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 年:暹羅的殖民免疫神話 - Glocal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時至今日泰國人仍會驕傲地說,他們是唯一一個從來沒有被殖民過的東南亞國家。

... 暹羅史上最凶險的衝突莫過於法暹戰爭:在1893年7月的戰爭中,三艘法國戰船經昭披耶河 ... Skiptocontent Home /地區研究 /1893年:暹羅的殖民免疫神話 FacebookTwitterGoogle+LinkedInPinterest 總結泰國的殖民免疫神話,除了因中央集權建立起強勢的戰略利益以外,和英國深厚的經濟關係及其不干預政策更是當中要機。

如果暹羅初期就和法國進行經濟互動,並沒有重度依賴一方,雖然未必短期內引起法國的不滿和慾望。

但在群雄環伺的時代,暹羅沒有強大的外交誘因就難以促使歐美勢力支持,最後恐怕自身難保。

暹羅的成功固然因為地理上的先天優越,但後天努力的經濟外交和國內穩定性才是致勝關鍵。

時至今日泰國人仍會驕傲地說,他們是唯一一個從來沒有被殖民過的東南亞國家。

傳統歷史書形容十九世紀是一個弱肉強食、歐美列強蹂躪亞洲的可怕世界。

然而,當時暹羅帝國(即是現在泰國)卻在西方入侵東南亞殖民時獨善其身,成為歷史鮮見的殖民免疫國家。

箇中玄機可謂各有各說,有人歸咎為運氣使然、有人強調暹羅自身的民主改革;亦有人宏觀地放諸英法兩國的侵略史,認為保存暹羅是英法入侵者的共識。

無論如何,任何一個理論都無法整全勾勒出歷史原貌。

本文認為暹羅憑著自身的強權統治,加上和英國的密切外交關係,才促使暹羅免疫了亞洲殖民的夢魘。

  地緣角力:英法殖民計算 若要解釋暹羅的殖民免疫神話,最基本的套路是審視其地緣政治角力。

歷史作者ChrisBaker(1948-)和PasukPhongpaichit(1946-)把暹羅戰後的身份視作英法地緣政治的考慮,英法兩國認為暹羅的中立性和國體有別於其他國家,維持現狀有助她們繼續謀利,此為「地緣說」。

於是我們要了解暹羅何以能夠明哲保身,必先要進入暹羅自身和她的地緣狀況。

暹羅最鼎盛的時期,其國土東接越南、北連中國雲南、南達馬來西亞、西進緬甸,是一個富饒而廣闊的東南亞理想鄉。

而泰皇拉瑪四世(在位時間:1851-1868)和拉瑪五世(在位時間:1868-1910)透過引入西方思想,帶動佛教和西方理性哲學的結合,從而廢除大量封建時代的制度儀禮,實現國家現代化。

拉馬五世(資料來源:WikimediaCommons) 同時,暹羅享盡地理優勢並積極和國際發展航業,例如和旁邊的英屬殖民地和法屬殖民地進行原材料交易,其商貿直達新加坡、檳城和香港等自由港。

雖然暹羅看似一帆風順,誰不知身旁來了兩位當時最強的殖民者,直接威脅她的安全:英國和法國。

自19世紀中起英國建立了英屬印度帝國,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和緬甸相繼被納入版圖之內;同時期法國遠征軍攻占西貢、安南和東京(也稱北圻,指越南北部大部分地區),整個交趾支那(Cochinchine)成為法屬印度支那,故此暹羅就處於兩個侵略者的夾縫中。

兩者在1850年代後用不同姿態接觸暹羅,而因三方的權利鬥爭鋪陳了潛在的暹羅政治危機。

兩國試圖在暹羅獲取最大利益,而過程中涉及對暹羅本身的制度干預和國土侵犯。

暹羅史上最凶險的衝突莫過於法暹戰爭:在1893年7月的戰爭中,三艘法國戰船經昭披耶河直上北欖(Paknam),與正駐守的暹軍發生衝突。

最後法軍勝利並成功封鎖曼谷,逼使拉瑪五世簽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割讓寮國予法屬印度支那。

不過,1893年法暹戰爭也決定了暹羅主權的國際地位:法國在英國介入下和暹羅簽訂條約,承認暹羅在東南亞的地緣位置和中立性質。

後來暹羅向英法兩國割地賠款,保全國體不被法國進一步吞食,在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兩地中間成為了緩衝區。

