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 ...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基本信息名稱:中秋節外文名稱:ちゅうしゅうせつ(日)추석(朝韓)Mid-AutumnFestival(英)別名:團圓節,秋夕,八月節等農曆日期:農曆八月十五日起源時間:唐朝起源事件:祭祀地區: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節日類型:傳統節日節日活動:祭月、觀潮、猜謎、賞桂花、玩花燈節日飲食:月餅、桂花酒節日意義:象徵家庭團圓幸福設定時間:唐朝法定假期:一天(中國)歷史沿革起源中秋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發展中秋節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

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

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

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

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

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

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

”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

……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

“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

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

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

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

”“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

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

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

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

”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假期“中秋節”心智圖2008年開始中國大陸將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期,如當天與周六周日重合,則在下周一補休一天。

在台灣,中秋節當天放假一天,若與周六、日重疊則不另外補假,但若與周休假期僅相隔一工作日者,該工作日則調為假期,並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

香港的中秋節公眾假期定在農曆八月十六日(中秋節翌日)。

如果碰上星期日,則在星期一補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則沒有補假。

韓國把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期,放假3天。

節日別稱根據中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

《西湖遊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風俗習慣傳統活動•祭月、賞月、拜月中秋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民間拜月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

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而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

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觀潮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

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

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

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

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

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猜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月餅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

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賞桂花、飲桂花酒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

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

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花燈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

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

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

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

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

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

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

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燒塔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

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

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

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

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

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

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

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

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

類似於峰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地方特色•南方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

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

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

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

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舞火龍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

“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

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

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

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

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

“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

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

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

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

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

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

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

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

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

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

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

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

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

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

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

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

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

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

不論貧富,必食西瓜。

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

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民族特色•蒙古族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

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賓士在草原上。

他們朝西放馬賓士,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

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

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廣西侗族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

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雲南德昂族雲南德昂族“串月”。

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

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雲南彝族雲南彝族過中秋的傳統習俗是“跳月”。

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伙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顯得嫵媚皎潔。

•仡佬族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

•朝鮮族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

當明月升空時,請數位被推選出來的老人攀上望月架。

待老人望月之後,再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廣西西部壯族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裡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

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黎族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

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

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國外習俗•朝鮮半島韓語稱“추석(秋夕)”“중추절(仲秋節)”“가배(嘉俳)”“중추(仲秋)”“가배일(嘉俳日)”“중추가절(仲秋佳節)”。

是掃墓並用新收穫的穀物和果實祭祀先祖的日子。

回鄉探親,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過中秋節的習俗。

所以英文亦把朝鮮半島的中秋節叫做“韓國感恩節”(KoreanThanksgivingDay)。

•越南中秋節也是越南兒童的一個節日。

當晚,孩子們聆聽關於阿貴的傳說,去看舞獅,有的還得到父親給他買一個用來舞獅的獅子跟朋友們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鯉魚燈出遊玩耍,還預示長大“跳龍門”之意。

•日本日本傳統的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

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

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日本人也會賞月,稱之為“月見”,屋內會陳列賞月糰子、芒草、芋等。

•琉球琉球人中秋節除了祭祖、拜月外,還會祭灶,感謝灶君保佑一年內家中平安。

除了吃月餅,他們會吃一種叫吹上餅的食品,這是一種表面鋪上紅豆的米餅。

除此之外,還有拔河、舞獅、的風俗。

中秋節也是一家團圓的日子,人們都會回到家中一起吃飯、團聚,並且會祭祖,感謝祖先庇佑。

也會吃特定的食品,不少都與月亮、團圓有關,這些食品同時也是祭月的祭品,如華人(漢族)、越南人(京族)、琉球人都有吃月餅的習俗;廣東、香港有些人會以月光餅代替月餅;日本人(大和族)則會吃月見糰子,部分地區會煎太陽蛋,月餅、月光餅、月見糰子、太陽蛋都呈圓形,代表滿月;朝鮮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徵月亮由虧轉盈。

琉球人除了吃月餅外還會吃吹上餅。

此外,時令的水果和其他農作物如楊桃、柚子、芋頭、栗子、菱角、梨子、柿子等,在農耕社會中是農民秋季的收穫,也是中秋節的食品和祭品。

•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

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

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藉此表示問候與祝願。

•馬來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吃月餅、賞月、提燈籠遊行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

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號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

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電視台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為喜迎中秋營造了節日氣氛。

