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文言文三部曲 - 方格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17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144 ... 而且,一旦即席口語翻譯能力訓練成功,就可以保證小朋友不但已經會背誦唐詩了,他也已經了解 ... ③ 畫眉:漢朝張敞為妻畫眉,傳為佳話。
開始使用取消搶救文言文三部曲台灣小草追蹤搶救文言文三部曲台灣小草發佈於給統嗎?中國!敬問習近平/打臉小粉紅追蹤2022-04-21|閱讀時間約814分鐘
奠定一生所需的中文基礎(第一部)
21世紀新編名家唐詩
定位
一部最適合中小學生研讀的文言文自學讀本
一部能建構學生邏輯思維的文言文基礎教材
一部能溝通兩岸學子觀念的文言文背誦經典
宗旨
非部頒版本・教出最高級的中文水平
非制式內容・養成最恢弘的人格器識
非傳統教學・花費最儉省的個人時間
特色
經典篇章,歷代寶藏/精緻教材,易記好學
千古智慧,終身受用/費時最少,成效最大
名家風範,韜養器識/親子共讀,快樂成長
效益
最精簡、最有效、最省時
台灣小草主編
學生文言文自學讀本(第一部)
21世紀新編名家唐詩
編撰者台灣小草
【總目錄】
《編者的話》006
重啟中文教學革命
—為台灣學子點亮一盞中文學習的明燈
《認識當前國際中文教學現況》007
《21世紀新編名家唐詩導讀》021
《給老師、家長和學生的建議》023
《第一冊》
001夜思李白025
002登鸛雀樓王之渙026
003江雪柳宗元027
004春曉孟浩然028
005竹里館王維029
006雜詩王維030
007秋夜寄丘員外韋應物031
008新嫁娘王建032
009問劉十九白居易033
010登樂遊原李商隱034
011相思王維035
012春怨金昌緒036
013送崔九裴迪037
014行宮元稹038
015聽箏李端039
016尋隱者不遇賈島040
017鹿砦王維041
018宿建德江孟浩然042
019八陣圖杜甫043
020送靈澈劉長卿044
021何滿子張祜045
022渡漢江宋之問046
023哥舒歌西鄙人047
024送別王維048
025終南望餘雪祖詠049
026玉階怨李白050
027長干曲之一崔顥051
028長干曲之二崔顥052
029塞下曲之二盧綸053
030塞下曲之三盧綸054
031蟬虞世南055
032秋夜喜遇王處士王績056
033入朝洛堤步月上官儀057
034於易水送人一絕駱賓王058
035山中王勃059
036登幽州臺歌陳子昂060
037江亭月夜送別之二王勃061
038閨怨沈如筠062
039被使在楚張說063
040蜀道後期張說064
041汾上驚秋蘇頲065
042賦得自君之出矣張九齡066
043洛中訪袁拾遺不遇孟浩然067
044怨詞之一崔國輔068
045採蓮曲崔國輔069
046小長干曲崔國輔071
047秋浦歌之十五李白072
048絕句二首之一杜甫074
《第二冊》
049絕句二首之二杜甫075
050立秋前一日覽鏡李益076
051鷓鴣詞李益077
052上洛橋李益078
053怨詩孟郊079
054古別離孟郊080
055登鸛雀樓暢當081
056書事王維082
057山中王維083
058息夫人王維084
059孟城坳王維085
060欒家瀨王維086
061白石灘王維088
062辛夷塢王維089
063鳥鳴澗王維090
06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091
065聽彈琴劉長卿092
066送上人劉長卿093
067華子崗裴迪094
068採蓮曲劉方平095
069拜新月李端096
070過山農家顧況097
071三閭廟戴淑倫098
072嶺上逢久別者又別權德輿099
073朝發白帝城李白100
074回鄉偶書賀知章101
075楓橋夜泊張繼102
076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103
077閨怨王昌齡104
078涼州曲王翰105
079逢入京使岑參106
080江南逢李龜年杜甫107
081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108
08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109
083寒食韓翃110
084月夜劉方平111
085烏衣巷劉禹錫112
086近試上張水部朱慶餘113
087泊秦淮杜牧114
088遣懷杜牧115
089秋夕杜牧116
090夜雨寄北李商隱117
091嫦娥李商隱118
092賈生李商隱119
093金陵圖韋莊120
094隴西行陳陶121
095贈內人張祜122
096渭城曲王維123
《第三冊》
097出塞王昌齡124
098出塞王之渙125
099金縷衣杜秋娘126
100清平調之一李白127
101清平調之二李白128
102清平調之三李白129
103渡湘江杜審言130
104咏柳賀知章131
105邊詞張敬忠132
106宴詞王之渙133
107杜浙江問舟中人孟浩然134
108送魏二王昌齡135
109送柴侍御王昌齡136
110採蓮曲之二王昌齡137
111山中留客張旭138
112別董大之二高適139
113少年行之一王維140
114送沈之福之江東王維141
115望廬山瀑布李白142
116永王東巡歌之二李白143
117春夜洛城聞笛李白144
118哭晁卿衡李白145
119絕句漫興九首之一杜甫146
120絕句漫興九首之七杜甫147
121贈花卿杜甫148
122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六杜甫149
123山房春事二首之二岑參150
124春思二首之一賈至151
125聽鄰家吹笙郎士元152
126宿石邑山中韓翃153
127詠繡障胡令能154
128蘭溪棹歌戴叔倫155
129蘇溪亭戴叔倫156
130滁州西澗韋應物157
131從軍北征李益158
132宮怨李益159
133登科後孟郊160
134觀祈雨李約161
135和練秀才楊柳楊巨源162
136城東早春楊巨源163
137宮詞一百首其一王建164
138井欄砂宿遇夜客李涉165
139春雪韓愈166
140晚春韓愈167
141竹枝詞二首其一劉禹錫168
142望洞庭劉禹錫169
143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柳宗元170
144離思五首其四元稹171
《編者的話》
重啟中文教學革命
——為台灣學子點亮一盞中文學習的明燈
今日,台灣學生的中文程度落入有史以來的新低水平!其中最能顯現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寫作測驗,在2021年的大學學測考試中,12萬4千餘名考生在滿分50分中拿到30分者只占百分之二十九。
換句話說,如果換算為百分制的話,全國國文寫作成績還有百分之七十一的考生是不到60分的,也就是不及格的;就大學入學考試寫作能力測驗而言,這個成績是無法讓社會大眾接受並且認同的!
究其原因,教育部近二十年來不斷減縮國、高中課程文言文的選文篇數,以及授課時數,應是罪魁禍首;此外,學校教學模式的僵化也屬責無旁貸。
從源頭的課綱審定就走岔了路,如政治意識形態的大量置入,中學生進入課綱審議小組的荒謬悖理,以及大學學測命題方式的八股繁瑣,讓原本屬於邏輯思維範疇的語文學習,被活生生地打入了政治正確和破碎記憶的無間地獄。
語文學習本應著重於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只有條理清晰、論證精確、引例有據,以及詞藻優美的作品,才能展現出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訓練的成果。
而台灣學子近年來的中文語文運用能力,除了極少數頂尖學生外,大部分的學生幾乎都落在後段班的層級,即令是在華語地區,台灣學生都還落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新加坡之後。
這是可怕的警訊,每一位從事中文教育工作的成員都必須予以正視,並且尋求解決之道!
為了翻轉台灣現行錯誤的中文教育制度,拯救台灣學子的中文程度於水火,我們大膽重啟教學革命,打破過往錯誤學習迷思,以民間力量,自行研訂「中小學生必讀基本中文古典教材」,提出中文學習最有效的「經典背誦法」,冀能讓台灣學子重新找到一條中文學習的正確道路!
點燈的人一向是孤獨的。
但是,燈亮後的光明卻是永恆的!因此,我們樂於點燈,勤於點燈,同時也大聲呼籲全體國人,請和我們一起點燃這盞關乎台灣所有學子的中文學習革命明燈!
台灣小草謹識
2022年4月16日
《認識當前國際中文教學現況》
壹、21世紀是中文新顯學時代
全世界「肖」中文
2013年,法國政府規定國小五年級起可以開始學習中文,當時,全法國有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學生,將中文列為第一或第二外語修習對象。
2015年,倫敦出現首家以中文為主的雙語托兒所,招收對象是出生六個月到五歲的嬰幼兒。
托兒所負責人對媒體說:我們只是順應世界趨勢。
2016年,全美國中等學校外語選修課程開班情形調查結果:其中俄語50所、日語175所、義大利語240所、中文2400所。
同年,洛杉磯費爾德小學公開宣布,全校包括各個族裔的學生,全都統一使用中文教學。
2018年,日本全國五百餘所大學,全都開設中文課程。
現今,世界各國政治領袖如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現任總統川普、俄羅斯總統普丁,以及商業界名人如巴菲特等人的子女、孫子女等,全都努力學習中文。
二十一世紀,中文將與英文並列為世界兩大通用語言。
台灣學子「倒退擼」
2006年,大學指考結束後,負責國文科作文閱卷批改的召集人,台大中文系系主任何寄澎在聯合報撰文寫道:「現在高中生的寫作能力,已經到了江河
日下,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看看十四年後的今天,台灣學子的寫作能力
境況只有更慘,而沒有最慘。
2006年,教育部將高中生文言文必讀文選大幅刪減為40篇。
2014年,教育部加碼再刪減為30篇。
2019年,教育部再刪去二分之一,僅存15篇苟延殘喘。
三位台大法律系出身的國家領導人,共同為百年樹人的國家教育大計,做
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台灣學子葬送了雍容典雅的氣質,為台灣社會
埋下了庸俗文化的種子,更為華夏文明留下了千古如長夜的闃暗與哀思。
2012年,台灣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測驗中獲得第8名。
2015年,同一項測驗,台灣學生名次摔落至23名。
在全球74個國家和地區當中,大陸上海地區曾經連三年拿下世界第一,
台灣則落於同為亞洲國家的新加坡、香港、日本和韓國之後。
中國大陸急起直追
在歷經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四十年後,2018年,大陸教育部規定所有小學生必須背誦古詩古文132篇、國中生也是古詩古文132篇,至於高中生必背古文更是一舉從14篇大幅提高到72篇之多。
大陸教育部官方的說法是,「這不只是為了升大學作準備,還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反觀台灣教育部要求各級學校必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卻大刪古文篇章,甚且連何謂核心素養都語焉不詳,讓身處第一線的基層教師們無所適從,只能徒呼負負。
大陸房地產富豪萬通集團董事長馮倫曾多次到台灣參訪,回到大陸接受電視媒體採訪時感慨又羨慕地說出:「台灣很現代,卻也很中國!因為台灣文化是很完整的,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這個道統,很自然地就這樣一路延續下來。
就像禮、義、廉、恥,一直就是他們中小學教育的規範。
」
2012年,大陸雜誌《新周刊》以「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盛讚台灣的民主轉型和人文氣質,並且留下了「到了台灣才知道,文化大革命給我們大陸帶來了多大的災難」以及「幸好還有個台灣,台灣是大陸的鏡子,很多地方可以參考學習」的喟嘆。
只是台灣這些曾經是外人眼中的美好,以及過往的驕傲,似乎正以雪崩的速度傾頹、毀壞中!
貳、台灣中文教學危機
只有標準答案的世界
課本裡,印製精美的教材文本,只有一個模樣;課堂上,老師口沫橫飛拋出的內容,也只有一個模樣;試卷上,學生拚命書寫的答案,還是只有一個模樣!雖然看起來很統一,可是卻很詭異;雖然看起來很標準,可是卻很荒謬;雖然看起來很合理,可是卻也很虛假!這就是台灣中小學義務教育裡中文學習的現況!
自從教科書開放民間版本之後,各大出版商無不傾盡洪荒之力,編製出從教學資料、備課用書、學生課本、習作、講義、參考書和評量試卷等等上、下游一條龍式的超連結教學服務模式。
這是一種進步、方便的模式,卻也是一種揮刀自宮式的自毀模式。
尤其,新教材編製仍沿襲舊時代的思維,其中給老師的是資料豐富多元,讓老師可以談笑用兵,輕鬆駕馭課程。
可是給學生的卻是內容極簡,甚至貧乏的陽春課本,然後再搭配上內容繁蕪瑣碎、以評量測驗為主軸的零散資源,上課時全靠老師逐字、逐詞、逐句解釋。
結果學生寫在試卷上的答案、老師上課所講授的內容、以及廠商備課用書上的解析,全都必須同一方向,同一規格,甚至同一文字。
因此,在現今台灣中、小學生的中文課程裡,只有廠商編輯群說、只有老師說,卻沒有身為受教主角的「學生說」!再加上部分課文過度延伸解讀的弊病,也讓學生只能無條件接收編書者的所有觀點和理念,這種一言堂式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和教育部所楬櫫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豈非背道而馳,謬之千里?
從枝微末節到支離破碎
此外,現今中文教學課程中,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形、音、義,以及字詞的注釋此種句讀之學和記問之學上面,完全陷入字詞解釋的泥淖,既忘卻了整篇文章真正傳達的旨意,又亡失了作者寫作當下的初心,學生每天跟著老師學習,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學這些文章?學了又有什麼用?
對學生而言,枯燥的詞意訓練無法引發學習熱情,斷裂的零碎知識也無益於邏輯思考;更何況近年不論是高中會考或是大學學測、指考、統測等等,都一再強調「考綱不考本」,考試命題幾乎都以課外題目為主,耗費大量時間在出題率只有十幾趴的課本上,投資報酬率明顯偏低,於是更助長了許多程度不夠紮實的學生認為「國文科不需準備」的惡風。
目前台灣學生出現一個讓家長老師們瞠目結舌的大驚奇,即是有許多中小學生的數學科應用題目答不出來,經過任課老師的追查後才發現,學生們的計算能力並沒有問題,甚至還不會輸給其他國家學生,但是真正的問題卻出在學生們所說的--「老師!我看不懂題目在問什麼啊!」原來數學科成績不好,關鍵原因不在數學本身,而是因為中文語文程度太差!
叁、以經典古文陶養學生恢弘器識
中文不只是一門課程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是文明的搖籃,除了現實的應用層面之外,它們還具有濃郁潛深的精神和藝術上的底蘊,此一精神和藝術方面的特質才是語文真正的價值所在。
如果把中文教學單純地視為語言和文字的傳承,那不啻是以管窺天的井蛙之見,就像把音樂和美術當成了徒具聲光色彩的大眾娛樂一般,不僅犯下了買櫝還珠的謬誤,更忘失了語文學習在人格韜養和人性薰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巨大功效與能量。
此種跳脫聲光色彩諸般表象之美的精神和藝術性境界,正是可以決定人類文化良窳、文明精麤,以及影響人性美醜的最後那定音一槌。
跳脫字音、字形與字義的重重束縛之後:
在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和蘇軾的〈赤壁賦〉中,學生們看到了意興風發的李白,如何在「羽觴醉月」中恣意享受親情宴樂;以及蘇軾如何在「清風明月」的自然美景中,重新找到生活的慰藉,再次點燃生命的火光。
在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裡,學生們學到了在飽嚐世間冷暖後,依然要隨時自我提醒「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及不能獨樂樂,而必須是勤於政事之後的「與民同樂」,此種「先苦後樂」和「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情懷,才是值得士大夫們一生追求的人間至樂。
在顧炎武的〈廉恥〉和杜甫的〈石壕吏〉中,學生們看到了遭逢亂世之際,有識之士如何以「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的情操去面對國家民族的抉擇?以及如何為那些「出入無完裙」的黎民百姓發聲請命的責無旁貸。
從個人生涯進退決斷的小是小非,到國家民族前途思維的大是大非,透過語言文字的點撥描繪,辭世千年之久的先哲先賢似乎仍然活生生地佇立眼前,給我們導引,給我們支持,也給我們按讚。
至於如果能夠深入閱讀完一部《春秋左氏傳》、《詩經》、《孫子兵法》,或是《荀子》、《李太白全集》時,它所能帶給學子的收穫與成就,那將絕不會是只有文法修辭不俗、語意連綴不輟,或是音韻鏗鏘流暢等等這些雞毛蒜皮的小巧小慧了。
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對歷史變化演繹的探討、對先民生活情狀的關懷、對兵法縝密思維的深究、對先秦諸子學說的啟蒙,以及對文人士子內心世界的無盡懷思。
至此,學習中文的真正目的--個人思維邏輯的建構、人性悲天憫人襟懷的陶養,以及最重要的個人人生價值體系的形塑,才可說是已臻完美。
因此,從國小、國中到高一階段所研讀的古詩詞和單篇經典文言文,都只是在訓練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就像少林和尚初學武功時人人必練的蹲馬步一般,這些基本功夫無緣開宗立派,然而卻是日後能否練就絕世神功,獨霸武林的關鍵。
只要在高一之前把這些文言文的精華精讀熟背,並且能夠了解文字字面,以及背後作者暗藏的寓意,那麼你的中文馬步就已經練成功了。
接下來的高二、高三階段,請選擇四部古典「經、史、子、集」專書作為研讀對象。
不須捨易求難,不須厭少求多,更不須好高騖遠,只要誠意滿滿,選擇最符合你個人需求的心中所愛,然後一股腦兒專心一意的誦讀、不離不棄,兩年下來保證讓你腦洞大開,心有所得,頓時打開智慧的任、督二脈,超脫語文學習的凡塵世界,直達理性思維的神聖殿堂。
翻轉惡質教改,打破劣質課綱
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國家的主人,也是民族的希望。
當政治凌駕專業,教改成了屠宰場,課綱滿是荒唐言,我們只有以民間力量自求多福,雖有螳臂當車之譏,卻可力挽誤國政策於狂瀾。
文天祥〈正氣歌〉云:「典型在夙昔,古道照顏色」。
為君子者,庶幾無愧!
中文學習已成當世顯學,即令中文未必能夠取代目前英文的世界性角色,但是學習中文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確已蔚為風潮。
當街頭許多老外都能輕易、隨興地將「錙銖必較」、「與虎謀皮」等中文成語掛在嘴邊時,我們怎能自欺欺人,甚至揮刀自宮的以「教育部15篇」為滿足呢?
因此,為了維護台灣學子在中文學習上的高水平成效,同時,也為了讓台灣學子在下一輪的世代競賽中不至於輸在起跑點,甚至遭致全盤盡墨的危機。
於是我們不揣鄙陋,戮力編製一套不符合教育部審訂標準,但是卻可以讓所有台灣學子跳脫現今惡質教改和劣質課綱的民間版本「21世紀新編唐詩古文誦止」,期盼所有台灣學子可以從小紮下深厚堅實、雍容典雅的中文基礎,日後可以憑藉著秀逸的中文表達能力,以及襟懷萬里的軒昂涵養,舒卷風雲,悠遊寰宇;進而縱橫捭闔,攻城掠地,成為世界職場的常勝軍、引領時代的佼佼者!
肆、熟讀文言文,改變你的一生
如何區分中文程度
中文是一種語言,學習語言的目的在於表達,表達的方式有二,一是能說,二是能寫。
至於語言表達的層次則可分為三級:
第一級:能夠完整陳述事理本末,令閱聽者明白所以。
第二級:能夠精要、簡潔闡述事理並輔以引證實例,加深閱聽者印象。
第三級:能夠運用精確洗煉、雍容典雅的語言、文字優雅鋪陳事理,並輔以經典實例印證,進而贏得閱聽者心悅誠服的認同和肯定,這是最高級的層次。
文言文重要還是白話文重要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就已成了中文語系的唯一主流,現代學子當然以學習白話文為第一優先。
不過,若想及早培訓出最高級的中文表達能力,則借助文言文的學習模式,將為你帶來不可思議的巨大功效。
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
其實,不論白話文或文言文,使用的都是相同的文字,造成文言文死亡的原因,是它的表達方式而不是文字本身。
雖然我們現在已不再使用文言方式表達,但是文言文「用字精簡、語意流暢、音韻和諧、氣勢鏗鏘」的特色,卻常常不經意地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周遭,而且還能夠彌補白話文使用上的不足,增添許多文意及情境上的美感和藝術氛圍。
民國初年的白話文名家如朱自清、徐志摩、周作人、陳獨秀等,他們雖以白話文知名於世,但是他們早年學習過程無一不是出身自古文世家。
就以白話文運動創始人胡適來說,他四歲研讀四書,九歲研讀十三經,十五歲以前就已奠下雄厚古文基礎,後來雖致力白話文運動,卻不諱言,文言文對他日後的白話文創作,具有極為正面積極的影響。
再看看現在的方文山,他可以名揚金曲獎,為周杰倫賺進大把鈔票,那可是因為他的歌詞裡含有濃濃的古典中文風呢!
如何區分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學習比重
目前,白話文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都在使用白話文,也都隨時在學習白話文。
因此,學習白話文並不是需求上的問題,而是質量的問題;基本上,只要是好的題材、高品質的作品,數量上當然是越多越好;在學習對象上則上自名家的專書之作,下至報章雜誌的文學小品,皆無不可。
在文言文方面,由於艱深度不同,加上每個人時間有限,必須慎選經典文章,用對正確方法,才能於最短時間內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此外,除了文章之外,古典詩詞也應該列入學習對象。
因為古典詩詞具有文字優美精簡、音韻和諧流暢,格律工整嚴謹,以及意境悠遠高邈等等絕佳特色,最適宜吟誦,而且也是最適合年幼的初學者啟蒙學習的入門教材。
如何進入文言文的學習門道
首先,從認識作者開始:
/了解作者的成長過程、所處環境和時代背景。
/了解作者的仕宦生涯、得意失意和歸隱心態。
/了解作者的創作目的、寫作方式和文章風格。
/了解作者的文壇流派、當世評價和後世影響。
其次,從熟悉文意下手:
/研讀註釋,不要死背,要活記活用。
/精讀課文,逐字逐句,要語譯背誦。
/會通文意,文字之外,要深入情境。
/賞析章句,文法修辭,要立學立用。
最後,從學習創作收尾:
/找出創意,學習作文發想。
/找出佳句,學習模擬創作。
/找出實例,用以引證舉例。
/找出特色,廣泛比較分析。
從文言文裡可以學到哪些「學問」
第一、作者的思想和觀念。
將作者累積數十年的獨到見解、智慧結晶和人生體悟等,在最短的時間內吸收、內化成自己的個人資產,然後再應用到日常生活和人生實踐中,讓前人的寶貴智慧與經驗能夠蔚為己用。
第二、作者的思考辯證邏輯。
從文章結構中找出作者的思考模式、論證方法和歸納演繹過程,並加以模仿、學習、運用。
第三、文章的語言節奏之美。
用心體會文章的修辭變化、文法結構和音韻和諧之美,並加以模仿、學習、運用。
第四、陶養恢弘器識與寬仁胸懷。
在名人的偉岸情懷中,蘊積智慧與經驗,培養出前瞻眼光、雍容大度的謙謙君子。
錯誤的學習方式:你還在「看」文言文嗎
「看」文言文,不會增進你的記憶,不會拉高你的成績,不會提升你的文學水平,更不會塑造、涵養你的彬彬氣質和雍容大度。
研讀文言文,要大聲的「朗誦」出來,再把它給「背」起來,而且還要背到滾瓜爛熟,背到全然了解文意,背到和作者融為一體,這樣你才可以完全駕馭這篇文章的文字、修辭和思想,把它變成你自己的資產和財富。
最後還要能把它給「寫」出來,能默寫者,天下無敵焉。
要讀幾篇文言文、又要讀到什麼程度才夠用
教育部原有選文四十篇,108學年度起已減為十五篇。
嚴格說來研讀數量當然越多越好,但是礙於時間有限,加上考科又多,如果能夠「精讀」五十篇經典古文,就可以奠下良好基礎,為日後進入職場留下充分的資糧。
至於詩詞方面,以唐詩三百首的一半作為規範,應該是合於情理的要求。
但是,所謂「精讀」,必須要能夠完全理解詩詞、文章的意涵,甚至包括詩詞、文章背後所隱藏的寓意;而不只是瀏覽式的泛泛而讀之,尤其是要能夠將它們背誦得滾瓜爛熟,隨時都可以像電腦般的把詩詞、文章從腦袋中給「叫」出來。
研讀文言文有什麼訣竅
第一步:先拋開注釋,以能夠口語翻譯文章為首要目標。
白話語譯以意譯為主,就是必須搞懂整篇文章,而不是只搞懂文字字面的解釋;千萬別自陷於逐字、逐句解釋的文字陷阱裡,因為有些意境是無法從文字的字面意義上去解讀的。
第二步:深入了解文意,完全理解、掌握作者所要傳達的意念。
第三步:探討文字背後隱藏不顯的悠深寓意,然後結合你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人生經歷,找出其中的相關和連結,如果能將你自己和作者之間畫上等號,那就表示你已經和作者融為一體了,這正是研讀經典的最高境界呢!
第四步:找出文章中優美的修辭、精采的佳句以及嚴謹的結構,並加以欣賞、分析、模仿、學習。
第五步:這是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它給背下來。
只有這樣,它才會變成你身體的一部份,終身和你長相左右。
熟背文言文真的有用嗎
最後,再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每背完五篇文章,你的國文戰鬥力就會double成長一倍,這份實力日後還會跟著你背誦的成果以「等比級數」繼續成長,這是經過許多學生實際體驗後的千真萬確的事實,同學們不妨先背個五篇試試,一旦發現其中的奧妙,嚐到其中甜美的果實,屆時或許你想停都停不下來呢!
當然了!有些文章像<虯髯客傳>、<林沖夜奔>、<紀水沙連>等,熟讀即可不須背誦。
但是像<赤壁賦>、<岳陽樓記>、<勸學>、<廉恥>、<台灣通史序>等等傳誦千古的佳文、美文,可以不背嗎?記住!只要有起頭,收穫就在後頭。
在中文盛行世界的年代:
能夠流利順暢地使用中文,將讓你成為職場上的搶手貨。
能夠雍容典雅地使用中文,將讓你成為跨國企業的CEO。
伍、背誦是學習語文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
辜鴻銘先生,近代中國第一位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大學者,同時也是當時學術界讚譽為「清末狂儒」、「民國怪傑」的海歸人士,精通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和希臘文五種外語。
在語文學習上,他曾經說過一句名言:「要學好外語,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
」民國成立之初,西學東漸之風大盛,他對當時一窩蜂搶學英語的國內學生提出剴切告誡:「今人讀英文十年,開目僅能閱報,伸紙僅能修函,皆由幼年讀一貓一狗式之教科書,是以終其身只有小成。
」
為了說明背誦經典名著的實際效益,他將自己早年學習德語的艱辛過往,毫無保留地公諸於世。
辜鴻銘說,他少年時期跟隨他的義父、英國商人布朗學習德語,既沒有課本,也沒有學文法、修辭,義父只要求他跟著誦讀歌德的大部頭長詩《浮士德》,然後規定他,必須把所有學過的內文一字不漏地背下來。
據他自己回憶,他每天背書背得苦不堪言,只能用度日如年來形容,幾度差點崩潰放棄。
直到背了將近三分之一,才漸漸體會德語語法的表現方式;當背到超過二分之一時,他開始了解單字和詞彙的意義;最後背完整部作品後,他已經能夠全然掌握《浮士德》這部名著的完整意涵,以及那些暗藏於文字背後的各種隱喻和境界。
不過,讓辜鴻銘感觸最深、以及收穫最大的卻是,他從《浮士德》這部巨著中深刻體會到的那種和東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歐洲文化情懷,以及自己固有的儒家思維體系和近代西方文明之間彼此交會衝撞、融合再生的那股澎湃洶湧的激情。
那種從最初的語文學習發始,然後漸次深入到探索異質文化底蘊的美妙過程,早已超越了語文學習的層次,對他而言這次意外的邂逅,反而讓他奏出了一場智慧躍進與性靈昇華的美麗樂章。
語文是文明的藏寶匣,透過語文可以讓我們累積、典藏知識與智慧;語文學習是一種技巧,背誦經典則是最快速、有效的語文學習技巧,可是當背誦的經典內化為我們的知識和智慧時,就如潘劍英先生所說的,此時它已經超越了「技」的層次,進而轉換為人類靈性光輝的「道」的層次。
技,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光芒;道,則是亙古恆遠的璀璨映照,歷久而彌新。
陸、革命性的中文學習新模式
現行部訂教學制度
1~6年級(國小)完全沒有古文訓練
7年級(國中1年級)
8年級(國中2年級)古文課程簡易、量少
9年級(國中3年級)
10年級(高中1年級)
11年級(高中2年級)必讀古文僅剩15篇
12年級(高中3年級)
建議新制:三階段自學時程與課程內容
3~5年級(國小)名家名詩144首
6年級(國小6年級)
7年級(國中1年級)經典名家古文
8年級(國中2年級)5年背誦50篇
9年級(國中3年級)奠定紮實基礎
10年級(高中1年級)
11年級(高中2年級)經史子集名著
12年級(高中3年級)兩年研讀2部
建構邏輯思維
鑑往知來・革故鼎新
現行我國中學國文課程是從國中一年級開始學習文言文,然後到高三為止,經過漫長的六年時間,結業後絕大多數學生中文程度卻未見優化,反而從此視文言文為畏途,能離多遠就避多遠。
這是因為長時間投入枝微末節的記問之學,早已歽喪了他們的向學之心,他們連文本中各個篇章的論述系統、思想精髓都無法理解、體會了,又如何能夠掌握作者的心中所想呢?至於更進一步的仰瞻先人遺風、學習前賢典範,以及蘊藉、涵養德行和典範移轉就更屬緣木求魚了!
此外,在內容編排上,現今國中課程授課篇數和深度都明顯不足,更嚴重的是,其中許多選文並不適合背誦;於是三年下來,多數學生連文言文的門檻都未能進得,更遑論能夠親炙古文精華了。
一旦進入高中後,〈師說〉、〈廉恥〉這些論述簡單的名篇已令他們備感艱辛惶惑,到了〈赤壁賦〉、〈蘭亭集序〉此類探討人生觀和宇宙觀的篇章時,當然就更感覺到逼仄和窘迫了。
不過最嚴重的仍是在於教學方式的過於窄化和淺薄。
例如,在〈赤壁賦〉一文中,有關水與月的舉例,從「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到「物與我皆無盡」的思維更迭過程,其中含涉了作者多少心境起伏、生死交替的間關累卵!這些最讓後人讀來感到痛徹心扉,也最能夠感人肺腑的篇章精髓和作者情懷,學生們又如何能在「江水流逝,月有圓缺,天地間雖無一刻不在變化,而萬物與我的生命卻又同屬無窮」的字詞語譯中感同身受,體會一二呢?
初級:詩歌啟蒙・三年奠基
為了改進過去的錯誤學習時程設計,我們提出一項全新的研讀時程建議,即提早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到五年級為止,每年背誦古典唐詩48首,三年共計是144首。
學習時間每年12個月,每個月背誦4首,以小朋友的記憶能力,每天大概只要10分鐘就可以輕鬆完成。
至於家長和學校老師則需肩負起帶讀、陪讀和解說的任務,讓學生了解詩詞內容、文字意義,以及作者寫作的背景和其中所含藏的寓意,或是各種相關的故事等等。
當然,老師和家長未必要做過多、過深的解讀,而是可以鼓勵學生透過便利的網路平台,訓練自行查找問題和解答的能力,並且可以透過寫作和口頭報告的方式展現學生學習成果,讓學生自主掌握學習的內容和進度,再藉由同儕間彼此觀摩、討論、互動的作法,活化、優化中文學習方式。
尤其是家長,在本項自學計畫中更是扮演了關鍵角色,例如當小孩可以嫻熟背誦一篇詩詞、文章時、可以說出詩詞、文章意涵時、可以說出作者寫作緣由時、可以延伸講出作者其他個人小故事時,甚至是可以用一張圖紙畫出詩詞、文章的意象時,務必請各位家長們隨時隨處給予各式不同的獎勵,口頭的嘉勉、熱情的親吻擁抱、當然必不可少的實質禮物效果永遠是最好的。
國小名家唐詩背誦規劃
3年級第一冊48首每月4首星期一至五每天10分鐘。
4年級第二冊48首每月4首星期一至五每天10分鐘。
5年級第三冊48首每月4首星期一至五每天10分鐘。
預估名家唐詩背誦成效
奠定優異的中文基礎,帶動白話文學習成效,大幅提升中文程度。
從小訓練精緻、典雅的語文表達,培養未來職場從容應對能力。
刺激頭腦思維能力,強化邏輯建構能力,增益理性分析能力。
培養音韻節奏和諧美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氣質,涵養器識與襟懷。
中級:經典古文・五年小成
接著立馬進入正式的文言文學習時刻。
這也是學生中文學習成敗的關鍵時刻。
我們主張,提早一年從國小六年級開始研讀第一冊經典古文,如此連續五年直到高中一年級為止。
因為,這段期間正是孩童們記憶力最佳的時段,到了高中二年級已經進入青年時期,學生記憶力開始逐年減退,而理解力則逐年遞升,男性學生尤其如此;這是生理學的必然,我們無法違逆,但是我們可以把握並且善加利用。
五年中跟著本書的腳步,精讀、背誦50篇經典古文,如此必能為你紮下堅實、深厚的文言文基礎,足夠做為你平時一般運用、或是日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礎石。
因為,這50篇古文都是傳誦多年、最適合背誦,而且也是最能夠奠定優異中文根柢的選文,再加上本書強調的「辜鴻銘背誦式學習法」,學生們只要花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就能夠得到最大的成果和最高的效益。
在學習時間上,我們建議每學年上學期的10月到隔年1月,以及下學期3月到8月,總計10個月每個月背誦1篇,一年10個月,背誦10篇。
其中2月春節、9月剛開學,各放假一個月,讓學生也有休息時間,才不會造成壓力。
經典古文背誦規劃
國小6年級第一冊10篇每月1篇(2、9月放假)每天20分鐘
國中1年級第二冊10篇每月1篇(2、9月放假)每天20分鐘
國小2年級第三冊10篇每月1篇(2、9月放假)每天20分鐘
國中3年級第四冊10篇每月1篇(2、9月放假)每天20分鐘
高中1年級第五冊10篇每月1篇(2、9月放假)每天20分鐘
預估經典古文背誦成效
奠定優異古文基礎,從此可以輕鬆駕馭各類文言文古書典籍。
習得名家古文表達技巧,可以快速、純熟的使用精煉、典雅的文字。
從古代名人的經驗與智慧中找到人生價值,建立理性健康的人生觀。
培養觀察、分析與抉擇的能力,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無誤的判斷。
打開古人智慧的寶藏,為下一階段深入研究做足充分的準備。
高級:專書研讀・追求大成
利用國小三年級到高中一年級這八年記憶力最佳的時刻,透過背誦與精讀方式紮下精實的文言文基礎,從此可以輕鬆駕馭各種體裁的文言文,不會再視文言文為畏途。
不過,這並不是文言文學習告終的時刻,反而只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因為,真正的文言文學習殿堂的大門才剛剛開啟,你還必須入得門內,繼續下一階段的鑽研,和古人真正對話,才能一探數千年來先賢先哲所遺留下來的中文智慧結晶!
高二、高三這兩年則是決定每個學生中文學習成效能否進一步提升的關鍵時刻,此時我們的建議是,利用這寶貴的兩年去追求中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也是透過中文學習建構個人思維體系的最佳時機。
即是找出四部你個人最感興趣的經典專書加以精讀,可以就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四種分類中去挑選,不需求多,但需求精。
此時的研讀方式,除了要了解文字字面上的意義外,更重要的是要抓出作者的寫作主軸、篇章要旨,以及他的整體思想脈絡。
因此,在研讀之中,你必須做好適當的筆記摘要,以及理性的分析解讀,最後還要加上你個人的評價與判斷作結,這樣才能說是完成一部經典的研讀。
在這個階段,學生除了過往的研讀方式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將所選讀的這幾部經典全都融會貫通,然後挖掘出經典的中心思想、名言佳句,找尋文章對當時社會國家的影響、在今日社會的價值等等。
當然,如果因為研讀的精典夠多,你還可以將不同的經典做出彼此同異的分析解讀,甚至月旦高下,那又是中文學習的另一番境界了!
由於我國有名的古代經典實在太多了,所以老師建議同學們可以以下列比較耳熟能詳的最為選讀的參考,不過,還是以自己喜歡、有強烈閱讀興趣的為對象,閱讀成果會更好一些。
至於這些古籍在坊間的書局都有,而且版本眾多,所以請同學不要透過網路隨意購買,還是親自走一趟書局,從書架上把充滿書香的文本請下來,然後一本、一本的翻閱比較,然後挑選一本印刷精美、字體適中、閱讀容易、註解詳實、注音明確,尤其最重要的是,白話翻譯順暢,不會詰屈嗷牙的就對了。
至於價錢就不要太計較了!相信我,她會跟著你一輩子的。
古籍專書研讀規劃
高中2年級自選簡易專書1至2部全年精讀每天30分鐘
高中3年級自選深度專書1至2部全年精讀每天30分鐘
預估古籍專書研讀成效
正式進入古籍殿堂,從此優游古今,無所窒礙。
深入經典核心,建立該部經典嚴謹、縝密的思想體系,終身受益。
藉由名人的思想體系,可以快速建構自我的邏輯思維系統,成一家之言。
在人生旅途上,可以談笑用兵、優雅從容地解決各種疑難雜症。
重要的經典推薦
經部:詩經、春秋左氏傳。
史部:史記列傳、戰國策、國語、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子部:老子、論語、孟子、荀子、墨子、韓非子、孫子兵法。
集部:楚辭、李太白文集、昌黎先生集(韓愈)、白氏長慶集(白居易)、陶淵明集、杜工部集(杜甫)、柳河東集(柳宗元)、東坡全集、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等等。
※當然同學們也可以自己挑選,未必要依照上面的推薦書單。
柒、學習白話文的省思
繁花盛開的白話文學
現代人每天睜開眼睛就與白話文為伍,每個人都用白話文溝通、互動,白話文早已充斥你我生活周遭,白話文還需要學習嗎?當然!白話文在華人地區已經流行了一百年餘,也已經成為當今華語語文主流,在這短短的一百年中,白話文快速發展,不但突破以往舊有文言文無法做到的淺顯易懂,同時更帶出一番清新流暢的氣象,就像九天直下的飛流,快速、直接,而且明確可感。
從民國初年白話文剛剛起步時的朱自清、徐自摩、魯迅、林語堂,到張愛玲、白先勇、余光中,再到齊邦媛、龍應台、余秋雨等等,都是白話文學的翹楚,他、她們把淺白的文字化作天邊五彩的雲霞,各自璀璨一方天幕,把白話語文的美麗多彩一重重地堆壘上三十三天。
就算白話文看似已經走到了巔峰,但是藝術永遠會有新的樣貌出現,語文當然也不例外,只要我們繼續使用它,就一定會有一批批新生命在這個園子裡繼續發芽、成長。
多看多思,以量取勝
雖然本套叢書是以文言文教學為宗旨,但是我們並沒有排斥白話文的學習,畢竟現在是白話文的時代,而且我們推廣學習文言文的最終目標,並不是要打壓白話文,反而是要提升台灣學生的白話文運用能力。
因為經由各種實際教學驗證,學好文言文對提升白話文的運用能力具有顯著而且正面的效應。
因此,我們提出這套經典古詩和經典古文教材的用意,就是要讓使用中文母語的學生,都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奠定優異上乘的中文基礎,然後將節省下來的時間拿來做為大量閱讀白話書籍,或是其他科目的研讀之用。
因為,當學生具備好優質的語文基礎後,他本身擁有的絕佳閱讀能力,一定會帶動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與效果,這是現有中文教學方式和課程內容所無法達成的高難度目標。
至於白話文的閱讀內容與範疇,就無需只限於單一的文學性讀物了,除非你將來要選擇語文學系就讀,否則對一般非語文學系專攻的同學而言,此時,應該把視野放大。
因為紮實的文言文訓練,早已為你奠下良好的中文基礎,所以白話文的閱讀應該朝知識性的內容為主,而且還要採取大量閱讀,盡情瀏覽的方式進行。
舉凡各種科普知識、歷史地理、商業法律、金融保險、建築視覺、宇宙天文、自然生物、物理化學、醫學科技、邏輯哲學、金庸武俠、飲食旅遊、音樂電影、育嬰長照等等,只要喜歡,都可以自行閱讀,無須限制。
除了專書閱讀之外,雜誌、期刊、報紙、各類電子媒體等等,也都是最新資訊來源,只怕沒時間、沒體力,不怕沒資訊、沒消息。
此時,最須斟酌的反而是你該如何做出最正確、最合適的選擇?
《21世紀新編名家唐詩導讀》
國小老師如何協助學生背誦唐詩
看了那麼多恐怖的數據和現象,簡直要讓人喘不過氣來了。
還好對還在小學就讀的小朋友來說,你們才剛剛起步而已,沒有跟不上人的時間壓力,尤其是現在三年級的同學更是最佳時機,正好符合我們規劃的研讀時間。
在《21世紀新編名家唐詩》的規劃中,小學階段還是屬於學前教育而已,所以沒有繁重的功課、沒有恐怖的考試,只要天天抽出10分鐘來,和家人在餐桌上,或是睡覺前,甚至馬桶上就可以解決了。
學校老師,請於課堂上講解每一首詩的文字解釋、文意會通,以及賞析三大部分為主即可。
此外,還可以配合一些作者的小故事,以增加小朋友的學習興致。
接下來就請帶領大家一起高聲朗誦,念個五、六遍,讓他們熟悉音韻,以及節奏;接著,請小朋友自告奮勇上台朗誦,也可以播放網路上的朗誦、唱誦的影片,讓大家跟著唱幾遍。
最後,要求他們回家後要背給父母親聽,而且要背到滾瓜爛熟,下一堂課開始時,以抽背或輪流背誦方式檢查,能夠流利背誦而中途不需給予任何提示者,就在背誦卡上簽字紀錄,直到簽完十次為止。
當然,父母親在家裡也可以簽名證明小朋友已經背熟了。
至於考試檢測則以考整首詩默寫,以及白話翻譯為主,雖然嚴格,但是這確實是最能夠達到完整學習效果的良方,請老師務必堅持,以確保學生不會偷懶。
默寫唐詩可以多考幾首,白話翻譯就隨機抽個一、兩首即可,可改以口頭翻譯作為替代。
即利用上課時請兩位同學出來,一人背誦,另一人負責白話翻譯,結束後再互相交換腳色,這種即席訓練效果極佳,一來可以檢測學生的背誦成果,二來還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臨場表現,以及儀態行止的優劣短長,讓學生可以當場修正改進。
而且,一旦即席口語翻譯能力訓練成功,就可以保證小朋友不但已經會背誦唐詩了,他也已經了解這首詩的意涵,永遠不會忘記了。
國小家長如何配合學童學習唐詩
在家長方面,則可以扮演輔助和鼓勵的角色。
平日每天十分鐘背誦唐詩時間,請家長和小朋友共同商量,找出雙方都適合的時間,然後一起遵守,持之以恆。
別小看每天這短短的十分鐘,滴水石川,積沙成塔,數年後它可以培養出一位溫文儒雅的彬彬君子,而且在親子共讀的十分鐘裡,還可拉近母子、父女之間的情感呢。
最重要的是,每當背完四首詩,一個月的抽考時間到了,請父母親配合學校老師,查看小朋友的背誦卡是否四首詩都簽滿十格?如果簽滿了就代表小朋友在學校的功課已經完成了。
此時,請再抽考他們一次,看看背誦的流暢度如何?白話翻譯的順暢度如何?如果一切都沒問題。
請家長們一定要頒個大獎鼓勵一番,這個獎勵太重要了,它將是支持小朋友繼續堅持下去的最大原動力,同時也會是小朋友能否奠定紮實中文基礎的關鍵。
家長們!切莫等閒視之。
《給老師、家長和同學的建議》
給國小、國中、高中同學的期許
國小3-5年級:名家唐詩144首
國小6年級:加上經典古文10篇
背誦完成,你已經文質彬彬,高人一等
國中1-3年級:加上經典古文30篇
背誦完成,你已經識見超卓,出類拔萃
高中1年級:加上經典古文10篇
背誦完成,你已經氣宇軒昂,獨霸一方
高中2-3年級:加上經、史、子、集4部
精讀完成,你已經雍容大度,天下無雙
你不相信?那請你去各大專院校中文系問問
貴系有幾位畢業學生背熟了144首名家唐詩
有幾位畢業學生背熟了50篇經典古文
有幾位畢業學生精讀過2-4部經典古籍
給國小、國中、高中校長的話
你們的肩上扛著數百萬台灣學子的未來
你們的頭上也頂著千鈞萬鈞的壓力
你們的決定可以讓老師教學沒有後顧之憂
你們的決定可以讓學生學習快樂無邊
你們只需要
前瞻的眼光和捨我其誰的道德勇氣
給國小、國中、高中國文老師的話
不必再為學生成績不好擔驚受怕
不必再為學生程度不佳憂傷自責
不必再為繁冗瑣碎的教學形容枯槁
有了全新的教材和有效的方法
你們只需要
放膽的去教和從容自在的啟發學生
給國小、國中、高中學生家長的話
你期盼子女的行止雍容典雅嗎
你期盼子女器識恢弘、氣宇軒昂嗎
你期盼子女思維縝密、邏輯清晰嗎
有了21世紀新編古文、唐詩範本
你們只需要
適時的鼓勵和真情流露的溫暖抱抱
21世紀新編名家唐詩【第一冊】
001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文意會通】
床前灑滿一地銀色月光,乍看之下,還以為是地面上結了一層薄薄的秋霜。
抬起頭來凝望天上皎潔的明月,低下頭來已然想起遠在天邊的故鄉。
【賞 析】
這首詞意清新,用字簡單的小詩,早已是國人朗朗上口的膾炙名篇。
用秋夜的月亮來表達鄉愁思緒,本就自然而直接。
萬籟寂寥,金氣肅殺,對遠行的遊子而言,正是倍感孤獨淒涼之時,抬頭看到高掛天空的皎月,怎能不興起思鄉之情呢!
002登鸛雀樓①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文意會通】
太陽依傍著山勢緩緩西沉,黃河的河水日夜不停地奔流入海。
如果想要窮盡目力看到千里之外,就請更往上一層樓吧!
【註 釋】
①鸛雀樓:原在今山西永濟縣,前臨中條山,下可俯瞰黃河,今已
流失不存。
【賞 析】
本詩描述在鸛雀樓上,遠望山川風貌的感想。
簡單十個字已把萬里河山給描繪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讀之讓人心胸大開,猶如身歷其境,意興風發。
後面十字除了寫當時場景外,也可暗喻唯有站得愈高,才能看得愈遠的人生哲理,同學自可細心體會。
003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文意會通】
在大雪紛飛的銀白色世界裡,千座山頭也看不到一隻飛鳥的形跡,萬條小徑也看不到任何旅人的影蹤。
只看到一位身著蓑衣、頭上戴著斗笠的老漁翁,在寒冷的江心靜靜垂釣的孤獨身影。
【賞 析】
本來大雪天中的孤舟、釣翁才是詩中的主角。
只是為了突顯主角角色的獨特性,詩人巧妙地將「千山」、「萬徑」拿來作為孤舟、老翁的相對陪襯。
因此,整個場景,由江心往外拉到千山與萬徑之外,浩瀚無際,如此一來江心獨釣的主題就益加清晰分明了。
此種用背景突出主題的作法,正是本詩的獨特寫作手法,同學們可細細體會,並學習運用到作文練習之中。
004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文意會通】
在溫暖的春夜裡睡酣了魂,不知不覺中竟然已是天光破曉時分了。
四處傳來和悅的鳥啼聲,把我從夢中喚醒。
回想起昨夜屋外瀟瀟的風雨聲裡,不知打落了多少美麗嬌艷的花朵啊?
【賞 析】
春天是萬物從冬眠中甦醒的時刻,作者藉屋外鳥雀啼叫的聲音,一則喚醒了酣睡的自己,一則也叫醒了沈睡多時的大地,一語雙關卻又不著痕跡,可謂渾然天成。
夜間一陣春雨到來,究竟飄落了多少美麗的春花?惜春而非傷春,畢竟春天才剛剛來到人間,美好的時光才剛剛拉開序幕而已呢!
005竹里館王 維
獨坐幽篁①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文意會通】
我獨坐在幽深的竹林中,一面彈琴,一面又引吭高歌。
一個人獨處在幽深的竹林中遺世而獨立,似乎沒人知道我的存在,此時只有天上的明月靜靜地映照著我孤獨的身影。
【註 釋】
①幽篁:幽深茂密的竹林。
【賞 析】
王維的詩原就澹泊自然,本詩即以閒適筆觸描述詩人在明月高掛的竹林中彈琴、高歌的景象。
一則表現作者超凡脫俗的高雅情趣,再則展現其不同流俗,孤傲自芳的性格。
文人筆墨,往往在字表行間暗留餘思,詩詞尤然,同學們研讀詩詞之間,不妨天馬行空地加以無邊想像,如果能把自身處境代入詩詞,雖與原作者時空相隔,說不定還能一體詩人的寫作情懷呢!
006雜詩王 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①前,寒梅著花未?
【文意會通】
你剛剛從家鄉來到這兒,想必對家鄉的現況都很熟悉吧!你出發時,那株種在我家雕花窗前的寒梅樹,是否已經綻放出嬌艷美麗的花朵了呢?
【註 釋】
①綺窗:雕刻精美花紋的窗子。
【賞 析】
本詩以自然、傳神的筆法,描述作者對家鄉的思念。
前兩句兩度運用「故鄉」一詞,即是作者對家鄉思念至極的明證。
而所想探問之事,既非家鄉親友,亦非
家鄉的事務,僅僅是家中窗前的一株梅樹。
其實,後人無需多加揣測,也許在那株寒梅之下,只是留下過詩人兒時歡樂的美好回憶而已。
所謂真實之美,平凡之美,也許才真是永恆之美!
007秋夜寄丘員外韋應物
懷君屬①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②應未眠。
【文意會通】
在這秋天的夜晚,讓我想到了正在山中修道的你;值此秋高氣爽的涼天,我一邊散步,一邊吟唱著詩歌。
我想在松子掉落滿地的寂靜山林裡,你這位修道之人應該也和我一樣,還沒有入睡吧!
【註釋】
①屬:適、正當。
②幽人:即隱居修行之人。
指丘丹而言。
【賞 析】
詩人丘為的弟弟丘丹在臨平山中學道,作者寫此詩寄贈給他,描述秋夜裡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語淺意深,尤其後兩句是詩人站在自己的立場,揣測對方情境的想像之詞,正因雙方感情深濃,才能以心相度,心有靈犀吧!
008新嫁娘王 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①食性,先遣小姑嚐。
【文意會通】
新過門的新娘子,依習俗第三天要正式下廚,她先洗淨了雙手,準備調治羹湯。
但是因為還不知道新婆婆的口味,於是做好菜後先請小姑來嚐嚐看。
【註 釋】
①姑:指婆婆(老公的媽媽)。
【賞 析】
這是一首描寫日常生活的小詩,文字淺顯易讀,卻孕藏無數人情世故在內。
中國自古就有婆媳情結,甚至有人用前世寃仇來形容婆媳關係。
可是在本詩中,只看到一位幹練的媳婦,懂得如何透過小姑來贏得認同。
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看來連婆媳問題也是如此吧!
009問劉十九白居易
綠蟻①新醅②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文意會通】
新釀造的美酒,上面正浮著綠色的泡沫。
紅泥做的小火爐,正燃燒著熊熊烈火。
傍晚時分,天色暗了下來,似乎就要降下一場大雪似的。
老友,你可願意與我共飲一杯呢?
【註 釋】
①綠蟻:指酒上浮游的綠色泡沫。
蟻:又寫成螘。
②醅:尚未過濾的酒叫醅。
【賞 析】
在嚴冬降雪之前,詩人邀請朋友前來小飲一杯新釀好的美酒。
酒酣耳熱之際,暢論天下大事,真是不勝人間一場醉啊!加上綠蟻、紅泥在雪夜的對照下,又使本詩具有色彩方面的映襯效果。
研讀本詩一定要把自己溶入作者飲酒的場景中,才能有所體會。
010登樂遊原①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②,驅車登古原③。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文意會通】
傍晚時分突然心情悒鬱不快,於是驅趕車駕來到了古樂原之上。
看看夕陽西下的美景,真是美不勝收啊!只可惜已是黃昏之際,再過一會兒,太陽下山後此一美景就要消失無蹤了。
【註 釋】
①樂遊原:在西安市南方最高處,唐代遊覽勝地。
②意不適:指心情不舒坦、快樂。
③古原:指樂遊原。
【賞 析】
這首詩本是詩人一時心情不佳,趕赴郊外散心,結果看到夕陽西下美景的即興之作。
後人有謂詩人暗喻唐代末年國勢日衰之象,或謂詩人自說不得志之作云云,或許也都言之有理。
不過,即令是單純的為黃昏中的景色而作,也足以流傳千古,永為後人歌誦了。
011相思王 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文意會通】
美麗的紅豆生長在南方國度,春天來了,又發了幾枝新芽呢?但願你能多多採摘收集,因為它最能代表綿綿無盡的相思情意呢!
【賞 析】
紅豆又名相思子,相傳古代一位女子,丈夫遠征死於邊界,女子每日泣於樹下等待丈夫歸來。
結果淚珠落於地下,樹上長出晶瑩如珊瑚的紅豆,於是乃有相思之名。
本詩原題江上贈李龜年,可知是敘述朋友間友情之作。
安史亂後,李氏流落江南,經常於各種宴會中為人演唱,聽者莫不為之動容,此詩因而聲名大噪。
012春怨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文意會通】
拿起小石頭,把樹上的黃鶯鳥給趕跑;教牠別在枝頭上繼續啼叫。
因為牠那清脆的啼叫聲,驚破了我的美夢,讓我無法追隨美夢到遼西去會見親人。
【賞 析】
這是一首閨怨詩,描述妻子在閨中懷念遠方征人的相思之情。
黃鶯鳥本是人見人愛的小寵物,詩人卻一心要把牠趕走,原來作者與心上人相隔兩地,只能靠著夢中的相聚,才能一解相思之苦。
然而腦人的鳥啼聲,卻驚破了作者的夢裡時光,夢醒時分,詩人如何排遣漫漫長夜呢?全詩只有打鳥的動作,不見任何相思字眼,以含蓄手法,卻將思念之情描述得如此淋漓盡致,堪稱絕響。
013送崔九裴 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①美。
莫學武陵人②,暫遊桃源裡。
【文意會通】
一旦決定歸隱山林,不論是回到深山或者近嶺;請你一定要盡情享受大自然的山水之美。
千萬別學桃花源記中那位捕魚的武林人,好不容易來到了世外桃源,卻僅僅短暫的走馬看花一番,又匆匆回到喧囂擾攘的凡塵俗世啊!
【註 釋】
①丘:山的高平處。
壑:山的低凹處。
②武陵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描寫一武陵人意外來到桃花源,享受與世無爭的生活,結果勾留數日即請辭而去。
【賞 析】
崔九本名崔興宗,為王維的內弟,早年有歸隱不仕之志,後竟出任右補闕一職。
本詩即送別之作,並隱勸友人應意志堅定,長期歸隱,不宜再留戀功名之途。
014行宮元 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文意會通】
這是一座淒涼冷落已久的老行宮,宮裡紅色的花朵依然寂寞地綻放著。
至今依然健在的白髮宮女們,閒來無事,正圍坐宮中聊起當年玄宗時代的盛世光景呢!
【賞 析】
詩中古行宮係指唐朝洛陽行宮之上陽宮。
詩人藉行宮的沒落與白頭宮女無窮的哀怨,襯以宮牆依舊盛開的紅花,用來表達對唐代國勢由盛而衰的哀思與感慨。
不見哀傷之辭,卻有痛入心扉之悲。
015聽箏李 端
鳴箏金粟柱①,素手玉房②前。
欲得周郎顧③,時時誤拂絃。
【文意會通】
美人用心彈奏著名貴的古箏,潔白的玉手在弦上飛動跳躍。
為了能得到座上年輕貴公子的青睞,還不時地故意彈錯曲子呢!
【註 釋】
①金粟柱:以金粟裝飾而成的弦柱。
②玉房:古箏上用來安枕的地方。
③周郎顧:周郎指周瑜。
三國志周瑜傳:「瑜年廿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少精於音樂,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本詩以周郎借指心上人。
【賞 析】
閱讀本詩,只要能夠先瞭解「周郎顧」的典故,就能夠輕易入手。
從金粟柱和玉房來看,可知彈琴的佳人應是有錢人家的女兒,否則如何可以手擁名琴。
而彈奏中經常出錯,並非琴藝不佳,而是為了能夠吸引心上人的注意。
把小女子懷春的心情真是描摹得入木三分。
016尋隱者不遇賈 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文意會通】
我在松樹下問一位小朋友:你的師父上那兒去了?他回答說:師父出去採草葯了,就在這座山裡面,可是深山裡雲霧迷濛,遮住了視線,也不知道師父到底在那裡。
【賞 析】
本詩作者親自前往拜會一位以採葯為樂,以濟世活人為志的山中隱者,可見作者是懷著極其崇高的欽慕之意而去。
後人有謂,詩中的白雲和松樹即表示隱者的高潔和風骨。
因此作者欽慕而來,最後卻不遇而回,內心必然是悵然若失了。
017鹿柴①王 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②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文意會通】
空寂的山中不見人影,卻聽到人們交談的聲音。
太陽反射的光輝穿透了茂密的深林,然後又映照在樹下的碧綠青苔上。
【註 釋】
①柴:音「寨」,同寨、砦,用木頭圍成的柵欄。
鹿柴是輞川的地名,原意是指養鹿的場所。
②景:同影,夕陽返照的光。
【賞 析】
本詩是王維山水詩代表作五言絕句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一首。
詩裡描繪輞川勝景之一鹿柴。
作者不提俗艷的人為造景之美,只突顯空山的靈性之美,返照的夕陽餘暉,灑在一片碧綠的青苔上,沒有鬼斧神工,卻有自然和諧的韻致。
018宿建德江①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文意會通】
把小舟暫時停泊在煙霧迷濛的沙洲上,日落黃昏增添了我客居他鄉的新愁。
在平坦的曠野上望去,天空低的好像跟樹一樣高而已,江上江水澄澈如鏡,月亮映在水中,彷彿是就在你我身邊似的。
【註 釋】
①建德江:今浙江省的富春江,在錢塘江上游。
【賞 析】
本詩意在描述旅人思鄉的愁緒,黃昏本是遊人回家,倦鳥歸巢之時,作者無法如願,當然是憑添新愁。
後兩句寫景之作,反成全詩流傳緣由。
曠野中的天和樹同高,大江中的月和人相伴,多少彌補了旅人無法陪伴家人的遺憾吧!此兩句可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比美而不稍遜。
019八陣圖①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文意會通】
赤壁一戰,底定天下三分的局勢,你為蜀國立下了蓋世功勛。
八陣圖的神妙作戰佈署,也奠下了你一世英名。
大江向前奔流不停,可是卻沖不散八陣圖中的巨石工事。
可惜先主劉備吞吳失策,破壞了你聯吳抗曹的佈局,終令統一中原的大業,中途夭折,留下了千古餘恨。
【註 釋】
①八陣圖:指諸葛亮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作戰佈署。
亮以六十四石堆,每堆高五尺,縱橫棋布,擺設陣仗用以對抗曹兵。
六百年間,每值夏季洪水沖激氾濫,把八陣圖全部淹沒於江底,到冬季時水落石出,依然矗立完好如故,不曾少損,足見工事之強固難攻。
【賞 析】
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幾乎描述成神人,可知天文地理、洞察人心外,更能呼風喚雨,駕馭木牛流馬,此八陣圖的設置,可謂名不虛傳。
杜甫一生最敬佩諸葛亮,詩中為其有志難伸,一掬清淚,即有寫景,更似史論,唯言語生動中仍帶有濃濃的綿綿遺恨,讀之令人感傷。
020送靈澈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①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文意會通】
在蒼翠森林中的竹林寺,遠遠傳來了悠揚的晚鐘聲。
你戴著的斗笠正披著一抹夕陽餘暉,跟隨你向遙遠的青山踽踽而去。
【註 釋】
①杳杳:深遠貌。
【賞 析】
作者在黃昏時送僧人回山中的竹林寺,寺裡傳來的晚鐘表示時間已晚,不宜再駐留敘別,頗有催促與依依不捨之意。
後二句寫景如畫,生動而細膩,值得品味再三。
021何滿子①張 祜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文意會通】
我的故鄉遠在三千里之外,遠離家人來到宮中匆匆已過了二十個年頭。
唱一曲悲涼的「何滿子」,眼淚已經雙雙落到你的面前了。
【註 釋】
①何滿子:白居易作「聽歌六絕句」之五「何滿子」自注:「開元中,
滄州有歌者何滿子,臨刑,進此曲,以贖死。
上竟不免。
」後用
為詞曲,曲調婉轉悲涼。
【賞 析】
作者用宮女的一生來描繪民間女子進宮後的哀怨與悲切。
古時女子被選進宮後,往往至死不得返鄉,形同幽閉禁中,一生青春就此葬送。
本詩是一首成功的宮怨詩,把宮女們心中的幽怨,寫得如泣如訴,感人肺腑。
022渡漢江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文意會通】
自從貶居嶺南以後,就和家人斷絕了音訊,至今已經過了冬天,又到了新春之時。
如今回鄉,離家越近心中越是擔心,反而不敢向來往行人探問家中消息。
【賞 析】
宋之問為武后時拔擢之人,武后死,之問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省)參軍,後逃歸。
這首詩就是在逃歸途中所作,其中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或謂因與家中久違音訊,怕探得家中壞消息而情怯;或謂因逃歸,名不正言不順,而不敢讓熟人撞見。
二說皆可參考。
023哥舒歌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文意會通】
北斗七星高掛夜空,哥舒大將軍夜夜配帶著大刀鎮守邊關,吐蕃至今只能從遠處偷窺我方牧馬的情形,而不敢再次侵犯邊城臨洮。
【賞 析】
哥舒是指哥舒汗,為哥舒部落的後代,唐玄宗時任命為河西、隴右節度使,負責鎮守邊關,曾因破吐蕃有功,被封為西平郡王,為唐代名將之一,本篇即民間歌誦其英勇戍邊的詩歌。
024送別王 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文意會通】
在山中剛剛送走了好友,趁著黃昏時把家中的柴門給關上。
屋外青草每年春天都會發出新綠,王孫您何時再回來呢?
【賞 析】
作者雖題為送別,然詩中前兩句僅敘述送別的動作,並無離情。
後兩句則間接藉用年年綠的青草,探詢對方何時歸來,雖然也不見離情,卻比離情更直接、更真切的描述出作者不願對方離去的心情,所謂意在言外,盡在其中矣!
025終南望餘雪祖 詠
終南陰嶺①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②明霽色③,城中增暮寒④。
【文意會通】
從長安望去,終南山的山北一片秀麗景象,山上的積雪從浮雲頂端冒了出來。
雨後的陽光映照在林梢之上,傍晚時分的城裡反而更增添了幾分寒意。
【註 釋】
①陰嶺:山之北曰陰。
②林表:林梢、林上。
③霽色:雨雪過後出現的陽光。
④增暮寒:俗諺稱:「霜前冷,雪後寒」、「下雪不冷化雪冷」即是此
意。
【賞 析】
依據「唐詩紀事」所載,相傳此詩是祖詠參加考試時所作的。
當時考試規則是要求考生作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詠只寫了四句就交卷。
考官問為
什麼不寫完全篇?祖詠答說:「意盡」。
(即意思已經很完備了)此事遂傳為詩壇佳話。
026玉階怨李 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文意會通】
玉石砌成的台階上生出了白色露珠兒,在台階上待久了,羅襪都被露水打溼了。
只好回到房中放下水晶珠簾,再隔著珠簾凝望天上的玲瓏秋月,遙寄相思。
【賞 析】
這也是一首宮怨詩,描述一位站在玉階上久候良人不至的宮女,夜深了,羅襪溼了,而良人未至,只好寄語明月傳達相思之情了。
027長干曲之一崔 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
【文意會通】
「請問你家住那兒?我就住在橫塘。
請把船兒暫停一會兒,我想借問一下,也許我們正好是同鄉呢!」
【賞 析】
長干曲屬樂府詩,崔顥原作有四首,這是第一首。
描述一對陌生男女在行舟途中相遇,互相問答的內容。
女子首先開口請問對方,並且自行報上自己家住何處。
可見唐時女性較為開放、豪邁的一面。
樂府詩有所謂的「相和歌辭」,和民歌中的男女對唱相類,本詩因女主角聽到鄉音主動詢問對方而起,女主角離鄉背井、出門在外,竟能聽到熟悉鄉音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清新感人而不做作。
028長干曲之二崔 顥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
【文意會通】
「我家住在九江邊,平日往來也都在九江附近,我和妳一樣都是長干人,不過從小彼此都未曾見過面。
」
【賞 析】
本詩是男主角回答女主角的話,前兩句說明了自己也是住在九江,平日生活作息也都在九江一帶,所謂靠山吃口,靠水吃水,這點倒是和女主角頗為相似。
後兩句說出了兩人雖是同鄉,可是卻從未謀面過。
男主角的意思可能是直率的表白:我不認識妳。
也可能是含蓄告知對方:我們真是相逢恨晚!究竟何者為真,讀者不妨自行意會。
029塞下曲六首之二盧 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①,沒在石稜②中。
【文意會通】
幽暗的森林裡,一陣疾風驚動了草木;暗夜中,將軍摸黑拉開弓弦一箭射出。
天明時分前去查看白羽箭的踪跡,才發現箭尖已經深埋在石塊當中了。
【註 釋】
①白羽:箭尾鑲有白色羽毛,故稱白羽箭。
②石稜:石塊。
【賞 析】
這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一首,借用漢代名將李廣射虎的典故,描述將軍武勇精神及其從容不迫的態度和臨險不懼的氣勢。
此即「射石飲羽」的故事。
030塞下曲六首之三盧 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文意會通】
月黑風高的夜晚,只有鴻雁在空中飛翔,匈奴單于王趁著夜色悄悄逃遁。
將軍即將帶領輕騎兵前去追擊,紛紛飄落的大雪,已經沾滿了將士們的長弓與彎刀。
【賞 析】
本詩描寫敵人趁夜色逃離的景象,雖然敵人已經潰敗,可是將軍仍不放過,在大雪紛飛的夜晚,依然集合部隊,整裝出發,追擊對手。
將士們沾滿風雪的弓和刀,具象地寫出了軍隊不畏酷寒,上下一心,殺敵報國的英勇情懷。
031蟬虞世南
垂緌①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文意會通】
蟬兒用細長下垂的嘴尖在高高的樹梢上啜飲著清淨的露水,悅耳動聽的鳴聲,從稀疏的梧桐樹間流瀉而出,只因身處在高大的樹梢上,鳴聲自然可以傳揚得更為遙遠,並不是藉著秋風的幫助啊!
【註釋】
①垂緌:原指古人繫帽冠的帶子,在這是用以比喻蟬的尖尖細長的
嘴巴。
【賞析】
詩人藉詠蟬棲高飲露的高潔象徵,說明自已雖然在朝中身居高位,依然不忘以清流自視,而不會隨波逐流成為不顧廉恥的貪官。
詩中頗有暗示作者個人的為官風格,即一個立身處世重視品格操守的人,並不需要藉助於外在的力量,例如:權勢地位、在上位者的幫忙,自能讓自己的美好名聲四方遠播。
032秋夜喜遇王處士王績
北場芸藿①罷,東皋②刈黍歸。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文意會通】
我在屋北的菜圃採完豆子的嫩葉,然後又到東邊的田野收割黍米,忙完農事後踏著輕鬆步伐而歸,心情真是愜意舒暢。
不想竟然和你這位好友在滿月高掛的秋夜裡快樂相逢,更難得的是,還有許多提著小燈籠的螢火蟲在我們的四周飛舞相伴呢!
【註釋】
①藿:音「或」,豆苗之嫩葉。
②皋:音「高」,水岸邊的高地。
【賞析】
王績向來對仕途不是非常在意,心中常有隱遁避世的想法,本詩乃受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登東皋以舒嘯」的影響,透露出田園生活的閑適安詳,悠遊自得。
從唐詩的發展來看,王績的這首詩或可看作是王維「田園詩」的先聲。
033入朝洛堤步月上官儀
脈脈廣川①流,驅馬歷長洲②。
鵲飛山月樹,蟬噪野秋風。
【文意會通】
上殿早朝前,驅馬沿著洛河堤岸來到宮門外等候,看著寬廣的洛水脈脈含情地向東流去。
當明月西沉,東方微曦初透,山林中棲宿的鳥鵲也從夢中醒來,翱翔於晨曦淡月中;此時隨著東方之既白,野外的蟬聲也跟著秋風喧囂噪鳴不已。
【註釋】
①廣川:指唐朝東都洛陽城邊的洛水。
②長洲:指洛水旁的堤岸。
【賞析】
古時政府官員朝見皇帝,天未亮就要先到宮門外等候。
唐高宗時,上官儀任宰相,位高權重,意氣風發,寫下了這首不可一世的詩作。
第一句含情脈脈而流的廣川,以男女之情暗喻皇帝對他的信任,流露出承恩得意的喜悅情懷;第二句則有巡視百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氣勢;第三句以「鵲飛報喜」的典故說明當時國家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四句則以借喻在野人士失意時的批評時政,就像秋風中噪鳴不止的蟬聲。
034於易水送人一絕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文意會通】
當年荊軻在此地和太子燕丹話別,送行的壯士們個個怒髮衝冠
,激昂慷慨。
今天我也來此送別朋友,雖然當年的荊軻和燕丹早已不在人間,但是,我猶能感受到易水河上陣陣的逼人寒氣呢!
【賞析】
作者一心報國,偏偏不為武后所用,對武氏偽朝多所不滿,曾經為徐敬業草討武后檄文,失敗後不知所終。
本詩作者乃藉易水送別友人時,以當年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抒詠個人心中感懷。
由激昂壯別的場景來看,作者和所送別的朋友,當是肝膽相照的生死至交吧!
035山中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文意會通】
羈旅他鄉的悲愁,就像奔騰洶湧的長江水般滯留胸崁;縱然離家萬里之遙,心中仍然時時懸繫著早早歸去的念頭。
尤其是每當秋風蕭瑟、山山黃葉飛舞飄零時節,這種思歸的心情更是濃烈。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旅人思歸悲愁的詩作,應是王勃被廢官後遠遊巴蜀時所寫。
王勃年少即以詩文名重一方,可惜仕途多舛,故常以詩文抒況己志。
本詩前兩句和杜甫的「大江東流去,遊子日夜長」及謝朓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兩名句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從空間和時間上來點出思歸未歸的主題。
後兩句
則是詩人在山中親眼所見的景況,即以「秋風」、「黃葉」來映襯作者的「心境蕭瑟」和「羈旅飄零」。
036登幽州台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文意會通】
登上薊北樓的高台,只見到江山萬里、天地蒼茫,即看不到古時禮賢下士的明君,更等不到今日可以任賢用能的英主。
念及天地悠長,人生苦短,宇宙廣遠,個人卻如此渺小,縱然懷有遠大抱負
,卻苦無實現機會,只能獨自悲愴淚下了。
【賞析】
陳子昂是位懷才不遇的文人志士,武后時曾因逆黨株連被捕下獄,故對時政頗為不滿,甚且多有批評。
在長期失意之後發為詩文
,果然多屬悲愴悽涼、蒼勁奔放之作。
037江亭月夜送別之二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文意會通】
碧綠的石階籠罩在繚繞煙靄中,天上的明月飛快地向南方沉落
。
送走好友,十里長亭已被離別的愁緒給掩蓋了,今夜的我更覺大地一片霜寒寂寞啊!
【賞析】
煙籠、月移、碧砌、離亭的景象點出了送別時的時空場景,除了文字上具體的描摩外,文字背後的意涵,如亂煙除了敘述煙靄迷朦,也同時展現出作者送別後紛亂的心情;飛月除了敘述時間推移
,也同時傳達出聚散匆匆的無奈。
最後一個「寒」字,可說是畫龍點睛之妙,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評,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038閨怨沈如筠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文意會通】
南飛的雁群早已回到故鄉,要託牠們帶給你的信札也難以送達
。
為著你收不到信而發愁,愈愁愈無法入眠。
但願能追隨天上孤單的月影,照耀在你駐守的軍營裡。
【註釋】
伏波營:漢朝的馬援因功受封為伏波將軍,在此借代為征人所駐紮的軍營。
【賞析】
古人認為朔雁南飛,直到衡陽迴雁峰而止,作者藉用「飛雁傳書」的典故來敘說閨中婦女思念遠方出征的先生,因為路途遙遠,連善於長途飛行的雁群都無法託寄相思,只好盼望自己化身為天上的明月,將自己的思念像月光一樣照在部隊中服役的親人身上。
039被使在蜀張說
即今三伏盡,尚自在臨邛。
歸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
【文意會通】
如今早已過了三伏天,而我還停在臨邛。
雖然家鄉還在千里之外,不過我相信中秋月圓時分,我們一定會在家鄉歡喜相逢。
【賞析】
由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算,每十天為一伏,共三十天,故稱三伏,正是盛暑最炎熱的時候。
作者因公事到蜀地出差,思念家中親人,於是捎信回家預告將於秋天時分回到家鄉。
040蜀道後期張說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文意會通】
我這顆遊子之心,好像是在跟時間賽跑似的;因為我早已把回家的日程告知家人。
可是由於公務繁冗,無法依照原先「秋月相逢
」的預訂時程返家。
只有那惱人的秋風,竟然不肯等我一等,就先我一步回到洛陽城去了。
【賞析】
這首詩是配合前一首《被使在蜀》而作的,前詩本已和家人約好回家的「預期程」是在「秋月」,如今卻因公忙而躭誤了時間,由於回家的心情依然急切,因此才有「爭日月」這種與時間賽跑的急迫感。
最後卻因公務而事與願違,百般無奈之下,只好拿惱人的秋風出氣,被擬人化的「秋風」也只能徒呼負負了。
041汾上驚秋蘇頲
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文意會通】
秋日肅殺的北風正吹拂著天上的白雲,我從京城跋涉萬里來到了汾河岸,正準備渡河而去。
心中的愁緒恰似秋天裡枯黃凋落的草木殘葉,紛亂而落寞;雅不願再聽見秋風肅殺之聲,因為陣陣秋風只會為我帶來更深的哀傷啊!
【賞析】
蘇頲開元時任禮部尚書,頗獲玄宗賞識,當時唐朝國勢正盛,玄宗有意仿效漢武帝,親至汾陰祭后土,蘇頲則隨駕參與此一盛典。
後來蘇頲因故被外放入蜀,兩年後才奉調回到京城長安,這首詩即是外放時期的失意之作。
本詩許多文字都是脫胎自漢武帝當年祭祀大典上所作的《秋風辭》,如「秋風起兮白雲飛」、「泛樓船兮濟汾河」及「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等句。
042賦得自君之出矣張九齡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文意會通】
自從夫君離家以後,我就不再整理那部殘破的織布機了。
對夫君日夜不息的思念,讓我的容顏都日漸憔悴了,就像那天上盈滿的明月,光輝正日漸消失呢!
【賞析】
由於先生離家已久,女主人殷殷思念,久而久之也就無心織布了。
除了無心女紅之事外,更令人難堪的是,隨著年華老去,就像明月日漸失去光明一般,又有誰能給予安慰呢?「夜夜減清輝」一句,用語清新婉轉,含蓄而動人,已成後人誦讚名句。
043洛中訪袁拾遺不遇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文意會通】
我懷著虔敬的心到洛陽來拜謁才子袁拾遺,沒想到他已經被流放到南方江西的大庾嶺了。
聽說南方氣候和暖,梅花開得早,但是又如何比得上北方家鄉的春天呢!
【賞析】
作者先以「才子」描述袁拾遺,接著再以「流人」這種強烈的對比映照出作者心中的不平,除了為好友遭到不合理的待遇抱屈之外,更以家鄉的溫馨「北地春」來顯示流人遠離家鄉和親人的感傷
。
末句以詰問作結,更讓人讀後留下重重哀思。
044怨詞之一崔國輔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
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文意會通】
我有一件羅紗舞衣,是秦王在世時縫製的。
我曾經穿著它,在春風裡多次為皇上獻舞,而今秋風帶來陣陣寒意,輕薄的羅紗已經無法穿上它再次起舞了。
【賞析】
古時宮廷中專門表演歌舞的宮女,只要演出得到君王的歡心,就能獲得君王的賞賜。
詩中女主角即在秦王在世時,因表演歌舞而得到皇帝賞賜的「羅衣裳」,可見在她年輕時,也曾經因此而春風得意。
可惜,秦王過世後,一來不再有人欣賞她的歌舞,二來也可能是年華老去,就像秋天的羅衣,早已不符時節了。
045采蓮曲崔國輔
玉溆①花爭發,金塘水亂流。
相逢畏相失,並著木蘭舟②。
【文意會通】
碧綠青翠如玉的水塘邊上,美麗嬌妍的花朵爭奇鬥艷地綻放著
;粼粼波塘在金色陽光照耀下,輝映出一片五光十色的繽紛景象。
在水塘上穿梭往返的採蓮輕舟,畫破了平靜的水面,更攪亂了流水
。
當小船偶爾相逢水上,船上採蓮的青年男女們深恐攪亂的水流會將他們盪開,趕忙將彼此的船隻雙雙緊靠在一起。
【註釋】
①溆:音序,水岸邊叫溆。
②木蘭舟:據傳木蘭洲在潯陽江中,洲上多生木蘭樹,古時魯班曾
刻木蘭為舟。
詩中是用以形容採蓮用的小船。
【賞析】
這首抒情小詩透過旁敲側擊的手法,將江南水鄉採蓮的青年男女追逐愛情的天真爛漫,刻畫得絲絲入扣。
首先描寫荷塘景色,原本屬於靜態的畫面,在一個「爭」字和一個「亂」字中,讓整個場景都活了過來。
想像一下那百花爭放,小舟亂竄,棹槳撥挑,流波盪漾的情狀,是一幅多麼令人神往的美景。
接著再把焦點放在追逐愛情的青年男女身上,作者一方面從心理層面描摩他們「畏相失」的心情,另一方面則從「並著木蘭舟」的實際行動來強化他們大膽逐愛的熱情。
後面兩句跳開直接描寫男女談情說愛的手法,改為側寫方式下筆,看似言淺卻是意蘊深藏。
046小長干曲崔國輔
月暗送湖風,相尋路不通。
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
【文意會通】
在暗淡的月色裡,湖面不時飄來陣陣清風。
我踏著月色,迎著清風,正準備去會見心上人;只是由於月色昏暗、荷塘錯落,讓我找不到前往的路徑。
還好未曾間斷過的悠揚採菱歌聲,讓我知道心上人就在這附近的荷塘上呢。
【賞析】
一個匆匆赴約的年青人,在夜晚迷失於縱橫錯落的荷塘間,心中的焦急與踟躕,是多麼令人無奈和難堪啊!幸好透過心上人悠美動聽的歌聲引導,終能找到愛人的芳蹤。
從焦急迷途的心情谷底,攀上得見愛人的情緒高峰,起伏迭宕的筆法,可見作者匠心獨具的巧思。
047秋浦歌其十五李白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文意會通】
頭上三千丈白髮,是因為心中蓄積了那股深深的憂愁而長出來的吧?看看鏡中華髮已白的自己,真不知它們是白從何來呢!
【註釋】
箇:代名詞,意指彼、那。
秋霜:秋天的霜都是白色的,故秋霜在此即指代白髮。
【賞析】
這是李白五十歲以後作的一首憂憤詩,向來一心懷著匡時濟世遠大抱負的李白,長年失意仕途,老邁之年有此慨嘆,也是人情之常。
詩一開始「三千丈」的白髮,就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洶洶氣勢,充分展現李白式奔放、浪漫、豪邁、誇張的特殊風格。
第二句把白髮之所以快速長出三千丈的緣由,即一個「愁」字點出,讓讀者們豁然開朗,覓得解答。
三、四兩句看似問句,實為憤激語,作者豈是真的不知白髮從何而來,只是人老力衰卻報國無門,空有「奮其志能,願為輔弼」及「寰區大定,海縣清一」〈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雄心壯志,卻永遠無法實現,這種深深的憂愁,積鬱胸中,能不悲憤?
048絕句二首其一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文意會通】
初春時日,江山萬里,一片綺麗。
和煦春風,百花盛開,芳草如茵。
剛從南方歸來的燕子,趁著土濕泥融的大好時機,正高飛天際忙著銜泥築巢。
沙洲上的鴛鴦,也把握日麗沙暖時分,舒適的安睡在暖暖的沙灘上。
【註釋】
遲日::「春日遲遲」。
故遲日即指春日。
【賞析】
這首絕句是杜甫歷經戰亂的流離顛沛後,回到成都草堂定居時所作,看盡安史之亂帶來的破敗河山景象,對「詩史」杜甫來說,在一元復始的春日時光,重溫昔日盛唐之際的美麗江山,似乎也同時照見了作者自己,今後苦盡甘來的亮麗人生。
21世紀新編名家唐詩【第二冊】
049絕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文意會通】
碧波盪漾的翠綠江面上,將在天空翱翔的水鳥映襯得益加雪白
。
一片蔥綠的山野,綻放著朵朵紅艷如火的鮮花,似乎要把整座山頭給燃燒起來似的。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隨著時光流逝而消失了
,只是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呢!
【註釋】
逾:通愈,副詞,更加、益加之意。
【賞析】
雖然暫時到了四川,可以避開戰亂烽火的荼毒,可是年復一年的面對碧江、白鳥、青山和紅花美景,作者不但無法敞開心胸去欣賞,反而勾起了思鄉的愁緒。
這首詩將詩人暗藏心底的主觀願望,透過對客觀景物的描寫活跳跳地映襯而出。
旁敲側擊的筆法,反而更令主題突顯拔出。
050立秋前一日覽鏡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文意會通】
多年來的官場追逐,並未能得到令人滿意的成果,而今只能將過往歲月化為煙塵一筆勾銷。
就像鏡中的自己,多年奔波仕途卻一事無成,只換得了兩鬢飛雪,去面對明日的肅殺秋風。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失志不遇的悲秋之作。
秋風金氣肅殺,最易引發悲涼愁思,作者籍「覽鏡」之際,一則看到了自己一事無成的過往
,只能故作瀟灑狀地將它們視為煙塵般拋諸九霄雲外;可是,再仔細思量未來,除了鏡中滿頭白髮的自己,似乎也看不到可能成功立業的希望,於是只能面對秋風獨惆悵了。
讀過這首詩,同學們是否也會興起一股「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喟嘆呢!為了不讓自己將來也成為被「喟嘆」的對象,現在起就趕緊把握時間努力用功吧!
051鷓鴣詞李益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處處湘雲合,郎從何處歸?
【文意會通】
放眼望去,盡是湘江邊上滿佈叢生的湘妃竹;抬頭一望,又見長著錦色羽毛的鷓鴣鳥正在天上比翼雙飛。
再看看天邊四方密合相接的湘雲,卻令我想起了遠在天邊的伊人,你會從何處歸來呢?
【賞析】
要瞭解這首詩,必須先瞭解「斑竹枝」和「鷓鴣」兩個典故。
相傳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都嫁給了舜為妃子,因舜南巡死於途中,二人悲傷流淚,淚水沾染上湘江的竹子,竹子遂留下了斑斑淚痕,後人於是稱之為「斑竹」或者「湘妃竹」。
至於「鷓鴣」,根據
《本草綱目》記載:「鷓鴣,性畏霜露,夜棲以木葉蔽身,多對啼,今俗謂其鳴曰行不得也哥哥。
」
可見作者是透過「斑竹」和「鷓鴣」兩個典故來比喻女主角懷念遠方情人的作品,不直陳其事,而是利用烘托和渲染這種含蓄婉轉的筆法,反而讓故事更顯出脈脈含情的韻緻和清新脫俗的雅趣。
052上洛橋李益
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
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
【文意會通】
金谷園中的楊柳,在春風中擺動,恰似歌舞女郎阿娜多姿的纖細腰身。
面對這些美麗的景色,我只能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這昔日繁華鼎盛的洛陽橋上,獨自感傷。
【賞析】
金谷園是晉朝富豪石崇的別墅,據傳雕樑畫棟,極盡奢華。
洛陽橋就是河南洛陽的天津橋,是盛唐時期達官顯貴及其女眷集體春遊的名勝,站在洛陽橋上正可看到北方的金谷園。
本詩是作者於安史之亂後所作,當時大唐已盛世不再,故全詩頗有以金谷園早已消失的繁華盛景,來映照現今唐朝國勢衰頹的境況,含蓄深長的意蘊
,透過簡單樸實的文字,讀之令人神傷。
053怨詩孟郊
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
【文意會通】
我倆都為相思苦,究竟誰的相思情更深?不仿將你我的相思淚
,各自滴入芙蓉池裡,且看今年的芙蓉花,會被誰的眼淚給浸悶而死!
【賞析】
芙蓉花就是蓮花,它除了有宋儒周敦頤付予的「花中之君子」美名外,在唐朝時則是「相思」的象徵。
如李白的詩就有「昔日芙蓉花,今為斷腸草」句,本詩中的女主角,以淚水的多寡和苦澀來和情人比較誰的相思情重,雖然傻氣直接,卻也突顯她純真可愛的天真本性,讓人讀後頗有我愛猶憐的情懷。
054古別離孟郊
欲別牽郎衣,「郎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文意會通】
你即將離家出遠門,臨行時我拉著你的衣服對你說道:「你要到什麼地方呢?我不會怨恨你的遲遲歸來,但是我希望你千萬別到臨邛去啊!」
【賞析】
這首詩一開頭就讓人有提問的感覺,其實整詩讀完,才知道詩中女主角的重點是在殷殷叮囑交代,而不是真要問郎君究竟要到什麼地方去,因為第四句的臨邛才是答案。
臨邛正是漢代名人司馬相如當年客遊之地,在此相如結識了新寡的卓王孫之女文君,二人相知相戀,文君最終選擇夜奔相如。
了解這個故事,女主角的心意不就清晰可見了嗎?
055登鸛雀樓暢當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文意會通】
站在鸛雀樓上,俯瞰大地,睥睨腳下悠遊翱翔的飛鳥,但覺一股超絕塵世的峻逸情懷,充溢胸坎。
放眼望去,只見遼闊寬廣的天際包覆著無垠無涯的平野;奔騰洶湧的黃河流瀉於峭壁斷山之間。
【賞析】
這首詩可以拿來和王之渙的同名詩一起研讀,因為這兩首詩都是描述登上鸛雀樓攬勝的即興之作,而且都能達到情景交融的最高意境。
如果要挑出其間的差異,或許要從二人的時代背景、際遇處境上來加以析論了。
先看王詩,王之渙身處盛唐之際,在物阜民豐,世代昇平的時刻登樓所見,眼下除了大好山河之外,當然不免意興風發,而有更上層樓的豪情壯志了。
至於暢當則是身處安史亂後的衰微年代,面對殘破家園,心餘力絀,只好假託超絕塵世之外,自期高遠了。
且看詩中文句,王詩展現的是「黃河奔流到海不復回」的瀟灑豪邁;暢當看到的卻是黃河在「斷山」間撙俎衝激的畫面。
同一地點、同一場景,卻因二人時代和際遇的不同而使「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056書事王維
輕陰閣①小雨,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文意會通】
濛濛細雨剛剛停歇下來,天氣也轉趨淡淡的陰雲;雨後我信步來到了庭院裡,欣賞院中這寧靜安詳的一方天地,雖然已是白晝時分,我卻捨不得將院門打開,就怕會無端驚擾了這般光景。
坐下來仔細端詳院中景緻,但見遍地翠綠的青苔,籍著雨後的灰濛天光,映照在我的衣襟上,仿佛要將它(衣襟)給浸染成同一色彩似的。
【註釋】
①閣:即「擱」,停止的意思。
【賞析】
作者藉著寫景的筆鋒,反映出個人陶醉於清幽恬靜生活的閑適之情,從院中碧綠的青苔,我們看到了它和作者之間物我相生的喜悅,更看到了寧靜卻又充滿生命活力的無限生機。
這不正顯現出作者歸隱卻不消極的人生哲學嗎?
057山中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原無雨,空翠溼人衣。
【文意會通】
冬令時節,水枯石出。
荊溪清淺的溪水中,也冒出了許多美麗無比的磷磷白石;隨著冬寒的侵擾,山中的紅葉也日漸稀少。
雖然此時山中小路並未下起雨來,可是滿山蒼翠蓊鬱的松柏,卻似乎就要將我的衣裳給打溼了一般。
【賞析】
這首詩充分顯示出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想想看一條涓涓小溪,溪中白石初露、一片碧翠森林,林中紅葉雜生,不正是景緻絕美的一幅山中圖畫嗎?如果仍然無法想像,建議你去看看「神鵰俠侶」連續劇(黃曉明主演),片中九寨溝的背景即可參考。
058息夫人王維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文意會通】
別以為你今日對我百般榮寵,就能夠讓我忘卻昔日夫君的恩情
。
雖然今日身處榮華富貴,可是每當欣賞嬌美花朵時,仍然會令我憶起昔日夫君而淚溼衣襟不能自己,面對你的榮寵(以及你的權勢和地位),我又如何能說上一句話呢!
【賞析】
春秋時,息侯夫人息媯貌美傾城,楚文王得悉,興兵滅息,納以為妃。
息媯至楚宮服侍楚王,唯終日不語。
楚王問她原因,她答說:「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不能死,其又奚言。
」
這首詩正是王維用息夫人故事來譏諷寧王李憲的,據傳寧王有位賣餅師傅的鄰居,娶了一位白晰美艷的嬌妻,寧王一見傾心,於是以重金遺其夫而娶之。
歷史的悲劇於是再次上演,只是在專制時代,小百姓的悲哀又能說與誰人聽呢?
059孟城坳王維
新家孟城口,古木餘衰柳。
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文意會通】
我新近搬到了孟城口的宅院,院中只有幾株疏落的古木和衰敗的楊柳樹。
這裡曾經可是初唐名人宋之問的名宅府邸,而今卻潦落至此,況且日後接續我住進來的,也不知道會是什麼人?我又何必為前人所擁有過的盛景而哀慽呢!
【賞析】
王維退隱後遷居輞川,入住宋之問荒廢多年的別墅,並留下許多詩作,這是〈輞川集〉裡的第一首作品。
宋之問在唐初時曾經以文采宣赫一時,後來因故被貶,終至客死異鄉,所建別墅因而荒廢
。
王維也因政途失意而退隱,適巧入住宋宅,內心的衝擊和感慨可想而知。
就像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說的:「後之視今,亦猶
今之視昔。
悲乎!」
060欒家瀨①王維
颯颯②秋雨中,淺淺③石溜瀉。
跳波④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文意會通】
颯颯而來的秋雨,帶來了如箭般的急湍流水,從溪中的岩石上一溜滑過。
被石塊激起的水花,凌空跳躍,相互拍濺;流水沖激石塊的巨響、四方飛濺亂竄的水花,驚得白鷺鷥振翅飛天,等到發現身邊並無干擾,一切平安無事後,才又飛下溪中繼續啄食魚蝦。
【註釋】
①瀨:水流不深,清澈可見溪底沙石者曰瀨。
②颯颯:本指秋風吹掠而過的聲音,具有肅殺之意。
③淺淺:即濺濺,音尖,水流急促的樣子。
亦作水流急促聲。
④跳波:流水沖激溪中石塊所激起的水花,向四方飛濺跳躍,有
如跳躍的波浪。
【賞析】
作者先描述颯颯有聲、有形的秋雨,接著而來的是秋雨帶來的滾滾激湍,再加上水流沖激岩石引起四處飛濺的水花,最後,再補上一隻受到驚嚇而高飛逃跑的白鷺鷥,一連四個「驚」的畫面,卻在「復下」的結局中平靜安寧地收束全詩。
這是反襯的筆法,作者最終目的是要藉著層層的驚字,來襯托出欒家瀨的安詳與寧靜。
作者就像那隻白鷺鷥,經過官場上的滾滾浪濤後,總算覓得一處可以擺脫政治風暴的理想家園。
061白石灘王維
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
家住水東西,浣沙明月下。
【文意會通】
在皎潔明亮的月色下,清澈透明的白石淺灘,清晰如晝;溪中長得嫩綠肥美的蒲草,已經可以滿把滿把地採摘了。
住在溪水兩岸的女孩們,趁著明月的光輝,一起來到白石灘上洗衣浣沙。
【賞析】
這是《輞川集》中的第十五首詩。
作者以白描手法,將明月高照下的白石灘景象描繪得生動鮮活,清新可喜。
似乎在退隱後,王維已經習慣了寧靜恬適的日子,故能以平常心來欣賞這種自然純樸之美。
062辛夷①塢②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文意會通】
長在樹梢頂上的辛夷花,在一片蒼綠的山野中綻放出紅色娉婷的花朵,是如此的燦爛,是如此的繽紛。
只可惜山澗中只住了寥寥幾戶人家,大家平日且都忙於農事,無暇欣賞這幅美麗的山中傳奇
,只能由得這些嬌艷美色,隨著春去秋來自開自落了。
【註釋】
①辛夷:即俗稱的木筆樹,辛夷花在含苞待放時,花苞和芙蓉極為
相似,故詩中作者以芙蓉花來代稱之。
②塢:在此當作小型的障蔽物解,例如「花塢」指的即是許多花叢
聚集生長在一起,形成一片阻礙通行或視線的障蔽物。
「辛夷塢」即代表長滿辛夷花的花叢。
【賞析】
這也是《輞川集》中的一首。
在《楚辭》中,大詩人屈原多次將「辛夷」比作「香木」寫進詩裡,王維在本詩裡或許也有以「辛夷」自況的意思,尤其詩後兩句,似乎頗有滿腹才華卻無人欣賞,只好自開自落,任憑凋零的浩嘆。
063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文意會通】
人,清幽閑靜;桂花,悄悄掉落。
夜,安詳靜謐;春山,四野空寂。
月華,破雲而出,銀光乍射,驚動雙雙棲睡的山中鳥。
鳥鳴,長空尖嘯,畫破寂靜,迴盪默默流水的春澗中。
【賞析】
這首小詩的美可分成兩個層面來看,首先在文字上,一、二兩句中極其平凡簡單的用語,卻能展現清新高遠意境,若把它們拆開來念,「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似乎頗有宋詞那種音韻停頓的美感;再加上工整的對仗,更讓人讀來愛不釋手。
其次,在氛圍營造上,前兩句呈現的是人、景、物全是一片靜寂無聲的狀態,世界彷彿在這一刻已經停止了運轉,靜得連「月色」的出現都會「驚動」山鳥。
當然,山鳥的這一驚,並非像遭到獵人火槍攻擊般的驚懼,只是「月色」帶來的一陣「騷動」而已;於是振振羽翅,尖嘯兩聲,又回到了先前方酣的好夢之中,僅僅留下了孤單的鳴聲在山澗中迴盪不歇。
06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文意會通】
日暮時分,遠山在薄暮之下顯得一片蒼茫;在冷冽寒冬裡,我來到這貧寒人家借住一宿。
柴門內有小狗的吠叫聲,大概是在迎接我這個風雪中的夜歸人吧!
【賞析】
孤單的旅人,在大雪紛飛的日暮時分,好不容易找到一處可以投宿的人家,即令是窮苦人家的小茅屋,也是可以暫避嚴寒風雪的「安樂窩」吧!白屋、柴門都具象地描述出貧的事實,可是家中小狗「迎賓」似的吠聲,打破了寂靜的畫面,把場景給活絡了起來,似乎也把溫暖和熱絡帶給了這位孤單的風雪夜歸人呢!
065聽彈琴劉長卿
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文意會通】
我靜靜聆聽,七弦琴上奏出風入松濤般的冷冽音符,我雖然非常喜歡這種肅穆清幽的古調音樂,只可惜此時此刻都沒有人再彈奏它了。
【賞析】
作者曾於開元年間登進士第,其後任監察御史,被誣陷而繫獄姑蘇,空有清才冠世,卻難覓知音,故詩末兩句頗有孤芳自賞,曲高和寡的意味。
066送上人劉長卿
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文意會通】
一朵孤雲伴隨野鶴扶搖高翔,它們熱愛自由自在的時光,豈會願意留駐人世間呢!奉勸上人別往沃洲山歸隱,因為那裡早已沾染世俗之氣,不再清幽絕塵了。
【賞析】
相傳沃洲山是佛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詩中首兩句已將上人的清高絕塵透過「孤雲」、「野鶴」予以襯托突顯,故後兩句直接以告知方式,明確指出沃洲山已是世人皆知的名山勝境,不再適合歸隱所需了。
067華子崗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文意會通】
夕陽西下,落日餘暉,晚風初起,輕掠松林;迎著微風,我踏踩山中碧綠的青草而歸,青草上的露水早已被微風吹拂無蹤。
雲影天光徘徊腳邊,追隨著我的步伐一起下山,就連滿山遍野的蒼翠都掠映上我的衣裳了。
【賞析】
裴迪和王維都是盛唐時期的名家,二人更是知己莫逆,即令王維歸隱輞川後,仍與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咏終日」。
這首華子崗就是二人唱和之作。
作者用最直接的筆觸,以景襯意,如「日落」、「松風」、「草露」、「雲光」、「山翠」等絕美炫麗的自然景觀,當它們和「履跡」、「人衣」連成一脈時,那種物我不分、天人合一的境界,又豈是一般世俗之人所能體會於萬一的呢?