由於英法已經在暹羅鞏固了身份,並獲取足夠的政治和商業利益。

後來在1907年和1909年再割讓土地予英法之後,暹羅再沒有被歐洲列強殖民者要求更多的割地賠款,而泰王拉瑪五世也穩定了暹羅並開創改革的黃金時代。

這就是地緣說的基本進程,但無可否認是地緣說過度簡化當中細節,任意歸納暹羅成英法兩國對於地緣政治的共識,反而忽略了其中三國互相外交的細節和回應。

以後大部份學者都認同暹羅的獨特地理環境,把他們各自的論述建基於地緣說上。

例如學者DonaldNuechterlein(1925-)認為暹羅很大程度上依賴外交運氣,比如暹羅在法暹戰爭初期誤以為英國政府會強行介入(英國非常依賴暹羅去穩定東南亞的貿易網絡,使兩國在經濟方面關係密切),於是沒有接受法國的談判要求。

但英國遲遲未有介入,至曼谷被包圍之勢才阻止法國表示不容許其利益受損。

Nuechterlein覺得暹羅成為緩衝區乃是英法碰巧的共同想法(也就是所謂「運氣說」),這外交結果與暹羅自身無關;DanielGeorgeEdwardHall(1891-1979)認為近代暹羅得以保存,是由於拉瑪五世忍辱割讓邊緣屬地去滿足英法殖民者的胃口;M.L.ManichJumsai(1908–2009)則將拉瑪五世引入西方文化的改革當成戰後談判的關鍵,暹羅的西化制度和行政改革令英法不敢輕易入侵泰國;更甚有中國學者王民同提出中國因與暹羅接壤,當時清政府疲憊軟弱吸引了英法殖民者的目光,巧妙地延遲法國對暹羅的入侵,為拉瑪五世提供更大的外交空間。

上述所有理論都希望補完地緣說的歷史空白:就是通過不同框架去解釋英法兩國的外交態度。

以上各自論述固然有可取空間,不過筆者認為暹羅得以在戰後維持緩衝國的位置,是由於自身政治穩健強勢和英國的不干預外交政策所致。

  改革入世:建立中央集權 我們先回顧M.L.ManichJumsai的「改革說」,他高舉拉瑪五世的民主化成就使暹羅成功西方化,獲取一個「先進國家」的形象,最後有幸站立於歐美先進國家之列。

於是列強礙於面子在入侵上諸多顧忌,在1893年戰後就容許暹羅保存獨立。

這個以西化改革為中心的論述,大抵可以描述何以法國在1893年法暹戰爭中卻步。

然而,法國發動法暹戰爭時不斷用奇怪理由去刁難暹羅,例如法國聲稱為保護湄公河的泰國少數族裔而要求暹羅賠償,又或者為保護湄公河的商船要求割地;明顯不把「先進國家」的印象放在眼內。

那麼法國又怎會因為暹羅的「改革形象」而放棄入侵? 同時英國作為暹羅的最大國際盟友,卻採取䄂手旁觀、愛理不理的態度,也明顯無重視盟友暹羅的國家利益;直到法軍包圍曼谷的存亡之秋,英國才出面調停侵略行動。

本文認為「改革說」難以成立,是在於暹羅根本沒說服英法放棄侵略。

時任英國首相普里姆羅斯(ArchibaldPrimrose,5thEarlofRosebery)更把關於暹羅談判的事務交由印度領事兼任,並沒有以國會身份高度參與討論,可見英國只把暹羅當成「遠東事務」多於「國家外交」,從來都沒有用「先進國家」的格調看待暹羅。

英國始終將暹羅當成一個外交港口、合作夥伴、以及商品中轉站,而不是一個「先進國家」的想像。

暹羅的民主化改革實際始於1904年以後,之前拉瑪五世多著重經濟自由化和國家集權:諸如引入市場制度、容許貴族私營專賣原材料生意、甚至國有化鴉片出口貿易;教育方面拉瑪五世鼓勵貴族子弟出國留學,並統一國內教材推行泰語教育,用以穩定朝綱和優化管治。

這一切,套用香港的話就是「西方教育」和「市場先行」,為的不是切合歐美民主精神,而是盡可能與世界列強接軌成為一個自由港。

所以暹羅在1893年前的改革不是以引入西化政治為主,而是希望解放舊有經濟體系去和歐美殖民者交易,而交易背後需要一個穩健的國家機器進行操作。

所以西方改革說在1893年以前根本未曾存在,更遑論因為改革而成功遊說法國。

暹羅對周遭國家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並不是源於民主化改革(實際上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多見於1904以後,與對1893年的衝突根本無關係),而是依靠名為曼荼羅(Mandala)的中央集權手法。