吉隆坡一些地方的華人社團當前舉行了提燈籠遊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遊其間,服飾鮮艷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

中秋節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佳節。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唐人街熱鬧非凡,當地華僑華人舉行活動,歡度中秋節。

華僑華人聚居區的主要商業街道張燈結彩,主要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都掛上了彩幅,許多商店出售自製的或從中國進口的各式月餅。

中秋慶祝活動包括舞龍遊行、民族服裝遊行、燈籠遊行和花車遊行等。

中秋宴俗中秋節美食圖冊古時中國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

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

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

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

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

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

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

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

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像。

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神話傳說嫦娥奔月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嫦娥奔月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

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

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

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吳剛折桂相傳月宮裡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

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

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玉兔搗藥嫦娥身邊有隻玉兔。

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餵養的白兔。

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

玉兔在月宮有一隻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

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後,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玄宗故事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

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

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

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餅起義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

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回響。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回響。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

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文學記述詩詞年代作者作品南北朝謝莊《月賦》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李朴《中秋》劉禹錫《八月十五夜玩月》、《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李商隱《嫦娥》李白《古朗月行》張九齡《望月懷遠》宋蘇軾《水調歌頭》、《中秋月》、《太常引》、《中秋見月和子由》米芾《中秋登樓望月》戴石屏《中秋》現代艾青《我的思念是圓的》以上僅為部分內容,由於詩詞眾多不再陳列民謠關於中秋節的民謠、童謠眾多,如《拜月娘》、《椅仔姑》、《中秋拜月歌》、《拜月娥》、《全家拜月》、《中秋夜》、《月姐姐》、《月光光》、《月餅》;台灣民謠《中秋旅思》、《月夜思鄉》、《煎熬》等。

諺語中秋月餅七月十五鬼節,八月十五人節(張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滿盤(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莊)吃亂了月餅死公公(冀縣,冀縣風俗:新媳婦第一年在婆家過中秋,就要連續幾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否則就算吃亂了月餅)五月回港扒龍舟,六月割禾有錢收,七月燒紙盂蘭節,八月賺錢買餅嘗中秋(茂名)冬唔飽,夏唔飽,八月十五食餐飽。

(廣州,中秋節令,供果豐富)八月十五停活的,冬至節,教學的(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請教師)到中秋,賽摸秋(鄂西·土家)八月摸個秋,摘柚抱瓜不算偷(摸秋:習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園掛失果實不視為偷。

俗信,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婦女摸秋若不被發現,可早得子。

)歇後語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八月十五吃月餅——節日的美食八月十五辦喜事——人月共團圓八月十五生孩子——趕上節了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圓八月十五吃年糕——還早八月十五看燈籠——遲了大半年八月十五過年——差了節氣2013年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節日放假時間調休上班日期放假天數元旦1月1日-1月3日1月5日(周六)、1月6日(周日)3天春節2月9日-2月15日2月16日(周六)、2月17日(周日)7天清明節4月4日-4月6日4月7日(周日)3天勞動節4月29日-5月1日4月27日(周六)、4月28日(周日)3天端午節6月10日-6月12日6月8日(周六)、6月9日(周日)3天中秋節9月19日-9月21日9月22日(周日)3天國慶節10月1日-10月7日9月29日(周日)、10月12日(周六)7天農曆傳統節日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冬至節農曆十二月二十三:祭灶日農曆二十四:掃塵日農曆二十五:接玉皇農曆二十七:宰年雞農曆二十九:小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除夕農曆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正月初二:祭財神農曆正月初三:小年朝農曆正月初五:破五農曆正月初六:送窮農曆正月初七:人日農曆正月初八:順星農曆正月初十:祭石頭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農曆正月十六至二十:侗族蘆笙節農曆正月二十五:填倉節農曆正月二十九:送窮日農曆二月初一:瑤族忌鳥節農曆二月初二:春龍節、畲族會親節農曆二月初八:僳僳族刀桿節農曆三月十五:佤族播種節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五:白族三月街農曆四月初八:牛王誕農曆四月十八:錫伯族西遷節農曆五月十三:阿昌族潑水節農曆五月二十二:鄂溫克族米闊魯節農曆五月二十九:瑤族達努節農曆六月初六:壯族祭田節、瑤族嘗新節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農曆七月初七:女兒節農曆七月十三:侗族吃新節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會、普米族轉山會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農曆十月初一:祭祖節農曆十月十六:瑤族盤王節中秋節傳統習俗相關知識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民間中秋節有吃月餅、賞月、賞桂花、猜燈謎等多種習俗。