068採蓮曲劉方平
落日清江裡,荊歌艷楚腰。
採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文意會通】
落日餘暉映照清澈江水上,還不時傳來苗條女子的輕盈歌聲。
這些美麗的少女們,從小就熟習採蓮的工作,十五歲起就已經駕弄小舟,逐潮而居了。
【賞析】
想像一下,日暮斜陽中,身材漫妙的美麗少女駕著一葉扁舟,一面唱歌,一面採蓮的畫面,多麼動人,多麼令人神往。
再加上紅艷的晚霞映上少女的臉頰,更顯出她們嬌艷欲滴的青春之美了。
前兩句呈現出江上採蓮的美麗圖像,後兩句則更深一層的描繪出少女們嫻熟工作的勤勞與純真。
069拜新月李端
開窗見新月,即便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羅帶。
【文意會通】
推開窗門,偶見新月,即便下階,虔誠膜拜。
不聞祈願語,但見北風吹羅帶。
【賞析】
古人向有拜月習俗,尤其對女性而言,月亮被視為可以寓寄相思的媒介。
詩中女主角,在偶然開窗瞥見新月情況下,沒有準備香燭、鮮花,當即步下階梯對空膜拜。
其中傳達的意涵應是,心中願望早已蓄積多時,至於「細語」一句更突顯少女心願不欲他人知曉的嬌羞心態,末句一則明示少女一人獨立風中的孤單形象,二則又有暗喻相思對象不解風情之意,細細體會,果然斧鑿處處,卻又不落痕跡,詩境藝術的高超絕妙,豈能言喻。
070過山農家顧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烟暗,卻喜曬穀天晴。
【文意會通】
行過溪澗上的木板小橋,橋下傳來汨汨泉聲;日午時分來到了茅檐搭蓋的小屋,屋外公雞嘶啼、母雞咯咯。
烘焙茶葉時讓烟給熏疼了雙眼也從不在意,一旦收割時遇到艷陽高照的大晴天,心中即欣喜若狂。
【賞析】
首句描寫詩人途經小橋流水的情形,「泉聲」一詞為平靜的畫面添加了聲音的影像。
次句敘述來到山中農家的所見所聞,「雞鳴」
一詞也是摩聲的寫法。
三、四兩句則轉到對農戶生活狀況和心理喜怒的描繪,無論是忍受烘焙茶葉時被烟薰的痛苦,或是晒稻穀時正好碰上大晴天的心中喜悅,都將山中農家最真實、不虛假的一面給忠實呈現出來。
讀後讓人對農家人樂天知命,甚至逆來順受的生活哲學多所憬悟。
071三閭廟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文意會通】
沅湘兩江,流水悠悠,千年不斷;三閭大夫您心中的怨恨,是否也像江水如此深長呢?日暮深秋時分,只有楓樹林蕭蕭竦竦的風聲在此長伴您的英魂。
【賞析】
屈原被讒言所謗,憤而投江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詳,此詩即是詩人拜謁三閭廟時弔唁屈原而作。
詩中前兩句先以湘沅二江流不盡的淘淘江水,影攝屈原千年難雪的沉冤,後兩句更以肅殺的金風吹掠楓樹林的淒涼場景,再次烘托屈原身世的悲涼,多重的哀傷,怎不令人淚下!
072嶺上逢久別者又別權德輿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
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文意會通】
十年前你我曾經別離過,不意今日竟在此地相逢。
可是你我各有自己的目的地,眼下連暫停下來敘舊的時間都沒有。
策馬上路,但見夕陽餘暉正在群山萬壑中留下最後一抹光茫。
【賞析】
十年一別後,再次相逢,卻又各自急著趕路,真是見面不如不見!跨上馬背,但見夕陽斜暉照在千山萬壑中,一片蒼茫景象,何處是歸程的悲涼,頓時油然而生。
再次離別,本已傷懷,再加上夕陽和千峰阻絕,下次相見已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073朝發白帝城①李 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②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文意會通】
一早辭別了籠罩在彩雲中的白帝城,搭船順流而下,一天之內就可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
只聽到兩岸的猿聲不斷地嘶啼,輕快的小船早已飛越過萬重山頭了。
【註 釋】
①白帝城:在今天四川省奉節縣東的白帝山上。
②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賞 析】
李白於肅宗時因故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後遇赦北歸,本詩即北歸途中所作。
詩中輕舟和千里江陵一日還二句,一則描述舟行快速的實景,一則展現作者重獲自由後的歡愉之情,故而本來代表哀淒悲切的猿啼聲,作者即未細聽,更不在意是否悲悵了。
074回鄉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文意會通】
年少時離家,如今年紀大了才回到家鄉。
鄉音依然沒變,而我的鬢髮卻已稀疏發白了。
兒童見到我卻不認識,笑著問我:你是從那裡來的客人啊!
【賞 析】
賀知章年少離家,直到八十六歲老耄之年才回到故鄉。
多年在外
,回鄉後聽到熟悉的母語,那份感動,必然是發自內心深處的。
白髮日疏,則是感嘆歲月不饒人的無奈。
家鄉的幼童不認識家鄉的長輩,一句笑問客從何處來,既是天真的描述,更是作者一生離鄉背井的寫照。
075楓橋①夜泊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②外寒山寺③,夜半鐘聲到客船。
【文意會通】
夜深月落,棲烏鳴啼,秋霜漫天。
岸邊楓樹,江中漁火,伴我而眠。
夜半時分,姑蘇城外,寒山寺裡,
悠悠鐘聲,穿過暮色,到我船中。
【註 釋】
①楓橋:位今蘇州市西約七里處。
②姑蘇城:即今蘇州市。
③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原是妙利善明塔院,據傳唐代名僧寒山、
拾得曾住寺內修行,後乃改稱寒山寺。
【賞 析】
這首七絕,早已成為國內各級學校書法比賽的指定腳本,國人不論老少都能朗朗上口。
詩中對小舟暫泊之地景觀描寫具象而清晰,宛若一幅秋夜江邊名畫,四周景物已令詩人多愁難眠,再加上遠方傳來悠揚的夜半鐘聲,教詩人如何能夠無動於衷呢!
076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 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①少一人。
【文意會通】
我獨自一人在他鄉做遊子,每到佳節看到大家家人團聚的景象,就格外地思念自己的親人。
想必我的兄弟們在九月九日這天登高過節
,在戴上茱萸草時,一定會為少了我一個人而感嘆吧!
【註 釋】
①茱萸:草名,味香濃,舊俗於重陽節時佩戴以避禍祈福。
【賞 析】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當時他正在首都長安科考功名,年少離家,對家人的懷念,本是人情之常。
尤其逢年過節家人團圓之日,更容易觸景生情,正是這種對家人的終極思念,才留下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名句。
同學們如果國中畢業,考上都會明星高中而必須負笈他鄉,想必也會碰到類似情況,屆時就可以完全體會少年王維的思鄉情懷了。
077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①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文意會通】
香閨裡的少婦,還不懂得憂愁是什麼?春天裡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登上了翠樓觀賞滿園春色。
抬頭一望看到路旁迎風搖曳的綠柳條,才發現如此美景竟然沒有伴侶可以共賞,這時才後悔,當初真不該鼓勵夫婿離家追求功名啊!
【註 釋】
①陌頭:指田間壟上或馬路邊上。
【賞 析】
這首著名的閨怨詩,描寫新婚少婦還不知離愁之苦,在春光明媚之際,照例把自己妝扮一番,直到一眼瞧見春天的景象──連綠柳條兒都有清風相伴,才驚醒自己獨居深閨的迷夢,但願夫婿留在身邊,永結同歡。
全詩描寫少婦心理的變化,借用楊柳來影射少婦的孤獨無伴和美色難留,細緻而深刻,值得細細品味。
078涼州曲①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②,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文意會通】
精製的白玉夜光杯裡斟滿了葡萄美酒,正要舉杯暢飲時,馬上的琵琶已經奏出快板的旋律,催促著將士們放懷暢飲。
將士們酒醉後倒臥在沙場上酣睡,也請不要見笑,自古以來能夠在戰場上全身而回的能有幾多人呢!
【註 釋】
①涼州:即今之甘肅、寧夏及青海東北部一帶。
②夜光杯:據漢東方朔《海外十州記》所載,周穆王時,西胡曾獻夜
光常滿杯。
「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
」這是指製作精緻的酒杯。
【賞 析】
古時交通不便,參與邊疆地區戰事,一方面要忍受離鄉背井之苦
,一方面又要面對戰場上隨時可能受傷送命的結局。
因此,一旦碰到有酒宴的場面,也許是戰事告捷的慶功宴,也許是年節的犒賞宴,將士們暫時拋開一切煩惱,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本就是人情之常。
詩中的葡萄酒、夜光杯、琵琶都是西域胡人的產品,點出了征人遠在邊地作戰的實況,今夜開懷暢飲,或許明日上戰場就是一去不回了呢?
079逢入京使岑 參
故園①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②淚不乾。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文意會通】
遙望東方家園,真是長路漫漫啊!流不停的淚水,早已將一雙衣袖給溼透了。
你我相逢在馬上,既無紙來也無筆,只好請你轉告我的家人,告訴他們我依然平安無恙啊!
【註 釋】
①故園:指作者在長安的家園。
②龍鍾:潤溼淋漓貌。
【賞 析】
這首詩是以白描的手法,描述作者外調途中遇到回京使者,託他傳訊的作品。
天寶八年(七四九),岑參被派任西域安西節度史高仙芝的幕府書記,第一次外調,遠離家人,心中的不捨,自然流露,讀後令人一掬同情之淚。
080江南逢李龜年杜 甫
岐王①宅裡尋常見,崔九②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文意會通】
以前在岐王府裡經常遇到你前去表演歌舞,在崔滌的堂上也常聆聽你的妙曲。
如今正是江南風景大好時分,只是在此落花時節的相逢
,似乎象徵你我流蕩飄零的身世啊!
【註 釋】
①岐王:即李范,為唐睿宗皇帝第四子。
平明雅愛文章之士,無分
貴賤多盡禮相待。
②崔九:指崔滌。
【賞 析】
李龜年是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樂工,當時李氏三兄弟龜年
、鶴年能歌,彭年善舞,受到皇室寵愛,經常邀往表演,名燥京城。
其後因戰亂流落江南,走唱民間,不復當年之盛。
本詩即描寫作者在江南和李重逢之事,雖是二人交情感慨之作,其中卻也隱含對唐代國勢由盛入衰及個人身世的無限浩嘆。
081芙蓉樓①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壼②。
【文意會通】
大江上正下著寒雨,我陪好友連夜來到了吳地。
翌日清晨和友人告別江邊,只看到江北的楚山遠遠地孤立在前方。
你到了洛陽,如有親友問起我的近況,麻煩你告訴他們,我的心依舊像玉壼一般清瑩高潔,不染一絲塵埃。
【註 釋】
①芙蓉樓:在今江蘇鎮江。
②冰心玉壼: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心若懷冰」。
鮑照〈白頭吟〉:「清如玉壼冰」。
在此表為官清廉。
【賞 析】
此詩是作者送友人辛漸赴洛陽所作,芙蓉樓應是二人餞別之地。
王昌齡性格狂放不羈,屢遭貶謫,卻始終堅持清白任事,因此乃以一片冰心在玉壼以明志。
前兩句以寫景為主,寒雨籠罩大江,楚山孤傲自立,具見送別場面的淒涼。
後兩句自述己志,即是告知親友,更是向世人的宣示,坦蕩胸襟,昭昭可鑒。
082黃鶴樓①送孟浩然之廣陵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②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文意會通】
好友辭別了黃鶴樓,準備前往遙遠的東方。
在這繁花盛開的三月裡,我們順著江水而下來到了揚州。
好友的船隻孤獨地離去,慢慢地消失在藍天裡,只有長江依舊在天邊奔流不止。
【註 釋】
①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黃鵠磯,相傳最初為三國時吳國
所建,其後數遭毁損,迭有修建。
②煙花:指春天萬物甦醒,百花齊放之盛況。
【賞 析】
陽春三月,詩人送好友來到揚州,就此告別,各分西東,友人的孤帆,映照出作者的孤寂,孤帆早已消失在天際線裡,作者依然帳望長江水,不忍離去。
李白一生豪放,具俠義風,看看他與孟浩然的友情,不愧是性情中人。
083寒食韓 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①,輕煙散入五侯家②。
【文意會通】
春日的京城,到處飄舞著花朵。
寒食時節,東風把官家的柳枝吹得微微傾斜。
日暮黃昏,皇宮裡正分賜蠟燭,燭火的輕煙,裊裊散入了五侯之家。
【註 釋】
①傳蠟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帝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
此即傳蠟燭。
②五侯:指皇室宗親富豪之家。
【賞 析】
本詩是借古諷今之作。
寒食節當日本是禁火之日,而唐肅宗、代宗兩朝,卻親自賞賜燭火給近身宦官,特准他們舉火熱食,可見當時宦官權力之殊異。
詩中雖直寫漢宮,所指卻為當代之事,用辭雖隱而不顯,諷刺意味卻隨處可見。
084月夜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①,北斗闌干②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文意會通】
更深時分,月色映照半邊人家宅院。
北斗星、南斗星都已橫斜天際,將要隱沒。
今夜方始感受到暖暖的春意。
你聽聽,綠色的紗窗外,正傳來陣陣清脆、歡樂的蟲鳴聲。
【註 釋】
①半人家:晚上的月光照在屋宅上,只有受光面是明亮的,背光面
仍是一片陰暗,故稱半人家。
家是指屋宅院落。
②闌干:橫斜貌。
【賞 析】
本詩描寫春夜的寧靜與溫暖,讓人燃起新春新希望的喜悅。
前兩句寫景,把深夜時分月亮映照屋宅及天空星辰將落的凌晨景象描述得像一幅月夜村家圖。
後兩句利用剛剛冬眠覺醒的蟲鳴聲,襯出春意和暖的新春氣象,和蘇軾「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名句,頗有幾分神似。
085烏衣巷①劉禹錫
朱雀橋②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意會通】
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邊,如今已被茂盛的野草花給佔滿了;舊時冠蓋雲集的烏衣巷口,如今在斜陽落日中更顯出荒涼落寞的景象。
過去豪門大宅門堂上的燕子,如今也已飛進了普通的百姓人家。
【註 釋】
①烏衣巷:故址在今南京秦淮河之南,朱雀橋附近,原係東吳孫權
戍守之處,因兵士皆著烏衣,故名。
晉南渡後,宰相王導卜居於
此,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亦居此。
②朱雀橋:一名朱雀航,乃秦淮河上浮橋,為東晉時所建,橋上飾
有銅雀兩隻,為謝安所建。
【賞 析】
本詩是劉禹錫著名的懷古佳作,以作者當時朱雀橋、烏衣巷的荒涼、冷落,對照六朝時的繁華昇平;再用燕子比喻物是人非的景況,用詞簡鍊,意義深遠。
白居易曾以「掉頭苦吟,嘆賞良久」加以讚美。
086近試上張水部①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②。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③深淺入時無?
【文意會通】
昨夜洞房中一整夜都燃燒著紅燭火,新娘子緊張難昩,準備明天一早要到堂上去拜見公婆。
幾番梳妝停當後,低聲向夫婿問道:我畫的眉毛是否濃淡合宜,能否得到公婆的歡心呢?
【註 釋】
①近試上張水部:張水部是指張籍,曾任水部郎中。
近試指在考期
將近時所寫的詩。
②舅姑:又稱翁姑,即指公婆。
③畫眉:漢朝張敞為妻畫眉,傳為佳話。
畫眉指夫妻的閨房之樂。
【賞 析】
作者平日即將著作呈贈張籍,並得到其賞識。
於是在考期日近時
,深怕自己的作品無法得到主考官青睞,乃以新婦自喻,以新郎比喻張籍,公婆比喻主考官,將此詩呈給張籍,徵求張的意見。
全詩利用新娘子嬌羞、情怯的心情,把應考人寫得入木三分。
果然張籍在「酬朱慶餘」詩中答道:「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
087泊秦淮①杜 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②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③。
【文意會通】
迷濛煙霧籠罩在寒冷的江面,皎潔的月光映照著岸邊的沙灘。
夜晚時分,將船隻泊靠秦淮河畔的酒家附近。
賣唱女不知國破家亡的恨事,隔江正唱著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的樂曲呢!
【註 釋】
①秦淮河:相傳秦始皇南巡時,鑿河疏通淮水流入長江,故名。
②商女:賣唱的歌女。
③後庭花:南朝陳後主(叔寶)荒淫奢侈,耽於聲色,遂至亡國,人
們便將他作的「玉樹後庭花」樂曲視為亡國之音。
【賞 析】
詩人借商女所唱亡國之音,追憶六朝時期秦淮河畔的歌舞昇平景象,表面是對歌女的譴責,實則暗諷當時花錢買唱享樂的上層人士。
淒涼的江面、迷濛的煙月,將詩人心中無限的哀思表露無遺。
088遣懷杜 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①纖細掌中輕②。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③薄倖④名。
【文意會通】
我潦倒失意地漂泊江湖中,每日以酒為伴,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
;週旋於柳腰纖細能在掌中起舞的美人堆裡。
在揚州度過的十年歲月
,宛如一場大夢;只贏得青樓裡傳揚的薄倖名聲。
【註 釋】
①楚腰:《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
②掌中輕:飛燕外傳描述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
」
以上兩者均在表示青樓女子體態輕盈之美。
③青樓:妓院。
④薄倖:負心。
【賞 析】
這是杜牧在揚州任淮南節度使掌理書記一職十年的回憶之作。
詩中雖寫青樓放浪生涯,結語卻帶有懺悔、感傷之意。
其實正是詩人十年中位居人下,不得志的寫照,頗有人生如夢,不堪回首的浩嘆。
089秋夕杜 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①夜色涼如水,臥②看牽牛織女星。
【文意會通】
銀燭在秋夜裡發出寒光,照映在清冷的畫屏上;宮女們手執輕巧羅扇,追著流螢撲打。
皇宮裡的石階在夜間涼得像水一般;宮女們追累了流螢,一一斜臥階上浪漫地看著夜空中的牛郎織女星。
【註 釋】
①天階:皇宮中的石階。
一作「街」,指天上的街市。
②臥:一作「坐」。
【賞 析】
這是一首描寫宮女生活的詩。
深居禁宮之中,雖有精緻的銀燭台和雕鏤畫屏,卻趕不走孤獨與寂寞。
手執羅扇追趕可以自由自在飛翔的流螢,心中是多麼羨慕憧憬呢!在泌涼的秋夜,抬頭觀望隔著銀河相思的牛郎與織女,是對愛情的期盼,更是對自己喪失了自由之身的浩嘆罷。
090夜雨寄北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①夜雨漲秋池。
何當②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文意會通】
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卻無法切確答覆你。
巴山今晚的一場大雨,早已將秋天的池子注滿了水。
何時才能和你在西窗下共剪燭花,向你訴說今晚巴山夜雨中我對你的殷殷思念呢!
【註 釋】
①巴山:即大巴山,在今陝西、四川二省交界處。
詩中係指四川境
內而言。
②何當:何日、何時。
【賞 析】
這是作者寄給妻子的一首詩,或謂是寄給友人之作,惟從內容來看,應以前說為是。
詩人以巴山夜雨來指代羈旅在外,有家歸不得的愁緒,早已像漲滿秋池中的水一般,盈盈滿滿,無處渲洩。
只希望能早日回到家裡,和心愛的人相偎相依,共訴情衷。
091嫦娥李商穩
雪母屏風燭影深,長河①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文意會通】
夜半時分,燭火深深映照在雲母屏風上面,銀河漸漸西斜,破曉之際的星辰也往天邊緩緩落下。
獨居月宮裡的嫦娥,一定暗暗後悔不該偷吃了靈藥,如今只能一個人夜夜面對寂寞孤單的碧海般的青天了。
【註 釋】
①長河:銀河。
【賞 析】
本詩傳說是作者為心儀的女道士而作。
唐代時道教盛行,女道士修行者眾,然入道清修,必須遵守清規教義,對一般人的正常愛情生活只能望而興嘆。
因此用嫦娥典故,說明入道後的心情。
全詩不提一個情字,卻將千古愛情作了最真切的詮釋,這是本詩得到後人一再讚誦的最大原因。
092賈生①李商隱
宣室②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③,不問蒼生問鬼神。
【文意會通】
漢文帝求訪被逐的賢臣,特別在未央宮前的宣室召見賈誼。
賈誼的才華可說是天下無人能比的。
文帝和他談到半夜,還不斷把座席往前移;只可惜他只向賈生問道鬼神之事,而不是和天下百姓相關的民生問題啊!
【註 釋】
①賈生:賈誼,洛陽人,少通諸子百家,文帝召為博士。
欲拔擢為公
卿,為太尉周勃所阻,後拜為長沙王太傅。
②宣室:殿名,未央宮前正室。
③虛前席:指文帝聽賈誼之論入神,頻頻將座席往前移。
【賞 析】
這是一首評論史實的詩作。
作者先讚揚文帝求訪逐臣的義舉,可是對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的作法,而替賈誼抱屈,畢竟以賈誼的才華,大可為文帝提供興邦立國之道,即是諷刺前代,又何嘗不是警惕當世呢!
093金陵圖韋 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①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②,依舊煙籠十里堤。
【文意會通】
細雨霏霏彌漫江面,江邊芳草平齊如一。
六朝的繁華景象只能在夢中尋找,如今只留下小鳥空啼悲鳴。
最是無情的應非臺城柳莫屬了,至今依舊似煙霧般的籠罩著十里長堤!
【註 釋】
①六朝:三國時吳國、東晉及南朝四代宋、齊、梁、陳六代皆建都金
陵,史稱六朝。
②臺城柳:即禁城上的柳樹。
【賞 析】
本詩是詩人藉對六朝之際金陵繁華的追憶,暗喻大唐王朝聲勢日衰的景況。
全詩有如一幅絕美的禁城素描,霪雨、江草、小鳥都是淒涼的表徵,只有城上的垂柳,依舊迎風搖曳,依舊碧綠如昔,雖是無情,卻也成了當年繁華昇平的唯一見證。
094隴西行陳 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①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文意會通】
將士們誓言掃除匈奴,個個奮不顧身。
五千位身著貂錦的戰士們已在胡地喪生。
可憐這些命喪無定河邊的白骨,依舊是閨中少婦們夢中相會的情人呢!
【註 釋】
①無定河:自邊地經陝西入黃河。
因急流湍多,深淺不定,故名。
【賞 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反戰詩作。
雖讚揚將士們不顧生命殺敵,可是仍無法逃避戰死沙場的宿命。
家中倚門盼望良人歸來的少婦,不知良人早已成了河邊枯骨,依然引頸相望,在夢中和情郎相會。
讀之令人鼻酸,對戰爭的慘痛雖無直接描述,卻能讓人痛入骨髓!
095贈內人①張 祜
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鷺窠。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文意會通】
月影慢慢移過禁門內的宮樹,宮人的一雙眼眸只是凝望著樹梢上雙宿雙棲的白鷺巢。
一隻飛蛾撲火而來,燈畔獨坐的宮人,趕忙將髮上的玉釵斜斜拔出,剔開火紅的炙焰救出飛蛾。
【註 釋】
①內人:唐代時稱選入宮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為內人。
此泛稱宮女。
【賞 析】
本詩從宮女的兩個小動作刻劃宮中生活的苦悶與單調,首先是對白鷺巢中恩愛相依的鳥兒無邊的艷羨,接著是火剔火救飛蛾的無奈。
白鷺是自由、情愛的象徵,飛蛾是宮女的自比,哀怨已不言而喻。
096渭城曲王 維
渭城①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②無故人。
【文意會通】
渭城朝雨打溼了輕揚的塵土,客舍掩映在雨後的青青揚柳之中。
在離別之前,請你再乾一杯美酒,因為走出陽關後,就再也看不到故人了。
【註 釋】
①渭城:即秦咸陽城。
②陽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
【賞 析】
這是描述離別的詩作,又稱「陽關曲」或「陽關三疊」,在唐代時即已交相吟唱,為市井小民所喜。
古人送別,本有折柳相贈之例,故柳色新一句,除點出送別之地的景物外,更有暗訴離情之意。
離開中土,再無故人為伴,只好殷殷勸酒,以解鄉愁了。
21世紀新編名家唐詩【第三冊】
097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①在,不教胡馬度陰山②。
【文意會通】
秦時明月依然照耀大地,漢時邊關依然矗立山頭。
而長征萬里之外的戰士們,至今還沒回鄉。
如果飛將軍李廣還在的話,絕不讓胡人兵馬跨過陰山一步,前來侵擾挑釁。
【註 釋】
①龍城飛將:指漢代飛將軍李廣。
②陰山:西起河套,經內蒙與興安嶺相接。
古時匈奴常據此犯邊。
【賞 析】
本詩是作者藉漢代飛將軍李廣平定匈奴的故事,暗喻現今邊將無能,無法平息邊亂,戰爭不得停息。
不直述戰事的慘烈,僅以長征人至今未還來說明將士犧牲的眾多,含蓄中不失奔放,不愧是千古佳作。
098出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①萬仭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②,春風不度玉門關。
【文意會通】
遙望黃河,恰似衣帶般奔流在白雲間。
萬仭高山圍繞著一片孤絕荒城。
羌笛何須吹奏哀怨的「折楊柳曲」,因為春風從來不曾吹過玉門關外啊!
【註 釋】
①孤城:指玉門關而言。
②羌笛何須怨楊柳:樂府「橫吹曲」中有「折楊柳」一曲,曲調哀
怨。
古人常以笛吹「楊柳」來表示別離之苦。
【賞 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前兩句把塞外邊城的雄偉形勢,以黃河之水及萬仭高山烘托而出。
只可惜如此奇山勝水,仍然無法掩蓋「孤城」的殘酷事實。
將士們苦守邊地,得不到皇上的恩寵,還要忍受離鄉背井的無盡鄉愁,無可奈何下,也只有徒呼負負了。
099金縷衣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文意會通】
請你莫要疼惜金絲製成的衣裳,請你務必珍惜少年時光。
當繁花盛開之際,就放情地去摘取玩賞,千萬別等到春盡花殘時才對著枝幹悵惘。
【賞 析】
本詩另傳為唐將李錡所作,杜秋娘為李錡妾。
詩中鼓勵人們趁著年少之時,珍惜愛情的兩人世界,而不要虛擲光陰於功名利碌之上。
以「花」來指代「愛情」,早為中西文學所慣用,作者用「折花」與「折枝」來暗示對愛情的抉擇,則是神來之筆,即貼切又富寫意,值得再三細讀玩味。
100清平調之一李 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①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②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文意會通】
貴妃娘娘穿著彩雲般的美麗衣裳,皎美的容貌,恰似牡丹花一般雍容華貴。
每當和煦的春風輕拂欄杆迎面而來,風中的妳就像含露牡丹般的嬌艷照人。
如此天香國色,如果不是出現在群玉仙鄉的話,那麼妳一定是來自仙界瑤臺的月光仙子吧!
【註 釋】
①檻:欄杆。
②群玉山:神話中的仙山,相傳為西王母居所。
【賞 析】
清平調三首是李白奉唐玄宗之命而作的新樂章。
當時玄宗偕貴妃共賞宮中盛開的牡丹花,李龜年在旁侍樂。
玄宗謂:「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為?」於是命李白作此詩助興。
首句用雲霞、花容來形容貴妃的衣裳和容貌,可謂貼切而週到。
次句字面描述帶露牡丹更為嬌艷,卻隱含貴妃得到皇上的恩澤而倍加嬌美。
三、四兩句,更直接形容貴妃乃天界仙子下凡,可謂比類絕妙,意而不淫。
101清平調之二李 白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①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文意會通】
貴妃娘娘妳就像一枝含露牡丹,妳那美艷的容貌把花香都給凝結住了。
即令當年楚王夢中的巫山神女和妳相比,也只能枉自斷腸。
請問昔日美女如雲的漢宮中,又有誰能與妳相較?就算漢代大美人趙飛燕都還要靠精心妝扮後才能和妳一較短長呢!
【註 釋】
①雲雨巫山:楚襄王遊於高唐,夢與巫山神女歡會。
神女臨行留言:
「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
旦為行雲,暮為行雨。
朝朝暮暮陽
台之下。
」因楚襄王乃夢中歡會神女,故夢醒徒生惆悵。
【賞 析】
本詩李白續以巫山神女和漢代美女趙飛燕拿來和貴妃相比,卻無法及貴妃之萬一,藉以突顯貴妃的麗質天成。
102清平調之三李 白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①北倚欄杆。
【文意會通】
名花牡丹和美人貴妃兩者相映生輝,經常得到君王的笑臉相望。
尤其是當她依偎在沈香亭北邊的欄杆旁時,保證可以消除人世間許多的無邊春風恨事,讓人們充滿了無限情愛綿綿。
【註 釋】
①沈香亭:涼亭名,為唐玄宗和楊貴妃觀賞牡丹花的地方,位於長
安興慶宮圖龍池東岸。
【賞 析】
本詩接續前二首,將名花牡丹和貴妃再次相提並論,並以兩者均獲得君王的眷戀作結。
其中第二句的「笑」字,正是第三句的伏筆,名花、美人都讓君王經常「帶笑看」了,君王的千憂百愁又那能不一一冰溶消釋了呢!
103渡湘江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文意會通】
眼前春日遲遲,園林如繡的美景,本該是令人遊目騁懷,心曠神怡的;可是,對我這個遭受流放謫官的旅人而言,它不但提不起我欣賞的雅興,反而勾起了我昔日快樂春遊的悲傷回憶。
即令今春的花鳥是如此的嬌艷動人,對一個流放邊疆的旅人而言,也只能徒生愁緒罷了。
只可憐我這個遠離京城長安向南流竄的旅人,不能像滾滾長流的湘江水,可以無憂無慮,快樂無比地往北方流去呢!
【賞析】
杜審言是詩聖杜甫的父親,他於唐中宗時被貶到南方偏遠的峰州,在途經湘水時,留下了這首初唐佳作。
詩中使用反襯和對比的筆法,如前兩句是今與昔的襯比,哀與樂的襯比,即以昔日對今春,以園遊對邊愁;後兩句是人與物的襯比,南與北的襯比,即以京國逐客對湘江流水,以斯人南竄對湘水北流。
就七言絕句剛剛定型的初唐詩壇而言,這首深具藝術特色的詩是非常難得的佳作了。
104咏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文意會通】
美麗婀娜的楊柳樹,把自己妝扮成一位高佻苗條、亭亭玉立的美人似的;尤其是那萬條柳枝,簡直就像美人身上隨風款擺的裙帶般令人賞心悅目。
不知道如此細緻的柳葉,是何方巧匠的工夫裁製出來的呢?原來是初春時節像剪刀一般的冷例寒風的精心傑作呢!
【賞析】
所謂「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可見古人常把碧玉當成年輕貌美女子的代稱,而二月的楊柳正是早春初芽之時,就像含苞待放的蓓蕾惹人憐愛。
這首詠物詩,把楊柳之美以美人的形象具體真實的呈現出來,果然獨樹一幟。
105邊詞張敬忠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文意會通】
位處內蒙古的五原縣,因在塞漠邊境,北臨大磧,氣候嚴寒,景色荒涼,春天一向姍姍來遲;即使到了二月仲春,內地早已桃紅柳綠,百花盛開之際,五原的楊柳依然枯枝垂降,未曾吐葉掛絲。
而今已是河冰解凍的暮春三月了,想想遠在南方的京城長安,早已是繁花開落,春意闌珊了吧!
【賞析】
初唐詩人描寫邊塞風光,雖然是以荒涼景色為主,但是流露出的感情卻是一種欣賞、從容的胸懷,正顯現初唐開國之際,國勢漸盛之象,和中晚唐描述戰爭離亂後的哀怨悲悽,實有天壤之別,文學藝術之所以能夠反映時代現象,洵不誣也。
106宴詞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文意會通】
迤邐長堤,春水碧波,悠悠流逝;當長堤中的溪水匯入漳河之後,溪河之水尚能交會共流,可是你我二人,雖然情誼深長,卻無法在人生之路上相與扶持,這是何等憾事呢!暫且別去理會那緊緊催促的棹槳聲吧!因為這水淺灘多的桃花溪,可是載不動這滿船的離愁啊!
【賞析】
詩人寫於宴席中的詩作,透過眼前的景象,寓情於景,藉景抒情,讓悠悠長堤水,指代餞別的濃濃離愁,就連輕舟快棹也載不動二人的愁緒呢!
107渡浙江問舟中人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文意會通】
潮水初歇,江面一片風平浪靜;我坐在小舟中和其他旅客們一起渡江南下。
想起越中山川自古多名勝,更是前代詩家謝靈運所曾經歌詠吟哦之地,企盼之心不時讓我引頸南望,不知遠在天際的一脈青山,何處才是越中之地呢?
【賞析】
孟浩然曾任張說幕府,卻始終不得大用,於是乃有吳越之行,先於開元一三年(西元七二五年)首途洛陽,沿汴河南下,循廣陵渡江至杭州、越州(今紹興)等地,並留下本篇詩作。
108送魏二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文意會通】
在橘柚飄香的清秋時節,我在臨江的高樓上為你設宴餞行;迷濛的細雨隨著江面的寒風飄灑進入舟中,還帶來了幾分涼意。
想到數日之後你將離我而去,遠到瀟湘之地,當你仰望星空皎月,恐怕只能聽到兩岸猿聲的哀鳴,至於我倆的情誼,也只能留到夢中再敘了吧!
【賞析】
醉別江樓一語,實有酒濃情深的暗示,江風引雨一句,則是對離別的淒涼場景最具象真實的描述。
後兩句以懸想示現的句法表現二人相思成愁的景況,不著一個「思」字,卻把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109送柴侍御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文意會通】
你將乘舟隨著流水到武岡去,我為你送行並沒有過分感傷。
何況分隔你我的一脈青山,仍仰承同一道雲雨的滋潤;天上皎潔的明月又何嘗不是映照著同一個月下世界呢!
【賞析】
詩人豈是真的沒有感傷之意!其實只是用以寬慰對方的詞令!尤其後兩句中同潤雲雨,共享明月的寫照,此種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的說法,不正可體會詩人那分體貼、溫婉的情懷?
110采蓮曲之二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文意會通】
採蓮少女們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似的,臉龐則紅潤如迎面而來的池中芙蓉般艷麗。
一旦進入池中,立時人花莫辨失了影蹤,直到聽見她們悠揚的歌聲,才知道有人自池中而來。
【賞析】
人花莫辨,人比花嬌,頗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意境。
一個「亂」字,把少女採蓮的場景活生生地搬到讀者眼前,似乎令讀者都隨著她們沒入蓮池中的倩影而嘆惋呢!
111山中留客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文意會通】
在山光的映照下,萬物各具姿態的擺弄於春天的光彩中,別為了短暫的陰雲就急著回家。
即令是個晴朗無雲的好天氣,走到深山之中依然會被氤靄的雲霧給沾溼衣襟啊!
【賞析】
不直接描寫山中的一草一木,而以「物態弄春暉」概括式地泛寫山中的春光明媚,讓讀者充滿無限想像空間。
來客難免擔心山中急雨誤了返家時間,主人即以深山中雲煙縹緲的美麗境界加以慰留。
112別董大之二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文意會通】
夕陽西下時分,白日早已曛黃,映照出天空中一望無際的千里黃雲;雁群也在大雪紛飛的北風中兀自南飛。
別擔心此去沒有知己
,以你的高名,天下有誰不認得呢?
【賞析】
董大,後人多認為應是唐玄宗時的著名琴師董庭蘭。
此詩是高適遠離京師後所作,雖然二人「同為天涯淪落人」,作者卻打破過
去送別詩的哀傷傳統,改以一種鼓舞壯行的意念,讓被送者得以滿懷信心和力量而去。
說是送別,又何嘗不是送己呢!
113少年行之一王維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
【文意會通】
精釀的新豐鎮美酒,一斗就要花費上萬錢;咸陽城的游俠壯士個個少年英挺。
來自海宇四方的少年俠士,彼此一見如故,將座騎繫在酒樓邊的楊柳樹下,就迫不及待地豪邁共飲起來。
【賞析】
為報國從軍而來的四方游俠,來到咸陽城,剛剛下馬就立刻齊聚酒樓縱飲,幾無隔閡。
這種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豪情壯志,豈不是「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的最佳寫照。
114送沈之福之江東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①蕩槳向臨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文意會通】
楊柳岸邊的渡口行客已稀,船夫搖著槳來到水岸旁,正準備載你離去。
且讓我對你的思念之情,隨著河岸兩旁的春色,一起送你一程吧!
【註釋】
①罟師:原指漁夫,此借指船夫。
②臨圻:近水的曲岸。
【賞析】
將芳草如茵,桃紅柳綠的春色無邊,帶進送別的場景,這種寫離別之情卻能夠哀而不傷的情狀,正是盛唐詩作的特色。
較之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名句,兩者詩意雖同,心境則異;李白明言別離之愁,王維只談相思之情。
115望廬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文意會通】
廬山香爐峰在紅日的映照下,幻化出一片紫色雲霞;遠看瀑布就像白色玉帶似的掛在山川之間。
流水飛馳而下三千尺,乍看之下還以為是銀河從天而降呢!
【賞析】
只有自然豪邁、飄逸灑脫的李白,才能夠如此大氣魄、大格局地展現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就像雕刻大師朱銘的太極系列一般,看似粗糙,實則細膩;看似樸拙,卻見雄渾。
原來未加刻意的雕鑿,以最原始的形貌出現,才是藝術至高的境界呢!
116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之二李白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文意會通】
河、洛等三川地區,到處到是安祿山的手下在燒殺作亂;四海之內的同胞就像東晉永嘉之亂時一般,爭相南逃避禍。
只要重用我李白,我一定像淝水之役中的名相謝安石一樣,談笑間就把胡人給一舉殲滅。
【賞析】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第十六子,安史亂時玄宗倉惶入蜀,下詔以璘為四道節度使,領兵殺賊勤王。
當時李白正隱居廬山,永王三請李白出山,一生傲骨不受羈絆,卻又滿懷報國壯志的李白,頗有終遇明主的感懷,於是寫下了這首自負豪邁,捨我其誰的名篇。
117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文意會通】
萬籟寂寂的夜裡,不知誰家傳來陣陣笛聲,隨著春風飄向整個洛陽城。
在這靜謐的夜裡,聽到淒清哀怨的折楊柳曲,怎不教人興起思念故鄉的情懷呢!
【賞析】
折柳枝相贈是古人離別送行時的習俗,任何人在寂寥春夜聽聞此曲,又豈能不興起思鄉之情呢?
118哭晁卿衡李白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文意會通】
日本客卿晁衡辭別了帝都長安,坐上帆船逕往蓬萊仙島而去。
不幸因風浪遭溺,就像皎潔的明月墜入碧海之中,連東北海中的蒼梧山都被層層白色愁雲給籠罩著了。
【賞析】
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呂。
開元五年(717)隨第九次遣唐使來華,學成後留在朝廷任職。
天寶一二年隨第一一次遣唐使團返日,途中遇風浪溺水,好友李白得悉,即以此詩弔念他。
後來晁衡被漂流到南海獲救,又輾轉回到長安任職。
詩中明月象徵晁衡高潔的品格,詩人以擬人化手法,透過層層白色愁雲籠罩海上的蒼梧山,藉以傳達自己的哀愁。
這種藉景物以抒哀情的筆法,將李白清新自然,浪漫瓢逸的特色表露無遺。
119絕句漫興九首之一杜甫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
【文意會通】
眼下這種客居他鄉的愁思本就難以排遣,偏偏惱人的春色卻似無賴般的闖進了江邊的長亭。
春風它莾撞地一面催遣花開,讓人深感造次無狀;一面又鼓動黃鶯鳥頻頻鳴啼,教人頗覺殷勤過度。
【賞析】
此詩成於戰亂後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代宗上元二年(761)。
全詩以「客愁」為主,杜甫透過反襯的手法,藉「情」與「景」的對立,例如原本應讓人感到舒坦愜意的江亭春景,對心中充滿客愁的他鄉遊子而言,不但無法興起賞春的興致,反而感到「花開」、「鶯語」都是過於「造次」和「丁寧」的存心捉弄了。
120絕句漫興九首之七杜甫
糝①徑楊花鋪白氊,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文意會通】
從天而降的白楊花,將小徑鋪上一層白氊似的;點點荷葉,就像堆疊在溪水面上的圓圓青錢。
小雉雞躲在竹林裡的筍根旁,不易為人發現;在岸邊沙灘上,小野鴨正安詳地睡在母鴨身邊。
【註釋】
①糝:音傘。
從高處向下撒落東西叫糝。
【賞析】
全詩採對仗寫法,一句一景,各自獨立的四句詩,彼此間似不相連;貫串起來,卻又構成了一幅孟夏時節的悠閑鄉間景觀。
讀後閉目冥想,彷彿連讀者本身都成了畫中人物了。
121贈花卿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文意會通】
成都城內鎮日都瀰漫著絲竹管弦之音,如此悠揚悅耳的樂曲笙歌,一半隨風迴蕩在錦江上,一半則冉冉瓢向藍天白雲中。
此種仙樂只應在天上才有吧,人間可是不易聽到的啊!
【賞析】
這首描繪音樂之美的詩,歷來都被認為是杜甫為諷刺四川將領花敬定而作。
據傳花敬定因平定段子璋之亂,有功唐室,於是恃功而驕,目無朝廷,不但放任部屬搶掠百姓,自己更是生活驕奢,甚至僭用天子禮樂。
122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六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文意會通】
黃四娘家前的小路旁,開滿了各色花朵;滿樹盛開的繁花,沉甸甸地把樹枝都給壓垂了。
不但讓蝴蝶時時留連飛舞,就是嬌貴的黃鶯鳥也愜意無憂地在萬花叢中啾啾輕啼。
【賞析】
此詩成於代宗上元元年(760),對憂國憂時的杜甫而言,詩中難得一見如此自在舒閑的情境。
後兩句對仗工整,饒有餘韻,就像把穿梭嬉戲百花叢中的彩蝶、嬌鶯,賦予了生命一般,活脫脫地出現在讀者眼前。
123山房春事二首之二岑參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文意會通】
落日殘照下的梁園,空留群鴉亂飛;放眼望去,一片蕭條,只有孤單的三兩戶人家。
園中草木不知早已人去樓空,依然盛開著昔日般的美麗花朵。
【賞析】
梁園為西漢梁孝王劉武所建,方圓三百里,園中宮觀連綿,且有奇花異草,珍禽異獸,曾是王公大臣、文人雅士集會賞玩之處。
詩人透過反襯手法,以今日依然秀麗的滿園春色,映照群鴉亂飛,極目蕭條的沒落庭園景象,這種以歡樂春景寫哀思之情的筆法,正是本詩最成功之處。
124春思二首之一賈至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文意會通】
嫩綠青草,鵝黃新柳;桃花亂綻,李花清香;好一幅山光明媚的春景圖。
只可惜習習東風它帶不走我的愁緒,反而任令春日的美景,把我的愁思恨事給牽引得更長更深了呢!
【賞析】
肅宗時賈至因故被貶為岳州司馬,此詩即貶謫時作品。
詩中藉景抒發流人之愁、逐客之恨,頗有新意。
例如春天本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際,詩人卻流徙在外,返鄉無期;更何況春分過後,白晝漸長,愁思卻絲毫未減,日子當然更難打發了。
125聽鄰家吹笙郎士元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文意會通】
隔鄰傳來一陣清亮的笙樂,就像鳳凰似的穿透彩霞從天而降,不知牆外住的是誰家。
只是重門深掩,無法一探究竟;想來或許牆內栽植了千株王母娘娘的碧樹桃花吧!
【賞析】
笙是一種由多根簧管組成的樂器,外觀參差如鳳翼,聲音清亮亮,宛如鳳鳴,故有「鳳吹」之譽。
本詩最大特色是,不直接描寫聽覺上的音樂,而是透過作者自己對演奏(吹笙)環境的想像。
例如
「隔彩霞」、「疑有碧桃千樹花」等,都是以視覺上的形象來描寫聽覺的感受,此種「通感」式的筆法,讓本詩在意境上大大超越了杜甫「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的直接描繪手法。
126宿石邑山中韓翃
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
曉月暫飛高樹裡,秋河隔在數峰西。
【文意會通】
石邑山高直入天際,連天上的浮雲都無法與它一較高低;到了日暮時分,暮色蒼蒼,雲靄遼繞,望之不由心境也隨之迷轉。
破曉時分,明月飛入樹林暫掩光華,只留下孤單的銀河,隔在西邊的數個山峰外,遙遙相望。
【賞析】
夜晚留宿山中,面對西屏山的奇景,詩人以寫實的筆法,將名山、浮雲、暮靄、曉月、秋河像畫一般鋪陳在讀者眼前,讀來有如身在其境,心情閑適無礙。
127咏繡障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
繡成安①向春園裡,引得黃鶯下柳條。
【文意會通】
傍晚時,廳堂前,花朵含苞待放美艷異常;繡女們爭相拈起小筆,在繡床上描摩取樣。
把繡好的屏風安置在春光明媚的花園裡,就連柳枝上的黃鶯鳥,都被這栩栩如生的花朵給引下了樹梢。
【註釋】
①安:放置在·····地方。
【賞析】
這首讚頌刺繡巧藝的小詩,從頭至尾沒有一個形容手工精美,巧奪天工的字眼,而是以映襯的手法,讓幾可亂真的事實,藉由柳條上的黃鶯鳥來加以凸顯,可說是映襯手法的絕佳代表了。
128蘭溪棹歌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文意會通】
一彎如眉的清涼月色,高掛灣頭柳梢,越地的山林景色倒映在溪月相輝中的蘭溪之上,就像是從明鏡裡看到的影像一般,清幽朦朧,如入仙境。
桃花盛開時節,一連數日春雨,溪水猛漲,引得溪中鯉魚在半夜時分,爭相湧向溪頭淺灘,撥鰭擺尾,戲水狂歡。
【賞析】
蘭溪,在今浙江省蘭溪縣,古時屬越國之地。
棹歌,即漁民唱的船歌。
本詩以清新簡潔的筆法,描寫越中山水之美,漁家的歡娛之情。
前兩句寫靜景,後兩句寫動景,一靜一動,將蘭溪地方寧靜安詳,卻又充滿蓬勃生機的特色,描繪得鮮活有致,令人神往。
129蘇溪亭戴叔倫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文意會通】
暮春時節,蘇溪亭上望去,盡是春水碧波,芳草漫漫;是誰在東風輕拂中,憑闌遠眺呢?眼看春日將盡,天空中竟日翱翔的燕群
,卻快樂得忘了歸巢;一片迷濛煙雨籠罩沙洲,就連平日盛開的杏花,也都失去了嬌妍,顯得淒楚可憐。
【賞析】
十二闌,即指闌干十二曲。
樂府古辭〈西洲曲〉:「鴻飛滿西洲
,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干頭。
闌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春日將盡,良人未歸,憑闌遠眺,企望殷殷。
多麼令人感傷的場景!抬頭看到樂而忘歸的燕群,怎能不連想到未歸的情人?孤寂的心境,連平日嬌美的杏花,都不再嬌艷美麗了呢!
130滁州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文意會通】
在萬物滋長的春天裡,獨獨喜愛澗邊幽草;至於在林中深樹上的嬌啼黃鶯,卻引不起我的興致。
春日潮水加上雨水綿綿,向晚時分,水勢更形湍急;位於郊野的津渡,因為往來行人無多,小船也只有孤獨地橫躺河岸邊了。
【賞析】
此詩成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屬中唐前期。
當時政治弊害已生,加上作者健康不佳,頗處於進仕或退隱兩難之間。
在〈寄李儋元錫〉詩中「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已可看出他有志改革,卻心餘力絀,有心歸隱,又無法如願。
尋思前後,只能「獨憐幽草」,又如「水急橫舟」,而無所作為了。
131從軍北征李益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文意會通】
大雪過後的天山,只見沙漠瀚海籠罩在一片凜烈寒風之中;出征的行軍行伍中,傳來陣陣〈行路難〉的橫笛聲。
三十萬大軍置身廣垠無邊的沙漠裡,聽到哀怨曲調,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不禁一齊回首仰望高空中孤獨皎潔的明月。
【賞析】
李益邊塞詩最大的特色,就在於他是親身參與其事,而不是僅靠想像而來。
詩中三十萬人一齊回首望月的場景,可說是誇飾用法的經典,雖屬動作上的誇張,可是如就征人內心世界的描繪而言,可說是一針見血,感情獨具。
也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寫下如此悲涼壯闊的場景。
132宮怨李益
露濕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陽。
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
【文意會通】
夜露沾濕了白日春花,晚來東風帶著花香飄送殿中;在明月相伴下,昭陽宮裡正笙歌樂舞。
相對的在長門宮裡,失寵的陳皇后只能一人獨守空房,終宵難眠。
就像在宮漏裡添加了海水一樣,讓長門宮夜夜深長,不見天明。
【賞析】
昭陽殿是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寢宮,長門宮則是漢武帝陳皇后失寵後的居處,唐詩常用以代表得寵、失寵的象徵。
本詩採對比手法
,先寫昭陽宮的月夜笙歌,屬具體寫實筆法;接著改以宮漏添水難盡,指代長夜難盡,這屬虛擬筆法。
一實一虛間,讓宮怨的愁思更見鮮明。
133登科後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文意會通】
昔日處境的不如意,於今都不值一提了;如今金榜提名,身心自在,無所拘束,思緒也將大開。
春風得意的心情,讓馬蹄都顯得格外輕疾,帶著我於一天之內就走遍了長安城的繁花盛景。
【賞析】
孟郊四十六歲那年才高中進士,從此脫離往日苦學終日,一無所成的困境。
齷齪作「窩囊」解,放蕩作「曠蕩」、「放達」解。
及第後的快意和應考未第前的心境,直可說是天壤之別。
正是如此快意舒坦的心情下,孟郊留下了「春風得意」和「走馬看花」兩句流傳千載的成語。
134觀祈雨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文意會通】
天氣乾旱,桑樹乾枯無葉,連大地都熱得冒煙;簫聲雅樂,迎接雨神儀式,正在龍王廟前熱烈展開。
於此同時,有幾處豪門人家
,也興味正濃地在家中觀賞歌舞演出;還不時擔心著,陰雨春日會讓絲竹樂器受潮而影響音質呢!
【賞析】
前半首描寫農民為天旱而憂心祈雨,冀能保護莊稼收成;後兩句場景一變,成了歌舞昇平的富豪之家。
同樣是觀賞歌舞,一邊是憂心忡忡,一邊是紙醉金迷,鮮明的對比,讓讀者可以深深體會唐代社會生活的兩極現象,原來M型社會唐代早已出現。
135和練秀才楊柳楊巨源
水邊楊柳麯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文意會通】
江邊楊柳垂下了如酒麯般黃嫩的絲絲枝條,感謝你為我駐馬折柳相送。
你的情意就像春風對我的憐惜一般,不時地向著我手中的柳條輕輕吹拂。
【賞析】
折柳贈別的風俗始於兩漢,大盛於隋唐。
此詩是從行者的角度寫作,行者將被折下的楊柳比喻成自己,而把前來送行的人比作是「春風」;因此,以春風輕輕吹拂楊柳,表示送行人對行者的「疼惜」與「愛憐」。
136城東早春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文意會通】
詩人們喜愛的清新景色,正是在此初春時分;此時綠柳才剛發出新芽,嫩黃色的新芽摻雜在柳枝中,半黃半綠的色彩真是美不勝收。
如果等到上林苑中都繁花盛開時再要出門賞花,那時早已是人潮洶湧,只能「賞人」,而不能「賞花」了。
【賞析】
楊巨源曾任太常博士,這首詩就是他在首都長安任職時的作品之一。
詩中「半未勻」三字將早春的景色描摹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彷若來到現場和作者一起賞玩美景,同享逸趣一般。
此外,也有人認為楊巨源這首詩是為提醒朝廷用人而作,暗喻國家任用人才應該在人才尚未出頭之前就大膽拔擢、任用,而不是在他們聲名遠播之後才錦上添花,爭相邀約。
因為,如此後見之明的作法,又如何能儘早為國家發掘、招攬到優秀的人才呢!
137宮詞一百首其一王建
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
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
【文意會通】
宮女們仔細地尋覓樹枝上和樹底下殘留的桃花,只見東一片、西一片地落了滿庭園。
只怪桃花急著想結出果實,而自願讓美麗的花朵早日凋落,反而讓人錯怪五更時刮起的一陣強風,吹落了美麗的花朵。
【賞析】
傷春惜花,象徵宮女年華老去的事實,也隱含有自嘆紅顏薄命的哀傷。
看到桃花凋落,四散瓢零,再想到自己沒有明天的悲哀,心中豈是一個「怨」字了得?可是回頭想想,桃花凋謝可是為了結子,反觀自己卻連桃花都不如,連結婚生子的機會都沒有,於是對桃花可是既羨慕又嫉妒了。
138井欄砂宿遇夜客李涉
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
【文意會通】
客宿在夜雨瀟瀟的江邊村落,半夜裡殺將出一伙綠林豪傑,沒想到你們竟然聽過我的名號,對我手下留情。
看來日後歸隱山林時也不用再隱姓埋名了,反正現今世上半數以上的人都是你們的兄弟啊!
【賞析】
《唐詩紀事》:「(李)涉嘗過九江,至皖口,遇盜,問:『何人?
』從者曰:『李博士也。
』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奪,久聞詩名,願題一篇足矣!』涉贈一絕云。
」
從李涉遇盜的故事,可以看出唐代社會對詩人是如何禮遇與尊重。
此外,從最末一句「世上如今半是君」也可看出,唐代後期盜賊遍布的社會現象。
除了文學欣賞外,詩文也是探討歷史現象的一大重要來源呢!
139春雪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文意會通】
新年已到,卻未見芬芳的花朵露臉;直到二月天,才驚喜的看到春草萌芽。
(本該萬紫千紅的春天,竟然連花的影子都沒見著),可這白雪卻奈不住性子,竟紛紛瓢落,穿過庭中樹,自顧自地妝扮起春日飛花來了。
【賞析】
寒冬已去,春雪依然濃冽,凍得大地都遺忘了春的信息,即令時序已屆二月,也只能「驚見」新草抽芽,看來今年的春天的確是來得晚了。
然而,在情感豐富的詩人心中,冰冷的雪花,也可代換成美麗的春花呢。
140晚春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文意會通】
花草樹木深知春日將盡,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競相綻放,爭奇鬥妍。
可笑的是那白色的楊花和榆錢花,沒有五彩繽紛的本錢和百花爭艷,竟然也化身白雪,凌風起舞,不甘寂寞地湊起熱鬧來了。
【賞析】
詩中雖然把楊花和榆錢作了番消遣,但是,在萬紫千紅的百花爭艷中,少了它倆,春色似乎減色不少,看似不足輕重的配角,其實才是真正的主角。
有人以為本詩是勸人愛惜光陰,勤勉力學,以免到老如「楊花榆錢」空白首而事無成;也有人認為,這是韓愈暗指那些沒有才華
,寫不出文采篇章的人士。
不管所指為何,讀詩本來就可以自行揣摩,只要不過分扭曲,各占立場,各取所宜,誰曰不可?
141竹枝詞二首其一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
【文意會通】
江邊楊柳,垂絲青青,江中流水,平緩如鏡;只聽得江上傳來情郎嘹亮的歌聲。
情郎的心意卻像是這裡的天氣似的,說是晴天吧
,西邊又下著雨呢!說是雨天哩,東邊可又出了太陽呢!情郎你這會兒是對我有情還是無情呢?
【賞析】
竹枝詞是四川省的民歌,本詩是劉禹錫任夔州刺使時摹擬民間情歌,依其曲調填詞而成的作品。
詩中描寫一位少女對情郎情意的猜測心理,末句利用諧音雙關語來表達少女含蓄曖昧的情懷,嬌羞而動人,遂成為傳唱千古的名句。
142望洞庭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文意會通】
澄淨湖水在皎潔明月下,顯得如此靜謐和諧;無風相拂的湖面
,濛朧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
從遠處望去,在皓月映照下的洞庭山
,青翠蓊鬱;洞庭湖水,澄澈明淨,就像一只白銀盤裡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似的,惹人憐愛。
【賞析】
此詩透過精巧的譬喻,將千里洞庭山水化作閨中妝鏡、案上銀盤;讓讀者即令未到洞庭湖一遊,也像親眼目睹一般,在腦海中留下洞庭山水那幅令人遐想的月下美景。
文字的功效和魅力真真不能小覷呢。
143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柳宗元
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
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文意會通】
清明澄澈的柳江,像條碧玉似的衣帶流經破額山前,面對美景
,本該細加品味,怡情悅性,而你這位遷客騷人卻只能將小舟停駐江邊,遙繫我這個遠謫異地的友人。
你我同是天涯淪落人,在日暖風和的春日時分彼此懸念,卻又遙不可見;即令我想採摘蘋花相贈
,也因路途遙遠而不可得啊!
【賞析】
瀟湘正是屈原被放逐後的行吟之地,再加上作者以騷人稱呼對方,只這兩點就可以深確體會到作者的用心。
有人認為末句「欲采蘋花不自由」,含有「欲以忠心獻之於君而未由」的寓意,若從「
騷人」、「瀟湘意」用語來看,即令沒有此意,至少發抒一些心中的喟歎與不平總還是有的吧!
144離思五首其四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文意會通】
經歷過深廣遼闊的滄海,其他的江河之水也就相形見絀了;觀賞過雲蒸霞蔚的巫山雲海,其他的白雲蒼狗也都黯然失色了。
雖然偶爾往來花叢間,卻無法引起我觀賞的興緻,這其中的原因有一半是因為我修道禮佛,另一半則是因為對你的思念啊!
【賞析】
此詩是作者悼念亡妻韋叢的作品,詩中用譬喻手法,將二人深厚的感情以「滄海之水」、「巫山之雲」相喻,可說是言情卻不庸俗
,瑰麗而不浮艷,成為後世傳唱千古的名句。
奠定一生所需的中文基礎(第二部)
21世紀新編古文誦止
定位
一部最適合中小學生研讀的文言文自學讀本
一部能建構學生邏輯思維的文言文基礎教材
一部能溝通兩岸學子觀念的文言文背誦經典
宗旨
非部頒版本・教出最高級的中文水平
非制式內容・養成最恢弘的人格器識
非傳統教學・花費最儉省的個人時間
特色
經典篇章,歷代寶藏/精緻教材,易記好學
千古智慧,終身受用/費時最少,成效最大
名家風範,韜養器識/親子共讀,快樂成長
效益
最精簡、最有效、最省時
台灣小草主編
學生文言文自學讀本(第二部)
21世紀新編古文誦止
編撰者台灣小草
【總目錄】
《編者的話》003
重啟中文教學革命
—為台灣學子點亮一盞中文學習的明燈
《認識當前國際中文教學現況》004
《導讀:如何使用本套自學叢書》018
《給學校、學生和家長的建議》022
《第一冊》
01座右銘東漢/崔瑗024
02陋室銘唐/劉禹錫028
03四時讀書樂元/翁森031
04愛蓮說北宋/周敦頤036
05五柳先生傳東晉/陶淵明039
06木蘭詩北朝/佚名043
07習慣說清/劉蓉048
08良馬對南宋/岳飛052
09與宋元思書南朝梁/吳均056
10為學一首示子侄清/彭端淑060
《第二冊》
11勤訓清/李文炤064
12與妻訣別書清末民國/林覺民068
13桃花源記東晉/陶淵明074
14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唐/李白078
15大同與小康禮記/孔子081
16晚遊六橋待月記明/袁宏道085
17師說唐/韓愈089
18琵琶行唐/白居易095
19漁父戰國/屈原101
20上李鴻章書清末民國/孫文105
《第三冊》
21岳陽樓記北宋/范仲淹110
22廉恥明/顧炎武115
23始得西山宴遊記唐/柳宗元120
24卜居戰國/屈原124
25典論論文三國魏/曹丕128
26蘭亭集序東晉/王羲之133
27秋聲賦北宋/歐陽修138
28出師表三國蜀/諸葛亮143
29與陳伯之書南朝梁/丘遲149
30醉翁亭記北宋/歐陽修155
《第四冊》
31赤壁賦北宋/蘇軾160
32上樞密韓太尉書北宋/蘇轍167
33病梅館記清/龔自珍173
34庖丁解牛戰國/莊子178
35台灣通史序清末民國/連橫183
36進學解唐/韓愈190
37留侯論北宋/蘇軾197
38縱囚論北宋/歐陽修204
39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209
40大學之道戰國/戴聖214
《第五冊》
41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唐/駱賓王219
42過秦論西漢/賈誼224
43禮記學記戰國/戴聖231
44孫子兵法始計篇春秋/孫武237
45指喻明/方孝孺243
46燭之武退秦師春秋/左丘明248
47教戰守策北宋/蘇軾253
48原君明/黃宗羲260
49諫逐客書戰國/李斯266
50勸學戰國/荀子271
《編者的話》
重啟中文教學革命
——為台灣學子點亮一盞中文學習的明燈
今日,台灣學生的中文程度落入有史以來的新低水平!其中最能顯現學生
語文運用能力的寫作測驗,在2021年的大學學測考試中,12萬4千餘名考生
在滿分50分中拿到30分者只占百分之二十九。
換句話說,如果換算為百分制的話,全國國文寫作成績還有百分之七十一的考生是不到60分的,也就是不及格的;就大學入學考試寫作能力測驗而言,這個成績是無法讓社會大眾接受並且認同的!
究其原因,教育部近二十年來不斷減縮國、高中課程文言文的選文篇數,
以及授課時數,應是罪魁禍首;此外,學校教學模式的僵化也屬責無旁貸。
從
源頭的課綱審定就走岔了路,如政治意識形態的大量置入,中學生進入課綱審
議小組的荒謬悖理,以及大學學測命題方式的八股繁瑣,讓原本屬於邏輯思維
範疇的語文學習,被活生生地打入了政治正確和破碎記憶的無間地獄。
語文學習本應著重於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只有條理清晰、論證精確、引
例有據,以及詞藻優美的作品,才能展現出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訓練的成果。
而
台灣學子近年來的中文語文運用能力,除了極少數頂尖學生外,大部分的學生
幾乎都落在後段班的層級,即令是在華語地區,台灣學生都還落在中國大陸、
香港、澳門和新加坡之後。
這是可怕的警訊,每一位從事中文教育工作的成員
都必須予以正視,並且尋求解決之道!
為了翻轉台灣現行錯誤的中文教育制度,拯救台灣學子的中文程度於水火
,我們大膽重啟教學革命,打破過往錯誤學習迷思,以民間力量,自行研訂「
中小學生必讀基本中文古典教材」,提出中文學習最有效的「經典背誦法」,冀
能讓台灣學子重新找到一條中文學習的正確道路!
點燈的人一向是孤獨的。
但是,燈亮後的光明卻是永恆的!因此,我們樂
於點燈,勤於點燈,同時也大聲呼籲全體國人,請和我們一起點燃這盞關乎台
灣所有學子的中文學習革命明燈!
台灣小草謹識
2022年4月16日
《認識當前國際中文教學現況》
壹、21世紀是中文新顯學時代
全世界「肖」中文
2013年,法國政府規定國小五年級起可以開始學習中文,當時,全法國有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學生,將中文列為第一或第二外語修習對象。
2015年,倫敦出現首家以中文為主的雙語托兒所,招收對象是出生六個月到五歲的嬰幼兒。
托兒所負責人對媒體說:我們只是順應世界趨勢。
2016年,全美國中等學校外語選修課程開班情形調查結果:其中俄語50
所、日語175所、義大利語240所、中文2400所。
同年,洛杉磯費爾德小學公開宣布,全校包括各個族裔的學生,全都統一使用中文教學。
2018年,日本全國五百餘所大學,全都開設中文課程。
現今,世界各國政治領袖如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川普、俄羅斯總統普丁,以及商業界名人如巴菲特等人的子女、孫子女等,全都努力學習中文。
二十一世紀,中文將與英文並列為世界兩大通用語言。
台灣學子「倒退擼」
2006年,大學指考結束後,負責國文科作文閱卷批改的召集人,台大中文系系主任何寄澎在聯合報撰文寫道:「現在高中生的寫作能力,已經到了江河
日下,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看看十幾年後的今天,台灣學子的寫作能力
境況只有更慘,而沒有最慘。
2006年,教育部將高中生文言文必讀文選大幅刪減為40篇。
2014年,教育部加碼再刪減為30篇。
2019年,教育部再刪去二分之一,僅存15篇苟延殘喘。
三位台大法律系出身的國家領導人,共同為百年樹人的國家教育大計,做
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台灣學子葬送了雍容典雅的氣質,為台灣社會
埋下了庸俗文化的種子,更為華夏文明留下了千古如長夜的闃暗與哀思。
2012年,台灣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測驗中獲得第8名。
2015年,同一項測驗,台灣學生名次摔落至23名。
在全球74個國家和地區當中,大陸上海地區曾經連三年拿下世界第一,
台灣則落於同為亞洲國家的新加坡、香港、日本和韓國之後。
中國大陸急起直追
在歷經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四十年後,2018年,大陸教育部規定所有小學生必須背誦古詩古文132篇、國中生也是古詩古文132篇,至於高中生必背
古文更是一舉從14篇大幅提高到72篇之多。
大陸教育部官方的說法是,「這
不只是為了升大學作準備,還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反觀台灣教育
部要求各級學校必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卻大刪古文篇章,甚且連何謂核心
素養都語焉不詳,讓身處第一線的基層教師們無所是從,只能徒呼負負。
大陸房地產富豪萬通集團董事長馮倫曾多次到台灣參訪,回到大陸接受電
視媒體採訪時感慨又羨慕地說出:「台灣很現代,卻也很中國!因為台灣文化
是很完整的,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這個道統,很自然地就這樣一路延續下
來。
就像禮、義、廉、恥,一直就是他們中小學教育的規範。
」
2012年,大陸雜誌《新周刊》以「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盛讚台灣的民主轉型和人文氣質,並且留下了「到了台灣才知道,文化大革命給我們大陸
帶來了多大的災難」以及「幸好還有個台灣,台灣是大陸的鏡子,很多地方可
以參考學習」的喟嘆。
只是台灣這些曾經是外人眼中的美好,以及過往的驕傲,似乎正以雪崩的
速度傾頹、毀壞中!
貳、台灣中文教學危機
只有標準答案的世界
課本裡,印製精美的教材文本,只有一個模樣;課堂上,老師口沫橫飛拋
出的內容,也只有一個模樣;試卷上,學生拚命書寫的答案,還是只有一個模
樣!雖然看起來很統一,可是卻很詭異;雖然看起來很標準,可是卻很荒謬;
雖然看起來很合理,可是卻也很虛假!這就是台灣中小學義務教育裡中文學習
的現況!
自從教科書開放民間版本之後,各大出版商無不傾盡洪荒之力,編製出從
教學資料、備課用書、學生課本、習作、講義、參考書和評量試卷等等上、下
游一條龍式的超連結教學服務模式。
這是一種進步、方便的模式,卻也是一種
揮刀自宮式的自毀模式。
尤其,新教材編製仍沿襲舊時代的思維,其中給老師的是資料豐富多元,
讓老師可以談笑用兵,輕鬆駕馭課程。
可是給學生的卻是內容極簡,甚至貧乏
的陽春課本,然後再搭配上內容繁蕪瑣碎、以評量測驗為主軸的零散資源,上
課時全靠老師逐字、逐詞、逐句解釋。
結果學生寫在試卷上的答案、老師上課所講授的內容、以及廠商備課用書
上的解析,全都必須同一方向,同一規格,甚至同一文字。
因此,在現今台灣
中、小學生的中文課程裡,只有廠商編輯群說、只有老師說,卻沒有身為受教
主角的「學生說」!再加上部分課文過度延伸解讀的弊病,也讓學生只能無條
件接收編書者的所有觀點和理念,這種一言堂式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和教育部
所楬櫫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豈非背道而馳,謬之千里?
從枝微末節到支離破碎
此外,現今中文教學課程中,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形、音、義,以及字
詞的注釋此種句讀之學和記問之學上面,完全陷入字詞解釋的泥淖,既忘卻了
整篇文章真正傳達的旨意,又亡失了作者寫作當下的初心,學生每天跟著老師
學習,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學這些文章?學了又有什麼用?
對學生而言,枯燥的詞意訓練無法引發學習熱情,斷裂的零碎知識也無益
於邏輯思考;更何況近年不論是高中會考或是大學學測、指考、統測等等,都
一再強調「考綱不考本」,考試命題幾乎都以課外題目為主,耗費大量時間在
出題率只有十幾趴的課本上,投資報酬率明顯偏低,於是更助長了許多程度不
夠紮實的學生認為「國文科不需準備」的惡風。
目前台灣學生出現一個讓家長老師們瞠目結舌的大驚奇,即是有許多中小
學生的數學科應用題目答不出來,經過任課老師的追查後才發現,學生們的計
算能力並沒有問題,甚至還不會輸給其他國家學生,但是真正的問題卻出在學
生們所說的--「老師!我看不懂題目在問什麼啊!」原來數學科成績不好,
關鍵原因不在數學本身,而是因為中文語文程度太差!
叁、以經典古文陶養學生恢弘器識
中文不只是一門課程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是文明的搖籃,除了現實的應用層面之外,它們
還具有濃郁潛深的精神和藝術上的底蘊,此一精神和藝術方面的特質才是語文
真正的價值所在。
如果把中文教學單純地視為語言和文字的傳承,那不啻是以
管窺天的井蛙之見,就像把音樂和美術當成了徒具聲光色彩的大眾娛樂一般,
不僅犯下了買櫝還珠的謬誤,更忘失了語文學習在人格韜養和人性薰習過程中
所產生的巨大功效與能量。
此種跳脫聲光色彩諸般表象之美的精神和藝術性境界,正是可以決定人類文化良窳、文明精麤,以及影響人性美醜的最後那定音
一槌。
跳脫字音、字形與字義的重重束縛之後:
在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和蘇軾的〈赤壁賦〉中,學生們看到了意興風發的李白,如何在「羽觴醉月」中恣意享受親情宴樂;以及蘇軾如何在「清風明月」的自然美景中,重新找到生活的慰藉,再次點燃生命的火光。
在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裡,學生們學到了在飽
嚐世間冷暖後,依然要隨時自我提醒「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以及不能獨樂樂,而必須是勤於政事之後的「與民同樂」,此種「先苦後樂」
和「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情懷,才是值得士大夫們一生追求的人間
至樂。
在顧炎武的〈廉恥〉和杜甫的〈石壕吏〉中,學生們看到了遭逢亂世之際
,有識之士如何以「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的情操去面對國家
民族的抉擇?以及如何為那些「出入無完裙」的黎民百姓發聲請命的責無旁貸
。
從個人生涯進退決斷的小是小非,到國家民族前途思維的大是大非,透過語
言文字的點撥描繪,辭世千年之久的先哲先賢似乎仍然活生生地佇立眼前,給
我們導引,給我們支持,也給我們按讚。
至於如果能夠深入閱讀完一部《春秋左氏傳》、《詩經》、《孫子兵法》,或
《荀子》、《李太白全集》時,它所能帶給學子的收穫與成就,那將絕不會是只
有文法修辭不俗、語意連綴不輟,或是音韻鏗鏘流暢等等這些雞毛蒜皮的小巧
小慧了。
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對歷史變化演繹的探討、對先民生活情狀的關懷、
對兵法縝密思維的深究、對先秦諸子學說的啟蒙,以及對文人士子內心世界的
無盡懷思。
至此,學習中文的真正目的--個人思維邏輯的建構、人性悲天憫
人襟懷的陶養,以及最重要的個人人生價值體系的形塑,才可說是已臻完美。
因此,從國小、國中到高一階段所研讀的古詩詞和單篇經典文言文,都只
是在訓練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就像少林和尚初學武功時人人必練的蹲馬步一般
,這些基本功夫無緣開宗立派,然而卻是日後能否練就絕世神功,獨霸武林的
關鍵。
只要在高一之前把這些文言文的精華精讀熟背,並且能夠了解文字字面
,以及背後作者暗藏的寓意,那麼你的中文馬步就已經練成功了。
接下來的高二、高三階段,請選擇四部古典「經、史、子、集」專書作為
研讀對象。
不須捨易求難,不須厭少求多,更不須好高騖遠,只要誠意滿滿,
選擇最符合你個人需求的心中所愛,然後一股腦兒專心一意的誦讀、不離不棄
,兩年下來保證讓你腦洞大開,心有所得,頓時打開智慧的任、督二脈,超脫
語文學習的凡塵世界,直達理性思維的神聖殿堂。
翻轉惡質教改,打破劣質課綱
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國家的主人,也是民族的希望。
當政治凌駕專業
,教改成了屠宰場,課綱滿是荒唐言,我們只有以民間力量自求多福,雖有螳
臂當車之譏,卻可力挽誤國政策於狂瀾。
文天祥〈正氣歌〉云:「典型在夙昔
,古道照顏色」。
為君子者,庶幾無愧!
中文學習已成當世顯學,即令中文未必能夠取代目前英文的世界性角色,
但是學習中文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確已蔚為風潮。
當街頭許多老外都能輕易、
隨興地將「錙銖必較」、「與虎謀皮」等中文成語掛在嘴邊時,我們怎能自欺欺
人,甚至揮刀自宮的以「教育部15篇」為滿足呢?
因此,為了維護台灣學子在中文學習上的高水平成效,同時,也為了讓台
灣學子在下一輪的世代競賽中不至於輸在起跑點,甚至遭致全盤盡墨的危機。
於是我們不揣鄙陋,戮力編製一套不符合教育部審訂標準,但卻可以讓所有台
灣學子跳脫現今惡質教改和劣質課綱的民間版本「21世紀新編唐詩古文誦止」
,期盼所有台灣學子可以從小紮下深厚堅實、雍容典雅的中文基礎,日後可以憑藉著秀逸的中文表達能力,以及襟懷萬里的軒昂涵養,舒卷風雲,悠遊寰宇
;進而縱橫捭闔,攻城掠地,成為世界職場的常勝軍、引領時代的佼佼者!
肆、熟讀文言文,改變你的一生
如何區分中文程度
中文是一種語言,學習語言的目的在於表達,表達的方式有二,一是能說
,二是能寫。
至於語言表達的層次則可分為三級:
第一級:能夠完整陳述事理本末,令閱聽者明白所以。
第二級:能夠精要、簡潔闡述事理並輔以引證實例,加深閱聽者印象。
第三級:能夠運用精確洗煉、雍容典雅的語言、文字優雅鋪陳事理,並輔
以經典實例印證,進而贏得閱聽者心悅誠服的認同和肯定,這是
最高級的層次。
文言文重要還是白話文重要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就已成了中文語系的唯一主流,現
代學子當然以學習白話文為第一優先。
不過,若想及早培訓出最高級的中文表達能力,則借助文言文的學習模式
來提升白話文的表達與運用能力,將為你帶來不可思議的巨大功效。
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
其實,不論白話文或文言文,使用的都是相同的文字,造成文言文死亡的
原因,是它的表達方式而不是文字本身。
雖然我們現在已不再使用文言方式表
達,但是文言文「用字精簡、語意流暢、音韻和諧、氣勢鏗鏘」的特色,卻常
常不經意地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周遭,而且還能夠彌補白話文使用上的不足,增
添許多文意及情境上的美感和藝術氛圍。
民國初年的白話文名家如朱自清、徐志摩、周作人、陳獨秀等,他們雖以
白話文知名於世,但是他們早年學習過程無一不是出身自古文世家。
就以白話
文運動創始人胡適來說,他四歲研讀四書,九歲研讀十三經,十五歲以前就已
奠下雄厚古文基礎,後來雖致力白話文運動,卻不諱言,文言文對他日後的白
話文創作,具有極為正面積極的影響。
再看看現在的方文山,他可以名揚金曲獎,為周杰倫賺進大把鈔票,那可
是因為他的歌詞裡含有濃濃的古典中文風呢!
如何區分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學習比重
目前,白話文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都在使用白話文,也
都隨時在學習白話文。
因此,學習白話文並不是需求上的問題,而是質量的問
題;基本上,只要是好的題材、高品質的作品,數量上當然是越多越好;在學
習對象上則上自名家的專書之作,下至報章雜誌的文學小品,皆無不可。
在文言文方面,由於艱深度不同,加上每個人時間有限,必須慎選經典文
章,用對正確方法,才能於最短時間內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此外,除了文章之
外,古典詩詞也應該列入學習對象。
因為古典詩詞具有文字優美精簡、音韻和
諧流暢,格律工整嚴謹,以及意境悠遠高邈等等絕佳特色,最適宜吟誦,而且
也是最適合年幼的初學者啟蒙學習的入門教材。
如何進入文言文的學習門道
首先,從認識作者開始:
/了解作者的成長過程、所處環境和時代背景。
/了解作者的仕宦生涯、得意失意和歸隱心態。
/了解作者的創作目的、寫作方式和文章風格。
/了解作者的文壇流派、當世評價和後世影響。
其次,從熟悉文意下手:
/研讀註釋,不要死背,要活記活用。
/精讀課文,逐字逐句,要語譯背誦。
/會通文意,文字之外,要深入情境。
/賞析章句,文法修辭,要立學立用。
最後,從學習創作收尾:
/找出創意,學習作文發想。
/找出佳句,學習模擬創作。
/找出實例,用以引證舉例。
/找出特色,廣泛比較分析。
從文言文裡可以學到哪些「學問」
第一、作者的思想和觀念。
將作者累積數十年的獨到見解、智慧結晶和人
生體悟等,在最短的時間內吸收、內化成自己的個人資產,然後再應用到日常
生活和人生實踐中,讓前人的寶貴智慧與經驗能夠蔚為己用。
第二、作者的思考辯證邏輯。
從文章結構中找出作者的思考模式、論證方
法和歸納演繹過程,並加以模仿、學習、運用。
第三、文章的語言節奏之美。
用心體會文章的修辭變化、文法結構和音韻
和諧之美,並加以模仿、學習、運用。
第四、陶養恢弘器識與寬仁胸懷。
在名人的偉岸情懷中,蘊積智慧與經驗
,培養出個人獨有的前瞻眼光,以及雍容大度的謙謙君子。
錯誤的學習方式:你還在「看」文言文嗎
「看」文言文,不會增進你的記憶,不會拉高你的成績,不會提升你的文
學水平,更不會塑造、涵養你的彬彬氣質和雍容大度。
研讀文言文,要大聲的「朗誦」出來,再把它給「背」起來,而且還要背
到滾瓜爛熟,背到全然了解文意,背到和作者融為一體,這樣你才可以完全駕
馭這篇文章的文字、修辭和思想,把它變成你自己的資產和財富。
最後還要能把它給「寫」出來,能默寫和即時白話口譯者,天下無敵焉。
要讀幾篇文言文、又要讀到什麼程度才夠用
教育部原有選文四十篇,108學年度起已減為十五篇。
嚴格說來研讀數量
當然越多越好,但是礙於時間有限,加上考科又多,如果能夠「精讀」五十篇
經典古文,就可以奠下良好基礎,為日後進入職場留下充分的資糧。
至於詩詞
方面,以唐詩三百首的一半作為規範,應該是合於情理的要求。
但是,所謂「精讀」,必須要能夠完全理解詩詞、文章的意涵,甚至包括
詩詞、文章背後所隱藏的寓意;而不只是瀏覽式的泛泛而讀之,尤其是要能夠
將它們背誦得滾瓜爛熟,隨時都可以像電腦般的把詩詞、文章從腦袋中給「叫
」出來,這才是真正具有實效的學習方式。
研讀文言文有什麼訣竅
第一步:先拋開注釋,以能夠口語翻譯文章為首要目標。
白話語譯以意譯
為主,就是必須搞懂整篇文章,而不是只搞懂文字字面的解釋;千萬別自陷於
逐字、逐句解釋的文字陷阱裡,因為有些意境是無法從文字的字面意義上去解
讀的。
第二步:深入了解文意,完全理解、掌握作者所要傳達的意念。
第三步:探討文字背後隱藏不顯的悠深寓意,然後結合你自己的生活體驗
和人生經歷,找出其中的相關和連結,如果能將你自己和作者之間畫上等號,
那就表示你已經和作者融為一體了,這正是研讀經典的最高境界呢!
第四步:找出文章中優美的修辭、精采的佳句以及嚴謹的結構,並加以欣
賞、分析、模仿、學習。
第五步:這是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它給背下來。
只有這
樣,它才會變成你身體的一部份,終身和你長相左右。
熟背文言文真的有用嗎
最後,再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每背完十篇文章,你的國文戰鬥力就會快速
增長一倍,這份實力日後還會跟著你背誦的成果以「等比級數」繼續成長,這
是經過許多學生實際體驗後的千真萬確的事實,同學們不妨先背個十篇試試,
一旦發現其中的奧妙,嚐到其中甜美的果實,屆時或許你想停都停不下來呢!
當然了!有些文章像<虯髯客傳>、<林沖夜奔>、<紀水沙連>等,熟
讀即可不須背誦。
但是像<赤壁賦>、<岳陽樓記>、<勸學>、<廉恥>、
<台灣通史序>等等傳誦千古的佳文、美文,可以不背嗎?記住!只要有起頭
,收穫就在後頭。
在中文盛行世界的年代:
能夠流利順暢地使用中文,將讓你成為職場上的搶手貨。
能夠雍容典雅地使用中文,將讓你成為跨國企業的CEO。
伍、背誦是學習語文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
辜鴻銘先生,近代中國第一位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大學者,同時也是當時
學術界讚譽為「清末狂儒」、「民國怪傑」的海歸人士,精通英文、德文、法文
、拉丁文和希臘文五種外語。
在語文學習上,他曾經說過一句名言:「要學好
外語,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
」民國成立之初,西學東漸之風大盛,他
對當時一窩蜂搶學英語的國內學生提出剴切告誡:「今人讀英文十年,開目僅
能閱報,伸紙僅能修函,皆由幼年讀一貓一狗式之教科書,是以終其身只有小
成。
」
為了說明背誦經典名著的實際效益,他將自己早年學習德語的艱辛過往,
毫無保留地公諸於世。
辜鴻銘說,他少年時期跟隨義父、英國商人布朗學習德語,既沒有課本,也沒有學文法、修辭,義父只要求他跟著誦讀歌德的大部頭長詩《浮士德》,然後規定他,必須把所有學過的內文一字不漏地背下來。
據他自己回憶,他每天背書背得苦不堪言,只能用度日如年來形容,幾度
差點崩潰放棄。
直到背了將近三分之一,才漸漸體會德語語法的表現方式;當
背到超過二分之一時,他開始了解單字和詞彙的意義;最後背完整部作品後,
他已經能夠全然掌握《浮士德》這部名著的完整意涵,以及那些暗藏於文字背
後的各種隱喻和境界。
不過,讓辜鴻銘感觸最深、以及收穫最大的卻是,他從《浮士德》這部巨
著中深刻體會到的那種和東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歐洲文化情懷,以及自己固有的
儒家思維體系和近代西方文明之間彼此交會衝撞、融合再生的那股澎湃洶湧的
激情。
那種從最初的語文學習發始,然後漸次深入到探索異質文化底蘊的美妙
過程,早已超越了語文學習的層次,對他而言這次意外的邂逅,反而讓他奏出
了一場智慧躍進與性靈昇華的美麗樂章。
語文是文明的藏寶匣,透過語文可以讓我們累積、典藏知識與智慧;語文
學習是一種技巧,背誦經典則是最快速、有效的語文學習技巧,可是當背誦的
經典內化為我們的知識和智慧時,就如潘劍英先生所說的,此時它已經超越了「技」的層次,進而轉換為人類靈性光輝的「道」的層次。
技,會因時間的流
逝而消失光芒;道,則是亙古恆遠的璀璨映照,歷久而彌新。
陸、革命性的中文學習新模式
現行部訂教學制度
1~6年級(國小)完全沒有古文訓練
7年級(國中1年級)
8年級(國中2年級)古文課程簡易、量少
9年級(國中3年級)
10年級(高中1年級)
11年級(高中2年級)必讀古文僅剩15篇
12年級(高中3年級)
建議學生自學新制:三階段自學時程與課程內容
3~5年級(國小)名家名詩144首
6年級(國小6年級)
7年級(國中1年級)經典名家古文
8年級(國中2年級)5年背誦50篇
9年級(國中3年級)奠定紮實基礎
10年級(高中1年級)
11年級(高中2年級)經史子集名著
12年級(高中3年級)兩年研讀2部
建構邏輯思維
鑑往知來・革故鼎新
現行我國中學國文課程是從國中一年級開始學習文言文,然後到高三為止
,經過漫長的六年時間,結業後絕大多數學生中文程度卻未見優化,反而從此
視文言文為畏途,能離多遠就避多遠。
這是因為長時間投入枝微末節的記問之學,早已歽喪了他們的向學之心,他們連文本中各個篇章的論述系統、思想精
髓都無法理解、體會了,又如何能夠掌握作者的心中所想呢?至於更進一步的
仰瞻先人遺風、學習前賢典範,以及蘊藉、涵養德行和典範移轉就更屬緣木求
魚了!
此外,在內容編排上,現今國中課程授課篇數和深度都明顯不足,更嚴重
的是,其中許多選文並不適合背誦;於是三年下來,多數學生連文言文的門檻
都未能進得,更遑論能夠親炙古文精華了。
一旦進入高中後,〈師說〉、〈廉恥
〉這些論述簡單的名篇已令他們備感艱辛惶惑,到了〈赤壁賦〉、〈蘭亭集序〉
此類探討人生觀和宇宙觀的篇章時,當然就更感覺到逼仄和窘迫了。
不過最嚴重的仍是在於教學方式的過於窄化和淺薄。
例如,在〈赤壁賦〉
一文中,有關水與月的舉例,從「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到「物與我皆無盡」的
思維更迭過程,其中含涉了作者多少心境起伏、生死交替的間關累卵!這些最
讓後人讀來感到痛徹心扉,也最能夠感人肺腑的篇章精髓和作者情懷,學生們
又如何能在「江水流逝,月有圓缺,天地間雖無一刻不在變化,而萬物與我的
生命卻又同屬無窮」的字詞語譯中感同身受,體會一二呢?
初級詩歌啟蒙・三年奠基
為了改進過去的錯誤學習時程設計,我們提出一項全新的研讀時程建議,
即提早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到五年級為止,每年背誦古典唐詩48首,三年共計
是144首。
學習時間每年12個月,每個月背誦4首,以小朋友的記憶能力,
每天大概只要10分鐘就可以輕鬆完成。
至於家長和學校老師則需肩負起帶讀
、陪讀和解說的任務,讓學生了解詩詞內容、文字意義,以及作者寫作的背景
和其中所含藏的寓意,或是各種相關的故事等等。
當然,老師和家長未必要做過多、過深的解讀,而是可以鼓勵學生透過便
利的網路平台,訓練自行查找問題和解答的能力,並且可以透過寫作和口頭報
告的方式展現學生學習成果,讓學生自主掌握學習的內容和進度,再藉由同儕
間彼此觀摩、討論、互動的作法,活化、優化中文學習方式。
尤其是家長,在本項自學計畫中更是扮演了關鍵角色,例如當小孩可以嫻
熟背誦一篇詩詞、文章時、可以說出詩詞、文章意涵時、可以說出作者寫作緣
由時、可以延伸講出作者其他個人小故事時,甚至是可以用一張圖紙畫出詩詞
、文章的意象時,務必請各位家長們隨時隨處給予各式不同的獎勵,口頭的嘉
勉、熱情的親吻擁抱、當然必不可少的實質禮物效果永遠是最好的。
國小名家唐詩背誦規劃
3年級第一冊48首每月4首星期一至五每天10分鐘。
4年級第二冊48首每月4首星期一至五每天10分鐘。
5年級第三冊48首每月4首星期一至五每天10分鐘。
預估名家唐詩背誦成效
奠定優異的中文基礎,帶動白話文學習成效,大幅提升中文程度。
從小訓練精緻、典雅的語文表達,培養未來職場從容應對能力。
刺激頭腦思維能力,強化邏輯建構能力,增益理性分析能力。
培養音韻節奏和諧美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氣質,涵養器識與襟懷。
中級經典古文・五年小成
接著立馬進入正式的文言文學習時刻。
這也是學生中文學習成敗的關鍵時刻。
我們主張,提早一年從國小六年級開始研讀第一冊經典古文,如此連續五
年直到高中一年級為止。
因為,這段期間正是孩童們記憶力最佳的時段,到了
高中二年級已經進入青年時期,學生記憶力開始逐年減退,而理解力則逐年遞升,男性學生尤其如此;這是生理學的必然,我們無法違逆,但是我們可以把
握並且善加利用。
五年中跟著本書的腳步,精讀、背誦50篇經典古文,如此必能為你紮下
堅實、深厚的文言文基礎,足夠做為你平時一般運用、或是日後進一步深入研
究的礎石。
因為,這50篇古文都是傳誦多年、最適合背誦,而且也是最能夠
奠定優異中文根柢的選文,再加上本書強調的「辜鴻銘背誦式學習法」,學生
們只要花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就能夠得到最大的成果和最高的效益。
在學習時間上,我們建議每學年上學期的10月到隔年1月,以及下學期
3月到8月,總計10個月每個月背誦1篇,一年10個月,背誦10篇。
其中
2月春節、9月剛開學,各放假一個月,讓學生也有休息時間,才不會造成壓
力。
經典古文背誦規劃
國小6年級第一冊10篇每月1篇(2、9月放假)每天20分鐘
國中1年級第二冊10篇每月1篇(2、9月放假)每天20分鐘
國小2年級第三冊10篇每月1篇(2、9月放假)每天20分鐘
國中3年級第四冊10篇每月1篇(2、9月放假)每天20分鐘
高中1年級第五冊10篇每月1篇(2、9月放假)每天20分鐘
預估經典古文背誦成效
奠定優異古文基礎,從此可以輕鬆駕馭各類文言文古書典籍。
習得名家古文表達技巧,可以快速、純熟的使用精煉、典雅的文字。
從古代名人的經驗與智慧中找到人生價值,建立理性健康的人生觀。
培養觀察、分析與抉擇的能力,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無誤的判斷。
打開古人智慧的寶藏,為下一階段深入研究做足充分的準備。
高級專書研讀・追求大成
利用國小三年級到高中一年級這八年記憶力最佳的時刻,透過背誦與精讀
方式紮下精實的文言文基礎,從此可以輕鬆駕馭各種體裁的文言文,不會再視
文言文為畏途。
不過,這並不是文言文學習告終的時刻,反而只是一個全新的
開始。
因為,真正的文言文學習殿堂的大門才剛剛開啟,你還必須入得門內,
繼續下一階段的鑽研,和古人真正對話,才能一探數千年來先賢先哲所遺留下
來的中文智慧結晶!
高二、高三這兩年則是決定每個學生中文學習成效能否進一步提升的關鍵
時刻,此時我們的建議是,利用這寶貴的兩年去追求中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同時也是透過中文學習建構個人思維體系的最佳時機。
即是找出四部你個人最
感興趣的經典專書加以精讀,可以就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四種分類中去挑
選,不需求多,但需求精。
此時的研讀方式,除了要了解文字字面上的意義外,更重要的是要抓出作
者的寫作主軸、篇章要旨,以及他的整體思想脈絡。
因此,在研讀之中,你必
須做好適當的筆記摘要,以及理性的分析解讀,最後還要加上你個人的評價與
判斷作結,這樣才能說是完成一部經典的研讀。
在這個階段,學生除了過往的研讀方式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將所選讀
的這幾部經典全都融會貫通,然後挖掘出經典的中心思想、名言佳句,找尋文
章對當時社會國家的影響、在今日社會的價值等等。
當然,如果因為研讀的精
典夠多,你還可以將不同的經典做出彼此同異的分析解讀,甚至月旦高下,那
又是中文學習的另一番境界了!
由於我國有名的古代經典實在太多了,所以老師建議同學們可以以下列比
較耳熟能詳的最為選讀的參考,不過,還是以自己喜歡、有強烈閱讀興趣的為
對象,閱讀成果會更好一些。
至於這些古籍在坊間的書局都有,而且版本眾多
,所以請同學不要透過網路隨意購買,還是親自走一趟書局,從書架上把充滿
書香的文本請下來,然後一本、一本的翻閱比較,然後挑選一本印刷精美、字
體適中、閱讀容易、註解詳實、注音明確,尤其最重要的是,白話翻譯順暢,
不會詰屈嗷牙的就對了。
至於價錢就不要太計較了!相信我,她會跟著你一輩
子的。
古籍專書研讀規劃
高中2年級自選簡易專書1至2部全年精讀每天30分鐘
高中3年級自選深度專書1至2部全年精讀每天30分鐘
預估古籍專書研讀成效
正式進入古籍殿堂,從此優游古今,無所窒礙。
深入經典核心,建立該部經典嚴謹、縝密的思想體系,終身受益。
藉由名人的思想體系,可以快速建構自我的邏輯思維系統,成一家之言。
在人生旅途上,可以談笑用兵、優雅從容地解決各種疑難雜症。
重要的經典推薦
經部:詩經、春秋左氏傳。
史部:史記列傳、戰國策、國語、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子部:老子、論語、孟子、荀子、墨子、韓非子、孫子兵法。
集部:楚辭、李太白文集、昌黎先生集(韓愈)、白氏長慶集(白居易)、
陶淵明集、杜工部集(杜甫)、柳河東集(柳宗元)、東坡全集、歐
陽文忠公集(歐陽修)等等。
※當然同學們也可以自己挑選,或請學校老師推薦名家作品,未必要依照上面的推薦書單。
柒、學習白話文的省思
繁花盛開的白話文學
現代人每天睜開眼睛就與白話文為伍,每個人都用白話文溝通、互動,白
話文早已充斥你我生活周遭,白話文還需要學習嗎?當然!白話文在華人地區
已經流行了一百年餘,也已經成為當今華語語文主流,在這短短的一百年中,
白話文快速發展,不但突破以往舊有文言文無法做到的淺顯易懂,同時更帶出
一番清新流暢的氣象,就像九天直下的飛流,快速、直接,而且明確可感。
從民國初年白話文剛剛起步時的朱自清、徐自摩、魯迅、林語堂,到張愛
玲、白先勇、余光中,再到齊邦媛、龍應台、余秋雨、蔣勳、黃春明等等,都是白話文學的翹楚,他、她們把淺白的文字化作天邊五彩的雲霞,各自璀璨一方天幕,把白話語文的美麗多彩一重重地堆壘上三十三天。
就算白話文看似已經走到了巔峰,但是藝術永遠會有新的樣貌出現,語文
當然也不例外,只要我們繼續使用它,就一定會有一批批新生命在這個園子裡
繼續發芽、成長。
多看多思,以量取勝
雖然本套叢書是以文言文教學為宗旨,但是我們並沒有排斥白話文的學習
,畢竟現在是白話文的時代,而且我們推廣學習文言文的最終目標,並不是要
打壓白話文,反而是要提升台灣學生的白話文運用能力。
因為經由各種實際教
學驗證,學好文言文對提升白話文的運用能力具有顯著而且正面的效應。
因此,我們提出這套經典古詩和經典古文教材的用意,就是要讓使用中文
母語的學生,都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奠定優異上
乘的中文基礎,然後將節省下來的時間拿來做為大量閱讀白話書籍,或是其他
科目的研讀之用。
因為,當學生具備好優質的語文基礎後,他本身擁有的絕佳
閱讀能力,一定會帶動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與效果,這是現有中文教學方式和
課程內容所無法達成的高難度目標。
至於白話文的閱讀內容與範疇,就無需只限於單一的文學性讀物了,除非
你將來要選擇語文學系就讀,否則對一般非語文學系專攻的同學而言,此時,
應該把視野放大。
因為紮實的文言文訓練,早已為你奠下良好的中文基礎,所
以白話文的閱讀應該朝知識性的內容為主,而且還要採取大量閱讀,盡情瀏覽
的方式進行。
舉凡各種科普知識、歷史地理、商業法律、金融保險、建築視覺
、宇宙天文、自然生物、物理化學、醫學科技、邏輯哲學、金庸武俠、飲食旅
遊、音樂電影、育嬰長照等等,只要喜歡,都可以自行閱讀,無須限制。
除了專書閱讀之外,雜誌、期刊、報紙、各類電子媒體等等,也都是最新
資訊來源,只怕沒時間、沒體力,不怕沒資訊、沒消息。
此時,最須斟酌的反
而是你該如何做出最正確、最合適的選擇?
《導讀:如何使用本套自學叢書》
九大項目・各具功效
敬謹遵行・誓必成功
一、【篇章解讀】
編輯目標
/抓緊關鍵資訊:文章寫作時間、地點、緣由、目的、旨趣,以及時代背
景等諸般因素,予以精簡、合度的整理。
/挖掘作者想法:讓學生於最短時間內,進入作者內心深處,找出作者的
寫作目的,以及文章論述主軸。
研讀要領
/課前準備:熟習作者所處時代的大環境、小環境等時代背景。
可以上網
查找當時國內外形勢、政治發展、社會現象,文化活動等等相關議題,
以強化自己的史實認知。
/將心比心:從作者的角度去閱讀這篇文章,體會作者寫作當下的心境,
才能快速和作者融為一體。
二、【發現作者】
編輯目標
/認識作者的基礎資料:字、號、籍貫、生卒年齡等。
/認識作者的特殊生長歷程。
/認識作者的仕途發展。
/認識作者對當時及後世的影響。
/認識作者的寫作風格與特色。
研讀要領
/了解作者生存年代,以及同一時期有哪些重要人物,彼此之關係等等。
/了解作者成長和仕途發展歷程,可把重點放在對其日後生涯造成重大影
響、以及對其個人人生觀帶來重大改變的關鍵事件上。
/了解作者身上發生過的小故事,尤其是那些可以凸顯作者人格特質的故
事,這些都是寫作時最好的引證材料。
/了解作者的文章風格、筆法特色、重要著作等,對當時及後世政壇、文
壇有何重要影響。
三、【文本背誦】
編輯目標
/嚴選中國歷代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古文作為研讀範文。
/選文要求:內容豐富多元、主題清晰明確、論述精闢獨到、文字典雅優
美、音韻和諧流暢、情感真摯誠懇、器識恢弘博大,以及影響後世深遠
的文章,尤其是具備上述元素越多者越優先。
研讀要領
/了解文章中的生字和生詞:先查明原意,再了解它們在本文中所代表的
意涵。
/先一句一句念熟,同時對照「文意會通」,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務必要
做到,當下就能以白話口語順暢無阻地說出整句話的文意。
/以段落作為背誦分割,一段背誦完畢再背誦下一段,直到全篇背熟為止
。
每當全篇文章可以一次背誦完畢,就在紀錄卡上記下背誦日期。
/每篇文章背誦十次完成之後,請自行做一次總驗收,找個時間默寫,默
寫無誤,當場再將文章以白話口語一句一句翻譯一遍。
如能順利完成,
這篇文章的研讀就算大功告成,功德圓滿了。
四、【文意會通】
編輯目標
/屏棄字詞翻譯:不讓學生掉入字、詞翻譯的陷阱。
/採取文意翻譯:讓學生能夠完全了解文章的意涵。
研讀要領
/搭配原文:原文一句,當下文意會通就跟著一句,都要大聲唸出來。
/熟能生巧:原文背熟,自行即席白話口譯,自己能夠全然了解文意,旁
人聽後也能秒懂。
五、【通關注釋】
編輯目標
/化繁為簡:精準明確解讀字詞,不浪費學生研讀時間。
/以逸待勞:只針對特殊生、僻字詞加以解說,不做過深、過繁解讀。
研讀要領
/認識、了解、熟悉生字、生詞,要做到會讀、會寫、會用。
/不要掉入字音、字形,尤其是字詞解釋的陷阱,而是要了解生字、生詞
在整句文意中字面上的意義,以及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延伸寓意。
六、【解構應用】
編輯目標
/多面向探討、解讀、分析文章。
/挖掘文章隱含的寓意,以及作者內心暗藏的情愫。
/分析文章對當時即後世文壇、社會、國家的相關影響。
/引導學生追尋文章思維脈絡,訓練學生邏輯建構能力。
/帶動學生打開思路,突破侷限,引爆全新創意發想。
/揀擇文中重要名言佳句,供學生強化背誦。
研讀要領
/先研讀本書【解構應用】的內容,以此做為參考和導引,然後再自行嘗
試解讀、分析全篇文章。
可依循下列項目逐一探討:
(一)文章布局有何特色?
