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比起自律,自主學習其實更需要「自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邊講的「主體」,意味著學習與個人的自我實現結合,不被分離。

懂得自律才能自主學習? 身為自學生,偶而會碰到有問我覺得自學需要具備什麼能力?通常 ... 實驗教育 【投書】比起自律,自主學習其實更需要「自覺」! 作者 曹立寬 2021-06-17 自主學習是一種積極自由與自我實現,但很多人會把「社會期待」跟「自我實現」混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許多人從開始上學起,就活在學校和補習班忙碌且壓力繁重的環境中。

因為大部分人的學習都已被體制事先安排好,因此對於個人主見較強的人,很多時候不免感到在現行體制下無法照自己的意願學習。

這造就了一個現象:以最直觀的經驗來說,不少人似乎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感受並不正面。

但由於我們從小被教育:「學習必然是辛苦的、放縱自己的慾望是危險的,所以應該努力把學生的本分做好,因為這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好、更有用的人」。

這樣的認知讓很多對自己學習現況有負面情緒的人壓抑了這種感受,久而久之甚至可能就此忘了這個感覺,不再有任何質疑。

這種想法合理化了義務教育體制賦予學習的標準化模樣,同時也合理化了讓學生必須順從這種制式學習框架的強制力,好像學習的本質就該如此。

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學習真的一定是不考慮個人心意的嗎? 近年多元教育的理念逐漸被大眾認識,「實驗教育」也逐漸開始普及。

一些支持學生自由發展的實驗學校,以及「自學」這種非學校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廣為人知。

這種開放教育思潮的出現,提供許多對體制感到迷惘的學生一個重新思考學習意義的機會。

同時也因為學習方式多元化,讓更多人逐漸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個別化的學習需求,也理應有權選擇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

這樣開放的教育思維,展現了學習的無限可能性,也因此讓學生擁有更多的主動權。

筆者本身是個自學生,因此想從我個人的體驗與思考,來談談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自主學習精神」。

不過,但這並不表示自主學習就只限於「自學生」這個身份,廣義來說我認為自主學習應是一種「積極的自由」與「自我實現」的展現,這不限於任何身份,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與生命經驗。

另外也要強調,雖然看起來實驗教育比體制內教育有更自由開放的空間,但教育體制的開放度,不代表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會有優劣之分,體制內學生可以自由、積極的學習,同時一個自學生也可能很被動且不自由的生活。

接下來,會進一步討論自主學習的價值,也藉此回頭思考學習之於個人生命的意義。

自主學習的精神是什麼? 剛才已經提出,我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積極自由與自我實現,這具體上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先從「社會期待」與「自我實現」的差異開始談起。

「社會期待」是學生在學習時被周遭環境鼓勵去追逐的某些目標:成績、升學、熱門科系……;至於「自我實現」,在日常討論中則似乎有些不足。

很多人把自我實現等同於「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勇敢追夢」。

這聽起來很合理,但在下這個定義之前,我們需要分析一下「興趣」這個詞在特定情境與脈絡下的意義: 如果你是學生,那也許可以回想一下,當身邊的人(不少時候可能是師長)問你有什麼興趣時,他們除了想知道你喜歡什麼,背後還有沒有什麼其他動機?我相信常見的一種可能,是想知道你對未來的想法和規劃,而這可能又會直接連結到想讀什麼科系,或未來想從事什麼工作等等。

當得到明確回應時,提問者可能會開始好心的幫忙設想,你提的領域有沒有前景?跟現在的社會趨勢合不合?並給出他的回饋。

這一般來說沒有不好。

但是,如果大部分情況問「你的興趣是什麼?」都和「你的未來出路是什麼?」綁在一起的話,在照著自己的想法回答之前,我們也就容易開始替這個答案做評估,為心中的想法打分數。

