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霍亂(英語:Cholera),又稱虎疫、霍痢拉、虎列拉、虎列剌等,是由霍亂弧菌的某些致病株感染小腸而導致的急性腹瀉疾病。
症狀可能相當輕微,也可能相當嚴重。
霍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霍亂顯微鏡下的霍亂弧菌。
症狀腹瀉,嘔吐,脫水,血容量減少,痙攣,discomfort[*],低血壓,寡尿,發紺,terminaldehydration[*]肇因霍亂弧菌診斷方法體格檢查,微生物培養[*],全血細胞計數治療口服脫水補充液[*],intravenousfluidreplacement[*],多西環素,乳酸林格氏液,環丙沙星,林格氏液盛行率190,549醫學專科Infectiousdisease(英語:Infectiousdisease(medicalspecialty))
霍亂(英語:Cholera),又稱虎疫、霍痢拉、虎列拉、虎列剌等,是由霍亂弧菌的某些致病株感染小腸而導致的急性腹瀉疾病[1]。
症狀可能相當輕微,也可能相當嚴重[2]。
典型症狀為連續數日嚴重水瀉[3]。
可能合併有嘔吐、肌肉抽搐的現象[2]。
霍亂所導致的嚴重腹瀉可能造成脫水、電解質失衡甚至死亡[3],或導致眼窩凹陷、皮膚濕冷且缺乏彈性,以及手腳出現皺紋等[4]。
脫水可能導致皮膚發紺[5]。
一般是在接觸病原體後立即會發病[2]。
目次
1歷史
2致病機制
3預防及治療
4流行病學
4.1史上大流行
4.2近期爆發
5參見
6參考文獻
7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關於霍亂的歷史描述最早於西元前五世紀在梵語被發現[4]。
1854年,義大利解剖學家菲利波·帕西尼首次分離了霍亂弧菌[6]。
而英國約翰‧斯諾醫師在1849到1854年間對霍亂的研究成就了流行病學領域很顯著的進步[4][7]。
1883年,德國微生物學家羅伯特·科赫再度發現霍亂弧菌,使該病菌廣為人知[6][8]。
中醫學稱霍亂導致的脫水徵象為癟螺痧。
台灣閩南語部分使用者沿用日語「コレラ(虎烈剌)」,唸作khoo-lé-lah。
致病機制[編輯]
霍亂是由多種霍亂弧菌引起,各個菌種的致病力不同:一些菌種可能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病症[3]。
霍亂弧菌最主要通過被含有該細菌的人類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傳播[9],未經徹底烹飪的海鮮也是一個常見的傳播途徑。
霍亂弧菌僅會對人類造成影響。
感染霍亂的風險因子包括衛生條件不佳、飲用水不潔、以及貧困。
一些學者表示海平面上升可能利於霍亂的傳播。
糞便培養(英語:stooltest)至今仍為診斷霍亂的黃金標準[3]。
雖然市面上有供快速檢測霍亂的試紙條,但其準確性不佳[10]。
1854年寬街霍亂爆發事件中,英國醫生約翰·斯諾首次探明霍亂的致病途徑,被譽為「流行病學之父」[11][12]。
預防及治療[編輯]
預防霍亂的方法包括使用更有效的消毒方法與提供潔淨的用水[4]。
1893年,沃爾德瑪·哈夫金發明首支霍亂疫苗,並在印度加爾各答地區成功試行了大規模接種[13]。
口服的霍亂疫苗約可有半年的免疫力,更有能預防由大腸桿菌所導致的其他不同種腹瀉情況。
優先考慮的治療方法當屬口服點滴(英語:oralrehydrationtherapy),也就是用電解質來補充流失的體液。
口服補充溶液是最常被使用的[3],針對幼童霍亂患者,會考慮補充鋅[14]。
在部分病例裡,有時會需要加入靜脈注射的治療,像是施打乳酸鈉林格注射液,而抗生素對患者也有些許助益,前提是要先一步進行測試,以了解哪種抗生素能有效的對抗霍亂弧菌[2]。
流行病學
霍亂估計影響全球三百萬至五百萬人並在2010年內造成100,000-130,000人死亡[3][15]。
儘管霍亂常被分類為瘟疫,但它在已開發國家是少見的,病原體通常是來自境外歸國或外籍旅客,兒童是最易被感染的人群[3][16]。
霍亂可能以流行病或地區流行病出現。
持續增加霍亂風險的區域包含非洲與東南亞,雖然被感染後的死亡風險通常小於5%,但對沒有渠道接受治療的族群,死亡率可能高達50%[3]。
史上大流行[編輯]
19世紀以前霍亂發生局限於印度次大陸及周邊地區,19世紀以後由於國際貿易與交通的發展傳播到印度以外的地區,過去200年以來共發生過七次全球性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1817年–1824年)首先被控制在印度次大陸,在孟加拉大規模爆發。
