋欄位 全文 書名/品名 作者/設計師 出版/製造/代理商 標籤 商品類型 選擇品類 全館 書籍 雜誌 電子書 二手書 唱片影音 文具百貨 選擇類別 選擇小分類 售價 至 元之間 折扣 請選擇 1折 2折 3折 4折 5折 6折 7折 8折 9折 至 請選擇 1折 2折 3折 4折 5折 6折 7折 8折 9折 折之間 出版日期 到 之間 二手書條件 請選擇書況 全新品 近全新 良好 普通 差強人意 請選擇備註 無畫線註記 有畫線 有註記 有畫線及註記 作家簽名 蓋藏書章 有附件 其他 野村萬齋電影交換券生活斷捨離羞辱創傷負債2000萬 TAAZE讀冊生活 0 全文 書名/品名 作者/設計師 出版/製造/代理商 標籤 野村萬齋電影交換券生活斷捨離羞辱創傷負債2000萬 首頁 登入 暫存清單 書籍 中文書 雜誌 中文雜誌 日文MOOK 歐美雜誌 韓文雜誌 電子書 中文電子書 中文電子雜誌 二手書 二手中文書 二手簡體書 二手原文書 二手日文MOOK CD/DVD CD DVD 文具百貨 創意文具 生活百貨 我要賣二手書 健康很簡單 最高6%紅利 學堂 冊格子 會員中心 當教授變成學生 優惠價:88折,NT$220 可購買時通知我 首頁 > 中文書 > 教育 > 教育學 > 當教授變成學生 當教授變成學生 Myfreshmanyear:whataprofessorlearnedbybecomingastudent 作者:麗貝嘉‧納珊 4評價 30收藏  30收藏   10二手徵求  10二手徵求   82人次試讀 定價:NT$250 優惠價:88折,NT$220 已售完,補貨中 其他版本: 其他二手價 24折 60元起 圖書館借閱 臺北市立圖書館 新北市立圖書館 臺中市立圖書館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臺南市立圖書館 高雄市立圖書館 臺灣大學圖書館 新竹市文化局圖書館 什麼是借閱查詢 借閱查詢功能可以連結到市立圖書館的館藏庫存,您可以藉由這個功能連結到該圖書館的網址,向圖書館員進行預約借閱。

若圖書館沒有收藏這本書,您也可以寫信建議圖書館員採買。

你知道,全台圖書館藏書總量超過一億了嗎?多多利用圖書館資源,讓您的閱讀不只精彩,更加環保。

可購買時通知我 放入暫存清單 限量贈品登琪爾SPA「療程禮券」剩餘數量>5活動辦法:1.活動期間(2022.05.25~2022.6.23)全館單筆消費不限金額即可獲得【登琪爾SPA療程禮券】乙組,單筆訂單不累送,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2.電子書、電子雜誌消費金額亦可累積;唯訂單內須至少含一項實體商品(中文新書、二手書、雜誌、百貨、影音),贈品隨實體商品出貨時寄出。

3.讀冊生活保留修改及終止活動之權利。

贈品說明:印刷品注意事項:單筆訂單不可累送。

寄送地區限制:沒有限制限量贈品登琪爾SPA「療程禮券」贈品庫存>5見活動詳情 我想讀 正在讀 已讀完 同步收藏 分享至臉書 我想讀 我要賣 了解更多 TAAZE不僅可以『買書』,還可以讓您『賣書』,讓您免出門、免聯絡、免查帳,快速把家裡的二手書變現金。

行銷分紅 了解更多 立即開通權限 什麼是行銷分紅 TAAZE透過您的網站、部落格、微網誌、facebook...推薦而成交的商品,直接分紅給您現金。

商品資料 作者:麗貝嘉‧納珊譯者:張至璋出版社: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06-09-01ISBN/ISSN:9867416538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類別:中文書>教育>教育學類別有誤? 我的分類建議: 您的建議正在處理中... 標籤:人生至少一次壯遊2016我讀過您的標籤:新增您自己的標籤 內容簡介 章節試閱 購物須知 文字字級 在大學教書十五年之後,她發現自己越來越不了解學生們都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同事們和她一樣都有個相同的問題:「為什麼今天的學生越來越難教?…」於是,她讓時光倒流,重返新鮮人生活……本書作者匿名的麗貝嘉‧納珊(RebekahNathan),是美國一所型的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教了15年書之後,她發現自已無法瞭解當前大學生的行為舉止。

她和同事商談,發現大家都很困惑:為什麼今日大學生變得那麼難教?現在的大學生比以前愛作弊,更無禮,更無精打彩嗎?他們到底關不關心成績和教育?納珊決定利用休假一年的時間,以高中畢業的良好成績,獲准註冊入學,混跡在大一新生之間,「刺探」現代大學生是怎麼回事?為了體驗學生生活,她搬進學生宿舍,登記了全讀課程。

她在學生餐廳吃喝,加入學生俱樂部,並且以五十來歲的年紀堅持參加體育活動,定期玩翻翻滾滾的排球和拉拉扯扯的美式足球。

納珊成功地處理她的身份問題,發現班上同學難得問她私人生活,或是她為什麼以這種年紀上大學。

納珊的這項舉動,危險性不下於情報員,因為一旦被人識破,後果可能破壞一生學術。

此外還有個更大問題,學術倫理和一般道統如何看待資深學者偽裝做學術研究?一九四○年代的「化身博士」(Dr.JekyllandMr.Hyde),與後來的電影「變蠅人」也有類似將自身置入研究的情境中。

匿名麗貝嘉‧納珊在這本書中,是個真實的化身博士,冒著變蠅人的危險,從事人類學研究。

她也自問人類學界和學生能允許學者這樣做「化裝刺探」嗎?她算不算欺騙?學校贊同嗎?然而更重要的是,她發現了什麼?對美國大學和全球教育界,有什麼啟示和警惕?本書「後記」也花了不少篇幅來討論訪問者與被訪者之間的互相尊重關係。

可以說是對讀者上了一堂人際、法律和人權的課程。

《當教授變成學生》是納珊與學生、教授和其他大學教職員的訪問、交談、互動,以逐日細心觀察為基礎,所撰寫的真實大學生活。

是學生、家長、教授、大學行政人員、以及今日任何關懷高等教育的人都應該讀的書。

相關推薦「麗貝嘉‧納珊運用她的人類學家素養,以及教授當學生的技巧,呈現給我們大學一年級新生體驗的特殊面貌。

她還展現今日大學生面對學生文化,社會規範和大眾期望時,未經過濾的純潔看法。

對當前所有從事大學教育者,這是本有深度的書。

」-蘇珊H.莫菲(康乃爾大學,學生與學術部,副校長)「這是本讓人從頭到尾一口氣看完的書。

主題牽涉廣泛,橫跨友誼和群體生活,地點涉及大學教室和宿舍生活,經驗涉及少數民族,以及人數日益增加的國際學生。

麗貝嘉‧納珊遂以其熟練的人類學技巧來研究這個‘大學村’。

當我們親近的這些大學生,參與這個社會的大團體時,老師、學生、父母會發現本書的光芒。

」-露依絲葳絲(作家,《同學會》作者)「首先要說明,坊間極少這類書。

作者住進學生宿舍,在教室上課,而她原本卻在此擔任多年教授,多麼神妙。

從她註冊為新生開始,透過她的人類學者眼光,我們始得知學生世界有多不同,不是教授能想像的。

我想,每個對大學生生活感興趣的人,不管是否為了學術,都會想看這本書,都會欣賞這本書。

」-瑪格麗特愛森哈特(科羅拉多大學包德分校教授)「這是本傑出的書,也是我在本世紀閱讀過最重要的書。

我深知它會改變我的教課,激發我的寫作。

麗貝嘉‧納珊隱藏自己,當個學生,住進校舍,可謂膽大心細,特別是她已是個五十來歲的人類學女教授。

她那些同學的故事非常迷人,而這些學生是多麼疲憊,卻又聰明地適應著當前的制度………大學系所人員多半渾然不覺的世界。

她的記載揭露,也解決了不少神秘的事,像為什麼有那麼多大學生不讀指定的書?為什麼星期五的課如同大難?什麼原因學生不願意參加課堂討論?為什麼多半大學生不願意在課外討論觀念問題?為什麼國際學生見到美國大學生的舉止那麼吃驚,甚至驚嚇?本書值得我們重視,在於它對於私人事物的道德療方,例如醉酒和欺騙。

