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癌細胞、罹癌真能治癒?一次瞭解何謂癌症免疫治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一個人」身上都會出現癌細胞。

人體內細胞不斷複製增加,染色體複製的過程中,基因就可能發生突變,突變的累積會使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 ... 快訊 中投公路逼前女友下車復合恐怖房仲連轟男同事3槍 07:59 udn 閱讀 閱讀專題 聽新聞 test 0:00/ 0:00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HTML5Audio!😢 人人都有癌細胞、罹癌真能治癒?一次瞭解何謂癌症免疫治療 2021-04-1010:00 聯合新聞網/ 研之有物 癌細胞 癌症 腫瘤 疫苗 奈米 關閉 (圖/Unsplash,@NationalCancerInstitute ) 癌症免疫治療 從1982年開始,癌症一直是我國十大死因之首。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將近五萬人死於癌症,高達總死亡人口百分之二十八。

癌症如果早期發現,大多能夠有效治療、恢復,當癌症進入晚期、開始轉移之後,可就凶多吉少。

好消息是,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陶秘華研究員指出,近年來癌症免疫治療(cancerimmunotherapy)的進步,可增加癌症晚期病患的治癒率,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採訪撰文|林承勳;美術設計|林洵安 癌症晚期為什麼棘手? 癌症(Cancer)或稱作惡性腫瘤(Malignanttumor),源自身體某個部位開始有細胞不正常的增生。

腫瘤形成之後,可能從原本部位向周圍組織擴張,藉由淋巴和血管,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大量癌細胞沒有限制地瘋狂生長,破壞重要器官功能,也佔據身體大部分的營養,導致病患最終因器官衰竭、營養不良、併發症而死亡。

所幸,早期癌症只要被診斷出來,藉由手術切除、輔以局部放射治療,很有機會徹底消滅癌細胞。

但如果癌細胞已經入侵淋巴結、血管並向外擴散,甚至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不論手術、化學療法、標靶治療,療效皆有限。

約有百分之九十癌症病人死於轉移癌,而非原位癌。

癌症(Cancer)或稱作惡性腫瘤(Malignanttumor),源自身體某個部位有細胞不正常的增生。

腫瘤形成之後,可能從原本部位向周圍組織擴張,藉由淋巴和血管,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圖│iStock(圖說美化│研之有物) 治療轉移癌的困難在於,即使手術切除了可見腫瘤,仍可能有少數癌細胞早已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根據臨床病例,肺跟肝是轉移癌常發生的區域,但每位病患情況不同,醫生難以判斷癌細胞往哪裡跑,只能用化學或是標靶治療,給予病患全身性的藥物,造成身體沉重的負擔。

更嚴重的是,即使當下控制住了,腫瘤仍具有很高的復發風險。

因為癌細胞會突變,對化學治療和標靶治療的藥物產生抗藥性,導致藥物無法繼續控制。

陶秘華舉例:「像原本認為已經治癒的乳癌病患,甚至還有在25年後復發的例子。

」 癌症免疫療法,正可彌補這些傳統療法的不足。

免疫療法是訓練人體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當癌細胞突變、變得與正常細胞不同,反而更容易被免疫系統偵測辨識,達到徹底殲滅癌細胞的目標。

事實上,免疫系統與癌細胞的戰役,每天都在你我身上開打! 免疫系統VS癌細胞 「每一個人」身上都會出現癌細胞。

人體內細胞不斷複製增加,染色體複製的過程中,基因就可能發生突變,突變的累積會使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另外,人體外的幽門螺旋桿菌、B型肝炎病毒、陽光中的紫外線、食物中的亞硝胺等,也都有機會促進細胞突變。

現代人壽命持續延長,根據內政部統計,國民平均壽命目前已達創新高的80.4歲(男性77.3歲,女性83.7歲),意味著人體細胞有更長時間接觸前述致癌因素,癌細胞出現機率更勝以往。

不過,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卻不是人人都會得癌症。

癌症發生的關鍵,在於人體的免疫系統! 全球最具名望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在2007年刊載一篇研究論文,證實了健康生物體內的癌細胞會被免疫系統抑制。