曼荼羅是以地區為中心點,以圓圈向外放射影響力的管治模式。

暹羅中央行政會採用有強力的曼荼羅管治,由皇親國戚擔任權力放射點建立出行政結構;而位於邊陲地帶的角落(少數部落和外省人聚居的地帶)多由當地土皇帝和地主建立,於是國內就有數個曼荼羅正在運行,距離國家中心越外就越鬆散。

拉瑪五世重新鞏固國家邊緣的權力分佈,委派由親兄弟擔任的代理人去接管各地曼荼羅,比如在龍坡邦、廊開和普吉等地重新樹立軍隊和政府機關。

在中央集權式運作下暹羅有效一統鬆散的國家,相對昔日因各自為政而被逐一蠶食的印度,暹羅的改革的確令英國眼前一亮。

在境內長久穩定的統治上,英國人方可建立大量船行、原料廠和批發商,以維繫英屬印度和亞洲之間的貿易網(包括香港、新加坡和檳城的交易網)。

所以,1890年代拉瑪五世的強權統治才是真正令英國下定決心幫助的原因,因他令英國人明白到暹羅可以憑政治穩定性鞏固周邊地區,順利進行大規模雙邊商貿,更可以成為阻擋法國西進的屏障。

英國肯定了暹羅的戰略價值,並視之為長期合作盟友;而她在危機關頭出手相救不是機緣巧合,而是深思熟慮的外交策略。

英國的戰略視野 暹羅與英國的緊密關係令拉瑪五世政府誤判英國會在危機中施予援手,另一方面暹羅幻想英暹聯盟和法國如地海傳說中的神龍,任天下大亂亦不會互相衝突;但電影中神龍互相爭吵廝殺,而英國長期戰友暹羅則被法國多番入侵。

其實於1863年暹羅已經被法國要求放棄對柬埔寨的保護權,那時英國態度既是默許又是無奈。

到1893年之時衝突發展到高峰,英國才派出幾艘戰船南下昭披耶河觀察戰況。

最後1893年在英國遲緩的介入後,暹羅被逼和法國簽下條約並維持了地緣國家的獨立性。

如果用DonaldNuechterlein的「運氣說」去解釋,最多能證明英法「碰巧地」認同緩衝區有助舒緩兩國殖民地之利益衝突。

同時DanielGeorgeEdwardHall的「割讓說」放重在後期的外交取捨,卻無視了1893年之前的衝突演進。

這兩個理論明顯是自後果而論,是無法解釋英國在1893年衝突中出爾反爾的外交態度。

假如我們將目光放回英暹關係的歷史時態上,不難發現答案是當英國意識到自己利益受損,加上肯定暹羅的戰略價值,才逼於無奈和法國展開談判(這也解釋了1893時英國含糊的態度) 寶靈爵士(資料來源:WikimediaCommons) 回到暹羅起初和英國的關係上,因集中統治(並非西式改革)為經濟合作提供基礎,使在1855年由香港第四任港督寶寧和暹方簽訂的《寶靈條約》(BowringTreaty,內容包括降低商品關稅、推行自由貿易、英國人治外法權及買地權)得以順利運作。

1870年英國在暹羅設立了通往新加坡的郵政服務;1872年英國接通第一條連接仰光和曼谷之間的電話線。

在暹羅的英方經貿活動由1855年的兩成大幅上升到九成,英國依賴暹羅中轉港的角色去維持東南亞交易,而暹羅亦從中輸出天然資源獲取巨利。

兩者的關係說到底就是緊密的經濟合作,而英國的印度殖民地後來伸延到北緬甸並和暹羅接壤,更加促進兩國的關係發展。

法國的操之過急 反觀法國一直以來無法在暹羅國內順利得勢,例如法國外交官JulesHarmand試圖在國內發展政治影響力時,其由泰國傳統精英主導的政治盟友「舊暹羅」(OldSiamParty),在政鬥中被拉瑪五世和年輕學人組織的「新暹羅」(YoungSiamParty)清洗掉。

在東南亞湄公河的貿易上,法國明顯比不上英國的壟斷,她在整個湄公河三角州中的交易依賴越南西貢多於暹羅。

失去暹羅的經濟優勢,於是法國想和北緬甸進行經濟聯繫,卻不巧地刺激英國進攻北緬甸。

連番外交失算逼使法國轉眼暹羅,試圖囊括和合併湄公河東岸的土地,以彌補在交趾支那過度推進的經濟損失。

1860年代法國原本只希望透過掠奪柬埔寨去穩定湄公河的統治,但在1870至1890年代法國受到國內殖民民族主義的洗禮,以particolonial和groupecolonial為首的殖民主義組織不斷遊說國家對暹羅入侵,於是法國總理茹費理(JulesFrançoisCamilleFerry)之後的政府開始進取入侵。