結構縝密,跌宕起伏。
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段落分隔,合情合度。
首尾呼應,一氣呵成。
(二)主題論述有何特色?
論點精闢,見解獨特。
分析透徹,面面俱到。
引證舉例,貼切鮮活。
正反互用,論證有力。
(三)遣詞用字有何特色?
字斟句酌,費心雕鑿。
信手拈來,自鑄新詞。
行雲流水,自然天成。
佳句連連,令人驚豔。
(四)情感表達有何特色?
至情至性,大愛感人。
澎派洶湧,激盪人心。
娓娓道來,意蘊悠遠。
款款深意,幽怨暗藏。
/其次,和其他同類型或相關性文章一起比較、分析,以刺激靈感,激發
創意,並透過天馬行空,自由發想的方式,打造出屬於你自己獨有的、
沒有疆界、沒有藩籬的魔幻世界,作為個人寫作的獨門武器。
/最後,複習、熟背文章裡最重要的名言佳句,並且自我練習模仿造詞、
造句,運用在平日的寫作上。
七、【問題探索】
編輯目標
/以多元性題目,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以分析性題目,引導學生的思辨力。
/以開放性答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以申論性答案,訓練學生的寫作力。
研讀要領
/不要偷懶,不要敷衍,也不要急著下筆;拿出最大的誠意,用心用腦,
把每一道題目仔細閱讀清楚,然後思索答題大綱,先把大綱擬妥,然後
蒐集相關資料,再依據大綱縝密作答。
沒有標準答案,可以天馬行空,
可以無中生有,但是要有中心思想,而且還要符合邏輯思維。
/每一道題都要落實作答,然後把答案交給班導師,或國文老師,請他們
批閱,並請他們寫下評語供你參考。
/將老師批改後的卷子重新檢討一遍,並和老師請教改進之道。
/最後把成果獻給父母親,順便請父母大人打賞。
八、【延伸閱讀】
編輯目標
/挑選同類型文章,讓學生可參照閱讀。
/挑選相關性文章,讓學生可比較分析。
研讀要領
/尚未研讀過的文章,可利用空閒時間先行瀏覽,以建立初步印象。
/當同類型文章、相關性文章都研讀過後,即可仿照【問題探索】的命題
方式,從中自行創造題目,並自行做答。
同樣的也把答案卷交給班導師
、國文老師,家長等等。
九、【靚講堂之機心深讀】
編輯目標
/找出類比文章,以實例對照引導同學進入文章核心。
/嚴選名言佳句,以前人智慧協助同學建構邏輯思維。
研讀要領
/首先,自我要求將經典文章背誦嫻熟,並能融會貫通全篇文章意涵。
/其次,將【問題探索】中的題目一一仔細作答,然後把你自己所寫的答
案和【靚講堂之機心深讀】內容做一對照,看看你的答案有哪些不同?
有那些不足?又或有哪些是勝出【靚講堂之機心深讀】的?
/最後,研讀書中所附的【中外名言佳句】,將它們和文章內容加以結合
,找出彼此之間的關聯性,然後將它們全都背下來,做為你日後文章寫
作的典範,以及個人立身行事的標竿。
《給學校、學生和家長的建議》
給國小、國中、高中同學的期許
國小3-5年級:名家唐詩144首。
國小6年級:加上經典古文10篇。
背誦完成,你已經文質彬彬,高人一等。
國中1-3年級:加上經典古文30篇。
背誦完成,你已經識見超卓,出類拔萃。
高中1年級:加上經典古文10篇。
背誦完成,你已經氣宇軒昂,獨霸一方。
高中2-3年級:加上經、史、子、集4部。
精讀完成,你已經雍容大度,天下無雙。
你不相信?那請你去各大專院校中文系問問:
貴系有幾位畢業學生背熟了144首名家唐詩?
有幾位畢業學生背熟了50篇經典古文?
又有幾位畢業學生精讀過2-4部經典古籍?
給國小、國中、高中校長的話
你們的肩上扛著數百萬台灣學子的未來
你們的頭上也頂著千鈞萬鈞的壓力
你們的決定可以讓老師教學沒有後顧之憂
你們的決定可以讓學生學習快樂無邊
你們只需擁有前瞻的眼光和捨我其誰的道德勇氣
大膽選用《21世紀新編古文誦止》叢書
給國小、國中、高中國文老師的話
不必再為學生成績不好而擔驚受怕
不必再為學生程度不佳而憂傷自責
不必再為教學繁冗瑣碎而形容枯槁
有了全新的教材和有效的方法
你們只需要放膽的去教和從容自在的啟發學生
給國小、國中、高中學生家長的話
你期盼子女的行止雍容典雅嗎
你期盼子女器識恢弘、氣宇軒昂嗎
你期盼子女思維縝密、邏輯清晰嗎
有了21世紀新編古文、唐詩範本
你們只需要
適時的鼓勵和真情流露的溫暖抱抱
第1篇座右銘東漢/崔瑗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昭明文選》。
銘是文體的一種。
古時候將歌頌天子令德的文字銘刻在器物上面,例如鼎銘、盤銘;秦漢以後也有刻在碑石上面的。
刻銘的作用原本是歌誦讚揚,後來又兼有策勵警惕的意味,因置放在座位右邊的桌上,所以稱為座右銘。
本文作者崔瑗的哥哥崔章被人所殺,崔瑗親手殺死對方,為兄復仇,為逃避官兵捉拿,因此亡命天涯;後來適逢皇帝大赦天下,才回到家裡。
本文就是崔瑗大赦回家後作的,目的是要警惕自己,策勵來茲。
座右銘始作於崔瑗,後來陳子昂、白居易等人都有續作,不過都沒有崔瑗這篇有名。
【發現作者】
崔瑗,字子玉,東漢安平,今河北安平人。
出生於東漢章帝,卒於東漢順帝時,西元77年-142年,年66。
崔瑗出身官宦世家,父親崔駰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
崔瑗曾經追隨賈逵學習天文曆法和易經,而且還擅長書法,被尊為「草賢」,是有名的書法家。
崔瑗曾經擔任汲縣,今河南衛輝市的縣丞,在任七年期間,帶領百姓將荒地開墾成良田,並且興建大型灌溉水渠,讓汲縣百姓衣食無虞,後來還做成詩歌讚頌他:「天降神明君,錫我慈仁父。
臨民布德澤,恩惠施以序。
穿溝廣溉
灌,決渠作甘雨。
」
【文本背誦】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綱①。
隱心而後動②,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③。
在涅貴不淄④,曖曖內含光⑤。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⑥。
行行鄙夫志⑦,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文意會通】
不要議論他人的短處,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
施恩惠給他人之後就不要再念念不忘,當我們接受他人的恩惠時,則要常記心頭,圖思回報。
世俗的虛名不值得羨慕,只有「仁」字能夠做為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
做事前如果自忖可以不違良知,就放心去做,做完以後縱使有人加以誹謗中傷,又有什麼關係?不要讓虛名超過自己真正的實力,不誇耀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仍有不足之處,這才是聖人所稱誦和讚揚的德行。
身處黑暗污穢的環境,貴於能夠不被污染,平日行事要盡量低調,千萬不要鋒芒外露。
柔弱的人或物,因為柔軟不易被折毀,往往成了最後得以存活的一族,所以老子一向都主張立身行事不可過於剛強。
只有識見淺薄的人才會剛愎行事,至於處事從容不迫的人,因為遇事都能深謀遠慮,思量再三,所以日後的成就是不可限量的。
說話前宜三思,千萬不要口出惡言,誤己傷人;飲食則要有所節制,千萬不可暴飲暴食,戕害身體。
只要心中知足常樂,就不會因貪得無厭而招來不祥之事。
各位女士、先生如果能夠依照本座右銘所列述的內容付諸行動,不間斷,不偷懶的話,久而久之,你的美名就會像花香一般傳揚天下四方了。
【通關註釋】
①紀綱:指準則、規範。
②隱心: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能考慮清楚,不會違背道德、法律,然後再去進
行,就是三思而後行的意思。
③守愚聖所臧:守愚,知道自己仍有不足之處,隨時保持謙沖自牧的心態,
不誇耀,也不張揚。
聖,聖人。
臧,讚賞、表彰
④在涅貴不淄:涅,黑色,借指污穢的環境。
淄,一種礦物,可做成黑色染
料,在此當動詞用,作污染解釋。
⑤曖曖內含光:曖曖,陽光被遮蔽,看不清楚的樣子;和守愚的意思相同。
內含光,指內心充滿睿智而不表現出來。
⑥老氏誡剛強:老氏,指老子李耳,春秋時代道家創始者,主張清靜無為。
⑦行行鄙夫志:行行,指脾氣暴躁,行為暴力。
鄙夫,指沒有知識的粗人。
【解構應用】
人難免都會犯錯,只要知錯能改就可以原諒他了。
所以《左傳》裡也說
:「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本文的作者崔瑗,他本身還是個讀書人,所以孔老夫子的仁愛與忠恕思想
,他一定自幼誦讀,耳熟能詳。
可是因為自己的哥哥被外人殺死了,他還是無
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忘了家教,忘了國法,更忘了社會道德的存在,一氣之下
把對方也給殺死了。
可是,報了殺兄之仇的崔瑗並沒有因此得到內心的滿足,反而必須逃離家鄉,四處躲藏,過著不見天日的悲慘生活。
《舊約全書》說:「隱忍不怒的人,勝於勇者;修己治心的人,勝過攻城
掠池的將軍。
」這句話清楚的告訴我們,不隨便亂發脾氣是一件極其重要,但是又極不容易做到事情。
因為當一個人的情緒來的時候,理智往往就像是一個無知的小孩,傻傻地站在旁邊像個旁觀者無所作為。
只有在事情發生了,大錯鑄成了,它才帶著一副懊悔、哀傷的面具回來向你請罪,可是這時候早就木已成舟,無法挽回了。
所以崔瑗的這篇〈座右銘〉非常值得我們研讀、深思,並且把它拿來當作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範,以及做事的準則。
不管在任何場合,任何時刻,只要我們準備有所決定、有所行動的時候,就在心裡把它拿來默念一遍,提醒自己要「隱心而後動」,千萬不要做一個「行行鄙夫志」的莽撞之徒。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隱心而後動。
」
「守愚聖所臧。
」
「在涅貴不淄。
」
「曖曖內含光。
」
「柔弱生之徒。
」
「守愚聖所臧。
」
「行行鄙夫志。
」
【問題探索】
一、同學們!你是否曾經也有過這種,因為一時的壞脾氣而做出不當的行為?
例如父母親不買「哀鳳」給你就大吵大鬧,然後三天不吃飯,卻躲在房間
裡吃seven的限量麵包;一個禮拜不跟爸媽講話。
如果有的話,請你在背
誦過這篇〈座右銘〉後,先到父母親前面背誦給他們聽,然後再向他們道
歉,告訴他們你之前的行為是錯誤的,從今天起你會依照〈座右銘〉的內
容改進自己的作為,最後再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
二、同樣的作法,請你到學校向從前曾經被你發過飆,被你爆罵過的老師或同
學一一道歉,賠罪,並且背誦這篇〈座右銘〉給他們聽。
同時,也可以邀
請他們和你一起背誦,然後把〈座右銘〉寫成大字報,貼在班級的布告欄
上,作為全班一起遵守的班級公約。
三、英國作家柏頓在《憂鬱的解剖》書中說:「自制是金光燦亮的馬韁。
」印
度詩人泰戈爾在《戈拉》書中則說:「頂不住眼前的誘惑,便失掉了未來
的幸福。
」的確,克制自己的慾望、脾氣都是很困難的,必須要有超人的
意志力才能做到;但是,就是因為困難,所以只有成功的人士才能做到。
請你以「我真的後悔了」為題,寫作一篇你曾經犯錯的親身經歷故事,作
為自我檢討,並且提醒自己不要再重蹈覆轍。
文長以六百字為原則。
【延伸閱讀】
習慣說(本書第7篇)清/劉蓉
為學一首示子侄(本書第10篇)清/彭端叔
勤訓(本書第11篇)清/李文炤
華盛頓傳美國/約瑟夫・艾利斯著
第2篇陋室銘唐/劉禹錫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全唐文》。
據民間傳說唐穆宗長慶四年,西元824年,劉禹錫因永貞革新運動失敗,被貶到和州擔任通判,依規定可以分配三房三廂的宿舍,當地知縣刁難他安排他到城南江邊的三間宅邸居住,劉禹錫看到江景很是歡喜,就在們上貼了一副對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知縣聽說後很生氣,就把他遷到城北兩間房的小宅,因小宅面臨德勝河,兩岸垂柳如畫,於是他又寫了一副對聯「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貼在門口。
知縣看了又是一肚子氣,再度把他遷到沒有江水,沒有垂柳的城中吵雜地區,而且只有一間房子,一張桌子,一張椅子和一張床舖。
看到簡陋的小室一間,劉禹錫一肚子鳥氣,於是當場就寫下了這篇千古留名的短文〈陋室銘〉。
文章寫成後,還特別邀請當時的書法名家柳公權書寫,並勒刻於碑上,置於屋旁,供往來民眾參觀瀏覽,一時之間文名更盛,相對的,此時知縣大人反而成了刻薄刁難,落井下石的超級小人了。
【發現作者】
劉禹錫,字夢得,唐河南洛陽人。
出生於唐代宗,卒於唐武宗時,西元772年-842年,年71。
劉禹錫早年仕途順遂,他於德宗年間和柳宗元一起考上進士後,就被派任為太子校書、監察御史等職,並且因學問淵博被舉薦為博學鴻詞。
後來因為參與唐順宗的永貞革新運動失敗而遭到貶謫。
在文學上,他和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人都是古文運動的推動者
,主張以散文取代六朝駢文。
在詩歌上他和白居易唱和交好,當時人們並稱為「劉白」,白居易則尊他為「詩豪」。
【文本背誦】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①,閱金經②。
無絲竹③之亂耳,無案牘④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⑤,西蜀子雲亭⑥。
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意會通】
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神仙居住其中,這座山就會享有盛名;水不一定要很深,只要有蛟龍潛藏其中,這條河就會顯現靈異。
就像我現在居住的這間陋室,只留存著我平日遠播四方的德望而已。
碧綠的苔蘚爬上了石階,房子四周的綠草映入門簾,讓我隨時都能與大自然為友。
平日往來談笑的好友,都是有學問的讀書人,而不會有目不識丁的俗世之人。
在這裡,我可以彈奏素琴,閱讀經典。
沒有低俗的音樂打擾我的安寧,也沒有官府文書讓我勞神煩心。
就好像諸葛亮躬耕南陽時期所住的草廬,又如揚雄困蹇時期苦讀詩書的草玄亭一樣,它們就像孔老夫子所說的:是一個具有高尚美德的君子所居住的地方,又怎麼會鄙陋粗俗呢!
【通關註釋】
①素琴:素雅沒有精美雕飾的古琴。
②金經:本指佛經而言,在此泛指一切經典古籍。
③絲竹:絃樂器和管樂器,泛指所有音樂。
在此指低俗的音樂。
④案牘:公文、文書,借指繁忙倥傯的公務。
⑤南陽諸葛廬:諸葛亮未出仕前,躬耕於南陽,結茅廬而居,後來劉備三顧
茅廬才把他延請出來。
⑥西蜀子雲亭:揚雄幼時家貧,刻苦自學,成為辭賦大家,其故居後人稱為
「草玄亭」。
【解構應用】
俗話說: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劉禹錫這位文壇大老被貶到和州,並非是因為他貪贓枉法,有礙官箴;而是因為他積極改革,得罪權貴。
一個有理想、有抱負,還有彬彬文采的政壇人物,竟然也會給一個七品縣令剋扣刁難,這只能說是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吧!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不是當年這位地方官的短視與刻薄,我們今天或許就看不到這篇膾炙人口的精品短文了,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大概
就是這個道理吧!
一間小宅,一間破屋,代表的是仕途上的落馬失意,是世俗上的卑微不堪
,也是人生旅途上的坎坷歧路。
屋宅可以破陋,但是心志不可銷蝕,心境更不可沉淪遷移。
此時此刻,只有曠達無礙的襟懷,只有涵養多年的氣度可以不被左右,不被拘限,還可以引領他走出世上的闃暗,走出心中的陰霾。
於是,念由心轉,相由心生。
劉禹錫把世俗人們眼中的一間陋室,化做為諸葛亮的草廬,揚子雲的書齋;朗朗的讀書聲中、往來鴻儒的談笑聲中,外人看到的卻是劉禹錫身上那股溫馨和煦的道德芬芳,就連階上的苔痕,門外的綠草都霎那間鮮活了起來。
最後,連一向莊嚴肅穆的孔老夫子都要為他鼓掌叫好了呢!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
孔子云:「何陋之有?」
【問題探索】
一、請於背熟〈陋室銘〉後,將你自己的房間仔細觀察、分析,然後給「她」
取個名字,像是〇〇陋室、〇〇草廬、〇〇亭、〇〇居.......,什麼怪名都
可以,沒有任何限制,但是一定要符合你個人的形象與特質;否則每個宅
男都想取名為「子瑜窩」了!
二、請依據劉禹錫〈陋室銘〉的文字、句法模式,以「電玩銘」為題,寫作一
篇銘文。
內容可以歌頌電玩,也可以批判電玩,或是哀悼電玩,只要精彩
有料,就算成功。
除了在家自嗨,也可以拿到學校和同學們共享。
三、莎士比亞在《戲劇集》裡說過:「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流傳到久遠
。
」《論語》〈里仁篇〉也說:「德不孤,必有鄰。
」在古人的眼中,美德
似乎被看做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請你仔細思考自己身上具備那些特
殊的美德?先將不同的美德項目一一列出,然後在底下註明,有哪些具體
的行為表現可以證明,最後再挑出裡面分數最高的三項,以這些美德的項
目作為自己日後加強和改進的參考,讓自己成為一個道德芬芳遠播的有德
之人。
【延伸閱讀】
座右銘(本書第1篇)東漢/崔瑗
愛蓮說(本書第4篇)北宋/周敦頤
五柳先生傳(本書第5篇)東晉/陶淵明
第3篇四時讀書樂元/翁森
【篇章解讀】
這四首七言古詩選自翁森的《一瓢稿》。
全詩旨在描寫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讀書之樂。
每首詩先從四季時令景色入手,其次說明作者讀書當時的周遭環境場景,最後述說讀書的快樂情狀和緣由。
全詩用字淺顯流暢,卻寓意深藏,值得玩味再三。
本詩雖然沒有像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一文中,把讀書之後有所心得的喜悅「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給描繪出來,但是透過白描手法,將讀書本身就是一種快樂的境界,自然、平實的鋪陳而出,看似簡單,卻是另有一番天地。
同學們平日為考試而讀書,心中擔負的有父母親的期望,有對未來的迷惘
,還有功課分數的壓力。
在這種情形之下,讀起書來如何會有快樂可言?趁著研讀《二十一世紀新編古文誦止》的時刻,拋開一切世俗想法,為自己的夢想而讀,試著讓自己融入作者的情境,把古人一生的經驗成果,在短短的數小時內,轉換成自己終身受用的人生智慧。
豈不快哉!
【發現作者】
翁森,字秀卿,號一瓢,今浙江仙居人。
生、卒年不詳,大約是在宋末元初年間。
根據《翁氏宗譜》的記載,翁森曾經於元朝至元1271-1294年間,在家鄉創立「安洲書院」,取宋朝大儒朱熹的「白鹿洞書院學規」做為典範,親自講學授徒,共有學生八百餘人。
【文本背誦一】春天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①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為有讀書好。
②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文意會通一】春天
山光照著窗外欄杆,流水圍繞屋外走廊;從祈雨壇踏青回來的路上,大夥
兒沿路高歌歡唱,歌聲和著花香在春風裡蕩漾。
枝頭嗚唱的小鳥也成了我的好友;飄落水面的花朵,多彩繽紛,也成了大自然美麗的篇章。
千萬別虛度了美好時光,任令青春流逝;人生只有讀書最快樂了吧!
到底春天時節讀書有多麼快樂呢?連窗前長滿了綠草都忘了剪除呢!
【文本背誦二】夏天
新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暉。
③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
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文意會通二】夏天
新長的竹子已經遮蓋過屋簷了,桑樹的綠茵圍繞在房子四周;太陽照進屋
內,讓我這幽靜的小書房頓時明亮了起來。
我利用漫長的白晝用功吟誦詩書,我讀書的聲音才剛剛停歇,樹上的知了已經迫不及待地接續著高聲鳴唱了。
每當我讀到夜深時分,燈花正要燒完之際,螢火蟲立刻打著小燈籠來到了我的幃帳之中,為我點燈照明,伴我讀書。
炎炎午後讀累了,就把自己裝作是羲皇的好友一般,在北窗之下乘著涼風小睡一番。
能夠如此悠閒,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早已熟悉了讀書的樂趣啊!在夏天讀書為我帶來無窮無盡的快樂;趁便拿出瑤琴,在和煦的南風中彈奏一曲,人生夫復何求啊!
【文本背誦三】秋天
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菊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⑤
進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⑥
讀書之樂樂淘淘,起弄明月霜天高。
【文意會通三】秋天
昨晚前院已經傳來了秋風清掃落葉的聲音,圍籬邊的菊花也已經盛開了,花叢中傳出陣陣蟋蟀的唧唧聲。
不知不覺中,秋意已經佈滿了整座山林,天地間也彌漫著一片清虛空寂的氛圍,秋天真的已經來了。
還好我的床邊還留有一盞小燈,在秋夜裡伴著我的讀書聲,在如此清靜涼爽的秋夜裡讀書,思緒澄明,腦袋清新,讀起書來更是功效倍增呢。
在清靜涼爽的秋天裡讀書,真是快樂啊!讀累了還可以暫時起身在霜天之下,學習大詩仙李白對著明月跳起舞來呢!
【文本背誦四】冬天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⑦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⑧
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⑨
【文意會通四】冬天
寒冬裡,樹葉凋零,江水落盡,千山裸露,在此蒼茫一片的宇宙之中,讓我看到了真正的自我(本性)。
夜裡坐對書本,寒風吹動燈火映照在牆上,乍看之下,好像是牆壁不停地在躍動一般;夜半時分,讀累了起來高歌一曲,才發現大雪早已蓋滿了屋頂。
地上冒著熊熊火焰的小爐子,正烹煮著茶水;房子四壁都堆滿了圖書,中間只有我一個人坐擁其中,快樂、滿足的繼續努力用功。
冬天裡讀書的快樂要到那裡去尋找呢?古聖先哲也透過書本告訴我們:就像院子裡剛剛綻放的數朵梅花一樣,即令是在風雪嚴冬裡,也要吐蕊開花,一展丰姿,因為上天原本就有好生之德啊!
【通關註釋】
①舞雩:古代一種求雨的祭典,引申為求雨時的祭壇。
②韶光:原指春天的時光,引申為青春年華的美麗歲月。
③朱暉:紅色、明亮的陽光。
④北窗高臥羲皇侶:北窗高臥,意指悠閒自適。
羲皇,伏羲氏。
⑤不覺商意滿林薄:商意,秋意。
薄,充斥、滿布。
⑥短檠:低矮的燈架。
在此指燭火。
⑦真吾:佛家語。
原文是真我,引申為本性。
⑧坐對韋編燈動壁:韋編,指書籍。
燈動壁,其實是燈火的火焰在晃動,讓
人產生錯覺,以為是牆壁在晃動。
⑨天地心:易傳:「天地之大德曰生」。
因為上天原本就有好生之德,所以
會珍惜、保護大自然界的所有生命。
就像一株梅花,即令生長在大雪紛飛
的嚴冬裡,上天也會給予它開花結果,以及生存、成長的權力。
【解構應用】
看到翁森讀書真的是好快樂啊!一年四季,不管是和暖的春天,炎炎的夏日,涼爽的秋夜,甚至冰天雪地的寒冬裡,他都可以勤讀不倦,這除了與他個人後天的興趣有關之外,應該和他先天的基因關係更大吧!
現在透過科技檢驗,我們終於知道答案了。
原來我們的腦袋還分為左腦和右腦兩種思考模式,其中左腦發達的人,擅長語言文字的記憶;至於右腦發達的人,他們比較善長於圖像和符號的記憶,對藝術、情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具有比較直覺的認知能力。
所以,生活在中國古代的人,如果他是屬於左腦發達的人,那麼他一定會是科舉考試的常勝軍,就像蘇軾、蘇轍兩兄弟一樣,年紀輕輕就考上了進士。
更何況在翁森那個年代,讀書人只要讀語文一科就夠了,沒有數學、英語
,更沒有物理、化學和生物;所以念起來比我們現在的學生實在是輕鬆太多了
。
相較起來現代的學子們還真是滿了不起,也滿厲害的呢!
不過,老天爺也沒有虧待現代的學生,今天電腦科技的進步已經彌補了許多精力和時間上不足,例如繁複的計算過程、紛雜的資料蒐集整理等等,都可以藉由電子工具在數秒鐘之內完成。
因此,面對全新的二十一世紀,我們要有全新的學習模式,該省略的就大膽跳過,不需浪費心力在上面;但是應該記憶的,就一個也不能少。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費時最少、耗力最少,但是效益卻最大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在資訊多元、爆炸的時代安穩快樂地存活下來。
因此,今天我們的中文教學也必須改弦更張,一定要跳脫以往重視字音字形、注釋翻譯的枝微末節,轉移到注重文章意涵,理解文章邏輯發展的脈絡,
進而刺激發想創意。
能夠做到這樣,你的中文學習就算是大大的成功了,而且它還會進一步帶動你的其他科目的學習情緒,以及大幅增進你的學習成效,讓你脫胎換骨成為一名名符其實的學霸、考場達人和職場菁英。
當你用心把本書的五十篇文章背熟後,相信你也一定能像翁森一樣,在嚴寒的冬夜裡讀書時,可以從屋外綻放的數朵梅花裡,體會到易經書中「上天有好生之德」的說法,那種把書給讀通了的快樂,又豈是言語所能形容於萬一的呢!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
「蹉跎莫遣韶光老。
」
「綠滿窗前草不除。
」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
「北窗高臥羲皇侶。
」
「瑤琴一曲來薰風。
」「籬菊花開蟋蟀鳴。
」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
「起弄明月霜天高。
」
「木落水盡千崖枯。
」
「迥然吾亦見真吾。
」
「坐對韋編燈動壁。
」
「地爐茶鼎烹活火。
」
「數點梅花天地心。
」
【問題探索】
一、請模仿翁森的〈四時讀書樂〉筆法,以「四時營養午餐樂或苦」為題,寫
作四首七言打油詩,每首四句,分別描寫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享用
學校營養午餐的快樂或痛苦。
二、中文是個非常特殊的語言,因為歷史悠久,著作豐富,往往同一個景、物
,或現象就可以用許多不同的說法或意象來表達。
例如春天,就可以說成
桃紅柳綠,夏天可以說成石榴薰風,秋天可以說成寒蟬淒切,冬天則可以
說成木落水盡。
請你上網查找有關四季意象的代表性花卉植物、自然景觀
,以及民間節慶等等,然後把它們一一記錄下來,並且記熟,作為日後寫
作文章的參考資料。
這個作法對提升寫作能力效果奇佳,同學們一定要試
試看喔!
三、《易經》〈革篇〉說:「天地革而四時成。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也說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的確,由於大自然的運行不輟,因
此才有四季的產生,而由於四季的不同,才帶給這個世界繽紛多彩的風景
。
請以「我最喜歡的季節」為題,寫作一篇文章,說明你喜歡它的理由。
文長以六百字為原則。
【延伸閱讀】
勤訓(本書第11篇)清/李文炤
秋聲賦(本書第27篇)北宋/歐陽修
春民國/朱自清
吃冰的滋味民國/古蒙仁
故都的秋民國/郁達夫
白馬湖之冬民國/夏丏尊
第4篇愛蓮說北宋/周敦頤
【篇章解讀】
本文選自《周濂溪集》。
北宋神宗熙寧五年,西元1072年,周敦頤在廬山連花洞創辦濂溪書院,
自號濂溪先生,並且以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質,寫下了這篇曠世名作。
作者分別從蓮花生長的環境,蓮花清新脫俗的外型,加上清香幽遠的特色等等,說明自己鍾愛蓮花的緣由。
接著筆鋒一轉,除了花的形貌之外,作者另外從德性和意象上彰顯花的格調與其代表性。
例如,以陶淵明愛菊而形容菊花為花之「隱逸者」;又以花之「富貴者」來指代多數世人所眷愛的花中之王牡丹,最後則以花之「君子」來讚頌自己喜愛的蓮花,其中的意涵實已不言而喻了。
【發現作者】
周敦頤,字茂叔,號廉溪。
北宋道州,今湖南道縣人。
生於西元1017-1073年,年57。
周敦頤幼年喪父,後來跟隨擔任龍圖閣學士的舅舅鄭向學習詩書經史諸學
,尤其擅長易理易術。
他將所學易經與道家、道教及佛禪的理論融合為一,著
作《通書》與《太極圖說》,成了宋代理學的開山鼻祖;後來他的學生程灝、程頤兄弟繼承他的學說,並將太極理論予以系統化,到了南宋時期的朱熹更進一步將它發揚光大。
【文本背誦一】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
予獨愛蓮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①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③焉。
【文意會通一】
不論在水裡或陸地上,各種草木所開出的花朵,可愛的非常多。
晉朝的陶淵明獨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後,社會大眾普遍喜愛牡丹花;而我卻對蓮花情有獨鐘。
因為蓮花它從池底的污泥中長出來,卻完全不受污染,它經過清水的洗滌後,依然不顯妖媚;雖然花桿中空,外表依然挺直,既無橫蔓,也無旁枝
;它的香氣傳得越遠越顯清香,長得亭亭玉立,只可以遠觀,而不可予以輕佻玩弄。
【文本背誦二】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愛,陶後鮮④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文意會通二】
我認為:菊花可說是花中的隱士;牡丹花則是花中的富貴之人;蓮花則應稱為花中的君子了。
唉!喜歡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後就很少再聽到了;喜歡蓮花的,除了我還有誰呢?至於喜歡牡丹花的人,當然應該屬於一般社會大眾吧!
【通關註釋】
①濯清漣:濯,清洗。
清漣,指清淨的池水。
②淨植:植,是立的意思。
淨植,指連花挺立在水中,潔淨無瑕。
③褻玩:清佻的加以玩弄。
④鮮:少。
【解構應用】
這是一篇藉詠花來歌頌德行高潔的名篇,古人一向喜歡藉物詠德,就像東坡先生對竹子的詠歌:「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人瘦尚可肥,世俗不可醫。
」這不就擺明了要告訴讀者:老子可不是俗人一枚啊!當然,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資格這麼做的。
如果你沒有一些起碼的道德聲望,學術權威,或者是彪炳功業,任何名貴高級的花草樹木都無法烘托出你期待的養望;畢竟這個社會還是有一個標準存在的。
莎士比亞在《路克莉絲受辱記》中說過:「挺拔的青杉不應俯首於卑微的
灌木叢裡。
」每一個人都會有面臨抉擇的時刻,只是一旦碰到和道德操守相關的抉擇,特別是其中還夾雜著龐大的利益糾葛時,那種天人交戰,捶胸頓足的場景就會出現。
能夠當機立斷,快刀斬亂麻的清醒者當然是人中豪俊,但是多數人還是會沉淪在為與不為的殘酷檢驗中,因為這才是人情之常啊。
看看報章雜誌和電視媒體不時出現的各種重大貪瀆案件,有多少受過最高等級教育訓練出身的公務人員,有多少熟悉法規,知法犯法的高官大員,甚至還有國家的最高領導人!
了解當今社會的實際狀況後,我們再回頭思索〈愛蓮說〉中的有關德行的問題,或許會更容易體會作者寫作這篇短文的深遠意義。
在向眾人宣說蓮花的
高潔馨香時,周敦頤其實也是在提醒、警惕自己,期許自己可以遠離誘惑,遠離罪惡。
且看佛家最基本的修行理念,就是要信眾們戒除「貪、嗔、癡」這三種戕害人心的三毒,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佛祖釋迦牟尼花費了得道後的四十九年,講了三百餘場經,總計八萬四千法門,希望帶領眾生脫離苦海,捨斷六道輪迴。
一個看似淺顯易懂的道理,竟然要讓一位苦修得道的聖人,耗費畢生所學和精力,卻還無法度盡天下芸芸眾生,因為佛家說「佛度有緣人」。
而這個緣
分必須倚靠自己去爭取、去修行,就連法力無邊的佛祖都不能給你任何助力。
同學們!你是一棵高大挺立的青杉嗎?請莫教周遭低矮眾多的灌木叢給湮滅、
絆倒了。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問題探索】
一、崔瑗的〈座右銘〉和周敦頤的〈愛蓮說〉兩篇文章,都有勸勉世人克己自
持和自我惕勵的用意,請你比較他們在文體運用上,以及寫作筆法上各有
何不同之處?
二、在〈愛蓮說〉一文中出現的三種花卉:菊花、蓮花和牡丹花,如果讓你自
己選擇,你會喜歡以哪一種花卉來代表你自己?請詳細說明理由。
三、清朝作家李玉在《清忠譜》〈傲雪〉一文中曾經說過:「一身輕似葉,所重
全名節(保全名節)。
」法國小說家雨果在《悲慘世界》書中也說過:「金
剛石是絕對不會腐爛的。
」請以「蓮花的聯想」為題,寫作一篇六百字的
文章,說明你對玉潔冰清這種高貴人格特質的看法。
【延伸閱讀】
座右銘(本書第1篇)東漢/崔瑗
陋室銘(本書第2篇)唐/劉禹錫
四時讀書樂(本書第3篇)元/翁森
五柳先生傳(本書第5篇)東晉/陶淵明
第5篇五柳先生傳東晉/陶淵明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陶淵明集》。
〈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早年的重要代表作品,在《宋書》〈隱逸傳〉中也有:「潛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的說法,可見他在文章中描述自己「不慕榮利」絕非空言,而是他真實本性的寫照。
漢魏六朝時期,戰爭不斷,朝代更迭頻仍,民生凋蔽,百姓流離失所,士大夫們難有政治揮灑空間,轉而投入清談、月旦的風潮。
這種對現實世界的逃避,反映在文壇上的則是駢賦文體的虛華與鋪張,作者們只顧講究華麗詞藻的堆砌,而忘卻了文人士子的國家使命,更忘卻了文章創作的社會責任。
因此,〈五柳先生傳〉的出現,代表的是一種對當時社會的反動,對紊亂政局的控訴,同時也是對當代文壇全面抗爭的開始。
今天同學們閱讀這篇文章
,除了看到陶淵明樸質洗鍊的文筆,以及自然流露的真情外,還可以細細品味它的時代意義。
【發現作者】
陶潛,字淵明,一字元亮。
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自號羲皇上人、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
生於東晉哀帝,卒於南朝宋文帝時,西元365-427年,年62。
陶潛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曾孫,年輕時擔任過州祭酒,負責教化;也曾擔任建威將軍的文書參謀。
40歲時出任彭澤令,僅八十餘日即掛冠而去,同時寫下了〈歸去來兮〉名篇。
出身將門之後的陶潛,身上自有一股貴冑之氣,只是自然質樸、率性任真的性格,讓他不願追逐官場浮沉,轉而投入詩文創作。
但是,東晉時期崇尚綺麗雕琢文風,因此陶潛描繪歸隱田園生活的質樸詩作,在當時並未獲得重視,例如鍾嶸所著的《詩品》一書雖稱他為「隱逸詩人之宗」,但是卻把他的詩作評為「中品」而非「上品」。
到了唐、宋以後,陶潛才真正受到許多文人的青睞,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只是他卻早已作古多時了。
例如:
白居易曾讚嘆說:「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
蘇軾稱讚陶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
」
歐陽修也曾讚歎陶文:「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
【文本背誦一】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①,簞瓢屢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以自娛,頗示己志。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文意會通一】
有一位先生不知道他是哪裡人?也不清楚他姓什麼?因為他的住家旁邊種有五棵柳樹,於是便以五柳先生做為自己的稱號。
平常他閒適安靜,很少說話
;既不羨慕高官厚祿,也不重視個人財富。
雖然喜歡讀書,卻不喜歡在字辭解釋上浪費時間;每當讀到有所心得或收穫時,往往高興得連飯都忘了吃。
天性愛喝酒,可是家貧沒辦法常去買醉。
親朋好友知道他的情形,於是就主動準備好酒請他。
他到了人家家裡,也不客氣,總是把酒喝個精光,而且每喝必醉。
一旦喝醉了,他便起身告辭,絕不依戀。
他的住家可謂家徒四壁,破舊得連遮風避日都成問題。
他平常穿著粗布做的短衣,衣服已經縫縫補補成千穿百結,處處補丁。
家中的鍋碗瓢盆經常都是空無一物,他卻怡然自得,自在心安。
沒事時常寫些文章自我娛樂,而且多能藉著文章抒發自己的理想。
他將世俗的利害得失,完全忘得一乾二淨,他就如此豁達、自在地過了一生。
【文本背誦二】
贊曰:黔婁②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極其言,茲
若人之儔③乎?酣觴賦詩,以樂其志。
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④之民歟?
【文意會通二】
贊語說:黔婁氏的妻子說過:「不必因貧賤而感到悲哀,也不需為了功名
富貴而汲汲營營。
」她真是說得太好了,根本就是在說五柳先生這一類型的人物啊!平時喝喝老酒,吟幾首小詩,於願足矣。
難道他是無懷氏,或氏葛天氏時代的快樂無憂的老百姓嗎?
【通關註釋】
①短褐穿結:褐,粗布衣服。
穿,衣服的破洞。
結,衣服縫補之處。
②黔婁:春秋魯國的一名隱士,其妻賢慧,不羨慕奢華生活,甘於平淡。
③茲若人之儔:茲,這。
若,像。
類,同一類的人。
④無懷氏、葛天氏:傳說中的古代聖君。
據說當時的社會都採無為而治,其
實都是後人假托的烏托邦。
【解構應用】
陶淵明一生最為後人所稱道的即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豁達情操。
早在
年少時期,陶淵明這種熱愛自由,不受拘束的性格,即已表露無遺。
例如在他的〈歸田園居〉詩中,就曾有過「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
」的名句。
文章一開始就以先生不知何許人,亦不詳其姓氏下筆,一個人連自己姓什名誰都不在意了,又豈會去計較聲譽榮辱等世俗之物呢!接著敘述對飲酒和讀書的喜好,一是先天秉性,一是後天嗜好,就作者而言,人生有此二者,即可不務他求;是以即令所居之屋不蔽風日,家中經常簞瓢屢空,也不影響他豁達過一生。
或許有人會誤以為陶淵明這種拋開世俗功利,轉而追逐酣飲之樂的作為也是一種逃避行為;如果以這種眼光去看待陶淵明,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千萬別忘了這篇短文一開頭的「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以及首段結束前的「常
著文章以自娛,頗示己志」這兩句話;因為,這才是陶淵明真正要告訴我們的實情,真正想傳達給我們的心聲呢。
讀懂他的寓意,了解他的心聲,才能真正認識陶淵明的個人人格特質。
且
看看他在另外一篇名作〈桃花源記〉裡的描繪,一個富足安樂,純樸和諧,與外世隔絕的桃花源理想國度,沒有戰爭的紛擾,沒有苛稅的壓榨,這才是他終生追求的人生目標。
如果這個目標能夠達成,那獲利的絕不會是他五柳先生一個人,而是全天下的所有黎民百姓。
印度詩人泰戈爾在《飛鳥集》中說過:「偉人多謙虛,小人多驕傲;太陽穿一件樸素的光衣,白雲卻披上了燦爛的裙裾。
」陶淵明對國家和百姓的大愛
,不是凡夫俗子可以了解一二的。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
「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
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
「酣觴賦詩,以樂其志。
」
【問題探索】
一、請比較周敦頤的〈愛蓮說〉和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兩篇文章,就他們
二人在文章寫作筆法和文章背後的寓意兩個面向上有何同異?加以探討分
析。
二、如果你有機會在家門口種十棵大樹,你會選擇種什麼樹?為什麼?請詳細
說明理由。
三、法國作家蒙田在《隨筆集》書中說:「美麗的心靈是那種博大、開朗而又
準備容納一切的心靈。
」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則說:「要散
布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請以陶淵明和周敦頤二人為
例證,以「善與美的光輝」為題寫作一篇文章,以六百字為原則。
【延伸閱讀】
座右銘(本書第1篇)東漢/崔瑗
陋室銘(本書第2篇)唐/劉禹錫
四時讀書樂(本書第3篇)元/翁森
愛蓮說(本書第4篇)北宋/周敦頤
桃花源記(本書第13篇)東晉/陶淵明
第6篇木蘭詩北朝/佚名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樂府詩集》。
這是一首古樂府詩,旨在敘述巾國英雄花木蘭代父從軍,效命沙場的故事
。
原作者不詳,唯從寫作風格及用詞來看,應屬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歌,其後經隋唐時文人雅士的潤修。
本詩民歌色彩極濃,從質樸俚俗的用語即可窺知,全詩輕快直率地將北方女兒郎躍馬疆場的英姿,栩栩如生的呈現在讀者眼前,跳脫文學藝術窠臼不談
,文中近乎白話的對答,反而貼近當時社會底層的實況,為後人提供真切的第一手資料,值得寶貝珍惜。
木蘭究竟是否真有其人,其實已不重要。
藉著詩歌,我們可以看見北方女性的英武豪邁,可以看到戰爭頻仍的不幸,更可以看到市井小民的心聲,這些正是文字之所以不朽的真正原因吧!
【發現作者】
佚名。
【文本背誦一】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
,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
【文意會通一】
木蘭正在屋裡織布,屋內傳出陣陣織布機的聲音―唧唧、唧唧。
忽然間,織布機停了下來,織布機運轉的聲音也同時中止,這時只聽到木蘭在屋裡獨自的嘆了口氣一「唉!」木蘭哪!你為什麼嘆氣呢?是不是有什麼煩惱?還是想到了什麼事啊!木蘭答道:「我沒別的心事,也沒有胡思亂想。
而是昨晚看到了軍方送來的通知書,我知道現在皇上正在大肆徵兵,在十二份通知書裡,每一份都有爸爸的名字。
爸爸第一胎沒有生個兒子,我也沒有兄長,為了爸爸著
想,我願意去買一匹戰馬和馬鞍,準備好行裝,替爸爸去應徵服役。
」
【文本背誦二】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孃去,暮宿
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①。
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文意會通二】
到東市買了一匹駿馬,西市買了馬鞍和配件,南市買了韁繩,北市買了馬鞭。
第二天一早才剛剛向父母親辭行,當天晚上部隊就已經開拔到黃河邊紮營了。
聽不到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聽到滾滾黃河的流水聲。
隔天早上拔營離開黃河岸,當晚部隊已經挺進到黑山頭了。
聽不到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聽到燕山上胡人的戰馬發出嘶嘶的長嗚聲。
【文本背誦三】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②,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文意會通三】
部隊遵照軍令指示,遠赴萬里之外打仗,為免遺誤軍機,戰士們飛快地越過無數的關口和山頭。
深夜時分,冰冷的空氣裡傳來陣陣打更的梆子聲,月亮
的寒光照耀在將士們的甲冑上。
在長年的征戰中,早已歷經了上百次的大小戰役,指揮官已經戰死沙場,只留下了英勇的壯士得以凱旋歸來。
【文本背誦四】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③,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
【文意會通四】
凱旋回到京城,晉見了皇帝。
皇帝坐在大殿上,為這次出征戰勝而論功行賞。
除了官爵職位之外,還有成千上萬的銀兩。
皇帝問木蘭還有什麼要求嗎?木蘭答道:「皇上不用賜給我尚書郎的大官位,但求將傳送軍機的明駝借我一用,讓我能夠儘快回到家鄉就好了。
」
【文本背誦五】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
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④,對鏡貼花黃⑤。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
【文意會通五】
父母聽說女兒回鄉,二老都到城外來歡迎等候;姊姊聽說妹妹要回來了,也換上新衣等候,弟弟聽說姊姊要回來,高興的磨刀殺豬宰羊來歡迎。
木蘭回到家裡,打開了以前的房門,坐在床邊回味一番,脫下戰袍,換上以前穿的女裝,在窗下梳理好頭髮,對著鏡前化上彩妝。
出得門來,會見軍中同袍,結果把他們嚇了一大跳。
「大伙一起征戰了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個女紅妝。
」
【文本背誦六】
雄兔腳撲朔⑥,雌兔眼迷離⑦。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文意會通六】
雄兔走起路來比較遲緩一些,雌兔的眼睛則比較模糊不清。
可是當牠們一起走在地上,誰又能分辨出哪一隻是雄的?哪一隻是雌的?
【通關註釋】
①鳴濺濺:流水聲。
②朔氣傳金柝:朔氣,北方冬天的寒氣。
金柝,軍隊夜間用來打更報時或預警
的梆子。
③策勳十二轉:唐代將軍功分為十二級,每升一等稱一轉。
④理雲鬢:婦女梳理頭髮。
⑤貼花黃:在額頭的髮際貼上金色的髮鈿。
⑥撲朔:專指雄兔走路遲緩貌。
⑦迷離:專指雌兔目光模糊不清。
【解構應用】
在講究男尊女卑的中國傳統舊社會裡,以女性為主角的文學作品,可說是有如鳳毛麟角般稀少,就算有也都是以淒美或悲情的愛情故事為主,例如竇娥冤、昭君怨、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等,像〈木蘭詩〉、〈紅拂女〉這類頌揚女性英雌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值得我們以珍寶來對待了。
如果要找一本比較具備女性特色的小說大概非《金瓶梅》和《紅樓夢》這兩部莫屬了,其中《金瓶梅》卻是一部完全站在男性沙文主義立場所寫作的異色小說,對女性可說是極盡辱沒與貶抑之能;至於《紅樓夢》裡面的女主角林黛玉雖然還頗有一些文學底子,可是身體卻纖細如紙,柔弱如風,被曹雪芹形容成一個「從會吃飲食便吃藥」的藥罐子,最後當然是會「被病死」的。
如今二十一世紀的歷史巨輪,終於把我們的女性同胞從社會的邊邊角角給
輾壓出場,成了頂起半邊天的一方,甚至還在各個方面逐漸取代男性角色,成為兩性或三性社會中的佼佼者。
例如,在中國大陸雖然女權運動仍然遭受打壓,但基本上的生活權益還是
沒有太多限制的;特別是經過文革的徹底洗禮改造後,女性說話演辯的能力完全超乎男性之上,看看在國外四處旅遊的中國大媽們,又大又尖的嗓門,瘋狂搶購的雄風,翹腳吐痰的霸氣,真是天下之大,你奈我何?
至於寶島台灣的中華民國婦女們,相較起來還是比較溫柔婉約型的,特殊台灣地區口音的國語,永遠帶著一點和緩平靜的氣息,公眾場合不時還會掩嘴
輕笑,讓很多外國朋友以及中國大陸的同胞,都豎起大拇指稱讚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或許應該更貼切地說:是台灣女人。
法國作家巴爾札克在《高老頭》書中說:「女人即使在最虛假的時候,也
是真實的,因為她們總受本能支配。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充滿了智慧,可是卻無法分辨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同學們!你認為呢?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
「磨刀霍霍向豬羊。
」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問題探索】
一、請男同學寫一篇「我媽媽的十大優點」、女同學寫「我爸爸的十大優點」
的文章,分別寫出你的觀察和體會,不論如何一定要湊出十條,一條都不
能少,寫完後再利用晚餐吃飯前,在餐桌上高聲朗誦一遍。
二、請上網查找台灣近十年來的女性作者的文學類出版品有哪些?有幾位作家
?然後挑選一位和你有緣的,到書店購買一本她的作品回家細細閱讀,並
且將心得和感想寫下來。
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寫一封信寄給她,說不定
因此得到一位超級巨星的指導老師喔。
三、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說過一句名言:「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
法國德芳夫人在《致伏爾泰的信》中則說:「女人最強大的時刻,就是當
她們用柔弱來武裝自己的時候。
」這兩句字面上看起來似乎截然不同的說
法,經過仔細咀嚼後似乎又有那麼幾分相似,請你針對上面兩句話,探討
並且分析莎士比亞和德芳夫人的說法,彼此之間究竟是完全相反?或是完
全相似?請詳細說明理由。
【延伸閱讀】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天下文化)現代/龍應台
巨河流(天下文化)現代/齊邦媛
我害怕成功(時報出版)現代/陳文茜
我相信失敗(時報出版)現代/陳文茜
第7篇習慣說清/劉蓉
【篇章解讀】
本文選自《養晦堂詩文集》。
作者以小時候讀書遭遇的親身故事,說明習慣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雖然旨在敘事,最終則以君子學貴慎始作結。
今天各位同學選擇研讀二十一世紀背誦版新編古文誦止,就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要想能夠日起有功,就必須持之以恆,並且維持熱情不墜,將學習當成一種習慣,久而久之,自然能夠體會背誦古文和詩詞的真正功效。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穫。
加油!
【發現作者】
劉蓉,字孟容,號霞仙,湖南湘鄉人。
生於清咸豐,卒於清同治時,西元1816-1873年,年58。
劉蓉早年曾擔任曾國藩的幕僚,善於策略謀劃,在擔任四川布政使時適逢太平天國之亂,他率軍和太平軍翼王石達開對仗,最後將對方圍困逼降,並將他處死,劉蓉也因功升任陝西巡撫。
在文壇上,劉蓉為清代桐城派古文家,著有養晦堂詩文集、思辨錄疑義等書。
曾國藩曾經稱讚他:「湛默而嚴恭,好道而寡欲,既能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
」
【文本背誦一】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
旋。
室有漥徑尺,浸淫日廣。
每履之,足苦躓焉①。
既久而遂安之。
【文意會通一】
我年輕時,在養晦堂西邊的一間屋裡讀書。
先是低頭閱讀,遇有不了解處
,就仰起頭來思考,思考後如果還不能得到解答,就站起來,繞著屋子轉。
那時屋裡的地面上有一個直徑大約一尺的小窪坑,因為每天踩踏,小窪坑也日漸變大。
每當腳踩在上面的時候,總會有隨時都可能摔跤的感覺,但是日子一久
,也就慢慢習慣了,而不會有摔跤的恐懼了。
【文本背誦二】
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
【文意會通二】
一天,父親來到屋裡,看到小窪坑,就笑著對我說:「連一間屋子都管理不好,怎麼能把國家管理好呢?」於是要僕人拿泥土把窪坑填平了。
【文本背誦三】
後蓉履其地,蹴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
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
已而復然。
又久而後安之。
【文意會通三】
後來只要我再踏上那個小漥地,腳就好像踢到東西似的給嚇了一跳,那感覺就像地面突然凸起來了一般。
低頭檢查一下地面,事實上原先的小漥坑早已經填平了呢。
可是之後我只要再走到那裡,我還是會有驚嚇的感覺。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才又慢慢的習慣了。
【文本背誦四】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窪適也,及其久,則窪者若平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②,則反窒焉而不寧。
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文意會通四】
唉!習慣對人的影響可真大啊!我們的雙腳適合走在平地上,而不適合走在漥地上;可是一旦踩在漥地上久了,那感覺也像是踩在平地上了。
如果踩在漥地上久了,之後再走到平地上,反而會覺得受到阻礙而不習慣了。
所以君子治學,最重要的就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通關註釋】
①足苦躓焉:躓,因受阻而摔倒。
②久而即乎其故:這個久字是指踩漥地很久了、習慣了,突然改換走在平地
上卻反而不習慣了。
【解構應用】
習慣都是日積月累慢慢養成的,而不會是一朝一夕間突然蹦出來的,所以培養出好的習慣,讓人終生受益;養成了壞習慣,當然就是禍害一生了。
這就是為什麼從小到大,家長和學校老師都不斷地給我們灌輸,一定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讀書習慣的道理。
就拿讀書來說吧!請你細細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你是每天固定時間讀書,
還是只有等到段考、期末考前一個晚上才會主動讀書?你讀書時會一面看書一面畫重點、作筆記嗎?還是你是無敵鐵金剛,只要打開電眼自動掃描一下就解決了。
你有預習和復習的習慣嗎?還是從頭到尾就是只看一遍?你上課時有聚精費神的仔細聽講嗎?還是偷打電動或者隨時放空?這些問題如果你有六成以上的正面答案,你至少會是一個中前段的良質學生了;如果有八成以上那就可以進入前段的優質生了。
讀書並不困難,如果你覺得讀書很困難,那是因為你沒有用對方法。
把上個段落各個題目改成正面敘述,其中的正面答案就是最好、最有效率的讀書方法。
從今天開始,拋棄過去錯誤、無效的懶人讀書法,改用輕鬆、積極、有效的讀書方法,只要持之以恆,不懈怠,不中途放棄,老師保證你一定可以快速找到學習的樂趣,不會再被書本打敗了。
德國作家托馬斯在《效法基督》書中說:「習慣往往要靠習慣去克服。
」宋朝理學家陸象山在《陸九淵語錄》中也說:「積思勉之功,舊習自除。
」的確,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發明大王愛迪生做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實驗之後才發明了電燈,有人問他,你不會感到煩厭嗎?他說他從來沒有這種感覺。
因為對愛迪生而言,做實驗只是一種習慣,天天去做、時時去做,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做,因為心中抱有理想,所以從來都不會感到煩厭。
同學們!你是否已經找到自己的方向了呢!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習之中人甚矣哉!」
「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
【問題探索】
一、仔細思考,從你的平日生活中找出一項不良的行為習慣,不管大小,只要
它會為你帶來負面能量,例如引發身體上的病痛,或是造成人際交往的不
利等等,用一張A4紙張寫下來貼在床頭,每晚睡覺前大聲朗誦一遍,然
後檢討今天是否有改進一些些,是否比昨天又更進步了一些?
二、同樣的,也找出一項你在讀書和學習方面的壞習慣,然後寫下來放在書桌
上,隨時警惕自己加以改進。
三、德國狂人尼采在《快樂的科學》中說:「習慣會使我們的雙手伶俐,卻使
頭腦笨拙。
」清代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也說:「習與性成,嚴師益友
不能勸勉,醲賞重罰不能匡正矣。
」習慣對人的影響會是一輩子的事,怎
能不嚴陣以對呢!請以「這真的是我嗎?」為題,寫作一篇文章,描述自
己發現壞習慣後的驚詫感覺,以及如何努力改正的過程與結果。
請以自己
的親身經驗寫作,文長以六百字為原則。
【延伸閱讀】
座右銘(本書第1篇)東漢/崔瑗
四時讀書樂(本書第3篇)元/翁森
為學一首示子侄(本書第10篇)清/彭端淑
勤訓(本書第11篇)清/李文炤
第8篇良馬對北宋末南宋初/岳飛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岳忠武王文集》。
本文藉與宋高宗有關良馬論的一番對話,一方面說明麒驥與駑馬在平日的飲食習性上,以及在駕馭奔馳時的差異;一方面則藉機暗陳良臣的特色與風骨
,可謂寓意深長,別有所指。
尤其中國人一向都喜歡把人才拿來和良駒相比,好的人才就像良馬一般,懂得選擇主人,不為勢劫,也不為利誘,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就是這個道理。
岳飛雖因塵戰疆場以武將聞名於世,然觀其所作文章,文臣又豈能過之!
【發現作者】
岳飛,字鵬舉,宋河南湯陰縣人。
生於宋徽宗,卒於宋高宗時,西元1103-1142年,年39。
岳飛是宋朝最著名的抗金大將,他是唯一一個能夠連續成功打敗金朝大軍
,讓敵人聞風喪膽不敢南犯的南宋將領。
他的岳家軍不但作戰能力超強,軍中
紀律更是嚴明無私,就連元朝人修的《宋史》都稱讚他們「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敵人陣營還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傳言,可見當時的岳飛的確是宋朝的中興名將。
可惜後來因為宋高宗並無抗敵之心,於是透過權臣
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把他從戰場召回以鴆酒毒死。
岳飛雖是武將,但他的文采卻不輸任何朝廷文臣,他所填的〈滿江紅詞〉
,慷慨激昂,壯志豪情,早已成了家喻戶曉之作。
【文本背誦一】
帝問岳飛曰:「卿得良馬否?」對曰:「臣有二馬,日啗芻豆數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即不受。
介而馳①,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
,猶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不幸相繼以死。
」
【文意會通一】
宋高宗問岳飛道:「賢卿是否曾經得到良馬呢?」岳飛答道:「微臣曾經養過兩匹馬,每天都要吃掉乾草和豆子好幾斗,喝清淨泉水一斛,而且如果沒有上好的飼料或乾淨的清泉,牠就不願進食。
給牠們披上鞍子和護甲奔跑,剛開始跑得並不快,等到跑上百里之後,才開始狂飆起來,從中午到黃昏,還能再跑上兩百里路。
當卸下牠們的鞍子和護甲時,牠們既不喘息也不流汗,就像沒事一般。
這大概是因為牠們雖然吃得很多,卻不隨便;精力充沛卻不逞強的緣故吧!牠們都是能夠負重致遠的千里馬啊!可惜都相繼死亡了。
【文本背誦二】
今所乘者,日不過數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③未安,踴躍疾驅
,甫百里,力竭汗湍,殆欲斃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
帝稱善。
【文意會通二】
現在我騎的馬,每天僅吃數升飼料,而且也不選擇飼料的種類;也不選擇飲用的泉水。
騎乘時,韁繩都還沒抓穩,牠已經跳躍而起並且快速奔馳,可是才跑了一百里左右,就已經筋疲力竭,汗水淋漓,幾乎就像快死掉了一般。
這可能是因為牠食量不大,而且容易滿足,喜歡逞強卻又很容易困乏的緣故吧!這真是駑鈍的劣馬啊!」宋高宗聽後,對岳飛大為稱許。
【通關註釋】
①介而馳:介,把馬鞍和護身甲披在馬背上。
②褫:卸掉、脫下。
③轡:用來控制馬兒方向的勒頭和韁繩。
【解構應用】
岳飛和關羽一樣,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忠貞武將。
不過,關雲長似乎要比岳飛來得幸運多了;他和劉備、張飛在桃園三結義,一起打天下,同甘共苦,他是劉備的部署,更是劉備的二弟;劉備的武功不如他,但是知道他的忠貞不二。
他們之間沒有隔閡,更沒有猜忌。
反觀岳飛,他是宋高宗的武將之一,他是一個忠心的臣子,皇上是他的天
,是他的地,他必須完全聽命於皇帝,不能有絲毫質疑。
皇帝當然知道他的忠心,也知道他絕不會叛逆;但是,岳飛卻不知道皇帝心中真正的所想和所盼。
因此,當皇帝希望停戰,希望和金人談和,以確保自己繼續坐在龍椅上安享榮華富貴的時候,怎麼會支持一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戰神呢?如果讓你如願直搗黃龍府,金朝或許滅了,可是我宋高宗的皇帝大位還保得住嗎?更何況皇帝身邊還有秦檜這一大批跟著吃香喝辣的佞臣奸倖,他們的既得利益又該如何呢?
唐太宗在魏徵去世時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原來歷史還有很多種可能,只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當事者是如何處置的?如果當時岳飛選擇的是班師回朝,一切聽從宋高宗的安排,或許他就可以不死,可以安享餘年;可是,這樣歷史卻要改寫了。
我們不能改變過去的歷史,但是我們可以引導未來的歷史;在面對個人抉擇時,這個個人的一小步,卻可能會是歷史的一大步,如何抉擇,如何拿捏,當然至關重要,不可不慎。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為的就是要在面對人生抉擇的關鍵時刻,可以從容作出正確、合度的判斷,可以為自己負責,也可以不負父母師長的期待,更可以符合社會國家的需求。
歷史很笨,歷史也很聰明;它只能給我們一個答案,但是它卻可以給我們很多選擇。
你喜歡歷史嗎?還是你很討厭歷史?其實,懂得研讀歷史的方法,了解歷史的真相,推知歷史發展的方向與趨勢,這不就是知識學習的過程與目的嗎?這不也是研讀每一種科目都相同的道理嗎?
請同學拿出你的歷史課本,試試從敘述繁雜的文字裡找出各個歷史事件的因由、經過、結果與影響,歸納出事件的脈絡與規則,然後加以分析、探討,並且推估其中置入變數後的可能發展。
做到這樣,你就不是在死背歷史,或是被歷史奴役,而是深入了解歷史,融會貫通古往今來,活讀歷史,讓歷史成為你的人生借鏡,讓歷史乖乖聽話,為你所用。
同樣的道理。
今天我們勤奮研讀二十一世紀新編古文誦止,過程非常辛苦
,但是,他日的果實一定會是香甜甘美的。
當你面臨下一個人生抉擇的時候,你熟背了幾篇經典,你認識了幾位名人,這些都會成為你人生中最寶貴的資產
;睿智賢哲的名人就站在你的身邊,氣蓋山河的英雄為你在前引導,所以你可以快速、精準地拿出答案,從容、優雅的通過試煉。
數學習題、物理計算解得很煩、很躁了嗎!沒關係,拿出二十一世紀新編古文誦止,隨意尋得一位書中的歷史名人,和他做一次最親切、最自然,也最私密的對話吧!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
「秣不擇粟,飲不擇泉。
」
「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
」
【問題探索】
一、請根據上述「解構應用」中所提到的歷史學習方法,重新設定你自己的歷
史學習模式,擺脫「背多分」的夢魘,以理解脈絡、推估發展的方式,走
出一條輕鬆快樂又有奇效的學習之路。
二、關羽和岳飛都被後世尊稱為「武聖」,同為歷代軍事將領們崇敬與膜拜的
對象,可是二人卻有著天差地別的際遇。
如果你是當年的岳飛,面對朝廷
的處處打壓和掣肘,你將會採取什麼對策?並請詳細說明理由。
三、屈原在《離騷》中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意思是他
對人生的方向感到茫然,不知所終。
但丁在《神曲》中則說:「人不能像
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面對未來的人生挑戰,我們可以
選擇當一匹「受大而不苟取」的騏驥,也可以做一匹「寡取易盈」的劣馬
。
請以「輝耀的曙光」為題,寫作一篇文章,說明你自己的人生方向與規
劃。
文長以六百字為原則。
【延伸閱讀】
上李鴻章書(本書第20篇)清末民國/孫文
上樞密韓太尉書(本書第32篇)北宋/蘇轍
病梅館記(本書第33篇)清/龔自珍
諫逐客書(本書第49篇)戰國/李斯
第9篇與宋元思書南朝梁/吳均
【篇章解讀】
本文選自《吳朝請集》。
本文雖為書信體,然內容全在記述浙江省富陽縣到桐廬縣之間富春江沿途山光水色景觀。
既有清逸脫俗的山水景色,又有天籟交韻的音聲之美,堪稱遊記類之佳構。
遊記類文章,柳完元的永州八記,劉鶚的老殘遊記都屬上乘作品,同學可參考研讀。
【發現作者】
吳均,字叔庠,南朝梁吳興,今浙江安吉人。
生於南朝宋明帝,卒於梁武帝時,西元469-520年,年52。
吳均於梁武帝時曾擔任「奉朝請」,世人遂以吳朝請相稱。
著有吳朝請集
、續齊諧記等書。
先秦時期,列國諸侯春季朝見天子叫「朝」,秋季朝見天子
為「請」,南北朝時正式設為官職,用以安排閒散官員。
吳均是一名史學家兼文學家,擅長駢文寫作,這篇〈與宋元思書〉是他的
名作。
【文本背誦一】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文意會通一】
風是靜止的,煙雲也已散盡,只有天空和遠處的山峰是共一色青翠。
坐上小船,順著流水,任意漂蕩。
從浙江富陽到桐廬這段旅途中,將近有一百多里的路程,其間的奇山異水,堪稱是天下第一的美景。
【文本背誦二】
水皆縹碧①,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文意會通二】
江面都呈現一片青綠,江水雖深,卻是清澈見底,水中的游魚,江底的小石,都能夠一覽無遺。
急流的江水,比射出的箭還快;激猛的浪頭,波濤洶湧
,勢如奔騰。
【文本背誦三】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②競上,互相軒邈③,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意會通三】
兩岸夾著江水的高山,都生長了寒帶的樹木。
依附在山勢之上,競相抽長
,樹與樹間彼此互爭高低,一株株直指天際的大樹,千百株聚集在一起佔滿了整座山峰。
【文本背誦四】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④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文意會通四】
泉水沖激江中石頭,發出了清脆的聲音;樹上的小鳥彼此唱和鳴啼,是如此的和諧動聽。
蟬兒嘹亮的長明,吱吱不絕的猿啼聲,也都讓人心動傾聽。
在官場飛黃騰達的人,如果看到這些崇高絕塵的高山,那種追逐名利的心可能因而止息;在朝處理政事的官員們,看到這些清幽避世的山谷,也可能會流連忘返吧。
橫斜生出的枝椏,遮住了我們往上看的視線,就算在白天感覺也像黃昏一般;不過在那枝條較稀疏的地方,偶而還是可以看到一線天光。
【通關註釋】
①縹碧:縹,淡青色。
碧:青綠色。
②負勢:依附著山勢成長。
③軒邈:宣,高舉貌。
邈:高遠貌。
④鳶飛戾天:戾,到達。
老鷹直衝天際,比喻在官場飛黃騰達者。
【解構應用】
古人寫遊記,雖然字面上滿眼都是山水,可是在作者的內心裡,卻依然是仕途升遷與官場浮沉;這是中國士大夫的特色,也是中國科舉制度的遺毒,因為十年寒窗無人問,為的只是有朝一日可以一舉成名天下知。
除了入朝為官,
中國的讀書人幾乎沒有其他出路,這並不是他們所願,只是他們也無從選擇。
國家制度對人民影響之大,實不容小覷。
吳均這篇〈與宋元思書〉,已經算是比較正常、比較符合遊記形式的文章
了。
在全文四個段落中,幾乎全都是在描寫山水景緻之美,只有到了最末一段
才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一十八個字擠出了自己心中的鬱卒和感慨。
或許是他生性曠達,可以悠遊以對;或許是他涵養高絕
,可以了無罣礙;也或許只是因為他並非朝中要員,不需經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能夠如此雲淡風輕。
同學們已經讀了九篇最初級的經典古文,是否能夠體會到文言文和白話文的不同呢?這篇遊記正好是最佳的範本,同學們在閱讀和背誦時是否發現,文言文的用字真的是好精簡、好節省啊!一篇文章往往只有一百多個字,可是內容卻豐富多彩,意義深遠,甚至還有和諧流暢的節奏音韻,當把它們背誦得滾瓜爛熟之後,感覺就像是在唱一首輕快、悠揚的歌曲似的。
剛開始接觸文言文難免會有一些擔心、害怕,甚至還可能會有一些些挫折感。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同學千萬不要因此而停頓下來,因為這些都只是暫時的現象,你只要持續,堅持不懈,一旦突破這個學習的心理瓶頸,你就可以從此悠游大海,四處遨遊了。
老師再次提醒你,除了把文章背熟之外,還要不時回頭思考文章的意涵,
深入作者的內心想法,把自己變成了作者,這樣你就可以完全融入文章,跟作者合而為一了。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
【問題探索】
一、吳均的〈與宋元思書〉把山水美景描繪得令人神往,看看文中的富春江有
如一位與世隔絕的仙子,在台灣地區也有這麼一個仙子的存在,那就是台
灣東部花蓮的太魯閣國家風景區。
同學們可以請父母親安排,假日到花東
地區一遊,兩天一夜就可以親身接近這位神秘的台灣仙子,然後也寫一篇
文言文的遊記,題目就直接訂為「太魯閣記遊」,文長以一百字為限。
二、請參考本書第十三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雖然它是一篇想像出來的寓言
故事,但是在筆法上也像是一篇遊記。
請你比較〈桃花源記〉和〈與宋元
思書〉這兩篇文章,作者他們寫作當時的想法與目的有何不同?
三、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在《遊美雜記》中說:「心靈中漆黑一團,能使人變成野
獸。
」明朝儒者呂坤在《呻吟語》中也說:「心要從容自在,活潑於有無之
間。
」雖然說欣賞美好的事物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但是,如果沒有一
顆美好的心,美好的事物都可能變得醜陋。
請以「心情美麗,世界更美麗
」為題,寫作一篇文章,述說你曾經親身體驗的美好故事,文長以六百字
為原則。
【延伸閱讀】
陋室銘(本書第2篇)唐/劉禹錫
桃花源記(本書第13篇)東晉/陶淵明
晚遊六橋待月記(本書第16篇)明/袁宏道
始得西山宴遊記(本書第23篇)唐/柳宗元
第10篇為學一首示子侄清/彭端淑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白鶴堂集》。
是作者訓勉子侄的文章,旨在論述作學問的道理
。
他以做事和求學的二事互相印證、比較,說明兩者都無所謂的難或易,而且也沒有天資優劣的差別。
重要的是,肯不肯努力去做才是最後成敗的開鍵。
如
果想藉著小聰明而不努力向學,最後還是難逃失敗,如果願意下苦功努力向學
,就算是資質稍差,日後終會成功。
同學們選擇二十一世紀新編古文誦止,目的就是想在五年內能夠戰勝中文
,讀了彭端淑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能夠找到成功的大道。
【發現作者】
彭端淑,字儀一,號樂齋,清四川丹稜人。
生於清康熙,卒於清乾隆時,西元1699-1779年,年81。
彭端淑自幼聰穎,十歲就能寫作文章。
雍正年間進士及第,擔任過吏部主事、廣東肇羅道道台。
任職期間清廉勤政,到各地方巡查時都輕衣簡從,僅有一兩個隨從陪伴左右,而且從不接受地方招待。
他初到廣東時,上一任官員留下了三千多件案子沒有結案,他在一個月之內將它們全都結案,而且每一件都公正公平,毫無偏私,因而深獲民眾信賴與愛戴。
他欣賞人才,也喜歡提拔後輩,有一次在擔任鄉試同考官的時候,看到考生紀昀文采絕佳,於是主導將他以解元錄取,後來紀昀果然不負恩師的期望,成了四庫全書的總纂修。
彭端淑晚年辭官返家,任成都錦江書院主講,繼續奉獻家鄉的教育工作,著有白鶴堂集。
【文本背誦一】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人之為學
,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文意會通一】
天下事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肯用心去做,就算是困難的事也變成容易了
;不肯用心去做,就算容易的事也變得困難了。
人們求學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
?肯用心去學,就算是困難的也變成容易了;不肯用心去學,就算容易的也變成困難了。
【文本背誦二】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
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
而不用,其昏與庸,無以異也。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文意會通二】
我的天資愚笨,比不上別人聰明;我的才能平凡,比不上別人敏捷;只要天天都肯用心學習,而且持久不懈怠,直到獲得成功之後,也就不再覺得自己是愚笨和平庸了。
我的天資聰明,遠勝他人,我的才能敏慧,也遠勝他人;可是如果丟棄而不用,那麼就跟愚笨和平庸的人沒什麼兩樣了。
這麼說來,愚笨
、平庸、聰明、敏慧的情形,哪會是一成不變的呢!
【文本背誦三】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②南海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
,以告富者。
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文意會通三】
在四川省的偏僻鄉下,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窮,一個富。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一趟,可以嗎?」富和尚說:「你靠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我只要有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碗就夠了。
」富和尚說:「這些年來,我一直想僱艘船去,都還辦不到呢!你憑什麼去呀?」隔了一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他把到南海求經的事,原原本本的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這才感到慚愧。
西蜀距離南海,不知有幾千里遠,富和尚去不成,窮和尚反而成功取經回來了。
人們立志,怎能不如四川鄉下的窮和尚呢!
【文本背誦四】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③;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④;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自立者也!
【文意會通四】
所以說,聰明和敏慧看起來好像值得依靠,其實是靠不住的。
如果一個人自恃他的聰明和敏慧,而不願用心去學習,這就是自取失敗的人啊!愚笨和平庸好像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其實是限制不了的。
一個人能夠不被自己的愚笨和平庸所限制,肯用心努力向學,而且還持之以恆,那麼他就是一個能夠自立自強的人了。
【通關註釋】
①鄙:偏僻的鄉下地方。
②之:往、去。
動詞。
③可恃而不可恃:看似可以依靠,實則是靠不住的。
④可限而不可限:看似會限制人的發展,實則是限制不了的。
【解構應用】
不論是讀書求學或是做工學藝,其實道理都是相通的,除了勤奮用功,專心一意之外,最難的就是持之以恆,努力不懈了。
同學們上了那麼多年學,是否曾經暫時停下腳步來重新檢視一番?成績優異的,繼續保持;差強人意的,
加倍努力;落到後段班的,除了加倍努力之外,你更需要的是找出學習盲點,針對問題解決,然後重新設定讀書方法和技巧。
世界上的確有天才,而且我們周遭就有,但是他們真的只是極少數之中的極少數,對大多數人而言,大概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資質相同,先天相類的普通人。
所以碰到天才同學的時候我們就好好欣賞他,跟他友好,跟他做朋友,跟他學習;不必羨慕他,不要忌妒他,更不要敵視他。
在學習的道路上
,與人為善,廣結善緣,會讓你進步得更快。
透過學習經驗的累積,你應該可以清楚知道,自己是左腦還是右腦思考的典型;如果還不清楚,請你現在就上網查個清楚。
你也可以到學校去請教班導師或輔導老師,請他們從你的性向測驗結果為你解讀,因為這個答案對你的學習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查問清楚。
左腦擅長語言、記憶,右腦擅長藝術創造
和理解,找出自己的腦袋思考模式,然後朝那個方向去努力,就能事半功倍。
此外,有人擅長讀書,有人強於技藝。
在分工越趨精密的二十一世紀,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早已過時,看看周杰倫如何傲視華人流行樂壇?戴姿穎如何稱霸世界女子羽球?年僅十歲的吳比如何決勝
寶可夢世界大賽冠軍?因此,看清楚自己的優勢與長處,然後勇往直前。
同學們!你找到自己的方向了嗎?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
「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自敗者也。
昏與庸,
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自立者也。
」
【問題探索】
一、你們班上有天才學生嗎?如果沒有世界級的天才,那麼那些各個科目在班
上拿前三名的同學,也算是班上的天才了。
好好跟他們結交為好朋友,不
是要他們當你的私人家教,而是要從他們身上學習讀書方法,以及互相鼓
勵,互相照顧,讓他們成為你的課業上和生活上的導引。
二、國、高中都還是屬於基礎教育時期,雖然現在教育部在大學學測中,有五
科只選擇其中少數科目作為入學審查的標準,但是老師還是建議同學,如
果可以兼顧還是多讀一些科目。
因為這些基礎科目並不難,都是該科的基
礎知識,如果太早放棄,你將失去很多日常生活上的基本常識。
而這些常
識很可能和你未來所學專業領域的知識是相通的,如果少了這些基礎常識
,你的專業知識很可能就此無法突破。
請你在做考試選科決定時,一定要
詢問家長和老師的意見,然後自己認真思考清楚,一旦做了決定,而後的
人生就要自己對自己負責了。
三、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說過:「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
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這一點。
」清朝學者袁枚在《書所見》中也說過:
「何以稱英雄,識以領其先。
(英雄必須具備恢弘的器識)」同學們!你
也準備當英雄了嗎?請以「我將成為一名〇〇的英雄」為題,寫作一篇文
章,說明你將憑什麼特殊條件?何種努力?來達成這個目標。
目標未必要
很大、很高,但是一定要很專、很強。
【延伸閱讀】
座右銘(本書第1篇)東漢/崔瑗
習慣說(本書第7篇)清/劉蓉
勤訓(本書第11篇)清/李文炤
師說(本書第17篇)唐/韓愈
第11篇勤訓清/李文炤
【篇章解讀】
本文選自《恆齋文集》。
內容是在說明「一生之計在於勤」。
作者先從人性本就好逸惡勞出發,再勉勵人們要求新求變,把握光陰,為自己開創出璀璨人生。
勤勞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要養成勤勞的習慣卻極不容易。
除了完備的計劃外,如何身體力行,持之以恆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背誦古文有時覺得枯燥乏味,有時感到孤單無助,如何克制自己不為電玩誘惑,如何強迫自己貫徹到底,在在都考驗著你的意志力與耐力。
【發現作者】
李文炤,字元朗,號恆齋、朗軒,清湖南長沙人。
生於清康熙,卒於清雍正時,西元1672-1735年,年64。
李文炤,據說母親懷胎十六個月才生下他,從小就是神童,讀書可以過目成誦,經史子集無不瀏覽,十四歲就考上秀才,三十二歲中舉後擔任穀城教諭
,後來出任嶽麓書院山長,一生均以教學和著述為其志業。
【文本背誦一】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故邵子云:「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文意會通一】
一個人謀求營生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勤勞」了。
所以邵康節生先說過
:「一天的計劃要在早晨就訂好,一年的計劃要在春天訂好,而一生的計劃,則要靠勤勞力行才能夠圓滿成功。
」這話雖說得淺顯,但是意義卻很深遠啊!
【文本背誦二】
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歲①。
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②;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
徒然食息③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
【文意會通二】
然而,一般人的習性卻是,厭惡勞苦而喜歡逸樂,喜歡吃山珍海味,穿華麗服裝,喜歡四處閒逛,虛耗時光;要這種人去種田,他也沒辦法把田耕好;要他去做工,也無法在期限內拿出成果;要他去經商,卻不能把握時機,賺取利潤;要他去讀書,卻不能立定志向,勤學苦讀,身體力行。
這樣每天吃喝拉撒睡,白白地活在世上,簡直就像一隻米蟲吧!
【文本背誦三】
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
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
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忘;物之情也④。
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賢聖不若彼者乎?
【文意會通三】
大自然的造化與運行的定律是,如果能夠每天更新就不會衰敗。
因此門臼因為天天轉動,所以不會被蛀蟲侵蝕;水因為經常保持流通,所以不會腐敗,上天的用意就是不希望萬物耽於安逸啊!人的心力,不也如此嗎?勞動的時候就會懂得思考,安逸的時候就樂不思蜀,忘形忘德,這也是萬物之常情啊!以大禹這樣的聖人,猶且愛惜寸陰;以陶侃那樣的賢人,猶且愛惜分陰,何況是賢能與聖德都不如他們的普通人呢?
【通關註釋】
①玩日愒歲:玩和愒都當貪解。
指整日閒蕩,無所是事,浪費光陰。
②耨:耕田。
③食息:吃飯、睡覺。
④物之情:萬物的常理、常情。
【解構應用】
現代人常說一句話:要活就要動,不動,人就死了!古人似乎沒有太多這方面的問題,並不是古人比我們勤勞,而是現代人太享受了。
就拿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來說。
現代人出門都有車坐,長途還有飛機;古人坐馬車就是上品了,可是顛頗的路況,加上一來回就是十天半個月的路程
,出個們簡直就是脫了一層皮似的,至於一般民眾幾乎全都要靠一雙腿走遍天下,每天光是走路或車馬勞頓就已經超過運動量的需求了。
吃的方面,別說古代了,二十年前的中國大陸,老百姓吃飯幾乎都用大碗公,因為肉類不多,蛋白質攝取不足,工作量又大,所以家家戶戶人人都捧著一個大碗公吃飯;當時到大陸旅遊的台灣同胞看到都嚇壞了。
如今兩岸生活水平相當,大陸的都市地區甚至還高過台灣,生活的享受也跟著邁向奢華,因此各種文明病,什麼三高、血濃、肥胖樣樣都來了。
結果古代人是吃不飽,現代人卻是拚命在減肥。
至於在住與衣的方面更不用說了,以前穿衣是為了取暖,現在卻是為了美觀;古人要從抽紗、織布到製作衣服一貫作業,現在我們只需買現成的,中間所有勞動過程全都給跳過去了;古人茅草土屋,現代是鋼骨結構,還要加上全套的衛浴和冷暖氣。
結果古人是「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
現代人反而一天到晚跑醫院、掛病號,看來優裕的生活並沒有帶來健康、彩色的人生。
同學們現在正值身體的生長期,除了平日最重要的功課學業之外,身體健康還是一樣重要的,切不可顧此失彼。
一定要把握學校裡的體育課時間,讓身體做足訓練,鍛鍊好健全體魄,日後才有發展事業的基礎。
此外,最好另外再挑選一種自己喜歡的運動,打球、跑步、肌力訓練都可以,就是要維持每天至少三十分鐘的運動時間,讓身體流汗增進新陳代謝。
體力好精神也會跟著好,因為有了強健的體魄,讀起書來腦袋清晰,思緒集中,記憶力和理解力也特別靈光,別人花兩小時還沒辦法搞懂的公式或計算
,你只要三兩下就解決了。
運動不但不會影響你的讀書時間和精力,反而讓你的讀書功效大幅提升,這是醫學專家經過實驗證明的鐵的事實。
不管是讀書或者是運動健身,別忘了,只有一個字,那就是「勤」!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
邵庸:「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
「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歲。
」
「深耕易耨。
」
「計日效功。
」
「乘時趨利。
」
「篤志力行。
」
「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
」
「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
」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
」
「勞則思,逸則忘。
」
【問題探索】
一、請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一項運動技藝,可以配合學校體育課程項目,也
可以重行挑選,把它當成自己鍛鍊身體的工具,並且訂定一套完整的訓練
計畫,不必一定要選上國手,重點是要能夠長期、持久訓練,至少要變成
自己的一項專長,校隊沒有至少也要當上班隊或系隊代表。
二、請你虛心檢討,過去曾經花費金錢學習過的才藝課程有哪些?它們各花費
了多少時間?多少學費?成果如何?把它們全都列成一張表格,然後拿給
爸媽看,謝謝他們的付出與辛勞,並且向他們報告優異的學習成果;或是
向他們懺悔、道歉你的半途而廢。
最後,再告訴他們,也告訴自己,從今
往後絕不會再重蹈覆轍。
三、宋朝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羅蘭的《羅
蘭小語》也說:「成功者他們只是克服了自己的懶惰。
」的確,所謂一勤
天下無難事,只要勤奮努力,就不會出現失敗。
請以「那一段全力付出的
美好時光」為題,寫作一篇文章,說明你曾經努力並且完成的一件事,文
長以八百字為原則。
【延伸閱讀】
座右銘(本書第1篇)東漢/崔瑗
四時讀書樂(本書第3篇)元/翁森
習慣說(本書第7篇)清/劉蓉
為學一首示子侄(本書第10篇)清/彭端淑
第12篇與妻訣別書清末民初/林覺民
【篇章解碼】
1911年4月24日(農曆3月29日),清宣統3年,革民黨人黃興率領抗
清革命志士八百餘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總督張鳴岐聞風竄逃,最後因清軍援兵趕至,革命黨人勢孤力薄,經過徹夜巷戰後宣告失敗,史稱「329黃花崗之役」。
這是國民黨領導的第10次抗清革命,事後革命黨人私下收殮殉難烈士遺骸72具,合葬於廣州城東之黃花崗,國民黨孫中山總理形容此役「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
這封信就是革命志士林覺民於329黃花崗之役起事前三天寫給愛妻的訣別書,烈士深知此去必將天人一方,永無相見之日,於是細細述說自己捨離愛妻和子女的無奈與苦衷。
信中對國家民族的大愛和夫妻之間的小愛,看似有大小之分,淺深之別;實則,在為國家民族大愛犧牲的背後,懷藏著的莫不是對愛妻和子女未來前途的憂心。
是以,大愛與小愛、家國與個人,又如何能以淺深或大小加以區分呢?
【發現作者】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
福建,閩侯人。
16歲考入全閩大學堂文科,21歲畢業後考入日本慶應大學
攻讀哲學,就學期間加入革命團體同盟會。
18歲時和廣東候補知縣陳元凱的女兒陳意映結婚,育有兩男。
1911年,林覺民響應黃興號召,回國參加黃花崗起義,於攻擊總督衙門行動中受傷被捕,從容就義,年僅25。
其妻陳意映當年生下早產兒,自己則於兩年後抑鬱而終。
近代知名建築師、詩人兼作家林徽音,即是林覺民長兄林長民的女公子。
【文本背誦一】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文意會通一】
意映愛妻妳好:
我現在要藉這封信和妳訣別了!才剛提筆,不聽使喚的淚水就和著墨水一起滴落信箋,信還沒寫完,心卻已停歇,但又怕妳不明白我的苦衷,誤以為我竟然捨得拋棄妳而選擇投身革命,或是誤以為我不明白妳並不希望我為革命犧牲生命的想法,所以才忍住傷悲向妳細說分明。
【文本背誦二】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羶①,滿街狼犬②,稱心快意,幾家能夠?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
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汝其勿悲!
【文意會通二】
我愛妳至深,就是這份愛妳的念想,讓我可以勇於犧牲。
自遇見妳以來,我就常常祈願天下有情人,都能如妳我般結為良緣美眷;只是當今家國不幸,外有列強瓜分,血腥屠戮、內有貪官污吏,如虎狼般充斥街頭;百姓們想要快樂順意地過日子,又有幾個家庭可以做得到呢?俗語說:具仁心者,先照顧自己的父母,然後再照顧他人的父母;先疼愛自己的子女,然後再疼愛他人的子女。
因此,我投身革命,就是要把我愛妳的心擴散出去,去幫助天下人都可以照護他們所想要照護的人。
基於這個原因,所以我才敢不顧妳的生死,先妳一步而死。
請妳體諒我這份大愛的心,當妳為我傷悲流淚之餘,也請妳想想世上還有很多可憐的人,企待救援,這樣妳應該就會樂於犧牲我倆的幸福,轉而為天下人謀取他們更大、更長遠幸福了!明白這個道理,妳就不會再為我的犧牲而感到傷悲了!
【文本背誦三】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其使我先死也,毋寧汝先吾而死。
」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辭相答。
吾之意
,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
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文意會通三】
妳還記得嗎?四、五年前的一個夜晚,我曾告訴妳:「與其讓我先死,我寧願妳先我而死。
」當時妳一聽到這話,立馬就生起氣來;後來經過我再三的委婉解釋,雖然妳仍不認同我的說法,卻也無言反駁。
其實我的真意是,因為妳身子骨柔弱,必然不能忍受失去我的哀傷;如果我先死,將痛苦留給妳,我心不忍,所以才會說,寧可讓妳先死,由我來承受哀傷。
唉!誰知道最後還是我比妳先走一步啊!
【文本背誦四】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回憶後街之屋,為吾與汝雙棲之所。
初婚三、四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
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
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
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具告,我願隨君行。
」吾亦既許汝矣
。
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對,又不能啟口。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
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文意會通四】
我真真無法忘情於妳啊!憶起我們後街的房子,那是妳我二人共享的小窩
。
記得剛結婚時的三、四個月,正值冬天農曆十五日前後,窗外枝枒稀疏的梅樹,掩映在皎潔的月光下。
妳我倂著肩、挽著手,你儂我儂地訴說悄悄話,當時無話不談,無情不訴的景象,如今憶起,也只能徒留傷感了!還記得六、七年前,有一次我離家出走歸來,妳哭著向我說:「以後如果要遠行,一定要告
訴我,我願隨你同行。
」當時我也曾經答應過妳。
原本十幾天前回家時,就想找機會告訴妳這次外出之事;可是一看到妳就開不了口了。
何況妳還有孕在身
呢,因為怕妳承受不了失去我的哀傷,所以只有天天買醉,自我逃避啊。
唉!當時我內心的哀傷,實在不是這小小的一枝筆能夠形容於萬一的啊!
【文本背誦五】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第以今日時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無時無地不可以死
,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文意會通五】
我冀盼能夠和妳相守到死,但以今天國家的時局來看,天災可能致死、盜賊戕害可能致死、列強瓜分的日子可能致死、奸官汙吏殘民以逞也可能致死,我們這些黎民百姓身處今日的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能招致死亡啊
!到那時候讓我眼睜睜地看著妳死,或是讓妳眼睜睜地看著我死,我怎能做得到?妳又如何能做得到呢?今天妳我有幸能夠雙雙健在,但看看天下,有多少人們,不該死卻死了,不願分離卻分離了,像我們這樣彼此鍾愛又能長相左右的良伴佳侶,又豈能坐視這種悲慘的事情發生呢?這就是我寧願拋下妳而去選擇投身革命的原因啊!
【文本背誦六】
吾今日死無餘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後,尚有兩意洞在也。
甚幸!甚幸!
【文意會通六】
如今我已死無餘憾,因為即使革命不成,仍有其他同志會繼續努力。
我們的兒子依新已經五歲,轉眼就是大人了,妳要好好撫養他,讓他像我一樣,為國家民族奉獻大愛。
妳肚子裡的孩子,我猜可能是個女兒;女兒必定像妳一般溫柔體貼,我很欣慰。
如果又是個男孩,則請妳教導他以父親的志向為榜樣,
那我死後,仍有兩個意洞留在這個世界上,我真是非常幸運啊!
【文本背誦七】
吾家日後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
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文意會通七】
日後我們家一定會很窮困,不過窮困並不算苦,只是清靜度日罷了。
我想向你表白的就是這些了,在九泉之下,遙聽妳哀傷的哭聲,我一定會伴你同泣
。
我平時不相信有鬼,但現在又希望真的有鬼的存在。
此外,現在有人提到心電感應的事,我也希望這是真的;這樣我死後,靈魂就能夠常常陪伴在妳身邊
,這樣妳就不必因為沒有伴侶而感到悲傷了!
【文本背誦八】
吾愛汝至。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乎!紙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幾萬千
,汝可以模擬得之。
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我,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一慟!
【文意會通八】
我愛妳至深。
妳有幸嫁給我,卻又不幸地生於今天的中國;我有幸娶到妳
,又為何不幸地生在今天的中國?面對國家民族的未來,面對全國民眾的冀盼
,我們終究不能只貪戀自己的美好生活啊!唉!紙短情長,心中仍有千言萬語訴說不盡,我想妳應該可以推知一二吧。
我現在無法回去見妳最後一面,因為妳一定會捨不得讓我離開,看來妳我只能期待在夢中再相見了!這可真是讓人捶胸頓足,悲慟莫名啊!
【通關註釋】
①遍地腥羶:借指清朝末年列強瓜分中國時發動的侵華戰爭,如英法聯軍、八
國聯軍、中日甲午戰爭等等,造成國境煙硝四起,百姓流離失所的慘況。
②滿街狼犬:借指清朝末年橫徵暴斂,強取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而言,他們搜
刮百姓財富,有如惡犬野狼般窮凶惡極,肆無忌憚。
【解構應用】
在起義前夕,以赴死之心向最親近的摯愛告別,此番情境,任誰都不知該如何面對?該如何落筆?以及如何暫掩哀傷?林烈士當晚如何寫完這封家書?如何相信愛妻會接受自己的告解?即令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無法想像
,無法推知,更無法體會於萬一。
但,卻不能不令我們深深感動,並且陪著他一起熱淚盈眶,不能自已。
蘊含至情大愛的文章,滿溢的情感,早已超越篇章結構、超越文法修辭,以及超越時空藩籬的限制,它沒有文勝質或質勝文的疑義,也沒有以辭害義的困擾,只有大愛能容的偉岸襟懷,為後人塑造典範,迎來掌聲。
在信中我們看到一位25歲青年的大愛情懷,他以國家民族遭受外敵瓜分的重大危機,以及黎民百姓遭受無能政府恣意荼毒的社會慘況,對照他們夫妻二人充滿真情摯愛的鶼鰈情深,讓我們可以輕易認同以大愛易小愛是合理的、是合情的,而且也是應該的;只是換做你我,是否也能做出和林烈士相同的抉擇?在當下!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遍地腥羶,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
」
【問題探索】
一、林覺民烈士為革命犧牲生命的抉擇,在民主時代的今天是否仍具意義?如
果有意義,請說明有哪些意義?如果沒有意義,也請說明原因為何?
二、國家民族的大愛和個人小我的愛,二者之間有何區別?它們一定會有所衝
突嗎?可否就你的認知,舉出當前社會實際例證加以說明。
並請提出你自
己贊成或反對的觀點為何?以及原因為何?
三、就網路資訊所見,你認為大陸、台灣和香港三地的年輕人,各自對國家民
族的看法為何?三者之間各有那些相同與相異的地方?
四、大陸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台灣說:中華民國主權包括大陸,治權僅
及於台澎金馬。
你對此一矛盾現象有何看法?
五、你對兩岸三地:大陸、台灣、香港未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上
的發展有何看法?如果分別從目前和三十、五十年後來看,你的想法可會
有所不同?
【延伸閱讀】
寄弟墨書清/鄭燮
祭妹文清/袁枚
陳情表隋/李密
出師表(本書第28篇)三國蜀/諸葛亮
與陳伯之書(本書第29篇)南北朝/丘遲
第13篇桃花源記東晉/陶潛
【篇章解碼】
這是一篇陶淵明晚年時期的作品,文中可以明確看出陶淵明心中理想國的樣貌。
一個與世隔絕,遠離塵囂數百年的山中王國,周遭環境清幽,井然有序
:人民生活淳樸,怡然自樂;彼此往來互動,真誠相待,簡直就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格蘭哲學家湯瑪斯‧摩爾筆下的「烏托邦」世界。
三國、魏晉以降,中原地區長年陷於戰事征伐,也是政治、社會上相對紊亂無序的年代。
身處亂世的陶淵明,本就心性淡薄,與世無爭,眼看無法以一己之力改變朝局,只能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自放於田野鄉間。
只是歸隱之餘,仍難掩心中對理想世界的追逐,於是以寓言故事體裁,甚至以具名真人方式,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佳作,目的即是希望讀者能夠相信,只要不放棄希望,世人心中的「桃花源」或許還是有可能出現的。
【發現作者】
陶潛,字淵明,一字元亮。
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自號羲皇上人、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
生於東晉哀帝,卒於南朝宋文帝時,西元365-427年,年62。
陶潛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曾孫,年輕時擔任過州祭酒,負責教化;也曾擔任建威將軍的文書參謀。
40歲時出任彭澤令,僅八十餘日即掛冠而去,同時寫下了〈歸去來兮〉名篇。
出身將門之後的陶潛,身上自有一股貴冑之氣,只是自然質樸、率性任真的性格,讓他不願追逐官場浮沉,轉而投入詩文創作。
但是,東晉時期崇尚綺麗雕琢文風,因此陶潛描繪歸隱田園生活的質樸詩作,在當時並未獲得重視,例如鍾嶸所著的《詩品》一書雖稱他為「隱逸詩人之宗」,但是卻把他的詩作評為「中品」而非「上品」。
到了唐、宋以後,陶潛才真正受到許多文人的青睞,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只是他卻早已作古多時了。
例如:
白居易曾讚嘆說:「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
蘇軾稱讚陶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
」
歐陽修也曾讚嘆陶文:「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
【文本背誦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文意會通一】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以捕魚為業的漁夫。
一天,他划船順著溪流而下,划著划著竟然忘記已經走了多遠?忽然眼前出現一片桃花林。
桃樹依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數百步之遙,而且整片桃花林中沒有夾雜任何其他樹種
;岸邊小草芳美蒼翠,河面落花繽紛多姿;如此美景,讓漁夫大為驚豔。
他繼續向前划行,想要走出這片桃花林。
最後果然來到了桃花林的盡頭,而且正好也是溪流的源頭,此時,一座小山浮現眼前。
遠看山上有個小洞,洞口隱約透著天光,漁人於是丟下小船,順著洞口走了進去。
【文本背誦二】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②,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③,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文意會通二】剛進去時山洞很窄,只能讓一人通過,再走幾十步後忽然變寬,眼前一片開闊明亮。
只見土地平坦廣闊,房舍排列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
,以及桑樹、竹子等類植物;田間小路縱橫交錯,雞鳴狗吠近在耳畔;村裡的人往來互動、耕種作物和男女穿著等等,都和外人沒有不同,老人和小孩也都過得幸福無比,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
村人看到漁夫,驚訝地問他來自何處,漁夫據實以告。
於是村人邀請他到家中作客,備好美酒、宰殺雞禽、做了飯菜來款待他。
村裡的人聽說來了個陌生人,都前來探詢村外的消息。
村人們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於是帶著子女、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從此就和外面的人永世隔離了。
村人問漁夫現在是什麼朝代了?原來他們連漢朝都沒聽過,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
漁夫便把他所知道的各種變遷詳細說給他們聽,他們聽後都感慨唏噓不已。
其他村人也都準備酒菜,邀請漁夫到各自家裡作客。
停留了幾天,漁夫向村人辭行,臨走前村人提醒他:「這裡面的情形,就無需再對外人宣說了!」
【文本背誦三】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④,處處誌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⑤者。
【文意會通三】漁夫出了山洞,找到自己的船,於是依循來時的路徑回家,並且沿途做下記號。
回到武陵城,馬上去拜見太守,報告此番桃花源之行。
太守聽後立刻派人跟他前往,漁夫照著自己所做的記號前往,不意竟然迷了途,再也找不到先前的道路了。
南陽有位叫劉子驥的名士,聽說此事,便興高采烈地計劃前去探訪,但是尚未成行就病死了。
此後就沒有人再去尋訪桃花源了。
【通關註釋】
①儼然;排列整齊的樣子。
②阡陌交通:阡陌,田間小路。
交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③黃髮垂髫:黃髮,人老後頭髮顏色由黑轉黃,借指老人。
垂髫,古代兒童頭髮由額頭覆蓋至眉宇間的一種髮型,借指幼童。
④便扶向路:便,於是。
扶,沿著。
向,先前的。
⑤問津:津,河岸的渡口。
問津,本指問路,在此有尋求、探訪之意。
【解構應用】
這本是一篇寓言故事,可是作者卻將故事發生的關鍵人、事、時、地、物等,全都做了明確交代。
作者的目的就是要令讀者在閱讀之後,相信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實記錄,從而更加肯定世上確實會有「桃花源」的存在。
與其說這是作者刻意營造的寫作技巧,倒不如把它看作是作者心中對追求生命理想更具體、更真切的企盼。
試想,身處兵荒馬亂,戰事頻仍;政治闃闇,官箴無狀,以及社會污濁,
民不聊生的年代,一個襟懷大愛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才華洋溢卻無處揮灑的仁人志士,除了寄情翰墨,高懸理想外,又如何可以抒發胸中塊壘呢!千百年來,「桃花源」一詞已經跳脫了陶淵明原創的模型,它可以是政治人物夢幻中的理想國度,它也可以是社會大眾對現實生活的集體期待,它更可以是每個人心中那座最寶貴的祕密花園。
不論從哪個面向看去,「桃花源」都已經成了世外桃源、人間樂土,以及香格里拉的代名詞。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黃髮垂髫,怡然自樂。
」【問題探索】
一、當你抑鬱不得志,或是有志難伸之際,在你心中是否也有一座「桃花源」
?你會如何建構你心中的那座秘密花園?你將會如何運用這座秘密花園為
你解決各種煩惱、憂心之事?