納珊擅於說故事,她描述人們努力在大學營造共同體之際學生方面的發展,讀來既有趣又傷感。

《當教授變成學生》就是一本既有趣又傷感,令人眼前一亮,心智掙扎的好書。

如果我知道作者是誰,我會熱切而誠懇地向她祝賀。

」-愛蜜麗托絲(路易斯安納大學,作家)「《當教授變成學生》觀察敏銳,充滿睿智,但是毫不做作。

它可當成小說,參考書來讀。

,尤可喜的,它說出許多我們關心的事。

麗貝嘉‧納珊細心的實地調查訪問,以及精明地慎選主題研究,為美國大學生活帶來動人而重要的收益。

」-約翰范馬能(麻省理工學院)作者簡介:麗貝嘉‧納珊(RebekahNathan),人類學博士,曾在美國海外廣泛進行實地研究工作。

目前是“某大”人類學教授,教大學部及研究所課程,兼任大學畢業生輔導協調人。

章節試閱1歡迎來到「某大」Welcometo"AnyU"十年前,我絕不會想到要寫一本書來談有關我在「某大」的大學生涯。

我是個文化人類學者,畢生大部份的教書生涯是在美國之外的一個偏遠鄉村裡(不說明地點是為了尊重所有本書中的匿名者及更改姓名者)。

我是個傳統的文化人類學者,花了好幾年時間,學習當地語言,瞭解另種文化習俗。

我參與村裡的活動,觀察人們的生活。

我加入村裡的組織,訪問當地人,還跟他們建立起長期的友誼。

我記載下人類社會演進史,或是以描述的方式寫出一群人的逐日生活情況,希望能捕捉到造成這個社會生命及文化改變的個人動力。

從美國的學校宿舍換到國外村莊生活,真是個大改變,然而也許如此反倒使我找到撰寫本書的一些理由。

我記載下人類社會演進史,或是以描述的方式寫出一群人的逐日生活情況,希望能捕捉到造成這個社會生命及文化改變的個人動力。

從美國的學校宿舍換到國外村莊生活,真是個大改變,然而也許如此反倒使我找到撰寫本書的一些理由。

在大學教了十五年書後,我發現我對學生越來越不解。

為什麼那些大學生除了有必要解決的課業問題外,不再到我辦公室來聊聊?為什麼他們對我真誠邀請,在我指導下做些課外研究,沒有反應?為什麼在我進行大班級講課時,有些學生不做筆記?怎麼會有學生帶了整套午餐進教室,居然在上課時吃喝起來?這時班上有些學生還把頭或腳擱在書桌上,小睡起來,絲毫不覺得難為情?我開始記下自己和同事的教課情形,努力找出是什麼原因造成現在學生的古怪行徑。

只是我們自己不喜歡?還是今日的學生大不同了?他們的行為難道不是……在欺騙嗎?不講理嗎?不用功嗎?他們不是在自我擴張權利嗎?為什麼我們要去教室引導學生討論時,有種進診所拔牙的感受?為什麼學生不事先讀讀指定的課業,使得討論時大家能暢所欲言?可是儘管我們找出許多學生懶於讀書的原因,其中有些予人「啊,原來如此!」之悟,也儘管學業結束兩年後,我收到了學生的感激信,然而那段期間我記下的例子卻越積越多。

在當前瀰漫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校園裡,我對學生接受教育的態度,越發感到憂心。

全國各地大學教授越來越常聽到,大學管理當局的口吻好像是企業經理,他們認為自己身處教育商場,在做商業競爭,學生都是顧客。

大學的主持行政者,除了照顧學生住校、註冊入學,以及如何使學生感到親切舒適之外,他們改變了教書本質,背離了教育法則、課程安排,以及學位頒授的原則,代之以迎合學生口味,滿足他們的慾望,為的是吸引更多學生入學。

在這種氣氛中,學生的需求是什麼,他們所瞭解的教育是怎樣的,反倒成為當前大學的重心了。

最後激勵我來做這項研究的是,我參加了期待已久的同事間非正式的旁聽課程。

得到指導教師的允許後,我參加了電腦設計班及佛教班。

這兩班的課程內容顯然大異其趣,吸引的也是不同興趣的學生。

我按時間上課,做筆記,讀書。

不過我跳過交作業,不參加測驗和評定學位的考試。

我在以螺旋串繞的筆記本上寫筆記,舉手發問,坐在位子上靜候老師進入教室。

我覺得這樣已足夠讓我看來像個大學生,即使是個老學生。

讓我興奮的是,我開始聽到一些學生間的談話,有時他們把我也扯了進去:「噓……噓……,對不起,妳星期五來上課嗎?我不能來,要去滑雪。

回來後能不能借一下妳的筆記?」「嗨,妳知道他說要在這次考試時怎麼做嗎?我聽了嚇呆了。

」「在一個星期裡,又交報告又考試,妳覺得公平嗎?」很快地,像穿過一層玻璃,能看到聽到一樣,我在掩護下被拉進一個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我以前的學生從不跟我分享。

我聽到了週末聚會的種種事,哪個人在清晨三點到四點半,在醉醺醺之中寫完作業。

我還聽到她們對班上的不平之鳴,為什麼我們該上那麼多自由研究的課?我做了學生,自然而然聽到那麼多的事,內容、形式、說話語調都不一樣。

我不只發掘出來,也令我吃驚。

我在大家談話之際,在筆記本上記下一句句片段,以免事後忘記。

「我是說,妳在派對的歡樂場合,還會想到尼采嗎?」這是在我記載之中,首度有人認為哲學不合乎現代。

我明白,我又開始研究人類族群了,以我人類學者的經驗和眼光,利用學期之間放假的時候,以實際當學生的方式進行研究。

美國大學校園裡的美國文化演變,是我此番研究的主題。

大學生是我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方式是在自己所教的大學,回到大一,重當新生。

我綜合性地列出研究大綱:以我所教的「某大」(姑隱其名)作為美國公立大學的例子,找出當前大學校園文化是什麼?現代美國大學生對教育的瞭解如何?他們希望從其中得到什麼?他們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大學真正教了他們什麼?參與觀察為了達成這項任務,我特別重視「親身參與」的觀察方式研究,而不僅是早先人類行為研究者,以自定的教授身份的方式訪問學生,或從旁觀察得到資料。