水上浮針堆寶塔樹中秋胡餅燒塔仔八月會舞火龍太陰星君牛渚玩月博餅偷瓜送子《夢粱錄》請月姑八月節月光紙曳石摸秋月餅起義托球舞偷月亮菜祭月燒斗香團圓餅月光馬兒跳月吳剛伐桂中秋節賞月《霓裳羽衣曲》兔兒爺猜燈謎中國重要節日陰曆節日時間陽曆節日時間春節正月初一元旦節1月1日元宵節正月十五婦女節3月8日清明節節氣,每年陽曆4月5日左右植樹節3月12日端午節五月初五勞動節5月1日七夕節七月初七青年節5月4日中秋節八月十五母親節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重陽節九月初九兒童節6月1日臘八節臘月初八父親節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冬至節節氣,每年陽曆12月22日左右中國共產黨建黨日(又:香港回歸紀念日)7月1日除夕臘月三十建軍節8月1日春龍節農曆二月初二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中國記者節11月8日澳門回歸紀念日12月20日中秋節習俗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民間中秋節有吃月餅、賞月、賞桂花、猜燈謎等多種習俗。

中秋節月餅賞月猜燈謎月亮祭月燈籠嫦娥后羿嫦娥奔月牛渚玩月胡餅偷瓜送子樹中秋堆寶塔燒塔仔舞火龍跳月曳石八月節八月會吳剛伐桂《東京夢華錄》《夢粱錄》團圓餅請月姑燒斗香兔兒爺祭月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甬式月餅摸秋托球舞偷月亮菜唐太宗朱元璋月宮廣寒宮秋分寒露霓裳羽衣曲月光紙太陰星君月光馬兒博餅相關詞條 中秋節民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 中秋節簡介   食品的“文化密碼”   中秋活動   民俗專家講中秋節   中秋賞月食品大餐 韓國中秋節 韓國中秋節,是flash填色遊戲,屬兒童小遊戲。

韓國中秋節的祭祀非常的隆重和繁瑣。

秋夕的清晨,韓國家家戶戶都會擺好新谷、水果酒、鬆餅、芋頭湯和各式各樣的... 韓國傳統節日   傳統民俗活動 中秋節回家 《中秋節回家》是李玉良所創作的又一篇關於母愛的微型小說。

兒行千里母擔憂,在娘親面前,兒子總是長不大的孩子,那種母愛,那種盼兒歸的心情,粗心的兒子很久才體... 作品概述   內容簡介   作品發表 同是中秋節 《同是中秋節》是連載於雲中書城的小說,作者是千帆。

小說進度已完結。

小說類型   內容簡介 中秋節祝福詞 中秋節祝福詞,是人們在傳統節日中秋節到來時互致問候是說的祝福語。

祝福詞   戀人祝福詞 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台...“追月”。

中秋起源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

據《周禮·春官... 櫻木花道的中秋節 《櫻木花道的中秋節》是一款益智小遊戲,遊戲大小為232K。

基本信息   遊戲簡介   遊戲目標   操作指南 我的中秋節 劇名:我的中秋節類型:劇情主演:暫無該片講述了普通社會群體中的一家人在中秋節渴望團聚所引發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對當前中國家庭的生活狀態進行了全方...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相關搜尋父親節月餅端午節中秋節諺語元旦重陽節國慶節中秋節切月餅中秋節祝福詞清明節中秋節民俗中秋節回家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節民謠春節母親節嫦娥中秋節中秋節-中華傳統節日詩歌選七夕節中秋節的來歷/自信寶寶秀熱門詞條17723CANTWOhopeReadyBoostsoduSummerSnow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南瓜蛋糕喬治·派克地球村小企鵝數獨大師李月娥沙奎爾·奧尼爾火彩虹王怡仁真愛上錯身編碼器華興中學袁潔瑩言情小說大全雷射筆鬼話連篇BADAGTX690METALLICAredditSOPAWTF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南靖糖廠叢林戰神塵蟎林玉山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煙燻妝綜藝喜樂匯蘇花蚯蚓蹂躪酵母粉長裙竹蓀鴻海集團Takeabow天地風雲錄屈原的故事最愛還是你柳賢京歡樂集結號武器種族傳說舞秋風中秋節@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