二、請找出理想國、烏托邦和香格里拉的故事,並將它們和陶淵明的桃花源作
一比較,看看它們之間有哪些地方相同?又有那些地方不同?你又比較喜
歡哪一個呢?
三、請找出老子《道德經》裡的〈小國寡民〉篇章,於詳細閱讀後和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作一比較。
你認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否受到《道德經》
裡〈小國寡民〉一文的影響?二者各有何特色?又有何同、異之處?
【延伸閱讀】
桃花源詩東晉/陶潛
小國寡民春秋/老子《道德經》
桃花行詩唐/王維
大同與小康(本書第15篇)春秋/孔子《禮記》
理想國(書)希臘/柏拉圖
烏托邦(書)英國/湯瑪斯‧摩爾
第14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唐/李白
【篇章解碼】
本文大約是作於開元21年,733年,李白時年33,此時的李白正棲隱於今天的湖北安陸,尚未出仕。
正值青春年華的李白,飽覽詩書,才華洋溢,心中懷抱的是報效國家、光宗耀祖的大志與理想。
一隻早已鎖定目標,正待迎風高飛的獵鷹,當他將庋藏已久的夢想化作文字時,所展現出來的除了對大自然的頌讚、對人生的熱愛,以及對弟兄手足的關愛之情外,更重要的是,他那份對自己未來的滿滿期待與期許。
【發現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
祖籍隴西,今甘肅;居於錦州,今四川。
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初次進宮覲見玄宗時,玄宗「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甚至「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
可惜才氣縱橫卻桀敖不馴的李白,屢遭翰林學士張垍的讒言詆毀,於天寶3年被玄宗賜金放還。
安史之亂起,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事後永王兵敗,李白被流放夜郎,
今貴州,後以大赦獲釋。
李白留有詩作近千首,文章六十餘篇;詩文均崇尚古風,繼六朝餘韻。
後
人以「清新俊逸」概括其作品風格。
世有「詩仙」美譽。
【文本背誦】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①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②假我以文章。
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③;吾人詠歌,獨慚康樂④
。
幽賞未已,高談轉清。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⑤而醉月。
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⑥。
【文意會通】 浩瀚天地,是萬物暫宿的旅館;短暫光陰,是百代的匆匆過客。
而虛浮短暫的人生恰如夢境一般,真正歡樂的時光又有多少呢?古人拿著燭火通宵遊賞玩樂,的確很有道理啊!何況際此和煦春日,霧靄煙嵐的美景頻頻向你我召喚
,大自然更把錦繡般的旖旎風光賜給你我。
我們聚會在桃李盛開的花園裡,一起述說兄弟間的天倫樂事。
堂弟們的作品都似謝惠連般才華出眾,而我作的詩和謝康樂相比,卻讓我備感慚愧。
大夥兒對詩篇的品評、鑑賞都還沒有完全盡興,方才激昂月旦的論辯已經轉為清幽雅致的吟詠。
我們在花叢間擺設盛筵,在月色下飛盞暢飲,圖個一醉方休。
此情此景若沒有好詩相伴,如何能夠抒發大夥兒的幽雅情懷呢?如有人無法成詩,就請遵守金谷園的前例,自己先浮三大白再說!
【通關註釋】
①逆旅:旅館。
旅社。
②大塊:大自然。
③惠連:謝惠連,是大詩人謝靈運的族弟,以詩賦清麗聞名。
④康樂:謝靈運,東晉名人謝玄的孫子,是山水詩派的開山鼻祖。
據《詩品》記載,謝康樂只要遇到侄兒惠連,就能寫出好詩。
有一次,他
思考了一整天,仍然寫不出一首詩來,只好小睡一會兒,結果夢到了惠連
,睡醒後果然寫出了「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佳句。
⑤羽觴:酒杯。
⑥金谷酒數:西晉富豪石崇,築金谷園宴遊賓客,飲酒賦詩為樂,有不能成
詩者,當即罰酒三杯,以示薄懲。
【解構應用】
這是一篇駢體化的散文。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詞藻華麗、音韻和諧、善於譬喻用典,再加上美美的對偶句式。
短短的119個字,在寫作筆法上,李白把中國語文的清麗脫俗、雍容典雅和流暢節奏表現得淋漓盡致,爐火純青;所謂增一分則太多,減一分又太少,斯之謂也。
在對生命的感懷和體悟上,李白將天地宇宙的永恆和個人生命的短暫作出強烈對比,進而帶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人生觀。
在此種積極追逐個人
身心快意的氛圍中,李白盡情揮灑青春、盡興賞玩自然美景、恣意享受親情溫馨,同時也沒有忘記自己最喜歡的飲酒賦詩之樂。
相較於被賜金放還後的抑鬱不快,此時的李白無疑是行走在自由、逍遙的雲端,他可以斗酒詩百篇,他可以起舞弄清影,他當然也可以桀敖不馴,睥睨群倫。
在思想啟發上,李白藉由和暖的春夜盛宴,將個人對生命的感懷、對大自然的謳歌,以及對自我生活態度的追求,逐一提取並和堂弟們共享與共勉。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這場晚宴現場,當時李白身上所散發出的那股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正向能量,對場上的每一位賓客而言,會是多麼珍貴的一帖激勵人心的處方啊!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
【問題探索】
一、李白的詩賦天才讓他備受禮遇榮寵,李白的桀敖不馴讓他飽受人情冷暖,
難怪他既要高聲呼喊「天生我材必有用」,又要喟然自嘆「古來聖賢皆寂
寞」。
你認為上述兩種不同的形象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李白?為什麼?請詳
細說明你的理由。
二、假如你是當年的李白,也擁有和他一樣的才華,你會如何選擇你的人生道
路?是像他一樣堅持自我?還是會隱藏桀敖不馴,依循時代禮俗規範,善
用自己的才華,創造自我人生的高峰?
三、在科技創新的現代社會,互聯網的快速勾連流竄,人與人間親密卻疏離的
特殊關係,早已大大地改變了我們周遭的世界;你認為你具有什麼樣的獨
特才華,可以讓你生存在這個資訊流動快速的社會而沒有後顧之憂?抑或
是你根本找不出任何才華?
四、延續上述的題目,如果你想找出一項最符合你個人性向的專長,你會選擇
哪一項專長?你現在已經有了切確的目標和方向了嗎?抑或是還在渾渾噩
噩,無所作為?
五、你知道最近科技發展的趨勢嗎?請你隨意舉出三項,然後測試自己對它們
了解的有多少、有多深?
【延伸閱讀】
始得西山宴遊記(本書第23篇)唐/柳宗元
蘭亭集序(本書第26篇)東晉/王羲之
醉翁亭記(本書第30篇)北宋/歐陽修
赤壁賦(本書第31篇)北宋/蘇軾
第15篇大同與小康《禮記》春秋/孔子
【篇章解碼】
這是選自《禮記》第九篇〈禮運篇〉的文章。
以禮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
在本文中,孔老夫子明確提出大同世界的理想,那是一個人人平等、和睦共處、天下為公的美好社會。
夫子認為大同之治施行的年代,大約是在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五帝時期,此時管理者都是公開推舉而來的賢能之士,百姓們可說是生活在無憂無慮的人間天堂。
其次,夫子再提出小康世界的形貌,那是一個為私為己、城郭興起、天下為家的小康世界。
夫子認為小康之治施行的年代,大約是在夏、商、周三代,包括了禹、湯、文、武、成王和周公等等菁英人士。
此時大自國家王位的傳承
,小至人民日常生活的規範,都是以禮作為綱紀,在禮制的管理下,百姓才可以生活在制度健全、家庭和諧,以及五常有度的嘉善社會。
孔子(儒家)的以禮治國思想,從此影響中國政治、社會、文化,以及民族性達數千年之久。
【發現作者】
禮記就是「五經」:詩、書、易、禮、春秋之中的《禮經》。
《禮經》的內容包括周禮、儀禮和禮記,是中國上古時期各項禮制規範的總論,也是中華民族文明高度發展的表徵。
禮記原本是孔子的學生和儒家學者共同記錄的許多單篇文章,西漢時期戴德、戴聖叔侄都以講授儀禮聞名,二人分別蒐集與禮相關篇章,編成大戴、小戴禮記,大戴禮記後來失傳,現今傳世只有戴聖的小戴禮記,共四十九篇。
戴聖,生卒年不詳,西漢梁國,今江蘇人。
漢宣帝時立為禮經博士,曾擔任過九江太守。
【文本背誦一】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①,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
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
【文意會通一】
之前孔子參加魯國的歲末祭典並擔任助祭人員,典禮結束後,他來到城樓上遊覽,突然他歎了一口氣。
孔子之所以歎氣,大概是因為他看到魯國的祭典並不符合古代的禮制,只留下了一些虛有其表的儀式吧!陪侍在他旁邊的言偃問道:「先生為何歎氣呢?」
【文本背誦二】
孔子曰:「大道②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
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
,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文意會通二】
孔子答道:「上古天下施行大道時、以及三代賢君施行小康之治時,我雖
然沒趕上盛世,但從古籍記載中尚可得知。
大道施行的時代,天下是屬於大家的,推舉有道德、有能力的人來執政,人人講究信用,追求和平。
所以人們不只照顧自己的父母,不只關愛自己的子女,還會把愛推廣出去,使所有老人都能夠安享天年,壯年人都可以貢獻社會,幼年人都能得到健全的養護和教育,鰥夫、寡婦、孤兒、獨老和殘廢、生病的人們都能獲得安養。
男人都有工作,女人都有歸宿。
不浪費各種資財物品,也不須自己獨享;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為社會付出,而不會在意所付出的是不是有利於自己。
因此,(每一個人都有捨己為人的想法),那麼那些損人利己的陰謀詭計就不會出現在這個社會,盜匪亂賊也從此銷聲匿跡,人們晚上睡覺就可以不必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世界』啊!」
【文本背誦三】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③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
【文意會通三】
如今大道已不再施行了,天下成為一人一家的私產,各人只照顧自己的父母,只關愛自己的子女,營謀財物、勞力付出都只為個人私利,統治者建立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傳承制度,以城郭溝池等軍防鞏固政權,以禮制作為管理國家的綱紀;用來嚴正君臣關係、敦厚父子親情、和睦兄弟情誼、和諧夫婦感情、建立政府制度、分配田地,建立里鄰、尊崇智勇之人,並用來獎勵效忠自己的臣僕。
(因為有了自私自利的想法),所以那些損人利己的陰謀詭計就開始出現,而戰爭也從此興起。
古代的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正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這六位君子都是謹守禮制的典範。
他們根據禮制規範要求人民合法行事、考核人民的誠信、檢視人民的過錯、以仁愛為典型,以謙讓為標竿,昭示人民應該遵守的常規。
如果有人不依禮制而行,即使是在位的執政者
,也會遭到罷黜,人民也將視他為禍殃。
這就叫做『小康世界』。
」
【通關註釋】
①蜡賓:古代宗廟歲末祭祀典禮中的助祭人員。
②大道:至公至正之道。
是儒家治理國家的最高理想與原則。
③在埶者:埶,通勢。
指在上位的執政者。
【解構應用】
在數千年的專制政體下,孔老夫子的「大同世界」理想,真可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抹乍現光華,就像流星般地劃過浩瀚天際,留下了璀璨卻短暫的光芒
。
有人認為,孔夫子這盞暗夜裡的明燈,不過是萬古長夜裡的一次偶然;但是
,如果把視角拉到兩千四百年前的雅典,當時號稱西方三哲之首的蘇格拉底,正被希臘的民主制度判處死刑。
東西方兩位大儒的境遇,值得我們探討。
這是歷史的一大諷刺。
當西方民主制度處決一位畢生追求美德的哲學家時
,另一位生活在東方專制政體下的禮教倡議者,他同時也是一位畢生追求美德的哲學家,卻正在為理想中的大同、民主世界四處遊說、宣揚。
西方的孔子、東方的蘇格拉底,他們生存年代相近、理念相仿,甚至連自創教學,廣招學生
,不收學費,只取束脩的作法都如出一轍。
從上述東西方歷史事件的比較,孔夫子對大同理想世界的追求與堅持,就更加值得我們感佩與景仰了。
畢竟,要在獨夫為尚的專制時代堅守民主理想,
為萬民發聲,那可是需要至高無上的道德勇氣才能做到的。
至於蘇格拉底,他
雖因學生的牽連而被判刑,但是,他至少是死於一個正統的民主制度之下,而且他原本還有機會可以逃亡,只是他選擇飲下毒酒。
東西方政治制度發展的異同,也造成今日雙方民眾生活的差異,二十世紀風起雲湧的民主風潮,原以為會帶來世界政治的和平與和解,可是剛剛跨過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以往的專制政權,一夕間變成了獨裁暴力;過去學者楬櫫的自由民主,一夕間也變成了民粹暴力,讓新世紀的民眾喪失了可以遵循的典範
,也讓新世界的拼圖缺少了那最關鍵的一塊。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
【問題探索】
一、你認為在中國傳統歷史中可有「民主」二字的存在?如果有,那麼請你從
歷代典籍中找出切確的文字加以證明。
如果沒有,也請提出具體事證。
二、請你就孔老夫子的中心思想、政治主張和教學方式等三個面向,具體的和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做一深入比較、分析。
請先陳述事實,然後再評判彼
此之間的優劣。
三、根據2019/07/12《維基百科》接露的資料:「共產主義是一種共享經濟結
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
、各取所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且沒有階級制度、國家、
政府和家庭的社會。
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
」
請問,如果依照上述《維基百科》的定義,現今的中國大陸和北朝鮮兩個
國家,你認為她們哪一個才是真正符合定義的共產國家?請就政治制度、
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等三個面向,予以比較、分析。
四、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自從1949年自大陸遷台之後,中華
民國政府在台灣實施自由投票的民主選舉,如今從中央的總統到地方的村
里首長都是民眾一票一票公開選出。
請問,你認為台灣施行民主政治的成
果是否成功?並請說明理由。
【延伸閱讀】
桃花源記(本書第13篇)東晉/陶潛
桃花源詩東晉/陶潛
小國寡民春秋/老子《道德經》
桃花行詩唐/王維
理想國(書)希臘/柏拉圖
烏托邦(書)英國/湯瑪斯‧摩爾
第16篇晚遊六橋待月記明/袁宏道
【篇章解讀】
這是一篇清新雋永的山水名勝遊記。
明神宗萬曆25年,西元1597年。
時任江蘇吳縣知縣的袁宏道,經過七次請辭後終於獲准,隨即來到嚮慕已久的西湖遊賞,生性恬淡的他浸淫夢幻般的西湖美景,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賜,前後共寫下了十六篇《西湖雜記》,本篇
即是其中的第二篇。
相較於古代多數文人的貶謫文學而言,袁中郎的這篇遊記毋寧是篇異數,
因為他是以解脫、快意的心情賞玩山水,而沒有絲毫憤懣與怨懟之氣。
他不似一般遊人只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聽、去嗅、去觸摸西湖的靈魂深處。
因此
,他可以獨賞「朝日始出,夕舂未下」的湖光與山嵐之美,更可以在杳無人聲
,萬籟俱寂的夜晚時分覓得「花態柳情,山容水意」的迷人月景。
山川未改容顏,湖光瀲豔依舊,有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有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中因緣巧妙,在乎人心,而不在乎山水。
同學們!不妨用心體會。
【發現作者】
袁宏道,字中郎。
明公安,今湖北荊州人。
生於明穆宗,卒於明神宗時,西元1568-1610年,年43。
袁宏道自幼天資聰穎,能詩能文。
四歲時,舅舅見他穿了一雙新鞋,對他說道:「足下生雲」。
他當即答道;「頭上頂天」。
機智反應,驚煞旁人。
十六歲時,在家鄉公安縣成立詩社,且自任社長,據說詩社成員「年三十
以下者,皆師之,奉其約束,不敢犯」。
十七歲時,將歷年所作詩文,集結成
書,頗有聲望。
他還曾經撰文為死後被抄家毀墓的一代名相張居正喊冤,暗諷
明神宗的刻薄寡恩,在專制時代,這可是殺頭的重罪。
明代文壇小品文章日漸風行,袁氏三傑宗道、宏道與中道俱是代表人物,其中袁宏道主張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更成為中流砥柱,引領一代風騷
。
他的作品風格輕靈灑脫,自然率真,世人尊為「公安派」創始人。
【文本背誦一】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文意會通一】
一年當中,西湖景色最美的季節,是春天;景色最美的時刻,是月色皎潔的夜晚。
至於一天當中,西湖景色最美的時分,是在一大清早,湖面上還籠罩著一層薄霧輕紗之時;以及傍晚時分,當夕陽映照出繽紛絢麗的山嵐之際。
【文本背誦二】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①,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
」余時為桃花所戀
,竟不忍去湖上。
【文意會通二】
今年春天雪下得特別大,梅花因為受到嚴寒氣候的影響,而推遲了花期,竟然和春天才會開放的杏花、桃花接續綻放;能夠在春天的時刻,看到冬天的梅花和春天的桃花與杏花,這可真是天下奇觀呢!。
好友石簣屢次催促我說:
「傅金吾園中的梅花,是張功甫玉照堂舊時所栽植的古梅,現在正開得繽紛燦爛,應該趁著還未凋謝前,趕快前去觀賞!」可是,我當時正沉醉於西湖岸邊的美豔桃花,根本就捨不得離開西湖啊!
【文本背誦三】
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②,瀰漫二十餘里。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
豔冶極矣!
【文意會通三】
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楊柳碧綠蒼翠,桃花嬌美豔紅,遠遠望去,就像是一道綿延二十幾里的綠色煙靄與紅色迷霧。
遊人的歌聲和著樂器的吹奏聲,隨風飄盪;仕女們一身粉汗,狀似下雨。
穿著綾羅華服的遊人,甚至比堤岸邊的青草還多。
眼下整個西湖的景象,不論是景、是人,都只能用艷麗至極這四個字來形容了。
【文本背誦四】
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
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此樂留與山僧遊客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文意會通四】
然而杭州人遊賞西湖,往往只在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五點這三個時辰。
其實真正能夠呈現出精緻的湖光山色倒影的精巧,以及美妙的山中璀璨煙嵐這兩個絕色美景的時刻,卻只有在清晨太陽剛剛升起和傍晚夕陽尚未落下之際,才是這些景色最為濃艷嫵媚之時。
至於皎潔月光映照之下的西湖絕色,那簡直沒有任何文字可以形容了。
例如,月色下嬌羞綻放的桃花,柔情款擺的楊柳、姿容掩映的群山,以及汩汩流水的意趣,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呢。
這種樂趣只能留給山裡的僧人和懂得欣賞的遊客去享用,又怎能向一般庸俗的人細說分明呢!
【通關註釋】
①勒:抑制、限制。
動詞,指受到限制,引申為今年春天受到天氣持續嚴寒
的影響。
②綠煙紅霧:借指堤岸邊上一片柳綠桃紅的景象,遠望有如煙霧籠罩一般。
③遊客:此指作者本人。
【解構應用】
作者描寫西湖景色,先從一年四季下筆,次到一天中的朝日與夕陽,最後才將主題聚焦在月夜下的絕色美景。
由遠而近,由大而小,充分抓住讀者的眼睛,也充分凸顯主題的特色。
文中作者提出,自己對桃花的迷戀已然超越對梅花的喜愛,這是歷來中國文人少有的情形。
名列梅、蘭、竹、菊四君子之首的梅花,向為志節清高,歲寒不凋的代表,是士大夫畢生尊崇與追求的目標;而冶豔嫵媚的桃花,卻是輕佻俚俗的代表。
袁宏道之所以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獨擁桃花入懷,不知者或以矯俗干名,標新立異視之,然知者卻不難體會,這才是他自然率真本性的展現。
對一心嚮往山水之美,連仕途都可以隨意拋棄的袁中郎而言,即令俗艷的桃花,在他手中卻可以挖掘出一抹無瑕的清新,這本無關桃花,而是關乎賞花者的修為與情懷。
提起西湖的美,就不能不想到曾經兩度出任杭州通判與知州的蘇東坡,因為本文中所提到的蘇堤,正是蘇東坡在任內所築的蘇公堤。
蘇軾在杭州所留下的政績,可說是中國官場勤政愛民,政通人和的代表,只是在他大文豪的耀眼星光下,這些讓當地百姓感恩戴德的政績,反而被有意無意地淡化了。
所謂文章千古事,洵不誣也。
且看看蘇軾是如何讚歎西湖的:
〈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之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在蘇軾眼中,西湖景致,無論晴天或是雨天,都有她精彩可觀之處,就好比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無論是淡掃蛾眉,或是雍容盛裝,都是如此讓人傾心陶醉。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
」
「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
」
「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
「花態柳情,山容水意。
」
【問題探索】
一、梅花與桃花在文學中具有一定形象的表徵,如果你是一名古代文人,這兩
種不同形象的花卉代表,你會選擇何者?請說明原因。
二、請就你所認識的花卉中,選出一種你最喜歡的對象,然後上網谷歌,查找
出她有哪些特色?所代表的花語為何?然後結合花語的意象,寫下此一花
卉和你之間的相關連結。
三、選擇一處你曾經親身造訪過的景點,模仿〈晚遊六橋待月記〉的筆法,寫
作一篇簡短遊記,文章裡必須包含寫景、敘事和抒情三個部分。
四、請將本文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就作
者的寫作情境、寫作筆法,以及文章主旨三個面向,做一比較分析。
【延伸閱讀】
始得西山宴遊記(本書第23篇)唐/柳宗元
醉翁亭記(本書第30篇)北宋/歐陽修
病梅館記(本書第33篇)清/龔自珍
春題湖上詩唐/白居易
遊褒禪山記北宋/王安石
第17篇師說唐/韓愈
【篇章解讀】
這是一篇闡述從師問學之道的論說文,選自《昌黎先生集》。
中唐時期,門第之風日盛,官場舉才成了世家大族的專利,權貴子弟彼此攀附援引,並以幸進為榮,形成師道淪喪,學子以從師問學為恥的惡習。
韓愈曾任吏部侍郎、國子監祭酒等職,負責官員簡拔與學子教育,深知教育才是國家生存發展的根本,於是挺身而出,為復興師道奔走呼號。
除了從師問學之外,韓愈還強調道統的重要。
所謂道統指的就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換句話說,就是孔老夫子一生所主張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一脈相承的至中至正大道。
韓愈認為,從師問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在求道,所以他才大聲疾呼「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發現作者】
韓愈,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人。
生於唐代宗,卒於唐穆宗時,西元768-824,年57。
韓愈三歲時父母俱亡,從小生活艱辛,由兄嫂撫養長大;幼年啟蒙即刻苦向學,於六經和諸子百家之學,無不盡覽。
韓愈秉性剛直,任官期間曾經兩度遭到貶謫。
一次是德宗時,上書直諫宮市流弊;一次是憲宗時,上書諫迎佛骨。
兩次貶謫,都是為民請命,不但樹立了士大夫「為生民立命」的典範,更見證了他「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服務理念與人生追求。
不過,若要論起韓愈的貢獻,他在文學和道統上的倡導與維護,才是真正關乎後世千百年的巍巍之功呢!
首先,在文學思想上,他倡導古文運動,力排六朝以降的華靡文風,主張以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取代魏晉六朝的駢文,在他的耕耘與努力之下,終於開創出唐、宋兩代古文的全面復興。
其次,在政治思想上,他力斥當時盛行的佛、老思想,認為佛教徒不事耕織,不利國計民生,主張恢復傳統儒家治道,他自己也以儒家道統的繼承者自居,甚至還將文學與政治思想結合,提倡「文以載道」的全新文學理念。
綜觀韓愈一生,為國家計,為生民計,他敢言人所不敢言,雖然因此開罪於上位者,卻未曾退縮,依然擎起改革大旗,奮勇向前。
當他第二次被貶潮州
,赴任途經藍關時,為前來相送的侄孫韓湘寫了一首左遷詩,述說自己不惜衰朽殘年,依然堅持改革的決心,一字一淚,讀來真是令人唏噓難禁: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雖然在官場上不盡如人意,但是,後世卻給了韓愈一個既尊榮又崇高的肯定,例如,宋朝文學大家蘇軾就曾經以「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以及「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來讚譽他對後世的卓越貢獻。
此外,明代的茅坤更尊韓愈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韓愈如果地下有知,應該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文本背誦一】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①、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文意會通一】
古代的讀書人,一定會請老師指導。
老師,是做為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所有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卻不去請教老師,那麼他的疑惑就永遠不能解除了。
【文本背誦二】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文意會通二】
出生在我之前,年紀比我大的人,他瞭解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當然要向他學習;出生在我之後,年紀比我小的人,如果他瞭解道理,也比我早,那麼我也應向他學習。
我要學習的是萬事萬物的「道」,哪裡需要知道對方是年
紀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所以,不管對方地位是尊貴還是卑下,無論對方年齡較長或較小,只要是「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文本背誦三】
嗟乎,師道之不存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是故聖益聖
,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文意會通三】
唉!從師問學的風氣已經失傳很久了!想要讓人沒有疑惑實在很困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的知識和智慧遠遠超出一般人,可是還是會跟從老師請益求教;現在大多數的人,他們的知識和智慧遠遠比不上聖人,卻認為向老師學習是可恥的,因此聖人變得更加地聖明,相對的愚人卻變得更加地愚昧。
由此看來,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根本原因,大概就是因為他有沒有繼續跟隨老師學習吧?
【文本背誦四】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
,或不焉②,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文意會通四】
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會延請好的老師來教導他們;但是他們大人自己,卻恥於向老師學習,這真是讓人不解啊!再說他請來教導孩子的那些老師,也只負責敎他們誦讀和斷句而已,並不是像我說的是傳授道理
、解答疑難的老師啊!當孩子不懂得如何斷句時,他還會去請教老師;可是當孩子對書中的道理有疑惑不能解決的時候,他卻不知道應該去請教老師。
結果他的小孩最後只學習到朗誦和斷句這些小學問,至於書中那些最重要的道理卻給遺漏掉了,大人們的這些做法,我真的看不出到底高明在哪裡呢!
【文本背誦五】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
盛則近諛。
嗚乎!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文意會通五】
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他們都不以互相學習爲恥。
可是,如今的士大夫們,只要有人一提到老師、學生這樣的稱呼,大家就會聚在一起去嘲笑他。
如果問大家,為什麼要嘲笑他呢?大家就會說:「因為他們二人年紀相仿,所了
解的道理也差不多啊!怎麼可以互稱師生呢?」因此,當今的社會風氣最糟糕的就是,如果我們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會被認為是一種恥辱;可是如果我們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又會被認為是一種拍馬屁的諂媚行為。
唉!從上面這些例子來看,古時候那種從師問道的風氣應該是沒有再恢復的可能了!巫醫、樂師以及各種工匠這一類人,原本士大夫們都看不起他們,而不屑與他們平起平坐
,如今士大夫們的智慧卻反而比不上他們,這真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啊!
【文本背誦六】
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④。
郯子之徒,其賢不如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文意會通六】
聖人都沒有固定的老師,例如孔子就曾經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請教學習。
像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聰明才智都不及孔子。
但孔子說:「三人同
行,其中一定會有值得讓我學習的對象。
」所以學生不一定都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非比學生高明不可,這中間的關鍵只在於,他們了解道理的時間有先
後之分,以及他們學習技藝的專精程度,各有深淺差別而已。
李蟠先生,今年十七歲,喜歡研讀古文,六經的經文以及傳注,他都能夠通曉熟習;而且也沒有被當前社會上那股恥學於師的惡習所約束,主動要求要拜我為師,我非常贊許他能夠認同古人從師問學的道理,所以寫了這篇<師說>贈送給他,並且鼓勵他。
【通關註釋】
①傳道:有人說是指華夏民族的道統而言,就是孔老夫子所標榜的「堯、舜、
禹、湯、文、武、周公」這一脈相承的至中至正的大道。
不過在本文中,應
該可以泛指世界上的一切學問和道理在內,畢竟要跟隨老師學習的學問,的
確是應該包括一切有益於人類生存發展的知識才對。
②或不焉:不,通否。
③君子不齒:齒,動詞,並列之意。
謂君子不願意與他們並列,即看不起對方
的意思。
④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春秋時郯國國君,據《左傳》記載,孔子曾經跟他請教古代帝王少昊
氏「以鳥名官」之事。
萇弘,據《史記》記載,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音樂之事。
師襄,春秋魯國的樂師,孔子曾經向他學習鼓琴。
老聃,就是老子,李耳,春秋楚國人,孔子曾經向他問禮。
【解構應用】
有關「學習」這個主題,應該是自有人類以來就一直困擾著我們吧!從上古先民時期起,老祖宗們要學習與天爭、與獸爭,甚至也要與同為人類的夥伴爭。
因此,學習的最早目的就是為了求生存,就算到了科學發達的今天,這個目的似乎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二十年前,大學畢業後,找工作、養家活口,天天累得跟狗似的;如今,研究所畢業後,找工作、養自己,還是天天累得跟狗似的。
如果僅就「學習」的目的而言,我們和五千年前的老祖宗,似乎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啊!
在科技飆速發展的今天,學校的學習功能早已被有識之士多所詬病,尤其是那些不能跟隨時代腳步改進的舊式教學模式,不但無法導入最新知識,更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有心向學的學生而言,簡直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更令人擔心的是,主管教育政策的政府機關人員,他們或許嫻熟於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育心理學,可是他們對現代科技的進步現況是否也能了解一二?如果不能,那麼由他們所主導的教學課綱,能夠符合現在的在校學生需求
嗎?那麼又能夠符合五年後、十年後學生的需求嗎?
科技進步帶來的一個重大改變,就是分工越來越精細。
換句話說,每一個人所學的專業或技術,往往只能限定在某一個狹窄的領域之中,例如法律,就有民法、商法、刑法等等十數種之多;又如生物科技,光是一隻豬就可以分出幾十種研究項目。
但是,同樣的,科技也帶來了整合的便利。
例如現在可以透過大數據把各地不同的豬隻傳染病,做出快速的疫情分析,為各國提供防疫措施。
因此,跨領域、跨產業、跨國際的學習已經成為當代顯學。
面對如此龐大、複雜的學習市場,同學們!請問你準備好了嗎?當然,你更應該問問我們的教育官員,你們準備好了嗎?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小學而大遺。
」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
「聖人無常師。
」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
【問題探索】
一、請誠懇無欺地捫心自問,自從研讀這部《21世紀新編古文誦止》以來,你
已經自我學習了十七篇古文,你是否有百分之百的依據編者的要求,把每
一篇古文都全篇背誦完畢?能夠了解每篇文章的意涵?能夠用口白很順暢
地即時翻譯出來?而且還能夠一字不漏地默寫下來?
二、承上題。
如果你都做到了上述的要求,請問你是否能夠體會到學習古文的
成果?你在學校裡的國文課程上起課來有否覺得輕鬆異常?你對中文語文
的運用能力,如閱讀和寫作是否更為得心應手?還有,你是否從這十七篇
文章的精讀與熟背過程中,真正體會到了學習中文的樂趣?
三、承上題。
如果你的答案是完全否定的,或是部分否定的,那麼就代表你的
學習還沒有完全到位。
此時,請你務必靜下心來,不必難過,不須遺憾;
不過,更重要的是,請你千萬不要放棄。
因為,好不容易才學到第十七篇
,這前頭已經花費了不少時間,一旦放棄,你想提升中文程度的期望就要
全盤落空了。
此時,請你先放慢腳步,重新檢討是在哪一個篇章的學習上
出了狀況?找到之後,只要將學習的腳步放回到這個篇章,繼續用老師所
要求的步驟,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好了。
只要重新開始,方法依舊,沒有絲
毫懸念,沒有任何困難,很快地就可以重新回到既有跑道了。
四、請上網谷哥與學習有關的名言佳句,挑選出你認為最有創意、最有激勵性
的中文、外文名言佳句各二十句,一定要註明出處,是誰說的?又是出自
哪一本書?然後把它們打在電腦檔案裡儲存起來,並列印一張紙本貼在書
房顯眼處,隨時可以背誦、記憶,更重要的是,把它們當成自我勉勵、自
我提醒的座右銘。
五、請你將學校的課程,按照科目分類,分別就以下的內容製作成一張A4表
格:喜歡程度百分比、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分配、學習效果、段考成績、
自我檢討、改進方法等,最好每次段考後製作一張,除了可以清晰明確地
知道自己的優、劣勢之外,更可以做為自我改進的最佳利器。
只要用心對
待這張簡單的表格,保證讓你各科的學習效果大幅提升,如對課程有深入
了解、找出不懂的地方、知道如何解決、考試成績變好,最厲害的是,讀
書時間還比別人來得少!
【延伸閱讀】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唐/柳宗元
進學解(本書第36篇)唐/韓愈
禮記大學之道(本書第40篇)西漢/戴聖
禮記學記(本書第43篇)西漢/戴聖
勸學(本書第50篇)戰國/荀子
第18篇琵琶行唐/白居易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白氏長慶集》。
唐憲宗元和10年,西元815年,白居易時任諫官,發生宰相武元衡被藩
鎮刺殺事件,直言敢諫的白居易於是上書請求追捕刺客,以振朝綱。
此舉卻觸怒了勢力驕橫的各路藩鎮,於是被藩鎮以「越職奏事」為由予以彈劾,遭貶為江州刺史。
不久又以白居易之前所寫的〈賞花〉、〈新井〉等詩作「甚傷名教」為藉口,再度遭到彈劾;當時憲宗為安撫藩鎮,只好把他再貶為江州司馬。
司馬一職是閒散之職,並無實權,在唐代大都是留供待罪之臣所用,對一生清白自持的白居易而言,簡直就是天大的屈辱。
再加上當時的江州一向都被視為「蠻瘴之地」,不適人居;面對自己的冤案無法獲得平反,他內心的傷感
和無奈是可以想像得知的。
白居易擔任江州司馬的第二年,因送客來到湓浦口,偶遇舟中彈唱的琵琶女,一次無端邂逅,一場真摯相談,意外成就了這首千古傳唱的曠世名篇。
【發現作者】
白居易,字樂天,山西太原人,後遷至陝西。
生於唐代宗,卒於唐武宗時。
西元772-846年,年75。
晚年好佛,自號香山居士、因縱情詩酒,又號醉吟先生。
白居易自幼就是天才,出生半年即識得「之」、「無」二字。
從政初期,滿懷理想,企圖以詩歌改革政治,推動新樂府運動,力求平易近人,老嫗能解;與元稹唱和,一時蔚為風潮。
他主張詩歌的創作應該為現實政治服務,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要求作品必須做到「
救濟人病,裨補時闕」。
唐代社會寫實詩始於杜甫,至元、白時期達到巔峰。
【文本背誦一】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
,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
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
,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婦。
遂命酒,使快彈數曲。
曲罷憫然。
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文意會通一】
唐憲宗元和十年,我被貶謫至九江郡擔任司馬。
隔年秋天,一日到湓蒲口
送客,夜裡聽到船上有人彈琵琶。
琴聲錚錚頗有京都流行的韻味。
遣人探問,
原來是一個長安的歌女,曾經拜在穆、曹兩位琵琶大師門下學藝。
後來年紀大了,紅顏不再,於是嫁為商人妻。
既然有此緣分,於是命人備酒,並請她儘快彈幾首曲子來聽。
聽過後,我的同情心不覺油然生起;此時她開始敘說自己少年時期的快樂往事,如今卻要過著漂泊沉淪、了無生趣的日子,每天跟著商人夫婿往來奔波於江湖之間。
自從我貶官兩年以來,日子一向過得恬淡自在,直到今晚聽了琵琶女的一番話語,才真正感受到貶官的傷痛,於是寫了這首六百一十二字的長詩贈與她,題目就叫《琵琶行》。
【文本背誦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文意會通二】
秋夜裡我來到潯陽江頭送別好友,江邊的楓葉與荻花在秋風裡發出瑟瑟聲響。
我們下了馬,一起來到船上;只是餞別宴上少了音樂相伴,真是一大憾事呢!
酒還沒喝夠就要傷心話別了,此時眼前只見一片茫茫江水和映在水中的明月。
江上忽然傳來清亮的琵琶聲,美妙的樂音讓我們二人都忘了應該說再見了!
循著樂聲探問是何方高人所奏?樂聲停歇了下來,可是卻沒人應聲回答。
我們主動把船靠過去,請他出來一見;並要下人掌燈添酒重擺宴席。
在我們千呼萬喚之下,她才抱著琵琶、遮著半張臉蛋,嬌羞地步出船艙。
【文本背誦三】
轉軸撥弦三兩聲,末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生平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綠腰①。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②。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文意會通三】
她先調整琴弦,然後試彈了兩三個音,雖然尚未正式演奏,卻已真情流露。
樂音壓抑中含藏著無限哀思,似乎是在訴說自己一生的失意與無奈。
她低著頭,忘情地繼續彈奏;似乎想把心中的哀怨,一次給訴說完畢。
纖纖玉手輕撫、慢捻、划抹和挑撥著琴弦,先後演奏了霓裳、綠腰兩支曲子。
大弦的音色嘈嘈如驟雨般厚重殷實,小弦的音色切切像耳畔私語般輕盈幽邈。
大弦、小弦交錯彈奏的聲音,就像大小不一的珠子掉落在玉盤上,音色厚薄不同,聲音大小亦異。
有時清脆的像是黃鶯啼囀於花叢間,有時又幽咽的像是泉水流淌在冰層下。
有時弦音低迴,就像是泉水凍結般停滯不通,悄無聲息。
寂靜中,感覺好像有股幽愁、暗恨正慢慢孳生;所謂大音稀聲,此時真是無聲勝有聲呢!
有時弦音高昂,就像是銀瓶突然炸裂,水花四濺;又像是鐵騎出戰,刀槍廝殺
,金鐵交鳴般清越激昂。
演奏終了時,她收起撥弄琴弦的右手,用四支指頭在琴心重重畫下一記,只聽到四根琴弦同時發出一陣巨響,就像是撕裂布帛一般,讓人驚心動魄。
此時,周遭其他船上的旅客,全都聽得入神,連呼吸都好像停止了一般。
萬籟俱寂的秋夜,只見到一輪孤單的月影,映照在一片白茫茫的江心上。
【文本背誦四】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③不知數。
鈿頭雲篦④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⑤。
【文意會通四】
她低聲向我們致意,收起撥片插置弦上,然後整理衣裳,顯現出莊重模樣。
她說自己本是京城頗負盛名的歌女,住在長安城東南邊的蝦蟆陵下。
十三歲就已習得琵琶技藝,在宮中教坊裡還屬於第一班的成員。
每彈罷一曲,便得到師傅的讚賞;每當裝扮後,都被其他成員嫉妒。
京城裡的豪富子弟爭相送我彩禮,每彈完一曲,就可收到無數獎賞。
在我當紅的時候,頭上鑲嵌珠花的雲篦,常常被拿來打拍子而斷裂;身上穿的大紅裙子,也常常被酒客打翻的美酒給弄髒。
歡笑的日子就這麼一年、一年的過去,美好的時光也在春風秋月中一一虛擲。
後來弟弟從軍去了,同行的姊妹們過世了,我的青春、美貌也跟著歲月流逝。
前來捧場的貴客日漸稀少,門口大排長龍的車馬已不復見;年紀老大的我,只好隨便選個商人嫁了。
商人重利不重情,更不把離別當回事;上個月他說要到浮梁去買茶,
然後就留下我一個人獨守空船到今天。
我每天都孤零零一個人待在船上,只有每晚繞著船隻升落的月亮,以及江中冰冷刺骨的江水陪伴著我。
每當夜裡夢到青春年少的歡樂時光,經常都是臉上的妝哭花了後才醒過來。
【文本背誦五】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文意會通五】
剛剛聽她彈奏琵琶時,我已經為那幽怨的琴聲而感動浩歎;如今再聽她這一席話,更是讓我唏噓不已。
我和她都是淪落天涯的可憐人,今日有緣相逢,就算並不相識又有何妨?自從去年遭貶謫離開京城後,我拖著病體住在潯陽江畔。
潯陽地區,偏僻荒涼,缺少音樂;一年到頭都聽不到較具水平的音樂。
湓江是個低窪潮濕的地方,我的住家周圍只有黃蘆和苦竹環繞叢生。
在這裡早晚只能聽到杜鵑的悲啼,以及猿猴的哀鳴。
每逢春花盛開、秋月團圓的美好日子,也都是一個人獨飲酣醉。
這裡也有山歌和村笛之類的音樂,只是單調、嘈雜,實在難以入耳啊!
今晚聽到妳那優美高雅、有如仙樂般的演奏,我的耳朵好像也開了竅似的。
請妳切莫推辭,坐下來再彈一曲;我要特意為妳寫一篇琵琶行的長詩。
她有點被我的誠意給嚇到了,一時愣著站在那裏好一陣子;回過神來後,才又再度坐下來,重新調整琴弦,並且彈奏出更為快板的曲子。
這時她所彈奏的曲子,已經不是剛剛彈奏的那一類型,而是更加悲戚、哀傷的曲調。
所有在場的賓客聽後,個個都掩面哭泣。
我不知道在場誰哭的最傷心?只知到江州司馬身上的穿著的那襲青衫,整件都
讓淚水給浸濕了。
【通關註釋】
①霓裳、綠腰:都是唐代有名的樂曲,皆可搭配舞蹈表演。
②冰下難:指水在冰層下流動困難。
也有版本寫作「冰下灘」,指水在冰層下快速奔流。
灘,指流水急速貌。
③纏頭、紅綃:纏頭,古代歌舞藝人表演結束後,觀眾以錦帛相贈。
紅綃,極薄、極細的紅色綢緞。
多為藝人所用。
④鈿頭雲篦:鑲嵌有金銀珠寶的雲紋篦櫛。
篦,細齒梳子,用以清除髮垢,也可作為髮飾。
⑤紅闌干:淚水流過畫上紅色濃妝的臉頰,所遺留下來的痕跡,像是一道道的
紅色欄杆。
【解構應用】
白居易的詩老嫗能解。
從這首長詩〈琵琶行〉來看,果然名不虛傳。
六百一十二字裡,除了極少數的專有名詞,如「霓裳」、「綠腰」、「鈿頭雲篦」、「纏頭紅綃」外,幾乎沒有任何生澀僻字。
況且上述這幾個專有名詞,在唐代來說
,根本都是日常用字,只是我們現在較少見到而已。
因此,嚴實的說,在白居易寫作當時,這首長詩必然會是一首家戶喻曉的名篇。
本詩雖然全篇都在描寫琵琶女暮年的悲慘景況,其實在琵琶女故事的背後
,我們似乎總能看到作者白居易的身影。
他們二人都曾經經歷過生命的最高峰
,啜飲過人生中最甘甜的美酒,品嘗過把酒臨風,其喜洋洋的江湖快意。
然而時過境遷之後,美人遲暮,聖眷不再,從雲端跌落人間的仙子,將如何自持?
如何勘破?這也許不是一個成功者必須思考的問題,但卻是每一個成功者都有可能遭遇的現實。
從琵琶女和白居易二人的人生際遇裡,我們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可資借鑑之處呢?
古代文人除了當官之外幾乎更無他途,因此官場的得失,仕途的順逆,成了文人士子們唯一一項必須傾注關心的切身大事。
只是在專制獨裁政體下,如果有幸可以像李密「逮奉聖朝,沐浴清化」,而得遂己願,當然是上蒼的恩賜
;一旦不幸碰到像唐憲宗這種「懼藩鎮,害忠臣」的主子,那也只能百般隱忍
,徒呼負負了!民主的可貴,在此果然得到了最堅實的印證。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
「大珠小珠落玉盤。
」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
「此時無聲勝有聲。
」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
「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
「秋月春風等閒度。
」
「暮去朝來顏色故。
」
「門前冷落鞍馬稀。
」
「商人重利輕別離。
」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
【問題探索】
一、「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這兩句形容琵琶彈奏技巧、及音
色美妙的名句,無論是用字或修辭都讓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遐想。
只
是其中第二句的「冰下難」一詞,部分學者認為應該改為「冰下灘」較佳
。
上述兩種說法都有其根據,請你上網谷歌各家看法,然後提出一你自己
的觀點,並加以論證。
二、請試著模仿白居易〈琵琶行〉這種平易近人的筆調,以「下課時間」為題
,寫作一篇七言長詩,詩長以二十句為原則,除了內容要具體、有故事性
外,格式上只需加入一些押韻,其餘都可自由發揮。
三、琵琶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一種弦樂器,它的音色獨特,彈奏技巧令人嘆為
觀止,已經成為傳統國樂裡不可或缺的一角。
請上網谷歌目前華人世界中
,有哪些琵琶演奏大師?有哪些主要演奏曲目?並請仔細聆賞他們的演出
。
如果有機會,最好能親自到現場去感受和體會這些大師級的精湛技藝。
【延伸閱讀】
明湖居聽書清末/劉鶚
秋聲賦(本書第27篇)北宋/歐陽修
赤壁賦(本書第31篇)北宋/蘇軾
第19篇漁父戰國/屈原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詩歌,屈原是創始者,文字瑰麗,極富神秘浪漫氣息,為中國南方文學代表,和北方文學代表《詩經》分庭抗禮,號稱雙璧。
漁父一文,正是屈原被放逐江南時所作,此時的屈原,對楚國前途依然憂懷掛心,可是滿腔熱血卻又一籌莫展。
於是藉由和漁父的對答,再次表明自己絕不同流合汙的高操志節。
雖然屈原求死之心頗為堅定,但是在和漁父的多番對談當中,我們看到的卻是一顆極度徬徨和掙扎的心。
不過,屈原並非因為懼怕死亡而徬徨、掙扎,他真正擔心的是,在昏君與佞臣當道下的楚國,即將遭到強秦的攻伐而滅亡。
果然,當秦將白起攻陷楚國首都,焚毀楚國宗廟,荼毒先王陵墓的消息傳來,抑鬱難平的屈原哀痛欲絕,於是在寫下有名的〈懷沙賦〉後,抱石自沉於汨羅江水,含恨而終。
【發現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楚人。
約生於楚宣王,卒於頃襄王時,西元前343-前276年間。
屈原出身楚國貴族,早年執掌楚國屈、昭、景三大家族之門閭譜系,世稱
三閭大夫。
楚懷王慕其才華,升為左徒,二十出頭的屈原,意氣風發,「入則
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後來因建言改革,傷
及貴族利益,遭到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蘭二人讒言誹謗,被兩度放逐江南。
據史書記載,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乃作〈離騷〉諸篇,西漢劉
向蒐集楚地作品,編成《楚辭》,其中即包含屈原作品二十五篇。
楚辭一書,內容奇幻,極富想像;善用比喻,格律自由;書寫個人,情感奔放,帶有濃厚的南方神秘、浪漫色彩,和淳厚、質樸的北方文學《詩經》大相逕庭。
【文本背誦一】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
【文意會通一】
屈原被放逐江南之後,常常徘徊於湘江、沅江一帶的深潭邊上,一個人孤獨地沿著沼澤邊走邊唱,他的面容憔悴,兩眼無神;他的身形消瘦,乾枯如草
。
漁父遇見他,問候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搞成這般狼狽境地啊?」
屈原回答說:「全世界的人都被污染了,只有我一個人是清白的;全世界的人
都喝醉了,只有我一個人是清醒的,因為我不願和世人同流合汙,所以就被驅趕、放逐了。
」
【文本背誦二】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
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①而歠其醨②?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
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
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
【文意會通二】
漁父說:「真正的聖人不會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影響,因此他能夠隨著世俗
的變化而改變自己應對的方法。
既然世人都已經汙濁不清了,為什麼你不跟著攪混污泥,然後一起隨波逐流呢?既然眾人都已經喝醉了,你為什麼不跟著大家一起也喝口酒糟、飲杯剩酒呢?為什麼要憂心國事,特立獨行,反而給自己招來放逐的命運呢?」屈原答道:「我聽說,剛洗完頭的人,一定會先把帽子
上的灰塵拍乾淨後再戴上;剛洗完澡的人,一定會將衣服上的灰塵抖乾淨後再穿上。
我怎麼可以讓自己乾淨的身體被穢物污染呢?我寧願投身湘水,讓魚兒吃進肚中。
又怎能讓自己清白的名聲,被這世上的塵埃給汙染、蒙蔽了呢?」
【文本背誦三】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
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文意會通三】
漁父聽了屈原的回答後,臉上掛著無奈的微笑,一面拍著船舷,一面高聲地唱著歌離開了。
歌聲裡唱道:「滄浪的水是多麼清澈啊!那就拿來清洗我的
帽帶好了!滄浪的水是如此污濁啊!那就拿來清洗我的臭腳丫子好了。
」唱完
後,漁父就不再回答屈原的話,一個人逕自揚長而去了。
【通關註釋】
①餔其糟:吃酒糟。
糟,釀酒時所過濾剩下的渣滓。
②歠其醨:喝剩酒。
兩句都是形容隨波逐流,與世浮沉的生活態度。
【解構應用】
對貴族出身的屈原而言,熱愛己所從出的母國,這是發自內心,無可替代的家國之愛。
何況年輕時的他,還曾經深蒙眷顧,備受尊崇,可以參贊中樞,與聞國政;可以關心民謨,安邦定國。
這是何等的光耀與榮寵啊!
只是一旦遭遇逆流,聖眷不再,同僚排擠,一片赤忱忠心不變,換來的卻是謗議相隨。
何況眼見國事蜩螗,大敵當前,卻又只能袖手旁觀,愛莫能助,
那種椎心刺痛的無奈,逼得屈原不得不作出世上最最艱難的決定。
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指的就是屈原的遭遇了吧!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論文集‧論自殺》一文中說過:「當生存的恐懼戰
勝死亡的恐怖時,他就勇敢的結束自己的生命。
」只是,讓我們疑惑的是,
如此輕鬆看待死亡,是否也違背了「上天自有好生之德」的古訓!何況,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報任安書》中也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死有重
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如果屈原不自陷於湘潭泥淖,走向列國,憑他深厚豐富的學養,或許也能如蘇秦、張儀一般,藉助於外交手段的縱橫捭闔,開創出楚國的一片生機呢!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也曾說過:「自殺是卑怯的行為。
」世間之事,不
如意十常八九,現代人則說天底下沒有過不去的坎,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別忘了,生活再累,人生再苦,路總是有的。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
【問題探索】
一、在古代專制政體之下,效忠國家與效忠君王是一體兩面的事,甚至多數
時候,效忠君王比效忠國家更形重要。
那麼在民主盛行的今日,人們不
須再效忠君王,可是卻又往往被執政者耍得團團轉,對執政者無可奈何
,這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不是說政府是公僕,人民才是主人嗎?說好
的民主呢?請同學們仔細思考這個大哉問,然後把答案偷偷藏在心裡就
好,千萬小心,不可外露,因為兩岸政府都有「資匪、通匪條例」,一
旦民眾膽敢散播「假消息」,看不關你個十年八載?
二、讀過〈漁父〉這篇文章後,你從屈原和漁父之間的對話中,看出了什麼不
一樣的人生哲學?他們二人的觀點各有何優、劣之處?你比較認同誰的觀
點和說法?為什麼?
三、黎巴嫩文學家紀伯倫在《先知》一書中說過:「生命是不回頭的,也不與
昨日一同停留。
」從你出生懂事以來,你是否曾經為某一件事感到後悔?
如果可以重新來過,你準備用哪一種人生的橡皮擦,擦去過往的悔恨?
四、生命誠可貴,可是生活卻未必永遠繽紛可愛,每個人都可能面對彩色人生
,也可能會遭遇黑白世界;英國有句諺語,「處順境必須謹慎,處逆境必
須忍耐」。
平日的你如何面對順境的舒心快意?又如何面對逆境的千鑿百
磨?請挑出一件實際發生的事件予以深切檢討成敗、得失。
【延伸閱讀】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本書第14篇)唐/李白
晚遊六橋待月記(本書第16篇)明/袁宏道
岳陽樓記(本書第21篇)北宋/范仲淹
卜居(本書第24篇)戰國/屈原
典論論文(本書第25篇)三國魏/曹丕
第20篇上李鴻章書(節選)清末民國/孫文
【篇章解讀】
這是一篇改變中國人心和中國命運的大塊文章。
這也是一篇打破中國數千年專制體制、帶動中國近代民主革命,以及引進西方科技思潮、救國救民的大塊文章。
清光緒20年,西元1894年,當時29歲的孫文上書給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四大救國主張。
結果未被接納,於是激起了他改弦易轍,發動革命的想法。
由於全文長達八千餘字,為配合同學背誦需求,僅節錄〈人盡其才〉中的部分文字,同學可上網谷哥原文,應該更能夠一睹這位中國近代偉人理想和抱負的全豹。
身為中國國民黨、以及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創建者,孫中山先生以先知先覺的先行者自居,憑一己之力,扛起四萬萬五千萬中國同胞的生存發展前途,藉由一枝筆、一張嘴,寫下中國改革建設的藍圖,說出中國求新求變的良方。
這篇萬言書,僅僅只是一個開端。
【發現作者】
孫文,字載之,號逸仙,世稱中山先生。
生於清同治5年,卒於民國14年,年60。
西元1866-1925。
孫文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
幼時家貧,靠長兄孫眉當長工接濟,後孫眉以華工身分赴檀香山農場打工,進而經營農場,家中經濟漸漸好轉。
於是讓六歲的孫文進入翠亨村私塾接受啟蒙教育,前後七年,奠定國學初步基礎
。
十四歲時隨母親坐英國輪船到檀香山,關於這次旅行,他在回憶錄中寫到:「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此行開啟了
他學習西方現代文明的大門,也開啟了他投身革命,拯救同胞的心靈。
學貫中西,器識宏偉,襟懷仁愛的孫文,本想運用他的專長救清廷於水火
,可惜未獲重視,待中日甲午戰敗,他才正式走上革命之途,一舉推翻專制政府,為千萬同胞衝出一條活路。
【文本背誦一】
所謂人能盡其才者,在教養有道,鼓勵以方,任使得法也。
【文意會通一】
所謂人盡其才的意思是指:正確的教育養成方式、有效的鼓舞獎勵措施,以及合理的人才任用管理制度而言。
【文本背誦二】
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學而後知;人不能皆好學,必待教而後學。
泰西諸
邦崛起近世,庠序①學校,遍布國中,人無貴賤,皆奮於學。
凡天地萬物之理
,人生日用之事,皆列於學之中,使通國之人,童而習之。
又各設有專師,津
津②啟導,雖理至幽微,事至奧妙,皆能有法以曉諭之,有器以窺測之。
其所
學由淺而深,自簡及繁,故人之靈明日廓,智慧日積也。
泰西人才之眾多者,
有此教養之道也。
【文意會通二】
人不是天生就能擁有知識的,必須依靠學習才能獲得各種知識;人也不是天生就喜歡學習,必須要有正確的教導,才能引起人們的學習動機。
近年歐美各國國勢日盛,就是歸功於他們在國內遍設學校,人民不管貧富貴賤,都努力向學。
舉凡天地萬物生滅、發展的道理,人類各種日常事物的應用等等,都列為學習的對象,規定全國人民必須從兒童開始學習。
此外還設置各種專業師資
,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無論是幽微難明的道理,或是深奧玄妙的事物
,都能透過合宜的方法去教導學子,並且藉由科學儀器的操作去探索、驗證。
他們的學習方式是由淺入深,由簡入繁,所以人們的頭腦不斷精進,智慧也大幅提升。
歐美各國之所以人才濟濟,都是歸功於這種教學養成的作法啊!
【文本背誦三】
且人之才智不一,故泰西之士,雖一才一藝之微,而國家必寵以科名,是
故人能自奮,士不虛生。
又學者倘能窮一新理,創一新器,必邀國家之上賞,
則其國之士,豈有不專心致志者哉?此泰西各種學問所以日新月異而歲不同,
幾於奪造化而疑鬼神者,有此鼓勵之方也。
【文意會通三】
況且人們的才智本就有高下之分,而歐美人士,即令只擁有一項專業的才藝,國家必定頒給他極高的職務和榮寵。
因此,人人努力奮發,讀書人也都可以奉獻心力,不虛此生。
此外,如果有學子能夠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理論,或是
研發出一種新機器,國家也一定會頒個大獎給他。
如此一來,他們的學子怎麼會不專心一意,努力研修呢?這正是歐美國家的各項知識能夠日新月異,年年進步,甚至達到超越造物者和鬼神的原因了。
因為他們懂得運用鼓舞獎勵的方法啊!
【文本背誦四】
今使人於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長,則雖智者無以稱其職,而巧者易以飾
其非,如此用人,必致野有遺賢,朝多倖進。
泰西治國之規,其用人也,務取
所長,而久其職。
凡學堂課此一業,則國家有此一官,幼而學者及壯之所行,
其學而優者則能仕,且恆守一途。
夫久任則閱歷深,習慣則智巧出,加之厚其
養廉,永其俸祿,則無瞻顧之心,而能專一其志。
此泰西之官無苟且,吏盡勤
勞者,有此任使之法也。
【文意會通四】
現在,如果人們學非所用,所用的又不是自己的專長,那麼就算是聰明絕
頂的人,也無法把工作做好;巧詐的人就會掩飾自己的錯誤。
這種用人方式,
必將導致高手流落民間,政府部門只能招來一些靠裙帶關係倖進的庸才。
歐美
各國的用人規矩是用人唯才和長期雇用。
只要學校有此科目,政府就設置相關
職務,學子們從小學習各種知識或技藝,長大後就從事與所學相關的工作。
學
習成績優異者,及授予官職,而且要長期任用。
因為工作久了,歷練就豐富;
習慣養成了,智慧反應自然成熟。
最後再長期給予高薪,讓他可以養家活口,
沒有後顧之憂,這樣他就不會朝三暮四、騎驢找馬,而會從一而終了。
歐美國
家的官員之所以人人工作嚴謹,戮力從公,就是因為這種完善的人才管理和任用制度啊!
【文本背誦五】
故教養有道,則天無枉生之才;鼓勵以方,則野無鬱抑之士;任使得法,
則朝無倖進之徒;斯三者不失其序,則人能盡其才矣。
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俱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
【文意會通五】
因此,有正確的教育養成方式,天下就不會有無用之人;能夠推動有效的鼓舞獎勵措施,民間就不會有懷才不遇的失意者;政府人才任用管理得當,公家機關就不會有裙帶幫出現了。
以上三個步驟依序施行,國家就可以做到人盡其才了。
一旦整個國家都能人盡其才,那麼國家的一切建設必定可以速建速成
,國家的建設既然可以速建速成,到彼時,貨出去,人進來,國家當然發大財啦!
【通關註釋】
①庠序:古時候的學校名稱。
②津津:充滿歡喜,興趣濃厚的樣子。
【解構應用】
在八千多字的建言中,中山先生以當時歐美國家的進步現況、科技發展等
實務,拿來和清末中國的落後做出鮮明對比,以理服人,以事實服人,果然筆力千鈞,令人折服。
文字的力量固然驚人,然而真正產生巨大殺傷力的卻是文字裡面所蘊藏的智慧與識見。
如果把中山先生的上書全文看完,你將發現,整篇文章的主軸都是圍繞在中國傳統的士、農、工、商四大領域。
例如,其中人能盡其才,對象是讀書人
;地能盡其利,對象是農作物;物能盡其用,對象是工業生產;貨能暢其流,對象是商品貨物。
可見中山先生並不是一個天生的叛逆者呢!
此外,中山先生雖然只上過幾年傳統私塾,但是就本文的寫作而言,不難看出他的國學底子是極具水準的。
這應該也是清末民初那個年代讀書人所共有的特色,畢竟像四書五經這些經典古籍,都是當時一般學生的入門讀物,而且私塾的教學方式很單純,就是一個字--背;不管你懂不懂書中的含義,反正都是先背了再說。
不過,這個看似迂腐的傳統教學方式,在中國歷史上卻造就出不少像商鞅
、韓非、范仲淹、蘇東坡等秀異份子的事實;看來,背書很重要,不過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把書中的智慧內化到你的知識體系裡,壤它成為你身體的一部份,與你合而為一。
讀過中山先生的文章後,是否更激起了你誓把古文背熟的決心!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教養有道,鼓勵以方。
」
「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學而後知;人不能皆好學,必待教而後學。
」
「理至幽微,事至奧妙。
」
「靈明日廓,智慧日積。
」
「智者無以稱其職,而巧者易以飾其非。
」
「野有遺賢,朝多倖進。
」
「厚其養廉,永其俸祿,則無瞻顧之心,而能專一其志。
」
「教養有道,則天無枉生之才。
」
「鼓勵以方,則野無鬱抑之士。
」
「任使得法,則朝無倖進之徒。
」
【問題探索】
一、請上網谷哥找一本孫文所著的《實業計畫》,看看這本1920年完稿的計
畫,中山先生是如何建設中國的港口、鐵路、公路和採礦等等大型工程?
請將中山先生的計畫原案,拿來和中國近年的國家建設做一對比,看看其
中有哪些雷同之處?
二、承上題。
如果它們之間有極大的雷同之處,這是否代表中山先生是個極具
遠見的偉大政治家?同時,這是否也意味著整個中國國家的建設發展已經
推遲了將近一百年之久?如果當時能夠依照中山先生的計畫確實推行,那
麼中國的現代化將會在什麼年代完成?中國將會在什麼時候站上世界第一
?現在2020年的中國又將會是什麼樣貌?
三、對於人才培育的作法,自古以來就有許多論述,請將《論語》一書中有關
人才教育、養成,以及對人物評斷的內容予以彙整,然後歸納出其中的原
則和精神。
先完成一份概略性的綱要,日後可以再延伸、擴大為內容充實
,見解獨到的研究報告喔!
【延伸閱讀】
上樞密韓太尉書(本書第32篇)北宋/蘇轍
諫太宗十思疏(本書第39篇)唐/魏徵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本書第41篇)唐/駱賓王
第21篇岳陽樓記北宋/范仲淹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范文正公集》。
岳陽樓坐落今湖南省岳陽市,相傳為唐代張說於西元716年時所建,至宋仁宗西元1044年滕宗諒貶謫岳州時予以重建。
新樓落成,滕宗諒特別邀請范
仲淹作記一篇,以誌其盛;其實當年范仲淹並未親赴岳陽樓一覽宏偉新樓,而是根據滕宗諒送來的一幅〈洞庭秋晚圖〉畫作而寫成的。
范仲淹作此文時,正因推動新政失敗被貶至邠州,今陝西咸陽市,二人遭遇相同,心境亦同,故文中對遷客騷人內心世界的描繪,可謂字字誅心,傳神
至極。
或許當年燈下振筆舒卷的「龍圖老子」,寫來也可能會是「淚珠和筆墨
齊下」吧!
【發現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
生於北宋太宗至仁宗時,西元989-1052年,年64。
范仲淹,自幼家貧,仍勤學不輟,據《湘山野錄》載:「少貧,讀書長白
山僧舍,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
」這就是成語「斷虀畫粥」故事的由來。
宋仁宗時,授龍圖閣大學士,協助韓琦經略陝西,治軍嚴謹,邊境安寧,連外敵西夏人都稱讚他「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
」羌族人更尊稱他為
「龍圖老子」,對他忌憚三分。
范仲淹謹記幼時家貧,故於擔任公職後,即自行購置田地千畝,將農穫所得,用以養濟族中「親而貧」和「疏而賢」者,名為「義田」。
他把畢生俸祿
全都投入養濟族人的善舉,過世時自己家中竟然窮到「無以為歛」的境地。
在本文中,當我們看到他高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理想
時,再回顧他的「義田」善舉,或許就更能夠體會到為什麼後人會以「天下第
一等人」來讚頌范文正公了。
【文本背誦一】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文意會通一】
宋仁宗慶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巴陵郡當郡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通達,人民和樂,許多廢弛的政事都重新推動起來。
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將舊有的建築規模加以擴大,並且把唐代名家和當代文人的詩賦鐫刻在岳陽樓的
牆上。
他還囑託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岳陽樓改建的情形。
【文本背誦二】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①,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文意會通二】
在我看來,巴陵郡最壯觀的景色,就數洞庭湖。
它張開嘴巴,口含遠處的碧綠君山,吞吐浩瀚的長江水;湖面浩大廣闊,幾乎看不到邊際。
清晨時分,陽光燦爛;傍晚之際,暮靄氤氳,景象千變萬化,這正是岳陽樓最讓遊人讚嘆的盛況!歷代文人的描繪已經非常詳盡了。
然而,從岳陽樓往北可以通往巫峽
,往南又可通到瀟湘二水,那些被貶謫的官員和多愁善感的詩人,於赴任的旅途中,大都會在這裏會合,當他們暫時停駐此地,陡然看到洞庭湖上這般壯觀的景象後,心中激起的澎派感懷與思緒,難道不會因人而異嗎?
【文本背誦三】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文意會通三】
每當陰雨綿綿,一連數月都不放晴;此時陰風怒吼,混濁的浪潮直飆天際
,太陽和星星藏起了光輝,高峻的青山也遮蔽了形體。
往來的商旅無法出航,否則必將遭到桅杆傾倒,船槳斷折的慘況。
到了傍晚時分,暮色昏暗,岸上不時傳來猛虎的長嘯和猿猴的哀鳴。
這時登上岳陽樓,看到眼前這片蕭索、淒涼的景象,頓時勾起遠離京城、懷念家鄉的思緒,同時還要擔心朝中佞臣的讒言和毀謗,是否仍在持續追殺?想到這裡,心中真是百感交集,悲痛難忍啊!
【文本背誦四】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②,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文意會通四】
至於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無波,天光水色交相輝映,眼前即是一片碧綠無垠的美景。
成群沙鷗,自由自在的翱翔天際;美麗魚兒,湖中悠游。
岸邊的香草及沙洲上的蘭花,長得蒼翠茂盛。
一旦瀰漫湖上的煙霧全都散去,皎潔的月光映照在千里湖面,月光在水面上粼粼躍動,就像璨爛閃爍的黃金,艷麗而迷人;月亮的倒影嫻靜不語,就像沉睡水中的碧玉,安詳而動人。
漁歌在夜空裡彼此唱和,歌聲悠揚蕩漾,這才是真正的人間至樂吧!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暢快之感,無論榮辱得失全都拋諸腦後;迎
著春風,高舉酒杯,開懷暢飲,心中盡是洋洋得意的喜悅和快意呢。
【文本背誦五】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
吾誰與歸!
【文意會通五】
唉!我曾經試著去探索古代仁人志士的襟懷,發現他們和前述那些墨客騷人的想法並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後來我才發現,原來這些仁人志士,他們不會因爲外在環境的順逆,或是個人成敗的得失,而感到悲傷或喜悅。
當他們身居廟堂高位時,他們擔心基層百姓生活疾苦;當他們被貶謫身處民間時,他們又憂心朝中君王施政是否合宜。
因此無論是在朝或是在野,他時時刻刻都身處在憂國憂民的境況裡。
那麽這些古代的仁人志士們,他們要到何時才可以安享快樂呢?我想他們一定會這樣答:「在天下人都還沒有擔憂之前,我必須
先擔下憂愁,必須等到天下人都已經在享受快樂了,我才能享受快樂」吧。
唉
!如果沒有這樣的仁人志士做為榜樣,世上又有誰值得我去追隨與效法呢?
【通關註釋】
①遷客騷人:被貶謫流遷的官員、仕途失意的文人。
②靜影沈璧:指水面上月亮的倒影,有如靜置水中的璧玉。
【解構應用】
一篇原本應該歌功頌德的酬酢文字,在范文正公筆下,竟寫成了中國傳統士子的千年理想與抱負;所謂無斯人則無此文章,這大概也只有胸懷寬廣、器識恢弘的范仲淹才可以做到吧!
儒家教學一向把「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以及「為天地立心,為
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做為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的唯一答案。
只是在宦海浮沉的驚濤駭浪中,能夠不被哀莫大於心死給擊潰,已屬萬幸,又有多少人可以不畏流言,堅持理念?又有多少人可以不計得失,勇往直前?
范文正公透過他的彩筆,將洞庭湖上「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春和景明
,一碧萬頃」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大自然景象,拿來和墨客騷人雨悲、晴喜的心
境相互結合,並且相互映照,讓讀者霎時以為找到了千古情緒發洩的絕佳出口
。
可是作者筆鋒一轉,竟然帶出了古仁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另番境界,接著更進一步高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最高理想作結。
這關鍵的神來一筆,不僅推升了文章的高度,更道出了文人士子必須終身奉行的準則,就儒家觀點而言,這正是君子與小人的不同,這也是生存與生命的分野。
法國大文學家雨果在《悲慘世界》一書中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儒將范文正公就
是擁有比天空還寬闊的胸襟的--天下第一等人。
本文重要的名句有: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
「銜遠山,吞長江。
」
「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
「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
「日星隱耀,山岳潛形。
」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
」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
」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
「進亦憂,退亦憂。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微斯人,吾誰與歸!」
【問題探索】
一、除了台灣之外,你出過國嗎?你到過哪些國家?如果沒有,請立刻開始存
取除夕壓歲錢和平日零用金,或者自行打工賺取旅費,然後給自己規劃一
趟國外景點的深度旅行。
可以選擇定點和短時程旅行、預先設定旅行主題
,預備達成目標,以及同行人員等等。
此外,務必於行前做好資訊蒐集工
作,尤其是人身安全問題,必須滴水不漏,毫無懸念。
二、請挑選一部大時代、大環境與大視野的名著,限定閱讀時間,務須在預定
時間內全部閱讀完畢,不可偷懶,不可斷斷續續,更不可半途而廢。
例如
美國史上最暢銷的小說之一,瑪格麗特‧米契爾的《飄/亂世佳人》,或
是台灣作家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先不要問我為什麼?看完後
你自然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請將本文和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加以比較,試著去探討范仲淹「先
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恢弘胸襟,和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
書〉中的主張,二者有何關聯?請以原文文字說明並印證。
【延伸閱讀】
醉翁亭記(本書第30篇)北宋/歐陽修
上樞密韓太尉書(本書第32篇)北宋/蘇轍
黃州快哉亭記北宋/蘇轍
墨池記北宋/曾鞏
義田記北宋/錢公輔
第22篇廉恥明末清初/顧炎武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日知錄》。
《日知錄》是顧炎武的讀書心得札記,內容包括經術
、治道和博聞等等,書名取自子夏的名言「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
明朝末年許多官員如錢謙益、洪承疇等紛紛變節降清,顧炎武於是作此篇
,援引論、孟古訓,提出「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的批判。
顧炎武的母親王氏,出身書香門第,愛讀史書,常把文天祥、方孝孺的愛國行為說給幼時的顧炎武聽,讓他培養出堅貞的愛國情操,而她自己在明朝滅亡後也選擇絕食殉國,並留下「無為異國臣子」的遺言叮囑顧炎武。
在朝代更迭之際,戰事上兵荒馬亂,朝廷裡人心惶惶,此時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節操,唐太宗在〈贈蕭瑀〉詩中曾寫過「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的名句,這應該是顧炎武的最佳寫照了!
【發現作者】
顧炎武,字寧人,原名絳,明亡後改名炎武。
世稱亭林先生。
江蘇崑山,今蘇州人。
生於明神宗,卒於清康熙年間,西元1613-1682。
年70。
明朝末年朝政紊亂,社會不安,文人士子成立「復社」,不時抨擊權臣,
議論時政,以「興復絕學」惕勵互勉。
顧炎武以十四歲之齡參與復社社務,並且成為社團中堅。
清兵南下之初,顧炎武即號召鄉人起兵相抗,明朝滅亡後仍暗中糾集遺民
,共謀反清復明大業,數瀕於死,依然堅持。
後以事不可為,乃遠赴山東、陝西等地,一面考察山川,一面核實紀錄,並結交志士,圖謀恢復。
顧炎武治學嚴謹,倡導經世致用的實學,反對宋明以來的心性之學,首開清代樸學之風。
主張士大夫必須修習「天文、地理、兵農、水土及一代興革之故」,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對山川、地理、物產皆有深入探討,是研究明代政治、地理和經濟的重要資料。
顧炎武一生治學主張「博學於文」,在待人處事上則堅守「行己有恥」的
士大夫最高準則。
【文本背誦一】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文意會通一】
歐陽脩在《新五代史.馮道傳》裡評論說:「『禮、義、廉、恥,是維繫國家命脈的四個綱紀,這四個綱紀如果無法伸張,國家就會滅亡。
』當年管仲的此一立論真是說得太好了啊!禮、義是治理人民的關鍵準則,廉、恥是樹立人格的重要節操。
因為不顧廉潔就什麼東西都敢拿,不知羞恥就什麼事都敢做。
如果一般人都這樣,那麼社會上的各種災禍、動亂和敗亡,必然會快速降臨;更何況身為國家重臣,竟然也不顧廉恥,什麼都敢拿,什麼都敢做,那麼天下怎麼可能不會招來動亂,國家怎麼可能不會走向敗亡呢?」
【文本背誦二】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
無恥之恥①,無恥矣。
」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
,無所用恥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文意會通二】
然而四者當中,羞恥心尤其重要,所以當年孔老夫子評論士大夫的時候就
說過:「一個人對自己的立身行事,應該要有羞恥心。
」孟子也說:「一個人做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
如果能把自己缺乏羞恥心看做是一種恥辱,那麼這個人就可以終身遠離恥辱了。
」孟子又說:「羞恥心對於一個人而言實在太重要了
,那些賣弄心機,狡詐取巧的人,是不需要羞恥心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般人不顧廉潔,因而漸漸走到了背犯禮義的地步,而這一切錯誤的根源都是由於他不顧羞恥啊!所以士大夫若不顧羞恥,那就是國家的恥辱了。
【文本背誦三】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文意會通三】
我觀察夏、商、周三代以來,世風衰敗、道德淪喪;人們廢棄禮義,拋卻廉恥,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然而,就像蒼松翠柏即令身處歲末寒冬,仍然不會凋零;司晨的雄雞遇到風雨交加的早晨,依然會按時啼叫一般,在眾人都昏睡沉醉的時候,未必就沒有腦袋清醒的人啊!
【文本背誦四】
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
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
』吾時俯而不答。
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②;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文意會通四】
近來我閱讀《顏氏家訓》,書中提到:「北齊有一位士大夫,曾經告訴我說
:『我有一個兒子,已經十七歲了,對書牘奏章的寫作頗有心得。
教他學習鮮
卑語和彈琵琶,也都能夠通曉、彈奏,憑這些功夫去服侍王公卿相,沒有一個人不寵愛他呢。
』我當時就覺得這樣做很丟臉,所以低著頭沒有回答他。
私底下想,這個人教育小孩的方式真奇怪呀!如果用他這種卑躬屈膝的方法,就算因此而輕易獲得高官厚祿,我也不希望你們去做啊!」真是令人感動呀!顏之推當年因為不得已而在亂世中勉強出來做官,還能說出這樣清高的話,尚且還保有《詩經.小雅.小宛篇》中詩人戒慎警惕的用心,對那些遮遮掩掩,一味曲意奉承的人來說,能夠不感到慚愧嗎?
【通關註釋】
①無恥之恥:第一個恥字是名詞,當羞恥心解。
第二個恥字是動詞,意為以
某事為恥。
整句的意思是,把沒有羞恥心看作是一種恥辱。
②小宛詩人之意:詩經小宛詩裡描述周幽王時,朝政紊亂,政教失序,於是
有士大夫作詩譏諷時弊,並做為自我惕勵之用。
【解構應用】
這篇文章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引用他人的文字幾乎超過一半以上的篇幅
,整篇文章都是以他人的立論來建構作者自己的論述,如果從文章創作的角度來看,作者這種做法是一種錯誤示範,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作為。
但是,因為作者把各種、各家的說法剪裁得合宜得體,連綴得天衣無縫,
讀者讀起來絕無敖口,而且順暢非常;文意上更是層層深入,一氣呵成,幾乎讓你忘了「抄襲」的存在。
只能說這是最聰明的抄襲,也是最高明的創作。
不過,如果以參加各種入學考試、或是國家考試來說,我們就不贊同過度的引用和抄襲了。
畢竟這些考試所期望的仍然是以創意為主,試想想看,當十幾萬名考生都在引用相同的典故,挪用相似的內容時,如果你是閱卷老師,你將如何評分?如何區分高下?因此,適度的引用才是考場上奪標的不二法門。
以今日的觀點閱讀這篇文章,我們一方面會為顧炎武這種忠君愛國的思想感到欽佩與動容,但是一方面也會為他拋棄中樞,遠走江湖的作為感到遺憾與同情。
畢竟人生短短數十寒暑,能夠為國為民奉獻的時間不多,更何況以他的
智慧學行,能為國家民族作出的貢獻或許是難以估量的。
雖然今日民主時代已經沒有忠君思想的要求,但是看看每次總統大選結束後,官場大風吹那種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場景,彷彿又回到了古代帝王時期,那些欲走還留的雷同戲碼,還真是讓人不知今夕何夕呢?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
「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
「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
「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
「閹然媚世。
」
【問題探索】
一、羞恥心,可以讓一個人懂得自我要求,自我反省,成為人生道路上激勵、
進取的墊腳石。
羞恥心,也可以讓人陷入自我逃避,自我放棄,成為人生
道路上的妨礙、阻滯的絆腳石。
對你而言,一但碰到和羞恥心有關的問題
,你認為你可能會走上哪一條人生的道路?為什麼?可有解決之道?
二、專制時代有朝代更迭,民主時代則有政黨輪替。
請就古代的朝代更迭和今
日的政黨輪替作一比較分析,二者之間各有何利弊?又有何同異之處?
三、承上題。
今日的政黨輪替之後,往往發生下台政黨利用交接前的空檔,把
政府的財產大量移轉給自己的政黨,或是附屬團體,請問如果以今日中華
民國政府五院之一的監察院負責查察此事,是否能夠徹底解決此一問題?
如若不能,你是否有更好的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
座右銘(本書第1篇)後漢/崔瑗
漁父(本書第19篇)戰國/屈原
卜居(本書第24篇)戰國/屈原
訓儉示康北宋/司馬光
第23篇始得西山宴遊記唐/柳宗元
【篇章解讀】
西元805年唐順宗即位,在翰林待詔王叔文主導下發動「永貞革新」,時任禮部員外郎的柳宗元參與其事。
本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打擊宦官專權,當時除了廢止宦官主持的宮市採購外,還取消苛稅五十餘萬貫,釋放宮女九百餘人,贏得「市里歡呼」,民心大悅。
可惜順宗只在位八個月即被迫下台,新
政告終,宦官反撲,參與新政的八位同僚全被貶為司馬,柳宗元、劉禹錫皆在其中,史稱「八司馬事件」。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前後十年,永州多苗傜土著,瘴癘處處,不適人居
。
在如此惡劣環境下,柳宗元只能以讀書寫作自適,或以山水為伴,排憂遣懷
,不意竟然完成許多佳作,流傳後世。
本篇就是柳宗元參觀法華寺,在西亭遠眺時偶然看到對面的西山,被西山的秀異山形吸引,於是興起親臨遊賞之意。
結果在短短數月間,他一連去了八趟,遍訪山中八處奇景,因而留下了有名的「永州八記」。
本文即是八記中的
第一記,因此作者在標題上加了一個「始」字,除了彰明首次前往的特殊經歷外,其實反映的更是作者從此擺脫羈絆,超越自我的心境轉折。
【發現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河東解縣,今山西永濟人。
世稱柳河東。
生於唐代宗,卒於唐憲宗時,西元773-819年,年47。
柳宗元於永貞新政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到了憲宗元和10年,西元815年返京述職,憲宗將他提升為柳州刺史,雖然職位高陞,駐地卻更遠了。
不過
既然有權在身,像他這種忠君愛國的仁人志士,又怎能空入寶山而回呢?他改進地方建設,造福民生;興建學校,振興學風;尤其是一年內就釋放了將近千名的奴婢,革除質借女兒的陋習。
當他過世時,百姓為感念他的恩澤,紛紛捐募經費為他立廟,四時祭祀。
故後人又尊稱他為柳柳州。
此外,在文壇上,他與韓愈偕手倡導古文運動,世人並稱「韓柳」,也是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詩文俱佳,尤以散文最具特色,代表作品有山水遊記和諷喻時政的寓言,韓愈曾經讚譽他的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果
然是英雄惜英雄呢。
【文本背誦一】
自余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起而歸。
以爲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文意會通一】
自從我犯罪被貶謫,遷居永州後,內心經常感到憂懼不安。
空閒的時候,就放慢腳步漫無目的地四處閒逛。
天天與同伴們在一起,有時攀爬高山,有時深入山林,有時遍訪迂迴曲折的溪流。
無論幽僻的清泉或是嶙峋的怪石,無論遠近,沒有一處不到。
到了景點,立刻撥開雜草,一起坐下,然後倒出壺裏的美酒,暢飲而醉;醉了就相互倚靠在他人身上小睡一番,睡著後還作起夢來,往往心中想到什麼,就會夢到什麼;睡醒後就起來準備回家。
我一直認為,凡是永州所有的奇特山水,我應該全都去遊賞過了,可是竟然不知道還有一個最怪異的西山,是我從來不曾探訪過的。
【文本背誦二】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遂命僕人過湘江
,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①,若垤若穴②,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③爲類。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
,而猶不欲歸。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爲之文以志。
是歲,元和四年也。
【文意會通二】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坐在法華寺西亭乘涼,不經意間看到遠處的西山
,在指顧間才驚覺到它的特出。
於是吩咐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一路上砍伐叢生的草木,焚燒茂密的茅草,不到登頂絕不罷休。
於是我們相互援引登上了西山,大夥兒屈膝而坐,肆意眺望,感覺上好像鄰近數州的土地,全都攤放在我們的坐席之下。
眼前那些高低不平的地勢,隆起處像個土堆,凹陷處像是洞穴,千里之遙
的美景,全都聚集在眼眉的尺寸之間,無一可以逃出我們的視線;從四面望去
,只見一片青山白雲繚繞,而且不斷向外延伸直到與天際相連,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西山的秀異和特出。
原來它根本就不願意和那些低矮的小山丘為伍,因為它廣袤巍峨,無邊無際,可與宇宙間的浩氣同在;因為它浩瀚渺遠,無始無終,可與大自然的造物者並存。
眼前磅礡景象,頓時讓我了悟真心,於是我們舉起酒杯斟滿了酒,喝到爛醉倒地,連太陽下山都被遺忘了。
此時昏暗的暮色,漸漸從遠處逼近,直到伸手不見五指,大夥兒仍然不想離去。
但覺心境澄明,形體消逝,彷彿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
經過這次獨特的西山之行後,我才明白原來以前的遊歷和探訪都不值一提,對我而言,真正的遊歷和探訪,應該要從這次的西山之行才算開始
,所以我特別寫下這篇文章來記錄這件事情。
這一年,是憲宗元和四年。
【通關註釋】
①岈然窪然:山勢隆起和深陷的樣子。
②若垤若穴:垤,小土堆。
穴,小洞穴。
③培塿:小山丘。
【解構應用】
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古代要體會「尺寸千里」的意境,
必須爬上高樓或者登上高山,才能享受到短暫的高空鳥瞰之美,因為他們很難把眼前這幅美景給留下來。
不過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我們卻可以很輕鬆的用手機、或者相機,把它們給永遠留存在電腦或手機的記憶體中,而且還可以隨時把它們叫出來瀏覽觀賞。
牛頓說過:「我可以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高度,除了
數學和物理上的定義之外,它其實還有精神和心理上的作用,而且這種精神和
心理層面的作用,往往要比數學和物理上面的作用來得強大,也來得重要。
荀子〈勸學〉篇裡先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接
著又說:「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就是這個道理。
當面臨人生抉擇的關鍵時刻,每個人都不免因循難決,猶疑難斷,這本是人情之常,畢竟進一步是海闊天空,抑或是粉身碎骨,沒有踏出這一步,就永遠無法得知確切答案。
因此,高樓之上、或者高山之上,人們倚仗的或許早已和高度無關,而是那一份高處的孤獨與寂靜。
俄國作家高爾基在〈薩姆金的一生〉中寫道:「人只有在絕對的寂靜中才能更接近自我。
」明白這些道理,或
許我們對高樓和高山又會有另外一番見解呢!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
」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
」
「不與培塿爲類。
」
「悠悠乎與灝氣俱,洋洋乎與造物者遊。
」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
【問題探索】
一、請將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和袁宏道的〈晚遊六橋待月記〉作一比
較,試著推敲他們二人遊賞景觀之前和之後的心情有何不同?又二人各有
何重大收穫?你認為誰的收穫更多一些?為什麼?
二、請同學們利用假日到住家附近的小山走走,當然如果有能力(指的是財力
和體力),也可以選擇雪山和玉山,親自去體驗高山之上的遼闊視野,以
及思索一下自己未來的前途或錢途,說不定會有一番收穫呢!
三、請同學們到101大樓的觀景台,親身體會「尺寸千里」的感受,然後利用
手機或者相機,將你所看到的台北市美景一一記錄下來。
不必擔心天氣如
何,不管是朝煙或者是夕嵐,不管是霪雨霏霏或者是皓月千里,都會別有
一番趣味等待著你去發掘和體會。
趁機抒解一下背誦古文的疲憊不堪,亦
可練就拍攝風景照的技巧,更可以培養自己胸懷萬里的器識與襟懷啊!
【延伸閱讀】
與宋元思書(本書第9篇)南朝/吳均
晚遊六橋待月記(本書第16篇)明/袁宏道
蘭亭集序(本書第26篇)東晉/王羲之
醉翁亭記(本書第30篇)北宋/歐陽修
赤壁賦(本書第31篇)北宋/蘇軾
第24篇卜居戰國/屈原
【篇章解讀】
這篇文章和〈漁父〉一樣,也是選自《楚辭》,兩篇文章寫作的時間應該
頗為相近,只是〈漁父〉沒有確切的時間,〈卜居〉則標明是在屈原被放逐三
年之後。
所謂卜居,就是透過占卜向卜祝請教,個人未來的前途該如何判斷?如何抉擇?從屈原向太卜鄭詹尹一連提出的八個大哉問的問題來看,我們不難體會
,屈原大概真的是已經走到了生死決絕的關鍵時刻。
對他來說,楚懷王早已經將他棄如敝履,朝廷裡有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蘭聯手打壓忠良,後宮又有寵妃鄭袖魅惑君王,明知秦國是虎狼之心,勢必鯨吞楚國,屈原卻是獨木難支大廈之將傾。
他內心的騷亂與焦躁根本無處發洩,除了以死明志,透過死諫這種最激烈的行動外,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了!
於是,屈原選擇了一條讓世人親痛仇快的絕路,耗費了自己的生命,卻也辜負了萬千黎民百姓的期待!
【發現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楚人。
約生於楚宣王至頃襄王年間,西元前343-前276年,年56。
屈原出身楚國貴族,早年執掌楚國屈、昭、景三大家族之門閭譜系,世稱
三閭大夫。
楚懷王慕其才華,升為左徒,二十出頭的屈原,意氣風發,「入則
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後來因建言改革,傷
及貴族利益,遭到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蘭二人讒言誹謗,被兩度放逐江南。
據史書記載,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乃作〈離騷〉諸篇,西漢劉
向蒐集楚地作品,編成《楚辭》,其中即包含屈原作品二十五篇。
楚辭一書,內容奇幻,極富想像;善用比喻,格律自由;書寫個人,情感奔放,帶有濃厚的南方神秘、浪漫色彩,和淳厚、質樸的北方文學《詩經》大相逕庭。
【文本背誦一】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
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
」詹尹乃端策拂龜①曰
:「君將何以教之?」
【文意會通一】
屈原已經被流放南方三年了,再也見不到楚王。
屈原一生竭盡心智,忠君愛國,卻被小人的讒言蒙蔽,因此心煩意亂,不知該如何是好。
所以前去拜訪太卜鄭詹尹,問他說:「我有很多疑問,希望太卜能幫我解決困惑。
」鄭詹尹
於是擺好蓍草,拂淨龜甲,問道:「先生您有何見教?」
【文本背誦二】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
茅②,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婦人③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④?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氾氾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迹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⑤;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文意會通二】
屈原說:「我應該做個誠誠懇懇、樸質忠貞的臣子?還是繼續做個逢迎拍
馬的俗人呢?我應該剷除雜草以利於耕作?還是要去結交權貴,追逐名利呢?我應該直言進諫而危及性命?還是追求富貴,苟且偷生呢?我應該要清高超然
以維護純真本性?還是阿諛奉承,強顏歡笑地去侍奉君王寵妃呢?我應該要廉潔正直,自保清白?還是圓滑柔順,巧言令色地討好他人?我應該要像昂首馳騁的千里馬?還是要像水中的野鴨隨波浮沉,以保自身安全呢?我應該要和千里馬並駕齊驅?還是繼續跟隨劣馬的足跡,不求長進呢?我應該要和天鵝比翼高飛呢?還是繼續與地上的雞鴨互相爭食呢?以上八個問題,那個是吉那個是凶?我應該何去何從?現今的世道,是非黑白混淆不清,視蟬翼為重,以千斤
為輕;朝廷重臣像宗廟裡的鐘鼎般被隨意毀棄,佞臣僭居高位卻像瓦釜般放言高論,讒言充斥廟堂,賢士放逐林野。
唉!算了吧!說得再多又有誰能知道我的清廉與忠貞呢!」
【文本背誦三】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⑥;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
【文意會通三】
太卜詹尹聽完屈原的提問後,放下蓍草推辭說:「世上之事就像度量長短
一樣,尺雖然是較大的單位,它卻無法度量細微之物;寸雖然是極小的單位,它卻可以用來度量極其細微的物品。
世上萬物都有它的不足之處,世上最高超
的智慧也有不能明白的道理;命運也有不濟之時,神明也有不能通達之事。
我看你還是秉持自己的真心,做你原本就想做的事吧!我的龜策和占卜實在無法給你任何解答啊!」
【通關註釋】
①端策拂龜:策,蓍草;龜,龜甲。
都是古代占卜用具。
②誅鋤草茅:剷除雜草。
喻剷除奸邪佞臣。
③婦人:指楚懷王的寵姬鄭袖。
④潔楹:潔,通絜,度量之意。
楹,圓柱。
度量圓形的柱子必須順著它的弧度轉動,喻處事圓滑隨俗。
⑤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黃鐘,古代宗廟祭祀時的樂器,喻忠臣的建言。
瓦釜,陶製的鍋子,喻奸佞倖臣的讒言媚語。
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喻萬物都各有長處和短處,不可一概而論,李白說
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就是這個道理。
【解構應用】
閱讀〈卜居〉一文,深切地去感受屈原忠君愛國的款款情深,當然是首要之務。
然而文章中語意流暢,氣勢磅礡的排比、設問和映襯修辭的運用與鋪陳
,卻讓我們在閱讀、尤其是高聲朗誦它時,眼睛不能不被它緊緊抓住,這正是屈原文字最大的魅力所在。
〈卜居〉的表現手法與《詩經》簡潔、和緩的四言文體最大的不同,也在這些獨特修辭筆法之中。
例如詩經,慣於四字一句,一唱三嘆,回還往復的表現方式,讓讀者易於陶醉在節奏整齊劃一、音韻高度和諧的溫柔敦厚氛圍中;而〈卜居〉一句長達十幾個字而且長短不一的句式,吟誦起來語勢連貫,氣脈相承,那股一氣呵成的氣勢,讓人如搏扶搖而直上九霄,不知何所止,而且也更能展現出文字音韻的跌宕起伏和抑揚頓挫之美。
明代許學夷《詩源辨體》說:「屈原〈卜居〉,思若湧泉,文如貫珠,妙不容言。
」旨哉斯言。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捆捆款款」vs「送往勞來」。
「誅除草茅」vs「以遊大人」。
「正言不諱」vs「從俗富貴」。
「與騏驥亢軛」vs「隨駑馬之迹」。
「與黃鵠比翼」vs「與雞鶩爭食」。
「昂昂若千里之駒」vs「氾氾若水中之鳧」。
「哫訾栗斯,喔咿嚅唲」。
「突梯滑稽,如脂如韋」。
「蟬翼為重,千鈞為輕」。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問題探索】
一、請問屈原對太卜鄭詹尹一連發了八個提問,屈原是真的對人生感到徬徨嗎
?屈原是真的無法為自己的下一步找到方向嗎?抑或是他根本不是在詢問
太卜的意見,而是另有自己的想法?請分別從文意和筆法的角度加以舉證
說明。
二、請比較〈漁父〉和〈卜居〉二文後,試著分析哪一篇的寫作時間在前?哪
一篇在後?為什麼?請根據兩篇文章的所述內容加以舉證說明。
三、請模仿〈卜居〉一文中大量運用的排比、設問和映襯筆法,以「友誼」為
題寫作一段文字,以五段十句話為原則,例如「吾寧悃悃款款,朴以忠乎
?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算是一段兩句,文字上儘量做到字數相同,
以及自創新詞,以訓練自己的寫作能力。
【延伸閱讀】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本書第14篇)唐/李白
晚遊六橋待月記(本書第16篇)明/袁宏道
漁父(本書第19篇)戰國/屈原
岳陽樓記(本書第21篇)北宋/范仲淹
典論論文(本書第25篇)三國魏/曹丕
第25篇典論論文三國魏/曹丕
【篇章解讀】
典論,是指評論文章的準則與方法;論文,是指評論文章。
故典論論文就是指「用正確的文學評論準則與方法來評論當代文人」。
〈典論論文〉這篇文章對曹丕而言具有重大意義。
因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是第一篇有關文學批評的專著,文中對文學家的性格與寫作風格、文章分類、
文學評論方式,以及文學的價值等等均有論及。
典論論文的出現,不但打破了
過去經、史不分的舊傳統,更重新樹立起文學獨立的里程碑,對中國文學的新生帶來極大影響。
典論論文大約是成書於曹丕擔任太子之時,當時曹操雖然確立了曹丕的太子之位,可是對曹植依然眷愛有加,常常在眾臣前面誇讚曹植文采非凡,堪比人龍,加上曹植身旁又有大批文士聚集擁戴,讓曹丕頗有芒刺在背之感,於是針對曹植平日論述,精心撰著文章予以駁斥。
例如曹植主張「不以翰墨為勳績
,不以辭賦為君子」,曹丕即在〈典論論文〉中以「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
盛事」加以駁正。
雖然典論的出現和政治有關,但卻不能掩蓋它在文學上的巨大影響與貢獻。
由於〈典論論文〉中有不少文字是在評論當時的建安七子,和現代學生關係不深,因此筆者大膽將它們全部刪除,以縮減篇幅並節省同學研讀、背誦的時間與精力。
當然,同學們都可以上網谷哥原文,對照閱讀。
【發現作者】
曹丕,字子桓,三國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生於東漢靈帝,卒於魏文帝時,西元187-226年,年40。
曹丕是曹操次子,西元217年曹操過世,曹丕繼位丞相、魏王,未幾,篡漢自立為帝,國號魏,史稱魏文帝,在位七年。
曹丕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君王,幼年時期就喜歡騎射,而且還經常跟隨父親
曹操南征北討,曾經在穰城之戰中大哥曹昂戰死,當時年僅十歲的曹丕就因為
騎術與射箭技藝高超而逃過一劫。
成長期間他深知文韜武略的重要,於經史詩書、諸子百家無不涉獵,只是在胞弟曹植的文采盛名下,讓他的文學光芒被遮蔽殆盡。
除了〈典論論文〉首開我國文學批評之先河外,他的〈燕歌行〉一詩也被文學界一致公認為是中國七言古詩的濫觴之作。
尤其當上皇帝之後,他一反父親曹操的連年攻伐作為,轉而師法漢文帝與民休息的政策,如減輕刑罰、降低賦稅、禁絕厚葬與亂訟歪風等等,都是得到民間稱頌的優異政績。
只可惜他在位日淺,加上在爭奪王位時對兄弟姊妹間的決絕無情,讓他的政治表現也被後世遺忘。
【文本背誦一】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見之患也。
今之文人(建安)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
【文意會通一】
文人之間相互輕視,自古就已如此。
傅毅比起班固,文才本不相上下,然而班固卻看不起他,在給弟弟班超的信上說到:「傅武仲因為會寫文章而擔任
蘭臺令史,可是他寫文章時卻常常會收不了筆,無法作結。
」一般人喜歡炫燿自己的長處,然而文章並非只有一種單一的體裁,很少有人能夠完全精通,因此人們都拿自己擅長的,去比拚他人的短處。
俗語說:「家中的破掃帚,卻把
它看作是千金寶物。
」這就是一般人看不到自己短處的大毛病。
當今文人像建安七子,他們在學問上可說是飽讀詩書,無所遺漏,在文章上也不抄襲別人,都自認是能夠馳騁千里的良駒,彼此的能力都旗鼓相當,不分軒輊。
想要讓他們彼此欽服對方,大概比登天還難吧!我總認為,君子必先檢視自己的優劣,然後才可以去評斷別人的短長,做到這點,才能避免類似這種文人相輕和缺乏先見之明的壞毛病。
因此我才寫下這篇論文,希望能改變這些錯誤的觀點。
【文本背誦二】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①,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
夫文本同而末異
,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唯通才能備其體。
【文意會通二】
一般人看重古代而輕視現代的作品,崇尚虛名而違背事實,加上又患了看不到自己短處的毛病,總認為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
其實,文章寫作的基本道理都一樣,但是因為文體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寫作方式。
一般而言,奏議應該講究典雅莊重,書論必須條理清晰,銘誄偏重真實無隱,詩賦則要求華美瑰麗。
這四類文體的寫作方法各不相同,因此會寫文章的人也都各有自己的偏好,大概只有通才之人,才能兼擅各種文體的寫作吧。
【文本背誦三】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②,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文意會通三】
文章以氣勢為主,而氣勢則有陽剛或陰柔兩種不同的風格,這兩種寫作風格都是來自作者的天性,不是勉強學習就可以改變的。
就如同吹奏樂器,曲調雖然相同,節奏也一樣,可是如果吹奏者呼氣和吸氣的飽滿度不同,以及個人吹奏技巧的精熟度不同;即使是父親或兄長,也很難把自己的獨門技藝移轉給自家子弟。
【文本背誦四】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
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
,而遺千載之功。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幹著論,成一家言。
【文意會通四】
文章,是讓國家長治久安的偉業,也是個人永垂不朽的大事。
人的壽命總有告終的一天,榮華享樂也只限於自己一生,壽命和富貴享樂都有一定的期限
,不像文章可以流傳千古。
因此古代的作家,把生命寄託給文字筆墨,將思想留存於篇章書籍,不需倚賴優秀史家的讚美,也無須倚賴達官貴人的提拔吹捧
,可是聲名自然流傳後世,不被遺忘。
所以當年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時,在獄中仍然繼續推演易象,撰寫卦辭;周公顯達後也不忘繼續制禮作樂;他們不因失意而停止著述,也不因富貴享樂而改變創作的想法。
由此可知,古人之所以輕賤盈尺的貴重璧玉,反而珍視分秒的短暫光陰,就是擔心時間會一去不回啊!可是現代人大多不知努力自勉,身處窮困時就擔心飢寒凍餓;身處富貴時就縱情享樂,於是大家都只顧著追求眼前的營生,卻忘記了可以流芳千古的功業。
歲月不斷流逝,體貌日漸衰老,我們很快地都會和萬物一起邁向死亡,無法追求永生,這才是仁人志士最大的悲痛啊!如今孔融等人都已離世,只有徐幹因為著有中論一書,成就一家之言,而能夠繼續留與後人賞讀與評論。
【通關註釋】
①向聲背實:指當時的文人都崇尚虛名,不顧現實。
②節奏同檢:指音樂的強弱、快慢都相似無異。
檢,規律。
【解構應用】
從這篇〈典論論文〉的文字、內容和鋪陳都不難看出,曹丕的文采確實雍容可觀,典雅有致,和父親曹操、弟弟曹植相較,似乎並不遜色。
文中濃濃的駢儷文風,美美的自然對偶,讀起來都給人一種順暢無礙的自在與輕鬆,拋開
人物的月旦品評,曹丕對文章的體例頗有個人獨到的見解,這在以往的著作中
是極為少見的。
尤其是他把文學從歷來的經學和史學中獨立出來,讓真正的純文學形式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文壇上,光是這個貢獻就已經大大超越了他的父親和弟弟了。
如果以曹丕自己「忽然與萬物遷化」此一「志士之大痛」的慨歎來相勉,我們
其實可以大聲地告訴曹丕,他已經是不虛此生了!