因此我決定每天都融入其中,與他們一起上課,住在學生宿舍,像個老學生般和他們相處。

莫法特的研究工作與我相近,但是並不真正上課。

莫法特以學生身份參加一個星期的新生訓練後,就以教授的身份每週在學生宿舍住一晚,為期兩個學年。

他的大量資料是基於教授與學生的關係。

換言之,其真實性要倚賴學生的觀察,以及與學生的訪問對話內容。

二○○二年春季,我以高中畢業學歷證件,申請進入我現在所教的大學一年級生,我沒有特別選修主科。

我很快被接受了,接到「歡迎加入某大」信函和一套資料,包括學雜費及財務支助途徑,膳食和住校計劃。

所有大一新生必須參加暑期新生入學訓練,另外可以自由參加開學之前的激流泛舟,以及徒步登山旅行這類活動。

我在參考若干意見後,決定一旦得到大一學生證就參加所有項目。

我像多半大一新生一樣,選擇住校,而且在校內包伙。

我在選住校園中心的女生宿舍表上簽字,並且向校方請求住單間,結果我獲准單獨住一間,其他房間多半是十九歲到二十歲的女學生合住。

我的宿舍不是給一年級新生住的,因為我和新生同住,太顯得格格不入,學校也不把年紀大的新入學者和一般新生混住。

因此我住的是高年級生宿舍。

這個區域住的多半是二年級,或更高年級生。

我交出參加為期兩天的新生訓練表格。

新生訓練通常由父母陪伴,接受校方在開學前對大學課業和生活的介紹。

我計劃好,開學前一週先搬進學校住,以便參加對新生和舊生返校所舉辦的「歡迎週」。

我猶疑再三,最後還是撕下了我原有的教授停車證,收藏好我的教授證。

我已準備妥當,回到大一,當個新生了。

我怎樣表現自己我的大學生活計劃,自始就在我的真實身份以及杜撰身份間有著微妙的平衡。

我依規定向學校列出所有我要讀的學科,以及想得到的學位。

我在主要申請表上填寫了高中學歷,最後以引號註明「請見附加說明」。

在另一張紙上我寫道,「為了順利申請入學,我希望僅使用我的高中學歷證件。

我曾念過三所大學,但是我不希望引用這些學歷證件。

如果您需要得到更多個人資料,請與我聯繫。

」顯然,如果我以宣佈我是個大學教授的方式,走入大學生的世界,必定在執行我的計劃上有所偏失,達不到某些目標。

我要看到的是,大學生在大學裡的生活實況,即使是從「返校」的老學生眼裡。

我要以大學生身份體驗大學生之間如何相處,以及他們和系科教職人員之間的關係,而不是以教授或研究人員的身份去進行。

可是與此同時,我的人類學者的專業,卻能使我在扭曲自己進入我所研究的族群中時,有所擇取和提煉。

在這兒說明一下「返校」這個詞,指的是原先想讀較高年級的班級,但是因故休學,現在重新回到學校繼續課業。

「返校生」是「老學生」的委婉語,原本不是指重返大學讀書的大學生。

朋友和同事在這項計劃中,協助我對我的身份屬性問題解惑,他們問我:「如果有人問妳,靠什麼維生,妳怎麼回答?」「我能不能說,我沒工作,因為,我是學生?」我回答他們。

我想,這是事實,雖然並非完全真實。

「沒錯,」有個同事同意我,「但是如果他們問妳,以前是做什麼的?」「我就告訴他們,我做過很多事,事實上也真如此。

我可以說,我現在還是個作家,因為我仍然在領最新一本書的版稅。

」「但是,如果他們說,妳還做過什麼?」一名同事逼問。

 「好吧,我希望他們不問我。

不過我想,這時我必須告訴他們,我教書,也做研究。

」友繼續以學生的口吻問我:那麼妳的主科是什麼?「我沒選主科。

」妳的家鄉在哪兒?「我在紐約出生長大。

」那妳為什麼選擇進「某大」?「我要體驗大學生活,因為我是個作家,也是個學生,同時這所學校離我家近。

此外,我喜歡這個鎮,附近的山,附近的環境。

」我回答他們。

這些全都不假。

對我的身份就這樣演練下去,但是也引起眾說紛紜。

每天的這類談話中沒有人直接問我,有關我今後的生活如何。

只有一人例外,她比別人有見地。

有兩個學生朋友向我吐露,想到像我年紀這樣大的女人住在學生宿舍,令她們感到難過。

她們不想再問我問題,深怕會出現脫節曝光的情節。

我進行正式訪談時,永遠嚴守學術研究的規矩。

我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執行大學生生活研究計劃的研究員。

她將把研究結果出版,公諸於世。

我把研究的目的和計劃的書面資料交給接受研究的對象,要求他們簽字,同意進行訪談。

我的許多研究對象知道我是個研究員學生,不過我懷疑他們也許覺得,我的研究目標以及將研究結果出版的動機,只不過是個理想願景和學術上的誇大做法而已。

在我日後撰寫的〈後記:道德倫理與人類學〉中,探討了我對這些項目研究的身份與公開的不同意見。

墜入深淵我首次回去體驗大學生生活是在二○○二年六月。

當時我去參加暑期新生入學訓練,每個新生都必須經過這段訓練。

兩天密集的事務,包括在一棟新生宿舍住一晚。

我們接到通知,每人都要帶睡袋、毛巾和枕頭進入學生宿舍。

兩個人一間寢室,家長住的房間在大樓另一邊,與學生分開,不過他們有床。

當天我在早上八點鐘到達這棟巨大的學生宿舍大廳外,等候登記。

我仔細想過該怎麼穿著,於是穿了身「舒適便裝」,粗布短褲,有領子的高爾夫衫和棒球帽(學校告訴我們要準備帽子),運動襪,以及一雙不太新的慢跑鞋。

我揹著睡袋、枕頭和過夜的物品,尷尬地夾雜在新生行列中,等候登記和分派同寢室的新生。

「對不起,女士。

」服務台後一名紮著金黃馬尾巴的高年級女生,手指著遠處對我說,「家長請到那一邊。

」「不是。

」我笑著回答她:「我不是家長,我是新生。

」我順著她的手指望去,一群家長在大廳的另一旁等候著。

那些人裡面一半以上也穿著粗布短褲,或運動短裝,以及高爾夫領的便裝,還穿著運動襪和慢跑鞋。

而我這邊的學生穿的卻是鬆垮的短褲或牛仔褲,無領的汗衫。

態勢很明顯,我對文化的觸覺早已過時。

「哦,好抱歉唷!」那個辦事的女孩說,「妳原來是個新生,好酷!那妳和珍妮佛一間。

」她指著站在我前面,也是紮著金黃馬尾巴的女生說。

珍妮佛看來像是休士頓讀醫學健康類的大學生。

我看見她的臉上很快掠過一絲不安,但是忍住那份不安,她很快對我微笑了下,打個招呼。

我內心一陣歉疚,這個可憐的新生入學第一天同寢室友,就被抽中是個老女人。

不過我覺得我們倆可以談談各自的學科,為什麼要選擇讀「某大」,以及這兩天的訓練項目。

接著兩天裡,我發現了不少過去對我自己的大學所不知道的事。

我參加了伙食安排班,登記上學分課,知道如何取得助教指導、資訊服務,選修不同學費的指導課,以及如何安排作息時間。

走廊裡有長排的桌椅,為新生提供校園裡的各種服務。

作為新生,這一切讓我眼花撩亂;作為教授,我對眼前的三件事甚為驚奇──學生聯誼會和女生交誼會,不同的宗教組織團體,以及各種商業性質的服務,其中包括信用卡和電話服務等。

這些事或團體主宰了新生校園,吸引了學生的注意。

我是人類學家,又是個教授,但是對我學生的校園生活世界,竟然所知有限。

歡迎週:另一種文化的生活八月間的一個星期六,學生獲准住進自己房間的第一天,我搬進了學校宿舍。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被稱為「歡迎週」。

這個星期裡,學生可以選擇性地參加各種社交、運動項目,以及開學前的指導班。

宿舍大廳的牆緣懸掛著活動日期表、宣傳圖,以及大型海報。

宿舍門口貼了許多小紙條,歡迎同學參加大學各類競賽活動。

歡迎週的日程表上詳列著,兩點鐘起在校園某處舉辦足球班,三點半在校園北端商討活動教室的時間分配事宜,下午七點鐘在宿舍大廳舉行霜淇淋社交會,會中住宿助理(ResidentAssistants,書中簡稱RA)會提醒住校生,下一波的活動有些什麼,並且鼓勵大家參加。