方法是:研究人員先對一群健康小鼠注射致癌物質,經過半年多,發現只有少數小鼠罹癌,大部分仍然很健康。

於是研究人員提問:這些健康小鼠體內是否也有癌細胞?如果有,為什麼不發病?是因為免疫系統提供的保護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破壞小鼠的免疫系統,是否會引發癌症呢? 他們破壞小鼠的細胞性免疫系統,尤其是T細胞免疫,結果約一半的小鼠長出了腫瘤。

「這個實驗證實,接觸致癌物的小鼠體內確實出現癌細胞,只是被免疫系統控制住了。

」陶秘華解釋。

研究人員先對一群健康小鼠注射致癌物質,經過半年多,發現只有少數小鼠罹癌,大部分仍然很健康。

接著,研究人員破壞小鼠的細胞性免疫系統,尤其是T細胞免疫,結果約一半的小鼠長出了腫瘤。

結果證實:接觸致癌物的小鼠體內確實出現癌細胞,只是被免疫系統控制住了。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陶秘華) 原來當身體出現癌細胞,就會引發免疫系統發動攻擊!例如:有一種稱為殺手T細胞(CytotoxicTcell)的免疫細胞,會辨識癌細胞或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再將含融解酶的顆粒注射到癌細胞,沒多久癌細胞表面出現破洞、逐漸凋亡。

不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適用癌細胞。

雖然大多數癌細胞一出現即被殲滅,仍可能有少數躲過免疫細胞追殺、緩慢地增殖,經過數年、甚至十多年的漫長時間,演化出許多抵抗免疫系統的奇招,最終發展成免疫系統再也無法控制生長的腫瘤。

「認真說起來,其實腫瘤的生長歷程也是很艱辛的。

」陶秘華打趣的說。

簡言之,腫瘤能驅逐、消滅外圍的殺手T細胞,同時讓腫瘤內部的免疫細胞失去功能。

腫瘤可能分泌激素,讓周圍的殺手T細胞無法靠近;或是腫瘤特化的血管,除了向外竊取養分之外,還會誘導殺手T細胞凋亡。

在腫瘤內部,也存在各種免疫細胞,只是大多數已經「轉性」,不具有攻擊性,有些甚至已「倒戈」,反而當起癌細胞的保鑣。

像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原本負責活化殺手T細胞。

當它吞噬病原體(如細菌或病毒)之後,會變成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presentingcell,簡稱APC),會將病原體的殘骸當作可辨識的抗原(Antigen),激活特定的殺手T細胞。

而且下次再遭遇同種病原體,免疫系統就能夠快速反應、有效地處理,這是疫苗保護效果的主要原理。

但在腫瘤內部的巨噬細胞,即使吞下癌細胞,不僅沒辦法活化殺手T細胞,反而會讓T細胞失去功能,甚至還會反過來守衛腫瘤,就像是被癌細胞招降一樣。

巨噬細胞(APC)吞噬細菌後,可活化T細胞。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陶秘華、圖說原作│張峰碧) 腫瘤中的巨噬細胞,反而會抑制T細胞的活化。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陶秘華、圖說原作│張峰碧) 免疫療法即是破解癌細胞抑制免疫細胞的諸多「招術」後,想辦法讓免疫細胞恢復,繼續擊殺癌細胞!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讓腫瘤內的殺手T細胞不再失能 前面提到,腫瘤抑制免疫細胞其中一招,是讓殺手T細胞失去活性。

說得更清楚一點,癌細胞或被癌細胞馴化的吞噬細胞,用特化的配子(ligand)蛋白與殺手T細胞表面的「免疫檢查點蛋白」結合,使其失能。

因此,只要投入分別能與之結合的抑制劑,就可以有效阻絕兩者互相接觸,保有殺手T細胞的攻擊性,這個方法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陶秘華、圖說原作│張峰碧) 看來貌似簡單的概念,實際上卻是癌症醫學的重大突破。

2018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就是頒給發現殺手T細胞抗原4(CytotoxicT-lymphocyte-associatedprotein4,CTLA-4)與計畫性死亡蛋白質-1(Programmedcelldeathprotein1,PD-1)兩種免疫檢查點蛋白的學者。