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在《約翰克里斯多夫》書中說過:「風格是一個人的
靈魂。
」唐代的皇甫湜在〈諭業〉中也說過:「書不千軸,不可以語化;文不
百代,不可以知變。
」這兩句話,前者告訴我們,在文章的創作上我們不應該故步自封,而必須不斷地追求創新與變化;後者則告訴我們,讀書不滿千卷,必無法融會貫通,並將其精華內化成我們的智慧、不讀遍百代的文章,就無法
通古今之變。
在求知與學習的道路上,還有許多高山深谷正等待著我們一一跨越,讓我們彼此鼓勵,一起加油!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
「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
「君子審己以度人。
」
「貴遠賤近,向聲背實。
」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
」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
「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
」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
」
「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
「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問題探索】
一、請就曹丕的〈典論論文〉一文,分別從作者風格、筆法技巧,以及布局架
構等三個面向加以評論、分析。
說明其中的特色與優、劣之處。
二、曹丕的〈典論論文〉和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二文中,都對文章裡含
藏的「氣」提出個人的看法,請比較曹、蘇二人的主張有何異同之處?並
請就二人在文章中的論點加以分析、探討。
三、請上網谷哥有關曹丕和曹植兄弟二人爭奪儲君大位的相關故事,然後將曹
丕最後勝出,曹植卻黯然退出的原因予以條列分析。
並假想如果你是才華
橫溢、父親眷愛的曹植,你會用什麼方法突圍並掙得大位?
【延伸閱讀】
漁父(本書第19篇)戰國/屈原
岳陽樓記(本書第21篇)北宋/范仲淹
蘭亭集序(本書第26篇)東晉/王羲之
上樞密韓太尉書(本書第32篇)北宋/蘇轍
第26篇蘭亭集序東晉/王羲之
【篇章解讀】
本文選自《王右軍集》。
蘭亭,在今浙江紹興的蘭渚山。
脩禊,古人於每年三月上旬舉行脩禊祭祀,循例要到河邊洗濯,以袪除不祥,消災解厄,到了後世逐漸演變為宴飲賦詩、郊遊踏青的活動。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好友謝安、親人王凝之等四十一人,於蘭亭舉行脩禊宴會,會中以曲水流觴方式進行飲酒賦詩活動,當場計有二十一人共寫了三十七首詩作,在彙集成冊前,王羲之趁著酒意方酣之際,為之提筆作序
,隨興寫下了這篇文章與書法都讓世人驚豔的曠世之作。
據傳,王羲之當時是以鼠鬚筆和蠶繭紙書寫,下筆有如「天馬行空,遊行自在」,待酒醒後自認不善,於是重行謄寫數十本之多,可是竟然沒有一本可
以超越原作,從此將這篇序文手稿視為傳家寶,永傳子孫。
【發現作者】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後隨晉室南遷至會稽山陰
,今浙江紹興。
生於西晉惠帝,卒於東晉穆帝時,西元303-361年,年59。
王羲之出生官宦之後,祖父曾任尚書郎、父親是太守,伯父王導、王敦都當過丞相,妻子是太尉郗鑒的女兒,就連兒子王凝之娶的才女謝道韞也是太傅謝安的姪女。
劉禹錫名作〈烏衣巷〉詩中最後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舊時王謝堂前燕」,指的就是王羲之和謝安這兩大門閥貴冑而言。
王羲之曾擔任過祕書郎、參軍、刺史、右將軍等職,世稱「王右軍」。
因
生性恬淡,為人自然而不矯飾,後稱病去職,忘情山水。
年輕時的王羲之就已隨興灑脫,不忌流俗,當時太尉郗鑒有個女兒,貌美才高,託請丞相王導推薦一位王家子弟給他當女婿,王導要郗鑒的管家自己到東廂房去挑選,管家巡了一圈回去向郗鑒報告,王家公子們均穿戴整齊,正襟危坐等待遴選,只有一個少年坦胸露肚躺在床上,毫不在意。
郗鑒說:就選他!這個少年就是王羲之。
這也是成語「坦腹東床」和「東床快婿」的由來。
除了以文章傳世之外,王羲之留給後人最大的遺產當屬他的書法了。
他最擅長行書和草書,後人形容他的書法「飄若浮雲,矯若游龍」,並尊為書聖。
尤其是〈蘭亭集序〉行書手稿更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法帖之冠」。
唐太
宗透過關係輾轉取得,視為至寶,臨終前特別下旨以為陪葬,從此真跡湮滅,
目前世上流傳的都是傳拓臨摹的作品。
【文本背誦一】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爲流觴曲水①。
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文意會通一】
永和九年,歲次癸丑年,三月上旬,我和好友們聚集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舉行脩禊宴會。
各方賢德之士,老老少少共聚一堂。
這裏有高峻的山嶺,有茂密的樹林和修長的竹子;還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波光粼粼圍繞在蘭亭左右
,相映成趣。
於是我們引進流水,打造成可以流放酒杯的迴還水道;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兩旁,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但是喝一杯酒,作一首詩,只要能暢快地抒發彼此內心深處的情懷,就足以讓我們感到心滿意足了。
【文本背誦二】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文意會通二】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春風和暖,沁人舒暢。
仰頭觀看宇宙的浩瀚無垠,低頭俯看萬物的繁華壯盛,這世上的一切景物,都可以讓我們細細品味、舒展胸懷,更可以讓我們盡情享受視覺與聽覺上的歡娛,這實在是人間一大快樂啊!
【文本背誦三】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
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爲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②,終期於盡。
古人云:「死生亦
大矣。
」豈不痛哉!
【文意會通三】
在這一生中,我們和好友們往來互動,有的人喜歡窩居屋裡,談論個人的理想抱負;有的人則寄情於自己愛好的事物上,不拘禮俗,放縱行止,盡情享受無拘無束的歡愉。
雖然他們二者的選擇天差地別,或靜或動,各不相同。
但是當他們遇到自己喜愛的事物,這短暫的快樂便會讓他感到滿足,甚至忘記衰老即將到來。
等到他們對所愛的事物感到厭倦了,心境又立刻隨之改變,感傷慨歎也跟著來了,而之前喜愛的事物,轉眼間已成了過眼雲煙,不知所終。
一般人碰到上述這些情形,都不免會引發一些感慨,又何況人們的壽命極短,而且還要依著造物者的安排,最後都必須邁入死亡。
古人說:「死和生都是人們
無法逃避的人生大事啊!」每當想起這些讓人無力回天的事情,怎能不讓人感到悲痛與無奈啊!
【文本背誦四】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③。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
,錄其所述。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
【文意會通四】
每當看到前人感慨人生的因由和我的想法幾乎一模一樣時,我總會對著那些文章哀傷嘆息,心中沉鬱久久不能釋懷。
因為我本來就很清楚,莊子他把生和死視為相同,這是一件極其荒誕的謬論;他把長壽與夭折當做一回事,這更是信口胡謅的無稽之談,畢竟生和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世界啊!回頭再想一想
,後世的人們看到我們今天的詩歌文章,就會像今天我們看到古人的詩歌文章一般,必然會受到前人作品的影響,這真是一件可悲的事呢!為了讓後世的讀者不會受到像莊子這種錯誤思想的誤導,所以我一一記下這次參加集會的人,收錄他們的作品,雖然日後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同,面對的情況也不同,但詩歌文章可以勾起人們心中幽思情懷的原因卻是相同的。
我想當後世的讀者們讀到今天我們所寫的這些作品時,應當也會對這些文字有所感悟和體會吧!
【通關註釋】
①流觴曲水:把流水打造成可以流放酒杯的迴還水道,大家依次排列坐在水
道兩旁,酒杯流到誰的座位前面即可取而飲之;如此一邊喝酒,一邊作詩
,這是古代文人在戶外一面享受自然美景,一面舉辦宴會、吟詩作賦的高
雅社交活動。
②脩短隨化:每個人壽命的長短,全憑造物者的安排,無法改變。
③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這是作者反駁莊子的說法。
王羲之認為莊
子主張生與死、長壽與夭折兩者並無差別,這是極其荒誕無稽的說法。
【解構應用】
〈蘭亭集序〉大概是高中國文課本中最容易被誤解的一篇文章了!尤其是末段批判莊子學說的部分,其中涉及儒家與道家關於生死哲學的不同人生觀,再加上當天王羲之是在酣醉狀態下寫就此文的,過於精簡的文字出現部分跳躍性的思維,讀起來會有一種思想斷片的感覺。
在閱讀之前,最好先對莊子的基本學說有一些初步的認識與了解,這樣就不會產生錯誤的解讀了。
莊子的〈齊物論〉說:「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
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
的說法指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他說,跟「無」比較起來,秋毫之末就算是大了;跟整個宇宙比較起來,泰山也變小了;跟「零歲」比較起來,夭折的小孩已經算是長壽了;跟宇宙的無限比較起來,彭祖活了八百歲只能算是夭折了。
因此,我們人類是和天地一體共生,與萬物一體共存,沒有區別。
莊子認為生與死並無差別,長壽和短命也是如此,這是道家勘破人間生死的曠達生命哲學。
但是王羲之認為這些說法只是逃避現實的託辭,人們既然來到世上,就應該面對現實,好好珍愛所有,以惜福、惜情的心態好整以暇的過好每一天,才不致辜負上天的好生之德。
對謹守儒家思想的王羲之而言,正因為我們大家都要面臨「脩短隨化」這種人生有賞味期的限制,所以更應該把握當下,趁著風華正盛,趁著還有美景可賞,趁著還能吟詩宴樂,好好寫下一些可以讓後人感悟、體會的作品,讓後人可以透過詩歌文章的媒介與我們在異地相逢與交流。
和莊子的道家思想相較而言,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熱愛生命的生活態度。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崇山峻嶺、茂林脩竹。
」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
「俛仰之間,已爲陳迹。
」
「脩短隨化,終期於盡。
」
「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
【問題探索】
一、請上網谷哥莊子的道教思想主張為何?有哪些重點?請將它們條列出幾項
主要學說,對老莊思想作一些初步的認識與了解。
二、請比較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和蘇軾的〈赤壁賦〉,以及曹丕的〈典論論
文〉,看看他們三人的人生哲學有何相同與相異之處?你認為誰的觀點最
合今日社會的需求?為什麼?
三、請根據蔡依林的〈消極掰LifeSucks〉歌曲中「愛情卡關孤單寂寞難熬」
和「生活卡關為五斗米折腰」的說法,探討蔡依林的內心世界,以及她現
階段的生命哲學為何?同時也請思考一下你自己的現下狀況。
【延伸閱讀】
春夜宴從第桃花園序(本書第14篇)唐/李白
岳陽樓記(本書第21篇)北宋/范仲淹
典論論文(本書第25篇)三國魏/曹丕
醉翁亭記(本書第30篇)北宋/歐陽修
赤壁賦(本書第31篇)北宋/蘇軾
第27篇秋聲賦北宋/歐陽修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
寫作本文時歐陽修已經五十四歲了,離之前的名作《醉翁亭記》已有十四年之久,算起來這已是歐陽修晚年時期的作品了。
此時的歐陽修早已經經歷過宦海浮沉的大風大浪,也已經看遍了世上各種人、事、物的風景美醜,對人生的體悟可謂已經達到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禪宗最高境界了。
他可以是倡議明道致用的文壇宗師,也可以是與滁民同遊,頹然醉乎其中的醉翁;他可以是勤奮自勵,撰著史書的朝廷重臣,也可以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六一居士。
在個人的智慧上,他靈明澄淨;在仕進的路途上,他知所進退,人生至此,早已參透了悟,無所厭求了。
因此將心中對自然界裡秋聲的所感,轉化為惕勵後人的警語,無關乎仕途升遷,無關乎經國大業,只需把它看作是秋夜讀書當下的一次偶感,一次歐陽修與秋風的美麗邂逅。
【發現作者】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生於北宋真宗,卒於北宋神宗時,西元1007-1072年,年66。
歐陽修幼年喪父,家貧無錢購買紙筆,母親鄭氏出身江南望族,以蘆葦畫地寫字教歐陽修讀書,修聰明穎悟,過目成誦。
這就是「歐母畫荻」的故事。
歐陽修一生刻苦自勵,勤學不輟,嘗於〈歸田錄〉文中寫道:「余生平所
作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厠上,蓋惟此最能屬思而已。
」意即在騎馬時、躺在床上時以及在廁所裡便便時,最能夠專心思考。
歐陽修六十四歲時改號六一居士,自云有「藏書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卷
、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吾一老翁」,故號六一。
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早年讀韓愈的文章,大為讚賞,提出
「明道致用」主張與韓愈的「文以載道」前後輝映。
他還大力提攜後進,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八大家成員都曾經受到他的賞識與提拔,被尊為北宋的
古文宗師。
除了詩文寫作,他還自撰《新五代史》,並與宋祈等人合修《新唐書》,在
中國史學上貢獻極大。
【文本背誦一】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
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
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①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文意會通一】
歐陽子夜晚讀書時,忽然聽到西南方傳來一陣怪聲,於是驚詫地豎耳傾聽
,大驚道:「真是太怪異了!」這聲音初聽時淅淅瀝瀝中帶有一股肅殺之氣,
霎那間變得奔騰澎湃,像是夜間被驚起的大海波濤,帶著狂風暴雨而來。
當它觸碰到其他物體,就會發出鏦鏦錚錚的金屬敲擊聲。
同時,它又像是銜枚急進
,正在趕赴戰場的部隊,聽不到指揮官發號司令的喧嚷,只有戰士和戰馬趁著夜色屏息行軍的聲音。
【文本背誦二】
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
」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
【文意會通二】
我對小書僮說:「外面是什麽聲音?你出去瞧瞧。
」書僮回答說:「月色皎潔,星光燦爛,銀河高掛天空,周遭沒有一點人聲,剛剛的聲音是從樹林裡傳出來的。
」
【文本背誦三】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
;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
【文意會通三】
我恍然大悟,嘆道:「哦,真令人傷感,這應該是秋天的聲音吧!怎麽來
得那麼突然呢?說起秋天的樣貌:它的色調淒涼黯淡,天空霧氣飛騰,雲影聚集;它的形貌清新明亮,天空高遠廣袤,日光晶亮耀眼;它的寒氣陰森冰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蕭瑟蒼涼,有如山林空曠,江水淒清。
所以它所發出的聲音時而悲涼哀怨,時而激昂咆哮。
秋風未起時,綠草如茵,繁茂崢嶸;林木蓊鬱,怡人身心。
然而當秋風吹起,拂過草地,綠草就要披上金衣;掠過山林,林木就要落葉飄零。
它之所以能夠摧折花草樹木,帶來萬物凋零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本身獨具的那股肅殺之氣所遺留下來的餘威啊。
【文本背誦四】
夫秋,刑官②,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
天之於物,春生秋實。
故其在樂也,商聲③主西方之音,夷則④為七月之律。
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
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文意會通四】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節,它在時令上屬陰;秋天又象徵戰爭,它在五行中屬金。
這就是所謂的『天地間的義氣』,這股義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
上天
給萬物訂下的規則,是要它們春天生長,秋天結實。
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是屬於『商』聲,商聲是代表西方的聲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則』。
商,也
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感到悲傷。
夷,是殺戮的意思,萬物一旦過了壯盛期,必然走向衰敗。
【文本背誦五】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
人為動物,惟物之靈。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有動于中,必搖其精。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文意會通五】
唉!本身並沒有知覺的草木,都還有衰敗凋零之時。
人為動物,又是萬物之靈,卻無可避免的,總會被無端的憂愁和無盡的瑣事來戕害身心。
人們只要有了起心動念,精神就會遭到耗損。
更何況人們還經常要去擔心自己的能力所做不到的事情,去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既然人們必須如此勞心勞神,那麼他那原本紅潤柔嫩的皮膚就會逐漸蒼老枯槁,它那原本烏黑亮麗的頭髮就會變得斑駁蒼白。
人們的身體本來就不像金石那麼堅強,為什麽卻要以纖弱的血肉之軀,像草木那樣去爭一時、一季的繁盛呢?仔細想想吧,人們是如何勞身勞形的在自我傷害?我們又何必去怨恨秋聲呢?」
【文本背誦六】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
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歎息。
【文意會通六】
小書僮不甩我,自己低著頭睡著了,此時只聽到四面牆角下傳來蟋蟀的唧唧聲,好像是在應和著我的嘆息聲呢!
【通關註釋】
①銜枚:古代部隊行軍襲敵時,令軍士把筷子橫銜口中,以防止發出聲響。
②刑官:掌理刑罰的官吏。
③商聲: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音調清勁而淒愴。
④夷則:古樂分十二樂律,夷則為第七樂律。
古人又把十二樂律與一年十二
月份相結合,夷則屬七月,此時萬物開始被漸起的陰氣所侵襲。
【解構應用】
四季運行,周而復始,有人傷春悲秋,也有人嬉春弄月,不管人們如何對待歲月,歲月依然故我,未嘗因你我而改變。
秋天,看似天清氣朗,卻是萬山搖落、楓紅正躍躍欲動準備驅趕酷暑的季節。
自古以來,秋天就是詩人、倡優們最喜歡吟詠唱誦的對象,因為秋天正是大自然界邁入衰敗,走向寂滅的開始。
將秋天和人生結合在一起,人生的旅途似乎增添了幾分悲涼色彩。
縱使枯黃蕭瑟,縱使滿眼蒼涼,卻可以言說無數深情故事,可以挖掘無數內心感傷,似乎不須「為賦新詞強說愁」,秋天本身的
色調就可以愁煞人了。
然而飽經風霜的歐陽修卻看出了,在古人眼中代表刑官、代表肅殺、代表傷聲的秋天,他真正能夠造成殺戮、能夠帶來凋零、能夠讓人悲傷的並非秋天本身,而是秋天的「餘烈」。
再者,這股肅殺餘烈並不會直接給人們帶來傷害
,它只是遵守大自然四時運行的規律,讓「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而已。
所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就是這個道理。
同樣的,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雖然不必擔心像花草樹木般每年都要遭到一次摧折,但是卻有生、老、病、死的週期。
人生百年,不算短,卻也不能算長,扣除幼兒和老年時期,可以自在運用的時間並不算多,因此人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珍惜這段有限的寶貴時間,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也可以「因寄所託,放浪形骸」,而不應該和花草樹木去爭那一時、一季的榮枯。
歐陽修從人的角度去探討秋天的餘烈,發現人們自己「有動於中」的那股意念,以及終生勞心勞神的蠅營狗苟,才是戕害自我的最大關鍵,因為這個會讓人「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的意念,它對人類造成的傷害是遠遠大於秋天的餘烈啊。
一個簡單平凡的道理,一個苦口婆心的建議,發自一個學識淵博、人生歷練豐富的老翁口中,究竟是人們
聰敏?還是歐陽老翁愚蠢呢?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淅瀝蕭颯,奔騰澎湃。
」砰湃,今寫作澎湃。
「鏦鏦錚錚,金鐵皆鳴。
」
「星月皎潔,明河在天。
」
「煙霏雲斂,天高日晶。
」形容秋高氣爽。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
」
「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
「天之於物,春生秋實。
」
「草木無情,有時飄零。
」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
「有動于中,必搖其精。
」
「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
「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
【問題探索】
一、本文是以秋天的聲音為著眼,描繪秋天的特色,請你模仿本文的筆法,以
「秋天的味道」為題,寫作一篇文章。
請儘量發揮你的想像力,別忘了,
味道不一定要透過味覺和嗅覺才可以體現,味道也可以被看到,甚至還可
以被聽到喔!
二、請就〈秋聲賦〉、〈琵琶行〉和〈明湖居聽書〉三篇文章對聲音的描述予
以比較、分析,探討他們在寫作筆法上有何不同?
三、請就侯麥導演的「秋天的故事」這部電影,試著將電影中導演如何凸顯秋
天的主題?如何述說這個和秋天有關的故事?以及主要演員對故事主題的
詮釋是否到位?等問題加以評論。
這部影片是侯麥「人間四季」系列的最
後一部,被公認是「一部文藝氣息相當濃厚的小資必修教程」。
【延伸閱讀】
明湖居聽書清末民初/劉鶚
琵琶行(本書第18篇)唐/白居易
典論論文(本書第25篇)三國魏/曹丕
蘭亭集序(本書第26篇)東晉/王羲之
第28篇出師表三國蜀/諸葛亮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昭明文選》。
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時給阿斗劉禪的上書。
劉備過世後,諸葛亮遵其遺命,前後五次北伐。
第一次是在西元227年,當時年僅二十一歲的劉禪治國經驗不足,加上資質平庸,丞相諸葛亮遂以「仲父」的身分寫下他對新皇帝的期許和教誨,這次的上書史稱〈前出師表〉。
隔年第二次北伐前,諸葛亮再
次上書劉禪,是為〈後出師表〉。
書中諸葛亮對劉禪殷殷囑咐,一方面勉勵他「光先帝遺德」,一面把宮中、
府中大小事務一一交代清楚,最後再請劉禪將討伐曹賊,興復漢室的重擔交託給他,「不效,則治臣之罪」。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病死白帝城時,召見諸葛亮於床前告訴他:「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同時叮囑阿斗:「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當時諸葛亮涕泣
以對:「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最終諸葛亮果然以「鞠
躬盡瘁,死而後已」,證明了自己的誓言。
世人云:「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哭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
而不哭者,其人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哭者,其人必不慈。
」因此〈出師表〉、〈陳情表〉和〈祭十二郎文〉一向被尊為中國三大抒情文。
【發現作者】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人。
世稱臥龍先生。
生於東漢靈帝,卒於蜀漢後主時,西元181-234年,年54。
諸葛亮幼年喪父,未出仕前,蟄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勤奮自學,躬耕隴畝,以待明主;嘗自比管仲、樂毅,素有澄清天下之大志。
其後劉備經三國名士徐庶的推薦,親自前去拜訪,三顧草廬才獲見,劉備謙恭請論天下大勢,孔明一一縝密分析,並提出具體對策,劉備大表歎服,欲拜為軍師,孔明感於劉備相邀之誠,於是出山襄助,終為劉備奠下三國鼎立的霸業。
孔明學識淵博,足智多謀,是三國時期的第一軍師,在羅貫中的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裡,更把他描寫成神通廣大的神級人物,他和周瑜合力火燒連環船、草船借箭的故事,讓諸葛孔明四個字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又如,他最後一次北伐,因積勞成疾病死軍中前,特別交代部屬不可發喪,繼續向漢中進發。
可是當司馬懿從民間得知消息後,立刻率大軍追擊,部屬遵照孔明遺囑,擊鼓佯裝正面迎敵,司馬懿見孔明軍旗高懸,不敢前進,終於退兵,蜀軍因此可以全軍而退。
當時百姓於是留下了「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司馬懿,字仲達)」的諺語。
只可惜一生盡忠報國的諸葛孔明,最後還是陷於大局,無法完成匡復漢室的大業,固然和蜀地地處偏遠有關,但是後主劉禪的無心國事的心態與作為,才是他無法完成先帝遺命的最大原因吧!周瑜死前曾對著上天大喊「既生瑜,何生亮。
」看來孔明臨死前心中吶喊的應該是「既生孔明,何生阿斗」吧!
【文本背誦一】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①。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②,以塞忠諫之路也。
【文意會通一】
臣亮進言:先帝建國尚未成功,中途就過世了。
現在天下三國鼎立,而我們益州人力疲乏,財力不足,這真是危急存亡的關頭啊!然而侍衛的臣子,在朝廷內盡忠職守,毫不懈怠;忠貞的將士,在疆埸上捨身為國,他們都是為了感念先帝的恩寵,想要報答在陛下的身上啊!陛下應該廣開言路,發揚先帝遺下的美德,增進志士們的勇氣;不該隨意看輕自己,引用一些錯誤的事例來阻塞臣子們晉進忠言的管道。
【文本背誦二】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③,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文意會通二】
不管皇宮或丞相府,都屬於同一個行政體系,賞善罰惡,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
如果有為非作歹、觸犯法令的,或是盡忠職守的人,就該交給主管機關去論定賞罰,以彰顯您公正英明的領導,不應偏袒徇私,讓皇宮和丞相府出現兩套標準。
【文本背誦三】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
,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
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文意會通三】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都是忠良信實的人,他們心懷忠誠,思慮純正,因此先帝把他們挑選出來,留給陛下任用。
臣認為宮裡的事,無論大小,都先詢問他們,然後再做,這樣一定能夠彌補疏漏,減少錯誤,讓您獲益良多。
將軍向寵,品行賢良,處事公正,通曉軍事,以前試用時,先帝都稱讚他:「能幹」,因此大家一致推舉他擔任都督。
我認為軍營裡的事,都先向他詢問,必能使軍隊相處和睦,所有愚賢優劣的人才,都會得到適當的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就是東漢所以衰敗的理由!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件事,都為桓帝、靈帝不當的施政而痛恨嘆息!此外,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等,這些都是忠貞誠信
,願意為您盡忠效死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我們大漢的復興就指日可待了。
【文本背誦四】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④,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⑤。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文意會通四】
臣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種田,但求在亂世中偷生度日,並不求揚名於諸侯之間。
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下、見識鄙陋而看不起我,反而紆尊降貴,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並且與我暢論天下大事,讓我感動無比,因此才答應為他效
命。
後來因遭逢長阪波大敗,我才在危難中接受聯吳抗曹的重任,到現在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行事謹慎,所以臨終時把輔佐陛下的大事託付給我。
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勞,只怕無法達成先帝託付的任務,而有損先帝的知人之明。
所以五月時帶兵渡過瀘水,深入蠻荒地區。
現在南方業已平定,武器鎧甲也都充裕,正是率領三軍,北伐曹魏,平定中原的時機。
希望能以我低劣的才能,消滅曹魏,復興漢朝的天下,光復舊都洛陽。
這是我報答先帝和效忠陛下應盡的職責!至於在朝政上評估得失,竭盡心力進諫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國賊、復興漢朝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能成功,就判定我的罪責,用來祭告先帝的在天之靈。
如果無人提供增進陛下德行的建言,就應該責罰攸之、禕、允等人的怠忽職守,以表明他們的過失。
不過陛下也應該自我省察,向群臣徵詢治國的良方,採納正直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臨終前的遺詔,那我就蒙受聖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我就要領兵出征了,面對書表,滿懷激動,流淚不止,也不知道自己說了哪些胡話呢!
【通關註釋】
①崩殂:古時天子過世稱崩殂。
②引喻失義:指劉禪不思進取,竟然以劉璋據守益州最後失敗的例子來證明北
伐抗曹大業的艱困不易。
③陟罰臧否:即陟臧罰否,和賞善罰惡同義。
陟,獎賞。
臧,善。
否,惡。
④卑鄙:出身卑微,見解淺薄。
是諸葛亮的自謙說法。
⑤不毛:指蜀國南方偏僻的南蠻地區。
【解構應用】
杜甫一生中最仰慕的人就是諸葛亮,他在〈八陣圖〉一詩中寫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短短二十個字,道盡了諸葛亮不世出的功勳,以及畢生的遺憾。
首先是劉備稱帝之後,蜀國在丞相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下,經過多年休養生息,加上川蜀地力富饒,軍民一心,一時間兵強馬壯,國力大盛,本就有北進中原,逐鹿天下的條件和基礎。
只是諸葛亮深知,當時天下依然是鼎足而三的局面,各國之間互有優劣之勢,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可以同時攻打其他兩國,即使只是攻打其一,另一個國家必然有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般的虎視眈眈。
就像一個鼎的三隻腳,缺一不可。
可惜劉備因關羽和張飛的去世,為報桃園結義之情,執意領兵伐吳,結果被名不見經傳的陸遜所敗,導致蜀國從此一厥不振,自己也因此一命嗚呼。
其次,阿斗劉禪繼位之後,早期雖仍奉丞相之命,後來卻漸漸和寵臣走得親近,自絕於丞相府之外,沉溺於宮中逸樂,讓謹守君臣分際的諸葛亮也莫可奈何,只能一肩挑起先帝劉備臨終託孤的重任,為北定中原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當他第五次北伐,和司馬懿對陣五丈原時,司馬懿探知諸葛亮食少事煩
,而且凡事親力親為,幾至夙夜不眛,就知道諸葛亮已經是油盡燈枯了,因此
從不主動迎戰,只是一味堅守,果然讓他盼到了孔明過世的消息。
雖然諸葛亮最後未能完成統一大業,但是他以一人之力讓體質不良的蜀國
終能和吳、魏鼎足而三,互成犄角之勢,達到當時中原國際間的平衡,這已經足可比擬管仲、樂毅了,杜甫讚譽他「功蓋三分國」,實無過譽。
尤其是從他
的名篇〈出師表〉來看,字裡行間對先帝劉備的忠貞之情,在連續十三次的呼喊中表露無遺;對後主劉禪的預為綢繆與殷殷叮囑,既展現為人臣子的公忠體國,又處處流露父子般的眷顧之情。
對一位把生命全都奉獻給君王,奉獻給國家的忠臣良相,除了敬佩與感動,我們實在很難找到任何形容詞了。
相較於也有心報效國家的杜甫而言,諸葛亮一生掌政主軍,大權在握,雖死而無憾;反觀杜甫一生潦倒,別說掌權主政,就連當官都只是一些可有可無的小角色。
所以他羨慕諸葛亮的青雲際遇,他讚譽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他更景仰諸葛亮的政經武功。
如果杜甫當年也有此際遇,或許我們今天也可以在歷史書中看到另一個唐代中興的故事吧!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
「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
「庶竭駑鈍」。
「斟酌損益」。
「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
【問題探索】
一、請於詳細閱讀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和韓愈的〈祭十二
郎文〉後,分別從文章訴求主軸和寫作筆法兩個面向,對三篇文章情感表
達方式的異同加以分析、探討。
二、請以感謝、感動和感性為主軸,寫作一篇「給媽媽的感恩書」,表達你對
媽媽最崇高的敬意與謝意。
請學習〈出師表〉中所展現的那股發自內心的
真忱,以事實為材料,以真情為基礎,千萬不要過多的、炫目的形容詞堆
砌和粉飾。
然後找一張美美的卡片寫上,配上暖暖的封套,在母親節當天
親自雙手奉上,並附上一句「恭請親愛的母親大人笑納」,再來個大大的
擁抱與親親,最後把媽媽被嚇呆的模樣用手機紀錄下來,等到以後自己結
婚生子後再拿出來瞧瞧!那時候你一定會感謝筆者的。
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愛是亙久長明的燈塔,它定睛望著風暴卻兀自
不動。
」雨果《書簡集》:「愛就是堅信不渝。
」愛可以讓人忘記自己,
愛也可以讓人放棄生命;愛人、愛物、愛家、愛國、愛大自然,愛整個世
界;愛,看似有厚薄、大小之分,其實愛的本質並無差別。
仔細檢視你的
生活周遭,是否也隱藏著許多這種愛的故事,請找出一個事例,以「愛的
禮讚」為題,寫下你的感動或哀傷。
【延伸閱讀】
陳情表西晉/李密
祭十二郎文唐/韓愈
祭妹文清/袁枚
與妻訣別書(本書第12篇)清末民初/林覺民
第29篇與陳柏之書南北朝/丘遲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昭明文選》。
陳伯之,南北朝時齊朝的江州刺史,早年出身草莽,靠著一身武勇蠻力,於農民收割稻作時搶掠農作,是地方上的惡霸人物,甚至淪為海盜搶奪來往船隻,曾經在一次海上爭鬥時被對方削去左耳。
後來轉投軍旅,跟隨同鄉車騎將軍王廣之四處征戰,以戰功彪炳逐步晉升為冠軍將軍、驃騎司馬。
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西元505年,梁武帝命臨川王出兵討伐北魏,首戰
即遭遇陳伯之,為避免流血犧牲,開戰前臨川王命曾經在齊朝和陳伯之共事過的參軍丘遲,撰擬一份招降書,希望陳伯之放棄抗爭來降,陳伯之接到丘遲的來信後,於隔年親率八千部卒歸降。
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紛亂無序,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快、也最亂的時期
。
改朝換代,君王上台下台,有如過江之鯽,長的不過百年,短的甚至還不到五年,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們也不得跟著他們朝秦暮楚,惶惶不可終日。
因此,忠於舊朝,不再出仕者有之;而更多的則是改換朝服,另奉新君,所謂堅守廉貞,以節操相尚者,反而成了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以陳伯之的出身來看,他的變節降敵似乎也是有跡可循,不足為怪的。
【發現作者】
丘遲,字希範,南朝吳興烏程,今浙江湖州人。
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卒於南朝梁武帝時,西元464-508年,年44。
丘遲一生橫跨南朝的宋、齊、梁三朝,早年擔任南齊殿中郎、參軍;南梁立國,丘遲協助梁武帝勸進舊朝官員,頗有功勞,拜為太守、中書郎等。
丘遲八歲能文,辭采典雅有情,惜作品留下不多。
鍾嶸《詩品》評他的詩作「點綴映媚,似落花依草,故當淺於江淹,而秀於任昉。
」江淹是南朝詩賦
大家,鍾嶸《詩品》評為上等;任昉是南朝文學家,長於書奏,曾任太常博士
。
本篇〈與陳伯之書〉是丘遲的畢生代表作。
【文本背誦一】
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
將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昔因機變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開國稱孤;朱輪華轂①,擁旄萬里,何其壯也!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②以屈膝?又何劣邪?
【文意會通一】
丘遲叩拜陳將軍足下:近來貴體康泰,真替你高興!
將軍英勇,超越三軍,乃曠世奇才,鄙棄燕雀般的渺小志向,嚮慕鴻鵠高飛的大志。
過去因機緣巧合,遇到梁武帝那樣英明的君主,伺機建立功業,得以封爵稱王,外出可乘坐華麗車駕,可號令百萬雄師,這是多麼風光的場面啊
!可是,怎麼突然間變成了亡命天涯的流寇,只要聽到弓箭的響聲就嚇得兩腿發軟,竟然還要對著北方的蠻夷酋長屈膝膜拜,這是多麼愚劣的作為啊!
【文本背誦二】
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於此。
聖朝赦罪責功,棄瑕錄用,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將軍之所知,不假僕一二談也。
朱鮪③涉血於友于,張繡④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
,魏君視之若舊。
況將軍無昔人之罪,而勳重於當世。
夫迷途知返,往哲是與
;不遠而復,先典攸高。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將軍松柏不翦,親戚安居
,高臺未傾,愛妾尚在,悠悠爾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將,雁行有序;佩紫懷黃,贊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並刑馬作誓⑤,傳之子孫。
將軍獨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文意會通二】
我想您當初離開梁朝投靠北魏時,並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僅僅只是因為一時不察,沒有經過審慎思考,加上被謠言所惑,一時神智不清,才落到到這個
境地。
當今朝朝廷已經赦免了叛國者的罪責,同意讓他們戴罪立功,不計前嫌予以任用,並且以誠心對待天下,讓百姓都能安定下來,不再動搖。
這些作為將軍都很清楚,我就不再贅述了。
歷史上曾發生過朱鮪殺死光武帝的哥哥,張繡殺死曹操的愛子的故事,但漢光武帝並沒有猜忌朱鮪的忠心,曹操對再次歸降的張繡依然交情如故。
何況將軍並沒有朱、張之罪,反而是有功於當世的豪傑志士。
迷途知返,這是先哲們所讚許的;能夠快速回頭,更是古書所褒揚的
。
當今皇帝輕刑罰而重施恩,法網極為寬鬆,連可以吞舟的大魚都會漏網;將軍您在梁國的祖墳依然完好,親戚安居樂業,住宅未曾傾毀,愛妾各個健在。
您真該仔細思量,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呢!當今朝廷裡,功臣良將職務分工井然有序;文官腰繫紫綬,懷藏金印,參贊國家大計、武官輕車代步,持節揚威,肩負戍邊重任。
皇上和大臣們殺白馬立下誓約:功臣名將等爵位都可以代代相傳。
唯有將軍您一個人厚顏偷生,寧願被蠻族酋長奴役驅使,難道不感到可悲嗎?
【文本背誦三】
夫以慕容超⑥之強,身送東市;姚泓⑦之盛,面縛西都。
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取雜種。
北虜僭盜中原,多歷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況偽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攜離,酋豪猜貳。
方當系頸蠻邸,懸首槁街,而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文意會通三】
請您回顧一下,像南燕君王慕容超當年是多麼強大,最後還是被送上刑場斬首;像後秦國君姚泓也很壯盛,最後也是戰敗投降。
由此可知,雖然天地之間霜露均布,卻不養育外族;北方中原故土,容不得雜種。
北魏偽稱帝號竊取中原,已有多年,他們的施政,積惡多端,災禍滿盈,理應潰敗滅亡。
更何況北魏領導者昏瞶狡詐、自相殘殺,部落內部分崩離析,頭目之間彼此猜忌;他們很快就會從官邸被綑綁到京城梟首示眾。
而將軍您現在就像一隻在沸水鍋中被烹煮的魚,又像一隻在動盪不安的布幕上築巢的燕子一樣,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大難在前,卻毫無警覺,這不是太令人感到疑惑了嗎?
【文本背誦四】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恨。
所以廉公之思趙將⑧,吳子之泣西河⑨,人之情也
。
將軍獨無情哉?想早厲良規,自求多福!
【文意會通四】
暮春三月時分,江南碧草藩盛,各色野花開滿樹叢,群鶯穿梭飛翔。
當您登上城樓,手撫弓弦,遠眺故國軍隊的旌旗戰鼓,回想往日美好的時光,此時此際,怎能不黯然神傷!當年出亡魏國的廉頗,渴望重為趙將;吳起鎮守河西被召回魏國,他知道西河必將失守,離開時不禁掩面痛哭。
眷戀故土,這是人之常情,難道唯獨將軍您沒有這份感情嗎?但盼將軍早為綢繆並自求多福。
【文本背誦五】
當今皇帝聖明,天下安樂,白環西獻,楛矢東來⑩。
夜郎、滇池,解辮請職;朝鮮、昌海,蹶角受化。
惟北狄野心,掘強沙塞之間,欲延歲月之命耳。
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玆戎重,弔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僕言。
聊布往懷,君其詳之。
丘遲頓首。
【文意會通五】
當今武帝英明,百姓安居樂業,西王母貢獻玉環以為祝賀,蠻夷酋長貢獻楛矢以示請降。
夜郎、滇池諸國,解髮歸順請求封賞;朝鮮、西域,伏首聽命接受教化。
唯有北魏依然野心勃勃,繼續在沙漠邊塞中倨傲逞強,企圖苟延殘喘。
我軍統帥臨川王,德行昭明又是武帝的親兄弟,他統領此次北伐重任,一則慰問洛水附近百姓,再則討伐北魏逆賊;您若繼續執迷不悟不思悔改,等到我軍攻下北魏後才想起我的這番提議,那就為時已晚了。
基於我們二人以往的同事之誼,我謹提供上述的善意建言,希望您能詳加考慮,早日來歸。
丘遲叩拜。
【通關註釋】
①朱輪華轂:裝飾精美的車駕,指陳伯之位高權重。
②穹廬:蒙古包,指北魏政權。
③朱鮪:是綠林軍將領,光武帝起兵時曾勸說劉玄殺死光武帝哥哥,後來光武
帝戰勝了卻接受朱鮪歸降,沒有加以報復。
④張繡:曾與曹操交戰並於戰事中殺死曹操的大兒子曹昂,後來歸降,曹操也
沒有向他報復。
⑤刑馬作誓:這是南梁的政策,殺白馬飲血立誓,保障大臣們的功名爵位可以
子孫代代相傳。
⑥慕容超:南燕君主,國力強大,騷擾淮北,劉裕北伐時被擒並解送到南京斬
首。
⑦姚泓:後秦君主,也在劉裕北伐時歸降。
⑧廉公之思趙將:廉頗曾從趙國投奔魏國,可是仍不被重用,因此心中常懷重
為趙國將領的想法。
⑨吳子之泣西河:吳起為魏國鎮守西河,魏武侯卻聽信讒言把他召回國內,吳
起深知只要他一離開,西河就會被秦國攻佔,所以離開西河時難過得傷心落
淚。
⑩白環西獻,楛矢東來:舜帝時,西王母前來貢獻白環,代表祥瑞與祝福。
周
武王攻克殷商時,當地少數民族首領肅慎氏獻上楛矢、石砮等武器,以表示
順服與歸降。
【解構應用】
世人對駢文、騷賦一向的看法不外是辭藻華麗、典故繁多、四六對仗,以及音韻和諧這四大特色。
到了魏晉六朝之際,駢賦文體達於高峰,過度追求形式的結果,也帶來了華而不實的批評。
尤其是一些以歌功頌德為主的官樣文章
,全都充斥著虛偽溢美之詞,既缺乏具體事證的支撐,又沒有足以說服大眾的
內容。
所以到了唐代韓愈等人的登高一呼,「文以載道」遂成為日後文壇的主
流,引領華夏長達千年之久的散文風潮。
丘遲的這篇〈與陳伯之書〉,正是寫作於中國駢文最高峰的南北朝時期,
他具體地展現出駢文的四大特色之美,但是,卻不會讓讀者感受到駢文的虛華
無根;反而是細細讀完全文之後,心中即時激起一股深情款款,心有戚戚的滿滿感動。
證諸陳伯之這位出身草莽的行行武夫,在拜讀丘遲的大作之後,不得不俯首繫頸,聽命歸降,就可看出這封召降書是如何的筆力萬鈞,如何的勝過千軍萬馬了!
因此,回到文章寫作的主軸,其實文體駢散與否、辭藻華麗與否、對仗工整與否、甚至音韻和諧與否,都不是一篇文章最後成功或失敗的關鍵。
或許不
一定要文以載道,不一定要明道致用,但是要能言之有物、說之有理,再加上
敘之有情,這樣才能打動人心,才能讓讀者心悅誠服,全盤接受啊!
在這篇〈與陳伯之書〉中,丘遲靠的是他與陳伯之之間的固有交情,以及他對陳伯之的深切認識,行文之中所呈現的既有動之以情,說之以理,也有曉之以義,再加上一些些點到為止的懼之以威,如此面面俱到,玲瓏巧妙的劇本
,任何人看到應該都會被他甕中捉鱉,手到擒來吧!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
「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
」
「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
」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
」
「雁行有序」。
「霜露所均,不育異類」。
「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
」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
「總玆戎重」。
【問題探索】
一、請比較丘遲的〈與陳伯之書〉和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這兩篇文
章,分析兩位作者的訴求主軸和寫作筆法有何相同與相異之處?
二、請問你是否曾經有過被同學或好友背叛的慘痛經驗?而且你又企盼能夠挽
回這段昔日美好的回憶?如果有,那麼請模仿〈與陳伯之書〉的寫作筆法
,寫作一篇文情並茂的〈勸好友回頭書〉寄給他,測試自己的筆下功力,
也趁機測試好友的忠誠指數有多高。
你可以在好友痛哭流涕,真心悔過之
後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當然,你也可以瀟灑地揮揮衣袖告訴他:我只是
玩玩而已。
三、請就過去已經學過的所有經典古文,找出其中文字最優美、音韻最和諧的
詞語,儘可能把它們都簡化為兩句,八個字。
可以原文照錄,也可以自創
新詞予以重編;可以不要求百分之百對仗工整,但是能合規矩就儘量讓它
符合,這就是筆者發明的「八字成語」。
例如本文中的「迷途知返,往哲
是與」、「暮春三月,江南草長」和「魚游沸鼎,燕巢飛幕」等等,都是難
得一見的美言佳句,如果能夠適切地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中,你的文筆功力
必將一飛衝天,快速提升。
請同學們平日就要多加蒐集、紀錄,到了考場
必見功效。
【延伸閱讀】
上李鴻章書(本書第20篇)清末民初/孫文
上樞密韓太尉書(本書第32篇)北宋/蘇轍
諫太宗十思疏(本書第39篇)唐/魏徵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本書第41篇)唐/駱賓王
第30篇醉翁亭記北宋/歐陽修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
醉翁亭,位於今安徽滁縣西南方瑯琊山附近,是北宋僧人智僊所建,而由歐陽修幫它命名。
北宋仁宗慶曆五年,西元1045年,歐陽修因「張甥案」被政敵告發,後
雖經判決無罪卻被貶為滁州知州。
這是他繼被貶夷陵之後的第二度貶官,之前
早已經歷過慘烈無比的朋黨之爭,也已看盡暗黑無比的官場浮沉,對還不到四十歲的歐陽修而言,此時的他卻已經有了政壇老人的認知與心態。
當他來到山水秀麗的瑯琊山,遇到了在地的智僊和尚,二人相談甚歡,一見如故。
智僊知道歐陽修剛剛遭到貶謫,於是帶著他四處遊山玩水,果然讓他
快速忘卻煩惱,找回生活的美好與生命的意義。
我們從他一到任就頒布新令,降低賦稅,減少勞役,隔年就讓滁州百姓過著富足安樂的生活來看,歐陽修是真的已經完全放下了胸中的塊壘,把自己全心全意地投入自然山川之中。
據說當〈醉翁亭記〉完成後,歐陽修對自己的作品大感滿意,於是張貼城門口,請民眾予以修改。
貼了幾天,根本沒人敢去更動任何一字,後來一名不識字的樵夫路過,聽人誦讀之後說道:文章開頭寫得太囉嗦了!歐陽修問他該如何修改?樵夫答道:「我不認識字,也說不上來,你還是自己到瑯琊山南門
去看看吧!」歐陽修於是親自爬到瑯琊山南門望下一瞧,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之前他寫的是「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果然是囉哩八說像是在寫地理教科書似的,於是回到府衙後,立刻把首段文字全都刪減,成了現今我們讀到的簡潔版本。
【發現作者】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生於北宋真宗,卒於北宋神宗時,西元1007-1072年,年66。
歐陽修幼年喪父,家貧無錢購買紙筆,母親鄭氏出身江南望族,以蘆葦畫地寫字教歐陽修讀書,修聰明穎悟,過目成誦。
這就是「歐母畫荻」的故事。
歐陽修一生刻苦自勵,勤學不輟,嘗於〈歸田錄〉文中寫道:「余生平所
作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厠上,蓋惟此最能屬思而已。
」意即在騎馬時、躺在床上時以及在廁所裡便便時,最能夠專心思考。
歐陽修六十四歲時改號六一居士,自云有「藏書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卷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吾一老翁」,故號六一。
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早年讀韓愈的文章,大為讚賞,提出
「明道致用」主張與韓愈的「文以載道」前後輝映。
他還大力提攜後進,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八大家成員都曾經受到他的賞識與提拔,被尊為北宋的
古文宗師。
除了詩文寫作,他還自撰《新五代史》,並與宋祈等人合修《新唐書》,在
中國史學上貢獻極大。
【文本背誦一】
環滁皆山也。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僊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意會通一】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
其中西南邊的幾座山峰,林深谷幽可謂絕美。
遠遠望去,一片蓊鬱蒼翠、幽深秀美的,就是琅琊山。
沿著山路走約六七里,漸漸可以聽見潺潺水聲,水流從兩座山峰之間直瀉而下,那就是釀泉。
繞過山峰,轉入彎曲的山徑,就可看見一座四個簷角往上翹起,有如飛鳥張開翅膀一般的亭子,坐落在釀泉的上方,這就是醉翁亭了。
建造這亭子的人是誰呢?正是山上的和尚智僊;給它取名的人又是誰呢?就是自號「醉翁」的太守啊!太守和賓客們常常到這裏來飲酒,總是喝一點點就醉倒了,因為他的年紀最大,所以就自稱「醉翁」了。
其實醉翁的本意並不在喝酒,而是在山水之間的美景。
他只是把遊賞山水時,自己心中所體會到的那種樂趣,寄託在飲酒之中罷了。
【文本背誦二】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文意會通二】
當早晨太陽出來時,林中的霧氣就逐漸消散;到了傍晚,雲霧又聚攏山中
,此時山巖洞穴就跟著暗了下來。
這種明暗的交替變化,正是山間早晨和傍晚最迷人的景致。
春天時分,野花盛開,清香遠播;夏天時分,林木繁茂,蓊鬱濃蔭;秋天時分,天高氣爽,霜露潔白;冬天時分,水位低下,溪石盡露,這就是山中四季不同的美景啊。
平時我們都是趁著清晨時前往,黃昏時歸來,盡情遊賞四季不同的風光,其中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呢!
【文本背誦三】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①,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簌
,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衆賓歡也。
蒼顔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文意會通三】
至於背著雜物的人們在路上邊走邊唱,來往的行人在樹下稍作休息,前面的人大聲呼喚,後面的人跟著應和,老老少少絡繹不絕,這就是滁州人上山出遊的畫面。
到溪中捉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美酒清醇。
山中的野味和蔬菜,隨意地擺在前頭,這就是太守擺下的宴席啊。
大夥兒在宴席中盡情享受酒酣耳熱的樂趣,無須彈琴,也無須奏樂;每當投壺的人投中,下棋的人贏棋時,只見酒杯錯落雜陳,籌碼交換頻仍;有人站著、有人坐
著,也有人大聲喧鬧著,這就是所有賓客們一起歡樂的場面。
在眾人之中,有一位容顏蒼老,頭髮斑白,醉倒在人群中的傢伙,那就是喝茫了的太守了!
【文本背誦四】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②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文意會通四】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們開始忙亂起來,太守要回去了,賓客們也跟著他走。
樹林裏漸漸暗了下來,此時林子上下都是鳥鳴聲,原來是遊人走後鳥兒正一面享受野宴剩下的菜餚,一面高興地唱著歌呢。
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中自由自在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是因為跟隨太守遊山玩水而快樂。
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山玩水而快樂,卻不知道太守自己到底在樂個什麼勁兒?其實太守真正快樂的原因是,他是唯一一個能夠和滁州的百姓同醉又同樂,而且又能夠在酒醒後寫篇文章把這些快樂給記錄下來的人。
此人是誰?就是太守啦!太守又是誰呢?正是廬陵人歐陽脩本尊啊!
【通關註釋】
①傴僂提攜:傴僂,彎腰駝背的老人;提攜:需要牽手扶持的小孩。
②不知太守之樂其樂:第一個樂是動詞,感到快樂之意;其,指太守:第二
個樂是名詞,當快樂解。
整句是說,百姓們並不知到太守心中到底是為什
麼事而感到快樂呢!
【解構應用】
如果不了解歐陽修的官場浮沉歷史,單單從〈醉翁亭記〉這篇文章的內容來看,我們的確很難把它歸為貶謫文學的一派。
例如首段,只告訴讀者滁州附近的山川之美,以及智僊和尚蓋了一座可以供官民同樂的亭子,他則以太守的身分應邀為新亭命名。
這是多麼普天同慶的歡樂畫面呢!
次段,再進一步把山中清晨、薄暮,以及春、夏、秋、冬這些早晚、四季不同的美景一一臚列,讀者看完後早已沉醉其中,還沒喝酒就已經先醉上一回了。
第三段,正式進入歡樂主題,從前者呼,後者應的滁人遊開始;到山肴野簌雜然陳前的太守宴;再到觥籌交錯,起坐喧嘩的衆賓歡的場景;最後祭出太守醉的終章。
讓讀者有如親自參加了一場酒菜豐盛、賓主盡歡的盛宴。
末段,還不忘情地再補上一段連林中禽鳥都跟著歡樂的「恩頂」,這個來
得早不如來得巧的回眸一瞥,把整場的歡樂氛圍帶到了最高潮。
接著筆鋒急轉直下,作者連續兩個否定和疑問的提出,帶領讀者一起墜入迷航的五里霧中;
禽鳥很快樂,百姓很快樂,看起來太守也很快樂,可是卻沒人知道太守自己為什麼快樂?原來這個答案只有太守自己才知道呢!
簡潔流暢的文字,豐富多姿的內容,加上錯落有致的布局,成就了一篇可能引人誤會的文章,為什麼貶謫後的心境可以寫出這種歡樂?為什麼四十歲不到就自稱為「醉翁」?醉翁的醉酒,是真正歡樂的醉嗎?抑或是強顏歡笑的醉呢?將近千年後的今天,歐陽修還能夠給我們一個確切的答案嗎?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
」
「野芳發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陰。
」
「傴僂提攜」。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
「釀泉爲酒,泉香而酒冽。
」
【問題探索】
一、請閱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兩篇文章後
,就他們二人醉酒的情形有何相同與相異之處?加以分析、探討。
二、仔細閱讀過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後,你認為歐陽修被貶至滁州後是真的
從此天高皇帝遠,日子過得快樂又無邊嗎?不管答案是是或否,都請說明
理由。
三、歌德在《格言與感想集》書中說過:「人不會被他人所欺騙,只會欺騙自
己。
」每個人都不免會有一些對他人難以啟齒的事,例如無法拒絕好友的
求助,又如不得不附和自己並不認同的意見等等。
面對這種不能如實說出
真心話的時候,請問你會如何應對和解決?你會繼續做一個自欺欺人的鄉
愿?還是會想方設法尋求解決之道,堅守自己的立場?請舉出一個實際發
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加以說明。
【延伸閱讀】
春夜宴從第桃花園序(本書第14篇)唐/李白
始得西山宴遊記(本書第23篇)唐/柳宗元
蘭亭集序(本書第26篇)東晉/王羲之
赤壁賦(本書第31篇)北宋/蘇軾
第31篇赤壁賦北宋/蘇軾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東坡全集》。
赤壁有文武之分,武赤壁在湖北省赤壁市,是真正的三國赤壁古戰場;文赤壁在湖北省黃岡市,就是文中蘇東坡偕友夜遊的風景名勝。
文學講究意境和
聯想,就像范仲淹只憑一幅〈洞庭秋晚圖〉就寫出了傳誦千古的〈岳陽樓記〉
一樣,這是文人的特色與特權,同學們只須欣賞,無須拘泥。
北宋神宗時,西元1080年,蘇軾遭檢舉寫詩毀謗新法,被關押於御史台
等待判決後行刑,後來經太皇太后出面挽救,加上宰相王安石也向宋神宗建言「豈有聖世而殺才士者乎?」才讓蘇軾逃過死刑,改貶黃州。
由於東漢時御史台官衙外常有烏鴉數千隻群集棲息,民間遂稱御史台為「烏台」,所以這次事
件也被稱為「烏台詩案」。
與生死擦肩而過的東坡,在黃州修養沉澱兩年後,一日和好友相約夜遊赤壁,在面對山川、月色美景的當下,頓時興起生命感懷,體悟出古今朝代興亡
,以及世間萬物盛衰消長的真義,於是藉景抒情,藉物說理,為後人留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赤壁賦〉。
【發現作者】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生於北宋仁宗,卒於徽宗時,西元1036-1101年,年66。
蘇軾天性聰慧,明敏好學,二十歲前即已飽讀經史百家之言;十四歲通過
預試,二十二歲進士及第。
當時主考官正是北宋文壇宗師歐陽修,當他看完蘇軾的卷子「刑賞忠厚之至論」後,驚為天人當下就評為第一,但他誤以為是自己的門生曾鞏的作品,於是為了避嫌遂將他改列為第二。
幸好接下來的考試科目「春秋對義」蘇軾又考了第一,而且在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中,他提出的二十五篇策論更是深得仁宗青睞,於是獲頒翰林學士。
蘇軾一生仕途多舛,因與當朝政見不合,曾數度自請改調地方任職,加上因案被貶等等,滿腔熱血,滿腦子學問,竟然找不到容身之處。
還好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當年官場的失意反而成就了日後的文壇大家,今日東坡的盛名和他當年職位的高低似乎是恰成反比呢!
貶謫改變了蘇軾的命運,也改變了蘇軾的生活,晚年時期的蘇軾除了政治
,他也親近佛法。
尤其是蘇軾降調黃州時,佛印正在廬山住持,二人經常有作品往來唱和。
佛印是一位學問僧,他三歲能背誦《論語》,五歲可背三千首詩
,豐富的文學素養讓他和才高八斗的蘇軾成了莫逆,並且留下許多趣事。
據說蘇軾有天在修行禪定後,突然靈光閃動作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詩成後越看越殊勝,立刻命書童送給對江的佛印。
佛印看過之後,冷笑一聲順手在詩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屁」
字,讓書僮帶回給蘇軾。
在家裡滿心歡喜等待佛印讚美的蘇軾,打開詩稿一看
當即氣得七竅生煙,立刻駕船過江去找佛印理論。
到了禪寺,佛印早已出門雲遊去了,只見到大門門板上貼了一副對聯,上面寫的是「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這時蘇軾才體會到,原來自己的修行根基還未到家,和佛印禪師相較
起來還差了十萬八千里呢!
蘇軾的文章風格汪洋恣肆,有如行雲流水,嘗自評:「吾文如萬斛泉源,
不擇地皆可出。
」又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雖嘻笑怒罵之詞
,皆可書而誦之。
」
蘇軾的詞,豪邁奔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創始者,和柳永、李清照、
李後主的「婉約派」分庭抗禮。
除了文章詩詞,蘇軾還是知名的畫家和書法家,他的書法與蔡襄、米芾、黃庭堅並稱宋代四大家。
【文本背誦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文意會通一】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好友在赤壁下的江上泛舟賞月。
涼風徐徐吹來,水面平靜無波。
我端起酒杯邀好友共飲,同時一起朗誦詩經〈明月篇〉
的〈窈窕章〉。
過了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在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徘徊。
此時江面上籠罩著一層白茫茫的霧氣,江水、月光交相輝映,直達天際。
我們任由小船恣意漂流,穿越這茫茫萬頃的大江之上。
小船走在浩瀚無垠的江面,感覺好像是在空中乘風飛行,不知道會飛到何處才停下來;我們的身心飄飄然的,自由自在好像已經脫離了這個塵世一般,彷彿要化作神仙,飛升天界而去了。
【文本背誦二】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
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文意會通二】
於是大家痛快地盡情暢飲,並敲著船舷唱起歌來。
唱著:「精緻的桂木棹
、美好的蘭木槳,敲擊著水中的月光,我們在波光粼粼的江水中逆流而上,我的思緒早已飄向迷茫的遠方,我心中思念的美人啊卻在天的另一方!」有位客人拿出洞簫和著歌聲吹奏起來,嗚嗚的簫聲,像是哀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在傾訴,餘音柔順悠長,像一縷輕絲般地縈繞耳畔;這簫聲,能使潛藏幽谷的蛟龍聞之起舞,也能使孤舟裡的寡婦聞之悲泣。
【文本背誦三】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②,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文意會通三】
聽到簫聲後,我頓感惆悵,於是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好,問客人說:「
你的簫聲為什麼如此淒涼呢?」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
操寫的詩句嗎?在這裡向西望去是夏口,向東望去是武昌,其間山水環繞,林木茂盛,這不就是當年曹操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嗎?當曹操佔領荊州,攻下江陵,順著大江東下的時候,他的戰船綿延千里,旌旗遮蔽天空。
他傲岸地面對著大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可以說是一代豪雄吧!可是如今又在哪裡呢?何況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打魚砍柴,和魚蝦做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艘小船,拿著葫蘆酒杯彼此勸酒。
我們的生命,短暫得像是寄生在天地間的蜉蝣,渺小得像是掉落在大海裏的一顆粟米。
我們哀嘆生命是如此的短促,羨慕長江是那樣的無窮無盡。
於是幻想能夠跟著神仙一起遨遊,能夠伴著明月永世長存
。
但是,你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輕易實現的,因此我只好把滿腹的感慨寄託在簫聲裡,和著淒涼的秋風一起吹奏出來。
」
【文本背誦四】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
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文意會通四】
我對他說:「你也知道江水流逝和月亮盈缺的道理嗎?江水雖然不斷地流
逝,可是水的本質卻不曾改變呢;月亮雖然有陰晴圓缺,但是它的本身卻沒有絲毫減損呢。
所以,如果從變的角度去看,天地萬物,沒有一刻不在改變;如果從不變的角度去看,那麼萬物和我們一樣都是無窮無盡的,又有甚麼值得羨慕的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其主,如果不是我應得的東西,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可拿取。
只有江面上的清風和山林間的明月,用耳朵聽就是悅耳的聲音;用眼睛看就是美好的景色。
沒有人會禁止你去聽、去看,而且還可以無限期地享用,因為這是大自然界的無盡寶藏,也是任何人都可以共同擁有,共同享受的啊!」
【文本背誦五】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
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文意會通五】
客人聽後高興地笑了,於是清洗酒杯,重新斟上美酒。
直到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散亂一片。
大家才互相枕著對方的身體,在船上睡著了,不知不覺中東方已經漸漸泛白了。
【通關註釋】
①明月之詩,窈窕之章:指詩經陳風月出篇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
舒窈糾兮,勞心巧兮。
」月光皎潔,照見美人臉龐,嫻雅苗條的身影,
讓我思念神傷。
②釃酒臨江:赤壁戰前,曹操在大江之上飲酒賦詩,可見其睥睨天下,不可
一世的自負與驕傲。
釃,本指瀝除酒的渣滓,在此作斟酒、飲酒解。
【解構應用】
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一樣,蘇軾的〈赤壁賦〉也花費了極大的篇幅來探討個人的人生觀和宇宙觀,並且很明確的提出他們各自的理念和主張。
蘇軾在〈赤壁賦〉中透過主客之間的對話,將自己從被貶謫之初的感慨與懷疑,到逐步走出陰影、邁向陽光的這一段人生領悟和蛻變解脫的過程,用「水與月」這兩個實際的例子加以解說、印證,讓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身上那種巍然獨具的曠達胸襟與自適情懷。
在蘇軾的〈赤壁賦〉中,他提出「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的觀點,這和莊子〈齊物論〉中「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的說法一樣,也是一種相對的觀點。
首先,從變的角度來看,草木會凋零枯萎,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老病死
,剛剛從我們腳下流淌而過的江水,也已經不是現在我們正用來洗腳的江水了
,所以說天地萬物沒有一刻不是處在變化的狀態之中。
就像佛家所說的,我們的腦袋思緒極為快速,彈指之間就會出現千百萬個意念,而且是念念不同,念念相續,這一秒鐘剛剛生出的念頭,不到百萬分之一秒內就已經被下一個念頭給取代了;所以佛家才會主張,成佛與成魔的關鍵只在人們的一念之間,即令一個殺生千萬的屠夫,只要他出現一個改過遷善的念頭,他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俗話所說的「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從不變的角度來看,今年枯黃凋落的草木,到了來年春天還會重新發芽生長;農曆下旬窺缺的月亮,到了下個月十五還會再次盈滿;就算是人死後還會有子女延續他的生命,甚至自己的靈魂也可以再次輪迴投胎,所以說我們和萬物一樣,都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再次重生,再次成長,直到無窮無盡。
很明顯的,蘇軾的這種說法是比較接近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面對宇宙人生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超然曠達,自能進入靈明澄淨的本我,與萬物合而為一
;佛家則以六道輪迴的永無休止來鼓勵人們積極修行禪定,以求脫離苦海,達到涅槃永生。
在蘇軾的整個人生劇本中,在野與在朝一直是蘇軾生命中如影隨形的兩道風景,不論悲喜,不論晴雨,只有親自走過的才能真正刻骨銘心。
所以曾經數度貶謫、數度擢升,甚至還有數度自請降職遠徙的蘇軾,才最有資格談論貶謫
心理的調適,也最能體會生命哲學的濃度與厚薄。
因此,我們可以懷疑看到「不與培塿為類」的西山後的柳宗元,他是否真的已經「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從此不再「恆惴慄」了?但是,我們不必
懷疑蘇軾的曠達是真還是假?因為從「客喜而笑」和「不知東方之既白」這兩句話裡,東坡先生已經給了我們一個真切的答案!
文中重要名句有: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
「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
「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
「侶魚蝦而友麋鹿」。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
「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
【問題探索】
一、請比較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和蘇軾的〈赤壁賦〉兩篇文章,試著分析他
們面對人生境遇轉折之際的作為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你比較認同哪一位
的應對方式?為什麼?
二、請比較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和蘇軾的〈赤壁賦〉兩篇文章,就他
們二人飲酒和酒醉的情形加以分析探討,你認為誰的飲酒和醉酒方式比較
盡興?比較心無罣礙?請說出理由。
三、清代大儒曾國藩《家訓》中說:「必先有豁達光明之識,而後有恬淡沖融
之趣。
」上蒼賦予我們生命,也為我們提供各種不同的出路與選擇,只是
,多數時候我們只能在眾多的選項中選擇其一,而不能多選。
走在人生道
路的十字路口,你將何去何從?請以「生命中的重與輕」為題,抒發你對
生命的看法和期待。
【延伸閱讀】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本書第14篇)唐/李白
始得西山宴遊記(本書第23篇)唐/柳宗元
蘭亭集序(本書第26篇)東晉/王羲之
醉翁亭記(本書第30篇)北宋/歐陽修
第32篇上樞密韓太尉書北宋/蘇轍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欒城集》。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1057年,蘇轍與哥哥蘇軾在父親蘇洵帶領下前
往京師汴梁參加科舉考試,二人同登金榜,一時傳為美談,當時蘇軾二十二歲
,蘇轍才十九歲,是同榜中最年輕的進士。
據說在他們尚未進京赴考前,當時擔任樞密使的韓琦曾經在一次和朋友的聊天中提到:「蘇軾兄弟在此,而諸人
亦敢與之較試,何也?」結果竟然有十之八、九的考生自動放棄報考,可見當年蘇氏兄弟二人的文名是如何的先聲奪人。
金榜題名後,十九歲的蘇轍以進士及第的身分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這封信,樞密使是北宋時期的全國最高軍事首長,視同宰相,位高權重。
初生之犢的蘇轍,以討論文章寫作為名,向韓琦進了這封干謁書函,真的只是為了討論天下文章?還是另有所圖?因此有人就認為蘇轍這篇文章目的極其明確,就是想要向韓琦討個大官做做。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真確,而且也貶損了蘇轍任真務實的性格。
首先,我們要對古代官場的「干謁」習俗有所了解。
早期唐代的科舉考試試卷並未彌封,主考官在評閱試卷的同時,還必須考量考生個人的名望和風評
。
因此,當時的考生就流行於考前先行拜會望重士林的官員或學者,一者可以趁機認識他們藉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二者也可以伺機向這些達官顯貴索求推薦信函,藉以提高自己錄取、登科機會。
所以在古代這種公開進行的干謁行為是合法、合理,更是合情的禮俗與習慣。
例如唐朝詩人王建的名作〈新嫁娘〉: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就是歷來最富盛名的干謁詩代表作。
其次,雖然宋代以後考試制度漸趨嚴格,試卷也開始採取彌封制度,但是考生利用考試前或後向主考官致敬與感謝的干謁習俗,並沒有廢止,而且還是普遍存在於文人士子的往來酬酢之間。
最後,最重要的是,蘇轍這篇看似干謁的信函,內容直白,多數是在談論如何培養「浩然之氣」,以及如何在進德修業中增益自己「為政」的能力,言
詞懇切而率真,不見絲毫需索求官之意。
【發現作者】
蘇轍,字子由,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自號潁濱遺老。
生於北宋仁宗,卒於北宋徽宗時,西元1039年-1112年,年74。
蘇轍,父蘇洵,兄蘇軾,世稱三蘇,都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和哥哥蘇軾感情極深,當蘇軾因烏台案下獄候審時,他上書神宗皇帝願意以自己的官職替哥哥贖罪,事後自己也因此事牽連被貶至筠州,今江西高安。
蘇轍性格沉靜敦厚,和蘇軾的豪邁曠達大不相同,晚年不再眷戀官場,自行歸隱,築室於潁水之濱,自號潁濱遺老。
蘇轍的文風「汪洋澹泊」,與蘇軾的「汪洋恣肆」、蘇洵的「筆勢雄健」互有所長,蘇軾曾經評論過蘇轍與自己文風的不同,說道:「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
」
【文本背誦一】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①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
故其文疎蕩,頗有奇氣。
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文意會通一】
太尉大人:我生性就愛寫文章,對於寫作文章的原理和方法,曾經下過一番苦功研究。
我認為文章是一個人精神與氣度的展現,不過寫作文章不是光憑努力勤學就可以成功的,而精神氣度卻可以藉由後天的陶冶與修養而養成。
孟子說:「我善於陶我的恢弘、剛正的氣度。
」因此我們可以從他的文章裡,看
到一股充塞於天地之間的恢弘、廣博氣度,而這股恢弘、廣博的氣度正好和他本人的氣質極其相稱。
再來看看司馬遷的例子,他走遍天下覽觀各地的名山大川;他與燕、趙等地的豪傑志士交遊往來,所以從他的文章裡,我們可以看到一股灑脫暢達、豪放不羈的奇偉氣象。
他們二人何曾緊抱筆桿,苦學寫出這種恢弘廣博、氣象奇偉的文章呢?其實那是因為這股恢弘廣博、氣象奇偉的氣度,早就已經充塞在他們的心中、體現於行止、內化為言語,最後再綻放於文章之中,可是他們自己卻完全不明所以呢。
【文本背誦二】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
,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文意會通二】
我出生十九年了。
我平時交往的對象,不過是周遭的鄰里親友,活動的範圍也不過附近數百里之間,缺乏可以登覽遊賞以擴大眼界的高山曠野;雖然諸子百家之書都已讀遍,但書中所記載的都是陳年舊事,不足以激揚我的意志。
我擔心此生會就此埋沒,所以毅然離開家鄉,去尋訪天下的奇聞麗景,企盼能夠見識一番天下之大,世界之奇。
【文本背誦三】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
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而後知天下之巨麗。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文意會通三】
我參訪秦、漢故都,盡情觀覽秦嶺、嵩山、華山的巍峨高峻;向北眺望黃河的奔騰洶湧,慷慨激昂地懷想,可以一見古代的英雄豪傑之士。
來到京師,仰望壯闊的皇宮,細賞豐盈的糧倉、府庫,以及富麗堂皇的城池園林,然後總算真正見識到了天下最巨麗的景緻和風貌。
此外,在當代名人雅士中,我有幸見到了翰林學士歐陽公,聆聽他雄辯滔滔的恢弘儻論,欣賞他俊拔英挺的顏容
,並且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等交遊往來,然後我才明白,天底下所有的好文章都已經聚集在這裡了。
【文本背誦四】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
、召公②,出則方叔、召虎③。
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
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文意會通四】
太尉您以才學謀略冠絕天下,天下百姓倚靠您而可以無所憂慮,邊境異族畏懼您而不敢作亂;在朝堂裡,您就像周公、召公般翊贊中樞,輔政愛民;在疆場上,您就像方叔、召虎般殺敵平亂,安邦定國,可是最令我感到遺憾的是
,直到今天我還是沒能見上您一面。
其實談到學習與勵志這件事,如果我們所立定的志向不夠宏大,那麼志向再多又有何用?所以為了提升自己的氣度與襟懷,我這次來到京師,在登覽高山方面,我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巍峨高峻;在遊賞川江方面,我見識到黃河的浩翰深遠;在親近賢良方面,我拜會過文壇宗師歐陽公。
可是最遺憾的是,到現在我還沒見到文治武功冠絕天下的太尉您啊!因此,我衷心企盼能夠一見賢人丰采,能夠一聽豪俊教誨,從而惕勵奮發,自強不息,然後可以大聲地昭告天下,我已經看盡天下最壯盛多彩的景緻,而沒有任何遺憾了。
【文本背誦五】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
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偶然得之,非其所樂。
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文意會通五】
我還年少,對各項行政工作還不嫻熟。
之前來京應考,並不是為了謀求微薄的俸祿而來。
雖然僥倖錄取,但是我並沒有因此而欣喜若狂。
幸運的是後來得到皇上批准,可以暫時回鄉等候他日再行派任,因此讓我得到幾年的悠閒時間,我決定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重新鑽研我喜愛的文章寫作,同時再努力學習各項行政工作,以備日後之需。
敬愛的太尉大人,如果您認為我還值得教誨
,而且願意紆尊降貴為我指正、教導,那就是我最幸運的事了。
【通關註釋】
①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的話,我善於陶養我的至大至剛的正氣。
②入則周公、召公:周公、召公輔佐武王、成王,讓朝政和諧,國泰民安。
③出則方叔、召虎:方叔、召虎協助宣王平定蠻夷,安邦定國。
【解構應用】
這是一封如假包換的干謁性自薦書函,但是無可諱言的,這也是一封可以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並且進一步認同他、支持他的成功佳作。
很明顯的,蘇轍就是要求太尉韓琦提拔他、眷顧他,並且很誠懇地向韓太尉報告:日後再重新派任新職務的時候,千萬要審慎思考,不要隨意發派一個無足輕重的閒官給我,一定要派下一個符合我的器識襟懷、符合我的寫作專長的、有分量的重責大任給我,否則我大宋天朝就要浪費人才,耗費國家的人力資源了。
在信函的一開頭,蘇轍立刻擺出自己最最擅長的文章寫作為標的,並且提出史上兩大寫作名家孟子和司馬遷為例,說明文章好壞不在於人,而在於作者本身的器識與胸懷。
當然,這兩個例子都只是一個引子,並不是結論。
第二段,作者把主題拉回自己身上,文章氣勢從前段的高峰陡然降下,一個看似卑微卻又胸懷遠大的年輕人活跳跳地躍然紙上,正、反落差,讓文章走勢要低卻高,欲弱反強,這是本段最大的特色所在。
第三段,真正進入信函主題,一個自認所學不足、見識有限,經驗不豐的輕狂少年,大膽向宏偉的帝京挑戰、向五岳河山挑戰、向當代名士挑戰,為的不是沽名釣譽、不是激起風潮,而是虛心求教,誠心學習。
所有對天子宮闕、
對山河城池、對府庫苑囿,以及對王侯公卿的讚嘆與崇敬,無不是用來襯托出
渺小卻偉岸的作者情懷。
映襯、烘托筆法發揮的淋漓盡致,無以復加,卻又讓人嗅不出一絲一毫的驕矜與自滿。
第四段,把主軸拉回到作者和受信者兩人身上,對長官的讚美溢於言表而不嫌多,對自身遺憾的哀怨傾吐也不嫌少,兩兩相加,您這位高高在上的當朝宰相,對我這個位卑年少、卻一心向上的新科進士,是否眷顧、提攜得太少而有愧於國家和皇上的付託呢?
最後,打蛇隨棍上,一針見血,直指核心,懇請太尉大人紆尊降貴,趕緊提拔我,派一個夠份量的官兒給我吧!
通篇文章明明心有所盼,卻不著一字干謁,所謂意在言外應該就是蘇轍這篇文章最為成功之處了吧!同學們,嚴嚴實實誦讀每一個字,仔仔細細品味每一句話,找出其中的訣竅,挖出其中的關鍵,體會其中的精髓,總有一天會有大用。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文者,氣之所形。
」
「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
「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
」
「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
」
【問題探索】
一、請詳細研讀「解構應用」裡的文字分析,然後根據你個人的專長和人格特
質,模仿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的筆法,寫作一封自薦信給班導師,說
明你想爭取下學年度的班長職務。
請用心寫作,找出自己最重要的特色,
務期一信成功。
二、請盤點你個人目前具有那些專長?精熟度如何?以及性向測驗中所呈現出
來的人格特質為何?適合那些學門?然後根據所得到的結果,再細分出每
一個專長和學門中,還有哪些項目必須加強?最後再訂出務實、有效,以
及有可行性的改進計畫,並自我要求限期完成。
能如此,半年後你將脫胎
換骨,如浴火鳳凰般獲得新生。
試試看!說一丈,不如行一尺。
三、莎士比亞在《路克莉絲受辱記》書中說過:「對自己都不信任的人,還會
信任甚麼真理。
」法國小說家雨果在《笑面人》書中也說:「讓自己的內
心藏著一條巨龍,既是一種苦刑,也是一種樂趣。
」請根據上述兩句話的
意涵加以發揮,以「自信給我的力量」為題,寫作一篇文章。
【延伸閱讀】
典論論文(本書第25篇)三國魏/曹丕
馬說(伯樂識千里馬)唐/韓愈
史記平原君列傳(毛遂自薦)西漢/司馬遷
第33篇病梅館記清/龔自珍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龔自珍全集》,又名〈療梅說〉。
本篇屬於譬喻式的寫作,作者透過治療被文人雅士摧殘的梅樹,說明人才培養的不易,警告執政者不該束縛文人士子的思想,否則將會造成國家人才凋敝,進而造成國家民族生存的危機。
龔自珍身處清朝末年的亂世,眼看列強以優勢國力侵擾中國,清廷政府卻一無作為,繼續抱殘守缺,不思變革,於是經常與朝中當權派對立,提出各種改革建言,可惜最後卻如狗吠火車,全無作用。
於是於辭官歸隱後以寫作文章批評時政為職志,期盼以文字的力量來引起風潮,激起群效。
本文就是他過世前兩年的力作,憂國憂民的情懷一覽無遺,讀來令人動容。
【發現作者】
龔自珍,字璱人,號定盦,清浙江杭州人。
生於清高宗乾隆,卒於清宣宗道光時,西元1792-1841年,年50。
龔自珍出身官宦世家,父親曾擔任江蘇按察使,他的外祖父段玉裁是國學大師,著有《說文解字注》。
他五歲時就跟著母親學詩,十二歲起外祖父親自
教他說文解字,奠定他深厚的古文基礎,曾經在《己亥雜詩》中留有「落紅
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名句。
龔自珍學識淵博,早年仕途並不順遂,直到三十七歲才考上進士,後來擔任禮部主事,卻因醉心變革,主張經世致用之學,常有批評時政之舉,可說是有清一代維新變法觀念的帶動者和先行者。
不過,也因此招來部分元老重臣的忌憚,對他多所抵制,讓他有志難伸。
龔自珍和魏源交情甚篤,在學術上二人皆以漢唐的實學批判講究心性的宋明理學,主張變革維新,時人並稱為「龔魏」。
此外,主張禁菸的林則徐是他
父親的摯友,所以他對林則徐也以父執輩之禮恭謹相待,在林則徐奉命前往虎門禁菸時,他還撰寫專文致敬,表達自己願意陪同前往共襄盛舉的心意。
晚年時期,憂懷時政卻不容朝堂,遂辭官以明志,並於返家途中寫下著名的《己亥雜詩》三一五首,抒發心中的鬱抑之情,成了他畢生心血結晶。
【文本背誦一】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谿,皆產梅。
【文意會通一】
江寧的龍蟠里,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西谿等地,都盛產梅樹。
【文本背誦二】
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
則無態。
」固也。
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①,以繩天下之梅也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殀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文意會通二】
有人說:「梅樹以彎曲為美,筆直就少了丰彩;以歪斜為美,端正就不成
景致;以疏落為美,繁密就不見風情。
」這都是以往錯誤的梅樹審美觀。
這種錯誤的審美觀,文人畫士自己也都心知肚明,所以他們也不敢公開明講、大肆宣揚地拿這種錯誤的審美觀來論斷天下的梅樹;他們也不敢指使天下種梅樹的農民,要他們去砍掉筆直的樹幹,刪剪繁密的枝葉,除去端正的枝椏,用這種違反自然天性的做法去損傷或戕害梅樹,並以此作為賺錢的職業。
更何況梅樹的歪斜、疏落、彎曲等等這些錯誤的審美觀,都是文人雅士所想出來的,並不是那些愚昧、心中只知賺錢的農民自己可以想到和做到的。
【文本背誦三】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癮,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文意會通三】
於是有人就把文人畫士喜愛病梅的這種怪癖,明確地告訴販賣梅樹的商人
,教他砍掉端正的樹幹,培養橫斜的旁枝;刪除繁密的枝葉,剪除幼小的嫩枝
,除掉筆直的枝條,抑制梅樹的自然成長,透過這些戕害梅樹的作法來求取高價。
因此江蘇、浙江一帶的梅樹都被這些商人和農民搞病、搞殘了。
這些文人畫士對梅樹所造成的禍害,是多麼的嚴重和恐怖啊!
【文本背誦四】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②;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畫士
,甘受詬厲,闢病梅之館以貯之。
【文意會通四】
為了挽救這些梅樹,我買了三百盆回家,全都是病的、殘的,沒有一盆是完好無缺的。
我已經為它們流了三天淚水,於是發誓要將它們治好。
我任由它們順著天性成長,砸毀花盆,全部改種到地面上。
解開捆綁在它們枝幹上的棕繩,預計以五年為期,一定要讓它們恢復本來的樣貌,並且保護它們可以健康成長。
我本來就不是文人畫士,寧願遭受世人的辱罵與指責,自行開闢一座病梅館來收留它們、養護它們。
【文本背誦五】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閒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文意會通五】
啊!老天爺啊!如何才能給我更多的閒暇時間,更多的閒田農地,讓我可以用來大量收留江寧、杭州、蘇州等地的病梅,並且竭盡一生的時光來治療它們呢!
【通關註釋】
①明詔大號:公開昭告天下,對外大肆宣揚。
②棕縛:綑綁梅樹的棕繩。
【解構應用】
中興以人才為本。
每當國家遭逢變故的時刻,對人才的需求就愈加孔急,這並不是因為國家缺少人才,而是因為缺少可以看清時勢、了解變化的本質、知道改革的方向,而且還能有效因應解決問題的人才。
換句話說,處亂世、變世之際,需要的是有見識、有器識、有膽識,以及有能力的全方位人才。
承平時期,百工百業,各盡其職,各負其責,沒有重大風雨,也沒有滔天巨浪,凡事都可以依循慣例順暢進行,甚至於只須等因奉此一番,就可以輕騎過關,所謂「太平官好做,亂世臣難為」就是這個道理。
清朝末期是中國衰敗的高峰,尤其是西方洋務引進之後,天朝子民才真正開眼看到一夕之間改變、翻盤的事實。
然而,正如國民黨總理孫文所說的,下焉者不知不覺,依然故我;中焉者後知後覺,只能跟風;只有極其少數的上焉者可以先知先覺,並且敢於痛下針砭,求新求變。
像孫文、林則徐、魏源、龔自珍這些人,就是亂世、變世之中的人才,他們在各自專業的領域中努力嘗試
,全心付出,為的不是個人,不是名利,而是國家民族的前途與發展。
在龔自珍的眼中,文人雅士代表執政者,他們制定出科舉考試的規則、方式籠絡、箝制考生,甚至答題的方向,讓全國考生一體遵行;販售商人代表執行考試的中央官員,他們表面上負責監督考試的進行是否公平,實際上則是查察考生的試卷裡,是否有不符合執政當局的想法;至於那些蠢蠢求錢的農民則是代表地方學政機關,他們不知道執政當局和監督者的想法,只知道遵照政府規定執行試務;至於那些可憐的梅樹就是全國所有的士子考生了,他們只能根據主考機關要求的答案乖乖作答,因為在他們心中只有一個最卑微的目標,就是通過科舉考試,光宗耀祖。
龔自珍算是一個舊科舉時代的傳統文人,面對變動的年代,他運用自己的寫作專長,把眼睛看到的危機,化做筆下的文字,以寓言方式寫出心中滿滿的擔憂。
他看到了國家人才制度的缺失,他也很清楚當時清廷政府的在朝大老們
,都不足以解決紛至沓來的國際與國內紛爭,在《己亥雜詩》中他寫下了潛藏多年的心聲:「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
格降人才。
」這是文人最後的掙扎,也是詩人最沉痛的呼籲。
非常時期,要有非常的手段,也要有非常的人才。
北宋名臣包拯也有「常格不破,人才難得。
」的說法。
你以為然否?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
「梅以欹為美,正則無景。
」
「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
「甘受詬厲」。
【問題探索】
一、請比較岳飛的〈良馬對〉和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兩篇文章,分析、探討
他們的訴求主題「馬匹」和「梅樹」二者和人才之間各有何關聯?以及這
兩篇文章在寫作筆法上有何異同之處?
二、你認為當前台灣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請先列出三至五項,然後挑出一
項你認為最嚴重的,再設想看看,你會用什麼具體可行的方法去解決它。
三、德國教育家蒂斯多惠在《教育指南》書中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
,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請你以「假如我是一名老師」為題寫
作一篇文章,說明你的教學理念和教學作法。
【延伸閱讀】
良馬對(本書第8篇)南宋/岳飛
上李鴻章書(本書第20篇)清末民初/孫文
諫逐客書(本書第49篇)戰國/李斯
第34篇庖丁解牛戰國/莊子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莊子》〈養生主〉。
養生主,有兩種說法,一說「主」當原則和道理解釋,故養生主是指養生的原則與道理;另一說認為「生主」二字應該連讀,當生命的主體,即人們的精氣神來解釋,故養生主指的是養護人們的精氣神而言。
二者說法有別,但實質的意義卻無不同。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莊子透過廚師宰殺、支解牛隻的過程,解說養生之道
、做人處事,以及經國治民的道理其實都是相通的,即「順乎天理」和「應乎人情」。
易經中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是這個道理。
有人說文中的文惠君指的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君梁惠王,其實在莊子的寓言故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虛擬、假托的人物作為敘述對象,如本文中的廚師庖丁,只稱呼他的職務而沒有確切的姓名;因此,閱讀時無須較真,只需把重點放在文章裡所傳達的深層寓意即可。
【發現作者】
莊子,名周,戰國宋國蒙邑,今河南商丘人。
大約生於東周烈王,卒於東周赧王時,約為西元前369-前286年間,和
孟子、屈原、荀子約為前後時期。
莊子出生於戰爭頻仍,社會動盪的戰國時期,早年曾經擔任過蒙邑的漆園吏,負責漆樹的種植養護和長成後的採集製漆等工作。
據說當時的楚威王聽說
莊子博學多聞,曾經派遣專使帶著厚禮前往宋國邀請莊子擔任楚國宰相,卻被
莊子回絕了。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的道家代表人物,二人並稱「老莊」。
他的學說以順應
自然,反對一切人為的造作為主,他透過生動活潑的寓言式筆法,把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
道家創始於老子,可是,讓道家發揚光大的則非莊子莫屬。
清代評論家金聖嘆把《莊子》一書評為「天下第一才子書」,
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
【文本背誦一】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①之舞,乃中《經首》②之會。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文意會通一】
廚師為文惠君宰牛時,他用手緊抓著牛隻,肩膀緊靠著牛身,雙腳站穩馬步,膝蓋用力頂住牛隻,然後只聽見一波波利刃劃過筋肉的霍霍響聲,而且這一波波的響聲聽起來很有節奏感,不僅符合桑林舞曲的節拍,也很符合經首樂曲的韻律。
文惠君看到後驚訝地說:「哇!真是太棒了!你宰牛的技術怎麼可
以那麼厲害啊!」
【文本背誦二】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
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③,因其固然;技經肯綮④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彼節者有間⑤,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
【文意會通二】
廚師放下牛刀回答說:「我所追求的是一種哲理,是一種境界,它已經遠
遠超過技術的層次了。
在我剛開始從事殺牛這個行業的時候,我眼中所看見的都是一頭完整的牛。
工作三年後,我的眼中只剩下牛肉、牛肚和牛骨這些支解後的細項,再也看不到一頭完整的牛了。
現在我殺牛的時候,根本不需要用眼睛去看,只需用心去感覺就夠了。
所以在整個殺牛過程中,我不再由感官來引導,而是用內在意念去支配。
我只要順著牛的組織結構,用刀先劃開筋肉連結的縫隙,然後再深入大骨頭與大骨頭之間的縫隙;這樣順著牛肉的自然肌理下刀,我的刀連筋脈糾結的地方都不曾碰觸過,更何況是去砍到大骨頭呢!好的廚師每年要換一把刀,因為他割肉時把刀使鈍了;一般的廚師每個月都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砍骨頭時把刀砍頓了。
如今我的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已經宰殺過幾千頭牛了,可是刀刃卻依然鋒利的像是剛剛用磨刀石磨過的一樣。
其實牛的筋骨之間本來就有縫隙,刀刃本身又很薄,我們用很薄的刀刃在筋骨之間的縫隙中遊走,當然會感到順暢自在,毫無拘束了。
這就是為什麼經過十九年,我的刀卻依然像是剛剛用磨刀石磨過的那般鋒利啊。
雖然我殺牛的技藝已經達到一個境界,但是,每當我碰到筋骨聚集的地方
,知道並不容易處理,所以我都會自我提醒要敬謹以對,先專注眼神,動作放慢,然後再緩緩下刀,霎那間一頭牛被快速支解,牛身上的骨肉組織像坍落的泥土般掉落地面。
剛剛完成屠牛工作的我,手握著牛刀,昂然挺身而立,抬起頭來向四周環視一番,心中帶著一股志得意滿的感恩與驕傲,然後把這已經跟了我十九年的牛刀清洗乾淨,再以虔敬的心把它收藏起來。
」
【文本背誦三】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
【文意會通三】
文惠君聽完後高興的說道:「太棒了!我聽了廚師支解牛隻的一番話,卻
學到了如何養生的道理呢。
」
【通關註釋】
①桑林:商湯時的樂曲名稱。
②經首:唐堯時咸池樂曲的一章。
③批大郤,導大窾:郤,通隙,指縫隙。
窾,骨骼之間的空隙。
④肯綮:肯,附在骨頭上的肉。
綮,筋肉聚集的地方。
⑤彼節者有間:間,骨節與骨節之間的空隙。
【解構應用】
《莊子》一書有兩大特色。
第一,他喜歡用淺顯的寓言形式來表達深刻的哲理。
第二,他的筆調靈活奔放,譬喻活潑生動,再加上辭采瑰麗華美。
因此
在先秦散文中,他比那些說理論道的文章更容易貼近讀者,讓人讀起來沒有壓迫感,讓人欲罷不能而想要一氣呵成的把他讀完,就算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莊子當時的那股鮮活氣息。
在〈庖丁解牛〉這篇文章中,莊子先從支解牛隻的場景下筆,如庖丁在殺牛時,他的雙手、雙腳、肩膀和膝蓋的動作,每個細節都不放過;莊子就是要讓讀者知道,庖丁屠宰牛隻並不是一件簡單或平常的工作,而是一件複雜而且神聖的工作。
緊接著筆鋒一轉,突然在一片屠宰殺戮的血腥中,傳出了陣陣有如朝堂宗廟裡才有的優美典雅的樂音,讓人驚艷,讓人陶醉;進一步傳達出庖丁的修為早已超脫常人的技藝層次,而進入了「道」的層次了!極簡、極少的文字,營造出下一段波瀾壯闊的理論高潮,這就是莊子文章的特色。
第二段正式進入文章的高潮,莊子透過一個平凡屠夫的嘴巴,說出他的學說精華,複雜的支解全牛技巧,映照出的正是他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
人生哲學。
這是本文的精華,也是讀者最該費心體悟和參透的關鍵。
細數《莊子》的學說:
在宇宙觀上,他主張「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所以人們應該追
求「逍遙乎物外,任天而無窮」,這是天人合一境界的體現。
在人生觀上,他主張「德充於內,必符於外」,所以人們應該努力讓自己
成為一個具有充實內涵的「全德」之人,而不需在意外在形貌的美醜,因為,
只有「全德」之人才能盡顯生命的內在價值。
在政治觀上,他承繼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主張為政者應該順應民情
與合乎民性,尤不可任意干預,違反自然,這樣就可以水到渠成,萬民歸仰。
在養生觀上,他主張「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強調養護精氣神的重要,
道家認為人體內部五臟六腑、血液、經絡的「小周天」、「大周天」循環,和大自然界四季運轉的道理都是相同的,絕不可違背大自然運行的規律。
《莊子》,文字簡潔生動,內容豐富可觀,思想鞭闢深刻,非常值得做為
我們一生奉行的人生準則,有人認為他消極避世,其實他寓言底下暗藏的往往都是積極入世的情懷,是正?是負?不在莊子,而是在讀者自己的心裡。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
矣。
」
【問題探索】
一、從莊子的〈庖丁解牛〉一文中,你學到了什麼養生觀點?請就你自己的平
日生活中,找出一項不符合莊子這種「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習性,檢
討出造成此一習性的原因為何?並擬訂改進的方法和時間表,把這項不符
合健康要求的習性限期加以改善。
二、請比較莊子的〈庖丁解牛〉和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兩篇文章,針對其中
有關「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主軸,分別從訴求主題和寫作筆法的同、
異兩點加以探討、分析。
三、德國哲學家康德在《語絲》一書中說:「大自然的秩序,證明了宇宙確有
它自己的建築家。
」法國雕塑家羅丹在《藝術論》一書中也說:「自然總
是美的。
」請根據上述二人的說法,試著探討二人的說法有何關聯性?彼
此之間是否可以完全契合?抑或是其中潛藏著嚴重的扞格與衝突?
【延伸閱讀】
秋聲賦(本書第27篇)北宋/歐陽修
病梅館記(本書第33篇)清/龔自珍
指喻(本書第45篇)明/方孝孺
勸學(本書第50篇)戰國/荀子
種樹郭橐駝傳唐/柳宗元
第35篇台灣通史序清末民初/連橫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台灣通史》。
序,是文體的一種,一般而言置於書前的稱「序」,置於書後的叫「跋」,二者合稱「序跋體」。
故本文就是《台灣通史》一書的序文,透過序文作者連
橫告訴我們他寫作這部《台灣通史》的緣由、宗旨,以及過程。
連橫十三歲時,他的父親親自為他講授《台灣府志》,叮囑他:「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
」種下了他鑽研台灣歷史,以及日後撰寫《台灣通史》的根苗。
《台灣通史》一書完成於民國七年,當時中國方面正值革命黨人推翻滿清帝王專制體制,創建中華民國之初;而在台灣方面卻還在侵略者日本殖民政府的高壓統治之下,因此連橫的這部有關台灣的歷史鉅著,可說是帶著濃濃的民族情感和家國之思而寫成的。
在序文中,連橫認為最能代表一個國家她的歷史的表徵,就是民族精神與民族大義;因此他主張「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只有民族精神留存下來了,這
個國家的歷史才有留存的價值,這個國家也才有存活的意義和可能。
【發現作者】
連橫,字武功,號雅堂,又號劍花,台灣台南人。
生於清德宗光緒,卒於民國二十五年,西元1878-1936年,年59。
連橫的祖籍是福建龍溪人,明朝滅亡後才渡海來台,選擇於鄭成功駐台抗清的舊址台南府為住所,即是心懷大明的象徵,連橫是來台後的第七世孫。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清廷被日軍所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將
台灣割讓給日本,連橫憤而學詩,並藉寫詩抒發心中憂憤。
兩年後成立「浪吟詩社」,1906年成立「南社」,1909年更加入全台三大詩社中最具批判與抗爭
精神的「櫟社」,全心投入抗清與拒日行動。
民國成立,連橫赴北京任職清史館,開始蒐集有關台灣的所有文獻,並著手準備《台灣通史》的寫作,直至民國七年才大功告成。
連橫長期生活在日本殖民政權之下,對日本禁止台籍人民使用漢文和台語
政策常感憂心,他曾經在〈台南三六九小報〉連載「台語講座」整整一年的時間,每期挑選三、四則和《說文解字》、《爾雅》有關的詞目,從訓詁學的角度深入解說其傳承與來源,對台語的保存和發揚貢獻極大;後來還將這些作品編輯成《台語語典》一書,這是我國專門研究台語的第一本著作。
【文本背誦一】
台灣固無史也。
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
,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
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
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
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台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文意會通一】
台灣一向都沒有歷史紀錄,荷蘭人前來開闢,鄭成功父子建設,清朝繼續經營,他們先後在台灣開採各種物資,建立各種制度,初步奠定了我們台灣宏大的基業,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年了。
但是舊有的文獻記錄不實,文詞也不夠順暢優美。
所記錄的,僅局限於清朝一代;有關荷蘭人及鄭成功父子的事跡,全都遺漏而沒有記錄下來,甚至還把他們看成是島上未開化的民族和在海上的強盜。
唉!這不是以往史家的罪過嗎?更何況台灣府志是在乾隆二十九年重新修訂的,後來台灣、鳳山、彰化、淡水各縣志廳志,雖然有人接續編修,卻仍然侷限在一些小地方,無法看清台灣歷史發展的全貌;再加上這些歷史文獻早已陳舊不堪,如果想憑著兩三部陳舊的史書去瞭解整個臺灣變遷的大勢,這簡直就像用小竹管去看浩瀚的天空,用葫蘆瓢來測量無垠的海水一般,它們的局限如此之大怎能做得到呢!