到1820年,傳播遍及印度。
在被消滅前,它傳播到了中國和裏海。
[17][18]
第二次大流行(1829年–1837年)在1832年蔓延至歐洲、倫敦,同年又蔓延至安大略、加拿大和紐約,在1834年又發展到北美的太平洋海岸。
[17][18](見大惡臭)
第三次大流行(1846年–1860年)主要影響了俄羅斯,造成了超過100萬人的死亡。
[19][20][21]
第四次大流行(1863年–1875年)傳播到了大部分歐洲及非洲區域,中國清朝咸豐、同治年間也有大規模霍亂疫情爆發。
[19][20]
第五次大流行(1881年–1896年),霍亂污染德國漢堡自來水,以致8606人死亡。
[22]
第六次大流行(1899年–1923年)由於公共衛生的進步,只對歐洲造成很小的影響,印度有超過80萬人死亡,清朝末年、中華民國時期亦有大規模疫情爆發。
[19][20][23]
第七次大流行(1961年–至今)被稱作埃爾托(英語:ElTor),1961年起始於印尼,1963年傳染到孟加拉,1964年傳染到印度,並於1966年傳播到蘇聯。
[20][24][25]
近期爆發[編輯]
霍亂是經由被汙染的水源傳播,在改善公共衛生與汙水處理後,基本上已經從已開發國家絕跡。
近期的疫情爆發包括:
辛巴威於2008年8月份起爆發霍亂(辛巴威霍亂(英語:Zimbabweancholeraoutbreak)),並在全國蔓延。
[26]據無國界醫生估計,疫情可能最快要到2009年3月雨季過後才會受到控制。
[27]
海地共和國於2010年10月中旬發生霍亂大流行,到11月26日止全國已有6萬多人感染,1600多人死亡[28]。
到12月26日統計已有15萬人感染,3333人死亡[29]。
截至2012年1月,已造成7000人死亡,52萬人感染,平均每天新增200名患者。
[30]
葉門於2017年爆發霍亂疫情,700餘萬人受到疫情威脅。
[31]
參見[編輯]
天花
流行病列表
參考文獻[編輯]
^Finkelstein,Richard.Medicalmicrobiology.[14August20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2.02.12.22.3Cholera-VibriocholeraeinfectionInformationforPublicHealth&MedicalProfessionals.cdc.gov.January6,2015[17March20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3.03.13.23.33.43.53.63.7Choleravaccines:WHOpositionpaper.(PDF).Weeklyepidemiologicalrecord.Mar26,2010,13(85):117–128[2016-08-26].PMID 20349546.(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5-04-13).
^4.04.14.24.3Harris,JasonB.;LaRocque,ReginaC.;Qadri,Firdausi;Ryan,EdwardT.;Calderwood,StephenB.Cholera.TheLancet.2012-06-30,379(9835)[2022-07-28].ISSN 0140-6736.PMC 3761070 .PMID 22748592.doi:10.1016/S0140-6736(12)60436-X.(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1)(英語). 引文格式1維護:PMC格式(link)
^Bailey,Diane.Cholera1st.NewYork:RosenPub.2011:7[2016-08-26].ISBN 978143589437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6.06.1Whofirstdiscoveredcholer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021-02-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英語).
