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與暴利的重量?國際藥廠大併購時代的巨獸誕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科技連鎖:傳統藥廠土法煉鋼無法適應生技製藥(Biologics)萌生的新 ... 而跨國併購案首推日本武田藥品(Takeda)收購愛爾蘭的Shire ,讓武田一舉 ...
全產品速覽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陽光行動
聯合報數位版
聯合70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新聞話題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橘世代
myBeauty
寵物部落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HBL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琅琅悅讀
讀書吧
讀創故事
聯副70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udn
/
轉角國際udnGlobal
/
文化視角
WhatsApp
twitter
病人與暴利的重量?國際藥廠大併購時代的巨獸誕生
2020/08/06賴勁文
醫藥界的愛恨情仇,為何每當併購案的消息傳出,都會吹皺一池春水,牽動整個醫藥界的神經?圖/美聯社facebook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只國勢,生技醫藥領域同樣受用。
最近因為COVID-19藥物研發而眾所矚目,身價將近1,000億美金的吉利德(Gilead),被近期COVID-19疫苗爭霸戰的後起之秀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身價1,400億美金)頻頻示好,似乎忘了六年前自己回絕美國輝瑞藥廠(Pfizer)手捧近1,200億美金的併購案。
另一個故事版本,則是有滿手現金的吉利德對擁有腫瘤藥物產線的阿斯特捷利康眉來眼去。
雖然最終雙方沒有取得共識,吉利德仍想保持自家商標,阿斯特捷利康無法提出更好的方案,導致這個雷聲大雨點小的併購案終究草草落幕,但也讓人不禁好奇:醫藥界的愛恨情仇,為何每當併購案的消息傳出,都會吹皺一池春水,牽動整個醫藥界的神經?
傳統藥品開發耗時費力,也無法保障明星級產品如期上市,在節省成本考量下,就可能裁退原有研發部門、收購小型、卻擁有較佳創新能力的生技公司。
圖/法新社facebook
▌併購案的合縱連橫
製藥公司之間為何會有併購熱潮?可能的推動原因有以下幾點——(1)進軍新興市場:相對於成熟的歐美市場,在中國、印度或拉丁美洲地區,醫藥產業仍在開發中階段,歐美大廠透過併購當地製藥公司,可直接取得在地銷售通路,拓展商機。
(2)再活化研發產能:嶄新藥物的出線可遇不可求,原廠藥的「專利斷崖」(PatentCliff)現象會使公司面臨利潤急速下降的威脅。
一般來說,暢銷藥物在專利到期當年的銷售額會下降40%,第二年後甚至會大幅下滑70%~80%,因此併購藥廠可最快速填補內部新藥研發真空期,一如1960年代綜效熱潮(synergism),讓重組後的公司有更多活錢可用。
(3)節省成本考量:傳統藥品開發耗時費力,也無法保障明星級產品如期上市,因此為了降低成本,裁退原有研發部門;另一方面開始收購小型、卻擁有較佳創新能力的生技公司,以新的技術或開發中藥品帶動內部能量,進而提高獲利。
嶄新藥物的出線可遇不可求,原廠藥的「專利斷崖」(PatentCliff)現象會使公司面臨利潤急速下降的威脅。
圖/路透社facebook
通常併購案不會是單一因素主導,也不是三天兩頭就能定奪的小事。