【文本背誦二】
夫台灣固海上之荒島爾!蓽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
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
於是而有英人之役①,有美船之役②,有法軍之役③,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
草澤群雄,後先崛起
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
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台灣氣象一新矣。
【文意會通二】
台灣本來只是海上的一座荒島罷了!先人乘著柴車,穿著破衣,來開墾山林,直到現在,後代子孫仍然倚賴先人這種艱辛創業的精神在此營生。
但是自從海運開航以來,西方勢力逐漸影響到東方國家,大勢所趨這是無法阻止的。
因此在台灣接連發生了英國人的戰役,美國船艦戰役,法國軍隊戰役,各種外交事件、戰爭禍害,相逼而來,可是舊有的歷史文獻都來不及記載。
此外在台灣內部,也發生多起民間英雄起義的事件,像朱一貴、林爽文以及後續者,他們以反清復明作為號召,經常發難起義,血流成河,可是舊有的歷史文獻也都沒有詳盡的記載。
接下來,朝野有改建行省的建議;開發山地,安撫原民;劃分行政區域,增設官吏;劃分田地界限;籌設軍事防務;按照土地肥沃貧瘠的不同,興辦各種農業生產;獎勵教育等等重要的政策大綱被提出來,同時有關施行細則也都一一詳列、推動,此時台灣的各項建設進入全面發展,而台灣的氣象也從此煥然一新了。
【文本背誦三】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④也。
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
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
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是以郢書燕說⑤,猶存其名;晉乘楚杌⑥,語多可採
,然則台灣無史,豈非台人之痛歟?
【文意會通三】
歷史,是民族精神的所在,也是人類行事的借鏡;朝代的興亡、風俗文明或野蠻、施政的成敗,物產豐收或歉收,都保存在這部歷史文獻裡。
所以凡是文明進步的國家,沒有不重視自已國家歷史的。
古人說過:「我們可以滅掉一
個國家,但是卻無法消滅這個國家的歷史。
」因此郢人內容錯誤的書信,燕人卻穿鑿附會的加以解說,到現在史家還保留它原來的名稱;晉國的歷史文獻乘和楚國的歷史文獻檮杌,裡面內容也有很多可以採用的;那麼台灣沒有自己的歷史文獻,難道不是台灣人的悲哀嗎?
【文本背誦四】
顧修史固難,修台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⑦,疑信相參;則徵文難。
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
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
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
是台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文意會通四】
只是編修歷史本來就是一件很因難的事,編修台灣的歷史更加因難,尤其是在今日才來編修更是難上加難,這是什麼原因呢?首先,因為那些殘缺不全的典籍史料,蒐集網羅起來極其不易;而且許多資料內容文字脫漏,可疑的可信的內容全都摻雜在一起,這是引證史料上的困難。
其次,閱歷豐富而且通曉事理的先賢先輩都已離開人世,沒有可以詢問請教的對象;而且民間街頭巷尾的傳說,內容大部分都不確實,這是查核文獻上的困難。
最後,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時候,兵荒馬亂,官署中收藏的檔案全部都遺失了;而民間私人收存的資料也大半被戰火燒燬了,因此想要藉由國家珍藏的典籍文獻,用來完成一部亂世不朽的著作,根本是無法辦到的。
不過如果現在即刻去做,還不算很困難,如果再經過十年或二十年以後才進行編修,那就真的是無可救藥了。
果真如此,以後我們就不能把台灣三百年的歷史真相告訴我們的後代子孫了,這豈不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罪過嗎?
【文本背誦五】
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台灣通史。
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
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台灣文獻於是乎在。
【文意會通五】
我連橫雖然不算聰敏,但曾經向神明禱告,發誓要完成這一部歷史著作,秉持戒慎恐懼之心,不敢稍有懈怠,於是用十年的時間,編寫成這一部台灣通史。
分為紀四篇、志二十四篇、傳六十篇,總共八十八篇,並附加圖表。
編寫年代從隋朝開始,直到割讓給日本為止,其中無論在空間上或時間上,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都沒有遺漏,相信台灣的重要歷史大都保存在這部史書裡面了。
【文本背誦六】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
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文意會通六】
追懷我們的祖先,渡過大海,來到偏僻荒蕪的台灣,辛勤開闢這塊土地,為後代子孫創造萬年的基業,他們開疆闢土的功勞真是偉大啊!緬懷祖先的恩德,瞻望未來的前途,我有一股臨淵履薄的感觸,內心也更加戒慎惕勵。
唉!
仔細想一想啊!我的同胞志士們,以及我的所有親朋好友們,我們唯有秉持仁愛孝順的美德,以及堅持以正義勇氣奉公行事,如此才能確實發揚台灣的民族性,確保我們的子孫可以永續發展;這才是我寫這部台灣通史的目標啊!波濤洶湧,一望無際的海洋,環抱著我們這座美麗迷人的寶島,我們先王先賢的偉大使命,就是依託在台灣這座寶島之上啊。
【通關註釋】
①英人之役:西元1841年,道光21年,英國軍艦趁鴉片戰爭勝利襲擊基隆,
被守軍擊退。
②美船之役:西元1867年,同治6年,美國商船被颶風襲擊,觸礁沉沒,船
員漂到屏東被當地民眾所殺,引起雙方戰爭,後清廷賠償和解。
③法軍之役:西元1884年,光緒10年,中法戰爭,法國軍艦攻陷基隆,後經
雙方議和,收復失地。
④龜鑑:龜甲、銅鏡,比喻可做為參考借鑑之事物。
⑤郢書燕說:指穿鑿附會的說法。
⑥晉乘楚杌:晉國的史書稱「乘」,楚國的史書叫「檮杌」。
⑦郭公夏五:比喻史書文字脫落,內容不全。
【解構應用】
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清廷政府正式將台灣納入中國版圖,隸屬
福建省台灣府,下設台灣、諸羅、鳳山三縣;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因法軍屢次侵擾台灣,清廷政府意識到台灣防務的重要性,於是正式將台灣提升為行省,稱作福建台灣省。
連橫出生後的第九年清廷在台灣建立行省,第十七年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直到他民國二十五年過世時,都是生活在異族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之下,對於從小就具有歷史與民族意識的連橫而言,這是埋藏於心中的長年大痛,於是藉著手上那支孤單卻情感豐富的筆桿,將他對國家民族的大愛,化作橫豎勾勒的
漢字,上溯自隋代開始,一字一句地寫下了台灣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國史上第一次有人專門以台灣為主題而寫作的歷史,當然也是台灣歷史上的第一次。
如果從「國可滅而史不可滅」的觀點來看,雅堂先生對台灣的意義可謂大矣!重矣!
今天的台灣由於歷史因素、政治角色,以及地理位置的特殊,讓我們成了國際間列強彼此爭衡、競逐的一個「巨大的小島」,對歐洲許多國家而言,台
灣是自由民主、經濟繁榮的福爾摩沙;對美國而言,台灣是西太平洋島鏈上的堡壘、是重要貿易友邦、而且還是買很多次級軍備品的乖寶寶;對東南亞國家而言,台灣是昔日經濟成長的模範、今日則是準備超越的過氣弱雞;對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小國而言,台灣是撒錢不手軟也不問原因的大爺;對教宗國梵蒂岡而言,台灣是忠貞護教的最佳典範、是充滿真愛的神的國度;對日本而言,
台灣是活生生從嘴巴裡被奪走的頂級松坂和牛、是他們無時無刻不想重新放入口中的戰利品和再度圈養的皇民;對中國大陸而言,台灣是被國民黨割去的一塊心頭肉,雖是小小一塊卻又痛徹心扉。
美麗之洋,婆娑之島!我們應該大方地自稱中華民國?還是務實地叫做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還是無畏無懼地高喊台灣共和國?我們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或者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或者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不要懷疑,這就是你我當前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兩千三百萬人共同的問題,問題很大也很小
,但是困擾卻很大。
因為,當我們自己都還沒決定要如何跨出下一步時,上面那些國家已經為台灣鋪好了許多不同品質的道路。
身為真正戶籍設在台灣的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如何走出一條對我們最為有利、也最為合適的道路?不過,更讓我們擔心的是,我們還有能力、還有機會做這個決定嗎?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開物成務,立我丕基。
」
「侷促一隅,無關全局。
」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
「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
「運會之趨,莫可阻遏。
」
「綱舉目張,百事俱作。
」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
」
「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
「郢書燕說,晉乘楚杌。
」
「斷簡殘編,蒐羅匪易。
」
「郭公夏五,疑信相參。
」
「兵馬倥傯」。
「金匱石室之書,風雨名山之業。
」
「兢兢業業,莫敢自遑。
」
「若涉深淵,彌自儆惕。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
【問題探索】
一、中華民國,是我們國家的國名,她的全稱是「中華民主共和國」,請你就
中華民國憲法中的相關條文予以探討、分析,為什麼我們是一個貨真價實
的國家?然後再從國際的、歷史的角度切入,試著思考為什麼我們無法加
入聯合國?
二、以前談台獨是禁忌,是犯法;現在談台獨是時髦,是愛台灣,請以一位土
生土長於台灣的子民的角度,試著從政治、經濟和社會三個面向客觀、理
性地去探討台灣應該獨立嗎?台灣獨立的優、缺點何在?請就事論事,拿
出具體事證加以論證,千萬不要意識形態,不要意氣用事。
三、愛因斯坦在〈反對一切戰爭的理由〉文章中說:「發動戰爭意味著殺害無
辜者,也意味著讓自己無辜被殺。
」羅曼羅蘭在〈給葛哈特的公開信〉中
說:「戰爭是由於各國的軟弱和愚蠢而發生的。
」以目前台灣所處的局勢
來看,你認為台灣有可能像美國肯塔基大學講師羅伯特法利所說的,台灣
將會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五個熱區之中的第二名嗎(第一名是北韓)
?請說明原因。
【延伸閱讀】
與妻訣別書(本書第12篇)清末民國/林覺民
上李鴻章書(本書第20篇)清末民國/孫文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本書第41篇)唐/駱賓王
原君(本書第48篇)明/黃宗羲
第36篇進學解唐/韓愈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昌黎先生集》。
進學,即勸勉學生勤勉向學,以求進益;解,就是解說、分析之意。
這篇文章作於唐憲宗元和八年,西元813年,當時韓愈四十六歲,已經是
暮年時分,正擔任國子監博士,負責教授年輕學子。
相較於德宗貞元十八年,西元802年的〈師說〉一文,已經有十一年之久了。
其實這篇文章並不是韓愈向國子監諸生對話的實況,而是他藉由對話的形式,把自己多年來在學、行兩方面的努力過程與結果,做出一番總整理,然後提供給諸生做為學習和努力的典範。
同時他也藉這個難得的機會,非常技巧地將許多堆砌心中已久的牢騷,一次給它發足、發滿。
既能讓學生有所獲益,又滿足自己的情緒抒發,可謂一石兩鳥,兩方得利。
【發現作者】
韓愈,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人。
生於唐代宗,卒於唐穆宗時,西元768-824年,年57。
韓愈三歲時父母俱亡,從小生活艱辛,由兄嫂撫養長大;幼年啟蒙即刻苦向學,於六經和諸子百家之學,無不盡覽。
韓愈秉性剛直,任官期間曾經兩度遭到貶謫。
一次是德宗時,上書直諫宮市流弊;一次是憲宗時,上書諫迎佛骨。
兩次貶謫,都是為民請命,不但樹立了士大夫「為生民立命」的典範,更見證了他「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服務理念與人生追求。
不過,若要論起韓愈的貢獻,他在文學和道統上的倡導與維護,才是真正關乎後世千百年的巍巍之功呢!
首先,在文學思想上,他倡導古文運動,力排六朝以降的華靡文風,主張以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取代魏晉六朝的駢文,在他的耕耘與努力之下,終於開創出唐、宋兩代古文的全面復興。
其次,在政治思想上,他力斥當時盛行的佛、老思想,認為佛教徒不事耕織,不利國計民生,主張恢復傳統儒家治道,他自己也以儒家道統的繼承者自居,甚至還將文學與政治思想結合,提倡「文以載道」的全新文學理念。
綜觀韓愈一生,為國家計,為生民計,他敢言人所不敢言,雖然因此開罪於上位者,卻未曾退縮,依然擎起改革大旗,奮勇向前。
當他第二次被貶潮州
,赴任途經藍關時,為前來相送的侄孫韓湘寫了一首左遷詩,述說自己不惜衰朽殘年,依然堅持改革的決心,一字一淚,讀來真是令人唏噓難禁: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雖然在官場上不盡如人意,但是,後世卻給了韓愈一個既尊榮又崇高的肯定,例如,宋朝文學大家蘇軾就曾經以「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以及「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來讚譽他對後世的卓越貢獻。
此外,明代的茅坤更尊韓愈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韓愈如果地下有知,應該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文本背誦一】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召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
成於思,毀於隨。
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
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文意會通一】
國子先生清晨到了太學後,召集所有學生站在教室裡,教導他們說:「學
業因勤奮而精進,因玩樂而荒廢;德行因能思辨善惡而成就,因只知隨俗淫逸而敗壞。
當今朝廷聖君與賢臣齊聚,國家管理制度健全。
拔除兇惡奸邪之人,提攜優秀才俊之士。
具備一些長處的人都會被錄用,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沒一個被遺棄的;嚴選蒐羅人才,去除他們的缺陷,彰顯他們的優勢,培養、造就出一等人才。
因此在我們的朝廷裡,只有才行不算高卻僥倖被提攜的人,絕無才行優秀卻不被拔擢的人。
諸位同學只需擔心自己的學業不夠精進,而不需擔心主管官署沒有識人之明;只需擔心自己的德行不能成就,不需擔心主管官署不夠公正公平。
」
【文本背誦二】
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於茲有年矣。
先生
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先生之於業,可謂勤矣。
【文意會通二】
話還沒說完,就有人在隊伍中笑道:「先生,你是在騙我們吧?我侍奉先
生已經很多年了。
平日我看先生嘴巴裡誦讀六經從沒停過,兩隻手翻閱諸子百家從不停歇。
閱讀史書必定掌握綱要,記取教訓;閱讀諸子百家之書必定深入隱微,探求真義。
廣泛且大量地學習,務求有所收穫,學問不論大小,知識不管深淺,無一捨棄;用功起來是夜以繼日,終年不輟。
就學習這件事而言,先生可以算得上是勤奮至極了。
【文本背誦三】
觝排異端,攘斥佛老。
補苴罅漏,張皇幽眇。
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
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
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
【文意會通三】
至於您批駁邪說,排斥佛教與道家兩家說法,努力彌補儒學的缺漏,闡發儒家精深的義理。
尋找失傳已久的古代儒學傳統,一個人廣泛地搜尋、鑽研和繼承它們的光榮。
您阻止異端學說的作為,就像防堵泗溢奔流的河川,不讓它們東注大海一樣,備極辛勞;您挽救儒家學說的功勞,就像擋下了即將從天而降的洶湧波瀾一般,充滿危險。
對於儒家而言,您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文本背誦四】
沈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
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文意會通四】
至於您做學問的態度方面,您完全沉浸在古代典籍的書香裡,盡情地品嘗咀嚼書中精華;寫起文章來,書稿堆滿了整座屋子。
往上您效法博大深遠的虞夏規章、鑽研艱澀難讀的商周典籍、一字記褒貶的春秋、文辭鋪張誇示的左傳
、變化無窮卻有規則可循的易經、思想純正而辭采華美的詩經;往下您繼續學習莊子、離騷、史記,以及不分軒輊的揚雄和司馬相如賦作。
就寫作文章而言
,您的文章可以說是內容博大閎深,氣勢奔流壯闊啊。
【文本背誦五】
少始知學,勇於敢為;長通於方,左右俱宜。
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
【文意會通五】
在為人處事方面,先生少年時代就懂得學習,勇於實踐,長大後嫻熟禮法,行止得體。
就做人處事而言,您可以說是做到盡善盡美了。
【文本背誦六】
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
【文意會通六】
從上面這些事實來看,您可說是費盡心思,耗盡心力了!可是為什麼您在朝廷上不被同僚信任,在私底下得不到朋友的幫助;經常搞得進退兩難,動見觀瞻、引來責難。
剛當上御史,馬上就被貶到南方邊遠地區;做了三年博士,卻瞎忙一場,看不出政績。
您的命運好像跟自己結仇似的,老是遭受失敗。
就算暖冬季節,您的子女依然哭著喊冷;即令年冬豐收,您的夫人仍然常嘆飢餓
難忍。
再看看您自己的頭都禿了,牙齒也掉光了,這樣就算死了,又於事何補呢?這些問題您怎麼不好好想清楚,趕緊處理好,卻反而要去教導別人,管他人的閒事呢?」
【文本背誦七】
先生曰:「吁!子來前。
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①,椳闑扂楔
②,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③,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徐為妍④,卓犖為傑⑤;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
【文意會通七】
國子先生說:「唉!來來來,你到我面前來!你要搞清楚,粗大的木材可
以當屋樑,細小的木材可以做瓦椽、斗栱;短椽的做門臼、門橛、門閂、門框
,懂得依照木材的特質,把它們蓋成一間房子,這就是工匠的職責啊。
貴重的地榆、硃砂,天麻、龍芝,車前草、馬屁菌,壞鼓的皮,全都收集,儲藏齊備
,等到要用的時候就不會匱乏,這就是良醫的高明之處啊。
至於晉用、選拔人才,公正嚴明;靈巧和樸拙的人都加以引進,有的人樸拙卻美好,有的人豪放而傑出,比較各人的長短優劣,依照他們的才學、品格分派合適的職務,這就是身為宰相所應該具備的治理國家的方法啊!
【文本背誦八】
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荀卿守正,大論是宏;逃讒於楚,廢死蘭陵。
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
,其遇於世何如也?
【文意會通八】
從前孟軻喜歡辯論,孔子的道統得以彰明,他四處奔走的車跡遍歷天下,最後也是死於奔走途中。
荀況恪守正道,宣揚宏偉理論,因為逃避讒言來到楚國,卻被廢黜,客死蘭陵。
這兩位大儒,他們說出的話語都被奉為經典,他們表現的行止都被尊為法則,可說是遠遠超越常人,德行功業都足以載入聖人行列之中,可是你看看,他們在世時所遭遇到的對待又是如何呢?
【文本背誦九】
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於用,行雖修而不顯於眾。
猶且月費俸錢,歲糜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
然而聖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
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⑥。
」
【文意會通九】
現在先生我呢!學習雖然勤奮卻不依循道統、言論雖多卻不合要旨,文章
雖然奇偉卻無益於實用、行為雖有陶養卻不比旁人突出,尚且每月浪費國家的公帑,每年消耗倉庫裡的糧食;兒子不會耕種,妻子不會織布;出門有車馬可乘,後面有僕人侍候,每天還可以安安穩穩地在家吃飯。
平日行事雜亂無章,因循敷衍,在舊書堆裡瞟竊抄襲。
然而聖明的君主沒有處罰我,宰相大臣也沒有排擠我,我難道不算幸運嗎?就算我經常一有舉動就遭到毀謗,可是名聲反而跟著響亮起來。
所以國家給我安排一個閒散的職務,實在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我還要計較財富的多少、品級的高低,忘記自己的才能和職位是否相稱,反而大膽地去指摘長官的缺失。
這不就等於像前面所說的,去責問工匠為什麼不用小木樁做樑柱;又如批評醫師使用可以延年益壽的良藥白菖,自己卻只知道使用治療利尿和水腫的豬苓,這豈不是輕重不分,本末倒置嗎!
【通關註釋】
①欂櫨侏儒:欂櫨,柱上承梁木的短木。
侏儒,無法正常成長的畸形矮人。
②椳闑扂楔:椳,門樞。
闑,門中央短柱。
扂,門栓。
楔,門兩旁的箸子。
③敗鼓之皮:破掉的鼓皮,可以入藥。
④紆徐為妍:紆徐,舒緩從容貌。
妍,美好的樣子。
⑤卓犖為傑:卓犖,卓越超群。
傑,豪傑志士。
⑥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昌陽,白菖,有延年益壽功效。
豨苓
,豬苓,可治利尿、水腫。
【解構應用】
在提倡古文運動多年之後,韓愈以文壇大老的身分在國子監向青年學子訓話,同學們可以想像一下,今天的中研院院長或是台大校長向全國年輕學者、
學生訓話的場景。
當然,和現在大學生不選第一堂課、不坐前三排、上課吃泡麵、滑手機和啃雞排的情況比起來,韓愈還是要來得有威嚴多了,至少他的學生們都是恭恭敬敬地站在台下聆聽教誨的。
或許此時的韓愈心中不免仍有遺憾,口中依然滿是牢騷,但是齒搖髮禿的現實,歲月無情的淘洗,讓他也磨出了不得不爾的老成與持重,所謂官場得失
,浮沉隨人;人生得失,成敗隨緣。
多數時候,成功與失敗不過是在一線之間
,而且今日的成功,往往就是明日失敗的開始,《道德經》說:「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因此,在韓愈「跋前躓後,動輒得咎」的怨懟中,我們也看到了他「長通於方,左右俱宜」的成功為人;在韓愈「三年博士,冗不見治」的自責中,我們也看到了他「觝排異端,攘斥佛老」的豐功偉績;在韓愈「不知慮此,反教人為」的質疑中,我們也看到了他「沈浸醲郁,含英咀華」,以及「閎其中而
肆其外」的著述成就。
閱讀韓愈的〈進學解〉,除了學習他勤奮用功的向學精神外,他提倡的學
業與德行並重的主張,也是歷代文人士子追求的目標,即令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也符合所有學子一體適用而不退流行。
最後,最值得一提的是,〈進學解〉這篇文章,韓愈他採用詼諧、戲謔的
筆法,將嚴肅、生硬的內容以幽默、風趣的方式鮮活呈現。
在文章裡,你將發現韓愈竟然讀過那麼多的古代典籍,而且還對它們的論述與哲思留下深刻體會
,更難得的是,面對如此繁蕪艱澀的內容,他還能用華美瑰麗的駢賦體文字呈現給讀者。
閱讀過〈進學解〉後,同學們立馬就可以體會到,什麼叫好的文章
?什麼叫美的文章了?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
「爬羅剔抉,刮垢磨光。
」
「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
「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
「補苴罅漏,張皇幽眇。
」
「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
」
「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
「校短量長,惟器是適。
」
「吐辭為經,舉足為法。
」
「月費俸錢,歲糜廩粟。
」
「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
」
「動而得謗,名亦隨之。
」
「投閑置散,乃分之宜。
」
「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
」
「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
」
【問題探索】
一、請比較韓愈的〈進學解〉和禮記〈大學之道〉兩篇文章,它們的訴求主題
有何相同與相異之處?
二、請上網查詢有關韓愈的相關資料,找出他在不同時期所寫的文章有哪些?
然後挑出三篇較具個人特色者,比較其中所呈現出的差異為何?並探討當
時他的心境會是何種情狀?
三、西漢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說過:「劍雖利,不厲不斷;材雖美,不學不
高。
」法國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書中也說:「以世界為唯一的書本,
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
」在你的學習經驗之中,你是否曾經有過「一得之
獲」的欣喜時刻,請你將當時學習什麼?以及如何感受到欣喜的經過,以
「學習中的驚艷與收穫」為題,寫作一篇文章,文長以八百字為原則。
【延伸閱讀】
四時讀書樂(本書第3篇)元/翁森
師說(本書第17篇)唐/韓愈
大學之道(本書第40篇)戰國/禮記
禮記學記(本書第43篇)戰國/禮記
勸學(本書第50篇)戰國/荀子
第37篇留侯論北宋/蘇軾
【篇章解讀】
北宋仁宗嘉祐五年,西元1060年,蘇軾進士及第之後被派至河南擔任正
九品的主簿,他並沒有赴任。
當時主考官歐陽修非常欣賞蘇軾的才華,建議他繼續參加制科策論考試,於是蘇軾暫時住在歐陽修推薦的懷遠驛,專心準備。
在這段期間蘇軾總計寫下了《策論》、《進論》各二十五篇,〈留侯論〉就
是《進論》中的一篇。
蘇軾於應考前將這五十篇文章先行進呈給當時的朝中大老歐陽修、富弼、楊畋等人,獲得極大回響,尤其是在後來宋仁宗主持的殿試中更是大放異彩,紅遍京師。
既然這是一篇準備策論考試用的文章,因此蘇軾透過對歷史事件的論述,
提出個人獨特的觀點,他不強調張良善於運籌帷幄的謀略專長,也不強調張良對大漢政權建立的功勳卓著,而是抓住一個在過去所有歷史論辯中,從來未曾有人觸及過的「人格特質」加以發揮、著墨。
在張良這個「忍小忿而就大謀」
的故事中,當時的滿朝文武,甚至連皇帝宋仁宗都給他打了一百分的成績!
【發現作者】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生於北宋仁宗,卒於徽宗時,西元1036-1101年,年66。
蘇軾天性聰慧,明敏好學,二十歲前即已飽讀經史百家之言;十四歲通過
預試,二十二歲進士及第。
當時主考官正是北宋文壇宗師歐陽修,當他看完蘇軾的卷子「刑賞忠厚之至論」後,驚為天人當下就評為第一,但他誤以為是自己的門生曾鞏的作品,於是為了避嫌遂將他改列為第二。
幸好接下來的考試科目「春秋對義」蘇軾又考了第一,而且在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中,他提出的二十五篇策論更是深得仁宗青睞,於是獲頒翰林學士。
蘇軾一生仕途多舛,因與當朝政見不合,曾數度自請改調地方任職,加上因案被貶等等,滿腔熱血,滿腦子學問,竟然找不到容身之處。
還好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當年官場的失意反而成就了日後的文壇大家,今日東坡的盛名和他當年職位的高低似乎是恰成反比呢!
貶謫改變了蘇軾的命運,也改變了蘇軾的生活,晚年時期的蘇軾除了政治
,他也親近佛法。
尤其是蘇軾降調黃州時,佛印正在廬山住持,二人經常有作品往來唱和。
佛印是一位學問僧,他三歲能背誦《論語》,五歲可背三千首詩
,豐富的文學素養讓他和才高八斗的蘇軾成了莫逆,並且留下許多趣事。
據說蘇軾有天在修行禪定後,突然靈光閃動作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詩成後越看越殊勝,立刻命書童送給對江的佛印。
佛印看過之後,冷笑一聲順手在詩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屁」
字,讓書童帶回給蘇軾。
在家裡滿心歡喜等待佛印讚美的蘇軾,打開詩稿一看
當即氣得七竅生煙,立刻駕船過江去找佛印理論。
到了禪寺,佛印早已出門雲遊去了,只見到大門門板上貼了一副對聯,上面寫的是「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這時蘇軾才體會到,原來自己的修行根基還未到家,和佛印禪師相較
起來還差了十萬八千里呢!
除了文章詩詞,蘇軾還是知名的畫家和書法家。
他的文章風格汪洋恣肆,
有如行雲流水,嘗自評:「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
」又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雖嘻笑怒罵之詞,皆可書而誦之。
」
他的詞,豪邁奔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創始者,和當時的「婉約派」
分庭抗禮。
他的書法與蔡襄、米芾、黃庭堅並稱宋代四大家。
【文本背誦一】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文意會通一】
古人所說的豪傑志士,一定具有超乎常人的氣度與節操。
我們總會碰到一些情裡上無法忍受的事情,例如一個平常人遭受了侮辱,他必定會當場拔出劍來,挺身而鬥,其實這不算是真的勇敢。
天下有一種真正勇敢的人,當他猝然遭遇到變故時,他不會驚慌失措,就算你無緣無故侵犯他,他也不會生氣;這是因為他心中還有遠大的抱負,以及懷藏著尚未實現的鴻鵠之志啊!
【文本背誦二】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①,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
且其意不在書。
【文意會通二】
張良接受橋上老人的贈書,這件事一般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不過我們又怎麼知道這位老人不是秦朝的一位隱居高士,故意出來試探張良的呢?我們試著觀察、分析這位老人的行為,他用隱諱與暗示這種間接的方式來測試張良的做法,其實這就是聖賢之間不把話挑明,卻又能夠達到提醒和警示對方的用意。
但是世人不能分辨真偽,把它當成神怪故事,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啊。
況且老人測試張良的用意,也不是在「贈書」這件小事上啊。
【文本背誦三】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雖有賁、育,無所復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
,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
、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文意會通三】
韓國滅亡時,正是秦國最強盛的時候,秦始皇用嚴刑峻法來對待天下百姓
。
那些平常在家無事、無罪而被誅滅全族的人,多得無法計算。
即使像孟賁、夏育一般的勇士,也無可奈何。
施行嚴刑峻法的國家像一把利劍,你不可觸碰它的鋒芒,也不容易找到能夠一舉推翻他的機會。
張良無法忍住憤怒的心情,想憑個人的力量去狙擊秦始皇,而求得一時的快意。
荊軻刺秦失敗時,張良雖然當下沒死,但他與死亡相距幾乎是擦肩而過,真是太危險了。
富家子弟,不該死在盜賊手裏,為什麼呢?因為他家很有錢,他的生命很珍貴,不值得為一個小小的盜賊而死啊。
張良擁有絕世的才華,他不去學習伊尹、太公的謀略,卻去模仿荊軻、聶政的雕蟲小技,雖然他僥倖逃過一死,但是這種不愛惜生命的愚蠢作為,正是橋上老人為他感到惋惜與不捨的地方。
因此老人刻意採取傲慢無禮的方式來羞辱他、測試他。
如果當下他能夠隱忍不怒,那麼日後必然可以成就大事。
所以老人才會說:「這孩子可勘造就。
」啊!
【文本背誦四】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②,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文意會通四】
以前楚莊王攻打鄭國時,鄭伯裸露上身,牽著羊前去迎接並謝罪;楚莊王說:「這位國君能謙卑待人,一定會得到人民的信賴。
」於是放棄攻打鄭國。
句踐被圍困在會稽,後來投降並且親自以奴僕身分去侍候吳王,三年之間,不敢露出絲毫倦怠之意。
可見光有報仇的想法,卻不能以謙卑待人,這只是平常人的一時之勇,而不是真正有智慧的大勇。
因此橋上老人,他認為子房才華有餘,卻擔心他的度量和器識不足,所以想透過最嚴苛的測試來挫辱他年輕剛強的銳氣,使他能忍小怨而成大事。
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那是因為他們兩人過去並不認識,也沒有交情,只是荒郊野外的一次偶然相遇,老人就把張良當做奴僕一般使喚,而張良卻很順從的去做了,而且做得毫不在意。
有了這種修養
,以後就算是秦始皇的嚴刑峻法,也不能讓他感到害怕,就算是項籍的威嚴霸氣,也不能令他失控發怒啊!
【文本背誦五】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以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辭色。
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文意會通五】
我們探討漢高祖最後勝利的原因,以及項籍失敗的原因,就在於面臨關鍵時刻之際,一個能夠忍耐,而另一個卻不能忍耐的區別罷了。
項籍因為不能忍耐,所以挾百戰百勝的餘威,卻因為大意輕敵而折損了自己的銳氣。
高祖能夠忍耐,所以他懂得蓄積將士的整體戰力,以等待項籍的敗象出現,再一舉殲滅之,這就是張良教他的啊!當韓信攻破齊國想自立為王時,高祖大怒,而且臉色發青的把他罵了一頓,怒氣完全顯露在言詞和臉色上面。
從這件事情看來,高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怒氣呢,要不是張良在身邊提醒他,又有誰能夠指點他、成全他呢?
【文本背誦六】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
嗚呼
!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文意會通六】
太史公臆測張良的身材,應該是長得高大又雄偉,沒想到張良真正的容貌
,卻像個柔弱的女人,和他的氣度與志向完全不相稱呢。
唉!太史公真的是想太多了!其實,柔弱勝剛強,這才是張良之所以為張良的原因啊!
【通關註釋】
①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其,是指贈兵書給張良的老人。
整句話的意思是說
,老人贈書這一幕所展現的,就像武俠小說中的高手過招一樣,招式不多
,動作不大,僅僅數招之間就能知悉對手的武功深淺,所謂只可會意不可
言傳,就是這個道理。
②而歸臣妾於吳者:有二解,一說投降後親自以奴僕的身分去侍候吳王,一
說贈送西施等美女給吳王當侍妾。
【解構應用】
這是一篇應考文章,這也是一篇史論性的文章;它的文字極少,用字簡潔
,主題也只有一個。
就參加寫作考試而言,這正是這篇文章之所以被肯定、被認同,以及被讚賞的最大原因。
將近一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以現今大學學測以及高中會考的作文評分標準來看,蘇軾這篇〈留侯論〉依然會是一篇滿分作品。
有些反對文言文的人說
,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二十一世紀是科學昌明的時代,我們沒有必要再學習這些詰屈聱牙,晦澀難懂的文言文。
同學們仔細研讀過這篇文章之後,或許可以發現到,原來文言文並沒有那麼艱深玄奧,也沒有那麼拒人於千里之外呢。
我們試著從文章的結構和筆法上來詳細分析〈留侯論〉這篇文章的成功原因,同學們可以透過這份縝密的分析,同時參照蘇軾的原文,逐一深入查證、
檢驗,並且體會如何寫作一篇有主題、有內容、有見解、有引證,又有優美文采的滿分考試文章。
首段,起勢破題。
開門見山,直指核心,先為豪傑之士寫下「必有過人之節」的定義。
接著以映襯筆法將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和天下之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作出鮮明對比。
第二段,承勢。
快速帶出兩位主角張良和圯上老人,進入主題。
採用懸疑
與映襯筆法,凸顯古人將圯上老人贈書張良的故事視為「鬼物」的錯誤,並且點出主題「其意不在書」。
第三段,承勢。
繼續深入說明圯上老人贈書給張良的真意,以深化主題,並且預先埋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以及「孺子可教也」的伏筆。
在筆法上也是以對比方式,將張良原先「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的衝動,拿來和圯上老人測試、調教過後的「可教孺子」予以對照,讓讀者可以深切感受到,圯上老人對張良日後成功的重要性。
第四段,轉勢。
將內容轉到「鄭伯肉袒牽羊」和「勾踐困於會稽」兩個歷史實例,以引證舉例的筆法說明「子房才有餘而度量不足」的事實,並進一步印證圯上老人「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而命以僕妾之役」的做法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
第五段,轉勢。
繼續舉出漢高祖和項籍逐鹿天下的實例,也是透過對比方式,強化「高祖忍之」而「項籍不能忍」,終於導致項籍的失敗。
而且在段末
更不忘再次強調,高祖的成功其實還是倚仗張良的獻策與籌謀,以凸顯在圯上老人調教後的張良,的確已經變得穩健成熟,足堪重任了。
最後,末段結論。
蘇軾以太史公對張良外貌、長相的懷疑,對比自己獨到的見解,既展現作者器識之不凡,更拉抬自己的身價,沒有自滿文字,不見自褒言論,卻把個人的聲望拉到雲端之上。
創意發想的唯我獨尊,寫作功力的深淺厚薄,在短短數百字間盡顯無遺,這就是文言文的精采魅力,同學們快快學起來,以後用在任何考試都將無往不利。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
」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
」
「秦之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
「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
」
「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危矣。
」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
」
「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
「彼其能有所忍,然後可以就大事。
」
「忍小忿而就大謀。
」
「秦皇之所不能驚,項籍之所不能怒。
」
「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
「養其全鋒,以待其弊。
」
【問題探索】
一、史論性的文章,重點當然是放在對歷史事件的獨到觀點上,這類觀點有一
個專有名詞叫做「史識」,就是對歷史的認識與見識,最後則可以展現出
一個人的器識。
但是如果沒有絕佳的歷史故事,上面這些認識、見識和器
識全都無從出現。
所以請同學們平日上課、閱讀時,就要養成蒐集實例故
事的習慣,把一些具有教育性、啟發性,以及能夠打動人心的故事一一記
錄下來,然後就這些故事寫下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再去上網和其他高手挑
戰比拚,如此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就可以留下許多寫作的參考材料了。
好,自今日起,立刻找尋三至五個目標,備下自己日後應考的獨門材料,
在考場上你就會像蘇軾一樣,攻城掠地,無往不利了。
二、請閱讀蘇軾的〈留侯論〉和諸葛亮的〈出師表〉後,比較、分析諸葛亮和
張良二人,他們輔佐阿斗劉禪和漢高祖劉邦,為何張良成功而諸葛亮卻失
敗了?請找出原因並詳細說明。
三、蘇俄小說家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書中說過:「忍耐和時間是我的勇
士和英雄。
」奧地利哲學家卡夫卡在《寓言與格言》書中也說:「忍耐是
唯一可以使人夢想成真的鑰匙。
」請以「錯誤也可以很美麗」為題,寫作
一篇你自己因失去忍耐而失敗的故事,並且說明你如何讓那次的失敗變成
了現在的美麗。
【延伸閱讀】
良馬對(本書第8篇)南宋/岳飛
縱囚論(本書第38篇)北宋/歐陽修
過秦論(本書第42篇)西漢/賈誼
第38篇縱囚論北宋/歐陽修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
是一篇史論性的翻案文章。
唐太宗貞觀六年,西元633年,唐太宗下詔將三百多名犯了死罪,等待執行死刑的犯人全部釋放回家,並和他們約定隔年秋天再回到京城執行死刑;結果隔年秋天,這些死刑犯竟然全都回到京城,沒有一個遲到,也沒有一個逃跑
。
唐太宗認為這些死刑犯都能信守承諾,自動回來接受處分,代表他們都是遵守信義之人,於是下令把他們的死罪全都赦免了。
唐太宗此次大赦死刑犯的德政,在當時被官方和民間四處頌揚,大家都認為這是天可汗的恩澤感動了那些十惡不赦的罪犯,讓他們知道愧疚,知道要改過遷善。
後來歷代統治者也都把唐太宗的做法奉為圭臬,把這種釋放囚犯的作為看作是英明君主的絕佳模範。
可是四百年後北宋的歐陽修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分別從上位的執政者和下位的死刑犯兩種不同的角度,提出犀利、精闢的辯證,告訴後世讀者,這是違背常情的作為,只能偶一為之,絕不可把它視為「常法」,更不值得明詔大
號,四處宣揚。
【發現作者】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生於北宋真宗,卒於北宋神宗時,西元1007-1072年,年66。
歐陽修幼年喪父,家貧無錢購買紙筆,母親鄭氏出身江南望族,以蘆葦畫地寫字教歐陽修讀書,修聰明穎悟,過目成誦。
這就是「歐母畫荻」的故事。
歐陽修一生刻苦自勵,勤學不輟,嘗於〈歸田錄〉文中寫道:「余生平所
作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厠上,蓋惟此最能屬思而已。
」意即在騎馬時、躺在床上時以及在廁所裡便便時,最能夠專心思考。
歐陽修六十四歲時改號六一居士,自云有「藏書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卷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吾一老翁」,故號六一。
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早年讀韓愈的文章,大為讚賞,提出
「明道致用」主張與韓愈的「文以載道」前後輝映。
他還大力提攜後進,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八大家成員都曾經受到他的賞識與提拔,被尊為北宋的
古文宗師。
除了詩文寫作,他還自撰《新五代史》,並與宋祈等人合修《新唐書》,在
中國史學上貢獻極大。
【文本背誦一】
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
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文意會通一】
信義適用於君子,小人則須倚賴刑罰規範。
被判死刑的都是罪大惡極的人
,他們也是小人中最惡劣的!至於那些寧願為道義而死,不苟且偷生,而且視死如歸的人,則是君子中最難能可貴的。
【文本背誦二】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①三百餘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後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豈近於人情哉?
【文意會通二】
在唐太宗六年的時候,被登錄判處死刑的囚犯有三百多人,官方把他們釋放回家,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期限內自行回來受死;這簡直是拿君子都做不到的事,而去冀望最惡劣的小人能做到。
後來這些死刑犯到了規定日期,全都自動回來而且沒有一個遲到的。
這件事原本君子都難以做到,如今小人卻很輕易的辦到了,這種結果難道合乎人情嗎?
【文本背誦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
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
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
。
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
,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
吾見上下交相賊②,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於天下,於茲六年矣。
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
【文意會通三】
有人說:「罪大惡極的死囚,的確是小人。
但是如果用恩德來感化他們,
就可已讓他們變成君子;原來恩德的威力竟然如此之大,可以快速深入人心,可以快速改變一個人啊!」我認為:「唐太宗這麼做,只是想用來求得美名而已。
何況我們怎麼知道唐太宗把他們放回去,不是因為早已料定他們一定會回來祈求赦免,所以才釋放他們?又怎麼知道那些囚徒被釋放回去後,不是因為早已料到只要自動回來,就一定會被赦免,所以才回來的?唐太宗料想囚徒一定會回來,所以才放他們回去,這是在上位的人,揣摩在下位者的心意;料想一定會獲得赦免才回來,這是在下位的人,揣摩在上位者的心意。
這件事在我看來,從頭到尾就只是在上位的人和在下位的人,彼此揣摩對方的心意,來成就這個美名的,那有什麼施恩德和守信義這回事呢?要不然,唐太宗施行恩德
於天下,已經整整六年了,卻不能阻止小人不犯死罪,可是如今只施行一日的恩德,却能讓罪大惡極的死囚視死如歸,而且心中還存有信義的想法,這也是毫無道理的說法啊。
」
【文本背誦四】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
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
」然此必無之事也。
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
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文意會通四】
「那麼,要怎麼做才對呢?」我認為:「第一批囚犯釋放後,等他們回來報到時,就立刻殺了他們而不赦免。
然後再釋放第二批,如果第二批還能自動回來報到,那就知道是施行的恩德發生效果了。
」不過這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釋放死囚能自動回來就赦免他們,這種事只能偶爾做一次!如果經常這麼做,那麼殺人犯都不必死,這可以做為天下恆久不變的法則嗎?既然不能做為恆久不變的法則,難道是聖人的法則嗎?因此堯舜和夏商周三代治理國家,都是以合乎人情為考量,既不標新立異來自我吹噓,也不違背情理來沽名釣譽。
【通關註釋】
①大辟囚:被判死刑的重刑犯。
②上下交相賊:指上位者和下位者,彼此以不正當的心態去揣摩對方的想法。
【解構應用】
眾所周知,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的確是中國歷代盛世中的盛世,無論是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層面,都是當世之最;大唐聲威,遠播中外、四夷朝服,爭相入貢;再加上唐太宗早年曾參與唐朝的建國大業,馳騁疆場,征戰無數,馬上得天下的生活,養成他豪放寬廣的胸懷。
在上述種種條件的交融、匯合之下,一個人民眼中爭強好勝、好大喜功的皇帝,他當然也可以是一個心懷柔軟,仁民愛物的皇帝。
或許是一場邊境勝戰之後的豪情,或許是一道興革政策之後的歡慶,或許只是一次酒酣耳熱之後的興致,讓唐太宗一念之間決定釋放三百多名死囚,可是他並不是無條件釋放,而是以期約的方式和死囚交換。
可是,正如歐陽修的懷疑,這個釋囚行動確實給雙方留下了許多想像和操作的空間,皇帝想要測試死囚的信義操守,死囚卻可以臆度如何成就皇帝的美名。
果然在彼此心照不宣
,心有所屬的完美結合下,完成了這場歐陽修眼中的「世紀大騙局」。
歐陽修的質疑有理,但是似乎不太合情;唐太宗的釋囚合情,但是卻又不太合法,這就是處理人事事件最困難、最頭痛的地方。
大家都很清楚,處理事務的最佳原則就是一切都要合情、合理、合法,但是世間之事往往都是複雜紛亂,難以駕馭的,所謂的合情、合理、合法,你要如何用尺、用秤去一分一寸
、一斤一兩的給它度量、給它公平?因此,面對這種有理說不清的時刻和問題
,老祖宗就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問題是這把尺拿在不同人的
手上,我們該如何拿捏它的尺度呢?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有兩面、甚至多面看法,我們可以讚頌唐太宗開創華夏光輝的大唐盛世,我們也可以讚頌他締造四夷綏服的太平盛世,但是我們也可以像歐陽修一般,提出質疑,提出翻案,畢竟,我們是身處在一個真正自由、民主的二十一世紀。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信義行於君子,刑戮施於小人。
」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
」
「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
」
「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
【問題探索】
一、請就歐陽修〈縱囚論〉一文中所持的論點提出你的看法,你認同他的觀點
嗎?或者你支持唐太宗的釋囚作法?請說出你的理由。
二、請比較歐陽修的〈縱囚論〉和蘇軾的〈留侯論〉兩篇文章,它們在處理歷
史評論時,它們所訴求的主題、寫作的筆法各有何不同?
三、中華民國是少數目前還保留死刑立法的國家,近幾年絕大多數的法官對死
刑的判決大都採取較為審慎的態度,鮮少做出死刑判決,反而是民間卻有
超過八成的民眾支持死刑判決。
請問你對我國現行法律有關死刑的規定有
何看法?你贊成死刑嗎?或者你反對死刑?請詳細說明理由。
【延伸閱讀】
留侯論(本書第37篇)北宋/蘇軾
諫太宗十思疏(本書第39篇)唐/魏徵
過秦論(本書第42篇)西漢/賈誼
原君(本書第48篇)明/黃宗羲
第39篇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貞觀政要》。
這部書是唐玄宗的史官吳兢所著,主要是在記錄
貞觀期間唐太宗與大臣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朝中對話,內容包括有為君之道、施政措施、富裕經濟、文化學術,甚至民間禮俗等等,希望以此做為國君治理國家的借鑑。
此書完成後,受到唐、宋、元、明、清等歷朝君王的重視,也成了各朝代培訓皇子、皇儲的必讀教科書。
唐太宗貞觀11年,西元637年,當時擔任諫議大夫的魏徵看到在位已久
的唐太宗短短數月之內先後下令修建飛仙宮、老君廟、宣尼廟,並且接連巡遊洛陽宮、明德宮,狩獵洛陽苑和濟源等地,大量徵用勞役,百姓苦不堪言。
於是一向敢言直諫的魏徵,就在這一年的三月到七月五個月之中,一連上了四封奏疏,勸諫唐太宗應該苦民所苦,有所節制,〈十思疏〉就是其中的一封。
唐太宗看過這篇奏書之後,心中頗有感觸並痛加省思,除了親自撰書答覆魏徵之外,還將魏徵的〈十思疏〉就近置放於平日讀書的案頭,隨時警惕自己
。
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曾有記載,唐太宗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
恐為民害。
」可見唐太宗的確是一位勇於接納諫言的英明君王,否則魏徵就算有十顆腦袋也未必能活命下來。
【發現作者】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晉縣人。
生於北周靜帝,卒於唐太宗時,西元580-643年,年64。
魏徵自幼家貧,長而發憤讀書,尤其喜歡縱橫之術。
早年曾投身於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門下為幕僚,他很早就看出二皇子李世民征戰疆場,軍功顯赫,
日後必將成為太子接班的大敵,於是勸太子需儘早防範,可惜建成個性優柔寡斷,最後在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中被殺害身亡。
唐太宗即位後立刻召見魏徵,質疑他為何離間李建成和自己的兄弟感情,
滿潮大臣都以為這下魏徵必死無疑,沒想到魏徵卻淡定回答說:當年太子如果早聽我的建議,今天就不會招來殺身之禍了,何況我是太子的幕僚,我為太子建言只是盡我的職責罷了。
唐太宗欣賞他的忠忱和謀略,於是沒有降罪殺他,
反而晉用他為諫議大夫,協理朝政。
如果沒有唐太宗的包容與寬大,魏徵和唐太宗之間的這段君臣佳話或許就不會發生,這只是歷史上的一次偶然,而非必然。
魏徵在唐太宗任內一共諫言兩百餘次,文字達數十萬言之多,太宗當然也有不快的時候,但是在緊要關頭他都容忍下來了。
因為魏徵曾經跟唐太宗說,他要當一個像皋陶一樣的良臣,
不但自己享有令名,也要讓皇帝享有令名,同時更要讓皇家的福祚綿延無疆;
他絕不願當一個像比干一樣的忠臣,自己得到一個忠貞的空名,卻讓君王成為諳昧無能的亡國之君。
這番忠臣與良臣的辯論,讓唐太宗完全相信魏徵既是一個忠臣,更是一個舉世難覓的良臣。
【文本背誦一】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文意會通一】
臣聽說:期盼樹木長得高大,就要先穩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流淵遠流長,
就要先疏濬它的泉源;想要國家安定,上位者就要先累積道德仁義。
因為泉源不深加疏濬卻期盼河流淵遠流長,根不穩固卻希望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仁義不篤厚卻要國家安定,臣雖是愚笨的人,也知道這樣是不可能的,何況是明智的人呢?天子居人君的大位,領有整個天下,就該累積如天一般高的道德仁義,才能長保無窮的福祉。
若不知居安思危,用節儉戒除奢華,德義不篤厚,情感不能克制慾望;這好比把樹根砍除了卻期盼樹木長得茂盛,泉源堵塞了卻期盼它能淵遠流長一樣是不可能的啊!
【文本背誦二】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竭誠則胡越之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文意會通二】
歷代所有君王,在承受偉大的天命執政之後,都是在面臨艱困時特別注重道德仁義,可是一旦功成之後就開始拋棄道德仁義了;因此能有好的開始的人的確很多,但是能維持到最後的人卻很少。
難道得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反而困難嗎?從前還有餘力取得天下,如今要保住天下卻力有未逮,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面臨艱困時,就會竭盡誠心對待屬下;一旦得志後,就開始放縱自己以傲慢待人。
竭誠待人,讓北胡、南越這種毫無關係的民族都可以變成休戚與共的夥伴;傲慢待人,就算是骨肉至親最後也會變成路人。
即使用嚴刑來規範,用威嚇來禁止,這樣人民只是不敢犯罪,卻不會心存仁愛,只是表面上恭順,而不會心悅誠服。
所以可怕的不是民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向背;就好比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一樣,所以應該審慎以對;這又好比是用一根腐朽的繩索去駕御狂奔中的馬車一樣,隨時都有翻覆的危險,怎能夠大意疏忽呢?
【文本背誦三】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①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弘茲九德②。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文意會通三】
身為一國之君,如果見到喜歡的事物,就該警惕自己必須知足惜福;準備推動大型工程,就該想到為了安定民心必須適可而止;擔心大位會被推翻的危險,就該想到修養謙沖的胸懷;害怕會驕傲自滿,就該學習江海納百川的大度
能容;喜歡打獵,就該想到一年以三次為限度;擔心自己會鬆懈怠慢,就該訓練自己有始有終;顧慮自己耳目被遮蔽,就該虛心接納臣民的意見;擔心奸佞之徒進讒言,就該先端正自己的行為再摒斥惡人;施恩給人時,就不該因一時的好惡而隨便賞賜;進行處罰時,就不該因一時的憤怒而亂用刑罰。
學習以上這十思的工夫,彰顯上述各項美德,必能讓皇上成為一個完美的領導者。
然後選拔有才德的人重用他,擇取良善的建言聽從它;那麼智者貢獻他的謀略,勇者竭盡他的能力,仁者傳播他的恩惠,信者獻出他的忠誠。
文武百官競相效命
,君臣相安無事,國家太平,君王就可以盡情遊樂享受,可以怡養赤松子、王子喬般的高壽,悠閒地彈琴,或者無所事事地拱起雙手,任由衣裳自然下垂、不必說一句話即能教化天下。
又何必耗費自己的精神,越俎代庖的替屬下張羅管理,戕害自己靈明的耳目,反而損害了清靜無為的聖道呢?
【通關註釋】
①三驅:驅,指打獵時追趕野獸。
計有三種解釋,第一種,在同一次打獵中
,追趕野獸以三次為限。
第二種,打獵時只在三面架設網子,留一面給野
獸逃生。
第三種,一年打獵以三次為限。
本文採用第三種。
②九德:九,是虛數,代表多數。
【解構應用】
《舊唐書》記載魏徵與唐太宗的故事提到:「(魏徵)與文皇(唐太宗)討論政術,往復應對,凡數十萬言,所載章疏四篇,可為萬代王者法。
」這可說是對魏徵最高、最大的讚美之詞了。
就一個臣屬而言,魏徵應該可以感到榮寵與聖恩;但是,從帝王專制的時代來看,我們認為魏徵更應該感到幸運與意外才是。
畢竟逆顏直諫的忠志之士歷史上並不少見,而能夠「察納雅言,諮諏善道」的君王可不多見啊!
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可說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四夷綏服的繁華盛世,當時首都長安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種,穿著不同的服裝,說著不同的語言
,吃喝不同的飲食,吟唱不同的樂曲,即令今天在國際化程度極高的上海和台北,都未必能夠與她比擬。
有歷史學者說,長安就是當時世界的中心,這句話或許有誇大之嫌,但是看看今日世界各國,凡是中國人聚居的地區,全都被稱為「唐人街」,似乎這個說法還是有它的道理的。
被西方各國人民稱作「天可汗」的唐太宗在位時,由於外患多已彌平,政治上長期穩定,民生富足,根據《舊唐書》所載:「東至於海,南至於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
」家中大門不必關,出門不需攜帶糧食,跟今天台灣到處都有7-11似乎有點相像呢。
政治、經濟之外,在文化上更是吸引外人的一大利器,當時四夷君長都忙著派遣學子到長安留學,其中最著名的就屬日本派來的遣唐使了,他們的「大化革新」其實就是一次百分之百的唐化運動,把唐朝的官制、學制、禮制、土地、賦稅、律法,甚至文字全都打包帶走。
因此,今天我們從〈諫太宗十思疏〉這篇文章中看到的,除了一位忠貞為君、為國的國之重臣外,我們更應該去探討為何身為專制帝王的唐太宗,他可以如此大度、如此無懼、無憂地聽取一個臣下的逆耳建言,而且還能夠據以省思,納為政策?我們認為,這應該和唐朝當時舉世無匹的強盛國力有關吧。
魏徵過世時,唐太宗親臨弔唁,而且還傷心痛哭,並且親自為他書寫碑文
,這個君臣遇合的美談,史上絕無僅有,是魏徵的無比榮耀,更是天可汗的千古丰采。
文中重要的名言有: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
積其德義。
」
「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
「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
「竭誠則胡越之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
「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
」
「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
「勞神苦思,代下司職。
」
「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
」
【問題探索】
一、請比較蘇軾的〈教戰守策〉和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兩篇文章,他們建
言的訴求主題有何不同?上書的目的有何不同?上書時的國家情境有何不
同?以及上書後的結果有何不同?
二、請根據你們學校的辦學方式、課業教學,以及經營管理等等面向,找出一
項或者數項亟須改革的內容,以古代大臣上書皇帝的心情,寫作一篇發自
誠心的改革建言,先交給國文老師批閱,然後再交給班導師轉給學校參考
。
請注意用語和修辭,不是要你發牢騷,而是請你悉心學習蘇軾和魏徵的
真誠和筆法。
三、請上網谷哥《貞觀政要》一書,試試閱讀其中的治國管理方法,最好能夠
整本精讀,針對其中有關人才任用管理部分加以蒐集、條列,然後試著運
用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學校幹部、社團領導等等職務上,看看是否合
用、有效?
【延伸閱讀】
上李鴻章書(本書第20篇)清末民初/孫文
縱囚論(本書第38篇)北宋/歐陽修
教戰守策(本書第47篇)北宋/蘇軾
諫逐客書(本書第49篇)戰國/李斯
第40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章戰國/禮記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禮記》〈大學篇〉中的一章,是儒家學說的重要代表。
〈大學篇〉原為《禮記》中的一篇文章,直到南宋時期的大儒朱熹,才把它從《禮記》中單獨抽出來,並與《論語》、《孟子》、《中庸》合併為「四書」
,又稱作「四子書」,成為後世學子參加科舉考試必讀的教科書。
所謂大學,是與小學相對而言。
古代貴族的幼童六歲起開始上小學,屬於啟蒙教育,十五歲以後即可以上大學,繼續較為高深的研讀與學習。
〈大學篇〉的主要內容是在說明,大學學習的重點、項目和方法等等,其中又以「品性的陶養」和「學識的擁有」兩大目標的達成最為重要。
學子們只要遵循這些科目、方法和順序一步一步學習,就能達到人生最高的至真、至善
至美境界。
【發現作者】
禮記就是「五經」:詩、書、易、禮、春秋之中的《禮經》。
《禮經》的內容包括周禮、儀禮和禮記,是中國上古時期各項禮制規範的總論,也是中華民族文明高度發展的表徵。
禮記原本是孔子的學生和儒家學者共同記錄的許多單篇文章,西漢時期戴德、戴聖叔侄都以講授儀禮聞名,二人分別蒐集與禮相關篇章,編成大戴、小戴禮記,大戴禮記後來失傳,現今傳世只有戴聖的小戴禮記,共四十九篇。
戴聖,生卒年不詳,西漢梁國,今江蘇人。
漢宣帝時立為禮經博士,曾擔任過九江太守。
【文本背誦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①,在親民②,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文意會通一】
大學學習的宗旨,首在發揚人性光明的本質,其次培養人們求新求變的本能,最終要讓人們都能達到至高無上的道德境界。
因此,道德境界的目標確立之後,才能夠堅定志向;志向堅定之後,才能夠寧靜不亂;寧靜不亂之後才能夠心靈安泰;心靈安泰之後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之後才能夠心有所悟,進而處事得宜。
可見萬物都有它的本末,萬事都有它的終始,能夠明白事物生發與先後順序的道理,這樣就符合大學教學的宗旨了。
【文本背誦二】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③。
【文意會通二】
古代那些要想在世上發揚人性光明本質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安頓好自己的家族;要想安頓好自己的家族,先要陶養自身的品性;要想陶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讓自己的意念真誠;要讓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讓自己擁有知識
;而要擁有知識,就要鑽研、推究萬事萬物的原理。
【文本背誦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文意會通三】
鑽研、推究萬事萬物的原理後才能擁有知識;擁有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思想才能端正;思想端正後才能陶養品性;品性陶養後才能安頓好家族;安頓好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才能帶領天下走向太平。
【文本背誦四】
自天子以自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文意會通四】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陶養品性為根本。
如果這個根本被打亂了,那麼後面的家族、國家、天下就不可能治理好了。
不知事物輕重緩急,只知本末倒置行事,那是永遠都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的!
【通關註釋】
①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當彰顯弘揚解。
第二個明是形容詞,當光明正
大的解。
②親民:親,通新。
指革故鼎新,求新求變。
③格物:鑽研、推究萬事萬物的原理。
泛指世上一切知識與學問生發的原理
與規則。
【解構應用】
這篇《禮記》〈大學篇在明明德章〉的內容,可以說是上古時代學生上大
學之前的新生訓練課程,它把儒家對於士大夫的養成教育做出了明確規範。
例如,大學教育的三大目標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至於個人修習的方
式與進程則分為八個階段,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以現代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可說是目標清晰明確、作法具體可行,而且次序有條不紊。
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培育人才的識見與作為,更不能不佩服朱熹的用心和眼光。
這套儒家學說的人才培育制度,還可以細分如下:
它是一套進德與修業、內修與外治的高明設計。
其中進德是屬於內修的範疇,以陶養個人品行道德為主,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個項目;
而修業則是屬於外治的範疇,以知識汲取和智慧累積為主,包括「齊家、治國
、平天下」三個項目。
至於被刻意安排在中間第五項的「修身」,則是所有修
習項目中的關鍵與樞紐,它既有進德與修業的兩種功能,又兼具內修與外治的雙重效益,把它放在中間,它與前面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個項目連接起來後,就形成了儒家學說中對士大夫個人修為的最高要求--獨善其身
;可是當它和後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三個項目連接起來後,又形成了儒家學說中對士大夫服務社會的最高要求--兼善天下。
在儒家的這套人才培育制度中,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儒家的後學弟子們是如何積極的追隨孔老夫子的腳步,他們是如何的遵守孔老夫子「邦有道則仕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的教誨;儒家這種積極入世的情懷,到了戰國末年孟子時期更是達到了高峰,他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主張,正是向所有中國知識分子宣告,學子讀書的目的不在求官,而是在做事。
儒家對知識分子的這項期許,影響中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達數千年之久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讀聖賢書,所
為何事?」,近代孫中山先生的「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等等,都是著例。
遺憾的是,這些看起來並不迂腐陳舊的儒家觀點,卻在近代中國的民族革命,或是農民起義中給一起革掉了!
回首六零年代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在破四舊,立四新的口號中,孔家店幾被被抄家滅族,幸好移徙台灣的中華民國,以微弱的國力支撐起強大的文化重擔,讓奄奄一息的儒家文化留下最後一塊淨土。
如今風水輪流轉,中國大陸挾著強大的經濟實力,遮遮掩掩地再次拾起丟棄多年的敝履,在世界各國不聲不響地掛起「孔子學院」的招牌,大大方方的教導外國人學習唐詩與中文,而且使用的還是簡體字版本。
反觀當年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國家政策的中華民國,這些年在幾位台大法律系出身的總統的聯合霸凌下,高中文言文只剩下象徵性的十五篇。
這是要告訴台灣民眾中華民國不需要文言文,還是不需要中華文化?他們高中、大學時期讀過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都丟到茅廁裡了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真奇怪,當年的臭狗屎怎麼偷偷的又把他們端到了供桌上?中華民主共和國的人更奇怪,當年千辛萬苦種下的秧苗,竟然在稻穗已然成熟時,不去收割而去犁田翻土,把滿滿的金黃稻穗一瞬間全都化為烏有!
明明都是黃帝後裔,明明都是華夏子民,怎麼就是愛唱反調?看來什麼〈出師表〉、什麼〈與妻訣別書〉、什麼〈上李鴻章書〉,全都白讀了!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
「致知在格物。
」
「家齊而后國治。
」
「自天子以自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
【問題探索】
一、在《禮記》〈大學篇〉中將學子學習的範疇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屬於進
德的內修功夫,一個是屬於修業的外治功夫。
請細讀原文後就你個人的想
法,試試探討上述進德與修業兩種不同的學習範疇,它們之間可有任何關
連性存在?抑或是他們本就屬於兩種截然不同的領域,彼此之間並無任何
相關?請提出你的看法,並請詳細說明理由。
二、請就你個人的進德與修業現況做一探討、分析,在這兩個範疇中哪一項的
表現較佳?有哪些具體事實可以佐證?哪一項表現較差?原因為何?也請
一一具體列出並加以檢討、說明。
三、《中庸》一書說道:「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舊約全
書》裡也說過:「修己治心的人,勝過攻城掠地的將領。
」請就你個人的
親身體驗,以「看見自己的不足與缺憾」為題,寫作一篇八百字的文章,
說明自己如何突破和改進。
【延伸閱讀】
師說(本書第17篇)唐/韓愈
岳陽樓記(本書第21篇)北宋/范仲淹
進學解(本書第36篇)唐/韓愈
禮記學記(本書第43篇)戰國/戴聖
勸學(本書50篇)戰國/荀子
第41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唐/駱賓王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駱臨海集》。
徐敬業,唐朝將領,祖父徐勣是唐代開國元勳,因協助唐高祖建國有功獲賜國姓,遂改名李勣。
反武則天稱帝舉事失敗後被奪國姓,恢復徐姓。
唐睿宗光宅元年,西元684年,武則天廢黜了才登基不到兩個月的兒子中宗李顯,改立李旦為帝,實際上卻是自己一人獨攬大權,臨朝聽政。
這個竊據唐室江山的惡行,遭到許多李姓宗族和唐初開國功臣後裔的不滿
,紛紛提出反對並訴諸抗爭。
其中開國元勳英國公徐勣的嗣孫徐敬業,他在揚州舉兵勤王並以已故的太子李賢為名,號召李氏宗族一起對抗武則天。
當時徐敬業以揚州為基地,成立「匡復府」,自任匡復府上將兼揚州大將軍,並延攬才華洋溢的駱賓王為私人幕僚,擔任藝文令,負責軍中文書事務,這篇檄文就是駱賓王奉徐敬業之命而寫的。
檄文寫成隨即昭告天下,許多效忠唐室的臣民看到後,無不深受感動,紛紛加入起義行列,短短的幾個月就號召了十幾萬人馬,不過最後仍以失敗告終。
【發現作者】
駱賓王,字觀光,浙江義烏人。
生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卒年不詳。
西元640年-?
駱賓王自幼家貧,喜讀詩書,七歲的幼年時期就曾寫下文名遠播的〈詠鵝詩〉:「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意境清雅,情感真忱,在地方上素有神童美譽。
駱賓王文采馳飛,俊逸恣肆,早年擔任過幾任主簿,負責文書表章,唐高宗時被提拔為侍御史,可入朝言事,只是過於剛直的個性,經常得罪同僚,後因被小人構陷下獄,平反後被外放為臨海縣丞,因此後世都稱他為駱臨海。
據傳武則天在朝堂上第一次看到這篇討伐她的檄文時,當她讀到「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時已頻頻點頭,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
?」時,更是大為讚嘆,問道:「誰為之?」朝臣們答:「駱賓王。
」武則天竟惋惜地說道:「宰相安得失此人?」並且準備要加以重用。
駱賓王擅於寫詩,尤其是七言長詩、歌行,他的代表作〈帝京篇〉在當時號稱絕唱,他和王勃、楊炯、盧照鄰四人合稱為「初唐四傑」,四人之中駱賓
王的作品是流傳最多的一位。
徐敬業起事失敗後,駱賓王也跟著失蹤,有傳說他已被處死,也有人說他落髮為僧,最後終老於靈隱寺,惟都無法確信。
【文本背誦一】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
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
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
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
。
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踐元后於翬翟①,陷吾君於聚麀②。
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
近狎邪僻,殘害忠良。
殺姊屠兄,弒君鴆母。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
君之愛子,幽在別宮。
賊之宗盟,委以重任。
嗚呼!霍子孟之不作③,朱虛侯之已亡④。
鷰啄皇孫⑤,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⑥,識夏庭之遽衰。
【文意會通一】
因僭竊帝位而坐上大位的武則天,天性並不柔順,出身也很低賤。
以前充當太宗的才人,因為服侍皇上更衣而受寵。
私下竟與太子有染,雖被判削髮思過,又再蓄髮入宮。
隱瞞了和太宗的私情,暗中設計宮鬥成為後宮寵妃。
她忌妒每一位新進妃嬪,仗著美貌爭寵鬥狠;她詭計多端,愛說別人壞話;像隻妖媚的狐狸,偏偏就能魅惑君王。
最終奪取了皇后寶座,讓君王陷入父子亂倫悲劇。
還有一副毒蛇般的惡毒心腸,豺狼般的貪婪本性,與奸邪佞臣搞曖昧,殘害忠良,殺死兄姐,弒殺君王,毒死生母。
真是人神共憤,天地難容的邪惡女人。
她包藏禍心,企圖篡奪帝位。
把君王的愛子囚禁冷宮,卻把國家重任交給自己的族人。
唉!當年漢朝那位輔佐幼主,安定王室的霍子孟,早已死了;除諸呂之亂,保天下安靖的朱虛侯,也已過世。
歷史告訴我們,從趙飛燕殺戮皇子一事,就可以知道漢朝即將滅亡;從龍涎生出褒姒成為皇后一事,就可以知道西周也要衰亡了。
【文本背誦二】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
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
宋微子之興悲⑦,良有以也。
袁君山之流涕⑧,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
【文意會通二】
我本是大唐的舊臣,公侯的長子,繼承先人的事業,蒙受朝廷的恩澤。
宋微子經過舊都殷墟時,不禁悲從中來,實在是有道理的;桓君山每當談起以往國事,就痛哭流涕,這難道是沒有原因的嗎?因此,我義憤填膺,氣盪風雲,立志安定百姓,藉著天下人對武則天的失望,順應國人對我的信任,於是勇於高舉滅周義旗,以清除大唐妖孽。
【文本背誦三】
南連百越,北盡三河。
鐵騎成群,玉軸相接。
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
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
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
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文意會通三】
我們的領地南接百越,北至三河,強悍的騎兵威武壯盛,堅固的戰車首尾相連。
海陵盛產的粟米多到發酵變紅,倉庫裡堆積得滿倉滿谷;大江兩岸盡是我軍黃旗,光復大唐的偉業還會遙遠嗎?戰馬的嘶聲隨著北風怒吼,寶劍的銳氣直沖天際,與南斗星相映輝耀。
戰士們悶哼一聲就可以令山岳崩塌,大喝一聲就會讓風雲變色。
以這種威勢對付敵人,有什麼敵人打不垮?拿這股力量建立功業,有什麼功業建不成?
【文本背誦四】
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
言猶在耳
,忠豈忘心。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
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機之兆,必貽後至之誅。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文意會通四】
諸位有的是世代承襲封地,有的是皇室姻親,有的曾受君王重託,有的在內廷接受先帝遺命。
如今先帝遺言還在耳邊迴響,怎麼就把忠誠給遺忘了?先帝陵墓上的泥土都還沒乾,幼主遺孤又能依靠誰呢?假如你們能夠把當前的禍事轉為福祉,恭謹處理先帝後事,妥善照料當今聖上,大家一起建立勤王功業
,不違背先帝遺命。
那麼,我願意和大家立下誓約,事成之後各位應得的官爵與賞賜,將永遠與大唐江山共存共榮。
假如各位仍然留戀自己的封地,在歧路上猶疑不決,坐失良機,事敗之後一定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請睜開眼睛看看
,今天的大唐江山究竟會是誰家天下!
【通關註釋】
①翬翟:皇后的衣服由美麗的羽毛織成,在此借指皇后后座。
②聚麀:多匹公鹿共同擁有一匹母鹿,在此指武則天同侍唐太宗和高宗父子
,造成亂倫之事。
③霍子孟之不作:指西漢名臣霍光,他受武帝之託先後輔助昭帝與宣帝執政
雖大權在握卻悉心輔政,沒有造成動亂。
④朱虛侯之已亡: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呂后時外戚干政嚴重,劉章與丞相陳
平合謀,除朱呂之亂,穩定西漢王朝。
⑤鷰啄皇孫:漢成帝皇后趙飛燕無子,於是毒殺其他后妃的皇子,漢成帝無
子嗣,結果招來王莽篡漢,西漢因此滅亡。
⑥龍漦帝後:據史記記載,周厲王以神龍的唾液給宮女懷孕,結果生下了包
姒,周幽王寵幸包姒,導致周朝滅亡。
⑦宋微子之興悲:宋微子是殷紂王的兄弟,殷亡國後,宋微子朝覲周王時路
過自己殷國舊都,心中不忍而感到哀傷。
⑧袁君山之流涕:桓譚,字君山,漢光武帝時擔任給事中,因反對讖諱之說
被貶為六安縣丞,抑鬱而終。
【解構應用】
則天大聖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女皇帝,她的歷史功過正、負兩極
,有人說是巾幗不讓鬚眉,功大於過;有人說是牝雞司晨,有違禮制。
在中國傳統男尊女卑的長年信仰中,女性當政一向被視為不合體制,這是觀念習俗的延續,很難以對錯來解讀。
但是,在近代民主政治興起後,女性主義抬頭,兩性平權成為顯學。
根據主計處2019年發布的〈性別圖像〉顯示,
台灣的性別平等程度是亞洲之冠,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站上了第八名,甚至優於芬蘭、冰島和德國這些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
當拿掉性別標籤之後,我們以一個執政者的角度來看待武則天,她當上大周皇帝之後,所任用的狄仁傑、張柬之、姚崇等人都算得上是一代中興名臣。
在地方施政上,她提出的「勸農桑,薄賦役」政策,讓地方經濟獲得穩定成長
,根據《新唐書》記載,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全國戶口由唐高宗時的三百八十萬戶,到唐中宗時提高到六百一十五萬戶,可以看出武則天的政績是值得稱頌的。
歷史上對她的評價也不乏有正面的說法,例如司馬光《資治通鑑》裡形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
」至於清代大儒趙翼
更在《廿二史劄記》中說她是「女中英主」,並且為她辯護說「人主富有四海
,妃嬪動千百,后既為女王,而所寵幸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為諱,而且不必諱也。
」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性非和順,地實寒微。
」
「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
」
「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
「虺蜴為心,豺狼成性。
」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
「包藏禍心,窺竊神器。
」
「氣憤風雲,志安社稷。
」
「鐵騎成群,玉軸相接。
」
「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
」
「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
」
「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
」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
「坐昧先機之兆,必貽後至之誅。
」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問題探索】
一、請上網觀看大陸名演員范冰冰、張豐毅主演的〈武媚娘傳奇〉影集,雖然
劇情不免誇大,或是有所修改,但基本史實還是佔了大部分。
此外,再查
找有關武則天當政時期的唐代政情,試著了解武則天較真實的一面,然後
根據歷史記載,以「我心目中的武則天」為題,寫下你對她的評論。
二、如今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女性領導人早已司空見慣,英國首相佘契爾、
梅伊,德國總理梅克爾,中華民國的蔡英文總統等等,都是經由選舉而成
為國家的領導人。
請你將上述這些領導人在位期間,她們所推出的施政措
施做一整理,簡單列出最重要的政績七至十條,然後給予評比,看看誰的
績效最佳?
三、法國文學家蒙田在《隨筆集》中說:「美麗是女人的真正特權。
」雨果在
《語絲》書裡則說:「上帝使女人美麗,魔鬼卻使女人嫵媚動人。
」他們
二人的說法你認為誰說的比較有道理?為什麼?請以具體事證加以印證、
說明。
【延伸閱讀】
與妻訣別書(本書第12篇)清末民初/林覺民
上李鴻章書(本書第20篇)清末民初/孫文
與陳伯之書(本書第29篇)南朝梁/丘遲
教戰守策(本書第47篇)北宋/蘇軾
諫逐客書(本書第49篇)戰國/李斯
第42篇過秦論(節選)西漢/賈誼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賈子新書》。
過,當動詞,意指批評過失。
過秦。
即批評秦始皇施政的過失。
西漢初期,剛剛從秦朝末年的天下大亂中復歸統一,因此朝堂中討論強秦在一夕之間灰飛煙滅的論戰極多,目的不外乎是想以此為借鑑,避免重蹈覆轍
,期勉國家可以長治久安,傳諸百代。
漢文帝時,二十二歲的賈誼被徵召為博士,年紀最輕,學問卻最是淵博,
深受文帝賞識。
賈誼也不負所托,為文帝寫下了許多興革建言,〈過秦論〉就
是其中一篇。
【發現作者】
賈誼,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生於漢高祖,卒於漢文帝時,西元前200-前168年,年33。
賈誼少年天才,自幼通習諸子百家之說,二十二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一年之內又被擢升為太中大夫,負責「掌諫議,備諮詢」成了皇帝身邊的紅人。
為了報答文帝的賞識,賈誼苦心孤詣為休養生息中的漢初政局提出「改正朔、
易服飾、興禮樂、訂法制」等等極富前瞻的建言,確實讓文景之治奠下穩固殷實的基礎。
後來因建議各諸侯王回歸自己的封地,遭到強烈反對,文帝怕得罪這些功高震主的諸侯,只好將賈誼逐出朝廷,貶為長沙王太傅,四年後改派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是文帝最疼愛的小兒子,賈誼和漢文帝的關係似乎拉回一些,不幸的是梁懷王卻墜馬身亡,賈誼自責有負皇上所託,竟然抑鬱而終,死時才三十三歲。
在政治上,賈誼仕途極短,雖有良策偉略,卻無法一展所長。
蘇軾在〈賈誼論〉一文中曾評論說他「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
在文學上,他的散文被公認為「氣勢雄偉,議論透徹」;賈誼的辭賦成就
更是大大有名,咸認他上承屈原、宋玉遺風,下啟枚乘、司馬相如之流,是中國早期辭賦大家,他寫給漢文帝的〈治安策〉,被認為是後世萬言書始祖。
【文本背誦一】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文意會通一】
秦孝公據守殽山和函谷關的天險,擁有富饒的雍州,君臣同心固守城池,準備伺機攻打周王朝;他有席捲天下、征服各國、囊括四海的陰謀,和吞併八方的野心。
那時,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律制度,鼓勵民眾耕種紡織,充實防守和作戰的軍備,對外採取連橫策略,讓東方各國相互猜忌鬥爭。
因此秦國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文本背誦二】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橫,兼韓、魏九國之眾。
於是六國之士,有蘇秦之屬為之謀;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
於是從散約解①,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國家無事。
【文意會通二】
秦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舊業,遵循孝公遺策,向南攻取漢中,向西攻佔巴、蜀,向東割據肥沃富饒的土地,向北奪取形勢險要的城池
。
結果引發各國驚恐,於是決定結盟,共商削弱秦國的對策。
他們大方獻出珍貴器皿、貴重寶物和肥沃土地,設法網羅天下豪傑,六國締結「合縱」盟約,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
那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公子都是聰明忠誠,講究信用,寬厚愛人,尊重人才的明君,大家說好以六國的合縱策略,來對抗秦國的連橫布局;同時,他們手上還擁有韓、魏等九國的強大軍隊。
這時六國人才中,有蘇秦這類人才籌謀獻策
;有樂毅這類人才溝通協調;有吳起這類人才領軍作戰。
他們仗恃著超出秦國十倍的土地和百萬兵力,聯合出兵攻打函谷關。
沒想到秦國竟然開關迎戰,九國軍隊本就各懷鬼胎,互相猜忌,霎那間全都嚇得四散逃跑不敢前進。
結果秦國不費一箭一鏃,一兵一卒,各國諸侯已經被他給困住了。
因此,六國的「合縱」徹底瓦解,甚至還爭先恐後割讓土地賄賂秦國,祈求秦國不要攻打自己的國家。
秦國於是保有充裕的國力去宰制疲憊的諸國,秦軍全力追逐潰敗的敵軍
,屠戮對方戰士百萬之眾,血流成河,連沉重的盾牌都漂浮血河之上。
秦國挾戰勝餘威,宰制各國人民,分裂各國江山。
一時之間強國紛紛投降求和,弱國稱臣進貢,儼然一方之霸。
接著到了孝文王、莊襄王時,他們在位的時間較短
,並沒有向各國發動戰爭。
【文本背誦三】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燔②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③,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文意會通三】
到了秦始皇時期,他將前六代君王蓄積多年的威勢,一次全都爆發出來,於是他揮動長鞭一統天下,併吞東西二周,消滅東方六國,登上了君臨天下的
至尊大位,他的嚴刑峻法像皮鞭般抽打百姓,天下為之震撼。
接著他往南奪取百越,設置桂林和象郡;戰敗的百越君主,低著頭,脖子上被繩子綑綁著,生命任由秦國的獄官處置。
於是秦始皇又派遣蒙恬修築北方的長城,守衛邊境,迫使匈奴退兵七百餘里:讓胡人不敢再南下侵擾中原,將士們也不敢再拉弓報仇。
於是秦始皇廢除過去歷代君王的法制,燒毀諸子百家的典籍,進行愚民政策;同時拆毀名城,屠殺豪傑,收繳天下兵器集中到咸陽,再將刀鋒和箭頭熔鑄成十二尊銅人,用以消弭民間武力。
然後他腳踏華山以為城郭,坐擁黃河以為護城,據守億丈華山高城,俯臨黃河深淵作為屏障。
然後派遣傑出將領,運用強勁弓弩,戍守要塞;忠心臣屬加上精銳士兵,憑此堅甲利兵,誰能抵擋?天下平定之後,秦始皇自認關中地勢險要,有如一座百攻不破的千里金城,正可以作為子孫萬代不墜的帝王基業。
【文本背誦四】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然而陳涉,甕牖繩樞④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嬴糧而景從⑤,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文意會通四】
秦始皇過世以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遠方蠻夷。
可是陳涉這個以破甕作窗戶、以草繩作門樞的貧寒子弟,只是一個農民,一個被發配充軍的勞役,才華連一般人都比不上,既沒有孔子、墨子的賢能,也沒有范蠡、猗頓的富有,出身行伍,來自田野,率領幾百名疲困、散漫的戍卒,掉過頭來攻打秦朝;他們砍斷樹木作為武器,高舉竹竿作為軍旗,天下民眾像浮雲般四處響應,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追隨他,於是他帶領山東的豪傑志士們,一舉消滅了秦朝。
【文本背誦五】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
、楚之君也;鋤耰棘矜⑥,非銛於鉤戟長鎩⑦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⑨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文意會通五】
況且秦朝的天下,並不算弱小,雍州的富饒,殽山和函谷關的險固,都和過去一樣沒有改變。
陳涉的地位,並不比齊、楚等諸國的君主尊貴;他手中的鋤頭和木棍,也沒有鉤戟長矛鋒利;被謫罰守邊的小卒,戰鬥力比不上九國的軍隊;謀略的深遠周詳、行軍作戰的方法,也比不上過去六國的謀士;可是最後的成敗和功業卻都相反,強大的六國合縱失敗了,孤單弱小的陳涉卻贏了。
如果把九國諸侯和陳涉拿來較量長短、大小,比較雙方的權勢和實力,那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啊。
回顧當年秦國憑藉小小的一個雍州,成就了帝王大業,之後還取得了其他八州的土地,並且逼得原先地位與他相當的諸侯不得不入秦朝拜,至今也已經有一百多年了;最後甚至把天下當作宮室,把殽山和函谷關當作圍牆,自認為是固若金湯的千里金城。
誰料一個弱小的陳涉起來發難,秦朝整個國家就毀滅了,國君被殺,還遭天下人恥笑,這是什麼原因呢?就因為秦始皇成功建立王朝後,不懂得以仁義施政,結果造成了雙方攻守形勢的改變啊
!(原本秦國和六國對立時,秦國弱六國強,所以秦國上下一心,以連橫破六國合縱;但秦始皇登基後,陳涉弱秦國強,所以陳涉的罷散之卒,數百之眾也是團結一心,以求生的意志打敗強秦的暴政。
)
【通關註釋】
①從散約解:蘇秦倡議六國以合縱策略對抗張儀的連橫策略,結果六國相互
猜忌導致合縱策略反被秦國的連橫策略所破。
②燔:同焚。
③金城千里:指關中的山河穩固,有如永不傾倒的鐵打長城。
④甕牖繩樞:指家中貧困,以陶甕當窗戶,以草繩綁門軸。
⑤嬴糧而景從: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追隨陳涉。
景,同影。
⑥鋤耰棘矜:鋤,鋤頭。
耰,碎土的農具。
棘,木杖。
矜,木杖的柄。
指陳
涉的部隊所使用的武器極其簡陋。
洪智育導演的「一八九五乙未抗日」電
影中所說的台灣客家同胞的抗日武器是「竹竿兜菜刀」,意思相同。
⑦鉤戟長鎩:戟,戈矛合一的武器,可橫擊也可直刺,帶鉤者稱鉤戟。
長鎩
,就是長矛。
⑧度長絜大:度量長短,比較大小。
⑨招八州:取得其他八州土地。
古代天下共分為九州。
秦國原本只有雍州。
【解構應用】
賈誼這篇〈過秦論〉是一篇史論性的文章,主旨是在說明一個軍事武力強
強大的國家,由於不行仁政而導致快速敗亡。
立論單一,道理也非常簡單,但是透過賈誼辭賦體裁的華麗鋪陳,創造出恢弘的格局與磅礡的氣勢,大聲朗誦時最能體會那股搏九霄而直上的酣暢淋漓快感。
是一篇能夠快速提升寫作實力的美文佳構,值得同學們深入學習,精心模仿。
首先,在結構上。
賈誼從秦王朝的先世起筆,將歷史縱深拉長到一百多年前,期間歷經了秦孝公、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到秦始皇共七個君王;
逐一列出他們的富秦、強秦過程,讓讀者快速被具體可信的歷史事實包圍與說服。
所謂事實勝於雄辯,越簡單、明確的事實,反而越容易說服他人。
其次,在筆法上。
賈誼以大量的對比內容,營造出鮮明、反差的形象,其中包括秦國暴興與暴敗的對比、秦國與六國強弱的對比、秦國舉國之力與陳涉
一人之力的對比,以及陳涉單槍匹馬與六國百萬雄師的對比。
這些「度長絜大
」與「比權量力」的結果,沒有一個不是「蟬翼與千鈞」巨大勝負差異,可是最後卻都成了「成敗異變,功業相反」的反證。
再次,在修辭上。
賈誼充分展現辭賦體的特色,大量運用對偶、排比、錯綜、誇飾等等修辭,讓整篇文章從起筆到結束,都呈現出一種「疑是銀河落九天」般的直洩而下,勢不可擋。
無論就文字鋪陳或文理氣勢兩個面向而言,修辭表現的突出,無疑會是〈過秦論〉這篇文章成功的最大關鍵。
最後,史論性的文章本該以論述為主,敘述為輔,而〈過秦論〉恰恰相反
,整篇文章從頭到尾幾幾乎全是在敘事,而且還是鉅細靡遺的敘事,只有在最後一句話,以自問自答的設問方式,給讀者一個簡單扼要「仁義不施」的答案
。
這個現象告訴我們,寫作真的沒有規則,或者應該說寫作可以突破框架,因為規則是死的,文字卻是活的,只要把文章寫活了,它就會是一篇好文章。
文中重要的名言有: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逡巡遁逃而不敢進。
」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
「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
「俛首係頸,委命下吏。
」
「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
」
「關中之固,金城千里。
」
「甕牖繩樞」。
「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
」
「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
」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
「天下雲集而響應,嬴糧而景從。
」
「鋤耰棘矜」。
「鉤戟長鎩」。
「成敗異變,功業相反。
」
「度長絜大,比權量力。
」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問題探索】
一、請比較賈誼的〈過秦論〉和歐陽修的〈縱囚論〉兩篇文章,他們的寫作筆
法有何不同?請就論述主軸、文章結構和表現方式等三個面向加以分析、
說明。
二、請根據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文,寫作一篇評論諸葛亮的史論性文章,訴
求主軸可以放在勳功偉業、歷史定位、時代環境,或人格特質上面,重要
的是在這篇〈出師表〉中,你能夠看到什麼和他人不同的元素?不同的觀
點?而且這些元素和觀點是合理的、是可以被接受的。
三、義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在《歷史學的理論和實踐》書中說:「每一種真正
的歷史都是現代史。
」德國哲學家歌德在《格言感想集》書中也說:「歷
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請仔細思考這兩句名言的
真義後,以「我見到了秦始皇」為題,寫作一篇感性與知性並具的史論性
文章,說說你眼中所看到的秦始皇是何樣貌?
【延伸閱讀】
良馬對(本書第8篇)南宋/岳飛
留侯論(本書第37篇)北宋/蘇軾
縱囚論(本書第38篇)北宋/歐陽修
燭之武退秦師(本書第46篇)春秋/左秋明
原君(本書第48篇)明/黃宗羲
第43篇禮記學記(節錄)戰國/戴聖編
【篇章解讀】
本篇節選自《禮記》第十八篇〈學記〉。
第十八篇〈學記〉內容包含有十九個段落,說明先秦時期儒家教學的種種規範、制度與理論。
各個段落之間並無必然連結,大部分都可以單獨成章,是中國目前有關教學理論最早的彙編,除了做為經典閱讀之外,也是非常珍貴的上古貴族教育史料。
本文只節選了六段和教學與學習相關的內容,而將古代教育制度、大學教育等相關內容予以刪除,一方面是為了精簡篇幅,二方面則是考量時代性與需求性。
同學們可以上網查詢原文,並且對照閱讀,以求周延。
由於不同版本有不同斷句,因此在解讀上也會出現差異,幸好在文旨上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而且各家說法也都可以相互截長補短,不必太過拘泥。
【發現作者】
禮記就是「五經」:詩、書、易、禮、春秋之中的《禮經》。
《禮經》的內容包括周禮、儀禮和禮記,是中國上古時期各項禮制規範的總論,也是中華民族文明高度發展的表徵。
禮記原本是孔子的學生和儒家學者共同記錄的許多單篇文章,西漢時期戴德、戴聖叔侄都以講授儀禮聞名,二人分別蒐集與禮相關篇章,編成大戴、小戴禮記,大戴禮記後來失傳,現今傳世只有戴聖的小戴禮記,共四十九篇。
戴聖,生卒年不詳,西漢梁國,今江蘇人。
漢宣帝時立為禮經博士,曾擔任過九江太守。
【文本背誦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
《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①。
」其此之謂乎!
【文意會通一】
一塊美玉,如果不經過琢磨,也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如果不學習,就不能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把教育視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書》〈兌命篇〉說:「人的一生之中時刻都要想到以學習為本。
」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文本背誦二】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②其此之謂乎?
【文意會通二】
雖然有一桌好菜,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最高深的道理,如果不學習,也不知道它的美好。
因此,只有透過學習才會知道自己的學識不足,只有經由教學才會發現自己還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會反躬自省;知道自己還有不懂的地方,才會發奮圖強。
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
《尚書》〈兌命篇〉說:「教導別人的時候,在解說的過程中,自己也會對問題產生更深入的認識,因而得到相對的收穫,彼此教學相長。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文本背誦三】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③,多其訊言④,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⑤。
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
,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⑥,其此之由乎!
【文意會通三】
現今之教人者,只會照本宣科,大量填鴨,拚命趕進度卻不管學生是否明白,是否能夠繼續安心學習。
教學不是發自誠心,又不懂得因材施教,讓學生發揮所長;既違背了教學原則,又提不出適切的要求。
結果,學生厭惡學習而且憎恨師長;視學習為畏途,而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與好處。
最後雖然勉強畢業了,但是過去所學的知識,很快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教育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此啊。
【文本背誦四】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文意會通四】
所以君子教學,講究誘導和啟發,引導學生學習,但不強迫學生必須完全遵循自己的說法;對學生嚴格強勢,但不妨礙學生的自主發展;啟發學生的智慧,但不給予標準答案。
引導而不強迫學生遵循,則師生關係融洽;嚴格強勢而不妨礙學生自主發展,則學生易於發揮所長;開啟學生智慧而不提供標準答案,則學生必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能夠做到師生關係融洽、讓學生易於發揮所長,而且還懂得獨立思考這三件事,大概可以說是善於教學的老師了。
【文本背誦五】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文意會通五】
學生容易犯四種錯誤,老師必須知道。
人們在學習的時候,有人貪多而不
求深入,有人只學一些皮毛,有人以為太容易而心生輕慢,有人則畏難而退。
這四種學習心態各不相同,必須了解他們的心態,才能挽救他們的缺失。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增益優點,改進缺點的。
【文本背誦六】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⑦;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
此皆進學之道也。
【文意會通六】
善於學習的人,老師教得輕鬆,成果卻倍增,學生也感恩老師的教導有方
;對於不善學習的人,老師教得辛苦,效果卻只有一半,學生還怪罪老師教學不力。
善於發問的人,好比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再砍伐較硬的節疤,時間久了,木頭自然輕鬆崩解。
(善於發問的學生,會先從簡單的問題下手,然後再問困難的問題,老師就可以由淺入深回答問題,這樣一步一步突破困難,久而久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老師和學生也都皆大歡喜);不善發問的人,他使用的方法正好相反。
善於回答問題的人,有如撞鐘,敲得輕鐘聲就小,敲得重鐘聲就大,如果以優雅從容的態度去敲鐘,就能敲出悠揚悅耳,傳諸久遠的鐘聲。
(善於回答問題的老師,學生的問題簡單,他就輕鬆答覆,如果問題艱深,他就審慎以對,詳加解說,不論問題難易,他都能從容不迫,深入淺出的把答案給學生說清楚,講明白);至於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正好相反,上面這些都是可以增進學習效果的好方法。
【通關註釋】
①典于學:典,常常。
②學學半:第一個學讀「校」,指教學。
第二個學讀「學」,指學習。
全句
意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得到學生一半左右的收穫。
③呻其佔畢:呻,朗誦。
佔畢,即笘篳,指簡冊、書籍。
④多其訊言:只顧著把自己的觀點灌輸、填鴨給學生,而不管學生是否接受。
⑤求之也佛:佛,通拂,違逆。
⑥教之不刑:刑,成功。
⑦從而庸之:庸,酬謝、感恩。
【解構應用】
知識是人類文明的母親,學習則是母親勤奮的雙手,靠著它們的爬梳剔抉
,讓文明的火炬可以恆久照耀這個世界。
科技越昌明,學習工具越進步,但相對的,需要學習的知識、科目、技術等等也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如果再加上速度的壓力,現代人絕對會比古代的先祖們來的辛苦,來得無奈。
古人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
勵志故事,給眾多士子帶來了無窮的希望和期待;現代學子如果讀到研究所,
算算大概十八年跑不掉,再念到博士班那就是二十年起跳了。
時代進步帶來的利便,人們還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不管需要學習的知識、科目和技術增加了多少,在學習的原理、態度,甚至方法上,自古至今依然還有許多共通之處,或許在程度與層次上會有多寡的不同,但基本精神還是不變的。
就像《禮記》〈學記篇〉裡有關師生之間的教
與學的敘述,活脫脫就像是發生在今天台灣的每一間教室裡一般,例如填鴨式教學、拚命趕進度,以及未能因材施教等等,都是課堂裡天天上演的戲碼。
不過他也提出了相應的改進作法,如採取啟發和誘導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等等,這些教學上的問題與困擾,好像兩千多年來都沒有太大的改變似的。
其中最讓我們驚豔的是,在上課時學生的提問和老師的答覆這個問題上,作者以筏木與撞鐘這種極其鮮活的譬喻筆法,具象的給讀者做出說明;這段文字讓我們對古代私塾教學、八股取士的傳統看法,產生了全新的樣貌。
原來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就已經看到這個現象了,並且還扎扎實實的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應對之方,看來我們對老祖宗的誤會似乎太大也太久了呢。
就拿國文課的背誦文章來說,原來並不是因為「文言文已經死了」,也不
是因為「文言文無用」或是「文言文不符合現代需求」,而是我們自己走岔方向、用錯方法了。
學子無罪,文言文無罪,罪在負責制訂政策、推動執行與查核成效的教育主管官署,他們的顢頇與怠惰,讓錯誤的教學方法荼毒了萬千學子,戕害了數代菁英,更讓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晶燦智慧因此蒙塵,變得黯淡無光。
孔老夫子說,禮失而求諸野。
於是我們不揣鄙陋,以升斗小民的微薄力量
製作這套現代版古文誦止,意欲螳臂當車,挽狂瀾於既倒,雖然路途遙遠,坎坷艱辛,但是只要能救起中華學子的中文實力,看到中華文化的光芒再次閃耀
,這些付出都是值得欣慰的。
文中重要的名言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
「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
《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
」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
「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
」
「隱其學而疾其師。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
」
「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
」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
容,然後盡其聲。
」
【問題探索】
一、請根據《禮記》〈學記篇〉裡所敘述的內容,條列彙整出具體的項目。
逐
一檢驗你個人的學習情狀,如學習方式、學習態度等等,有哪些地方需要
改進和加強?然後上網參考歷屆學測、指考、會考狀元,他們平常是如何
讀書,如何準備考試的?並且依據你自己的實際條件與環境,訂出你自己
的讀書方式。
二、請將《禮記》〈學記篇〉裡有關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過程,如教學方式
、師生關係,以及上課時學生提問與老師的答覆方式等等,做成一份討論
題綱,利用班會時間全班同學一起討論,然後將討論結果做成紀錄送請各
個任課老師卓參。
為營造班上更好的師生關係和學習環境貢獻一己之力。
三、莎士比亞在《亨利六世》中說:「知識就是我們藉以飛上天堂的羽翼。
」
《呂氏春秋/有始覽》中也說:「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知宗也。
」請你根
據這兩句話的宗旨,以「知識的力量與局限」為題,寫作一篇你個人的親
身體驗故事,文長以八百字為原則。
【延伸閱讀】
四時讀書樂(本書第3篇)元/翁森
師說(本書第17篇)唐/韓愈
進學解(本書第36篇)唐/韓愈
大學之道(本書第40篇)戰國/禮記
勸學(本書第50篇)戰國/荀子
第44篇孫子兵法始計篇春秋/孫武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孫子兵法》,〈始計篇〉是全書的第一篇。
計,狹義的解釋是指作戰時的策略,廣義則可視為整個國家的國防政策與攻防戰略。
孫武是春秋末期的著名兵法家和戰略家,他身處列國紛爭、攻伐激烈的後周時代,攻城掠地的故事天天在眼前發生,他把自己對戰爭的體會和認知,透過精細的觀察,廣泛的蒐集,以及縝密的分析,完成了這本專業、深入,而且具有獨到見識的作品,成為兩千多年來我國最重要的一部戰爭研究專書,甚至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部巨著。
其實,讀完整部孫武的大作之後,我們才豁然開悟,原來《孫子兵法》的真正創作目的,並不是為了教人們如何攻打別人的國家,而是為了避免戰爭的發生,減少戰爭的殺戮,進而降低人民百姓死亡的風險,這就是「以戰止戰」的道理,只是後人把方向給誤導了。
由於〈始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內容主要是在說明影響戰爭成敗的五大因素,以及提出七種敵我優劣形勢判斷的標準,所以我們看到的全都是戰略擬定和部隊管理的技巧與訣竅;雖然看似以殲滅敵人為目標,其實只是作者在做戰爭原理的介紹。
同學可以參考《孫子兵法》中的〈謀攻篇〉,裡面
就很明確地告訴我們,「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
者也。
」這才是孫武兵書裡的真正核心思想。
【發現作者】
孫武,春秋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
生於周靈王,卒於周元王時,西元前545-475年,年71。
西元前512年,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孫武,孫武獻上所著兵法十三篇,大受吳王賞識,親自前往邀請。
為測試孫武的帶兵能力,命宮中一百八十位侍女任其調遣,剛開始被孫武任命為隊長的兩位吳王愛妃總是大笑不止,完全無法配合訓練,孫武於是下令將二位隊長斬首,吳王出面保護,孫武不為所動,堅持執行死刑,其他宮女見狀,全都乖乖配合孫武演練,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儼然是一個訓練有素的部隊,吳王於是拜他為最高統帥。
西元前496年吳王攻打越王勾踐,大敗而歸,自己也重傷而亡,孫武協助伍子胥為新登基的吳王夫差練兵,不但成功打敗越國,報酬雪恥,並且還幫助夫差大會諸侯於黃池,成為一方霸主。
《孫子兵法》目前在全世界有十七種文字的翻譯版本,最早於隋朝時期就已經傳到日本,然後再傳到東南亞和歐美各國,1905年第一個英文版本也是在日本出現,是一位英國軍官從日文版翻譯過去的。
世界各國對這本中國著作極為重視,美國著名的軍事大學西點軍校也將《孫子兵法》列為學生必讀書籍之一。
【文本背誦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
【文意會通一】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第一要務,是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不能不詳加
觀察、分析與研究。
」所以必須針對影響戰爭成敗的五大因素,以及七種敵我
優劣形勢的比較,來掌握軍情發展情況。
【文本背誦二】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①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文意會通二】
這五大因素就是:道、天、地、將、法。
所謂道,是指人民都能與君王同心同德,同生共死,不害怕任何危險。
所謂天,是指晝夜、寒暑、四季等天候與氣象的變化。
所謂地,是指地勢高低、距離遠近、攻守難易、戰場大小,以及處於生地或死地。
所謂將,是指將領是否具備智謀、誠信、仁慈、勇敢與公正嚴明這五種武德。
所謂法,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法令規章、以及各種武器
、糧餉的調度等。
以上這些影響戰爭成敗的五大因素,將領都不能不了解,能夠深入了解才能穩操勝劵,否則便與勝利絕緣。
【文本背誦三】
故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文意會通三】
至於透過七種敵我優劣形勢的比較,來掌握軍情發展情況這個部分,可以細分如下:第一、雙方主帥誰能深獲人心?第二、雙方將領誰的領導能力較佳
?第三、雙方誰佔有天時地利的優勢?第四、雙方法令誰能貫徹執行?第五、雙方將士誰的戰力較強?第六、雙方訓練誰比較精良?第七、雙方軍紀誰能賞罰分明?只要根據以上七種形勢分析比較,我就知道誰勝誰敗了。
【文本背誦四】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②也。
【文意會通四】
將領聽從我的致勝策略,任用他必能得勝,就把它留下;將領不能聽從我的致勝策略,任用他必定失敗,就請他離開。
將領聽從我的制勝策略之後,還要根據這個致勝策略,為部隊營造出一股必勝的氣勢,以作為我方軍事行動的外部輔助力量。
所謂氣勢,指的是順勢而為與權衡利弊這兩件事,首先要發揮我方的戰略優勢,然後因勢利導以擴大勝算;其次再針對敵方的戰略弱勢,予以窮追猛打以殲滅對手!