尤其當提問者甚至整個社會對「什麼是好的發展前景」有很強的預設立場時,被問者也就更容易審視自己的回答符不符合社會期待。

如果總把「我想要什麼?」跟「對未來是否實用?」混在一起,久而久之,也就很難單純且真誠的回答「我喜歡什麼」、「我的熱情是什麼」這些問題。

理解「自我實現」跟「社會期待」的差異 這樣的情況,其實就是把「社會期待」跟「自我實現」混淆的例子。

當社會期待的壓力大到一定程度,讓人在心裡做自我審查,導致無法誠實面對自己,我們也就很容易因此難以分辨自己心中真正想要什麼。

從這個角度來說,自我實現的意義其實是人要能真正的做自己,看見自己的需求,並透過回應這種需求實踐我們獨特的自我價值。

如果這種正向的追求,與社會期待的目標相符,那人就可以順遂的成長並發展健康的自我。

但大多時候我們自身的需求與社會期待是衝突的,因此要成為真實的自己,就需要與社會期待對抗的勇氣。

這種對抗並非和社會決裂,而是在不犧牲自己的前提下,找到一種與「社會期望」對等溝通的可能性。

要做到這點的第一步,就是清楚意識到社會期待跟自我實現的差別。

我認為自主學習的意義也就在此,因為它相對於被事先規範好的學習,是一種個人出於內在動能自發行動的力量,這種行動,不會把社會期待等同於我們的自我價值,也因此可以讓人擁有積極的自由,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

這邊講的「主體」,意味著學習與個人的自我實現結合,不被分離。

懂得自律才能自主學習? 身為自學生,偶而會碰到有問我覺得自學需要具備什麼能力?通常大家最容易有的觀點是:「自學一定需要很強的自律,如果只有自由沒有自律,那就會放縱自己,因而學不到東西」。

我認為問題的關鍵,還是出在剛剛說的「社會期待」與「自我實現」混淆這件事上。

如果我們先拿掉一些常有的慣性思考,純粹看「自律」這個詞的意義,它指的是一種「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而沒有預設管理自己是為了達成什麼目標。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律其實是一種工具,它的存在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

那,這個目的是什麼?這時剛剛討論的「社會期待」與「自我實現」又再次出現了。

大家可以想想當自己被他人要求自律時,這個自律背後預設的目的是什麼?我想,大部分的情況應該又都與社會期待的價值有關。

我們可以在教育場域看到很多例子,當學生好不容易有少數空檔時間,想做些真正喜歡或會讓自己開心的事時,總被要求要溫習更多課內知識、或去做各種「對未來有幫助」的活動。

總之一定要妥善運用時間,成為一個有用(有效率)的人。

這種想法可說來自一種極度重視生產力的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對經濟發展與社會的有效運行都有很大幫助,然而如果它太過強勢,我們也就很容易變得只知道要做個有用的人,而不知道怎麼做真實的自己,因而讓「自我實現」變成不可能的事。

「自律」應該協助我們成為真實的自己 我並沒有要否認自律的意義,而是要檢視「自律」作為一個讓自己進步的工具,背後預設的價值觀是否是以人為本、對我們的成長與幸福有正面幫助。

從剛才這個角度來說,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為大家說的自律只是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更有用的人(說難聽一點就是工具人),而非一個活得有價值,能追求個人幸福與社會共好的人。

從這個觀點看,筆者也想挑戰我們在談到自學時,容易有的慣性認知,這種想法總以「能力」來評斷學習,認為人要獲得學習的自由(自主學習),必須能嚴格的管理自己,使自己不會脫軌。

然而這個自我管理的目的,卻是要求人在符合社會期待的軌道上,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而不是真誠而自由的個體。

因此回過頭看,自律的目的不該是讓人無條件地順從社會的要求,「自律」的理想目標,應是支持人們成為真實的自己、實踐自我價值,並在這個保有自我的前提下,與社會達成共好。

所以,我不會說自主學習的前提必須是自律(這是能力導向的思考方式),而是當人在開始自學時,也會同時需要開始培養自律與承擔責任的能力。

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自主學習,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學習建立能支持自己的內在力量,這之中包含自律。