那時英國才驚覺法國的狼子野心日益膨脹,由有限度的騷擾上升成全面進攻。

1893年的法國入侵令英國從美好暹羅想像中驚醒過來:假如法國成功吞併暹羅,會直接打擊英國長久在暹羅投資的政治資本,打破英國在東南亞的商業壟斷,更會破壞英國利用暹羅左東邊屏障的策略,令英屬印度無法通過穩定的暹羅上取中國。

1893年後英國政府終於正視暹羅問題,以不干預政策為經緯(不干預政策是指英國認為維持一個殖民地經濟自主、行政獨立有助保障自身安全,幫助維持其殖民者的統治。

香港、新加坡就是殖民地經濟自主的例子),試圖淡化暹羅在東南亞的殖民角色,並轉化她為地緣角力的緩衝區。

後來英國外相JohnKimberley和英國首相RobertSalisbury向法國展開積極的外交談判,都以己身利益無損為基礎,盡可能使暹羅獨立於兩個殖民大國之間。

總結泰國的殖民免疫神話,除了因中央集權建立起強勢的戰略利益以外,和英國深厚的經濟關係及其不干預政策更是當中要機。

如果暹羅初期就和法國進行經濟互動,並沒有重度依賴一方,雖然未必短期內引起法國的不滿和慾望。

但在群雄環伺的時代,暹羅沒有強大的外交誘因就難以促使歐美勢力支持,最後恐怕自身難保。

暹羅的成功固然因為地理上的先天優越,但後天努力的經濟外交和國內穩定性才是致勝關鍵。

至於中國救暹羅一說,何以眾多東南亞國家依然不幸喪權辱國,相信讀者自有分曉。

(作者: 曾朗天)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東南亞失落的禁毒時代 消失的蜜月期:美國新總統的亞太安全困局 小國應如何自處? 「發展主義」的瓶頸?東南亞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挑戰 中國投資東南亞需注意反彈 針對中國還是反政府?越南示威的虛與實 ChrisBaker&PasukPhongpaichitAHistoryofThailand DonaldNuechterleinThailandandtheStruggleforSoutheastAsia DanielGeorgeEdwardHallAHistoryofSoutheastAsia L.ManichJumsaiPopularHistoryOfThailand PatrickJ.N.TuckTheFrenchWolfandtheSiameseLamb:TheFrenchThreattoSiameseIndependence,1858-1907 JamesC.ScottTheArtofNotBeingGoverned 王民同試論近代泰國未淪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向你的朋友分享這篇文章吧! TheGlocal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Postnavigation PreviousPostPreviousPost【Yahoo奇摩特約】考察新加坡的房屋與福利政策NextPostNextPost【UDN轉角國際特約】重讀鎖國:幕府,狹隘避世,或眼光長遠? LeaveaReplyCancelreplyYouremailaddresswillnotbepublished.Requiredfieldsaremarked* Savemyname,email,andwebsiteinthisbrowserforthenexttimeIcomment. 媒體經營不易,TheGlocal需要你們的幫助! 如果你覺得我們幫助到你思考,不妨考慮捐款幫助我們AlldonationsareinHKDandgotowardsimprovingourplatform. $ DonationAmount: 50港幣100港幣250港幣一分一毫都可以幫助我們提供更優質的内容!Donate SelectPaymentMethod PayPal PersonalInfo FirstName * LastName EmailAddress * DonationTotal: $100.00 Revue週報E-mailFirstnameLastnameSubscribeSearch 搜索 Searchsearch 宏觀政經 出版刊物國際秩序宏觀政經 莫德納疫苗專利權排除政府合作團隊外界質疑過橋抽板自私自利勢掀訴訟 byeditoraccess_time1monthago FacebookTwitterGoogle+LinkedInPinterestshare 多媒體訪談宏觀政經 【地球事圓的】公共財政為何概念? byeditoraccess_time3monthsago FacebookTwitterGoogle+LinkedInPinterestshare 多媒體訪談宏觀政經 【CIBS】本土農業發展衰落?城市發展和糧食供應的關係 byeditoraccess_time3monthsago FacebookTwitterGoogle+LinkedInPinterestshare LikeUsOnFacebook 月曆 December2021 M T W T F S S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Nov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