【文本背誦五】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文意會通五】
用兵作戰,就是一種詐術。
因此,有能力戰勝,反而要凸顯無能;準備攻伐,反而要裝做休兵;要攻打近處,卻故意繞遠路欺敵;要攻打遠處,卻故意置重兵於敵前。
以利益引誘敵人,趁亂攻取敵營;敵方兵強馬壯,我方加強備戰;敵方強盛,我方不攖其鋒;激怒敵人,再趁機騷擾;謙卑示弱,讓敵軍狂妄自大;奇襲偷襲,讓敵軍疲於奔命;反間離間,讓敵軍離心離德。
在敵人鬆懈無備時,趁虛而入;在敵軍料想不到時,趁勢攻擊。
以上這些詭詐的謀略,都是克敵致勝的訣竅,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且還要靠將領們在戰場上的隨機應變,實在無法事先傳授呢。
【文本背誦六】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况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文意會通六】
開戰前,經過上述五事七計的分析與評估後,如果得到我方可勝的結論,那麼我方的獲勝機會自然較高。
相反的如果得到的結果是會失敗,那麼我方勝算的機會也就少了。
多用五事七計來分析評估戰情的將領,獲勝的機會就高;少用五事七計來分析評估戰情的將領,獲勝的機會就低,何況那些根本不用五事七計來分析評估戰情的將領呢?我用上面這些五事七計來分析評估戰情,還未開戰就已經知道雙方孰勝孰敗了。
【通關註釋】
①曲制、官道、主用:曲制,古代軍隊的組織編制。
官道,軍隊中的管理制
度,包括升遷、任免、賞罰等等。
主用,指軍隊後勤裝備糧餉的管理。
②因利而制權:因利,憑藉有利於我方的態勢。
制權,制訂出因地制宜,而
且能夠隨機應變的策略。
【解構應用】
今天我們閱讀《孫子兵法》一書,不須從戰爭的角度來看待它,而是應該從戰略與戰術的角度來看,在閱讀之中除了將原文念熟、背熟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孫武在書中所歸納出來的原理、原則,以及它的精神,全部吸受、並且融會貫通之後,將這些原理、原則活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才是讀書真正的意義所在。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完全跳脫欣賞古文優美、典雅的詞藻,或是形而上的精神境界的探討,僅僅單純的和孫武對話就好。
唐宋古文八大家創始者韓愈的「文以載道」說法,對我們閱讀《孫子兵法》正是最好的見證。
一旦熟習《孫子兵法》中的原理和原則之後,就可以試著在生活周遭找到一些合適的場合,把這些原理和原則做一個測試。
例如,準備競選班長要負責班級經營重任時,你可以按照道、天、地、將、法的五大因素先行分析:
一、道,自己在班上是否人緣夠好?同學是否願意為你賣命、付出?
二、天,這個學期適合嗎?會否影響功課或社團活動?
三、地,這次不選還有機會嗎?如果做得不好可有退路?
四、將,你手上有幾員大將可供差遣?他們可以獨當一面嗎?
五、法,你準備如何帶領同學?嚴刑峻法?還是懷柔政策?
經過上述這些基本面的分析後,如果廟算勝,那就大膽放手一搏,如果廟算不勝,那就檢討原因何在,可有改進、突破機會?如果可以突破危機,那就繼續根據「七技」的內容去做競選活動的細部規劃。
當然,進行這些活動前最好先成立一個競選團隊,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
一個諸葛亮,找三五個死黨共同舉事,一來成辦大事,二來學習經驗,三來還可以藉機考驗死黨情誼,答案或許不美,過程也可能慘烈非常,但是人不輕狂枉少年,三、五十年後,至少你還可以向你的兒孫們說:當年啊・・・・・・。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
「兵者:詭道也。
」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
【問題探索】
一、依照《孫子兵法》〈始計篇〉的原理和原則,就你的未來大學學測考試、
指定科目考試,先鎖定就讀學校、科系目標,然後寫作一份評估分析報告
和成功達陣讀書計畫各一種,做為自我督促、自我負責的書面證據,並且
拿給父母親、班導師、你的麻吉,或是男女朋友,讓他們作為你的見證人
;可以事先約定,日後如果達成目標,有何獎勵?
二、請閱讀蘇軾的〈教戰守策〉一文,然後依據《孫子兵法》〈始計篇〉裡的
原理、原則,找出蘇軾在〈教戰守策〉中所提出的建議,是否符合兵法要
求?請將符合的建議逐一列出,並請說明符合哪一項兵法原理和原則?
三、瑞士軍事專家約米尼在《戰爭藝術》書中說:「戰爭不是一種科學,而是
一種藝術。
」蘇洵在〈心術〉一文中也說:「凡兵尚義,不義,雖利勿動
。
」請你根據上述兩句名言,就臺海兩岸如果發生戰爭的話,分析這場戰
爭的發生和上述兩句名言之間可有任何關聯性?
【延伸閱讀】
出師表(本書第28篇)三國蜀/諸葛亮
與陳伯之書(本書第29篇)南朝梁/丘遲
為徐敬業討武照檄(本書第41篇)唐/駱賓王
過秦論(本書第42篇)西漢/賈誼
燭之武退秦師(本書第46篇)春秋/左丘明
教戰守策(本書第47篇)北宋/蘇軾
第45篇指喻明/方孝孺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遜志齋集》。
指喻,以拇指生瘡發病的故事做為譬喻,用以說明「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
」的道理,並呼籲世人,凡事都要能夠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才能避免最後可能出現的大禍。
方孝孺於明朝初年太祖、惠帝兩朝都受到重用,個性正直,學識淵博,一
生重教化,輕文藝,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
本文即是他透過自己親身經歷的日常小故事,化為警世醒人的文字,為剛成立不久的大明王朝提供警惕與勉勵,並以策勵來茲。
【發現作者】
方孝孺,字希直,明浙江寧海人。
出生於元順帝,卒於明惠帝時,西元1357-1402年,年42。
方孝孺母親早逝,父親為官清正,後被誣陷死於獄中。
那年他剛滿二十歲
,受父親影響一生也以清廉自守。
同年他拜在明初大儒宋濂門下,勤奮精進,
學問品德具為同儕之冠,宋濂稱讚他「喧啾百鳥中,見此孤鳳凰」。
明太祖派他為漢中教授,擔任蜀獻王的世子師;惠帝時被召為翰林侍講、
文學博士,並經常向他請教國家施政。
燕王起兵奪位時,命方孝孺起草詔書以告天下,孝孺堅不從命,後連門生共被誅十族。
他擔任世子師時,在自己的書齋上提「正學」二字,世人皆稱為「正學」先生。
【文本背誦一】
浦陽鄭君仲辨,其容闐然,其色渥然,其氣充然,未嘗有疾也。
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
人大笑,以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
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若剟刺狀,肢體心膂無不病者。
懼而謀諸醫。
醫視之,驚曰:「此
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生。
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已成,非三月不能瘳。
終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否亦將為一臂之憂。
非有以禦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也。
」君從其言,口服湯劑,而傅①以善藥。
果至二月而後瘳,三月而神色始復。
【文意會通一】
浦陽鄭仲辨先生,他的體格強壯,臉色紅潤,精神飽滿,不曾生病。
有一天,左手拇指長了一個疹子,腫起來像顆米粒般大,他感到疑慮,就拿給別人看。
人們看了大笑,認為不值得擔憂。
三天以後,腫得像錢幣一樣大,人們看了又像上次一樣大笑。
又過了三天,拇指腫到可以用一隻手握滿了,而且靠近拇指的其他指頭,也跟著疼痛起來,像被針刺到一樣,最後連四肢軀體、心臟
、脊骨沒有一處不疼的。
鄭君很害怕立刻去請求醫生診治。
醫生看了,驚訝地說:「這是一種很奇特的病,雖然發病在拇指上,其實全身都是病,不趕快治療,將會喪命。
但剛發病的時候,一天就能治好;過了三天,要十幾天才可以治好;現在病已經形成,沒有三個月已經不能痊癒了。
一天能治好的,可以用艾草來治療;十幾天能治好的,可以用湯藥來治療;現在疾病已經形成,嚴重的話甚至會蔓延到肝臟與橫膈膜,否則也可能會造成一隻手臂殘廢的危險。
如果不從體內遏阻它,病情就會持續惡化;不從體外治療它,病情就不容易痊癒
。
」鄭君遵照醫囑,每天服用湯藥,並用良藥外敷。
果然兩個月後就痊癒了,三個月後精神氣色也都完全恢復了。
【文本背誦二】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
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蓋眾人之所可知者,眾人之所能治也,其勢雖危,而未足深畏;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眾人笑而忽之者,此則君子之所深畏也。
【文意會通二】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情,通常都發生在細微、不明顯的地方,最後卻形成了大禍患;一開始認為不值得處理,最後卻演變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它容易治理的時候,吝惜花費少許的時間與精力,輕忽它而不加理會;等到禍患形成之後,就算耗費再多的時間,絞盡所有的腦汁,也只能勉強克服它,就像鄭君這種指病的情形實在太多了!因為一般人都熟悉的事,一般人就能把它處理好,就算情況危急,也無須過度擔憂;只有那些發生在不會讓人感到憂慮的地方,或是隱藏在不易發覺的初始狀態中,而且還被一般人嘲笑疏忽的事情,這才是君子應該深深感到戒慎恐懼的。
【文本背誦三】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壯無疾者乎?愛天下者,有如君之愛身者乎?而可以為天下患者,豈特瘡痏②之於指乎?君未嘗敢忽之;特以不早謀於醫,而幾至於甚病。
況乎視之以至疏之勢,重之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發,以為無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謂智也與哉!
【文意會通三】
以往國家的情勢,有像鄭君的身體一樣強壯而沒有病痛嗎?疼惜國家的人
,有像鄭君那樣疼惜自己的身體嗎?然而足以成為國家大患的因素,那裡只像長在指頭上的瘡痏那麼簡單呢?其實鄭君從來沒有忽略指病,只因不能及早請求醫生診治,才幾乎釀成重病。
更何況是以極其輕忽的態度來看待天下問題,再加上現在國力已經困乏,還有官吏迫害、剝削百姓的現象,更加速了問題的惡化;如今慶幸還沒釀成禍患,就認為不必憂慮而不知道害怕,這真的算是明智嗎?
【文本背誦四】
余賤,不敢謀國,而君慮周行果,非久於布衣者也。
傳不云乎:「三折肱
而成良醫。
」君誠有位於時,則宜以拇病為戒!
【文意會通四】
我的身分微賤,不敢參與國事,可是鄭君思慮周密,行動果決,終非池中
之物,不會久處於平民之列。
左傳不是說過:「有過多次折斷手臂經驗的人,
日後必能成為良醫。
」鄭君日後如果能夠位居朝廷,就該用拇指的病做為警惕啊。
【通關註釋】
①傅以善藥:傅,同敷。
指把藥敷在傷口上。
②瘡痏:會引發腫脹、潰爛的皮膚病。
【解構應用】
以譬喻的筆法闡釋個人觀點,這是文章寫作時常用到的技巧,像莊子就是箇中好手,我們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已經見識到他的功力。
畢竟長篇大論、
文繁意複的文章,往往讓人退避三舍、不易親近,不如一些簡單、明快的小故事,尤其是可以吸人目光、感動人心的故事,更容易讓人輕鬆閱讀,進而接收訊息。
同學們在練習寫作時,首先最重要的當然是像蘇轍所說的,要先養其氣,
然後再練習寫作技巧,這樣才能文如其人,並且可以「稱其氣」之大小。
如果同學們是從第一篇開始學習本書,到今天應該是第五個年頭了,換句話說,你的經典古文學習已經快要畢業出山了。
如果你完全依照老師的要求,前面四十四篇全都能背誦、能即席口語白話翻譯,老師相信已經不必再告訴你什麼叫氣了!因為這四十四篇文章裡的所有正氣、大愛、襟懷、情操、雍容和典雅,全部都已經灌注到你身上的每一顆細胞裡了。
此時,你只要提起筆來,自然就會有一波波滾滾而來的智慧、靈感,讓你
下筆千言,論述有據,因為古人早已透過他們文章裡的氣,為你加持,為你灌頂,讓你脫胎換骨了。
不過,這時後方孝孺這種故事譬喻筆法就很有用了!再次提醒,同學們寫作時千萬別被文體給拘限住了,一篇好的文章,尤其是考試時能拿到高分的文章,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超越文體的。
所以老師一再強調最好的文體結構是,議論、敘述,再加抒情;其中敘述指的就是說故事的本領了。
因此,同學們現在已經具備寫作的氣與文采兩大法寶,再加上這個引證舉例的說故事法寶,那還愁寫不出好文章、美文章嗎?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
」
「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
」
「眾人之所可知者,眾人之所能治也。
」
「萌於不必憂之地,寓於不可見之初。
」
「慮周行果」。
《左傳》:「三折肱而成良醫。
」
【問題探索】
一、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種事前虛
應故事,準備不周;事中手忙腳亂,左支右絀;事後灰頭土臉,後悔莫及
的狀況。
或許木已成舟,難以挽回,但是這些人生經驗卻是我們寶貴的資
產,除了做為以後待人處事的借鏡,更可以留作我們寫作的材料。
請將你
個人有關此一方面的歷史事件予以彙整記錄,把事情經過情形、結果、影
響等等作成文字檔留存下來,日後寫作時就有豐富的資料可資選用了。
二、請在班上舉辦一場說故事比賽,主題就訂為「千金難買早知道」。
一則訓
練同學口語表達的能力,再則鼓勵同學說出自己曾經的不堪,為自己找到
宣洩的出口,從此擺脫暗黑恐怖的夢魘,迎向光明璀璨的明日。
舉辦前可
以先和班導師及輔導主任洽商舉辦方式、獎品募集,以及邀請評審等等諸
般事宜,務求周延、不傷及任何一位同學。
三、《商君書》〈定法篇〉中說:「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莎士比
亞在《雅典的泰門》書中也說過:「眼光淺近的人往往會把黑白混淆在一
起。
」請以「一次盲目的追求」為題,寫作一篇你親身經歷過的故事,告
訴讀者你的慘痛過往,以及從中所學習到的教訓。
【延伸閱讀】
病梅館記(本書第33篇)清/龔自珍
庖丁解牛(本書第34篇)戰國/莊子
郁離子選:狙公明/劉基
郁離子選:工之喬獻琴明/劉基
種樹郭橐駝傳唐/柳宗元
第46篇燭之武退秦師春秋/左丘明
【篇章解讀】
魯僖公三十年,西元前630年,秦、晉兩國聯合攻打鄭國。
鄭國原就弱小
,如遭兩大國圍攻必敗無疑,於是派出機智過人的燭之武到秦國去遊說,希望秦國能退兵,停止攻打鄭國。
鄭國大夫燭之武受命後潛往秦國,透過他的精闢分析利弊,以及機智的應對,竟然成功說服了秦穆公,不但撤軍回國,而且還留下部分軍隊替鄭國守備邊境,以防止晉國的攻擊。
文中展現出一位優秀的外交家,如何藉由過往歷史恩怨、國際情勢發展,以及各國利害得失,逐一分析利弊,無不合情合理令人折服。
【發現作者】
《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是春秋三傳之一。
東周末年,王室衰微,諸侯蜂起,彼此攻伐,天下大亂。
當時周天子無法掌控各國諸侯,各諸侯國僭越稱王,違背禮制,於是孔子根據魯國歷史作春秋
,對當時各國發生的事件提出褒貶,因內容過於精簡,左丘明乃為之作傳,將事件經過予以補充,因此春秋稱作「經」,而解釋經的就叫「傳」。
《左傳》所述內容,始於魯隱公元年,西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468年,前後計255年。
《左傳》敘事詳盡,文筆生動,因擅於刻劃人物,已具現代小說雛形,是古代歷史散文的代表,極富文學價值,因此也被視為史傳文學的鼻祖。
後世古文作家司馬遷、班固、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蘇、曾鞏直到清代的方苞等人都受其影響,可說是「古文義法」的創始者。
【文本背誦一】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文意會通一】
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當年晉文公流亡在外,途經鄭國時,鄭文公對晉文公不加禮遇,甚至還暗中勾結楚國,對晉國懷有二心,因此秦晉聯合出兵包圍鄭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文本背誦二】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公從之。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
【文意會通二】
鄭大夫佚之狐告訴鄭文公說:「現在國家的情勢很危急了!如果能派燭之
武去遊說秦穆公,秦軍一定會撤退。
」鄭文公聽從他的建議,去請燭之武協助
。
燭之武推辭說:「我在壯年時,能力尚且不如他人,現在年紀大了,實在無能為力了。
」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情況危急了才來找您,這是寡人的過錯。
但是如果鄭國滅亡了,對您也有不利啊。
」燭之武於是就答應了。
他趁著夜色,利用繩子偷偷從城牆上垂吊出城。
【文本背誦三】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①?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②,君亦無所害。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③!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文意會通三】
燭之武見到秦穆公說:「秦、晉大軍圍攻鄭國,鄭國自知一定會滅亡了。
如果滅了鄭國對秦國有益的話,那就請您出兵消滅鄭國吧。
不過請您想一想,晉國的位置是處於秦國和鄭國的中間,今天您滅了鄭國,把鄭國變成您秦國遙遠的邊疆,將來您要到自己的疆域巡視時,勢必要先穿越過中間的晉國土地,我想您應該知道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那麼為什麼您要滅掉鄭國,反而無形之中去增加晉國的土地呢?結果鄰邦晉國的土地變多了,相對的,您秦國的力量反而削弱了。
因此,如果今天您放過鄭國,讓鄭國成為東方的主人,將來秦國使臣要到鄭國來,鄭國就可以供應秦國所需的一切物資,對您秦國也沒有什麼壞處。
況且您過去對晉惠公有過恩惠,在他流亡時幫助過他,晉惠公當年答應將焦、瑕兩個地方送給您以為報答,可是惠公早上才渡河回國,晚上就就築起城牆防禦您了。
這件事,您應該還記憶猶新吧。
再說晉國哪會有滿足的一天呢
?既然開拓了東邊的疆界,勢必又要大肆擴張西邊的領土。
那時除了侵奪您秦國的土地外,他還能到哪裡去找到土地呢?所以他唯一的做法就只有搶奪秦國的土地才最有利于晉國,我想還是請大王您好好考慮考慮吧!」
【文本背誦四】
秦伯說,與鄭人盟。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與,不知。
以亂易整⑤,不武。
吾其還也。
」亦去之。
【文意會通四】
秦穆公聽了很高興,於是改和鄭國結盟,並派杞子、逢孫、揚孫幫助戍守鄭國,自己回秦國去了。
晉大夫子犯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建議晉文公出兵攻擊秦軍。
晉文公說:「不行。
當年若無秦穆公的幫助,我不會有今天的地位。
以
前依靠別人的力量得到成功,如今卻反過來傷害他,這樣做是不符合仁義的;現在攻擊秦國軍隊,會失去兩國的同盟關係,這樣做是不聰明的;用攻伐殘殺替代原有的團結合作,這樣做是不符合兵法的。
我們還是回國吧!」於是晉軍也跟著撤軍離開了鄭國。
【通關註釋】
①亡鄭以陪鄰:陪,同倍,增加。
指秦國滅了鄭國,結果自己的土地沒有增
加,反而增加了晉國的土地;因為晉國和鄭國土地相連,晉國可以就近接
管,秦國遠在西方,無法有效管理,忙了半天等於為晉國作嫁。
②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提供。
③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指晉惠公當年流亡在外時,秦穆公曾經幫助他回國繼
位,晉惠公答應要將焦、瑕兩個城池送給他作為報答,可是晉惠公回國後
就反悔了。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和注釋③所說的是同一件事。
⑤以亂易整:因為秦、晉兩國原本是同盟國,所以說是「整」;如果現在趁秦
國撤軍時去攻打他們,這就是「亂」;把原本「整合」好的同盟關係,變成
互相攻伐的「戰亂」,這完全違背了兵法的作戰原則。
【解構應用】
古人有謂,不為吏,當為使。
可見做為一位成功的外交使節,在古人的眼中也是一項極為光榮,而且令人羨慕的職業。
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國的興起,打破了周天子一王獨尊的形勢,這是歷史發展的結果,無人可以橫加阻攔,也無法阻攔。
當時列國為了富國強兵
,為了攻城掠地,為了增加自己國家的人口與土地,戰爭成了唯一的終南捷徑
。
戰爭需要武器兵源,戰爭需要糧食,戰爭更需要人才,於是一批文、武人才在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下,紛紛跨出國境,打破藩籬,成了各國競相邀請、網羅的對象,能夠呼風喚雨,縱橫捭闔的外交人才也是其中的一種。
燭之武只是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這一類憑外交遊說
位列朝堂,甚至以此獲利的情形極為普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曾經擔任魏、楚
、吳三國丞相的張儀,以及身配六國相印的蘇秦了。
他們以連橫、合縱策略周旋於各國之間,既完成君王交付的使命,也成就了自己的功業,更在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名聲。
今天我們中華民國偏處海島一隅,國際角色曖昧,國內認同互異,外交戰場詭譎難辨,敵我難分,正是有意外交志業人才的最佳表現時機。
雖然政治學理有說,外交是內政的延長,台灣目前動盪的內政似乎不利外交推動。
然而,正因為台灣的處境特殊,條件不足,所以才需要有不世之才挺身而出,為國為民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且看我們英明的政府,2019年派駐美國的口譯哥,以三十一歲年少之齡,無須經過外交人員特考,就直接取得美國代表處政治組長一職,如此需才孔急
,如此大開大闔,為的就是挽救國家岌岌可危的對美外交。
同學們可以認真思考,際此我國外交情勢危殆不安之際,正是有為青年報效國家的大好機會,只要努力向上,心中有台灣,你就會有被不次拔擢,破格晉用的天賜良機!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
「亡鄭以陪鄰。
」
「鄰之厚,君之薄也。
」
「朝濟而夕設版焉。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與,不知。
」
「以亂易整,不武。
」
【問題探索】
一、中華民國處在中國大陸和美國兩大世界強權的夾縫之中,動輒得咎,左支
右絀,成了兩大家族底下的小媳婦,如果你是中華民國的外交部部長,擬
將採取何種策略,讓我們國家可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博得最佳的生存機
會?請提出具體可行的辦法。
說不定會有機會被英明政府相中,破格出任
中華民國史上最年輕的外交部長喔!
二、2019年香港反送中大遊行、大抗爭事件,引起國際媒體的廣泛注意與報導
,如果你是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你會如何運用媒體來協助你處理這個燙手
山芋?相反的,如果你是那些手無寸鐵的學生或民眾,你又會採取什麼策
略來運用這些國際媒體?
三、《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裡說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太過精明的人交不到朋友)。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
也說:「人際關係在社會上是一種資本,若要它長久,就不能不節用。
」
的確,人際往來也是一個小型的外交戰場,你是否也曾經在這個小戰場裡
被攻擊得體無完膚,摔得鼻青眼腫?請以「邂逅與決裂」為題,寫作一篇
檢討過往,策勵來茲的文章,為自己止痛療傷,也為自己找回希望。
【延伸閱讀】
與陳伯之書(本書第29篇)南朝梁/丘遲
為徐敬業討武照檄(本書第41篇)唐/駱賓王
鄭伯肉袒牽羊以逆左傳
公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墨子
第47篇教戰守策北宋/蘇軾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東坡全集》,也是北宋仁宗嘉祐五年,西元1060年,蘇軾進士
及第之後所寫的《策論》二十五篇中的一篇。
北宋時期,政府重文輕武,國力日衰,當時在外有西夏和遼國的威脅,在
內不時有農民抗爭事件發生,國家情勢並不樂觀,年輕的蘇軾利用科考機會,把自己的政策主張一次拋出,既凸顯個人獨到見解,更展現他眷顧天下蒼生的大愛胸懷。
文章裡他剖肝瀝膽,鉅細靡遺提出各項改革建議,不唱高調,不虛應故事
,紮紮實實詳述具體作法,已有朝中大臣風範,以他當時二十出頭的年紀而言
,的確讓人驚艷,讓人折服。
【發現作者】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生於北宋仁宗,卒於徽宗時,西元1036-1101年,年66。
蘇軾天性聰慧,明敏好學,二十歲前即已飽讀經史百家之言;十四歲通過
預試,二十二歲進士及第。
當時主考官正是北宋文壇宗師歐陽修,當他看完蘇軾的卷子「刑賞忠厚之至論」後,驚為天人當下就評為第一,但他誤以為是自己的門生曾鞏的作品,於是為了避嫌遂將他改列為第二。
幸好接下來的考試科目「春秋對義」蘇軾又考了第一,而且在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中,他提出的二十五篇策論更是深得仁宗青睞,於是獲頒翰林學士。
蘇軾一生仕途多舛,因與當朝政見不合,曾數度自請改調地方任職,加上因案被貶等等,滿腔熱血,滿腦子學問,竟然找不到容身之處。
還好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當年官場的失意反而成就了日後的文壇大家,今日東坡的盛名和他當年職位的高低似乎是恰成反比呢!
貶謫改變了蘇軾的命運,也改變了蘇軾的生活,晚年時期的蘇軾除了政治
,他也親近佛法。
尤其是蘇軾降調黃州時,佛印正在廬山住持,二人經常有作品往來唱和。
佛印是一位學問僧,他三歲能背誦《論語》,五歲可背三千首詩
,豐富的文學素養讓他和才高八斗的蘇軾成了莫逆,並且留下許多趣事。
據說蘇軾有天在修行禪定後,突然靈光閃動作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詩成後越看越殊勝,立刻命書童送給對江的佛印。
佛印看過之後,冷笑一聲順手在詩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屁」
字,讓書童帶回給蘇軾。
在家裡滿心歡喜等待佛印讚美的蘇軾,打開詩稿一看
當即氣得七竅生煙,立刻駕船過江去找佛印理論。
到了禪寺,佛印早已出門雲遊去了,只見到大門門板上貼了一副對聯,上面寫的是「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這時蘇軾才體會到,原來自己的修行根基還未到家,和佛印禪師相較
起來還差了十萬八千里呢!
除了文章詩詞,蘇軾還是知名的畫家和書法家。
他的文章風格汪洋恣肆,
有如行雲流水,嘗自評:「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
」又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雖嘻笑怒罵之詞,皆可書而誦之。
」
他的詞,豪邁奔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創始者,和當時的「婉約派」
分庭抗禮。
他的書法與蔡襄、米芾、黃庭堅並稱宋代四大家。
【文本背誦一】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文意會通一】
當今天下百姓最大的憂患,究竟在那裏呢?就在於只知道時局安定,卻不知道國家還有危險,只會享受安逸,卻不能承擔勞役。
這種憂患今天如果看不出來,那麼將來也一定會出現。
現在不想辦法解決,以後必將無法彌補。
【文本背誦二】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
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
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
【文意會通二】
古代賢明的君主知道軍備不能廢除,因此雖然太平盛世仍然不敢忘記戰備
。
利用秋冬農閒時刻,招集人民、透過打獵來練習武藝,訓練他們各種軍事基本動作,使他們的耳朵熟習鐘鼓的聲音,眼睛熟習旌旗的信號,而不會臨陣慌亂,使他們的心思毅力習慣於砍殺戰鬥的情況,而不會感到恐懼不安。
因此即使有盜賊的動亂,人民也不至於因害怕而四處逃竄。
【文本背誦三】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
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
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樂,酣豢於遊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銷耗鈍眊①,痿蹶而不復振。
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
天下分裂,而唐室因以微矣!
【文意會通三】
到了後代,採用迂腐的儒者主張,把去除軍備當成帝王德政。
在天下平定以後,就把武器收藏起來。
幾十年以後鎧甲破損,武器生鏽,而且人民也習慣閒散安樂的生活;一旦有盜賊的警報,就恐懼地互相散布謠言,還沒交戰人就逃光了。
開元天寶年間,難道不是太平盛世嗎?但由於當時人民習慣了安樂的生活,每天都沉浸在遊戲和酒食中;他們堅強的心志和勇氣,無形中被損害、消耗殆盡,於是就萎靡不振了。
因此小小的安祿山趁勢一出,天下百姓,像一群受驚的鳥獸一般,紛紛逃避躲藏,連乞求做一個俘虜都怕沒機會,因此天下分崩離析,唐朝也就衰落了。
【文本背誦四】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
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於多疾。
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勞苦,而未嘗告疾,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
農夫小民,盛夏力作,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衝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
今王公貴人,處於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
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
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是故善養身者
,使之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
【文意會通四】
我曾試著評論這件事:天下的形勢,就像人的身體。
王公貴人保養自己身體的方法,難道不完善嗎?可是他們平時卻常以多病為苦。
至於農夫和百姓,整年辛勤勞苦,卻不曾有病痛,這是什麼緣故呢?風霜雨露、氣候寒暑的變化
,是疾病發生的原因。
農夫和百姓,在炎夏時賣力工作,在寒冬中暴露田野,他們的筋骨和肌膚在風吹日曬下,讓他們可以不懼霜露,不怕風雨,因此寒冷暑熱都無法傷害他們。
現在的王公貴族,住在樓房裡,出門有車坐,刮風穿皮裘,下雨就撐傘。
凡是可以預防災患的器具,無不周全。
對風霜雨露太過畏懼
,對身體的保養又太過周全,只要稍不留意,寒氣暑熱就侵入身體。
因此善於保養的人,要讓自己能享受安逸,也能擔當勞役;平時就要多走路多勞動,讓
自己的四肢習慣寒暑變化,然後才能夠鍛鍊出強健的身體,就算遭受危險也不會損傷。
【文本背誦五】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門。
論戰鬥之事,則縮頸而股慄;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願聽。
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文意會通五】
天下人民也是如此!現在太平的日子過久了,全國百姓,驕傲懶惰而且脆弱,有如婦人和小孩,整天不曾踏出房門,一聽到戰爭,就縮著脖子,兩腿發抖;一聽到盜賊的名字,就掩著耳朵不願意聽。
至於士大夫們也不曾談論過軍事,認為是無事生非、騷擾人民,不敢讓事態蔓延擴大。
這不也是太過懼怕,
,以及保養得太過分了嗎?
【文本背誦六】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二虜者②,歲以百萬計。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於戰。
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於我,則先於彼;不出於西,則出於北。
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文意會通六】
再說天下原本就有意想不到的禍患啊。
愚昧的人看到天下無事,就認為變故不會發生,這是不對的。
目前我們國家每年奉送給西夏、北遼的幣帛,都超過百萬以上。
我國的財力有限,對方卻永不滿足,按照這種形勢看來,雙方終究會發生戰爭。
戰爭是逃不過的,不是先從我方發動,就會從對方發動。
不是發生在西方,就是出現在北方。
惟一無法測知的只是時間的早晚、地點的遠近
而已,但終究是不能避免的。
【文本背誦七】
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於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所不測。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每歲終則聚於郡府,如古都試之法
,有勝負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
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
悚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
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
【文意會通七】
天下如果不能避免用兵,而用兵卻不能從平日慢慢訓練起來,只是讓人民活在安樂無事的環境裏,忽然有一天要他與敵人作戰,甚至犧牲生命,這種危險的情況還真是難以預測呢。
所以說:天下的百姓,只知道享受安定,卻不知道還有危險;只能享受安逸,卻不能承擔勞役,這就是我所說的國之大患啊。
我主張讓讀書人都應崇尚武勇精神,研習用兵的方法。
服務於官府中的一般百姓,教他們學習軍隊的規矩。
擔任捕捉盜賊的人民,教他們擊劍刺槍的技術。
每年年底都聚集在郡府,仿效古代都試制度,考核武藝,分出勝敗,訂定賞罰
,實施一段時間之後,再依照軍法實施賞罰。
可是批評的人一定會認為這是無故勞動人民,而且又用軍法來威脅他們,將會引發人民的不安,可是我卻認為這才是可以安定民心最好的辦法。
天下如果不能免除戰爭,那麼必然有一天我們將會派遣沒有經過訓練的百姓,強迫他們前去作戰。
無緣無故地勞動百姓,雖然會產生一些埋怨,可是和突然發生的戰爭相比,何者招致的埋怨較大呢?
【文本背誦八】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者,惟我而已。
如使平民皆習於兵,彼知有所敵,則固已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
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
【文意會通八】
目前全國駐紮在邊境的士兵,驕縱強橫,而且多有怨尤,他們欺壓百姓,要脅長官,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因為在他們的心裡,認為天下懂得作戰的人
,只有他們自己而已。
如果讓百姓都能熟習軍事,士兵知道老百姓和他們一樣
,都會打仗,這樣就能夠破除官兵的奸謀了,並且折損他們的驕氣。
如此利害權衡之下,道理不是很明顯嗎?
【通關註釋】
①銷耗鈍眊:指民眾堅強的意志和信心被徹底消耗殆盡了。
②西北二虜:指北宋時期的外敵西夏和遼國。
【解構應用】
北宋時期國力的衰微是其來有自的,當年宋朝的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他原本就是後周的軍事將領「殿前都點檢」,後來在陳橋兵變中被黃袍加身,才
成了大宋朝的真命天子。
所以他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把所
有跟隨他多年的軍事將領全都放回家鄉養老去了,因為他絕不希望這些將領像他一樣,手握軍權,將來有一天也可能再演一齣黃袍加身的戲碼呢!
也許正是這種壓抑軍人的政策使然,讓我們看到北宋王朝另一番耐人尋味的風景,就是文人領兵的怪現象,更讓人訝異的是,這些文人帶兵竟然還帶得有模有樣,完全不輸給軍旅出身的武將呢。
例如我們之前讀過的范仲淹和韓琦
,他們在對西夏和遼國的戰役中往往表現不俗,甚至還被敵人取了親暱的外號
,表示對他們的尊敬與敬畏呢。
今日我們讀到宋朝的澶淵之盟、宋夏和議、宋金和議,看到大批大批銀子和絹匹往國外送的場景,就和看到清朝末年各國軍隊攻擊北京,大清政府割地賠款的場景一樣,除了痛心疾首大概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詞語來形容了。
歷史總是如此殘酷無情,你既逃不過它的檢驗與批判,你也跳不開它的蹂躪與糾纏。
所謂弱國無外交,回頭看看我們今日的處境,邦交國說翻臉就翻臉
,說斷交就斷交,竟然還有人前手剛收下我們納稅人的幾億辛苦錢,後手就拿著金筆和我們的對手簽下建交公報。
媒體說我們這叫做「盤子外交」,問題是這個盤子也太大、太深、太廣了吧!
又有人說:外交是內政的延長。
那麼今天我們國家的外交如此荒唐,如此異類,如此地讓世人跌破眼鏡,是不是代表我們的內政也出了問題,而且還是天大的問題。
古人說殷憂啟聖,多難興邦。
老天鵝啊!我們的殷憂已經達到了極致,啊我們的聖人到底出生了沒啊?我們的多難也已經達到了頂峰,可是我們的邦要如何才能再興啊?唉!做人真難!做台灣人也難!而要做一個中華民國的台灣人更難!誰能告訴我,我是誰?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
「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
。
」
「剛心勇氣,銷耗鈍眊。
」
「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
」
「處於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
」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
」
「破其奸謀,折其驕氣。
」
【問題探索】
一、你是否曾經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疑惑呢?請就你目前所處的環境,所知
悉的相關資訊,以及所認知的情感,放下政治人物加諸於你的意識形態,
純粹從你自己的角度考量,你會認為你最想扮演什麼角色?答案請留在心
底。
二、已經讀過那麼多篇古文了,你是否有了另外一番的見解?你認為你可以如
何改變我們國家的處境?請把它們一一記錄下來。
三、《左傳》〈襄公十年〉中說道:「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雨果在《雨果
傳》中也說:「人民,你和無邊無際的大海一樣,既可溫和平靜,也能掀
起滔天駭浪。
」身為一位國民,一位公民,你認為你的國家為你所做的一
切都符合你的需要嗎?請仔細思量,然後以「請政府幫我〇〇〇〇〇〇」
為題,找出一件你最希望政府幫你完成的事填入空格,並將這件事目前為
何不能滿足你的期待?你認為應該如何改進?等等問題敘寫清楚,然後把
它寄送到各大報紙的民意論壇投稿,試試自己的見解是否獨到?能否引起
共鳴?
【延伸閱讀】
上李鴻章書(本書第20篇)清末民初/孫文
出師表(本書第28篇)三國蜀/諸葛亮
諫太宗十思疏(本書第39篇)唐/魏徵
諫逐客書(本書第49篇)戰國/李斯
第48篇原君明/黃宗羲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明夷待訪錄》。
原,是指探討、考察之意,所以原君,就是探討、考察「為君之道」的意思。
黃宗羲生於明末清初之際,適逢國家改朝換代的變動時局,就一個傳統知識份子而言,他不能事二主,更何況清朝政府還是一個外來的異族,因此,他更不能擔任新政府的任何一官半職。
也許正是這個特殊的時代,這個特殊的角色,讓他可以跳脫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家天下思想,重新找出孟子當年「民為貴,君為輕」的先進主張,對君王這個角色做出深入的探討和查察。
在中國歷史上,從孟子以後就很少再聽到這種質疑和主張了。
畢竟在儒家講究君臣之分的長期渲染下,民主、自由的觀念幾成絕響,黃宗羲在〈原君〉
一文中雖然只是質疑,並沒有提出進一步強力的主張,但是卻已經為兩千多年來堅固一如銅牆鐵壁的帝王統治,打開了一個缺口。
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黃宗羲的這篇〈原君〉就像是蟻穴中的蟻后一般,為中國生出許許多多潰散長堤的小螞蟻。
【發現作者】
黃宗羲,字太沖,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
生於明神宗時,卒於清康熙時,西元1610-1695年,年86。
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曾擔任明神宗的監察御史,和左光斗同為東林黨要員
,二人常常在自己家中討論對付宦官對策,年幼的黃宗羲都會陪伴在旁,因此從小培養出忠貞愛國的情操。
黃尊素後來被宦官迫害而死,黃宗羲聯合其他被害官員的子弟,上書崇禎皇帝,終於剷除閹黨,恢復朝廷秩序。
崇禎年間,黃宗羲加入「復社」,除了討論文章寫作之外,更著力於評議
朝政,抨擊時弊,對當時社會影響極大。
明朝滅亡後,他糾結浙東志士,圖謀恢復,事敗之後獨自返鄉,潛心著述
。
康熙時,徵召他為博學鴻儒,纂修明史,他都拒不受任。
黃宗羲專長於史學、文學和理學,和顧炎武、王夫之三人並稱為清初三大家。
此外,他的民本觀念還成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啟蒙者。
【文本背誦一】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
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
夫以千萬倍之勤勞
,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①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豈古之人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文意會通一】
自有人類以來,人們都是自私自利的,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卻沒人去興辦它,有公害也沒有人去清除它。
後來有一種人出現了,他不以自己的利益當作利益,而是要讓天下人都蒙受其利;也不把自己的禍害當作禍害,而是要讓天下人都免受其害。
這個人付出的辛勞,必定是天下人的千萬倍。
這種付出千萬倍的辛勞,自己卻得不到任何利益的事,必定不是天下人會心甘情願的。
所以
,古代對君王這個職位,經仔細考量後堅決不做的,有許由、務光。
做了君王之後又讓位離開的,有堯和舜。
一開始不願意做,做了之後卻辭不掉的,有大禹。
這難道是古人和今人的想法不同嗎?怎麼會有人不想當君王呢?其實,喜好安逸厭惡勞動,始終是人之常情啊。
【文本背誦二】
後之為人君者不然。
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
,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
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
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文意會通二】
但後世的君王就不一樣了。
他認為掌握天下利害的大權都在自己手裡,把天下的利益全部歸於自己,將天下的禍害全部歸於他人,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他讓天下人不敢自私自利,卻把自己最大的私利,當作天下最大的公益。
剛開始時,還覺得有點慚愧,日子一久也就心安理得了,因此把天下看作自己莫大的產業,永久留傳子孫,代代享受無窮。
在漢高祖對他父親所說:「我所創的
家業,和哥哥劉仲相比,誰比較多呢?」的話語中,這種追逐私利的想法,不知不覺中已經表露無遺了。
【文本背誦三】
此無他,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
」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
」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鳴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
【文意會通三】
這沒有別的原因,古代以天下百姓為主,以君王為客,所有君王畢生努力經營的都是為了天下百姓。
現在卻以君王為主,以天下百姓為客,搞得整個天下沒有一處安寧的原因,都是為了君王。
當他打天下時,殘殺天下生靈,使天下人妻離子散,只是為了博取自己一個人的產業,而且還不曾有過一點悲傷自責的想法!還說:「我本來就是在為子孫創立家業啊。
」等到取得天下後,壓
榨、剝削天下人的財物,使天下人妻離子散,只為了供他一個人淫樂,他還視為理所當然,說什麼:「這是我的家業產生出來的利息啊。
」可見天下的大害
,就是君王啊。
如果天下沒有君王,人們又會自私自利搞得天下不寧了。
唉,難道當初設立君王的用意,就是只讓君王一個人自私自利這樣子嗎!
【文本背誦四】
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②,乃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
豈天地之大,於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聖人也;孟子之言,聖人之言也。
後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於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
【文意會通四】
古代,天下的人愛戴他們的君王,把他比喻成父親,比喻成天,實在不算過分。
如今,天下的人憎恨他們的君王,把他看成是強盜仇人,稱他為獨夫,實在也沒有錯。
可是,那些見識淺薄的迂儒,卻認為君臣之間的倫理存在天地之間,絕不可違逆,甚至連夏桀、商紂那樣的暴君,他們都認為成湯、周武王也不應該去討伐他們;甚至還隨意散播「伯夷、叔齊反對武王伐紂是對的」這種無稽之談。
如果他們的說法是對的,那麼那些被夏桀、商紂殺害的億兆百姓的屍體不就和腐爛的老鼠沒有兩樣了嗎?難道在如此廣大的天地之間,在如此眾多的億萬百姓之中,我們只能偏愛君王一人,和他家一姓嗎?因此,討伐商紂的周武王是聖人;此外,孟子曾經說過民為貴,君為輕的話,這也是聖人之言啊。
然而後世的君王,卻妄想以君王如父、如天這種空洞的說法,來禁止別人覬覦、謀取他的君王大位,所以他們都不喜歡孟子提倡的民貴、君輕這種說法,於是把孔廟中的孟子牌位給廢除了,這難道不是那些見識短淺的迂儒所造成的惡果嗎!
【文本背誦五】
雖然,使後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產業,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
既以產業視之,人之欲得產業,誰不如我?攝緘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
遠者數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潰在其子孫矣。
昔人願世世無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痛哉斯言!
回思創業時,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廢然摧沮者乎?
【文意會通五】
雖然是這麼說,假如後世君王果真能夠保住天下這個產業,傳之無窮,那就難怪迂儒們會偏愛君王一人、一姓了。
既然是把天下看成個人的產業,那麼天下人想得到這份產業的野心,每個人都跟我一樣強烈啊!就算君王把這份產業用繩索綑緊,用鎖頭鎖緊,但只憑一個人的智謀,也擋不住天下那麼多想得到這份產業的人。
所以傳得久遠的也不過幾代,傳得短的只有自己一人占有君位而已,他的皇族子孫很快就要遭到殘害殺戮了。
過去曾有君王講過,希望以後世世代代不要生在帝王家,明朝崇禎皇帝在準備殺掉自己親生的公主時,也說:「妳為什麼要生在我們帝王家啊!」這話講得多麼沉痛啊!回顧創業之時
,那種想要佔有天下的雄心壯志,兩相對照能不失望悲傷而且難過嗎?
【文本背誦六】
是故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許由、務光,非絕塵也。
不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市井之間,人人可欲,許由、務光,所以曠後世而不聞也。
然君之職分難明,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
【文意會通六】
所以說,能夠懂得君王的職責,那就像唐堯、虞舜之世,人人都能謙讓君王之位,許由和務光的事蹟也不會是絕無僅有的。
不懂得君主的職責,那麼就連一般的小老百姓人人都想成為君王,因此後世就再也聽不到許由、務光這一類的事迹了。
雖然一般人都不明白君王的職分與責任,但是,不要以一時短暫的淫樂換來無窮的悲哀,這個道理就連最愚笨的人也會明白的啊。
【通關註釋】
①許由、務光:相傳帝堯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跑到箕山隱居。
商
湯放逐夏桀後,請務光擔任君王,結果務光不接受,去投河自盡。
②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傳說周武王伐紂時,伯夷、叔齊兄弟二人叩馬
諫言,提出臣不能伐君的說法。
黃宗羲認為迂儒們不應該妄傳這種沒有事
實根據的無稽之談,否則會混淆人心。
【解構應用】
黃宗羲的〈原君〉一文採用對比的手法,分別從三個面向去探討君王的這
個特殊身分和角色,讓我們在清晰明確的對比中,快速找到作者的立論主軸,
並且在閱讀後留下深刻、有感的印象。
首先,在君王的態度上。
古代是君王要為天下百姓謀利除弊,如今卻是全天下百姓為一人、一姓的君王謀取全天下的大利。
古代是君王要為天下百姓付出千萬倍的勤勞,自己卻不享其利;如今的君王卻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並且傳之子孫,受享無窮。
其次,在君民的主客關係上。
古代是以天下百姓為主,以君王為客;如今
卻是以君王為主,以天下百姓為客。
最後,在人民對君王的看法上。
古代的人民看待自己的君王是愛戴其君,
把君王比之如父,擬之如天;如今的民眾看待君王則是,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
這篇文章敢於把「獨夫」、「寇讎」這類用詞拿來形容當權者,這在中國文壇上已是創舉,已是突破。
雖然他仍然無法完全跳脫傳統知識分子的束縛,例如他在整篇文章中並沒有提到要消滅不合理的帝王專制制度,而只是期待所謂明君、聖君的出現這種被動、消極的思維;但是光是這個被動、消極的思維,
在中國政治發展史上,已經讓我們等待了整整兩千多年之久。
民初思想家梁啟超曾經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稱頌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實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興奮劑,我自己的政治活動,可以說是受這部書的影響最深。
」因此,黃宗羲對中國近代民主思潮的刺激與貢獻,是功不可沒,並且值得大書特書的。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
「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
其害。
」
「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
」
「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
」
「乃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
」
「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
【問題探索】
一、請針對民主思想這個主題,從中國歷代學者的文章中找出一些相關的蛛絲
馬跡,請將他們的說法記錄下來,然後分析、探討何人的主張最為先進?
何人的主張最為成熟?
二、請就黃宗羲的〈原君〉一文所述內容,探討他所提出的民主思想和今日我
們國家所推行的民主制度,其間有何差異?如果他的民主思想內容被當時
的清廷政府所接受,並且據以施行,中國的命運將會有何不同?
三、美國國父華盛頓在《演說》一書中說道:「在民主政體之中,每一個人都
是主人。
」法國小說家雨果在《悲慘世界》一書中也說:「民主的偉大就
在於,它對人類的一切,什麼也不否認、不誣衊。
」請就這兩句話的內容
仔細思考它的意涵,並且提出你的觀點是贊同?還是反對?或是部分贊同
,部分反對?請說明理由。
【延伸閱讀】
縱囚論(本書第38篇)北宋/歐陽修
諫太宗十思疏(本書第39篇)唐/魏徵
過秦論(本書第42篇)西漢/賈誼
諫逐客書(本書第49篇)戰國/李斯
第49篇諫逐客書戰國/李斯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史記》〈李斯列傳〉。
秦王政十年,西元前237年,韓國陰謀派遣一位說客到秦國,建議秦王修建三百里長大型水渠,作為田地灌溉之用,以保障糧食收成。
結果被秦國發現
,原來韓國的目的是要讓秦王大肆招募工人,耗費國家財力與人力,藉以削弱秦國國力。
事證爆發後,秦國的宗室趁機建言,要求秦王驅逐國內所有外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於是親自向始皇上書建議不該逐客,反而應該留客,最後秦始皇終於聽從他的建議,取消了逐客之令。
【發現作者】
李斯,戰國,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出生年不可考,卒於秦二世時,西元前?-前208年。
李斯早年和韓非一起投入荀子門下,學習帝王之術。
學成後,認為六國疲弱難成大事,於是出奔秦國,受到始皇重用,擔任廷尉之職,負責司法;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拜為丞相。
後來韓非代表韓國出使秦國,秦始皇對他頗為賞識
,李斯擔心自己的權位被韓非取代,於是陷害他說韓非心中只有韓國,日後終將成為秦國大患,勸秦始皇將他囚禁,私下再派人送毒藥讓韓非自殺而亡。
李斯是個善於擘劃的政治奇才,秦始皇時期的重大政策變革,如廢封建,置郡縣;定律令,嚴法紀,以及焚毀詩、書等,都是來自李斯的建議。
李斯文筆瑰麗,善用排比,氣勢奔放流暢,被後世稱為中國駢文初祖,漢賦先聲。
此外,他又專研文字、書法,是小篆的發明人。
【文本背誦一】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
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
,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文意會通一】
臣聽說宗室大臣們建議驅逐客卿,臣個人認為這是不對的。
從前穆公延攬才俊,西方從西戎國聘請由余,東方從宛國贖回百里奚,又派人到宋國迎接蹇叔,從晉國招覽丕豹、公孫支。
這五個人,原本都不是秦國人,可是穆公重用他們,併吞了二十多個國家,秦國於是稱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變法,轉移風氣改變習俗,人民因此富有,國家強盛,老百姓樂於為國效力,諸侯也都親附順從,先後俘擄楚、魏兩國的軍隊,占領了上千里的土地,一直到現在都安定強大。
惠王用張儀的計謀,攻下三川地區,西邊併吞了巴郡和蜀郡,北邊佔領上郡,南邊攻取漢中,兼併許多蠻夷部落,控制楚國鄢、郢一帶,東邊佔據成皋險要的地區,割取肥沃的土地,於是打破六國的合縱盟約,使諸侯爭先恐後向西侍奉秦國,這些功業一直延續到今日。
昭王得到范雎,於是罷去穰侯,驅逐華陽君到關外,鞏固王室的權柄,杜絕私人的勢力,而後再逐漸併吞諸侯的土地,讓秦國完成稱霸的基礎。
以上這四位君王—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都曾憑藉客卿的功勞而成就大業。
從這些歷史事實看來,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假使這四位君主,拒絕客卿而不接納他們,疏遠賢才而不重用,那麼國家就不會富足,也不會得到任何利益,那麼秦國就不會有今日的強盛壯大了。
【文本背誦二】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①,樹靈鼉之鼓②。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文意會通二】
現在陛下獲得昆山所產的美玉,有隋侯珠、和氏璧,懸掛夜明珠,佩帶太阿劍,騎著纖離馬,豎立翠鳳旗,架設靈鼉鼓。
這幾種寶物,沒有一種是秦國出產的,可是陛下喜歡它,是什麼原因?如果一定要秦國生產的才可以,那麼夜裡發光的寶玉,就不應該陳設在朝廷中;犀牛角、象牙所製成的器皿,就不應該拿來把玩欣賞;鄭、衛等外國的美女,就不應該充列在後宮;而北狄所產的駃騠等駿馬,也不該養在宮外的馬棚裡;同時江南所出產的黃金、白錫不該使用;西蜀出產的丹砂靛青也不該拿來彩繪裝飾。
所有用來裝飾後宮的珠寶,充作姬妾的美女,以及娛樂心情,好看好聽的事物,一定要出產自秦國才可以
,那麼綴著宛珠的髮簪,鑲著珠璣的耳環,東阿特製的白絹衣,織錦刺繡的裝飾,都不會進獻到君王的面前;而追逐時尚,打扮得高雅別致,容貌嬌豔,體態美好的趙國美女,也不可能隨侍在陛下左右了。
再說到擊陶甕、敲瓦盆、彈竹箏、拍大腿,嗚嗚地歌唱,這種俚俗讓耳朵舒適的,才是秦國的音樂。
那些鄭、衛、桑間的歌謠,舜的韶虞、周朝武象,也都是別國的音樂。
現在大王您捨棄敲打陶甕瓦盆而喜歡鄭、衛的音樂,放棄彈奏竹箏而採用悅耳的韶虞,這樣做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當下的快樂,而且它們也適合觀賞罷了。
現在任用人才,卻不是這樣,不問才能優劣,不論品德好壞,不是秦國人就罷黜,凡是客卿就趨逐。
這樣看來,原來大王所看重的只是美色、音樂、珍珠、寶玉,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了。
您這不是用來統一天下,掌控諸侯的好辦法啊!
【文本背誦三】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文意會通三】
我聽說土地廣大的糧食就多,國家強大的人口就眾,軍隊強盛的士兵就勇敢。
所以泰山不捨棄任何土壤,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捨棄任何小溪小河
,才能成就它的深廣;想要稱王天下的人,不拒絕眾民,才能顯揚他的盛德。
所以地域不分東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國外國,國家時時富足而美好,鬼神也降臨福澤,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天下無敵的原因!現在您竟然拋棄人民來幫助敵國,驅逐賓客讓他們協助其他諸侯建立功業,使天下的賢才,不敢向西侍奉秦國,停住腳步,從此不敢踏入秦國,這樣就是所謂提供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盜賊啊!
【文本背誦四】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文意會通四】
物品雖然不是在秦國出產的,但是值得珍惜的很多;人才雖然不是在秦國出生的,可是願意效忠秦國的也不少。
現在趨逐客卿去幫助敵國,耗損人民而讓仇敵獲益,使自己內部空虛,在外又與諸侯結怨,這樣還想讓國家平安不會招來危險,這是絕不可能的!
【通關註釋】
①纖離之馬,翠鳳之旗:古代良馬。
以翠鳥羽毛編織的鳳形圖案旗幟。
②靈鼉之鼓:鱷魚皮做的鼓。
古代視鱷魚為神獸。
【解構應用】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
聰慧的年代,也是無知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充斥絕望的冬天。
」
回顧西元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場景,狄更斯把當時英、法兩國上層社會中的貴族奢華生活,以及他們對待平民百姓的殘暴不仁,透過纖細的筆尖,
和著血淚展現在歷史的扉頁上。
再回頭看看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中國,當時統一的周王朝早已分崩離析,只剩下一個空殼子架在巍峨宏偉的宮殿中;各個諸侯國反而有如一頭頭出柙的猛獅,正準備四出獵食,飽餐一頓。
這應該也是一個黑暗、絕望的年代。
但是,
同時我們卻看到很多像李斯、韓非、蘇秦、張儀這些遊士,他們身處動盪變遷的年代,依然勤奮精進,勇往直前,不但為自己掙得一片天空,更為那個狂飆而偉大的時代,留下了一抹明艷亮麗的色彩。
法國大革命中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這是一場平民對抗貴族的戰爭,最後平民得到了勝利。
中國周王朝是被自己的貴族子弟拆毀了九鼎,
可是這些貴族子弟倚賴的也是來自民間的士子。
這場東方與西方的邂逅,時間上前後將近兩千年,地理上飛航距離大約五千公里,沒有任何通訊,沒有任何媒介,卻意外的有了交集。
歷史好像偶然會有偶然呢!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
「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
」
「擊甕叩缶,彈箏搏髀。
」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
」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
「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
」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
庶,故能明其德。
」
「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
」
「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
「藉寇兵而齎盜糧。
」
【問題探索】
一、請比較李斯的〈諫逐客書〉和賈誼的〈過秦論〉兩篇文章。
試著從他們二
人所提的觀點中,探討秦始皇成功和失敗的地方在哪裡?
二、台灣近十年來人才流失極為嚴重,企業界紛紛要求政府開放外國高階人才
進口,但是又有立法委員認為,這種作法將會影響台灣本土人才的生存。
請問你贊成台灣全面開放外國人才輸入嗎?請說明原因。
三、《老子》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叔本華在《心理觀察》一書中
也說:「為什麼世上雖有鏡子,人們卻不知道自己的樣子。
」請根據上述
兩句話的內容,以「我有一面鏡子」為題,寫作一篇文章,說明這面鏡子
從何而來?它又如何映照出真正的你?
【延伸閱讀】
上李鴻章書(本書第20篇)清末民國/孫文
縱囚論(本書第38篇)北宋/歐陽修
諫太宗十思疏(本書第39篇)唐/魏徵
過秦論(本書第42篇)西漢/賈誼
教戰守策(本書第47篇)北宋/蘇軾
第50篇勸學(節選)戰國/荀子
【篇章解讀】
本篇選自《荀子》。
勸學,就是勸勉學子努力向學之意。
荀子在人性的觀照上,一向主張性惡說。
他認為人性本惡,所以必須透過後天的學習,去修正惡質卑劣的本性,這樣才能化惡為善,讓人性得到必要的提升,才能創造美善的世界。
在〈勸學〉一文中,荀子對學習的目標、方法、態度、順序,以及內容等等,都有明確的論述;尤其是他特有的譬喻舉證,以及排比、映襯筆法,讓文章呈現出文字流暢,音韻鏗鏘,語意清晰,一氣呵成的氣勢,更是值得同學們體會、學習。
【發現作者】
荀子,名況,戰國趙國人。
生卒年不詳,大約是在戰國末期,晚於莊子和孟子。
荀子曾講學於齊國稷下,今山東臨淄,以學識淵博,德高望重,三度被推為祭酒,負責宗廟祭祀。
後來被楚國春申君聘為蘭陵令,今山東蒼山,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於是轉而講學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荀子出身儒家,承續孔子的禮樂之學,但是卻主張性惡學說,除了隆禮之外,他也重視法治,強調禮制與法治均衡發展,才能安邦治國,這和儒家傳統
溫、良、恭、儉、讓的精神並不完全相同,但是,也給儒家帶來一條肆應社會
發展的務實道路。
【文本背誦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①,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文意會通一】
君子說:不可停止學習。
靛青色,是從藍草中提煉而來,卻比藍草更青;冰,由水凝結而成,卻比水更冷。
一根符合墨線標準的平直木材,用水泡過,用火薰過,再把它彎曲成車輪,它彎曲的幅度就合乎圓的標準,即使再把它晒乾,也不會恢復挺直,這就是「輮」的作用使它變成這樣的!所以木材接受墨線的矯正就會變直,刀劍用磨刀石磨過就會變得銳利;君子廣泛學習,每天再三省察自己,自然心智清明而且行為不會出錯。
所以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下深谷,不知道地有多厚;沒聽過聖王的言論,就不知道學問有多麼廣博!南方的邗、越和東夷、北貉這些少數民族的嬰孩,他們生下來哭聲相同,長大後生活習俗卻不相同,這是因為所受的教育不同,才使他們改變的!
【文本背誦二】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文意會通二】
我曾經整天思考,卻不如短暫的學習有益!我曾踮起腳跟望遠看,卻不如登上高樓看得更加廣遠!站在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變長,可是很遠的人都看得見;順著風勢喊叫,聲音並沒有更加宏亮,可是很遠的人都聽得清楚。
乘車騎馬的人,本身並不是跑步健將,卻能到達千里之遠的地方;坐船的人,本身並不是游泳好手,卻能橫渡長江大河。
君子天性和他人並沒有不同,可是成就卻勝過常人許多,那只是因為他善於利用外物、善於運用他的後天所學罷了。
【文本背誦三】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
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
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②,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文意會通三】
南方有一種鳥,叫做「蒙鳩」,它用羽毛築巢,用茅草編紮,繫在蘆葦花
穗上。
大風一吹蘆葦折斷,鳥蛋摔破了小鳥也死了。
其實蒙鳩的巢並非不堅固
,而是因為所繫的蘆葦花穗太柔弱了。
西方有種植物,叫做「射干」,莖長四寸,長在高山上,面臨百丈深淵。
射干的莖並沒有加長,卻能安然生長,那是因為它所處的高山土壤堅實啊。
柔軟的蓬草生長在筆直的麻桿之中,不用扶它
,它自然長得筆直;白沙放在黑泥巴裡,它會跟著變黑。
蘭槐的根叫做芷,它的本質芳香沁人,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中,別說做官的人不肯接近它,就連平民百姓也不願佩帶它。
它的本質不是不美,是因為臭水的浸泡讓它發臭的。
所以君子居家一定要選擇民風純樸的鄉里,交友一定要親近賢能之士,為的就是要避免邪惡的誘惑,並且激勵自己接近「至中至正」的大道啊!
【文本背誦四】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文意會通四】
萬物的生成,一定有它的本源;榮辱的到來,一定和人的德行相關。
肉腐爛了就會長蛆,魚乾枯了就會生出蠹蟲。
一個人懶惰驕傲,忘記修身,災禍就會發生。
萬事萬物太過剛強,就會折斷;太過軟弱,就會受到束縛。
行為乖張齷齪,就會招來嫌惡。
堆放柴草,平整如一,而火總是往乾燥的地方燃燒;整理地面,平坦如一,而水總是流向低溼的地方。
同類的草木聚集而生,同類的禽鳥野獸群集而居,萬物都是同類共生的!所以掛起箭靶,就會有非箭射過來
;林木長得茂盛,就會有斧頭跟過來砍伐;大樹枝葉成蔭,鳥群就會飛過來棲息;醋變酸腐敗了,蚊蟲就會繁衍孳生。
所以人們說話不慎,可能會招來災禍
;行為不當,可能會招來恥辱。
所以君子平日一定要注意立身行事啊!
【文本背誦五】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故君子結於一也。
【文意會通五】
土石積累成高山,就會引來風雨;流水積累成深淵,就會引來蛟龍;善行積累成美德,心靈就會變得澄明清淨,這樣聖人的修養也就具備了。
所以不靠步步積累,就無法走到千里之遠;不靠小溪積累,就無法成為江海。
千里馬一跳,無法超過十步;劣馬慢慢走十天,也能走到千里之遠,劣馬的成功是因為牠的腳步從沒停過。
雕刻時如果半途而廢,就算朽木也無法折斷:如果不停的雕刻,就是金石也可以雕鏤成型。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沒有堅強的筋骨,卻能向上鑽食土壤,向下汲飲泉水,這是因為牠用心專一的緣故啊!螃蟹有八隻腳,兩隻螯,但是除了蛇和鱔的洞穴,牠找不到棲身之處,這是因為牠心思浮躁的緣故!沒有專一的心志,就不會有清明通達的智慧;沒有專一的行事,就不會有彪炳顯赫的功業。
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人,永遠到不了目的地;同時事奉兩為君王的臣子,不會被世人接受。
眼睛不能同時看兩種景物,而且都看得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且都聽得清楚。
螣蛇沒有腳卻能飛行,鼯鼠空有五種技能卻難以生存。
詩經上說:「桑樹上的布穀鳥,很專一、平均的餵
養七隻小鳥。
善人君子的儀態舉止,也應該像布穀鳥一樣始終如一,儀態舉止能夠始終如一,他的心志就會像繩結一樣堅實穩固。
」所以君子為學的態度,
也要專心一意,始終如一,這樣日後的成就才會像繩結一樣堅實穩固啊!
【文本背誦六】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文意會通六】
從前瓠巴彈瑟時,水中的魚都浮出來聆聽;伯牙彈琴時,正在吃草的馬也都抬起頭來傾聽。
所以聲音無論多小,沒有聽不到的;行為無論多隱密,也沒有不顯現於外的。
山中藏有玉石,地上的草木都會顯得蒼翠潤澤;水淵裡生出珍珠,河岸就不會呈現乾枯;行善的作為只怕不能夠持久,否則哪有不被人知道的道理呢?
【文本背誦七】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文意會通七】
做學問要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我認為:為學的方法要從研讀經書開始,到研讀禮制法典結束;為學的目標要從做士人開始,到成為聖人為止。
為學只要心志專一,努力不懈,就可以一門深入,有所收穫,而且還要終身學習
,直到死才可停止。
所以學習的方法有結束的時候,可是求學的目標,卻是片刻都不可放棄的!能用這種態度學習,才算是人;不能用這種態度學習,那就要淪為禽獸了。
【文本背誦八】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文意會通八】
君子為學,聽進耳裡,記在心裡,內化身上,表現在行為舉止上。
就算是極細微的言語和動作,都可以作為他人的榜樣。
而小人之學卻是從耳裡進,嘴巴出,口耳之間只有四寸的距離,哪裡能夠美化昂昂七尺的身軀呢?
【通關註釋】
①干、越、夷、貉之子:泛指邊地蠻夷的小孩。
②其漸之滫:其,如果。
漸,浸泡。
滫,臭水。
【解構應用】
有關學習的文章,我們已經讀過不少,光是本書收錄的五十篇經典古文中
,就有四時讀書樂、為學一首示子侄、師說、進學解、大學之道、禮記學記和勸學等總計七篇之多。
目的就是要讓同學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不光只是注重文字、文學之美,更要在思想、道德和修身、處事上都能有均衡的發展,養成一個內外兼修,身心健全的現代青年。
其實,要嚴格而論的話,這部書中所收集的五十篇文章,有哪一篇不是和學習有關呢?就拿第一篇〈座右銘〉而言,短短一百個字的文章,每一句話都是在教我們學習如何謙恭自持,如何謹身自守。
因此,就像〈庖丁解牛〉中所說的,知識巧藝只是「技」的層次,若想能夠展現「道」得境界的話,那就必須要有內在精神的配合,否則你只能一職停留在「匠」的角色,永遠無法晉身
為「師」字輩人物。
因此,本書在編撰發想之初,就是將目標鎖定在,為中華民國培養出一批
有識見、有智慧;有道德、有涵養的現代青年為己任。
我們要打破過去之乎也者的框架,我們要跳脫傳統等因奉此的窠臼,我們要創造現代獨立思考,明辨是非;關照萬物,心有大愛;器宇恢弘,襟懷萬里,可以挑戰風雲,靈活應變
世局的鋼鐵戰士。
經過五年、五十個篇章的學習之後,文字已經成了配角,當初孜孜矻矻於咬文嚼字的懵懂少年,不再一字一句的去苦思字詞的解讀,而是可以深入探究文章的意涵,挖掘作者內心深處隱而不宣的秘密,甚至可以直接和作者對話。
於是,林覺民的摯愛、燭之武的機智、諸葛亮的忠貞、孫中山的遠見、蘇東坡的曠達、孫武的謀略、魏徵的諫言,曹丕的經國大業等等,都讓我們可以輕鬆與古人同框,盡享相濡以沫的傳承。
看似沉默無聲的文字,卻為我們引出一條喧騰嘹亮的大道。
千萬別小看了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資產,那些隻字片語往往一轉身就變成了吉光片羽,那些斷簡殘篇很可能就是千年密藏的寶藏,當他人把它當成垃圾棄如敝屣時,卻有聰明的你把它揣入懷中視如珍寶。
他人無法體會吸收
,只有歷經五年暗夜苦讀的你,才能汲引書中汩汩而出的智慧,當你叱吒職場
,蜚聲國際舞台時,別忘了,適時拉他們一把!
文中重要的名句有:
「學不可以已。
」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
,不知學問之大也。
」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也。
」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②,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
「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
」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
聚焉。
」
「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聖心備焉。
」
「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
「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
「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
,一可以為法則。
」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
軀哉!」
【問題探索】
一、從來沒看過那麼多名言佳句的文章吧!的確,老師也很少看到,幾乎每一
句都可以隨時拿來運用。
不管你是否整篇文章都已經背熟了,不管你是否
把每一句名言佳句都給背熟了。
記住,要懂得靈活運用才是王道。
就從今
天開始,建立一套你自己專屬的名言佳句資料庫,然後隨時利用車上、廁
上、枕上的「三上」時間,把它們複習、背誦到滾瓜爛熟,倒背如流,這
樣你就可以算是學成了!
二、羅曼羅蘭在《回憶錄》中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靈魂的自由最為珍
貴。
」托爾斯泰在《一個地主的早晨》中也說:「人的靈魂深處都藏著一
朵可以使他成為英雄的崇高火花。
」在精心研讀過五十篇歷代名家作品之
後,你已經親炙過四十三位偉大的文壇靈魂。
在與他們的五年相處和對話
過程中,你對這些不朽的靈魂和思想有了什麼樣的見解?他們之間可有哪
些共通點,能夠讓他們異於常人,成就偉大志業?請將這些特質一一臚列
出來,作為你學習、仿效的標竿。
三、辛苦了!同學!其實應該把荀子的〈勸學〉放在第十一篇的。
因為這篇文
章實在太美、又太好了!早些背熟,早些習得正確的讀書方法和態度,這
樣就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了。
苦學五年,今天先給自己一個鼓勵,放一個
禮拜大假,犒賞一番。
想看場電影、打它一天電動、找男女朋友一起慶祝
、跟爸媽要個大禮,或是睡覺睡到自然醒……..,隨便你!自己挑!
【延伸閱讀】
四時讀書樂(本書第3篇)元/翁森
師說(本書第17篇)唐/韓愈
進學解(本書第36篇)唐/韓愈
大學之道(本書第40篇)戰國/禮記
禮記學記(本書第43篇)戰國/禮記
奠定一生所需的中文基礎(第三部)
文言文靚講堂
《21世紀新編古文誦止》之機心深讀與名人加持
講堂宗旨
以古為師
悠遊古文秘境汲取前賢智慧
濡沫古人襟懷陶養今人器識
文言正解
以文為宗
打破制式教學創新國文意境
挖掘經典古文探究蘊涵密藏
台灣小草主編
學生文言文自學讀本(第三部)
文言文靚講堂
《21世紀新編古文誦止》之機心深讀與名人加持
編撰者台灣小草
【總目錄】
【序言】
站在古仁人志士的肩膀上
--進入中文學習的至高境界3
【第一冊】
01座右銘東漢/崔瑗4
02陋室銘唐/劉禹錫8
03四時讀書樂元/翁森9
04愛蓮說北宋/周敦頤11
05五柳先生傳東晉/陶淵明14
06木蘭詩北朝/佚名16
07習慣說清/劉蓉18
08良馬對南宋/岳飛20
09與宋元思書南朝梁/吳均22
10為學一首示子侄清/彭端淑24
【第二冊】
11勤訓清/李文炤25
12與妻訣別書清末民國/林覺民27
13桃花源記東晉/陶淵明29
14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唐/李白31
15大同與小康禮記/孔子33
16晚遊六橋待月記明/袁宏道35
17師說唐/韓愈37
18琵琶行唐/白居易39
19漁父戰國/屈原41
20上李鴻章書清末民國/孫文43
【第三冊】
21岳陽樓記北宋/范仲淹45
22廉恥明/顧炎武47
23始得西山宴遊記唐/柳宗元49
24卜居戰國/屈原51
25典論論文三國魏/曹丕53
26蘭亭集序東晉/王羲之55
27秋聲賦北宋/歐陽修58
28出師表三國蜀/諸葛亮61
29與陳伯之書南朝梁/丘遲63
30醉翁亭記北宋/歐陽修65
【第四冊】
31赤壁賦北宋/蘇軾67
32上樞密韓太尉書北宋/蘇轍69
33病梅館記清/龔自珍71
34庖丁解牛戰國/莊子73
35台灣通史序清末民國/連橫75
36進學解唐/韓愈77
37留侯論北宋/蘇軾79
38縱囚論北宋/歐陽修81
39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83
40大學之道戰國/戴聖85
【第五冊】
41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唐/駱賓王87
42過秦論西漢/賈誼89
43禮記學記戰國/戴聖91
44孫子兵法始計篇春秋/孫武93
45指喻明/方孝儒95
46燭之武退秦師春秋/左丘明97
47教戰守策北宋/蘇軾99
48原君明/黃宗羲101
49諫逐客書戰國/李斯103
50勸學戰國/荀子105
【序言】
站在古仁人志士的肩膀上
--進入中文學習的最高境界
從吟詠誦讀中涵養器識道德文章
中國歷代文人,他們的角色極其多元而且可敬可佩。
例如,在國家承平時
,他們是朝廷重臣,國之菁英;在外患侵擾時,他們是鎮邊大將,國之干城;
在民心動盪時,他們更是維穩社稷的中流砥柱、社會良知。
透過歷代文人遺留下來的經典文字,我們看到了他們的事功,震爍古今;他們的節操,偉岸卓絕
;他們的人格,玉潔冰清;他們的文章更是智慧結晶,照耀青史。
從比較分析中辯證古人思想菁華
挑選性質相近的文章,分別從作者的時代背景、角色身分、性格特質、政壇歷練、官場浮沉、文風變異、立論主張、民間聲望,以及後世影響等等諸般面向,找出其中的各項同與異之處,透過縝密的比較分析及討論辯證,釐清差異,尋得共識;然後,熟習每一位古仁人志士遺留給我們的學識成果菁華,以及他們的曠達處世哲學,做為我們平日效仿、學習的標竿。
從演繹歸納中建構邏輯思維體系
古文中留有許多前賢的知識學問、理論技藝和人生體悟,這些智慧花朵經過漫長歲月淘洗,至今依然綻放出耀眼光芒。
前蘇聯文學家高爾基在《智者》
一書中說:「只有真理才是人類生活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
因此,在我們研讀過程中,可以透過演繹、歸納的科學方法,將它們予以系統化、知識化,然後轉化成我們日後生活上的參考指標。
經過時間的積累,這些古人的經驗智慧將
匯成一股洶湧靈動的江河,流貫我們的血液之中,自然建構出專屬於我們自己
的一套邏輯思維體系,成為我們生命中源源不絕的一泓活水。
最後,透過「中
外名言佳句」的加持,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讓我們苦心建構的思維體系
,只需簡短的一句話語就可以得到最佳的印證與體現。
《靚講堂》堂主
台灣小草謹識
2022年4月16日
第1篇東漢/崔瑗〈座右銘〉
機心深讀
一、死亡陰影下的醒悟
(一)一個殺人死刑犯,緣於皇帝大赦天下,從死神手中撿回一條生命。
(二)重生之後,痛定思痛,反思過往;抓緊錯誤,虛心檢討,迎向希望。
(三)於是,立下準則,訂出規章;一一臚列,敬謹遵行。
二、幸獲重生後的修行
(一)20句話,100個字。
是死刑犯的告白,也是重生者的吶喊。
(二)前面19句話,是崔瑗洗心革面的懺悔,更是他重新做人的具體行動。
(三)最後1句:「久久自芬芳」,是自我期許,更是對世人的懇切呼籲。
三、學習心要
(一)做人方面:文章內容,身體力行,終生不渝,成為彬彬君子。
(二)學習方面:本文文意精闢,內容具體,但因文字淺白,通俗平實,加上
詩歌體的形式,並不適合寫作文章時的引用。
因此,可以找出意義相關
的名言佳句,加以分類歸納,比較研究,並且建立專題,以作為個人日
後寫作文章、演講談資,以及修身養性之參考。
名人加持
有關「座右銘」文章內容的名言佳句
1、「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
﹡春秋《老子》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
自誇者無法建立事功,自滿者即令建立了事功也無法維持長久。
另解:自誇功勞者,他的功勞就不值錢了;自滿自大者,容易心生驕氣,這
種人缺乏擔當領導者的器度。
﹡明/王守仁《傳習錄》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
謙遜是所有美德的根基,驕傲是一切禍患的始祖。
﹡法/巴爾扎克《交際花盛衰記》
「傲慢是一種得不到支持的尊嚴。
」
﹡法/雨果《巴黎聖母院》
「驕傲後面往往緊跟著毀滅和羞辱。
」
﹡美/卡內基《人性的弱點》
「批評他人之前,先端出自己的錯誤。
」
2、「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
﹡清/《增廣賢文/朱子家訓》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
﹡印度/泰戈爾《漂鳥集》
「蜜蜂啜飲花蜜,離開時營營道謝;蝴蝶卻相信,花兒才應該向牠道謝。
」
3、「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綱。
」
﹡春秋/《論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西晉/陳壽《三國志》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
心懷仁德者不會因個人榮辱而變節,心懷忠義者不會臨生死關頭而變心。
﹡西漢/劉向編《戰國策》
「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
厚道者,不損人以利己自肥;仁慈者,不害人以沽名釣譽。
﹡印度/泰戈爾《春之循環》
「名譽是生命之流中的泡沫。
」
4、「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
﹡唐/馬總編《意林》
「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
」
謀劃後再行動,可保昌盛;先行動再謀劃,必招滅亡。
﹡清/《康熙聖訓/四庫全書》
「一事不謹,即貽四海之憂;一念不慎,即貽百年之患。
」
一件小事處理得不周全,就可能為世界帶來無妄之災;
一個念頭生發得不正道,就可能為世界留下百年禍患。
﹡法/伏爾泰《書信》
「死人不在乎毀謗中傷,活人卻會因它而怒極身亡。
」
5、「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
」
﹡漢/陸賈《語語》
「眾口之毀譽,浮石沉木。
」
眾口鑠金、三人成虎、曾參殺人、十目所視、十指所指。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聽讒詩》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
「春秋末年,越國人歐冶子和干將引茨山之水,鑿七池鑄劍,名為七星。
劍
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臥,
遂名為〈七星龍淵劍〉;唐代時為避高祖李淵諱,更名為〈七星龍泉劍〉,簡
稱為〈龍泉劍〉」,是中國古代名劍之一。
歐冶子的女婿、女兒干將和莫邪鑄
成雄雌干將、莫邪二劍,將雌劍莫邪獻給楚王,後被殺。
」見今日頭條與維
基百科。
﹡漢/韓嬰《韓詩外傳》
「有聲之聲不過百里,無聲之聲延及四海。
」
大聲宣揚的名聲,只能傳播百里;隱匿不宣的名聲,卻能傳揚四海。
﹡英/拜倫《唐璜》
「聲譽不是旦夕之間可以重建的城。
」
﹡義/達芬奇《筆記》
「淺薄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則使人謙遜。
」
﹡印度/泰戈爾《飛鳥集》
「人們越是謙虛的時刻,就是越接近偉大的時刻。
」
6、「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
」
﹡戰國/屈原〈漁父〉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我怎麼可以讓自己乾淨的身體被穢物污染呢?
又怎能讓自己清白的名聲,被這世上的塵埃給汙染、蒙蔽了呢?
﹡英/伯頓《憂鬱的剖析》
「自制是金光燦亮的馬韁。
」
﹡法/盧梭《愛彌兒》
「越是偉大的人,越是知道自己的不足。
」
﹡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智慧越是遮掩越是明亮,就像女人的美貌,因為蒙上了黑紗而十倍動
人。
」
7、「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
」
﹡唐/柳宗元〈答周君巢書〉
「外柔而內益剛。
」
一個人外貌越是柔和順從,越能顯現他內心的剛強與堅毅。
﹡明/呂近溪〈小兒語〉
「一爭兩醜,一讓兩有。
」
只要發生爭鬥就會兩敗俱傷,如果雙方互讓就能共蒙其利。
﹡戰國/《莊子》
「無以巧勝人,無以謀勝人,無以戰勝人。
」
千萬不要倚仗取巧、謀略和武力去贏過他人,因為只有以德才能服眾。
8、「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
﹡戰國/《荀子/勸學》
「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
聲音無論多麼微小,終究沒有聽不到的;
行為無論多麼隱密,終究會顯現於外的。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
眼睛不能同時看兩種景物,而且都看得清楚;
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且都聽得清楚。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
沒有專一的心志,就不會有清明通達的智慧;
沒有專一的行事,就不會有彪炳顯赫的功業。
「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
螃蟹有八隻腳,兩隻螯,但是除了蛇和鱔的洞穴,牠找不到棲身之處,這是
因為牠心思浮躁的緣故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沒有堅強的筋骨,卻能向上鑽食土壤,向下汲飲泉水
,這是因為牠用心專一的緣故啊!
9、「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
」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飲食不節,殺人頃刻。
」
吃到不乾淨的飲食,可能瞬間就丟了性命。
﹡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節食則無疾,擇言則無禍。
」
飲食節制就不易生發疾病,言語謹慎就不會招來禍害。
﹡漢/《淮南子/詮言訓》
「知足者,不可以勢利誘也。
」
懂得滿足的人,旁人士無法對他加以威脅利誘的。
﹡春秋/《老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懂得知足常樂的人不會招來侮辱,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陷入險境。
﹡英/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
「口頭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一筆負債。
」
10、「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
﹡宋/張孝祥《論治體札子》
「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
立志貴在堅定不移而非大膽冒進,成功貴在持久不衰而非短期速成。
﹡戰國/《荀子/勸學》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千里馬一跳,無法超過十步;劣馬慢慢走十天,也能走到千里之遠,劣馬的
成功是因為牠的腳步從沒停過。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
「習與性成,嚴師益友不能勸勉,醲賞重罰不能匡正矣。
」
一旦養成了惡習,即令嚴師益友也無法規勸他改過向善,即令厚賞重罰也無
法協助他改過向善。
﹡英/培根《人生論》
「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
第2篇唐/柳宗元〈陋室銘〉
機心深讀
一、熟悉典故
(一)《論語/子罕篇》: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故,君子=不陋。
君子=有德之人。
(二)作者柳宗元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故,柳宗元=德馨=君子=所居之室不陋。
(三)結論:陋室不陋。
因為,住在裡面的柳宗元德行高潔,是一位如假包換的彬彬君子。
二、力行實踐
(一)熟習各種美德與作為。
(二)於日常生活中不斷培養、精進。
(三)習慣成自然,蘇軾:「腹有詩書氣自華」。
發乎情,止乎禮;不欺暗室,言行一致;風華自生,不假外求。
名人加持
有關「美德」的名言佳句
﹡宋/劉荀《明本釋》
「不欺者,修德之本。
」
﹡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古希臘羅馬哲學》
「美德乃是一種和諧。
」
﹡德/尼采《快樂的科學》
「美德即是靈魂的健康。
」
﹡法/雨果《悲慘世界》
「最高的美德即是為他人著想。
」
﹡英/培根《人生論》
「美德好比寶石,在樸素的背景襯托下反而更顯華麗。
」
第3篇元/翁森〈四時讀書樂〉
機心深讀
一、讀書的好處
(一)習得知識,增廣見聞
(二)敦品勵行,修身養性
(三)知古鑑今,杜絕錯誤
二、有關「讀書」的故事
(一)關老爺:喜歡夜讀春秋,成就了忠義千秋。
(二)歐陽修:歐母畫荻,培養出一代名臣、文壇宗師。
(三)岳飛: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培養出直搗黃龍的千秋武聖。
(四)嚴長壽:自學英文、管理,成了飯店總裁。
(五)徐薇:沒有留洋、台灣土產的英文補教名師。
三、如何設定一生的讀書計畫
(一)基礎知識:國小、國中、高中學校教育課程。
1、最好都能讀完、讀通、讀熟、讀好。
2、每個科目成績要求:國小90分、國中80分、高中75分。
3、高中可以選擇文科、理科:
如果能力所及:每科都念好,因為很多知識都是相通的、有關連性的。
如果力有未逮:除了選擇自己擅長的外,儘可能多元學習其他科目。
(二)專業知識:大學、研究所學校課程。
1、大一:不需急著定於一尊,認真學習入學科系,再多多旁聽其他課程。
2、大二:準備定性,找出自己的方向;並加強外語。
3、大三、大四:專攻一門,並準備研究所考試。
4、研究所:精熟專業科目,並決定畢業後進入職場,或再攻博士班。
(三)文學藝術
1、音樂:樂器、歌唱皆可。
不需縣、市拿冠軍,能在各種聚會上台即可。
2、美術:畫畫、書法、攝影皆可。
能提筆、能欣賞,能取景運鏡即可。
3、文學:詩詞、散文、小說、專書、雜誌、科普文章皆可。
重點在不間斷。
(四)運動體育
1、田徑、球類、游泳、舞蹈、登山、健身,任何會流汗的皆可。
2、每週定時、定量,持續不停的動。
(五)終身學習
1、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或兩項嗜好,隨時學習,隨處學習,隨意學習。
2、不需在意成績、不需在意進度,更不需顧慮他人眼光。
名人加持
有關「讀書」的名言佳句
﹡晉/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
﹡宋/張載《經學理窟/義理篇》
「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
﹡宋/陸九淵《語錄》
「束書不觀,游談無根。
」
﹡戰國/荀子〈勸學〉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
﹡宋/朱熹《性理精義》
「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
」
﹡法/盧梭《懺悔錄》
「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
」
﹡德/歌德《浮士德》
「大聲批判,大膽懷疑,我總能遠離迷惑。
」
﹡美/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
﹡蘇/高爾基《論青年》
「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
」
﹡德/尼采《人性》
「對真理過於深信不疑,是比謊言更危險的敵人。
」
第4篇宋/周敦頤〈愛蓮說〉
機心深讀
古代「文人與花」的關係
(一)東晉/陶淵明:〈飲酒詩〉之五。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
2、陶淵明,獨愛菊花,千古一人。
(二)明/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本書第16篇
1、「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
「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
2、袁宏道,不喜歡清新脫俗的梅花,反而喜歡輕佻俗艷的桃花!
反其道而行,更見出他不從流俗的特質。
一般常人持此看法,一定會被視為矯俗干名,袁氏則否,原因何在?
(三)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本書第14篇
1、「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
」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
2、李白月夜下和堂弟們暢敘天倫,是真正的放心快樂?還是一時的縱情歡樂
?到了壯年後的李白心境上又有哪些轉變?
(四)清/龔自珍〈病梅館記〉本書第33篇
1、「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
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
「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闢病梅之館以貯之。
」
2、龔自珍文字裡所寫的全都是「梅」,心中所想的卻是天下士子的痛--箝制
思想的科舉之弊。
(五)宋/林逋〈山園小梅〉
1、「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
2、林逋,終生隱居西湖孤山,不妻不仕,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世人稱為
梅妻鶴子。
他是一位真正參透世事的世外高人吧!
知識加持
中國傳統12月令代表花種(以農曆為準)
一月梅花:冰清玉潔,一身傲骨。
二月杏花:花期適逢雨季,故常和雨連結在一起。
三月桃花:豐腴艷麗,自古即是美人的代稱。
四月牡丹:國色天香,富貴花王。
五月榴花:紅豔如火。
六月荷花:又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七月蜀葵:又名後庭花。
八月桂花:又名木樨、丹桂。
九月菊花:陶淵明獨愛。
十月木蓮:又名木芙蓉。
十一月山茶:又名茶花、玉茗。
十二月水仙:又名金盞銀台。
三、西洋花語代表的意義
向日葵:愛慕
水仙花:自戀
櫻花:等你歸來
薰衣草:等待愛情
桔梗花:不變的愛
鳶尾花:相思、思念
紅薔薇:熱戀、熱情
曇花:霎那即是永恆
蒲公英:永不止息的愛
桔梗花:真誠不變的愛
油桐花:初戀、情竇初開
迷迭香:美好難忘的回憶
茉莉花:你只屬於我、幸福
梔子花:永恆之愛、守候一生
紅玫瑰:熱戀、熱情
粉玫瑰:初戀、愛的誓言
紫玫瑰:浪漫、珍貴的愛
黃玫瑰:忌妒、分手、失戀
白玫瑰:純潔、尊敬、我足以與你相配
香檳玫瑰:夢幻、愛上你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
黃色鬱金香:拒絕、絕望之愛
紅色鬱金香:熱情、熱愛、喜悅
第5篇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機心深讀
有關「歡樂喝酒」的文章
(一)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本篇
陶淵明為「酣醉」而喝
1、「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
2、悠然自得:不買醉、不矯情、不討酒喝、不發酒瘋。
3、無為自在:不為五斗米折腰,盡情享受酒酣耳熱、心懷舒坦的淋漓暢快。
(二)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本書第14篇
李白為「歡樂」而喝
1、「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
」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
「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
2、李白和堂弟們歡飲於皎潔的月色之下,享受飲酒賦詩的「天倫之樂」。
3、沒有憂愁,沒有煩惱,今夜李白不須「舉杯澆愁愁更愁」了!
(三)北宋/蘇軾〈赤壁賦〉本書第31篇
蘇軾為「忘情」而喝
1、「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
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
」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2、現實環境上:赤壁美景,好友相伴;浩浩長江,無邊天際,心曠而神怡。
3、個人心境上:清風明月,好友共享;參透人生,一無羈絆,放縱且忘情。
名人加持
有關「喝酒」的名言佳句
﹡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
「酒極則亂,樂極則悲。
」
﹡晉/陳壽《三國志/陸凱傳》
「酒以成禮,過則敗德。
」
﹡宋/范仲淹〈蘇幕遮〉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
「酒肉弟兄千個有,落難之中無一人。
」
﹡美/費迪曼
「酒是裝在瓶子裡的詩歌。
」
﹡希臘/荷馬
「酒是能使舌頭鬆綁,讓故事生動的魔鬼。
」
﹡德/歌德
「酒使人心歡愉,而歡愉正是所有美德之母。
」
第6篇北朝/佚名〈木蘭詩〉
機心深讀
一、認識南北朝時期的「亂世樣貌」
(一)除了北魏之外,都是短命王朝。
(西元420年至589年,計169年)
1、南朝:宋59年、齊63年、梁55年、陳32年。
2、北朝:北魏138年、東魏16年、西魏22年、北齊27年、北周32年。
(二)魏晉之後,南北分裂的時代:政權分立,各擁其主。
(三)戰爭頻仍,百姓蒙塵的時代:狼煙處處,烽火連天。
(四)胡漢雜處,文化交融的時代:華夏文明,大展包容。
1、北魏孝文帝,原為鮮卑拓跋氏,後改姓元,在位期間全力推動漢化。
2、北齊、北周的開國皇帝高洋、宇文覺也都是漢化的鮮卑人。
3、值此亂世,身為北國女性的花木蘭,憑著一身矯健的騎射功夫,成為巾幗英
雄也是時勢造英雄,理所當然了。
二、認識唐代巾幗英雄「紅拂女」
(一)唐/杜光庭撰〈虯髯客傳〉。
風塵三俠故事:
1、虯髯客:胸懷立國大志,英雄豪邁,放棄與李世民爭雄天下,轉赴東瀛扶桑
國建功立業,另起爐灶。
2、李靖:嚴謹且有遠見,框扶明主李世民。
3、紅拂女:聰慧而且機敏,智慧選擇,主動委身志士李靖。
李靖後來當上尚書左僕射,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之尊。
(二)〈虯髯客傳〉中的紅拂女
1、「靖既去,而拂妓臨軒指吏問曰:去者處士第幾?住何處?」
第一次見到李靖,就看出李靖日後必能飛黃騰達,值得託負終身,可見其
獨具慧眼。
2、「妾楊家之紅拂妓也。
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
絲蘿
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
」
第二次見到李靖,就直接向李靖告白:小女子,非君不嫁。
作風大膽、前
衛,真不愧是女中豪傑!
名人加持
有關「女性」的名言佳句
﹡法/蒙恬《隨筆集》
「美麗是女人的特權。
」
﹡英/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
﹡英/莎士比亞《辛白林》
「男人的盟誓是女人的陷阱。
」
﹡英/王爾德《道林格雷的畫像》
「女人用耳朵戀愛,男人卻是用眼睛戀愛。
」
﹡法/雨果《語絲》
「上帝使女人美麗,魔鬼卻使女人嫵媚動人。
」
﹡法/巴爾扎克《夏培上校》
「男人的心思掩藏得在周密,總是瞞不過女人。
」
﹡法/雨果《九三年》
「只要有了仇恨,一個女人就抵得上十個男人。
」
﹡俄/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人們把愛情看得很偉大,女人卻總是很實際。
」
﹡法/繆塞《世紀兒的懺悔》
「一個女人可以原諒一切,除了不能原諒人家不要她。
」
第7篇清/劉蓉〈習慣說〉
機心深讀
一、具備良好的習慣,容易走向成功。
二、習慣要靠培養,而且是越小培養起越有成功的可能。
三、培養好習慣重在行動,只有力行不輟,才會習慣成自然。
四、學生應該培養哪些良好的習慣:
(一)讀書求學方面
1、有計畫、有層次的階段式讀書方法:不浪費時間
2、有主題、有內容的思考式讀書方法:建構邏輯思維體系
3、有效率、有成果的檢驗式讀書方法:適時適度考核
(二)生活習慣方面
1、早起早睡、三餐定時定量、保持乾淨整潔。
2、使用三C產品不過量、不超過時間。
3、日常生活事項,學習自我管理,不推給父母。
名人加持
有關「習慣」的名言佳句
﹡明/薛瑄《讀書錄》
「安於故習,則德不新。
」
﹡漢/班固《漢書/賈誼傳》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
﹡英/濟慈《書信》
「人們常會被習慣引入歧途。
」
﹡法/左拉《書簡》
「比習慣更專制者,世無其匹。
」
﹡德/貝多芬《貝多芬語錄》
「習性會貶損最輝煌傑出的天才。
」
﹡美/富蘭克林《富蘭克林自傳》
「習慣總是趁人不備時向你襲來。
」
﹡德/尼采《快樂的科學》
「習慣會使我們的雙手伶俐而頭腦笨拙。
」
﹡英/培根《人生論》
「習慣具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
第8篇北宋末/岳飛〈良馬對〉
機心深讀
一、岳飛以良馬、劣馬比喻人才的優劣,是「藉物言事」。
古代皇帝握有生殺大權,臣屬建言只能繞圈圈,而不可攖其鋒。
直言進諫的下場往往是輕者殺頭了事,重則抄家滅族,不可不慎。
二、日後在職場上,對上司董事長、總經理建言,要以〈良馬對〉
為師。
三、有關「探討人才」的文章
(一)清/龔自珍〈病梅館記〉本書第33篇
〈病梅館記〉文中的譬喻:
梅樹:人才、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士子。
病梅:被清朝科舉考試制度束縛思想的人才。
療梅:「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
欲打破科舉制度,解除朝廷對人才的思想箝制。
(二)明/劉基《郁離子/良桐》
〈良桐〉文中的譬喻:
1、「工之僑得良桐,斲而為琴,金聲而玉應;獻之太常、國工曰弗古。
」
「作古窽焉,匣而埋諸土,朞年出之,獻諸朝,皆曰稀世之珍也。
」
2、良桐:未經雕琢的優秀人才。
太常、國工、樂官:昏庸闇眛,不辨良窳,不識人才的元朝朝廷高官。
名人加持
有關「識人」的名言佳句
﹡明/呂坤《呻吟語》
「察言觀色,度德量力。
」
﹡晉/葛洪《抱朴子》
「白石似玉,奸佞似賢。
」
﹡漢/劉向《說苑》
「騏驥雖疾,不遇伯樂,不致千里。
」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
﹡戰國《荀子/大略》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
﹡宋/陸九淵《陸象山全集》
「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
」
﹡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
「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
﹡英/莎士比亞《亨利六世》
「叫化子一旦騎上了馬,一定叫馬跑到累死為止。
」
﹡英/莎士比亞《亨利六世》
「河床越深,水面越平靜。
外貌老實的人,內心隱藏的詭計越是毒辣。
」
第9篇南朝梁/吳均〈與宋元思書〉
機心深讀
有關「遊記類文章」裡的「寄情寓意」
(一)南朝梁/吳均〈與宋元思書〉本篇
1、「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
公務繁忙的達官顯要,看到縹碧千丈的溪流、高山幽谷的美景,應該可以
暫時忘卻外面喧囂擾嚷的塵俗世界吧!
2、吳均完全沉醉於山水美景之中,還不忘呼籲達官顯要放下權位,學習他的
忘情山水,逍遙自在。
吳朝請心無所求,只是盡享山水之美。
(二)明/袁宏道〈晚遊六僑待月記〉本書第16篇
1、「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此樂留與山僧遊客
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2、袁宏道認為,西湖景色雖美,但是世俗之人都無法體會,只有我和世外高人
才有如此超然高舉的雅趣吧!