1976年4月7日,基因工程一把手博耶(HerbertBoyer)與投資方斯萬森(RobertSwanson),共同創立了「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其充沛的內部研發能量,先後完成了胰島素、生長激素等的基因克隆工程。
1990後期,基因泰克又相繼完成了革命性產品利妥昔等藥物,開創了標靶藥物/單株抗體藥物治療腫瘤的全新模式,建立其不可撼動的醫學轉譯地位。
而瑞士藥廠巨頭羅氏集團(Roche)起步時是以合成維生素起家,再透過做干擾素而切入到生物製劑市場,然後擴張到癌症市場。
在仍受金融危機衝擊的2009年,以近500億美金收購基因泰克,成功的進入基因、診斷、製藥三合一的業務模式。
但在塵埃落定前,羅氏早已於1990年收購56%的基因泰克。
在獨立運作不過問的模式下,羅氏在2015年前有基因泰克生產藥物的美國海外市場優先經銷權,但隨著內部開始轉變,基因泰克從超高比重到僅存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力在研發部門,加上重疊的市場讓羅氏發現:維持現況只會讓雙方人財兩失,才在2009年基因泰克另一項藥物第三期臨床結果公布前一次完成併購案。
通常藥廠併購案不會是單一因素主導,也不是三天兩頭就能定奪的小事。
圖/法新社facebook
近年來羅氏又與美國最大的病例數據分析平台PatientsLikeMe合作,2018年併購FlatironHealth將醫師手寫病例電子化,去年找英國的人工智能公司SensyneHealth來提高效率與成功率,更加強化羅氏的內部實力。
另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例子,當屬癌症免疫治療藥物吉舒達(Keytruda),如何從差點被砍掉的專案一路騰達,經歷多次併購才進入美國默沙東(MerckSharp&Dohme,MSD)旗下,在後援無虞的狀況下通過臨床試驗,成為劃時代的藥品。
所以一個併購案可以徹底翻轉醫藥市場,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看是否有伯樂適時推波助瀾。
併購的類型,藥廠多會採取以下幾種併購方式以維持成長動能。
(1)產品線延伸:過去各個藥廠術業有專攻,新藥開發和學名藥製作是一刀切,但透過併購,原先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況被打破,多角化經營讓藥廠增加多樣性,以自己固有的聲譽流通更廣泛的產品。
(2)科技連鎖:傳統藥廠土法煉鋼無法適應生技製藥(Biologics)萌生的新環境,透過併購主打新技術,如人工智能探索新藥,抗體量產技術等,追隨當前的風潮,用自身財力拚一波。
一個併購案可以徹底翻轉醫藥市場,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看是否有伯樂適時推波助瀾。
圖/法新社facebook
(3)水平整合:強化弱點並在併購後裁掉工作性質重疊的冗員,多半為研發人員。
例如,美國輝瑞藥廠在併購惠氏(Wyeth)之後,藉裁員在三年內節省了40億美元。
(4)垂直整合:可以是單一或多種商品,提案公司可用併購公司的產品,加上內部成熟的產銷部門,從原料到市場全盤吸收整合,打開新的銷售通路並增加新藥的利潤。
新創公司的長處是創新,大公司則在量產、產品優化、包裝行銷上有長足的心得。
傳統藥廠該如何跳脫窠臼,放眼新領域,併購新創公司是相當有效率的做法;被看上的小公司則有機會把一個概念帶上臨床,鹹魚翻身。
所以現行生態似乎都走上這條路徑:新創公司在發展初期相當仰賴來自創業投資或藥廠端的天使基金,以一種背水一戰的心態,寄望在資金燒完前能拿出投資者滿意的半成品,繼續吸引下一波的投資,有種待價而沽的意味。
當然其中也不乏功能健全,資金充裕的新創公司,在沒有大藥廠資助下,將產品直通市場。
傳統藥廠該如何跳脫窠臼,放眼新領域,併購新創公司是相當有效率的做法。
圖/法新社facebook
▌王道併購可以一意孤行?
