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禪寺 -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前任住持聖嚴法師為東初上人徒生,同時承繼中國禪宗臨濟與曹洞兩大禪宗法脈之人,宏揚佛法,培養佛教人才,推廣佛教教育居功厥偉,其指導的禪休活動,已遍及世界各地, ...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宗教百景 TempleStay 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語言 正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臺灣宗教百景 TempleStay 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宗教愛玩咖 英語友善寺廟 時間地圖 影音專區 資源下載 語言 正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臺灣宗教百景 TempleStayinTaiwan 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宗教愛玩咖 英語友善寺廟 時間地圖 網站導覽 資源下載 影音專區 回首頁 :::首頁>文化資產查詢結果>農禪寺 農禪寺 指定/登錄理由 發展源流 主要特色 文獻資料 周邊資訊 農禪寺為法鼓山道場之發源地,乃當代漢傳佛教來臺發揚光大的重要據點。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寺廟 所在地址: 臺北市北投區八仙里大業路65巷89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4年07月19日 創建/起源年代: 民國60年(公元1971年) 攝影者: 盧彥均 經緯度: 121.49583,25.12269 指定/登錄機關: 臺北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化二字第09304443600號 資產保存者: 農禪寺 指定/登錄理由 1.農禪寺為法鼓山道場之發源地,乃當代漢傳佛教來臺發揚光大的重要據點,由創設中華佛教文化館之開山祖師-東初上人初建,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致力弘揚佛教文化,故名「農禪」。

2.前任住持聖嚴法師為東初上人徒生,同時承繼中國禪宗臨濟與曹洞兩大禪宗法脈之人,宏揚佛法,培養佛教人才,推廣佛教教育居功厥偉,其指導的禪休活動,已遍及世界各地,推動宗教淨化心靈不遺餘力,為當代重要的國際級禪師。

3.住持聖嚴著作等身,曾代表佛教界參與聯合國和平高峰會,是世界宗教重要領袖之一,使農禪寺成為影響世界之據點、核心。

4.農舍外牆為洗石子、內部地板為磨石子,呈現民國60年代,臺灣鄉村民宅、農舍的普遍形象,簡單樸素構造尚稱堅固的佛舍,反映當時修行農耕自給自足之真實情況。

該寺入口處的入慈悲門,係開山時所興建,經東初上人題字命名,以示佛教慈悲為懷之精神。

發展源流 民國60年(公元1971年),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1908-1977)為實踐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的初衷,遂於北投購置一甲地,帶領信眾共同開墾。

東初老人為了效法唐代百丈禪師(749-814)所創立的叢林制度,期許弟子將禪修融入生活,並以務農維生,自給自足,而取名為「農禪寺」。

民國64年(公元1975年)落成的農禪寺為1棟2層樓的農舍,稱為「開山農舍」。

1樓為客房,2樓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文殊殿,寺院周圍則遍布菜園及竹林。

民國66年(公元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囑託弟子聖嚴法師(1930-2009)承接法務。

聖嚴法師接任住持後,不但延續東初老人佛教教育、文化和慈善事業的初衷,在聖嚴法師的帶領下,農禪寺頻繁舉辦各種法會共修活動,如禪修、念佛、初級禪訓班、大悲懺法會、淨土懺法會,以及皈依典禮、週日講經等活動。

並於民國68年(公元1979年)成立「禪坐會」,民國71年(公元1982年)成立「念佛會」。

民國67年(公元1978年)4月,農禪寺借場地給原設在新竹市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使用;隔年8月,農禪寺成立了「三學研修院」,成員即為譯經院原有的成員與禪七學員,共10位,該院進一步發展為「僧團」,致力發展佛教推廣。

民國72年(公元1983年),由於中華佛教文化館進行改建工程,而將所有弘化活動及出版業務移至農禪寺舉行,隨著農禪寺舉辦的共修活動愈來愈多,跟隨聖嚴法師學佛、禪修的信眾與日俱增,參與共修的民眾已非當時農禪寺內的空間所能容納,只得不斷加蓋鐵皮屋。

而空間不足的窘境更在民國78年(公元1989年)面臨巨大考驗。

由於北投關渡平原重劃開發,農禪寺所在地被納入「關渡平原保護區」而面臨拆遷的命運。

相傳當時農禪寺面臨拆遷問題,因而必須另尋弘法場所。

聖嚴法師帶領近千位念佛會會員,於農禪寺帶領僧俗四眾弟子持誦21遍〈大悲咒〉,祈求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後,因緣際會於臺北縣金山鄉找到現在法鼓山現址,因而促使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成立。