CTLA-4被發現、製造出抑制劑後,已於2011年獲歐美藥證,能夠有效治療黑色素瘤轉移癌。

陶秘華強調,原本罹患這種癌症的病人很少能活過一年,但臨床上長期追蹤使用CTLA-4抑制劑的一千八百位病人,發現有百分之二十存活超過十年。

至於PD-1/PD-L1抑制劑對何杰金氏淋巴瘤具有百分之八十七的治療有效率,對於DNA修復蛋白發生突變、容易產生細胞突變的各種轉移癌患者,也有高達五成的治療效果;但對於肺癌、肝癌則是效果中等,只有五分之一。

陶秘華指出,PD-1/PD-L1抑制劑治療效果的關鍵,包括腫瘤內殺手T細胞的數量不足、腫瘤細胞的突變點位太少、或腫瘤細胞不表現PD-L1配子等。

目前尚無法確認為什麼有些腫瘤殺手T細胞數量多、有些比較少。

「不過,至少在治療前,可取病人上述生物指標量當作評估的參考,」陶秘華建議:「因為藥費可不便宜,如果不適合免疫抑制劑療法,建議採用其他療法,以免徒勞無功。

」 免疫細胞治療:先在體外製造大量殺手T細胞,再送進病患體內 另一種免疫療法,並非由病患自己生產殺手T細胞,而是將身體原有的分離出來、大量增加後,再注射回病患體內去攻擊腫瘤,稱為「免疫細胞治療」。

目前的主要療法為CAR-T細胞。

原理是從病人血液中分離出T細胞,再用基因工程將其改造,讓T細胞上面出現設計好的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antigenreceptor,簡稱CAR),負責辨識癌細胞「表面抗原」的抗體,以及用來活化T細胞的訊息傳遞分子,皆能讓T細胞更有能力攻擊腫瘤。

圖│研之有物 CAR-T細胞在治療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簡稱ALL)時效果非常顯著,對晚期患者有效率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可惜的是,用在其他常見癌症,例如肺癌,碰到許多困難。

主要是CAR的專一性不夠,因為癌細胞與正常細胞只有些微差異,為數眾多且活力充沛的殺手T細胞,常會錯誤辨認、攻擊到正常細胞。

臨床試驗上,曾出現正常肺細胞遭受攻擊,導致病人死亡的案例。

CAR-T細胞的「抗藥性、專一性與治療伴隨的副作用,都是未來要克服的難題。

」陶秘華補充說。

奈米癌症疫苗:追擊潛藏的癌細胞,降低癌症復發機率 癌症發展到晚期,可能會轉移到身體任何部位,即使當下看似痊癒,復發的案例不在少數。

藉由接種奈米癌症疫苗,有機會降低復發與轉移機率,甚至將癌細胞徹底殲滅。

作法是,將癌症病人切除的腫瘤一部分移植到小鼠身上,當作日後實驗樣本;一部份用來萃取DNA與RNA,再經次世代基因定序與生物資訊演算法,找出癌細胞基因突變的片段與抗原性預測;再來用這些資訊合成不同的胜肽片段,製造奈米級粒子,製成疫苗以訓練該病患免疫細胞,追殺、掃清體內可能躲藏的癌細胞。

(有關更多奈米疫苗的製造,請見「研之有物」另一篇好文〈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大直擊!假扮冠狀病毒的奈米疫苗–專訪胡哲銘〉)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陶秘華、圖說原作│張峰碧) 值得注意的是,奈米癌症疫苗跟一般疫苗不一樣,不是預防疾病,而是防止「復發」,所以無法製造大眾通用的疫苗。

以B型肝炎疫苗為例,每個人接觸的病毒都一樣,所以疫苗成分也一樣;但以癌症來說,每個人癌細胞的基因突變不一樣,奈米癌症疫苗必須等到病患發病後,再為病患量身打造。

前期傳統治療、後期免疫療法 拜免疫治療進步所賜,原本傳統療法很難處理、存活率很差的癌症晚期病患,如今有機會大幅度降低癌症復發、轉移。

但由於個人體質差異,不論是哪一種免疫治療,仍無法保證一定有治療效果,還要考慮龐大醫藥費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因此盡早發現、立即處理,才是對抗癌症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陶秘華指出,免疫療法是提供晚期癌症的新選擇,但晚期補救遠遠不及早期發現、治療有效。