^Timmreck,ThomasC.Anintroductiontoepidemiology3.Sudbury,Mass.:JonesandBartlettPublishers.2002:77[2016-08-26].ISBN 97807637006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Lippi,D.;Gotuzzo,E.ThegreateststepstowardsthediscoveryofVibriocholerae.ClinicalMicrobiologyandInfection.2014-03,20(3)[2022-07-28].doi:10.1111/1469-0691.1239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8)(英語).
^SourcesofInfection&RiskFactors.cdc.gov.November7,2014[17March20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2).
^DiagnosisandDetection.cdc.gov.February10,2015[17March20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5).
^PrinciplesofEpidemiology|Lesson1-Section2.美國疾控中心(CDC).2020-05-11[2020-12-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美國英語).
^FatherofModernEpidemiology.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2021-01-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英語).
^JoelGunter,VikasPandey.沃尔德玛·哈夫金:被世界遗忘的疫苗先驱.英國廣播公司(BBC).中國醫療.2020-12-11[2021-01-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中文).
^Cholera-VibriocholeraeinfectionTreatment.cdc.gov.November7,2014[17March20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1).
^Lozano,Rafael;Naghavi,Mohsen;Foreman,Kyle;Lim,Stephen;Shibuya,Kenji;Aboyans,Victor;Abraham,Jerry;Adair,Timothy;Aggarwal,Rakesh;Ahn,StephanieY.;AlMazroa,MohammadA.Globalandregionalmortalityfrom235causesofdeathfor20agegroupsin1990and2010: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0.TheLancet.2012-12-15,380(9859)[2022-07-28].ISSN 0140-6736.PMID 23245604.doi:10.1016/S0140-6736(12)61728-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6)(英語).
^Cholera-Vibriocholeraeinfection.cdc.gov.October27,2014[17March20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7).
^17.017.1大数据——解读地球灾难(六)_用户3606088670_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2019-05-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18.018.1应用地理第十章环境与疾病.南一書局.[2019-05-09].(原始內容(ppt)存檔於2020-11-25)(中文(繁體)).
^19.019.119.2Azizi,MH;Azizi,F.HistoryofCholeraOutbreaksinIranduringthe19thand20thCenturies.MiddleEastJournalofDigestiveDiseases.2010-1,2(1):51–55[2020-12-29].ISSN 2008-5230.PMC 4154910 .PMID 251975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20.020.120.220.3Cholera'ssevenpandemics.加拿大廣播公司(CBC).2008-05-09[2020-12-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30)(英語).
^AsiaticCholeraPandemicof1846-63.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2020-12-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0)(英語).
^JohnM.Barry,(2004).TheGreatInfluenza:TheEpicStoryoftheGreatestPlagueinHistory.VikingPenguin.ISBN0-670-89473-7.
^1902大瘟疫:中西医交锋.經濟觀察網.[2020-12-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中文).
^全球性流行和霍乱的影响.世界衛生組織.[2021-01-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中文).
^Hu,Dalong;Liu,Bin;Feng,Lu;Ding,Peng;Guo,Xi;Wang,Min;Cao,Boyang;Reeves,PeterR.;Wang,Lei.Originsofthecurrentseventhcholerapandemic.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16-11-29,113(48).ISSN 0027-8424.PMC 5137724 .PMID 27849586.doi:10.1073/pnas.1608732113(英語). 引文格式1維護:PMC格式(link)
^津巴布韦大规模霍乱已致473人死亡上万人感染.[2008-12-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MSFrespondingtoworstcholeraoutbreakinZimbabweinyears.[2008-12-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3).