3、袁宏道欣賞美景之餘,仍不忘標舉自己卓爾不凡的品味,並且還將世俗之人
消遣、調侃一番。
袁中郎超然高舉,故能睥睨世俗之人。
(三)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本書第23篇
1、「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爲類。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
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
2、柳宗元遊賞西山後,才悟出自己就像西山一樣傲骨嶙峋,崢嶸不群;原來是
朝中的無品佞臣不足以和自己並列,而不是自己德行有虧,於是放心痛飲,
忘卻過往的惴慄不安,從而得到精神上的全然解放。
2、柳宗元藉西山的「異」於群山,強調自己德行高潔,就像屈原的「舉世皆濁
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一樣,是世人辜負了我,而不是我對不起世人。
柳子厚解開心中疑惑,因而可以一醉解千愁,從此不再心懷惴惴!
名人加持
有關「心靈」的名言佳句
﹡戰國/荀況《荀子/不苟》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
﹡晉/傅玄《傅子/正心》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
﹡唐/杜荀鶴《唐風集》
「大海波濤淺,小人方寸深。
」
﹡明/呂坤《呻吟語》
「心要從容自在,活潑於有無之間。
」
﹡明/薛瑄《讀書錄》
「心如水之源,源清則流清,心正則事正。
」
﹡法/巴爾札克《都爾本堂的神父》
「心靈反映生活,面貌反映心靈。
」
﹡英/狄更斯《遊美札記》
「心靈漆黑一團,能使人變成野獸。
」
﹡俄/高爾基《流水》
「人的心靈是有翅膀的,會在夢中飛翔。
」
﹡英/休謨《人類悟性探索》
「心靈是一種劇場,眾多知覺從中逐一浮現。
」
﹡荷/史賓諾莎《倫理學》
「心靈非武力所能征服,但可被愛與盛德征服。
」
﹡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
第10篇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機心深讀
「治學、讀書」的六種方法
(一)眼到:閱讀、眼觀。
(二)耳到:聆聽、多聞。
(三)口到:朗讀、背誦。
(四)心到:思考、分辨。
(五)手到:書寫、記錄。
(六)腳到:行動、訪查。
名人加持
有關「知與行」的名言佳句
﹡宋/呂祖謙《與學者及諸弟》
「知猶識路,行猶進步。
」
學習知識,就像辨識路途,需抓對方向;
行動踐履,就像向前跨步,要步步精進。
﹡唐/魏徵《群書治要》
「知不務多,務行其所知。
」
﹡明/王守仁《傳習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宋/司馬光《答孔文仲司盧書》
「學者貴於行之,而不貴於知之。
」
﹡英/湯姆斯傅勒《格言集》
「行動是知識最適切的果實。
」
﹡阿拉伯/穆加發《卡里萊和迪木乃》
「知識是果樹,知識的應用就是果樹上結的果實。
」
﹡德/歌德《歌德格言感想集》
「擁有知識,還要懂得運用知識;擁有意志,還要懂得行動踐履。
」
第11篇清/李文炤〈勤訓〉
機心深讀
一、俗語說:勤能補拙。
(一)勤勞是一種行動,不能只掛在嘴巴上光說不練。
(二)先有勤勞的行動,然後才可以進一步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勤勞是因,
良好的習慣是勤勞付出之後所得到的果實,而良好的習慣則是走向成功
的墊腳石。
二、一勤天下無難事
(一)讀書治學、工作事業,甚至維持一段友誼和婚姻,天下大小之事幾乎都
需要勤於任事才能成功。
(二)周星馳的電影〈功夫〉裡有一句名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我們也可以說:「天下之事,唯勤不破。
」
名人加持
有關「勤勞與懶惰」的名言佳句
﹡明/呂坤《呻吟語》
「有勤心,無遠道。
」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
「笨鳥先飛早入林。
」
﹡宋/蘇軾《鳳鳴驛紀》
「躁則妄,惰則廢。
」
﹡清/朱柏廬《勸言》
「勤與儉,治生之道也。
」
﹡唐/李商隱《詠史》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
﹡清/曾紀芬《崇德老人自訂年譜》
「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
﹡宋/邵雍《擊壤集》
「衣冠不整,謂之外惰;行義不修,謂之內惰。
內外俱惰,何人不唾。
」
﹡西班牙/賽凡提斯《唐吉軻德》
「勤勉是好運之母。
」
﹡英/狄更斯《大衛考柏菲》
「懶惰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
﹡波斯/大流士《訓言》
「懶惰是由衰弱的靈魂而起。
」
﹡英/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懶驢子是打死也走不快的。
」
第12篇清末/林覺民〈與妻訣別書〉
機心深讀
有關「訣別」的文章
(一)清末/林覺民〈與妻訣別書〉本篇
1、「遍地腥羶,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
」
2、向妻子訣別:犧牲對妻子兒女的小愛,換取對國家民族的大愛。
(二)宋/文天祥〈正氣歌〉
1、「是氣所磅礡,凜冽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
2、向國家民族訣別:犧牲個人生命,換取國家民族的生存。
(三)三國/諸葛亮〈出師表〉本書第28篇
1、「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
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
頹也。
」
2、向後主阿斗訣別:此次北伐,抱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仍不
忘對阿斗做最後一次的殷殷叮囑。
(四)唐/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1、「憶昔封書與君夜,金鑾殿後欲明天。
今夜封書在何處?廬山庵裡曉燈前。
籠鳥檻猿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
2、向好友訣別:懷念二人畢生情感,如今遭流放年老病衰,恐無再見之日。
名人加持
有關「情感」的名言佳句
﹡戰國《管子/戒》
「無根而固者,情也。
」
﹡戰國/劉向《戰國策/趙策》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英/狄更斯《遠大前程》
「人們的情感是永遠無法壓抑的。
」
﹡日/德富蘆花《黑潮》
「人類在出生時,就是帶著感情而來的。
」
﹡法/羅曼羅蘭《母與子》
「一個人在情感強烈時,是不會太機靈的。
」
﹡法/羅曼羅蘭《母與子》
「人不能光靠感情生活,人還得依靠金錢生活。
」
﹡荷/史賓諾莎《倫理學》
「一個人為情感所支配,行為便沒有自主之權,而受命運的宰割。
」
﹡法/笛卡爾《心靈的感情》
「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們應當避免的只是對它們的誤用與濫
用。
」
第13篇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機心深讀
一、有關「理想國」的文章
(一)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
聞。
」。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
2、桃花源裡自然景觀秀麗、農作物產富饒,人民生活安定、富足而自在。
(二)春秋/老子〈小國寡民〉
1、「有什佰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遠徙。
」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2、老子的理想國度:人民生活富足、與世無爭、寧靜自在。
(三)春秋/孔子〈禮運大同篇〉本書第15篇
1、「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
2、孔子的大同世界:政治清明、經濟共享、民眾守法、社會安定。
二、西方人眼中的「理想國度」
(一)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
1、著作於約西元前380年。
2、中心思想:從正義的角度去探討世上的各種問題。
3、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倫理、正義及知識的探討。
4、理想國的特色:
﹡是一個以德行為根本,建立在知識和真理之上的貴族政體。
﹡是一個擁有完美的司法理論和制度的正義城邦。
﹡是一種混合政體:
具有君主政體和貴族政體的智慧與德行、穩定與和平等特質;
又有民主政體和共和政體的平等與自由特質。
(二)英/詹姆士希爾頓《消失的地平線》
1、出版於西元1933年的長篇小說。
2、描述在喜馬拉雅山西邊的一個山谷叫做「香格里拉」。
3、當地居民信仰藏傳佛教,人民過著祥和、神秘的生活。
名人加持
有關「幸福」的名言佳句
﹡德/貝多芬《給卡爾和約翰》
「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
」
﹡德/歌德《詩篇》
「人格是大地之子最崇高的幸福。
」
﹡法/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傳》
「幸福是犧牲自己,為別人而活。
」
﹡英/蕭伯納《人與超人》
「幸福與美麗都是生活的副產品。
」
﹡德/席勒《米西納的新娘》
「幸福有一雙翅膀,很難把它給繫牢。
」
﹡英/狄更斯《荒涼山莊》
「幸福只能在幸福的家庭裡才能找到。
」
﹡法/巴爾札克《人生的開始》
「幸福並不存在於金碧輝煌的屋宇底下。
」
﹡蘇/巴巴耶娃《人與命運》
「建築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幸福,就不是真正的幸福。
」
﹡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幸福是靈魂的一種香味,是一顆歌唱的心的合聲。
」
﹡英/喬叟《喬叟文集》
「人在幸福之中不可忘記,那些躲在身後的災害與痛苦。
」
第14篇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機心深讀
有關「歡宴」的文章
(一)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本篇
1、「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
」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不有佳詠,何伸雅懷?」
2、尚未出仕、年華正盛的李白,詩名早已遠播海內,仗劍江湖的豪情壯志正
待鳶飛戾天,一展鴻圖。
沒有憂愁、沒有悲情,只有青春年少的歡欣與愉悅。
文中展現的,正是與
至親堂弟們春夜桃花園裡歡宴豪飲的「天倫之樂」。
(二)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本書第30篇
1、「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
「山肴野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
「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衆賓歡也。
」
「蒼顔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
2、治理經驗豐富的歐陽修貶謫滁州後,戮力政事,與民休息,讓滁州物阜民
豐,百姓安居樂業,閒暇時與百姓同遊、同飲、同食、同歡。
沒有尊卑之分、沒有親疏之別,只有心手相連,官民一家的「與民同樂」。
名人加持
有關「快樂」的名言佳句
﹡明/洪應明《菜根譚》
「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樂。
」
﹡明/洪應明《菜根譚》
「迷則樂境為苦海,悟則苦海為樂境。
」
﹡義/薄伽丘《十日談》
「明理懂事就是快樂的泉源。
」
﹡法/莫里哀《莫里哀喜劇》
「快樂要有人分享,才會更加快樂。
」
﹡英/拜倫《唐璜》
「快樂是罪惡,罪惡有時候就是快樂。
」
﹡德/貝多芬《書信集》
「最優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得到歡樂。
」
﹡蘇/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快樂是在尋找真理,而不在發現真理。
」
﹡印/泰戈爾《紅夾竹桃》
「世間的一切都能用繩索捆住,唯獨快樂不能。
」
﹡德/奧本海默《智慧錦囊》
「愚人追尋快樂於遠方,智者卻把它種植在腳下。
」
﹡美/愛默生《智慧錦囊》
「快樂是一種香水,無法倒在別人身上而自己不沾上一些。
」
第15篇春秋/孔子〈大同與小康〉
機心深讀
有關「民主、民本思想」的文章
(一)《尚書》
1、〈五子之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
2、強調人民的重要:屬民本思想。
(二)春秋/孔子《禮記》本篇、《春秋左氏傳》、《論語》
1、〈大同與小康〉:「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
《春秋左傳引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
《論語顏淵篇》:「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
2、孔老夫子雖然在政治管理上強調君臣分際、忠貞志節;但是,對天下和國家
權力來源的看法上,卻提出「天下為公」的民主思想論點。
(三)戰國/孟子
1、〈盡心篇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滕文公下〉:「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君無父,是
禽獸也。
」
2、孟子是民本思想,而非民主思想:強調人民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名人加持
有關「人民」的名言佳句
﹡漢/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
「人眾者勝天。
」
﹡春秋/《晏子春秋》
「事因於民者,必成。
」
﹡春秋/《禮記/大學》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
﹡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
」
﹡戰國/韓非《韓非子/觀行》
「雖有堯之智,而無眾人之助,大功不立。
」
﹡法/雨果《莎士比亞論》
「人民有一顆偉大的心靈。
」
﹡英/培根《新工具》
「崇敬人民者受人民崇敬。
」
﹡英/狄更斯《雙城記》
「共和高於一切,人民至上。
」
﹡美/英格爾斯《走向現代化》
「國家落後也是一種國民的心理狀態。
」
﹡法/雨果《雨果傳》
「人民和大海一樣,可以溫和平靜,也可以掀起濤天巨浪。
」
第16篇明/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機心深讀
有關「賞月心境」的文章
(一)明/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本篇
1、「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
「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2、袁宏道不受俗務纏身,沒有官場浮沉罣礙,縱情山水,即令只是「待月
」,還沒見到月裡嫦娥的本尊,就已經舒心暢懷,沉醉其中了。
更何況,
此一美景和感懷,世上無人可知,無人可曉,只有他與山僧二人可以獨
享、獨樂呢。
(二)宋/蘇軾〈赤壁賦〉本書第31篇
1、「客亦知夫水與月乎?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
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
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2、蘇軾從江水的流逝與月亮的盈缺變化,體會出世上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
進而追逐上蒼賦予的大自然美景,這是超脫世俗之後的感懷與新生,更是
參透生命之後的曠達與自適。
名人加持
有關「月亮」的名言佳句
﹡唐/王昌齡〈南齋玩月〉
「苒苒幾盈虛,澄澄變古今。
」
﹡清/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
﹡唐/李白〈把酒問月〉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
﹡唐/李白〈陪族叔曄及賈至遊洞庭〉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
﹡唐/岑參〈敷水歌送竇漸入京〉
「春去秋來不相待,水中月色長不改。
」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明/王陽明〈中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
﹡宋/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單秋〉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
﹡宋/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
﹡英/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
「月亮是個無恥之賊,她的慘白光輝是從太陽那兒偷來的。
」
第17篇唐/韓愈〈師說〉
機心深讀
有關「教師」的文章
(一)唐/韓愈〈師說〉本篇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
也。
」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2、韓愈認為:能為我們傳道、受業、解惑的任何人,都是我們的老師。
我
們應該跟隨老師學習探究宇宙萬事萬物的道理,而不只是學習文字、句
讀之學。
(二)宋/王安石〈傷仲永〉
1、「方仲永,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數年後)泯然眾人矣。
」
2、五歲就能作詩的天才,因父親貪圖近利,不讓他學習,到十八歲後就變成
和一般人無異的凡夫俗子了。
王安石也強調「從師問學」的重要。
名人加持
有關「教師」的名言佳句
﹡元/關漢卿〈玉鏡台〉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
﹡戰國/荀況《荀子/大略》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鍾離宋蹇列傳》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
「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
」
﹡漢/揚雄《法言/學行》
「師者,人之模範也!童子之命也!」
﹡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一輩子有老師。
」
﹡德/顧立德《雜記/論文》
「該教的是思考的方法,而非思考的結果。
」
﹡美/布魯諾《教育進程》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還是一個標竿。
」
﹡英/洛克《教育漫談》
「教師最大的技巧在於,集中與保持學生的專注力。
」
﹡德/蒂斯多惠《德國教師指南》
「平庸的教師奉送真理,優秀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
」
第18篇唐/白居易〈琵琶行〉
機心深讀
有關「聲音」的文章
(一)唐/白居易〈琵琶行〉本篇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
」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
」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
」
2、大弦、小弦彈奏出的低沉與清脆聲音,像大小不同的珍珠落在玉盤上。
淋漓流暢的音符,像花叢中流瀉而出的鶯聲燕語;中間停歇的音符,則像
厚重冰層底下凝結難通的絲絲流水。
奏到激昂之處,像銀瓶突然炸裂,水花四濺;又像是鐵騎出戰,刀槍廝殺
,金鐵交鳴般清越激昂。
結束時又像撕裂布帛一般尖銳刺耳。
屬於精美的譬喻修辭。
(二)清/劉鶚〈明湖居聽書〉
1、黑妞「聲音婉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
」
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陡然一落,
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
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有如花塢春曉
,好鳥亂鳴。
」
2、也是運用譬喻手法形容聲音。
名人加持
有關「音樂」的名言佳句
﹡《禮記/樂記》
「惟樂不可以為偽。
」
﹡戰國/管子〈宙合篇〉
「五音不同聲而能調。
」調,協調。
﹡戰國/荀子〈樂論〉
「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
﹡《禮記/樂記》
「治世之音安以樂,亂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
」
﹡英/卡萊爾《隨筆集》
「音樂是天使的演說。
」
﹡德/黑格爾《美學》
「音樂是心情的藝術。
」
﹡蘇/謝洛夫《批評論文集》
「音樂是靈魂的直接語言。
」
﹡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音樂是人們內在的海洋,也是深邃的靈魂。
」
﹡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音樂是心靈的鏡子,而且是鐵面無私的鏡子。
」
﹡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音樂有一種魔力,可以感化人心向善,也可以引你走進墮落。
」
第19篇戰國/屈原〈漁父〉
機心深讀
有關「忠貞」的文章
(一)戰國/屈原〈漁父〉本篇
1、「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2、屈原堅持對楚國的忠貞,堅決不改變志向,最後選擇投江殉國。
3、對滿腹才華的三閭大夫而言這是「忠貞」還是「愚忠」呢?
(二)三國/諸葛亮〈出師表〉本書第28篇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由
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
2、諸葛亮忠於劉備的託孤、忠於蜀漢的復興大業,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
已」。
他沒有取而代之,也沒有放棄扶不起的阿斗,這種有為有守的情操
,正是諸葛亮之所以被後世史家歌頌不輟的關鍵原因啊!
名人加持
有關「人生抉擇」的名言佳句
﹡法/巴爾札克《岡巴拉》
「勝利與眼淚,這就是人生。
」
﹡法/小仲馬《茶花女》
「人生真美好,看你帶什麼眼鏡去看。
」
﹡古希臘/蘇格拉底《演說詞》
「別人為了吃而活,我則為了活而吃。
」
﹡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人生是一場賭局,唯有聰明者能贏。
」
﹡法/羅曼羅蘭《回憶錄》
「沒有意義的人生,就等於是提前死亡。
」
﹡美/馬克吐溫《傻瓜出國記》
「人生路上,處處都有毒蛇在引誘我們。
」
﹡古羅馬/奧利略《自省錄》
「人生是戰鬥,也是過客暫時投宿的旅店。
」
﹡德/歌德《格言和感想集》
「人生一世,就是為了化短暫的事物為永久。
」
﹡法/羅曼羅蘭《被迷惑的靈魂》
「人生不出售來回票,一旦動身,就不能回頭。
」
﹡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只有到達終點,才是定局。
」
第20篇民國/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機心深讀
有關「人才」的文章
(一)民國/孫中山〈上李鴻章書〉本篇
1、「所謂人能盡其才者,在教養有道,鼓勵以方,任使得法也。
」
「教養有道,則天無枉生之才;鼓勵以方,則野無鬱抑之士;任使得法,則
朝無倖進之徒。
」
2、中山先生主張透過教育學習、實質鼓勵,以及合理合度的任用,就可以達到
國家「人盡其才」的目標。
舉國都能人盡其才,國家自然富強康樂了。
(二)宋/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本書第32篇
1、「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
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
2、蘇轍從人才養成的觀點,強調治國之材必須具備超乎常人的非凡器識,並且
逐一列舉出自己為達到此一目標,所付出的一切心血,進而證明自己已經是
一個堪當大任的「待命閣員」。
(三)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本書第21篇
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
湖之遠,則憂其君。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微斯人,吾誰與歸!」
2、范文正公心目中的「仁人志士」的標準是:為國為民、不為勢劫,不為利
誘的彬彬君子。
名人加持
有關「人才」的名言佳句
﹡漢/焦贛《易林》
「教羊牧兔,費日無功。
」
﹡明/胡居仁《居業錄》
「忠賢既用,奸邪自息。
」
﹡漢/東方朔〈答客難〉
「得士者強,失士則亡。
」
﹡上古《尚書/大禹謨》
「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三軍易得,一將難求。
」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
﹡宋/范仲淹〈邠州建學記〉
「國家之患,莫大於乏人。
」
﹡漢/班固《漢書/陳湯傳》
「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善者不疵細瑕。
」
﹡漢/劉向《說苑/說叢》
「十步之澤,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宋/歐陽修〈詳訂貢舉條狀〉
「取士之方,必求其實;用人之術,當盡其才。
」
﹡法/拿破崙《宏觀人才學》
「獅子統帥的綿羊,可以打敗綿羊統帥的獅子。
」
﹡蘇/史達林《教育子女的藝術》
「培養人才要小心翼翼,就像園丁栽培心愛的果樹一般。
」
第21篇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機心深讀
有關「心境憂、樂」的文章
(一)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本篇
1、「若夫霪雨霏霏…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
悲者矣。
」
「至若春和景明…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
洋者矣。
」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范仲淹認為天氣的晴雨好壞,會給人帶來雨悲、晴喜的不同賞景心境。
但是對於仁人志士來說,卻不會受到外界天候的絲毫影響,因為他們具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凡胸懷。
3、不論心境上是晴是雨?際遇上是沉是浮?范仲淹自己卻在賞景之餘,仍不
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如此卓絕超然,泱泱大度,果
然是天下第一等人呢!
(二)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本書第30篇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
2、歐陽修面對貶謫依然戮力從公,除了給百姓帶來物阜民豐的生活,還不忘帶
著他們一起遊賞山水、同餐共飲、嬉戲玩樂,與民眾打成一片,這是不計尊
卑,有福同享的曠達與自適,也是發自內心,不虛矯做作的與民同樂。
名人加持
一、有關「樂觀」的名言佳句
﹡清/王靜莊《冷眼觀》
「心寬出少年。
」
意即胸無城府,即可常保赤子之心。
﹡明/洪應明《菜根譚》
「福不可邀,禍不可避。
」
﹡戰國/《莊子/讓王》
「古之得道者,窮也樂,通也樂。
」
﹡明/黃宗羲《宋元學案》
「退一步思量,此乃處憂患之大法。
」
﹡美/海倫凱勒《智慧錦囊》
「把臉面向陽光,就不會見到陰影了。
」
﹡德/貝多芬《科學藝術與哲學》
「最傑出的人總是用痛苦去換取歡樂。
」
﹡美/亨利摩根《與杜論書》
「人活著總是有趣的,即便是煩惱也是有趣的。
」
﹡印度/泰戈爾《家庭與世界》
「世上之事最好一笑置之,不需用眼淚去沖洗。
」
﹡古羅馬/蘭博利基《書簡》
「兩個人同時從一座城堡向外望,一個人看到了星星,另一個卻只看到了泥
地。
」
二、有關「憂傷」的名言佳句
﹡春秋/左丘明《左傳》
「臨禍忘憂,憂必及之。
」
及,到來。
﹡戰國/《孟子/離婁篇》
「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
憂,戒慎恐懼貌。
患,災禍。
﹡漢/《淮南子/原道訓》
「憂悲多恚,病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隨。
」
恚,憤怒、怨懟。
﹡瑞典/諾貝爾《諾貝爾傳》
「憂慮是腹中的劇毒。
」
﹡美/艾迪伊根《智慧錦囊》
「憂愁的最佳解毒劑就是運動。
」
﹡黎巴嫩/紀伯倫《沙與沫》
「憂愁是兩座花園中間的那堵高牆。
」
﹡英/莎士比亞《第十二夜》
「隱藏於內心的憂鬱,就像是蓓蕾中的蠹蟲。
」
﹡法/雨果《海上勞工》
「憂愁是一朵烏雲,它會改變人們的精神狀態。
」
第22篇明/顧炎武〈廉恥〉
機心深讀
有關「廉恥與節儉」的文章
(一)明/顧炎武〈廉恥〉本篇
1、「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
「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
「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
2、顧炎武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廉潔的操守,就會做出悖理犯義的事情,而
缺乏廉潔操守的根本原因則在於--沒有羞恥心。
如果一個國家的知識分
子都沒有羞恥心,那就等於是整個國家的恥辱了。
(二)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1、「儉則寡欲,侈則多欲。
」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
「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
「君子多欲,居官必賄;小人多欲,居鄉必盜。
」
2、司馬光從儉約與奢侈的角度出發,說明儉約才是一切道德行止的根本;一旦
習慣了奢侈無度的生活,那麼當官的必然貪汙收賄,而一般鄉野小民也必然
淪為盜賊一族。
名人加持
有關「慾望與貪婪」的名言佳句
﹡宋/包拯〈乞不用贓吏〉
「貪者,民之賊也。
」
﹡宋/朱熹《四書集注/大學》
「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
」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
「修禮可以寡過,肆慾必至滅身。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後梁紀》
「廉者足而不憂,貪者憂而不足。
」
﹡明/薛瑄《讀書錄》
「慾心一動,如火之熾,如水之溢。
」
﹡德/布萊希特《潘帝拉先生和他的男僕》
「始於貪慾,必終於牢獄。
」
﹡美/馬克吐溫《王子與乞丐》
「狂熱的慾望,會誘出危險的行動。
」
﹡希伯來/《舊約全書》
「貪愛銀子的人,不會得到銀子而滿足。
」
﹡印度/泰戈爾《戈拉》
「慾望在腐蝕人心上,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
﹡法/巴爾扎克《邦斯舅舅》
「貪慾好比一個套結,把人心越栓越緊,結果把理智給閉塞了。
」
第23篇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機心深讀
有關「鬱悶飲酒」的文章
(一)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本篇
1、「自余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到則披草而
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爲類。
」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
而猶不欲歸。
」
2、柳宗元原先是為了逃避小人加害,因擔驚受怕而喝酒;直到看到西山的鶴
立雞群之後,才領悟出自己的特出,轉而因心中巨石放下而「頹然就醉」
地喝將起來。
雖然起初喝的是「心懷戒懼」的「鬱悶之酒」,可是最後終於
超脫自我,喝下沒有牽絆,「忘懷得失」的「釋懷之酒」。
(二)唐/白居易〈琵琶行〉
1、「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
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
、曹二善才。
遂命酒,使快彈數曲。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
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
2、白居易在地處偏僻,瘴癘叢生的江州孤獨而無助,不論是百花招展的春日
時分,或是玉兔皎潔的秋夜,都只能一個人孤單、寂寞地飲酒。
3、今夜有客陪伴身邊,又有不期而遇的琵琶女以美好的音樂相贈,起初是以
送別之情喝的「惆悵之酒」,可是當他聽完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淒然琴聲
之後,頓時勾起自己的貶謫傷痛,於是當即轉為「泣下最多」的悲傷情懷
,此時白居易喝的已是眼下淒美卻又抑鬱滿懷的「幽怨之酒」了。
名人加持
有關「苦難與逆境」的名言佳句
﹡宋/宋祁《景文集》
「憂患不極,則慮事不深。
」
﹡法/巴爾扎克《幻滅》
「苦難是人生的導師。
」
﹡蘇/高爾基《時鐘》
「苦難是一種跌了價的黃金。
」
﹡英/拜倫引自《火與劍》
「逆境是達到真理的一條通路。
」
﹡法/雨果《笑面人》
「沒有風暴,船帆不過是一快破布。
」
﹡蘇/屠格涅夫《單身漢》
「最好的鑽石也需要經過一番加工與琢磨。
」
﹡法/羅曼羅蘭《母與子》
「每一道創傷都標誌出你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
﹡印度/泰戈爾《泰戈爾評傳》
「苦難可以使人變得崇高,也可以使人變得乖戾。
」
﹡德/歌德《上帝、心情和世界》
「流水碰到阻礙,才會把它的力量完全釋放出來。
」
﹡法/巴爾扎克《幻滅》
「苦難對強者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對天才則是一塊墊腳
石。
」
第24篇戰國/屈原〈卜居〉
機心深讀
有關追逐「理想與抱負」的文章
(一)戰國/屈原〈卜居〉本篇
1、「屈原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
」
「世溷濁而不清,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鄭詹尹曰: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龜策誠不
能知此事。
」
2、屈原面對政治汙濁、小人當道的政局,迷失了方向,不知所從,只好求助
於卜筮問卦,最終仍無法得到切確解答,於是決定投江殉國。
這是消極而
且負面的示範。
(二)民國/孫中山〈上李鴻章書〉本書第20篇
1、「泰西諸邦崛起近世,庠序學校,遍布國中,人無貴賤,皆奮於學。
」
「所謂人能盡其才者,在教養有道,鼓勵以方,任使得法也。
」
「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俱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
」
2、中山先生目睹清廷政府腐敗無能,先選擇以上書進言方式建言改革,後以
不被接納轉而投身革命。
這是積極而且正面的示範。
名人加持
有關追求「理想與信念」的名言佳句
﹡清/洪仁玕《克敵誘惑論》
「舟無舵而飄蕩無蹤。
」
﹡戰國/屈原《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追求真理的道路雖然漫長,但就算要窮天究地,我也會毫不猶豫地去探索與
尋覓。
﹡蘇/高爾基《浪漫派》
「理想,能給天下不幸者以歡樂。
」
﹡法/羅曼羅蘭《愛與死的搏鬥》
「現實是短暫的,理想則是永恆的。
」
﹡德/歌德《歌德格言與感想集》
「信念是儲存在自己家裡的私人帳本。
」
﹡蘇/托爾斯泰引自《托爾斯泰傳》
「人類的使命在於永不停息的追求完美。
」
﹡法/雨果《莎士比亞論》
「把理想運用到真實的事務上,便有了文明。
」
﹡德/謝德林《波謝洪尼耶遺風》
「理想是一種陽光,沒有陽光,地球會變成石頭。
」
﹡法/雨果《海上勞工》
「理想是旅行的路線,失去了路線,只能停止前進。
」
﹡美/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把安逸和快樂當成生活目標,我稱之為豬圈理想。
」
第25篇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
機心深讀
有關追求「名聲千古」的文章
(一)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本篇
1、「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
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
,唯幹著論,成一家言。
」
2、曹丕認為,人的壽命有限,榮華富貴也有享盡之時,唯有文章才可以留名千
古,流芳百世而不滅。
(二)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本書第26篇
1、「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雖世殊事異,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2、王羲之也和曹丕一樣持相似看法,認為死生事大,人生苦短,只有留下專書
著作,才能給後人留下一些念想和感懷。
名人加持
有關「名譽與聲望」的名言佳句
﹡戰國/《管子/法法》
「釣名之人,無賢士焉。
」
﹡戰國/《莊子/天運》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
」
﹡春秋/左丘明《左傳》載孔子語
「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
假,借與。
﹡宋/田錫《咸平集》
「名高由乎德厚,譽美由乎藝成。
」
﹡戰國/《墨子/修身》
「名不徒生,譽不自長,功成而名遂。
」
﹡英/衛斯理《書簡》
「名聲如霧,頃刻間便消失無蹤。
」
﹡波斯/薩迪《薔薇園》
「只有善行才會為你帶來美好聲譽。
」
﹡英/莎士比亞《戲劇集》
「品德是一個人的內在,名譽是一個人的外貌。
」
﹡德/叔本華《一個人所擁有的》
「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越渴,名聲也是如此。
」
﹡英/莎士比亞《終成眷屬》
「虛名是一個下賤的奴隸,在每一座墓碑上敘說著謊言。
」
第26篇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
機心深讀
一、有關「生與死」的文章
(一)戰國《莊子》
1、「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
」
〈齊物論〉
「死生為晝夜。
」〈至樂〉
「生而不說,死而不禍。
」〈秋水〉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知北遊〉
2、莊子眼中,生死都是同一件事,就像那英的〈白天不懂夜的黑〉歌詞裡所
說的「白天和黑夜,只交替沒交換」一樣,它們可以彼此循環不已,輪迴
不斷;既然還有再次邂逅的時刻,又何須悲戚與哀傷呢?
(二)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本篇
1、「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爲陳迹。
」
「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
2、王羲之徹底否定了莊子「一死生」和「齊彭殤」的論點,甚至重話批判莊
子的說法是「虛誕」和「妄作」之言。
王羲之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終歸結
束,以往感到愉悅歡欣之事,在事過境遷之後,往往快速變成明日黃花,
難以保留,更無從挽回。
面對盛事無常的人生缺憾,提出「死生亦大矣」
此種對生命眷戀、對生死執著的積極人生觀點,從而反對莊子死生一體,
壽夭等量的消極人生思維。
(三)從不同角度探討莊子和王羲之的觀點
1、莊子看到的屬於精神層面,就是生命的本質;萬物從生到死,死後又會再
有新生,這原本就是宇宙運行的自然規律,其中沒有喜悅,更無須哀傷。
至於王羲之看到的則是物質層面,屬於生命的現實樣貌;活著的時候可以
「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是一旦命終,也只能面對「況脩短隨化,
終期於盡。
豈不痛哉!」的無情感傷,這是人生的無奈,也是世人的大痛
所在啊。
2、莊子超越生命,脫出生死的道家生命觀點,看似達觀,實則虛矯,因為抱
持此種想法,或許可以讓人暫時擺脫現實的煩惱,卻無法得到永遠的解脫
。
畢竟你我都生存在一個活生生的世界,除了自我,還有家人、朋友甚至
社會群體,生命必定有它存在得意義。
與其自命瀟灑,鼓盆而歌,何不誠
實認真的看待自己,為造物者賜予的有限人生,揮灑出絢爛璀璨的片片虹
彩,即令只有一天,也可以讓它繽紛多彩。
二、面對「人生苦短」的應對之道
(一)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本篇
1、「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
2、王羲之採取積極作為,透過時人的著作結集成篇,以做為後世讀者觀覽與
興懷的依據和指標。
(二)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1、「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
「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
」
「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
2、面對短暫的人生,李白也採取積極面對的態度,沒有憤懣,沒有感傷;而
是藉由自身豐沛的生命力,以及對大自然的喜好與嚮往,如以陽春煙景寫
出大塊文章,盡享天倫樂事於桃花芳園之中,吟詠歌詩於坐花瓊筵、羽觴
醉月之下,從而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找到生命的樂趣,盡享歡暢人生。
名人加持
有關「生與死」的名言佳句
﹡唐/李白〈擬古十二首〉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
」
﹡戰國《呂氏春秋/士節》
「當理不避其難,視死如歸。
」
﹡漢/劉向《戰國策/秦策》
「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
」
﹡春秋《老子》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
﹡漢/司馬遷《史記/報任安書》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宋/歐陽修〈唐華陽頌〉
「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貪者不可以苟得。
」
﹡印/泰戈爾《被俘的英雄》
「生與死只是腳下的奴僕。
」
﹡印度/泰戈爾《園丁集》
「生命是一顆荷葉上的露珠。
」
﹡蘇/契科夫《恐怖之夜》
「死亡既是枷鎖,又是枷鎖的解脫。
」
﹡美/懷特曼《選擇生活》
「生命是一支越燃燒越光亮的蠟燭。
」
﹡黎/紀伯倫《先知》
「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起停留。
」
﹡匈/裴陶菲《在人生的斜坡上》
「生命長短用時間計算,生命的價值則用貢獻度量。
」
第27篇宋/歐陽修〈秋聲賦〉
機心深讀
一、有關「心為形役」的文章
(一)東晉/陶淵明〈歸去來辭〉
1、「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
2、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小兒的陶淵明,在擔任彭澤令八十幾天後自行掛冠而去
,為的是回歸即將荒蕪的田園。
除了家鄉真實世界裡的土地田園之外,其
實他真正想找回來的,是他在汙濁官場迷失已久的心靈田園。
只有先行回
到樸質純淨的鄉間,他才能找回自己處事、問學的初心。
這是行動上的一
次大澈大悟之後的悔改與頓悟,更是心靈上的一次沒有拘束,沒有罣礙的
全然解脫。
(二)宋/歐陽修〈秋聲賦〉本篇
1、「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
「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
2、歐陽修感嘆,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卻被世俗之物勞心勞形,就像枷鎖一
般禁錮了人們的日常。
這是一種「曾經滄海、登臨巫山」之後的曠達與自
得,在他眼中早已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至高境界了。
(三)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本書第21篇
1、「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
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
」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2、范仲淹就算遭到貶謫,依然心懷國家、心懷君王,因為在他內心深處最無
法卸下的,還是社稷百姓的民生福祉此一重擔。
因為這份憂國憂民的情懷
,讓他不時要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來自我提醒,
自我惕勵。
這正是一代偉大政治家的無私無我襟懷呢。
二、有關「季節」的名詩
(一)春天:唐/杜甫〈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二)夏天:宋/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三)秋天:唐/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四)冬天:宋/盧梅坡〈雪梅〉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名人加持
有關「季節」的名言佳句
(一)春天
﹡宋/秦觀〈如夢令〉
「春色著人入酒。
」
﹡唐/韓偓〈三月〉
「四時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惟少年。
」
﹡蘇/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春天是人們計畫與發想的季節。
」
﹡法/雨果《海上勞工》
「春天把它籃子裡的金銀全都裝飾在樹林裡了。
」
(二)夏天
﹡宋/陸游〈初夏絕句〉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
」
﹡宋/秦觀《三月晦日偶成》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
(三)秋天
﹡唐/杜牧《早秋客舍》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
﹡唐/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
﹡黎巴嫩/紀伯倫《先知》
「一片樹葉,除非得到全樹默許,否則它不能獨自轉黃。
」
(四)冬天
﹡唐/呂溫《孟冬莆津關河亭作》
「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
﹡清/洪升《雪望》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雲。
」
﹡法/雨果《悲慘世界》
「冬天把天上的水和人的心都變成了冰。
」
第28篇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機心深讀
有關「忠貞與氣節」的文章與人物
(一)明/顧炎武〈廉恥〉本書第22篇
1、「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
「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
「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
國恥。
」
2、顧炎武點出了導致國家滅亡的因果關係是:
國家滅亡,是因為大臣們對國家沒有忠貞的情懷。
大臣們對國家沒有忠貞的情懷,是因為大臣們無所不取,無所不為。
大臣們無所不取,無所不為,是因大臣們沒有禮義廉恥的節操。
所以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大臣們沒有禮義廉恥的節操。
3、顧炎武認為,士大夫的廉恥節操會影響他們對國家的忠貞,更會影響到整
個國家的興亡。
這是一個士大夫對忠貞與節操最直接、也最真實的解讀與
信仰。
(二)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本篇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
傾頹也。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庶竭駑鈍,攘除奸凶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2、諸葛亮一方面要輔佐庸弱的阿斗治理國政,一方面又要兼負領軍北伐的復
國重任,最後把自己逼到油盡燈枯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絕境。
這
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的忠貞情懷與節操有以致之啊!
名人加持
有關「忠貞與氣節」的名言佳句
﹡宋/歐陽修〈縱囚論〉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
」
﹡漢/桓寬〈鹽鐵論〉
「不以窮變節,不以賤易志。
」
﹡清/李玉《清忠譜》
「一身輕似葉,所重全名節。
」
﹡唐/孟郊〈贈別崔純亮〉
「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
」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
」
﹡唐/羅隱《兩同書》
「土能濁河而不能濁海,風能拔木而不能拔山。
」
﹡法/雨果《悲慘世界》
「金剛石是絕不會腐爛的。
」
﹡波斯/薩迪《薔薇園》
「滿足於一片麵包,勝過在貴族面前折腰。
」
﹡英/莎士比亞《特洛伊與克雷西塔》
「在顛沛困境中,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氣節。
」
﹡美/惠特曼《草葉集》
「偉大詩人的情操就是要使奴隸歡喜,使暴君畏懼。
」
﹡英/莎士比亞《克利奧蘭納斯》
「患難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品格,逆境可以顯現一個人的節操。
」
﹡英/莎士比亞《露克利絲受辱記》
「挺拔的青杉不應俯首於卑微的灌木,而是該讓低矮的灌木凋萎在青杉的
腳下。
」
第29篇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機心深讀
有關「動人以情」的文章
(一)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本篇
1、「將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
「況將軍無昔人之罪,而勳重於當世。
夫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不遠而復
,先典攸高。
」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將軍松柏不翦,親戚安居,高臺未傾,愛妾
尚在,悠悠爾心,亦何可言!」
「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恨。
」
2、丘遲先讚美陳伯之才高志大,以攏絡他;其次懇切說明他無罪而有勳功,
以美化他;然後放低姿態,拿出當今聖上關照他的家人的具體事實,以軟
化他;最後再勾起他的故國之思,以融化他。
這是一步一步,以情相逼,
以威相嚇,以奪其志的精彩過程。
(二)魏晉/李密〈陳情表〉
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呎之童。
」
「祖母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
「祖母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
餘年。
」
「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衿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
2、李密先表態,家無恆產,且無權無勢,以彰顯自己的清貧無欲;接著將全
文重點置於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茹苦含辛與相濡以沫,字字真情,句句血淚
,以悲情戰勝皇帝的知遇與恩寵;最後再藉著朝廷以孝治天下的大帽子,
阻斷皇上慰留他的藉口。
同樣的也是一步一步,以情相逼,以恩相期,以
斷其意的精彩過程。
名人加持
有關「說話與言語」的名言佳句
﹡春秋《老子》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清/金纓《格言聯璧》
「傷心之語,毒於陰冰。
」
﹡漢/戴聖編《禮記》
「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
」
﹡漢/戴聖編《禮記》
「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
﹡戰國《荀子/大略》
「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
﹡漢/劉向《說苑》
「高議而不可及,不如卑論之有功也。
」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
美言華而不實,真言誠而可信,諫言良藥苦口,蜜言甜中帶疾。
﹡英/培根《人生論》
「沉默是弱者的智慧。
」
﹡蘇/托爾斯泰《哈吉穆拉特》
「繩是長得好,話是短的妙。
」
﹡蘇/契科夫《第六病房》
「書籍是音符,言語才是歌曲。
」
﹡蘇/邦達列夫《瞬間》
「難聽的真話勝過動聽的謊言。
」
﹡法/蒙恬《隨筆集》
「言語,是我們靈魂的翻譯者。
」
﹡法/羅曼羅蘭《母與子》
「嚴厲的話像燒紅的鐵,會深深地打下烙印。
」
﹡德/席勒《隨筆》
「思考是我無限的國度,言語是我有翅的工具。
」
第30篇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機心深讀
有關「政績與治理」的文章
(一)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本篇
1、「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
者,太守也。
」
2、滁州百姓可以經常和太守歐陽修一起同享踏青賞景、飲酒作樂,卻不知道
太守為什麼可以如此暢懷愜意?只有歐陽修自己心裏清楚明白,即令兩度
被貶,即令遠離中央,但是對早已經歷過黨爭惡鬥此種大風大浪的歐陽修
而言,這未嘗不是一個遠離是非,跳脫紛爭的大好時機。
3、更何況,他來到滁州不過短短的一年時間,就已經透過降低賦稅、減少繇
役的政策,讓滁州百姓都過著安和樂利,物阜民豐的好日子。
所以他不是
好官我自為之的獨樂樂,而是把快樂和民眾共享的眾樂樂。
(二)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本書第21篇
1、「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
修岳陽樓。
」
「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
2、岳陽樓不是范仲淹重修的,而是同樣遭受貶謫的好友滕子京所重修的,范
仲淹只是受好友之託代為寫作一篇文章以誌其盛而已,只是沒想到因為范
仲淹這篇文章寫得太好、太美了,所以讓岳陽樓和滕子京都沾染了一份名
垂千古的幸運。
3、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則是基於「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大前提而來的,同
樣是被貶謫,同樣是政通人和,歐陽修選擇與滁州百姓踏青賞景、飲酒同
樂;而滕子京則選擇重修岳陽樓。
雖然岳陽樓至今已歷多次重修,今樓也
已非當年的舊樓,但依然為後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或許歐陽修和范仲
淹二人的作為,更容易展現文章千古事的歷史還原和文字魅力,但是滕子
京的硬體重建也未嘗不能留下歷史佳話和風采遺蘊呢!
名人加持
有關「政績與治理」的名言佳句
﹡春秋《老子》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
﹡漢/荀悅《申鑒/政體》
「法不定,政多門,此危國之風也。
」
﹡戰國/《管子/牧民》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奏上時務疏》
「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
」
﹡漢/賈誼《新書/大政上》
「民之不善,吏之罪也;吏之不善,君之過也。
」
﹡宋/劉黻《率太學諸生上書》
「天下之患,莫大於舉朝無公論,空國無君子。
」
﹡英/邱吉爾《演講集》
「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
」
﹡德/俾斯麥《語錄》
「國家的安全不能寄託於他人的恩賜上。
」
﹡英/邱吉爾《演講集》
「對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正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
﹡美/華盛頓《格言集》
「如果自由流於放縱,專制的魔鬼就會乘虛而入。
」
﹡古羅馬/西賽羅《論公職》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誠信更有力量去支撐一個政府。
」
﹡法/拿破崙《語錄》
「君王不應以統治為目的,而應傳播道德、教化與福澤。
」
第31篇北宋/蘇軾〈赤壁賦〉
機心深讀
有關「心靈解放」的文章
(一)北宋/蘇軾〈赤壁賦〉本篇
1、「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
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
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
所共適。
」
2、在赤壁美景的薰冶之中,蘇軾當下已有「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感受了
,但是仍不能不為現實世界的人生苦短而吁嗟浩歎。
其後,在體悟到人生
之中雖有短暫與變化的一面,但是同時也有他永恆與不變的一面,心中的
疑惑頓時豁然開朗。
於是,最終他選擇接受上蒼的安排,拋開人世間一切
變與不變的糾纏,轉身關注眼前的「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此一造物
者的無私寶藏與恩賜。
3、對蘇軾而言,他可是經過幾番人生的轉折,以及思緒的調整,才終於走出
過往的迷霧,打開生命中潛隱多時的闃暗陰霾的;這也是「竹杖芒鞋輕勝
馬」的愜意與解放。
然而,正是因為這些轉折與調整,才讓他的生命重新
找到陽光,並且再次綻放出絢麗繽紛的美麗花朵!
(二)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本書第30篇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
「滁人遊也、太守宴也、衆賓歡也、太守醉也。
」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
2、歐陽修被貶滁州後,只花一年時間就讓百姓們豐饒富足,然後再帶著他們
四處踏青郊遊,宴飲作樂。
他開宗明義就告訴我們,他真的是「醉翁之意
不在酒」,而是在「山水之間」呢。
3、除了遊賞自然山水之美,他還放下身段和滁州百姓共享同遊、同宴、同飲
、同歌、同弈,以及同醉的歡樂。
但是,比起滁州百姓,他還有更勝於他
人的快樂,就是他還多了一項「醒能述以文」的最大快樂。
4、對歐陽修而言,他在滁州的快樂是單純的、直接的,而且也是自然毫不做
作的。
官場浮沉的鬱悶、小人陰毒的算計,在到達滁州的第一天就已經被
他拋諸腦後了;這是大澈大悟之後的釋然,也是笑看江湖風雲後的豁達。
名人加持
有關「自我認知」的名言佳句
﹡春秋《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戰國《呂氏春秋/謹聽》
「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
」
﹡三國魏/徐幹《中論/修本》
「明莫大乎自見,聰莫大乎自聞。
」
﹡春秋《老子》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
自見,彰顯自己。
自貴,抬高自己。
﹡清/申居鄖《西岩贅語》
「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
」
﹡蘇/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人,只有透過比較才能認識自己。
」
﹡英/勞倫斯《書信》
「別站在天使一邊,那太貶低自己了。
」
﹡德/叔本華《進階心理觀察》
「世上雖有鏡子,人們卻不知道自己的樣子。
」
﹡法/雨果《海上勞工》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卻是一種勝利。
」
﹡荷/史賓諾莎《倫理學》
「最大的驕傲與最大的自卑,就是對自己本身的最大無知。
」
第32篇北宋/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機心深讀
有關「毛遂自薦」的文章
(一)北宋/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本篇
1、「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
以養而致。
」
「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
公。
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
「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
」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
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
教之,又幸矣。
」
2、蘇轍明白告訴韓太尉,自己已經仿效孟子、司馬遷養成浩然正氣的襟懷,
如今只缺乏擔任官職的歷練與經驗,所以準備返鄉磨礪、學習有關「為文
與為政」的各種官場實務。
這可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毛遂自薦高招呢!
(二)漢/劉向編《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1、「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
「臣竊矯君命,以債賜薛地諸民,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
」
「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
「孟嘗君顧謂馮諼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
2、馮諼毛遂自薦成為孟嘗君的門客,最後也以他的遠見和計謀,為孟嘗君免
除了殺身之禍,甚至還讓他保留了實力,博得東山再起的機會。
因此,毛
遂自薦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沒有能力回饋長官的拔擢與任用。
名人加持
有關「自尊自重與自暴自棄」的名言佳句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懈怠一生,便是自棄自暴。
」
﹡漢/揚雄《法言/君子》
「人必其自敬也,然後人敬諸。
」
﹡明/薛瑄《讀書錄》
「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
」
﹡戰國《孟子/離婁》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
﹡明/呂坤《呻吟語/修身》
「人不自愛則無所不為,人過於自愛則一無可為。
」
﹡蘇/屠格涅夫《羅亭》
「沒有自尊心,人就一無價值。
」
﹡美/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
「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會尊重別人。
」
﹡法/巴爾札克《米尼翁》
「自尊心是一種不大經得起讚揚的東西。
」
﹡法/伏爾泰《察蒂格》
「自尊心是顆膨脹的氣球,被戳一針就會發出極大風暴。
」
﹡瑞典/諾貝爾《諾貝爾傳》
「不尊重別人的自尊心,就像一顆經不住陽光照射的寶石。
」
第33篇清/龔自珍〈病梅館記〉
機心深讀
有關「國家與人才」的文章
(一)清/龔自珍〈病梅館記〉本篇
1、「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癮,明告鬻梅者。
」
「斫其正,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
」
「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2、龔自珍藉由文人畫士病態、扭曲的賞梅癖好,帶出清廷政府高壓統治下,
透過制式的科舉考試箝制士大夫的思想,導致國家積弱衰敗的情狀,並向
世人提出剴切的警告。
文章裡被遏止生機的梅樹,正是當時全國士子的悲
慘寫照。
3、這是專制體制下有識之士諷諭、批判時政常用的暗喻筆法,雖然滿腔熱血
、滿腹悲憤,但是在文字獄動輒加諸於身家的恐怖氛圍下,敢於寫出民怨
,委婉說出民情的文人已經是極其難能可貴了。
(二)明/劉基〈良桐〉
1、「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獻之太常。
使國工視之,曰:弗古。
」
「工之僑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
年出之。
獻諸朝。
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僑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
亡矣。
」
2、劉基把良桐比喻為國家優秀的人才,可惜在元朝的統治下,人民依種族和
地域分為四個不同階級,最低階級的漢族就算擁有再好的能力,也無法受
到重用。
再加上當時官場上貪污舞弊歪風盛行,賄絡送禮反而成了文人晉
身的必要管道,於是造成有識之士紛紛歸隱山林,跳樑小丑擔當重任此種
劣幣驅逐良幣的詭異現象。
3、這是劉基對元朝末年吏治不彰、官員昏庸、文人不仕所造成的國家不安最
直接、最露骨的反映。
名人加持
有關「領導與管理」的名言佳句
﹡唐/武則天《臣軌》
「理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
」
﹡戰國《孟子/盡心》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
「為政者,廉以潔己,慈以愛民。
」
﹡春秋/左丘明《左傳》
「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
﹡春秋《論語/子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權力應該被用來限制權力。
」
﹡法/莫洛亞《生活的藝術》
「什麼也比不上不動聲色更能提高人的威望。
」
﹡美/米勒《管理學家論管理》
「真正的領導者不須事必躬親,而是要指出道路來。
」
﹡英/莎士比亞《安東尼與克麗奧佩脫拉》
「尸位素餐的領導者,就像只有眼眶而沒有眼珠的瞎子。
」
﹡法/雨果《巴黎聖母院》
「酷刑只能嚇唬人們的心,正如凜冽的北風刮不掉行人的外衣。
」
第34篇戰國/莊子〈庖丁解牛〉
機心深讀
有關「順應自然」的文章
(一)戰國/莊子〈庖丁解牛〉本篇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
《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
2、莊子藉庖丁解牛的神乎其技,說明養生之道就像解牛一般,要「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只需順應大自然的運行之道,無需另闢蹊徑,更不可逆乎
天理,背道而行。
這是中國固有「天人合一」思想的真實體現。
(二)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1、「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
「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
」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2、柳宗元藉郭橐駝順應樹木自然生長天性的成功種樹經驗,暗喻唐代地方官
吏擾民、殘民與害民的種種不當作為。
園丁種樹講究的是不危害樹木生長
的自然環境與條件,無需過度去關愛照顧,只要順著樹木的天性就好。
3、至於官員們對老百姓的管理也是如此,法令多如牛毛、苛政嚴於猛虎,都
是擾民,還不如減傜輕賦、甚或無為而治,更能得到百姓的擁戴。
名人加持
有關「順應自然」的名言佳句
﹡《尚書/泰誓》
「惟天地,萬物父母。
」
﹡戰國《孟子/離婁》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
﹡戰國《莊子/齊物論》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
」
﹡漢/劉向編《禮記》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
﹡明/胡居仁《居業錄》
「萬物有自然之理,聖人只是順之,不曾添加得一毫。
」
﹡英/培根《新工具》
「人是大自然的僕役和解釋者。
」
﹡英/培根《新工具》
「你若順從自然,你就最易於征服自然。
」
﹡法/盧梭《愛彌兒》
「遵循自然,跟著它為你畫出的道路前進。
」
﹡德/歌德《格言感想集》
「只有大自然自己知道它自己的現在和過去。
」
﹡德/康德《語絲》
「大自然的秩序,證明了宇宙確有它的建築師。
」
第35篇清末民國/連橫〈台灣通史〉
機心深讀
有關「歷史與歷史評論」的文章
(一)清末民初/連橫〈台灣通史〉本篇
1、「台灣固無史也。
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侷促一隅,無關全局。
苟欲以二
三陳編而知台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
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
,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
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
」
「是台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2、這是〈台灣通史〉一書的序言,連橫透過此文闡釋自己撰寫〈台灣通史〉
的宗旨、緣由和目的,因此並不涉及任何單一歷史事件的評論或比較分析
,而是一篇通論式或總結式的說明文字。
3、透過連橫的說明,我們可以得知〈台灣通史〉一書可以為讀者提供開台四
百年來的各項歷史脈絡,認識台灣的經營管理、歷史文化、人文風物,以
及地理環境。
(二)西漢/賈誼〈過秦論〉本書第42篇
1、「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
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秦有餘力而制其敝,宰割
天下,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國家無事。
」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
制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山東豪俊,
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
2、賈誼的〈過秦論〉,則是針對自秦孝公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歷經七位君王終
於完成大一統,最後卻在「不施仁義」的原因下快速滅亡的歷史事件,加
以評論分析的一篇史論性文章。
3、透過賈誼的論述,讀者可以快速掌握有秦一朝,為何經過數百年的艱辛建
國,完成霸業之後,卻在短短的十餘年中就灰飛煙滅了!
名人加持
有關「歷史」的名言佳句
﹡漢/戴德編《大戴禮記/保傳》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
﹡漢/班固《漢書/京房傳》
「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
」
﹡漢/司馬遷《史記/報任少卿書》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
﹡宋/曾鞏《南齊書序》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
﹡戰國《管子/形勢》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
﹡英/湯恩比《論湯恩比》
「歷史是勝利者的宣傳。
」
﹡義/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踐》
「每一種真正的歷史都是現代史。
」
﹡德/歌德《格言感想集》
「撰寫歷史是擺脫過去的一種方式。
」
﹡西班牙/賽凡提斯《唐吉軻德》
「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
」
﹡德/歌德《格言感想集》
「歷史給我們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
第36篇唐/韓愈〈進學解〉
機心深讀
有關「學習」的文章
(一)唐/韓愈〈進學解〉本篇
1、「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
「先生之於業,可謂勤矣。
於儒,可謂有勞矣。
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
矣。
於為人,可謂成矣。
」
「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
「然而聖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
置散,乃分之宜。
」
2、韓愈認為自己在修習學業、維護儒家道統、文章撰著和待人處事上都已經
盡心盡力,而且頗有成效了,雖然不能得到君王和同僚的認同,讓自己可
以大展拳腳,實現報國的理想。
但是,並沒有因此而遭受君王誅殺、同僚
排斥的厄運,甚且自己在民間的名望、聲譽反而因此更加提升,所以君王
給他安置的閒散無事的職位,其實還是非常合適、也非常合理的。
3、這是韓愈以反諷的說法來凸顯自己的失意與不得志。
可是韓愈畢竟是一代
大儒、一代宗師,在失意的滿腹牢騷中,他仍不忘以正面的能量來傳承他
的終身教學理念,要求當時的諸生士子們,不要在意「有司不明,有私不
公」的政局,仍應秉持精進向學的態度,增益自身德行與學業,一旦完成
磨礪,日後一展抱負的機會將會不請自來。
在〈進學解〉中娓娓道來的心
聲,當年在〈師說〉中為天下學子諄諄教誨的韓老師,似乎又活生生地出
現在我們的眼前了。
(二)戰國/荀子〈勸學〉本書第50篇
1、「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
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
「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
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目不能兩視
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
,終乎為聖人。
」
2、荀子在〈勸學〉裡告訴我們學習的目的、學習的重要、學習的方法,甚至
學習的順序與追求的目標等等,可謂分類繁多,鉅細靡遺,但是不可諱言
的,這些的確是有效又有助益的良方,只要跟著他的腳步走去,成功必將
拭目可待。
3、相對於韓愈的〈進學解〉中要求諸生加強「進德修業」作為,以儲存未來
報效國家社稷的資糧此一「高度理想性」的視角;荀子的〈勸學〉篇反而
是一篇教導學子「如何學習」,走務實路線的「基礎方法論」的闡述。
韓
愈談的是大方向,荀子說的是小細節,二者各有所重,也各有所長,最關
鍵的是二者之間的傳承性和互補性。
同學們最佳的學習方式是,先抓緊韓
愈的大方向,立下進德修業、報效國家的大願;然後依照荀子的學習技巧
,完成勤學苦修、成就自我的目標,隨時自我鞭策,自我奮進。
在兩位大
儒的引導和調教下,相信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我,也找到未來值得
直博九霄,盡情翱翔的藍天。
名人加持
有關「學習」的名言佳句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學至於樂,則成矣。
」
﹡三國魏/徐幹《中論/治學》
「日習則學不忘,自勉則身不墮。
」
﹡漢/韓嬰《韓詩外傳》
「劍雖利,不礪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
」
礪,磨。
斷,砍斷他物。
﹡晉/傅玄《傅子》
「人之學如渴而飲河海,大飲則大盈,小飲則小盈。
」
﹡漢/劉向《說苑/建本》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
」
﹡德/歌德《格言感想集》
「你所不能理解的東西,是你無法佔有的。
」
﹡法/盧梭《愛彌兒》
「以世界為唯一的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
」
﹡英/布萊克《天堂與地獄的婚姻》
「對老鷹而言,屈尊向烏鴉學習是最浪費時間的事。
」
﹡英/培根《人生論》
「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
」
﹡法/巴爾扎克《驢皮記》
「人生最美好的目標、生活最幸福的結果,都莫過於學習。
」
第37篇北宋/蘇軾〈留侯論〉
機心深讀
有關「描述、評論歷史人物」的文章
(一)北宋/蘇軾〈留侯論〉本篇
1、「(老人與子房)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
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辭色。
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
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
嗚呼
!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2、蘇軾認為,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夠擊敗強敵項羽,稱霸天下,最大的功勞
都是來自「狀貌乃如婦人女子」的張良;而張良之所以能夠「運籌帷幄於
內,決勝千里之外」,則是因為他具有「能忍別人所不能忍」的柔軟與沉
穩,所以蘇軾讚頌張良「彼其能有所忍,然後可以就大事。
」這也正是老
子「柔弱勝剛強」的最佳體現啊!
(二)西漢/劉向編《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1、「馮諼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
,無使乏。
於是馮諼不復歌。
」
「馮諼謂孟嘗君曰: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
孟嘗君曰:市義
奈何?」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
2、策士馮諼為孟嘗君策畫「狡兔三窟」之計:其一,免除薛地百姓債務,鞏
固薛地百姓的向心力;其二,拒絕梁國重金禮聘,令齊王繼續任為宰相;
其三,說服齊王將齊國宗廟立於薛地,凸顯自身的尊貴身價。
因此,孟嘗
君之所以能夠長期受到齊王的重用與信任,全都是馮諼的功勞。
名人加持
有關「忍耐和自制」的名言佳句
﹡漢《黃石公三略》
「香餌之下,必有死魚。
」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后妃傳〉
「怒不變容,喜不失節。
」
﹡漢/劉向《說苑》
「禍生於慾得,福生於自禁。
」
﹡明/徐禎稷《恥言》
「嗜甘則思節,酣旨則思戒。
」
﹡宋/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不奮發則心日頹靡,不檢束則心日恣肆。
」
﹡英/伯頓《憂鬱的解剖》
「自制是金光燦爛的馬韁。
」
﹡俄/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忍耐和時間是我的勇士和英雄。
」
﹡義/阿奎納《神學大全》
「自制和忍耐是理性力量的極致展現。
」
﹡奧/卡夫卡《寓言與格言》
「忍耐是唯一可以使人夢想成真的鑰匙。
」
﹡印度/泰戈爾《戈拉》
「頂不住眼前的誘惑,便失去了未來的幸福。
」
第38篇北宋/歐陽修〈縱囚論〉
機心深讀
有關「史論」的文章
(一)北宋/歐陽修〈縱囚論〉本篇
1、「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
「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
「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
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
為天下之常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
情以干譽。
」
2、歐陽修認為,唐太宗縱放三百位死刑犯回家,然後約定時間,要求他們自
己回來報到受死這種做法,純粹只是為了博得個人的「仁厚」名聲而已。
因為在這場不合常理的「縱放死刑犯」大戲中,唐太宗和死刑犯其實都已
經事先揣摩到對方的心思了,不管是唐太宗或者是死刑犯,他們都明白,
只要依約如期回到京師報到,就有可能因為乖乖聽話而換得皇上的不死恩
賜。
最後,果然就在雙方「上下交相賊」的相互揣摩中,演好、演滿了這
齣天可汗的造神戲碼。
3、因此,歐陽修最後為唐太宗的縱囚愛心大戲下了一個不甚風光的註解:
「標新立異,逆情干譽,只可偶一為之耳。
」
(二)西漢/賈誼〈過秦論〉
1、「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
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
」
「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
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
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2、賈誼認為,秦國土地遼闊,人民眾多,武力強大,城池堅固,本來就可以
留下「子孫帝王萬世之業」。
沒想到卻在短短十五年間就被一個「甕牖繩樞
之子,甿隸之人,遷徙之徒」給掃平蕩盡,原因無他,就是「仁義不施」
這四個字而已。
名人加持
有關「識見與眼光」的名言佳句
﹡明/洪應明《菜根譚》
「德隨量進,量由識長。
」
﹡明/薛瑄《讀書錄》
「處事識為主,斷次之。
」
﹡明/薛瑄《讀書錄》
「識高則量大,氣盛則聲宏。
」
﹡戰國/《孟子/盡心》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
﹡宋/田錫《咸平集》
「識不明不堪大用,才不長不堪任重。
」
﹡法/蒙田《隨筆集》
「盲目追隨他人,最後什麼都追隨不了。
」
﹡法/羅曼羅蘭《母與子》
「人生應該做些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
」
﹡美/愛默生《崇拜》
「人們對世事的見解,正是他們人格的自白。
」
﹡蘇/高爾基《懺悔》
「從洞穴裡觀望,天空是渺小的,生活是窒礙的。
」
﹡法/耶爾《論見解》
「鑽石與珍珠是世上稀有的寶貝,但是可靠的鑑賞力卻比它們更稀有。
」
第39篇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機心深讀
有關「勸諫」的文章
(一)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本篇
1、「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
克終者蓋寡。
」
「君人者,知足以自戒、知止以安人、念高危、懼滿溢、樂盤游、憂懈怠、
慮壅蔽、想讒邪、恩所加、罰所及。
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
擇善而從之,可以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
2、魏徵勸諫唐太宗,必須隨時自我省思與決策攸關的十個關鍵議題,其中包
括皇帝的個人玩樂與嗜好等行為,以及在朝廷施政與決策時的公共事務決
斷等等大小事務。
內容詳細,項目繁多,文章裡暗藏的是二人交情之篤厚
與信任,以及魏徵對國家前途與百姓福祉的深深關切。
(二)戰國/李斯〈諫逐客書〉本書第49篇
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
,故能明其德。
」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
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
得也。
」
2、李斯勸諫秦王嬴政不該驅逐各國前來效命的客卿,反而要展開雙手擁抱這
些有志效忠秦國的奇能異士,讓他們全都為秦國的大一統目標賣命。
這正
是一個政治家與政客的最大不同之處啊!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兵強馬壯,地廣人眾的秦國,此時不缺物資、不缺糧草,缺的是可以貢獻
良策,建國經略的各國才俊之士,李斯看到了秦國未來發展的需求,敢於
在性情暴戾難測的秦王嬴政前面上書勸諫,這可是隨時準備殺頭的勾當,
李斯選擇進諫之舉,既是賭上了秦王喜怒一線之間的抉擇,同時也賭上了
自己的身家性命。
這是亂世時期的時代特色,也是亂世英雄的必然宿命,
贏了,從此位列朝堂,榮華富貴;輸了,當下身首異處,灰飛煙滅。
名人加持
有關「批評」的名言佳句
﹡春秋/《國語》
「唯善人能受盡言。
」
善人,德行兼備之人。
盡言,直言無隱的批評。
﹡漢/劉向《說苑》
「土負水者平,木負繩者正。
」
能承受住水的土地必定平坦,經過繩墨校定的木料必定正直。
﹡春秋/《毛詩序》
「言之者無罪,聞知者足以戒。
」
﹡明/呂坤《呻吟語》
「責人要含蓄,忌太真、太直、太盡。
」
﹡明/呂坤《呻吟語》
「君子攻人不得過七分,須含蓄以養人之愧。
」
﹡美/吉布斯《偶感》
「對你進諫最好的人選就是你自己。
」
﹡美/卡內基《人際關係手冊》
「建設性的建言,更容易讓人改正錯誤。
」
﹡美/卡內基《人際關係手冊》
「間接指出別人的錯誤,較不易引來強烈的反感。
」
﹡德/海涅《書簡》
「直言批評的人即使不招來懷恨,至少也不會更受歡迎。
」
﹡希伯來《舊約全書/箴言》
「一句責備的話語,深入聰明者的心裡,強過責打愚昧者一百鞭子。
」
第40篇戰國/戴聖編《禮記》〈大學之道〉
機心深讀
有關「教育」的文章
(一)戰國/戴聖編《禮記》〈大學之道〉本篇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
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2、禮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章中,把教育的宗旨闡釋得精闢入裡,不只是
一篇探討教育哲學理念的文章,而且還列舉出一整套首尾連貫呼應、層次
分明有序的邏輯思維模式,透過這套縝密周延的教育理論,讓我們可以一
窺古代政府教育制度的理想性與務實性。
3、從最初個人知識智慧的汲取,其次到修為器識的養成,再到最後的人生責
任的賦予,可謂鉅細靡遺,層次井然,一般人只須遵循此一既定道路,就
可以在最不浪費時間和精力的情境下完成所學,既可以成就個人,也可以
服務社會、奉獻國家。
在科技尚未普及、知識尚未多元的年代,這套教育
哲學理論無疑的可以符合時代所需,即令在科技昌明的今日,它的理念依
然符合多數當代的社會現況所需。
這是華夏老祖宗們留給後世子孫的瑰寶
,也是中華文明可以改善當今世界文明發展缺失,以及彌補科技發展不足
之處的救贖依歸。
我們何其有幸,能夠身為華夏文明的擁有者和繼承者,
如果不能維護與發揚這份文明資產與榮耀,我們將如何對得起先賢、先哲
的創造與努力呢。
(二)戰國/戴聖編《禮記》〈學記〉本書第43篇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
先。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善待
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
後盡其聲。
」
2、《禮記》〈學記〉中,闡述教與學的方法論,更細緻地論述老師教學和學生
學習的有效方法。
其中把學生發問比喻為砍伐堅木,要從簡單入門處開
始學習,等到簡單的都懂了再繼續學習比較艱深的,這樣就不會出現學
習斷層。
至於老師的答覆則有如撞鐘一般,面對哲理和邏輯之類的大哉
問,就必須從原理、原則等大方向去答覆;如果是有關知識和技藝方面
的尋常問題,只要根據事實和發展現狀給與解說就好了。
3、《禮記》〈大學之道〉講的是教育學習的目的、內容與順序。
《禮記》〈學記〉講的是教學與學習的重要性與方法。
名人加持
有關「教育」的名言佳句
﹡宋/歐陽修《吉州新學記》
「古者致治之盛衰,視其學之興廢。
」
﹡戰國/《孟子/滕文公》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
﹡《晉書/王導傳》
「風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
」
﹡唐/白居易《策林》
「人無常心,習以成性;國無常俗,教則移風。
」
﹡戰國/《管子/權修》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
﹡法/盧梭《愛彌兒》
「教育的藝術是讓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
」
﹡英/洛克《教育漫話》
「教育所產生的錯誤,是終生都洗刷不掉的。
」
﹡英/洛克《教育漫話》
「人類之所以有千差萬別,就是源於教育之故。
」
﹡法/巴爾扎克《人間喜劇》
「教育是一切社會裡可以減少罪惡,增加良善的唯一工具。
」
﹡法/盧梭《愛彌兒》
「一個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還不如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孩子聰明。
」
第41篇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機心深讀
有關「討伐」的文章
(一)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本篇
1、「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
殘害忠良。
殺姊屠兄,弒君鴆母
。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
」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
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
志安社稷,因天
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
」
「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
山河。
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機之兆,必貽後至之誅。
」
2、這是一篇昭告天下英豪誓師勤王的招討檄文,也是一篇鼓動人心,帶起風
潮的感人告白。
駱賓王寫出了武則天對大唐的百般禍害、徐敬業將軍的正
義之師討伐武氏王朝的緣由,以及大勢底定之後的各項封賞利誘等等,讓
有志之士只要讀過或看過,就會興起一股正義凜然之情,主動為積弱多時
的大唐朝廷奮力一搏。
就文章寫作而言,這的確是一篇足以撼動人心的感
性、至性美文。
(二)東漢/陳琳〈為袁紹討曹操檄〉
1、「曹操祖父中常侍騰,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輿金輦璧,輸貨權門
,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丑,本無懿德,猄狡鋒協,好亂樂禍
。
」
「操卑辱王室,敗法亂紀;坐領三台,專制朝政;爵賞由心,弄戮在口;
所愛光五宗,所惡滅三族。
」
「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
2、建安七子之一陳琳的這篇被譽為天下第一檄文的〈討曹操檄〉,把曹操的
祖宗三代全罵得狗血淋頭,對曹操本人更是毫不留情的惡言辱罵,雖然所
言均屬事實,可是碰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卻毫無作用。
擅
工心計的曹阿瞞,不但沒殺他還重用他,賜司空軍謀祭酒,納為文膽。
3、比較〈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和〈為袁紹討曹操檄〉兩篇文章,可以發現其
中最大的一個共通點,就是從道德層面去否定被聲討的對象。
因為自從漢
武帝獨尊儒術以來,百姓對君王的要求幾乎都傾向於仁民愛物的「仁君」
形象,而帝王本身也都以「仁君」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即令是殘民以逞
的暴君,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一位暴君。
因此,當朝廷眾臣或民間百姓對
一位不符合他們心中期待的君王,就會以「德不配位」這四個字來否定他
,抵制他。
在上述兩篇檄文中,所運用的寫作邏輯正是傳統儒家「仁君」
思想的彰顯與發皇。
名人加持
有關「道德」的名言佳句
﹡春秋/左丘明《左傳》
「有德則樂,樂則能平。
」
﹡唐/柳宗元《為耆老等請復尊號表》
「恩深必報,德盛必崇。
」
﹡春秋/左丘明《左傳》
「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
」
﹡明/呂坤《續小兒語》
「君子腳跟沒亂行,不是規矩是準繩。
」
﹡明/莊元臣《叔苴子》
「有德之士,如夏日之蔭,冬日之爐,不求親人而人自親之。
」
﹡法/雨果《悲慘世界》
「道德是真理之花。
」
﹡德/唐德《實踐理性批判》
「沒有道德的上帝是可怕的。
」
﹡法/狄德羅《論戲劇藝術》
「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
」
﹡德/康德《形而上學的基本原理》
「只有具備道德的人格,才是擁有尊嚴的。
」
﹡法/雨果《九三年》
「普遍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礎。
」
第42篇西漢/賈誼〈過秦論〉
機心深讀
有關「君王與統治」的文章
(一)西漢/賈誼〈過秦論〉本篇
1、「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
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
」
「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
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
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2、賈誼認為,秦國土地遼闊,人民眾多,武力強大,城池堅固,本來就可以
留下「子孫帝王萬世之業」。
沒想到卻在短短十五年間就被一個「甕牖繩樞
之子,甿隸之人,遷徙之徒」給掃平蕩盡,原因無他,就是「仁義不施」
這四個字而已。
3、賈誼以秦王血腥攻伐六國,殘暴奴役百姓的事實,鋪陳出一幅幅天怒人怨
的時代場景,讓讀者有如親臨當時六國逐鹿中原的現場,一睹戰爭與暴政
的進行,最後再以秦國「不施仁義」四字簡單明瞭的立下全文結論。
所謂
事實勝於雄辯,當資訊可以取代論述,當材料可以勝過說理的時候,即使
只有區區四個字,也足以敲下震懾人心的定音一槌。
(二)明/黃宗羲〈原君〉本書第48篇
1、「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
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
「豈天地之大,於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是故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不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市
井之間,人人可欲。
」
2、黃宗羲的〈原君〉則是採取論述的方式,分別從統治者和老百姓這兩種不
同的視角切入,告訴世人君王以天下為自家產業的荒謬與可笑;然後再佐
以堯舜和夏禹的歷史事件作為引證,說明天下之大怎麼可以「獨私一人一
姓」呢?當邏輯論證強而有力時,當過往歷史有案可考時,那就大膽地加
以論證、演繹和引用,讓讀者拜服在你的縝密思維中。
名人加持
有關「政治與政權」的名言佳句
﹡宋/蔡襄《端明集》
「化民莫如善教,修政莫如擇官。
」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
「治天下猶治絲,一絲不理則眾緒紛亂。
」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貴公》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足食足兵而人才足用,則天下不難理矣。
」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
「保國之道,藏富於民。
民富則親,民貧則離。
」
﹡印度/普列姆昌德《新生》
「政權是獸性的具體展現。
」
﹡法/羅曼羅蘭《母與子》
「政治的後台老闆總是金錢。
」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政治學並不製造人類,然而它使人類脫離了自然並駕馭他們。
」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政治是一把磨鈍了的銼刀,它銼著銼著,慢慢地達到它的目的。
」
﹡法/巴爾扎克《鄉村醫生》
「真正的政治家,永遠放眼未來,走在命運的前頭,超越於權力之上。
」
第43篇戰國/戴聖編《禮記/學記》
機心深讀
有關「學習方法」的文章
(一)戰國/戴聖編《禮記/學記》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
先。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善待
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
後盡其聲。
」
2、《禮記》〈學記〉中,闡述教與學的方法論,更細緻地論述老師教學和學生
學習的有效方法。
其中把學生發問比喻為砍伐堅木,要從簡單入門處開
始學習,等到簡單的都懂了再繼續學習比較艱深的,這樣就不會出現學
習斷層。
至於老師的答覆則有如撞鐘一般,面對哲理和邏輯之類的大哉
問,就必須從原理、原則等大方向去答覆;如果是有關知識和技藝方面
的尋常問題,只要根據事實和發展現狀給與解說就好了。
(二)戰國/荀子〈勸學〉
1、「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
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
「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
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目不能兩視
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
,終乎為聖人。
」
2、荀子在〈勸學〉裡告訴我們學習的目的、學習的重要、學習的方法,甚至
學習的順序與追求的目標等等,可謂分類繁多,鉅細靡遺,但是不可諱言
的,這些的確是有效又有助益的良方,只要跟著他的腳步走去,成功必將
拭目可待。
3、在荀子的〈勸學〉中,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荀子似乎特別重視學習時的
「專一」和「恆心」兩項特色上。
他舉出了騏驥與駑馬、雙眼和雙耳,以
及螣蛇與梧鼠等等實例,讓我們可以快速理解他的論述,並且接受與認同
他的觀點。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些學習態度與方法,的確是能夠讓我們
可以在學習的道路上儘早達標成功的。
名人加持
有關「熱情與專一」的名言佳句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葛巾》
「懷之專一,鬼神可通。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
」
﹡戰國/孟子《離婁》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
﹡明/莊元臣《叔苴子》
「一矢不能中兩的,一車不能赴兩途。
」
﹡宋/張孝祥《論治體札子》
「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
﹡西班牙/格拉辛《神諭》
「熱情是靈魂之門。
」
﹡俄/萊蒙托夫《當代英雄》
「熱情是心靈的青春。
」
﹡法/伏爾泰《斷片》
「任何熱情都會隨著歲月而銷聲匿跡。
」
﹡法/巴爾札克《論文選》
「熱情就像火山一樣,把滾燙窩藏在裡面。
」
﹡黎巴嫩/紀伯倫《先知》
「熱情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一團自焚的火焰。
」
第44篇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
機心深讀
有關「兵法與戰爭」的文章
(一)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本篇
1、「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
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
」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故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
少算不勝,而况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
2、孫子認為,戰爭是國家存亡之所繫,所以必須事前詳加規劃。
首先,要認
識影響戰爭成敗的本質:民心、天時、地利、將領和法令。
其次,要仔細
評估七項條件:誰得民心支持?誰有優秀將領?誰占天時地利?誰能貫徹
命令?誰的兵多將廣?誰的士兵訓練有素?誰能賞罰分明?
3、所以孫子的結論是,誰的作戰計畫周詳?誰的作戰部屬縝密?誰就能夠贏
得最後勝利。
(二)戰國/墨子〈公輸盤〉
1、「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
」
「墨子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
,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
「墨子告楚王,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
殺臣,宋莫能守,可攻也。
然臣
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雖殺臣
,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
2、墨子以自己的智慧和守城專長,打敗了公輸盤的雲梯攻城器械,公輸盤想
勸楚王殺了墨子以絕後患,不想墨子早已安排好子弟兵留在宋國防守,讓
楚國毫無勝算,楚王不得已只好停止攻打宋國的計畫。
3、墨子一生主張「兼愛」、「非攻」。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看到墨子以自己的聰
明機智替宋國解決了亡國危機,同時也看到了墨子為實現主張所耗費的心
血與努力。
在國際局勢詭譎多變、各種武力和經濟戰爭頻仍的二十一世紀
,墨子的思想或許是解決亂世紛爭的一帖良方呢!
4、〈孫子兵法始計篇〉說的是作戰的原則和作戰計畫的擬定,是屬於策略層面
的探討。
〈墨子公輸盤〉一文,則是藉由城池的實際攻防作戰,以及雙方交
戰的成敗結果活生生地端到檯面上來驗證,這不只是預測作戰是否成功或
失敗,而是清清楚楚地告知對方:我不怕你會來攻打我們,因為我們早已
準備好要如何防衛自己,並且也已經擬妥打敗你們的各種作戰計畫了。
名人加持
有關「戰爭」的名言佳句
﹡戰國/孫臏《孫臏兵法》
「義者,兵之首也。
」
義,指戰爭的目的,須是為公益,不為私利;就是要明白是為誰而戰?為何
而戰?就是唐朝白居易在〈策林〉中所說的:「兵不妄動,師必有名」。
﹡戰國/商鞅《商君書/畫策》
「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
﹡漢《淮南子/兵略訓》
「兵之勝敗,本在於政。
」
﹡清/魏源《城守篇》
「善守者守郊原,不善守者守城垣。
」
﹡春秋/《老子》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弗與。
」
良將不逞強鬥勇,良帥不意氣用事,常打勝仗的將帥絕不與敵人硬拚。
﹡英/霍布斯《莉薇坦》
「在戰爭中,威力與欺騙是兩大美德。
」
﹡義/阿里奧斯托《書簡集》
「防止戰爭最正確的方法是:不畏戰爭。
」
﹡義/馬基維利《佛羅倫斯史》
「戰爭在你願意時開始,卻不在你樂意時結束。
」
﹡德/克勞塞維茲《戰爭論》
「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
」
﹡法/拿破崙《書簡集》
「面對戰爭我習慣採取一切防患措施,從不相信什麼機會。
」
第45篇明/方孝孺〈指喻〉
機心深讀
有關「隱喻政治」的文章
(一)明/方孝孺〈指喻〉本篇
1、「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
終至於不可為。
」
「蓋眾人之所可知者,眾人之所能治也,其勢雖危,而未足深畏;惟萌於
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眾人笑而忽之者,此則君子之所深畏
也。
」
「況乎視之以至疏之勢,重之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
矣;幸其未發,以為無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謂智也與哉!」
2、方孝孺藉由拇指長出一粒小瘡最後危及性命的故事,暗喻當時社會上已經
潛藏了許多危機,可是政府官員不但置若罔聞,甚至還繼續戕害百姓,剝
削人民,讓貪污腐化成為常態。
這既是提醒各級官員改過自新,潔身自好
,同時也是提醒皇帝要提早化解這些藏在暗處的弊病,否則日後一旦爆發
,將如潰堤蟻穴般,一發不可收拾。
(二)明/劉基〈賣柑者言〉
1、「今夫配虎符、坐皋比者;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盜起而
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靡廩粟而不知
恥。
」
「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
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
2、劉基藉賣柑者之口,將元朝末年高官權貴尸位素餐,荒廢政務的朝廷亂象
,以及盜賊蜂起,法律不彰的社會亂象等等,一針見血地攤開來檢視,在
異族統治的專制時代,這可是大智慧的表現,也是有擔當的儒者呢。
名人加持
有關「正義與勇敢」的名言佳句
﹡宋/蘇軾〈祭堂兄子正文〉
「仁者之勇,雷霆不移。
」
﹡南朝/裴松之《三國志注/魏書》
「以仁為富,以義為貴。
」
﹡戰國《荀子/子道》
「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
﹡宋/程顥程頤《二程外書》
「君子勇於義,小人勇於氣。
」
﹡春秋《禮記/中庸》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法/蒙田《隨筆集》
「最勇敢的人有時是最不幸的人。
」
﹡古羅馬/西塞羅《論義務》
「勇氣就是對艱苦和痛苦的蔑視。
」
﹡美/愛迪生《旅行記》
「世上沒有比正義更偉大、更神聖的美德。
」
﹡奧/卡夫卡《寓言與格言》
「一個真正的敵人,才能灌注你無限的勇氣。
」
﹡美/菲利普斯《演說集》
「正義是永恆的太陽,沒有人可以遲滯它的到來。
」
第46篇春秋/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機心深讀
有關「外交謀略」的文章
(一)春秋/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
「燭之武曰: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
也。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
2、燭之武告訴秦伯,鄭國被滅後,實際上真正獲利的是晉國而非秦國,那麼
秦國何苦勞師動眾,長途跋涉和晉國聯合去攻打鄭國,最後卻讓晉國得到
鄭國的土地和人民呢?
3、燭之武透過威脅、利誘、分化和道德勸說的方式。
讓秦國不但退出秦晉聯
盟,還回過頭來和鄭國結盟,共同對付晉國。
把敵人變成盟友,這就是外
交官展現功力的最佳例證了!同時,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所以受到
諸侯王的重用,自成一派,成為九流十家之一的原因。
(二)春秋/左丘明〈弦高犒秦師〉
1、「秦師襲鄭,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
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
且使遽告於鄭。
」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
「秦將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
」
2、鄭國商人弦高在做生意途中巧遇秦國偷襲鄭國的軍隊,他當機立斷假冒鄭
國特使的身分,送給秦軍四張熟牛皮和十二頭牛以為犒勞之用。
秦將孟明
以為鄭國已經知道秦軍偷襲鄭國的軍事行動了,於是下令部隊停止攻打鄭
國,鄭國因此得以免於滅國之禍。
3、弦高只是鄭國的一位商人,當他看到國家面臨危機,卻可以犧牲自己小我
的利益,把國家大我的利益擺在第一,這種偉岸卓絕的情操,的確少有,
後人以愛國商人來讚頌他,可謂實至名歸。
4、燭之武是政府高官,而且他是受命於鄭國國君的指派,前往秦國擔任說客
,為保衛國家而盡義務,這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但是弦高只是一名商
人,一個平民百姓,卻能夠深明大義,為鄭國效忠,這種無私無我的忠忱
,又要比燭之武更令人尊敬與推崇了。
至於在機智與應變能力上,二人則
是棋逢敵手,不分軒輊呢。
名人加持
有關「愛國」的名言佳句
﹡宋/蘇軾〈陳公弼傳〉
「為國者終不顧家。
」
﹡清/吳趼人《痛史》趼,音「繭」。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宋/蘇軾〈杭州召還乞郡狀〉
「報國之心,死而後已。
」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
﹡明/顧炎武《東林書院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
﹡英/莎士比亞《克麗奧蘭納斯》
「我重視祖國的榮譽,更甚於自己的生命。
」
﹡法/孟德斯鳩《法的精神》
「我所謂共和國的美德,是指愛和平而言。
」
﹡美/林肯《林肯傳》
「黃金誠然寶貴,而勇敢的愛國者比黃金更加寶貴。
」
﹡法/羅曼羅蘭《日記》
「必須經過祖國這一層樓,然後再更上一層,以達到人類的高度。
」
﹡印度/泰戈爾《人》
「國家不是地理學的而是精神上的,是國民經年累月用思想去豐富、用愛去
灌注而成的。
」
第47篇北宋/蘇軾〈教戰守策〉
機心深讀
有關「建言與策論」的文章
(一)北宋/蘇軾〈教戰守策〉本篇
1、「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
」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論戰鬥之事,則縮頸而股慄;聞盜賊之名,
則掩耳而不願聽。
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
」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
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
」
2、蘇軾倚仗年輕氣盛之勢,大膽提出具體建言,沒有畏懼,沒有罣礙,正是
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意氣飛揚時期,此時的蘇軾氣宇軒昂中,更多了一
分樸質與純真,然而對國家、人民的悃梱忠愛,讓人們忘卻了他的年輕與
氣盛。
相較於晚年悠遊赤壁、參悟清風明月的東坡居士,我們看到了另一
個同樣值得效法和歌頌的少年蘇軾。
(二)西漢/晁錯〈論貴粟疏〉
1、「民貧,則奸邪生。
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
離鄉輕家,民如鳥獸。
」
「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
數石之重,中人弗勝
,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飢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
「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
。
如此,德澤加於萬民,則民大富樂矣。
」
2、晁錯認為穀賤傷農,而且還會造成農民無心耕作,最後導致國家的衰敗,
因此主張提高糧價,以鼓勵農民生產,壯盛國力。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
立國,歷朝只要農民遭遇飢荒,無法吃飽,就會引發動亂,成為改朝換代
的根本原因。
因此,重農抑商一直都是歷代君王的主要政策。
就一位朝廷
命官而言,晁錯算得上是一位有眼光、有智慧的政治家了。
3、蘇軾看到了有宋一朝多年以來重文輕武的弊病,晁錯則點出了西漢初年國
家未來可能面臨的糧食不足的隱憂,一個是對當時政策弊端提出即時針砭
,一個是對未來國家隱患提供預防性建言。
在專制時代,他們都必須面對
是否觸怒皇帝龍顏的風險,同時也要擔憂奸佞小人的讒言加害,這更證明
了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嶙峋風骨,以及心中有人民,心中有國家的
崢嶸氣宇。
名人加持
有關「遠見」的名言佳句
﹡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興必慮衰,安必思危。
」
﹡晉/葛洪《抱朴子》
「識遠者貴本,見近者務末。
」
﹡戰國/商鞅《商君書/定法》
「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
﹡漢/司馬遷《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無形。
」
﹡漢/劉向《說苑/尊賢》
「以所見可以占未發,睹小節足以知大體。
」
﹡古希臘/普魯塔克《斷片》
「有所預知,才能有所防備。
」
﹡阿根廷/博爾赫斯《祕密的奇蹟》
「現實並不總是和預見恰恰相符。
」
﹡英/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
「眼光淺近的人往往會將黑白加以混淆。
」
﹡英/艾略特《馬克》
「在所有錯誤中,預言是最不需要代價的。
」
﹡法/左拉《實驗小說》
「要想預見未知的事物,必須從探究已知的事物開始。
」
第48篇明/黃宗羲〈原君〉
機心深讀
有關「民主思想」的文章
(一)明/黃宗羲〈原君〉本篇
1、「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
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
「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
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
」
「豈天地之大,於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2、黃宗羲以古代堯、舜賢君和後世專制的獨夫君王兩相比較,大力抨擊獨裁
政權的不公與不義,從而主張「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
這正是今日民主制度「尊重個人生命財產權」的最佳詮釋,今天看似極
其平凡、正常的一件小事,可是在專制時代這種離經叛道、鼓動民心的言
論,可是會立馬招來殺頭、甚至抄家滅族之禍的。
(二)春秋/孔子〈大同與小康〉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
2、孔子認為上古堯、舜時代的大同世界裡,天下是屬於全天下所有人的,而
不專屬於某一個個人,或者某一個家族。
治理國家的是具有賢德與能力的
社會精英份子;民眾不需私藏物資,願意為大眾事務提供勞動,整個社會
都充滿著安樂與祥和的氛圍。
3、黃宗羲傳承了孔子〈禮運大同篇〉的民主思想,這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次
重大突破,被帝王專制政體遮蓋了兩千多年的民主思想,從黃宗羲手中開
始萌發新芽,爆出嫩蕊,這是華夏大地在沉寂了兩千多年後的一聲驚雷。
兩百多年後,一場以知識份子為核心的辛亥武昌起義,才正式讓黃宗羲手
上的這株新芽嫩蕊開出鮮豔壯麗的民國花卉。
名人加持
有關「自由與民主」的名言佳句
﹡以色列/摩西達揚《自傳》
「自由是人們靈魂的氧氣。
」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自由就是做一切法律許可的事的權利。
」
﹡印度/泰戈爾《戈拉》
「自由就是不受謊言的奴役,不受惡意的攻擊。
」
﹡法/雨果《九三年》
「人生下來不是為了拖著鎖鏈,而是為了展開雙翼。
」
﹡美/馬克吐溫《康乃狄克州美國人》
「世上各民族,從來沒有靠著說仁講義而贏得自由的。
」
﹡美/希爾斯曼《美國是如何治理的》
「民主最基本的特徵是自由。
」
﹡捷克/馬薩利克《捷克斯洛伐克建國史》
「民主政治是神權政治的死敵。
」
﹡美/華盛頓《演說》
「在民主政體中,每一個人都是主人。
」
﹡美/羅斯福《洛杉磯市演說》
「民主不是靜止的東西,它是永無止盡的進軍。
」
﹡法/雨果《悲慘世界》
「民主的偉大之處,就是對於人類的一切,什麼都不否定、不誣衊。
」
第49篇戰國/李斯〈諫逐客書〉
機心深讀
有關「忠言與諫言」的文章
(一)戰國/李斯〈諫逐客書〉本篇
1、「向使四君(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
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
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今逐客以資敵國,
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
2、李斯以秦國歷代君王廣納四方賢士因而壯大,以及當朝徵用四海珠寶珍玩
、駿馬美女、金錫丹青的事實,反諷秦始皇在用人政策上卻反其道而行,
意欲驅逐六國人才,閉關自守。
確鑿的證據,鮮明的對比,讓滿朝文武無
法多置一詞,就連跋扈鷹揚的始皇帝也不能不撤銷逐客之令,敬謹接納。
不過,這也正可以看出秦始皇面對重大決策時的細究本末和知所抉擇。
(二)漢/劉向《戰國策/齊策》〈鄒忌諷齊威王〉
1、「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
美於徐公。
」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
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
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
2、齊國謀士鄒忌以切身的故事藉機諷諫齊威王,讓齊威王從此開彰聖聽,廣
納八方建言,結果僅短短的一年之內,就不再有進諫之人了。
可見齊威王
海納百川的胸襟,果然讓周邊燕、趙、韓、魏諸國都自願臣服了。
不過,
諷諫之力雖然強大,也是要看你諷諫的對象是誰而定,如果是像商朝紂王
般的暴君,還是能免則免,否則就難免要遭到誅心之禍了!
名人加持
有關「忠言與諷諫」的名言佳句
﹡晉/葛洪《抱朴子》
「一言之美,貴於千金。
」
﹡戰國/《荀子/非相》
「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
」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言之當。
」
﹡春秋《孔子家語》
「人受諫則聖,木受繩則直,金受礪則利。
」
﹡清/唐甄《潛書/抑尊》
「直言者國之良藥也,直言之臣國之良醫也。
」
﹡古希臘《伊索寓言》
「勸誡往往比強迫更為有效。
」
﹡美/吉布斯《偶感》
「對你進諫的最好人選就是你自己。
」
﹡英/培根《人生論》
「最能使人心靈健全的,莫過於好友的忠告良言。
」
﹡瑞士/希爾泰《書簡》
「忠告如雪,下得越靜,越能長久,也越能深入人心。
」
﹡英/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接受每一個人的批評,但別忘了保留你自己的判斷。
」
第50篇戰國/荀子〈勸學〉
機心深讀
有關「學習理論與實踐」的文章
(一)戰國/荀子〈勸學〉本篇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
之然也。
」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八跪而二
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
「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
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2、在探討學習的文章裡,荀子的這篇「勸學」如果說是第二,那麼大概也沒
人敢稱第一了。
因為從學習的目的、方法、內容、順序,以及態度等等面
向,荀子都一無保留的全盤托出。
如果說世上有一篇文章熟讀並確實照表
操課後,就能夠保證讓你此生學有所成,而且不虛此行的,大概只有荀子
的這篇曠世傑作了。
因為它的內容豐富、說理精到、舉證詳實、層次井然
、結構嚴謹,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它還文字優美、氣勢磅礡,讓人讀起來
快速沉浸其中,欲罷不能呢!請同學們先把它一字不漏地給背下來,然後
就能深刻體會老師的讚美與褒揚了!
(二)戰國/戴聖編《禮記學記/大學之道》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自天子以自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
2、《禮記學記》中〈大學之道〉告訴我們的,比較傾向於「為什麼要進一步研
習高深的學問」以及「進行研習高深學問的順序」這兩大課題。
而它的答
案也非常明確地直指關鍵就在於「先修其身」;一個人只有透過格物致知的
深入學習後,才能夠專注意志,然後才能進一步陶養大公至正的無私之心
。
具備了生活處事的智慧、大公至正的無私之心後,你才算是真正完成了
「修身」的自我功課。
這時候,你才能夠放心地去走下一階段齊家、治國
、平天下的人生功課。
3、《禮記學記》中的〈大學之道〉,標示了學習的三大重點:
其一、人們學習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修身」,因為修身是我們身而為
人的根本;不知修身的人和禽獸又有何差異呢!
其二、修身必須遵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順序逐步進行,以期
打造成一個有智慧、有正義感的「全人」。
其三、完成修身之後,才能將所學習到的知識和經驗付諸實踐,為人類社
會創造價值。
至於進入社會服務的實踐過程也必須遵照「齊家、治
國、平天下」三個階段逐步進階,藉由各種不同層次的實務歷練,
鍛鑄出扎實的處世哲學與功夫。
名人加持
有關「理論與實踐」的名言佳句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
「力行而後知其真。
」
﹡清/魏源《默觚》觚,音「辜」。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
」
事,只有身體力行,才能明白它的真義;
路,只有親自走過,才能體會它的艱難。
﹡宋/陸游《冬日讀書示子聿》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絕知,徹底明瞭。
﹡戰國《荀子/儒效》
「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
﹡宋/朱熹《朱子語類》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
﹡義/達芬奇《論繪畫》
「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
」
﹡法/巴斯德《科學研究的藝術》
「只有理論才能激發創造與發明的精神。
」
﹡美/馬克吐溫《湯姆歷險記》
「再好的理論,只要仔細捉摸,總會找出漏洞。
」
﹡波斯/薩迪《薔薇園》
「有知識的人不去實踐,就像一隻蜜蜂不去釀蜜。
」
﹡黎巴嫩/紀伯倫《沙與沫》
「許多理論就像一扇窗戶,我們透過它看到真理,但是它也將我們與真理隔
絕。
」4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贊助作者介紹台灣出生、成長
祖先來自廣東蕉嶺的客家子弟
熱愛台灣這塊土地
崇尚自由、民主和公平、正義
熱愛五千年華夏文明
嚮慕溫柔、敦厚與雍容、典雅
台灣可以只是台灣
台灣也可以是華夏
因為
國家已經沒有藩籬
族群已經不是標識
文化才是人們共同的創意
文明才是人類生存的目的
生命和生態的永續
依賴的是包容與尊重查看作者本文發佈於兩岸統一的最新觀點
15個事證主題:告訴你兩岸無法統一的原因。
4個政黨評論:告訴你哪一個政黨有權高喊統一。
兩視頻頻現況:告訴你兩岸早已統一的事實。
7封真摯信函:告訴所有炎黃子孫該如何邁向統一。
查看專題如果要發表留言,請先登入或註冊會員。
領取見面禮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48小時Premium閱讀權限先不用,謝謝前往領取
延伸文章資訊
- 1獄中聞畫眉聲-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獄中聞畫眉聲 ... 陰房臥聽畫眉聲。絕勝簾櫳語燕鶯。 記得嬌兒歌俚曲。也如好鳥弄春晴。 心馳剎末空增悵。身處籠中敢浪鳴。 十日愁城九風雨。耳根聊喜一時清。 ... 1996年1月1 ...
- 2文協精神臺灣詩- PChome 24h書店
林幼春〈獄中感春賦落花詩以自遺〉 ... 的〈吾將行〉、及入獄後所寫的〈獄中聞畫眉〉〈再聞畫眉〉〈獄中寄內〉〈詠史〉〈四月十五夜鐵窗下作〉〈獄中十律〉和本詩等。
- 3日治時期台灣「監獄文學」探析 以林幼春、蔡惠如 - 中興大學 ...
6, 獄中聞畫眉聲(七律), 《台灣民報》3卷17號, 1925.6.11, 又見於《南強詩集》頁42. 7, 再聞畫眉(七律) ... 起拔吾劍撞吾觥,搖搖欲墜東方星,臥聽四野荒雞聲。
- 4蔣渭水「治警事件」相關作品為例〉報告大綱@ 台灣文學區域
聞畫眉聲〉等。 2.蔡惠如:兩首〈滿庭芳〉。 3.蔣渭水:〈入獄日記〉、〈獄中隨筆〉等。 四、三家相關作品寫作特色的比較. (一)文體選擇.
- 5文學作品介紹 - 愛書堂
臨江仙刺耳啼聲「時代哭」,啾啾麻雀心驚。 ... 班馬繫將游子怨,畫眉譜到玉人愁。 ... 年初應邀訪港,接受香港大學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翻譯家戴乃迭(左二)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