RA已提早一個星期住進宿舍,為新生準備宿舍房間門上的名牌,設計活動,張貼海報圖表,以及到處佈置。

RA是些高年級學生,他們得到免費宿舍和伙食,以及若干津貼。

他們的工作是在分配的某些宿舍或某一層樓,為新生擔任資訊服務,他們也負責維持宿舍大樓裡的秩序和規定。

在第一週介紹期間,RA像啦啦隊長一樣,指導並鼓勵新生「參與」。

他們是唯一能叫出所有新生名字的人,「嗨,麗貝嘉,千萬別忘了今晚的電影,有免費爆米花哪!」這樣設計是為了讓新生能選擇參加各種活動,結交新朋友,熟悉和習慣校園生活。

我儘量多參加活動。

歡迎週一開始,我就知道我的調查工作已經開始了。

不過我絕沒有預期,這次大學生活的實地調查,會和我過去在海外偏遠鄉村裡進行的類似。

我擔任了十四年大學系所的全職人員,又是系所委員會委員,也是幾所大學組織的委員,我覺得我對自己的大學院系瞭如指掌。

我認為自己知道校園通往各處的捷徑,不論是地理還是行政方面,我都能應付裕如。

可是令我吃驚的是,現在,搬進了學生宿舍,我居然發現自己失去了方向,就像我以前初次到海外的鄉村研究一樣。

第一週為新生安排參加的活動,遍及校園各角落。

此時呈現在我面前的校園,外貌上完全是嶄新的場景。

我當教授時,習慣把各班級都安排在校園南端我教的人類學大樓裡,或是我研究工作的附近。

當我需要穿越到校園另一端時,我習慣把車子從這個院系的停車場,開到另一個院系的停車場。

我總是由大樓最接近停車位置的門進去,而且以「逛街」式的眼光瀏覽一下校園風光。

學校多半的大樓都有「向街面」或「走廊面」。

走廊面看出去的是綠地和樹,休息椅和野餐桌,其間有散步道和腳踏車道。

我現在是學生,有學生停車證,但是只限於停在自己的宿舍附近停車場。

如果要去校園另一端,必須靠步行或是搭校園裡的某路線巴士。

對我來說,視野現在換新了,那些大樓和地理景觀全變了,不是我熟悉的,以致我常常無法辨明自己身在校園何處。

那些大樓不是以前我熟悉的面貌,進入的門也不對了。

我找不到書店在哪兒,也找不到診所,找不到國際學生中心,這些建築我以前開車去是很容易的事。

尤有甚者,我常被通知去一些以前沒去過的地方;領取個人租用冰箱的倉庫,新生諮詢辦事處,旅館及餐廳營運系的研討室。

這些地方絕非位於我家草坪上,垂手可得。

我變成了新生之一,那些高年級生總是耐心回答我,「坐三號巴士,在學生會站下。

」或是,「沿著小徑走到底,大樓就在左邊。

」我震驚於自己變得如此脆弱,和我原來的本質大相逕庭。

我常常往不對的方向亂走,迷了路,只好叫住一名看起來熟悉方向的學生來指點迷津。

我真真正正覺得自己是個大一新生,或者至少是個外來訪客。

我重回大一生活持續了一學年。

本書的主幹就是述說這一年裡,我所參與和觀察到的大學生生活,包括我自己的經歷和別人的。

然而我必須在此說明一件事。

我以中年婦女回到大一的個人體驗,無法直接說明「大學生經驗談」。

我不是十八歲,不屬於那種推推拉拉打鬧的族群,也不是那種私密性的社交活動一員。

我從海外得到的人類學經驗是,人絕不可能真正歸屬於「當地人」,也無法期望個人在當地經驗就能夠代表土生土長的文化。

然而同時,也就是這種在村子裡生活的經驗,提供了相當的優勢和內涵,使研究者能問出深入的問題,而且深刻瞭解對方的回答。

就是基於這種體認,我希望能完成「重返新鮮人」的研究工作。

此後的篇章,內容來自不同類型的資料。

除了基於全國教育的研究,以及對於我的大學本身的調查外,我還對美國大學生和國際學生進行了四十個正式訪談,兩組研究(一組對大一新生,一組對非新生),以及若干「小型研究」,包括學生對時間分配方面的活動日記記載,以及在學生用餐區誰和誰一起吃飯(以性別和可以察覺出的族群為對象)的五個月觀察研究,以及住校和通學的研究,學生宿舍裡所有正式活動,詳加說明內容的每週佈告,以及非正式的日常談話題材。

我雖然全心全意做個親自參與的觀察者,然而就像一般大一新生開始大學第一個學期一樣,我牢記各種規定,和同學聚會,適應住校生活,參與學生社團,發掘什麼事物有助於我的學術研究。

一週裡每天每晚我都在宿舍和校園裡,上滿這個系的五門選課。

我像別的學生一樣,只偶爾在週末晚上或是假日「返家」。

我很細心地從很廣的範圍來挑選課程,從現代語言到商業和機械。

我選我不認識的教授,上他們的課。

因為我認為,我不認識他們,他們也不會知道我是誰。

我的名字列在那些還沒有決定未來主修科目的新生名單中。

就像多半實地考察的研究學者一樣,我先研究我住的宿舍地理環境,「普查」各區域住戶的性質。

我列下牆上或佈告欄上的所有通知、廣告,以及正式貼在浴室的消息和宣傳單內容。

我也記下個別寢室門上外側張貼的留言、小物品,以及一些裝飾。

我記載下宿舍開會、商量或發生的事情,我也逐日隨手記下,這些瑣事中我與別人對話的內容、觀察所得,以及個人的看法和感觸。

第二學期,我增加了對學生的正式訪談次數,以及小型觀察研究。

因此我默默地把我上的課減少到只有兩科,以容納我的實際研究課題。

這段期間,我每星期總有幾個晚上回到自己家,坐在電腦前工作。

早上上完了課,回到宿舍,打開電腦,檢視昨晚在家裡做的研究,並加以增添和修正。

在學期前兩季裡,我自願擔任這層樓回答「女生浴廁文章」的工作。

女生浴室和廁所「文章」,是大學女生傳統的「塗鴉式」行為。

她們在廁所牆上黏貼小紙條,列出黏貼者的問題,並且附上一些小張的白紙和鉛筆。

上浴廁的人以無記名的方式,寫出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辯駁,也有的再提出新問題。

這樣做,成為學生對事物或關心話題評論和互動的不絕來源。

本書還有個大目標,就是記錄「大學生生活經驗」。

這件事如果想要以嚴格要求美國大學的統計數字方式來得到,是不可能的。

因為任何學校的情況都不能適用於其他學校,即使在同一個學校內,一組調查或訪問的內容,也不能完全代表別的人。

舉最近一次教育調查為例,統計了美國四千一百所合格院校進修學士學位的高年級生,大家的大學生經驗各式各樣,不盡相同。

這樣的不同,研究一所學校,一個學生的經驗,如何能代表大學生生活?「某大」一直享有大學教育的美譽,不論是課堂上的教授(不是指剛加入教職的大學畢業生),還是校園和住宿,以及與一般「大型大學」比起來略小的班級。

「某大」每年吸引了大量新生,他們入學前的成績在各自中學裡都是前百分之二十五的學生。

「某大」可以說在美國大學系統裡,屬非常結實的中等大學,在美國大學生中該是很知名的大學,雖然大學生的生活未盡相同。

我謹慎選擇,不參加那些進一步教育選修的主科,也就是通訊教育,或是全職工作者選修的通勤半讀課程。

在採用「某大」案例時,我要向讀者說幾句人類學者該說的話。

人類學者認為,任何文化最自然的本質,就是互相學習,以及共同分享。

我住在海外村落時,每個人都能告訴你,什麼是播種的時節,就如同每個美國人都會告訴你,聽到國歌請起立一樣。

雖然某些層面的文化互有爭議,例如墮胎應否合法化?英語是否應該定為美國官方語言?同性戀可否結婚?等等,這些問題爭議的本身往往是文化背景的認同問題。

因此,我能寫出一本完全以文化變化中的村落一個家庭為故事背景的書,卻發現這個國家的人能從書中體會他們自己的故事(他們之中有些人寫信告訴我)。

美國公立大學院校的情形完全一樣。

儘管大學科系和學生本質極為相異,但是幾乎所有美國大學生都能證實以下幾點:很多學生慣於睡到中午甚至更晚才起床;同學總是避免星期五去上課;大教室的第一排座位總是到最後才坐滿;不滿十八歲的學生私下喝酒。

當然也有學生起得早,少數人願意選第一排坐,未成年的學生也有的絕不喝酒。

但是他們可能明白,他們是在輕視,或對抗一般大學生的習俗。

然而,他們自己也在扮演著大學生文化的一部份角色。

由於我在大學裡,參與、觀察、訪談,每天朝夕相處得來的體驗,使我得以把目標定位於研究大學文化。

我把所見種種融會貫通,從幾個制高點加以評論,包括以教授的觀點、外國學生的看法,以及對全國大學生活調查結果的分析。

然而對我的分析研究的最後驗收,是大學生。

他們才能決定,對本書描述有關他們的大學生活和他們的世界,是否該加以認同。

1歡迎來到「某大」Welcometo"AnyU"十年前,我絕不會想到要寫一本書來談有關我在「某大」的大學生涯。

我是個文化人類學者,畢生大部份的教書生涯是在美國之外的一個偏遠鄉村裡(不說明地點是為了尊重所有本書中的匿名者及更改姓名者)。

我是個傳統的文化人類學者,花了好幾年時間,學習當地語言,瞭解另種文化習俗。

我參與村裡的活動,觀察人們的生活。

我加入村裡的組織,訪問當地人,還跟他們建立起長期的友誼。

我記載下人類社會演進史,或是以描述的方式寫出一群人的逐日生活情況,希望能捕捉到造成這個社會生命及文化改變的個人動力...顯示全部內容購物須知退換貨說明: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

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

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我來寫評論 看更多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當教授變成學生 定價:250元 優惠價:88折 220元 刺蝟的優雅 定價:280元 優惠價:280元 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定價:250元 優惠價:9折 225元 再給我一天 定價:250元 優惠價:88折 220元 TrumpetoftheSwan 定價:200元 優惠價:88折 141元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 定價:280元 優惠價:79折 221元 TheSecret祕密 定價:250元 優惠價:79折 198元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十年典藏版) 定價:220元 優惠價:88折 194元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定價:250元 優惠價:79折 198元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定價:300元 優惠價:79折 237元 偏見地圖(1):繪製成見 定價:380元 優惠價:88折 334元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定價:320元 優惠價:88折 282元 時間迴旋 定價:360元 優惠價:88折 317元 禮物 定價:199元 優惠價:88折 175元 論攝影 定價:360元 優惠價:360元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 定價:250元 優惠價:79折 198元 我愛錢 定價:260元 優惠價:88折 229元 哈利波特(1):神秘的魔法石 定價:250元 優惠價:88折 220元 讓心發光 定價:200元 優惠價:98折 196元 預知生死的貓 定價:260元 優惠價:88折 229元 別相信任何人 定價:290元 優惠價:79折 229元 Previous Next 近期最多人購買 最後抱他的人 定價:320元 優惠價:79折 253元 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 定價:480元 優惠價:9折 432元 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淡定面對0~6歲孩子的情緒勒索,不用對立也能教出自律又快樂的孩子 定價:370元 優惠價:88折 326元 打開限制式寫作大門 定價:250元 優惠價:88折 220元 國中教師教訓合一領導 定價:150元 優惠價:88折 132元 提升孩子IQ的60個秘訣 定價:160元 優惠價:88折 141元 提升孩子CQ的60個秘訣 定價:160元 優惠價:88折 141元 第一名的讀書方法 定價:180元 優惠價:88折 158元 熱力打工瘋神榜 定價:180元 優惠價:88折 158元 動手玩數學 定價:200元 優惠價:88折 176元 專門為小學生精選的中國文學經典讀本 定價:220元 優惠價:88折 194元 專門為小學生精選的西洋文學經典讀本 定價:230元 優惠價:88折 202元 Previous Next 暫存清單 可購買時通知我 首頁 > 中文書 > 教育 > 教育學 > 當教授變成學生 當教授變成學生Myfreshmanyear:whataprofessorlearnedbybecomingastudent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thevideotag.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麗貝嘉‧納珊 4評價 30收藏  30收藏   10二手徵求  10二手徵求   82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88折,NT$220 NT$250 已售完,補貨中 其他版本 其他二手價 24折 60元起 圖書館借閱     臺北市立圖書館     新北市立圖書館     臺中市立圖書館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臺南市立圖書館     高雄市立圖書館     臺灣大學圖書館     新竹市文化局圖書館     什麼是借閱查詢 借閱查詢功能可以連結到市立圖書館的館藏庫存,您可以藉由這個功能連結到該圖書館的網址,向圖書館員進行預約借閱。