此外,宗教及地方人士為傳承市民對於北投農禪寺之集體記憶並感念法鼓山早年開山篳路藍縷之歷史過程,多大力奔走呼籲保留農禪寺。

因此,臺北市政府於民國93年(公元2004年)7月19日公告登錄農禪寺開山時期所建之2層農舍與慈悲門等2處建築物為歷史建築,並建議劃設為「保存區」,自此也免於拆遷之命運。

民國99年(公元2010年)5月,舉行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動土典禮,並於民國91年(公元2012年)12月,正式落成啟用。

主要特色 農禪寺開山農舍為平頂2層磚造建築,農舍外牆為洗石子、內部地板為磨石子,呈現民國60年代,臺灣鄉村民宅、農舍的普遍形象,簡單樸素構造尚稱堅固的佛舍,反映當時修行農耕,自給自足之真實情況。

早期農禪寺周圍遍佈菜園、竹林,常住眾親手植種菜蔬、採收竹筍,除供寺內日常食用,也分送給鄰近居民。

在民國67年至98年間(公元1978-2009年),開山農舍為聖嚴法師、僧眾弟子們的生活起居空間,由於1樓設有客堂、會客室,海內外各界來訪貴賓,都在這裡與聖嚴法師進行會談與交流。

2樓文殊殿前的圖書室,則是法師們平日禪修、誦戒、自我精進之處。

另1處歷史建築「入慈悲門」山門,則位於大殿入口處,是聖嚴法師接任農禪寺住持後所興建。

隨著師父在寺內弘法的時間增加,參加共修的人也愈來愈多,原有空間逐漸不敷使用,民國72年(公元1983年),決定在農舍後方加建大殿,於是,農舍後院成了大殿前院,「入慈悲門」成為信眾前往大殿的入口。

聖嚴法師選用弘一大師的書法題字「入慈悲門」,期勉來農禪寺的信眾,走進了入慈悲門後,均能發起慈悲心,對任何人能以包容、平等的心相對待。

水月道場由農禪寺舊址改建,由著名建築師姚仁喜依據聖嚴法師「水中月,空中花」的意念設計而成,呈現長在水裡,浮在水上的景觀道場,道場沒有華美裝飾及富麗外觀,卻呈現1種清雅、樸實的風範,讓此建築成為臺北市的地標禪寺之一。

農禪寺的水月道場本體建築即為精美的藝術品,建築外觀設計上以莊重大氣為主,因此以清水模混凝土為主,採用天然建材石頭、柚木等,以流暢的線條設計,表達出建築的古拙,呈現出「本來面目」的禪思。

大殿內部採用木地板和木質牆面構築而成,呈現出安靜、單純、簡約的空間,建築內部含括禪堂、齋堂、大寮、辦公室、知客處、教室、寮房等空間,兼具機能與美觀。

歷史建築「入慈悲門」山門,則位於大殿入口處,是聖嚴法師接任農禪寺住持後所興建。

開山農舍為平頂2層磚造建築,農舍外牆為洗石子、內部地板為磨石子,呈現民國60年代,臺灣鄉村民宅、農舍的普遍形象。

水月道場本體建築以清水模混凝土為主,採用天然建材石頭、柚木等,以流暢的線條設計,表達出建築的古拙,呈現出「本來面目」的禪思。

文獻資料 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不著年代)。

〈農禪寺〉。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2015年6月20日上網。

2.文化部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網。

〈展演場地查詢〉。

「法鼓山農禪寺」。

2015年6月20日上網。

3.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活動查詢》。

「活動預告」。

2015年6月20日上網。

4.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入慈悲門》農禪水月‧即景觀心。

「歷史文化」。

2015年6月20日上網。

5.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簡介暨交通資訊〉。

2015年6月20日上網。

6.艾佛的光影、電影、音樂記事遊記隨拍。

「藝術建築,即景觀心:初訪(新)農禪寺‧水月道場」。

2015年6月20日上網。

周邊資訊 TGOS電子地圖 ::: 中華民國內政部版權所有|隱私權與 安全政策| 版權宣告|Copyright©AllRightsReserved 100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5號|總機:1996|Chrome,Firefox,IE9.0以上版本最佳解析度1280x1024 瀏覽人次: 6842675更新日期:2022.07.17 網站諮詢服務專線(02)2923-0520(維護廠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