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陳儀的下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陳儀在國民政府裡歷任軍政部次長,陸大教育長、代校長。
1933 年出任福建省 ... 二二八事件之後,國民政府與陳儀並無絲毫的悔意或歉意,蔣介石更聽不進任何彈劾、撤換的 ...
蔣介石與陳儀既是同鄉,並且都是留日,所以對他特別器重。
陳儀在國民政府裡歷任軍政部次長,陸大教育長、代校長。
1933
年出任福建省主席,1935
年奉蔣介石之命組團來台參觀日本統治台灣40
週年的「始政40
年」紀念會,對於日本在台灣的各項建設讚嘆不已,更羨慕台灣人在日本人統治下的幸福。
回閩後,出版了一本《台灣視察報》給蔣介石。
之後,陳儀成了蔣氏心目中的知日、知台派的唯一人選,因此1945年才會指派陳儀來台接受日本的投降。
二二八事件之後,國民政府與陳儀並無絲毫的悔意或歉意,蔣介石更聽不進任何彈劾、撤換的意見。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實在看不下去,遂向蔣氏提出一備忘錄,嚴厲批判陳儀在台的血腥鎮壓手法,要求撤換。
而當時國民黨政府正向美國交涉一筆五億美元的貸款,由於擔心貸款落空,才勉強接受美國要求彈劾撤換的意見,但又為顧及陳儀的面子,讓他自行提出辭呈。
陳儀回南京後,擔任行政院的顧問時,曾憤恨不平的向監察委員何漢文說:「我是成全中央的犧牲者。
」又說:「我在台灣的重要措施,都秉承上面的意思。
」爾後,指派陳儀出任蔣氏的故鄉-浙江省的省主席,這個位置非蔣氏心腹是無法出任的,其器重的程度可見一斑。
二二八事件後,陳儀非但沒有受到任何的責罰,反而直接榮陞。
1950年,國民黨政府因國共內戰,其政權即將崩潰,投機的陳儀,又與中共暗通款曲,變節投共;惟受其屬下湯恩伯告密,被捕,囚於上海,隨著政局不安轉囚基隆、台北。
1950
年6月16日,以「叛國罪」槍決。
在國民黨政府的文獻資料中,至今從來沒有對陳儀在二二八事件上的錯誤處置,有片紙隻字的譴責,如有任何文字提到不利陳儀的話,也只是說背叛「國民政府」。
延伸文章資訊
- 1陳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儀(1883年5月3日-1950年6月18日),幼名毅,改名儀,字公俠,後改字公洽,自號退素,浙江紹興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政治人物。日本陸軍大學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二 ...
- 2228元兇慘遭槍決死前留下6個字 - Yahoo奇摩新聞
在二二八事件中被認為是元兇的原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在事件後被政府撤職轉任浙江省主席,事後因為策動國軍將領投共,導致殺身之禍。1950年4月陳儀接受 ...
- 3歷史新新聞.二二八》陳儀的生活概況及他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
這位二二八事件元兇之一的陳儀,在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中,被認為是必須肩負最大責任的官方代表。該報告中指出,「(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蒞 ...
- 4陳儀之死與228事件起因 - 新紀元周刊
3月14日宣佈事件平定。由國防部長白崇禧代表蔣介石來臺宣撫。 228事件歷經14天,在臺的外省人與本省人都付出傷亡 ...
- 5二二八事件
1947年2月28日爆發並蔓延全臺的衝突流血事件。 ... 28日臺北部分市民罷工、罷市,遊行向專賣局抗議,下午湧向行政長官公署請願,公署二樓衛兵開槍掃射,死傷多人,群眾怒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