若圖書館沒有收藏這本書,您也可以寫信建議圖書館員採買。

你知道,全台圖書館藏書總量超過一億了嗎?多多利用圖書館資源,讓您的閱讀不只精彩,更加環保。

限量贈品登琪爾SPA「療程禮券」贈品庫存>5見活動詳情 商品資料 作者:麗貝嘉‧納珊譯者:張至璋出版社: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06-09-01ISBN/ISSN:9867416538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類別:中文書>教育>教育學類別有誤? 我的分類建議: 您的建議正在處理中... 標籤:人生至少一次壯遊2016我讀過您的標籤:新增您自己的標籤 內容簡介 在大學教書十五年之後,她發現自己越來越不了解學生們都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同事們和她一樣都有個相同的問題:「為什麼今天的學生越來越難教?…」於是,她讓時光倒流,重返新鮮人生活……本書作者匿名的麗貝嘉‧納珊(RebekahNathan),是美國一所型的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教了15年書之後,她發現自已無法瞭解當前大學生的行為舉止。

她和同事商談,發現大家都很困惑:為什麼今日大學生變得那麼難教?現在的大學生比以前愛作弊,更無禮,更無精打彩嗎?他們到底關不關心成績和教育?納珊決定利用休假一年的時間,以高中畢業的良好成績,獲准註冊入學,混跡在大一新生之間,「刺探」現代大學生是怎麼回事?為了體驗學生生活,她搬進學生宿舍,登記了全讀課程。

她在學生餐廳吃喝,加入學生俱樂部,並且以五十來歲的年紀堅持參加體育活動,定期玩翻翻滾滾的排球和拉拉扯扯的美式足球。

納珊成功地處理她的身份問題,發現班上同學難得問她私人生活,或是她為什麼以這種年紀上大學。

納珊的這項舉動,危險性不下於情報員,因為一旦被人識破,後果可能破壞一生學術。

此外還有個更大問題,學術倫理和一般道統如何看待資深學者偽裝做學術研究?一九四○年代的「化身博士」(Dr.JekyllandMr.Hyde),與後來的電影「變蠅人」也有類似將自身置入研究的情境中。

匿名麗貝嘉‧納珊在這本書中,是個真實的化身博士,冒著變蠅人的危險,從事人類學研究。

她也自問人類學界和學生能允許學者這樣做「化裝刺探」嗎?她算不算欺騙?學校贊同嗎?然而更重要的是,她發現了什麼?對美國大學和全球教育界,有什麼啟示和警惕?本書「後記」也花了不少篇幅來討論訪問者與被訪者之間的互相尊重關係。

可以說是對讀者上了一堂人際、法律和人權的課程。

《當教授變成學生》是納珊與學生、教授和其他大學教職員的訪問、交談、互動,以逐日細心觀察為基礎,所撰寫的真實大學生活。

是學生、家長、教授、大學行政人員、以及今日任何關懷高等教育的人都應該讀的書。

相關推薦「麗貝嘉‧納珊運用她的人類學家素養,以及教授當學生的技巧,呈現給我們大學一年級新生體驗的特殊面貌。

她還展現今日大學生面對學生文化,社會規範和大眾期望時,未經過濾的純潔看法。

對當前所有從事大學教育者,這是本有深度的書。

」-蘇珊H.莫菲(康乃爾大學,學生與學術部,副校長)「這是本讓人從頭到尾一口氣看完的書。

主題牽涉廣泛,橫跨友誼和群體生活,地點涉及大學教室和宿舍生活,經驗涉及少數民族,以及人數日益增加的國際學生。

麗貝嘉‧納珊遂以其熟練的人類學技巧來研究這個‘大學村’。

當我們親近的這些大學生,參與這個社會的大團體時,老師、學生、父母會發現本書的光芒。

」-露依絲葳絲(作家,《同學會》作者)「首先要說明,坊間極少這類書。

作者住進學生宿舍,在教室上課,而她原本卻在此擔任多年教授,多麼神妙。

從她註冊為新生開始,透過她的人類學者眼光,我們始得知學生世界有多不同,不是教授能想像的。

我想,每個對大學生生活感興趣的人,不管是否為了學術,都會想看這本書,都會欣賞這本書。

」-瑪格麗特愛森哈特(科羅拉多大學包德分校教授)「這是本傑出的書,也是我在本世紀閱讀過最重要的書。

我深知它會改變我的教課,激發我的寫作。

麗貝嘉‧納珊隱藏自己,當個學生,住進校舍,可謂膽大心細,特別是她已是個五十來歲的人類學女教授。

她那些同學的故事非常迷人,而這些學生是多麼疲憊,卻又聰明地適應著當前的制度………大學系所人員多半渾然不覺的世界。

她的記載揭露,也解決了不少神秘的事,像為什麼有那麼多大學生不讀指定的書?為什麼星期五的課如同大難?什麼原因學生不願意參加課堂討論?為什麼多半大學生不願意在課外討論觀念問題?為什麼國際學生見到美國大學生的舉止那麼吃驚,甚至驚嚇?本書值得我們重視,在於它對於私人事物的道德療方,例如醉酒和欺騙。

納珊擅於說故事,她描述人們努力在大學營造共同體之際學生方面的發展,讀來既有趣又傷感。

《當教授變成學生》就是一本既有趣又傷感,令人眼前一亮,心智掙扎的好書。

如果我知道作者是誰,我會熱切而誠懇地向她祝賀。

」-愛蜜麗托絲(路易斯安納大學,作家)「《當教授變成學生》觀察敏銳,充滿睿智,但是毫不做作。

它可當成小說,參考書來讀。

,尤可喜的,它說出許多我們關心的事。

麗貝嘉‧納珊細心的實地調查訪問,以及精明地慎選主題研究,為美國大學生活帶來動人而重要的收益。

」-約翰范馬能(麻省理工學院)作者簡介:麗貝嘉‧納珊(RebekahNathan),人類學博士,曾在美國海外廣泛進行實地研究工作。

目前是“某大”人類學教授,教大學部及研究所課程,兼任大學畢業生輔導協調人。

章節試閱 1歡迎來到「某大」Welcometo"AnyU"十年前,我絕不會想到要寫一本書來談有關我在「某大」的大學生涯。

我是個文化人類學者,畢生大部份的教書生涯是在美國之外的一個偏遠鄉村裡(不說明地點是為了尊重所有本書中的匿名者及更改姓名者)。

我是個傳統的文化人類學者,花了好幾年時間,學習當地語言,瞭解另種文化習俗。

我參與村裡的活動,觀察人們的生活。

我加入村裡的組織,訪問當地人,還跟他們建立起長期的友誼。

我記載下人類社會演進史,或是以描述的方式寫出一群人的逐日生活情況,希望能捕捉到造成這個社會生命及文化改變的個人動力。

從美國的學校宿舍換到國外村莊生活,真是個大改變,然而也許如此反倒使我找到撰寫本書的一些理由。

我記載下人類社會演進史,或是以描述的方式寫出一群人的逐日生活情況,希望能捕捉到造成這個社會生命及文化改變的個人動力。

從美國的學校宿舍換到國外村莊生活,真是個大改變,然而也許如此反倒使我找到撰寫本書的一些理由。

在大學教了十五年書後,我發現我對學生越來越不解。

為什麼那些大學生除了有必要解決的課業問題外,不再到我辦公室來聊聊?為什麼他們對我真誠邀請,在我指導下做些課外研究,沒有反應?為什麼在我進行大班級講課時,有些學生不做筆記?怎麼會有學生帶了整套午餐進教室,居然在上課時吃喝起來?這時班上有些學生還把頭或腳擱在書桌上,小睡起來,絲毫不覺得難為情?我開始記下自己和同事的教課情形,努力找出是什麼原因造成現在學生的古怪行徑。