因此定期健康檢查、腫瘤偵測依然不可少。

「以目前能偵測到的最小腫瘤來說,也已經是數億甚至更多的癌細胞,千萬不可拖延、輕視。

」陶秘華嚴肅的說。

最後,還要建議民眾,在看完中研院癌症相關研究後,有任何關於個人的問題,不論是診斷或是治療,還是必須向醫院請求協助。

「畢竟中研院沒辦法治療癌症,醫院才行。

」陶秘華小心提醒。

「研講堂」屏東場完整影片紀錄: 延伸閱讀: ◆陶秘華個人網頁 ◆中研院知識饗宴:癌症免疫治療的過去、現況與未來展望 本文為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以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國際授權條款釋出。

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閱讀」頻道。

原文為「癌症晚期可以治癒嗎?!一篇弄懂癌症免疫治療」,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癌細胞 癌症 腫瘤 疫苗 奈米 研之有物 閱讀專題 古人就愛生猛海鮮、大啖鹹魚?海產臺灣的百年歷史縮影 海島國家吃海產竟然得靠進口? 一口啤酒、一盤熱炒海產解千愁!海產店是今日最臺味的庶民飲食,但回到清代臺灣,大啖海鮮卻是仕紳文人的潮時尚。

更意想不到的是,當時臺灣人想吃魚蝦、牡蠣、鹹魚還得依賴島外的輸 2021-04-1818:30 【臺灣服飾誌】歌仔戲的「王寶釧」怎麼穿? 『我身騎白馬過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我一心只想王寶釧……』,自1950年代起,就有不少影視公司看中歌仔戲的娛樂市場,陸續將《王寶釧》翻拍成電視、電影歌仔戲。

那在寒窯裡苦等丈夫十八年的王寶釧,屬於她的戲服是什麼呢? 2021-04-1410:00 惡女大轉型!主持祭祀、帶兵作戰,為禍國妖姬妲己翻案! 翻轉千古狐狸精妲己形象 美艷惑人、愛吹枕邊風,論起狐狸精始祖,非「妲己」莫屬。

她不只背負毒害正宮的罪名,連國家滅亡都算在她頭上。

但比對考古發掘,商代王后業務繁重,要當祭司、還要上戰場,如果妲己穿越而 2021-10-1617:11 羅妹號事件考古揭密:19世紀擊退美軍的排灣族,到底多強大? 羅妹號、牡丹社事件的考古學觀點 1867年,一艘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在南臺灣海域觸礁,船員上岸後遭原住民殺害遇難。

此後數年間,清兵、美艦、日軍先後兵臨恆春半島,台灣捲入詭譎莫測的國際政治角 2021-08-2214:00 邵族獨木舟的流浪之歌 日月潭(邵族語:Wazaqan),是邵族人眼中的海。

ruza(獨木舟)對於世代臨「海」而居的邵族人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2021-04-1510:00 人人都有癌細胞、罹癌真能治癒?一次瞭解何謂癌症免疫治療 癌症免疫治療 從1982年開始,癌症一直是我國十大死因之首。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將近五萬人死於癌症,高達總死亡人口百分之二十八。

癌症如果早期發現,大多能夠有效治療、恢復,當癌症 2021-04-1010:00 共0則留言 規範 發布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More 中央研究院於2017年推出的科普媒體。

研之有物,取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編輯群穿梭在中研院各角落,尋找有趣的研究案例、探訪真實的研究員生活,轉化成一篇篇圖文並茂的科普報導與你分享。

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 研之有物官網:http://research.sinica.edu.tw/ 從激昂的「一億玉碎」到飢餓青春,《螢火蟲之墓》原著中的戰爭面貌 【好久不見‧徵文示範作】彭樹君/野薑盛開的水邊 讀創故事徵文「爸道人生學」,募集父輩親傳身授的珍藏時光 黃宗潔/背著隱形氣瓶的呼吸與練習—讀《再潛一支氣瓶就好》 【生活的風景】愉凡/火柴盒憶青春之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