^海地霍亂疫情惡化死亡人數破1600.中央廣播電台.2010-11-26[2010-11-27]. [永久失效連結]
^霍亂肆虐 海地逾3千人死亡.自由時報.2010-12-31[2010-12-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9).
^海地霍乱已致近7000人死亡52万余人染病.中國新聞網.海地霍亂已致近7000人死亡52萬餘人染病[2012-01-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103475.联合国:也门境内700多万人面临霍乱疫情威胁--国际--人民网.world.people.com.cn.[2017-05-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霍亂
Preventionandcontrolofcholeraoutbreaks:WHOpolicyandrecommendati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查看維基詞典中的詞條「Cholera」。
Chole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orldHealthOrganization
Cholera-Vibriocholeraeinfec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
閱論編貧窮病貧窮病
愛滋病
瘧疾
肺結核
麻疹
肺炎
腹瀉
鼠疫
易忽略疾病
霍亂
查加斯病
非洲人類錐蟲病
血吸蟲病
麥地那龍線蟲病
蟠尾絲蟲症
利什曼病
沙眼
其他
營養不良
藥品優先審查劵(英語:Priorityreviewvoucher)
閱論編
傳染病
細菌性疾病:變形菌門G−
主要A00–A79、001–041、080–109
α立克次體目立克次體科/立克次體病斑疹傷寒
地方性斑疹傷寒立克次體
鼠型斑疹傷寒
普氏立克次體
流行性斑疹傷寒、布里爾-津瑟病、飛鼠斑疹傷寒
斑點熱蜱傳播
立氏立克次體
落磯山斑點熱
康氏立克次體
南歐斑疹熱
日本立克次體
日本斑點熱
西伯利亞立克次體
北亞蜱傳斑疹傷寒
澳大利亞立克次體
昆士蘭蜱傳斑疹傷寒
蜜蜂立克次體
弗林德斯島斑疹熱
非洲立克次體
非洲蜱咬熱
派氏立克次體
美國蜱咬熱
伊斯克利門埃立克次體
伊斯克利門埃立克次體感染
蟎傳播
小蛛立克次氏體
立克次氏體痘
恙蟲東方體
恙蟲病
跳蚤傳播
貓立克次體
蚤傳斑疹傷寒
無形體科
埃里希體病:嗜吞噬細胞無形體
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邊蟲病
查菲埃立克體
球艾利希氏體症
埃立克體
埃立克體病伊氏埃立克體感染
根瘤菌目布魯氏桿菌科
流產布魯氏菌
布魯氏菌病
巴爾通氏體科
巴爾通體病:漢氏巴爾通體
貓抓病
五日熱巴爾通體
戰壕熱
無論是
延伸文章資訊
- 1歷史上的霍亂(Cholera) - PanSci 泛科學
- 2霍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霍亂(英語:Cholera),又稱虎疫、霍痢拉、虎列拉、虎列剌等,是由霍亂弧菌的某些致病株感染小腸而導致的急性腹瀉疾病。症狀可能相當輕微,也可能相當嚴重。
- 3今年首例本土霍亂現蹤,八旬翁住院治療中 - 衛生福利部
霍亂是一種急性細菌性腸道傳染病,潛伏期通常為2至3天,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霍亂弧菌對胃酸的抵抗力不佳,通常須吃入大量的細菌才會致病,但在胃酸不足、胃部 ...
- 4霍亂- 衞生防護中心
霍亂是一種由霍亂弧菌所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產生腸毒素的霍亂弧菌血清型O1和O139可以導致霍亂爆發。 ... 大部分患者並沒有病徵或只出現輕微腹瀉。一些 ...
- 5圖解霍亂傳播:史諾的傳奇與真實事蹟 - 科技大觀園
霍亂是19世紀最令西方人恐懼的疾病。它是種急性疾病,致死率相當高,且症狀令人驚駭:患者常會嚴重上吐下瀉,因為快速脫水而眼窩深陷、皮膚呈現青藍色暗沉,有時會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