只是我們自己不喜歡?還是今日的學生大不同了?他們的行為難道不是……在欺騙嗎?不講理嗎?不用功嗎?他們不是在自我擴張權利嗎?為什麼我們要去教室引導學生討論時,有種進診所拔牙的感受?為什麼學生不事先讀讀指定的課業,使得討論時大家能暢所欲言?可是儘管我們找出許多學生懶於讀書的原因,其中有些予人「啊,原來如此!」之悟,也儘管學業結束兩年後,我收到了學生的感激信,然而那段期間我記下的例子卻越積越多。

在當前瀰漫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校園裡,我對學生接受教育的態度,越發感到憂心。

全國各地大學教授越來越常聽到,大學管理當局的口吻好像是企業經理,他們認為自己身處教育商場,在做商業競爭,學生都是顧客。

大學的主持行政者,除了照顧學生住校、註冊入學,以及如何使學生感到親切舒適之外,他們改變了教書本質,背離了教育法則、課程安排,以及學位頒授的原則,代之以迎合學生口味,滿足他們的慾望,為的是吸引更多學生入學。

在這種氣氛中,學生的需求是什麼,他們所瞭解的教育是怎樣的,反倒成為當前大學的重心了。

最後激勵我來做這項研究的是,我參加了期待已久的同事間非正式的旁聽課程。

得到指導教師的允許後,我參加了電腦設計班及佛教班。

這兩班的課程內容顯然大異其趣,吸引的也是不同興趣的學生。

我按時間上課,做筆記,讀書。

不過我跳過交作業,不參加測驗和評定學位的考試。

我在以螺旋串繞的筆記本上寫筆記,舉手發問,坐在位子上靜候老師進入教室。

我覺得這樣已足夠讓我看來像個大學生,即使是個老學生。

讓我興奮的是,我開始聽到一些學生間的談話,有時他們把我也扯了進去:「噓……噓……,對不起,妳星期五來上課嗎?我不能來,要去滑雪。

回來後能不能借一下妳的筆記?」「嗨,妳知道他說要在這次考試時怎麼做嗎?我聽了嚇呆了。

」「在一個星期裡,又交報告又考試,妳覺得公平嗎?」很快地,像穿過一層玻璃,能看到聽到一樣,我在掩護下被拉進一個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我以前的學生從不跟我分享。

我聽到了週末聚會的種種事,哪個人在清晨三點到四點半,在醉醺醺之中寫完作業。

我還聽到她們對班上的不平之鳴,為什麼我們該上那麼多自由研究的課?我做了學生,自然而然聽到那麼多的事,內容、形式、說話語調都不一樣。

我不只發掘出來,也令我吃驚。

我在大家談話之際,在筆記本上記下一句句片段,以免事後忘記。

「我是說,妳在派對的歡樂場合,還會想到尼采嗎?」這是在我記載之中,首度有人認為哲學不合乎現代。

我明白,我又開始研究人類族群了,以我人類學者的經驗和眼光,利用學期之間放假的時候,以實際當學生的方式進行研究。

美國大學校園裡的美國文化演變,是我此番研究的主題。

大學生是我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方式是在自己所教的大學,回到大一,重當新生。

我綜合性地列出研究大綱:以我所教的「某大」(姑隱其名)作為美國公立大學的例子,找出當前大學校園文化是什麼?現代美國大學生對教育的瞭解如何?他們希望從其中得到什麼?他們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大學真正教了他們什麼?參與觀察為了達成這項任務,我特別重視「親身參與」的觀察方式研究,而不僅是早先人類行為研究者,以自定的教授身份的方式訪問學生,或從旁觀察得到資料。