自覺比自律更重要! 除了自律之外,我認為有項更重要的東西,它緊緊扣合我們剛才講的「成為真實的自己」、「自我實現」與「成為能與社會自在相處的人」這幾個命題。

這個力量是「自我覺察」,它是上述這些理想能夠被實現的必要條件。

自我覺察是一種能真誠與自己對話、和自己自在相處的能力。

它必須建立在人對「感覺」的敏感度上,這種敏銳的感知力,能讓人察覺自己的情緒,發覺自己的真實感受,並有能力對這種感覺做出回應。

我們對發生在自己身上各種事的真實感受,往往就是人內在的真實需求,這些需求需要得到回應,個人才能感受到快樂,也才有能力追求自我實現。

然而因為社會環境對人具有強大的塑造力(尤其對人格尚未定型的兒童),當社會期待與個人需求衝突時,人們會本能性地為了生存壓抑自己的感受,並強迫自己適應社會的要求,這是普遍大家理解的「社會化」。

一般我們會把社會化當成必然且正面的過程,然而「社會化」有正面的版本,也有負面的。

剛剛說的情況就是負面的社會化。

因為這個社會化是建立在「個人犧牲自我,放棄自己的真實感受與需求,強硬地逼迫自己成為不想變成的模樣」的前提下。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Fromm),曾在《逃避自由》與《自我的追尋》這兩本經典著作中,提出現代社會的發展,如何導致個人難以成為真實的自己,因而無法獨力面對自己內在和社會外在的許多重要議題,讓人深感無力而導致逃避──逃避自由、逃避自我、也逃避作為民主社會自由公民的責任。

這一切的關鍵,都來自我們的社會環境無法支持人在成為自己的同時與社會共好,使許多人得以犧牲自我的方式來融入社會。

正面的社會化,則是個人充分培養對自身的自我覺察,並且從覺察自己逐步開始覺察他人、覺察社會。

在這種覺察中,建立一種動態變化的獨立視野,有彈性的與自己及社會共處。

這種能力能支持人的自我實現,並由真實個體基於內在動能展現的創造力,帶動多元社會與社會進步的理想。

開啟一場不斷持續的真誠對話 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支持自我實現的同時,也正面肯定了人性的內在潛能,這將使獲得支持的個體在彼此平等的關係中學會尊重人,珍視人的價值、人的自由與幸福。

也因此受到這種支持的人,既能成為真實的自己,也會對社會具有人文關懷。

受過去威權時代的影響,長久以來我們對關係的想像總是離不開「權威」,這對教育的影響頗深,也因此,過去在談論學生的學習時,問題總是「學生該學什麼」、「該做什麼」、「該有什麼樣子」,而不是「學生的真實需求是什麼」、「他們想要什麼」、「他們各自具有什麼獨特的性格與熱誠」。

自主學習的意義就是它在根本上反轉了這種價值觀,把對學習價值的詮釋權還給學習者自己,讓學習成為一種積極的自我實現,讓人能與自己、社會、甚至這個宏大的世界,展開一場不斷持續的真誠對話,相互傾聽彼此的聲音。

從這之中自主學習的精神,同時展露出人性潛能的耀眼光芒。

(作者為高中自學生。

) 瀏覽次數:6188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編輯推薦 【投書】「學習動力」與「學習意義」:防疫大停課下惡化的「無動力世代」問題 讓實驗教育公共化:不管你家收入多少,都有自由學習的機會! 您還在仰賴學校教育嗎?我們正在強化自主學習! 延伸閱讀 關鍵字: 自主學習 自律 教育 學習 社會期待 自學 讀者投書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獨立評論@天下」歡迎讀者投稿。

投書時請加註「獨立評論@天下讀者投書_您的姓名」字樣,以加快我們的處理速度。

本站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

投稿請至:[email protected]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讀者投書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獨立評論@天下」歡迎讀者投稿。

投書時請加註「獨立評論@天下讀者投書_您的姓名」字樣,以加快我們的處理速度。

本站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

投稿請至:[email protected] 熱門文章 1 母親節的禮物與懲罰:我們歌頌母愛偉大,卻又無限貶低母親的角色 2 身為育兒教養的旁觀者 3 「我的所有文字都要燒掉」:違背卡夫卡遺願,在烈焰中倖存的文學作品 4 世代間多元的台語經驗:九天玄女「台灣國語」風波告訴我們的事 5 模仿越南口音好笑嗎?一個越南新住民的感想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