雙方你來我往,內部評估會議不間斷,如何有效資源整合,提高研發成功率,尋求最高利潤。
藥廠收購看似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各取所需。
但從自由競爭市場促進創新來看,最後仍會如同其他產業,需要祭出反托拉斯法來制衡。
在2019年的諸多併購案中,美國境內的BMS藥廠併購賽基(Celgene)後使其部分藥品市占率過高,同意由美國安進公司(Amgen)收購賽基的重點藥物歐泰樂(Otezla),才讓BMS併購賽基一案過關,成為全球第一大併購案。
而跨國併購案首推日本武田藥品(Takeda)收購愛爾蘭的Shire,讓武田一舉爬升到銷售額全球前十名的地位,也是亞洲地區製藥的龍頭。
除了1+1>2的做法,瘦身策略也能使藥廠專業化升級,加速成長。
例如美國默沙東希望透過公司重組來強化免疫治療藥物上的投資,領先集團的GSK和輝瑞也同意合併其下消費保健業務,並成立新的一家跨國公司。
這也並非新聞,2013年AbbVie因為其暢銷藥品「復邁」(Humira)收益過於龐大,被母集團美國亞培(Abbott)切割出來,在疾病藥物研發上自立自強,亞培則回歸老本行,專攻檢測試劑、醫療器材和營養品。
跨國併購案首推日本武田藥品(Takeda)收購愛爾蘭的Shire,讓武田一舉爬升到銷售額全球前十名的地位,也是亞洲地區製藥的龍頭。
圖/武田製藥facebook
併購有好有壞,但確實就大環境來說,如今巨頭鼎立,銀彈攻勢讓眾多新創公司無法做大,成為有機會擠身列強的新興品牌。
但就自己身為研發人員的角度,也得承認,大公司的資源讓研究推行上較無阻礙,若能維持自身競爭力不被開除,其實是樂見手邊工具的不斷更新。
但假設透過併購案的利基遠高於研發,大藥廠的研發部門也是面臨裁撤的危機。
另一方面,收購不只是吞併市場和利潤,原公司的壞帳和其他缺陷也需要一並接納。
近期案例首推德國拜耳(Bayer)併購孟山都(Monsento)案,看似一舉拿下巨大的農業市場,但孟山都長久以來的殺蟲劑訴訟案仍未告終,導致今年拜耳必須付出超過一百億美金的鉅款來平息孟山都時期導致的致癌糾紛。
短期內拜耳公司有沒有辦法將這筆投資立即回收,都讓許多人感到困惑。
德國拜耳(Bayer)併購孟山都(Monsento)案,看似一舉拿下巨大的農業市場,但孟山都長久以來的殺蟲劑訴訟案仍未告終。
圖為2018年抗議拜爾併購孟山都案的示威行動。
圖/路透社facebook
▌黑心藥廠利益至上?
在生醫研究的日積月累下,收購案並不能遏止新技術進入市場。
雖然藥廠財大氣粗的形象讓人不悅,但針對不同疾病的藥品和治療方式推陳出新,讓我們相信藥廠還是有在執行醫藥創新的任務。
無奈的是藥價也隨之水漲船高,相當程度反映研發資金的消耗之大。
就經濟學的角度,競爭者的增加可以避免單一藥廠壟斷,壓低藥價,但各國法規以及專利文件的複雜度,尤其是生物相似藥,讓當今的原廠仍占有最大利潤空間。
譬如歐洲的法規在生物相似藥和學名藥上較美國寬鬆(例如較能接受仿製藥),使歐洲病患能取得較便宜且效力相當的藥品。
而藥價制定也還有所謂的社會契約參與其中:藥廠好好做藥,醫療消費體系以相當的營收來支持藥廠,然後藥廠再投入做出更好的藥,進入正向循環。
例如雷傑納榮製藥(Regeneron)的杜避炎(Dupixent),就是先跟保險系統和病人討論過,才決定最終售價。
霸道的藥廠仍存在,但財務資訊透明以及網際網路的流通,確實可幫助合理制定藥價。
霸道的藥廠仍存在,但財務資訊透明以及網際網路的流通,確實可幫助合理制定藥價。
圖/法新社facebook
藥物研發本身就是漫漫長路,從最初尋求一種藥治百病(吉利德曾尋求多功能的抗病毒藥物),到現在發現每個基因族群都有其特性,藥物設計必須更有針對性,透過基因定序尋找最恰當的病人。
藥物研發的每個環節都有它的不可預測性,即使研發前端看起來數據亮眼,也不能保證能通過最後關卡,唯有實作才能給予最終答案;而像是2013年Celsion公司肝癌藥物第三期失敗,股價瞬間蒸發90%的慘案就是最直接的案例。
所以如何加深自己的口袋,一步一腳印去驗證,也是藥廠決策高層的萬年難題。
併購是一種資源整合的手段,以求開發出有數據背書的有效藥品。
這次COVID-19疫情讓諸多藥廠串聯在一塊,即使專注於完成世紀併購案的BMS,其執行長卡佛里奧(GiovanniCaforio)也站出來呼籲,在合作加速研發COVID-19藥物後,各家藥廠應該保持暢通管道,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跨國議題如心臟病。