因此我決定每天都融入其中,與他們一起上課,住在學生宿舍,像個老學生般和他們相處。

莫法特的研究工作與我相近,但是並不真正上課。

莫法特以學生身份參加一個星期的新生訓練後,就以教授的身份每週在學生宿舍住一晚,為期兩個學年。

他的大量資料是基於教授與學生的關係。

換言之,其真實性要倚賴學生的觀察,以及與學生的訪問對話內容。

二○○二年春季,我以高中畢業學歷證件,申請進入我現在所教的大學一年級生,我沒有特別選修主科。

我很快被接受了,接到「歡迎加入某大」信函和一套資料,包括學雜費及財務支助途徑,膳食和住校計劃。

所有大一新生必須參加暑期新生入學訓練,另外可以自由參加開學之前的激流泛舟,以及徒步登山旅行這類活動。

我在參考若干意見後,決定一旦得到大一學生證就參加所有項目。

我像多半大一新生一樣,選擇住校,而且在校內包伙。

我在選住校園中心的女生宿舍表上簽字,並且向校方請求住單間,結果我獲准單獨住一間,其他房間多半是十九歲到二十歲的女學生合住。

我的宿舍不是給一年級新生住的,因為我和新生同住,太顯得格格不入,學校也不把年紀大的新入學者和一般新生混住。

因此我住的是高年級生宿舍。

這個區域住的多半是二年級,或更高年級生。

我交出參加為期兩天的新生訓練表格。

新生訓練通常由父母陪伴,接受校方在開學前對大學課業和生活的介紹。

我計劃好,開學前一週先搬進學校住,以便參加對新生和舊生返校所舉辦的「歡迎週」。

我猶疑再三,最後還是撕下了我原有的教授停車證,收藏好我的教授證。

我已準備妥當,回到大一,當個新生了。

我怎樣表現自己我的大學生活計劃,自始就在我的真實身份以及杜撰身份間有著微妙的平衡。

我依規定向學校列出所有我要讀的學科,以及想得到的學位。

我在主要申請表上填寫了高中學歷,最後以引號註明「請見附加說明」。

在另一張紙上我寫道,「為了順利申請入學,我希望僅使用我的高中學歷證件。

我曾念過三所大學,但是我不希望引用這些學歷證件。

如果您需要得到更多個人資料,請與我聯繫。

」顯然,如果我以宣佈我是個大學教授的方式,走入大學生的世界,必定在執行我的計劃上有所偏失,達不到某些目標。

我要看到的是,大學生在大學裡的生活實況,即使是從「返校」的老學生眼裡。

我要以大學生身份體驗大學生之間如何相處,以及他們和系科教職人員之間的關係,而不是以教授或研究人員的身份去進行。

可是與此同時,我的人類學者的專業,卻能使我在扭曲自己進入我所研究的族群中時,有所擇取和提煉。

在這兒說明一下「返校」這個詞,指的是原先想讀較高年級的班級,但是因故休學,現在重新回到學校繼續課業。

「返校生」是「老學生」的委婉語,原本不是指重返大學讀書的大學生。

朋友和同事在這項計劃中,協助我對我的身份屬性問題解惑,他們問我:「如果有人問妳,靠什麼維生,妳怎麼回答?」「我能不能說,我沒工作,因為,我是學生?」我回答他們。

我想,這是事實,雖然並非完全真實。

「沒錯,」有個同事同意我,「但是如果他們問妳,以前是做什麼的?」「我就告訴他們,我做過很多事,事實上也真如此。

我可以說,我現在還是個作家,因為我仍然在領最新一本書的版稅。

」「但是,如果他們說,妳還做過什麼?」一名同事逼問。

 「好吧,我希望他們不問我。

不過我想,這時我必須告訴他們,我教書,也做研究。

」友繼續以學生的口吻問我:那麼妳的主科是什麼?「我沒選主科。

」妳的家鄉在哪兒?「我在紐約出生長大。

」那妳為什麼選擇進「某大」?「我要體驗大學生活,因為我是個作家,也是個學生,同時這所學校離我家近。

此外,我喜歡這個鎮,附近的山,附近的環境。

」我回答他們。

這些全都不假。

對我的身份就這樣演練下去,但是也引起眾說紛紜。

每天的這類談話中沒有人直接問我,有關我今後的生活如何。

只有一人例外,她比別人有見地。

有兩個學生朋友向我吐露,想到像我年紀這樣大的女人住在學生宿舍,令她們感到難過。

她們不想再問我問題,深怕會出現脫節曝光的情節。

我進行正式訪談時,永遠嚴守學術研究的規矩。

我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執行大學生生活研究計劃的研究員。

她將把研究結果出版,公諸於世。

我把研究的目的和計劃的書面資料交給接受研究的對象,要求他們簽字,同意進行訪談。

我的許多研究對象知道我是個研究員學生,不過我懷疑他們也許覺得,我的研究目標以及將研究結果出版的動機,只不過是個理想願景和學術上的誇大做法而已。

在我日後撰寫的〈後記:道德倫理與人類學〉中,探討了我對這些項目研究的身份與公開的不同意見。

墜入深淵我首次回去體驗大學生生活是在二○○二年六月。

當時我去參加暑期新生入學訓練,每個新生都必須經過這段訓練。

兩天密集的事務,包括在一棟新生宿舍住一晚。

我們接到通知,每人都要帶睡袋、毛巾和枕頭進入學生宿舍。

兩個人一間寢室,家長住的房間在大樓另一邊,與學生分開,不過他們有床。

當天我在早上八點鐘到達這棟巨大的學生宿舍大廳外,等候登記。

我仔細想過該怎麼穿著,於是穿了身「舒適便裝」,粗布短褲,有領子的高爾夫衫和棒球帽(學校告訴我們要準備帽子),運動襪,以及一雙不太新的慢跑鞋。

我揹著睡袋、枕頭和過夜的物品,尷尬地夾雜在新生行列中,等候登記和分派同寢室的新生。

「對不起,女士。

」服務台後一名紮著金黃馬尾巴的高年級女生,手指著遠處對我說,「家長請到那一邊。

」「不是。

」我笑著回答她:「我不是家長,我是新生。

」我順著她的手指望去,一群家長在大廳的另一旁等候著。

那些人裡面一半以上也穿著粗布短褲,或運動短裝,以及高爾夫領的便裝,還穿著運動襪和慢跑鞋。

而我這邊的學生穿的卻是鬆垮的短褲或牛仔褲,無領的汗衫。

態勢很明顯,我對文化的觸覺早已過時。

「哦,好抱歉唷!」那個辦事的女孩說,「妳原來是個新生,好酷!那妳和珍妮佛一間。

」她指著站在我前面,也是紮著金黃馬尾巴的女生說。

珍妮佛看來像是休士頓讀醫學健康類的大學生。

我看見她的臉上很快掠過一絲不安,但是忍住那份不安,她很快對我微笑了下,打個招呼。

我內心一陣歉疚,這個可憐的新生入學第一天同寢室友,就被抽中是個老女人。

不過我覺得我們倆可以談談各自的學科,為什麼要選擇讀「某大」,以及這兩天的訓練項目。

接著兩天裡,我發現了不少過去對我自己的大學所不知道的事。

我參加了伙食安排班,登記上學分課,知道如何取得助教指導、資訊服務,選修不同學費的指導課,以及如何安排作息時間。

走廊裡有長排的桌椅,為新生提供校園裡的各種服務。

作為新生,這一切讓我眼花撩亂;作為教授,我對眼前的三件事甚為驚奇──學生聯誼會和女生交誼會,不同的宗教組織團體,以及各種商業性質的服務,其中包括信用卡和電話服務等。

這些事或團體主宰了新生校園,吸引了學生的注意。

我是人類學家,又是個教授,但是對我學生的校園生活世界,竟然所知有限。

歡迎週:另一種文化的生活八月間的一個星期六,學生獲准住進自己房間的第一天,我搬進了學校宿舍。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被稱為「歡迎週」。

這個星期裡,學生可以選擇性地參加各種社交、運動項目,以及開學前的指導班。

宿舍大廳的牆緣懸掛著活動日期表、宣傳圖,以及大型海報。

宿舍門口貼了許多小紙條,歡迎同學參加大學各類競賽活動。

歡迎週的日程表上詳列著,兩點鐘起在校園某處舉辦足球班,三點半在校園北端商討活動教室的時間分配事宜,下午七點鐘在宿舍大廳舉行霜淇淋社交會,會中住宿助理(ResidentAssistants,書中簡稱RA)會提醒住校生,下一波的活動有些什麼,並且鼓勵大家參加。

RA已提早一個星期住進宿舍,為新生準備宿舍房間門上的名牌,設計活動,張貼海報圖表,以及到處佈置。

RA是些高年級學生,他們得到免費宿舍和伙食,以及若干津貼。

他們的工作是在分配的某些宿舍或某一層樓,為新生擔任資訊服務,他們也負責維持宿舍大樓裡的秩序和規定。

在第一週介紹期間,RA像啦啦隊長一樣,指導並鼓勵新生「參與」。

他們是唯一能叫出所有新生名字的人,「嗨,麗貝嘉,千萬別忘了今晚的電影,有免費爆米花哪!」這樣設計是為了讓新生能選擇參加各種活動,結交新朋友,熟悉和習慣校園生活。

我儘量多參加活動。

歡迎週一開始,我就知道我的調查工作已經開始了。

不過我絕沒有預期,這次大學生活的實地調查,會和我過去在海外偏遠鄉村裡進行的類似。

我擔任了十四年大學系所的全職人員,又是系所委員會委員,也是幾所大學組織的委員,我覺得我對自己的大學院系瞭如指掌。

我認為自己知道校園通往各處的捷徑,不論是地理還是行政方面,我都能應付裕如。

可是令我吃驚的是,現在,搬進了學生宿舍,我居然發現自己失去了方向,就像我以前初次到海外的鄉村研究一樣。

第一週為新生安排參加的活動,遍及校園各角落。

此時呈現在我面前的校園,外貌上完全是嶄新的場景。

我當教授時,習慣把各班級都安排在校園南端我教的人類學大樓裡,或是我研究工作的附近。

當我需要穿越到校園另一端時,我習慣把車子從這個院系的停車場,開到另一個院系的停車場。

我總是由大樓最接近停車位置的門進去,而且以「逛街」式的眼光瀏覽一下校園風光。

學校多半的大樓都有「向街面」或「走廊面」。

走廊面看出去的是綠地和樹,休息椅和野餐桌,其間有散步道和腳踏車道。

我現在是學生,有學生停車證,但是只限於停在自己的宿舍附近停車場。

如果要去校園另一端,必須靠步行或是搭校園裡的某路線巴士。

對我來說,視野現在換新了,那些大樓和地理景觀全變了,不是我熟悉的,以致我常常無法辨明自己身在校園何處。

那些大樓不是以前我熟悉的面貌,進入的門也不對了。

我找不到書店在哪兒,也找不到診所,找不到國際學生中心,這些建築我以前開車去是很容易的事。

尤有甚者,我常被通知去一些以前沒去過的地方;領取個人租用冰箱的倉庫,新生諮詢辦事處,旅館及餐廳營運系的研討室。

這些地方絕非位於我家草坪上,垂手可得。

我變成了新生之一,那些高年級生總是耐心回答我,「坐三號巴士,在學生會站下。

」或是,「沿著小徑走到底,大樓就在左邊。

」我震驚於自己變得如此脆弱,和我原來的本質大相逕庭。

我常常往不對的方向亂走,迷了路,只好叫住一名看起來熟悉方向的學生來指點迷津。

我真真正正覺得自己是個大一新生,或者至少是個外來訪客。

我重回大一生活持續了一學年。

本書的主幹就是述說這一年裡,我所參與和觀察到的大學生生活,包括我自己的經歷和別人的。

然而我必須在此說明一件事。

我以中年婦女回到大一的個人體驗,無法直接說明「大學生經驗談」。

我不是十八歲,不屬於那種推推拉拉打鬧的族群,也不是那種私密性的社交活動一員。

我從海外得到的人類學經驗是,人絕不可能真正歸屬於「當地人」,也無法期望個人在當地經驗就能夠代表土生土長的文化。

然而同時,也就是這種在村子裡生活的經驗,提供了相當的優勢和內涵,使研究者能問出深入的問題,而且深刻瞭解對方的回答。

就是基於這種體認,我希望能完成「重返新鮮人」的研究工作。

此後的篇章,內容來自不同類型的資料。

除了基於全國教育的研究,以及對於我的大學本身的調查外,我還對美國大學生和國際學生進行了四十個正式訪談,兩組研究(一組對大一新生,一組對非新生),以及若干「小型研究」,包括學生對時間分配方面的活動日記記載,以及在學生用餐區誰和誰一起吃飯(以性別和可以察覺出的族群為對象)的五個月觀察研究,以及住校和通學的研究,學生宿舍裡所有正式活動,詳加說明內容的每週佈告,以及非正式的日常談話題材。

我雖然全心全意做個親自參與的觀察者,然而就像一般大一新生開始大學第一個學期一樣,我牢記各種規定,和同學聚會,適應住校生活,參與學生社團,發掘什麼事物有助於我的學術研究。

