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工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效率工資假說(英語:efficiency wage hypothesis),又稱效率工資理論(efficiency-wage theory),勞動經濟學中的一項假說,它認為工資並不全然是由勞動力的供給與 ... 效率工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1年10月12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效率工資假說(英語:efficiencywagehypothesis),又稱效率工資理論(efficiency-wagetheory),勞動經濟學中的一項假說,它認為工資並不全然是由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所決定。

僱主為了激勵勞工,經常會用高於均衡價格的水準來僱用勞工,以增進員工的生產效率。

它被認為是一種市場失靈的現象。

這個理論被用來說明失業的產生,與工資的向下僵固性有關;也可以被用來解釋為何工資鐵律沒有發生。

這個學說最早由艾爾弗雷德·馬歇爾提出,現在成為新興凱恩斯學派的研究主題之一。

概論[編輯] 效資工資假說的微觀基礎(microfoundations),可以歸納出幾點: 避免偷懶(Avoidingshirking):因為勞工工作的產出品質或產出價值難以估量,勞工缺少工作意願,可能會少做事,或減低工作品質。

僱主為了減少損失,需要提高薪資,形成效率工資。

但這也可能會造成道德風險。

最小化轉職次數(Minimizingturnover) 逆向選擇(Adverseselection) 社會學理論(Sociologicaltheories) 營養學理論(Nutritionaltheories) 理論[編輯]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效率工資&oldid=25602174」 分類:勞動經濟學市場失靈薪酬工資理論隱藏分類:自2011年10月缺少來源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DanskDeutschEnglishEspañolFrançaisItaliano한국어LietuviųNederlandsPolski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