畢竟一如20世紀初默克藥廠的總裁喬治.默克(GeorgeMerck)所言:
藥廠的終極目標是「病人」而非「利潤」。
「藥廠的終極目標是『病人』而非『利潤』。
」圖/路透社facebook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戰疫仙丹怎麼賣?美國「瑞德西韋」救命藥與災難財爭辯
瘟疫解藥等多久?SARS-CoV-2疫苗開發「搶頭香」的生死競賽
深度專欄
美國
歐洲
WhatsApp
twitter
賴勁文
宜蘭出生,屏東長大,台北唸書,美中進修,美西就業的人生,嘗試在動靜間取得平衡,現實夢想間取捨的生醫研究員。
與其上檯面發揮,選擇在台下做後勤,希望一步一步推動社會永續的理念。
作者文章
未完的《疫苗戰爭》:全球抗疫真的會有「贏家」嗎?2021/12/15
還要再打多少針?美國「第三劑疫苗」科學或政治決定2021/09/07
破口小朋友?美國「兒童COVID疫苗」的必要與辯證2021/07/05
救命技術大放送?全球「疫苗免專利」真能搶救人類嗎2021/05/25
混在一起苗苗苗?「疫苗更新戰」的病毒太快我太慢2021/04/15
下一波防疫卡關:為難的救星?苟延殘喘「抗生素研發記」2021/01/25
最新文章
南韓「地鐵新堂站殺人事件」:刺死女站務員的跟騷惡狼2022/09/22
黃東的故事:一個清代廣州「普通人」的大世界歷險2022/09/21
白洲正子《尋隱日本》:雅俗同源的民俗文化之眼2022/09/16
「查爾斯三世」或「查理三世」?英王與皇室名號翻譯學2022/09/15
美國「國父的真相」:擁護英王的富蘭克林為何變成獨立領袖?2022/09/15
「再見了,事頭婆」:一位香港人的英國女王記憶2022/09/12
回應
最熱
Sleep,Dearie…英國女王國葬,最後送別... 2022-09-2017:12
「查爾斯三世」或「查理三世」?英王與皇室名號翻譯學 2022-09-1517:16
凌晨坐上開往隔離的大巴:中國貴州「抗疫轉運」27死... 2022-09-1915:14
南韓「地鐵新堂站殺人事件」:刺死女站務員的跟騷惡狼 2022-09-2216:23
不要王冠好不好?#NotMyKing的英國王室存... 2022-09-1617:40
誰殺了阿米尼?一名伊朗女性之死掀起「道德警察」之戰 2022-09-2117:35
美國「國父的真相」:擁護英王的富蘭克林為何變成獨立... 2022-09-1509:54
敗者無一死:大宰相吉田茂...戰後日本的總設計師 2022-09-2117:44
來自伊久姆的信:俄軍潰敗逃離的絕望心聲 2022-09-1615:05
西方制裁能有多痛?普丁「能源武器化」的喘息籌碼 2022-09-2015:51
轉角國際臉書專頁
轉角國際udnGlobal
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5年布局!武田5.25億美元併購實體癌細胞治療新創Maverick
昨(9)日,日本武田製藥(Takeda)宣布行使選擇權,收購5年以來的藥物開發合作夥伴MaverickTherapeutics,取得其開發的雙特異性T細胞銜接 ...
- 2武田斥620億美元併購愛爾蘭藥廠 -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日本武田藥品公司8日同意以460億英鎊(620億美元)收購愛爾蘭製藥商Shire公司,為史上最大的日本企業海外併購交易,並將使武田躋身全球前十大國際製藥巨擘行列。
- 3之二:武田併購啟示錄欣欣向榮背後優退、裁員大浪潮
然而,新技術的引進與改變,也意味著將帶來新技能人力的一輪替代、淘汰與翻轉。事實上,日本製藥產業正瀰漫著一股優退、裁員風暴。 根據日本媒體指出, ...
- 4蔡鴻青:日本武田藥品世紀併購的省思 - 財訊
去年底,日本武田藥品以約622億美元,併購了英國罕病藥廠沙爾(Shire),一舉讓這家老藥廠躋身全球第9大藥廠,是日本史上最大金額的海外併購案。
- 5製藥業連兩件大型併購案武田以2500億日圓出售成藥業務給黑石
新冠肺炎疫情當前,製藥業同日傳出兩件大型併購案。日經新聞報導,日本武田藥品已決定將涵蓋維他命「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