一週裡每天每晚我都在宿舍和校園裡,上滿這個系的五門選課。

我像別的學生一樣,只偶爾在週末晚上或是假日「返家」。

我很細心地從很廣的範圍來挑選課程,從現代語言到商業和機械。

我選我不認識的教授,上他們的課。

因為我認為,我不認識他們,他們也不會知道我是誰。

我的名字列在那些還沒有決定未來主修科目的新生名單中。

就像多半實地考察的研究學者一樣,我先研究我住的宿舍地理環境,「普查」各區域住戶的性質。

我列下牆上或佈告欄上的所有通知、廣告,以及正式貼在浴室的消息和宣傳單內容。

我也記下個別寢室門上外側張貼的留言、小物品,以及一些裝飾。

我記載下宿舍開會、商量或發生的事情,我也逐日隨手記下,這些瑣事中我與別人對話的內容、觀察所得,以及個人的看法和感觸。

第二學期,我增加了對學生的正式訪談次數,以及小型觀察研究。

因此我默默地把我上的課減少到只有兩科,以容納我的實際研究課題。

這段期間,我每星期總有幾個晚上回到自己家,坐在電腦前工作。

早上上完了課,回到宿舍,打開電腦,檢視昨晚在家裡做的研究,並加以增添和修正。

在學期前兩季裡,我自願擔任這層樓回答「女生浴廁文章」的工作。

女生浴室和廁所「文章」,是大學女生傳統的「塗鴉式」行為。

她們在廁所牆上黏貼小紙條,列出黏貼者的問題,並且附上一些小張的白紙和鉛筆。

上浴廁的人以無記名的方式,寫出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辯駁,也有的再提出新問題。

這樣做,成為學生對事物或關心話題評論和互動的不絕來源。

本書還有個大目標,就是記錄「大學生生活經驗」。

這件事如果想要以嚴格要求美國大學的統計數字方式來得到,是不可能的。

因為任何學校的情況都不能適用於其他學校,即使在同一個學校內,一組調查或訪問的內容,也不能完全代表別的人。

舉最近一次教育調查為例,統計了美國四千一百所合格院校進修學士學位的高年級生,大家的大學生經驗各式各樣,不盡相同。

這樣的不同,研究一所學校,一個學生的經驗,如何能代表大學生生活?「某大」一直享有大學教育的美譽,不論是課堂上的教授(不是指剛加入教職的大學畢業生),還是校園和住宿,以及與一般「大型大學」比起來略小的班級。

「某大」每年吸引了大量新生,他們入學前的成績在各自中學裡都是前百分之二十五的學生。

「某大」可以說在美國大學系統裡,屬非常結實的中等大學,在美國大學生中該是很知名的大學,雖然大學生的生活未盡相同。

我謹慎選擇,不參加那些進一步教育選修的主科,也就是通訊教育,或是全職工作者選修的通勤半讀課程。

在採用「某大」案例時,我要向讀者說幾句人類學者該說的話。

人類學者認為,任何文化最自然的本質,就是互相學習,以及共同分享。

我住在海外村落時,每個人都能告訴你,什麼是播種的時節,就如同每個美國人都會告訴你,聽到國歌請起立一樣。

雖然某些層面的文化互有爭議,例如墮胎應否合法化?英語是否應該定為美國官方語言?同性戀可否結婚?等等,這些問題爭議的本身往往是文化背景的認同問題。

因此,我能寫出一本完全以文化變化中的村落一個家庭為故事背景的書,卻發現這個國家的人能從書中體會他們自己的故事(他們之中有些人寫信告訴我)。

美國公立大學院校的情形完全一樣。

儘管大學科系和學生本質極為相異,但是幾乎所有美國大學生都能證實以下幾點:很多學生慣於睡到中午甚至更晚才起床;同學總是避免星期五去上課;大教室的第一排座位總是到最後才坐滿;不滿十八歲的學生私下喝酒。

當然也有學生起得早,少數人願意選第一排坐,未成年的學生也有的絕不喝酒。

但是他們可能明白,他們是在輕視,或對抗一般大學生的習俗。

然而,他們自己也在扮演著大學生文化的一部份角色。

由於我在大學裡,參與、觀察、訪談,每天朝夕相處得來的體驗,使我得以把目標定位於研究大學文化。

我把所見種種融會貫通,從幾個制高點加以評論,包括以教授的觀點、外國學生的看法,以及對全國大學生活調查結果的分析。

然而對我的分析研究的最後驗收,是大學生。

他們才能決定,對本書描述有關他們的大學生活和他們的世界,是否該加以認同。

1歡迎來到「某大」Welcometo"AnyU"十年前,我絕不會想到要寫一本書來談有關我在「某大」的大學生涯。

我是個文化人類學者,畢生大部份的教書生涯是在美國之外的一個偏遠鄉村裡(不說明地點是為了尊重所有本書中的匿名者及更改姓名者)。

我是個傳統的文化人類學者,花了好幾年時間,學習當地語言,瞭解另種文化習俗。

我參與村裡的活動,觀察人們的生活。

我加入村裡的組織,訪問當地人,還跟他們建立起長期的友誼。

我記載下人類社會演進史,或是以描述的方式寫出一群人的逐日生活情況,希望能捕捉到造成這個社會生命及文化改變的個人動力...顯示全部內容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

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

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我來寫評論 看更多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當教授變成學生 優惠價:220元 刺蝟的優雅 優惠價:280元 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優惠價:225元 再給我一天 優惠價:220元 TrumpetoftheSwan 優惠價:141元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 優惠價:221元 TheSecret祕密 優惠價:198元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十年典藏版) 優惠價:194元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優惠價:198元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優惠價:237元 偏見地圖(1):繪製成見 優惠價:334元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優惠價:282元 時間迴旋 優惠價:317元 禮物 優惠價:175元 論攝影 優惠價:360元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 優惠價:198元 我愛錢 優惠價:229元 哈利波特(1):神秘的魔法石 優惠價:220元 讓心發光 優惠價:196元 預知生死的貓 優惠價:229元 別相信任何人 優惠價:229元 近期最多人購買 最後抱他的人 優惠價:253元 人的教育:教育、教學和教導的技藝 優惠價:432元 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淡定面對0~6歲孩子的情緒勒索,不用對立也能教出自律又快樂的孩子 優惠價:326元 打開限制式寫作大門 優惠價:220元 國中教師教訓合一領導 優惠價:132元 提升孩子IQ的60個秘訣 優惠價:141元 提升孩子CQ的60個秘訣 優惠價:141元 第一名的讀書方法 優惠價:158元 熱力打工瘋神榜 優惠價:158元 動手玩數學 優惠價:176元 專門為小學生精選的中國文學經典讀本 優惠價:194元 專門為小學生精選的西洋文學經典讀本 優惠價:202元 我的徵求價 折扣 請選擇 1 2 3 4 5 6 7 8 9 價格 徵求價是您期待的二手價。

徵求價不得低於45元,最高為目前的新書售價,絕版書的徵求價無上限。

可不填徵求價,直接按確定即徵求 取消 確定 二手書上架申請 備註 無畫線註記 有畫線 有註記 有畫線註記 作家簽名 蓋藏書章 有附件 其他 其他 賣家自訂售價 金額 折扣 折扣填法如下:如想賣7折,填入70,想賣4.5折請填入45,皆為整數 所得 教科書 是 否 請註記這本教科書的所屬學校/系所 找不到你的學校? 縣市區域 所屬學校 所屬系別 縣市區域 所屬學校 所屬系別 教科書版本 第 版本  西元 年出版 取消 確定 × 出版社: 最新期數: 最新一期出版日期: 出刊頻率: 出刊類型:教育>教育學 選擇訂閱期數: 完成付款後,新訂戶將由目前最新一期寄發,續訂戶若已取得最新一期,則會從下一期繼續寄發。

× Previous Next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行銷分紅× 了解更多 立即開通權限 什麼是行銷分紅 TAAZE透過您的網站、部落格、微網誌、facebook...推薦而成交的商品,直接分紅給您現金。

分享× 我要建議分類 取消 確定 貼標籤 一次性輸入多個標籤請用空格分開。

如:行銷企業管理若輸入的標籤內容有空格,請用引號。

如:"Bigapple" 取消 確定 認識TAAZE 關於我們 第一次購物 第一次賣二手書 現金回饋 新會員好禮 圖書館借閱查詢 工作機會 合作提案 加入書籍供應商 加入電子書供應商 加入創意生活供應商 行銷分紅夥伴計畫 異業合作 廣告合作 加入二手書義賣受捐單位 顧客服務 訂購、訂單查詢 取貨方式 付款方式與運費 退換貨 常見Q&A 客服信箱 保持聯繫 網站認證 網路資安防護 2022專利防護中 讀冊生活團隊積極優化資安防護 引入世界最大安全憑證供應商Comodo,英國原廠專利防護 如梭世代專業團隊滲透測試專業顧問 聯眾安信專業資安顧問團隊主導執行專案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23號三樓之2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電腦版 | 手機版 none 1 100 none none TAAZE|facebook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Q:這是什麼? Q:分享後這則動態在facebook上會顯示怎樣? 如果你不想將動態同步到facbook上,你可以取消打勾後再更新書本狀態,這則更新將不會同步到facebook上。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