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類的恐懼感(下) – 談如何對抗恐懼感 - 大人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因為一旦在生活中需要做選擇時,如果心理上過度偏好「已知」(或過度偏好安穩時),對於未知就會產生極大的恐懼,並進而把這選擇排除在思考路徑上。
這其實也是很多人在感情 ...
首頁
大人知識
局的思考
論人類的恐懼感(下)–談如何對抗恐懼感
前篇論人類的恐懼感(中)–談如何對抗恐懼感
文章繼續之前,先幫大家回顧一下前面兩篇的一些重點。
這系列的上集談的是恐懼感的成因,以及人們面對恐懼時的兩個直覺反應。
中集則提到有五個我目前為止覺得可以強化以對抗恐懼感的訓練,並討論了其中兩項。
那這篇,則將繼續討論後面三項,也就是「心理面」需強化之處。
為了方便大家回憶,在此再一次列出這五項:
-自我探索,了解何時恐懼感接手了決策
-自我強化,降低人生的依附性
-增加流動,避免心理上的沉澱心理
-情境轉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哲學探索,學習思維的自主性
那接下來,就從第三點繼續了~
增加流動,避免心理上的沉澱心理
人一旦對某個環境或狀態開始覺得安適,那日後若面對可能失去「安適狀態」時,就會產生高度的抗拒力。
比方說,當你有一份習慣的工作後。
這時候叫你遠渡他鄉、學新技能、從基層做起,雖然薪水可能加個3%-5%,但很多人其實是會選擇不要變動的。
這是因為既有的一切都已熟悉,就算目前工作有些甚麼不愉快或麻煩的事情,最少都在認知範圍內。
但新工作可能有很多「新的」、「未知的」部分,雖然這些「未知」很可能其實代表有趣、代表挑戰性、代表充實;但當然也可能代表麻煩、困難、或是辛苦。
所以在權衡之下,很多人會選擇保留已知避免未知–也就是一動不如一靜。
但說穿了,這也是一種恐懼感阻礙了我們執行力的變形。
所以呢,一個每天可能都要保持警覺的議題,就是要試著增加自己「心理上的流動性」,不要讓自己在任何事物上沉澱下來。
換句話說,避免自己對任何環境、狀態、關係產生安適感。
這樣一來你隨時有危機意識,會想不斷進步、學習更多、自我成長與充實,這樣會增加自己對於環境變動的「抵抗力」(也就是前篇第一點提到的);另一方面,你也避免自己把任何狀態變成「習慣」。
因為一旦某個事情變成習慣後,就會在心理上產生依賴感。
當然,要人不要習慣生活,這也是不切實際的。
但最少在心理上,要努力避免依賴感。
因為一旦在生活中需要做選擇時,如果心理上過度偏好「已知」(或過度偏好安穩時),對於未知就會產生極大的恐懼,並進而把這選擇排除在思考路徑上。
這其實也是很多人在感情走得很痛苦的原因。
一些人的情人可能有著讓人難以忍受的惡習,可是當事人一旦考慮到重新建構一段新關係需要時間、換人的未知很大,就會裹足不前。
所以只要對方還沒有爛到不可思議(或是第三者沒有好到不可思議),其實都很難當事人下定決心離開既有關係。
可是這其實是個很不妥當的決策。
因為最終你可能還是沒辦法忍受、最終也可能還是會分開,可是你卻因此犧牲了更多的時間,只是因為當下害怕而已。
當然,知道這件事情也表示你可以反過來利用恐懼感控制別人(笑)。
比方說,當你能跟一個人建構起戀愛關係後,你最好努力強化,讓對方產生習慣性與依賴性,藉此增加對方的沉沒成本。
如此,大部分的對手將會越來越沒有勇氣離開。
這也是長期關係容易介入,但難以取代的原因。
這部分的論點之前好幾篇有寫過了。
若是沒有看過的,可以參考感情的誘惑評價模型(一)系列以及離婚的期望值。
概念雖然不難理解,心理的強化(增加心理流動性)卻往往很難簡單處理。
但原則上大家該試著把握的,就是盡量不要讓自己過度安適下來。
不要讓自己太容易對事物習以為常,隨時都要試著讓自己從生活中、工作中、或是關係中探索新的可能性。
比方說,每個月底,試著問自己,目前的工作自己還能做些、或學些甚麼事情。
一旦發現目前已經到達一個完美狀態時,比方說好像已經沒任何還需要學,卻也能輕鬆順利完成既有工作時,就得勉強自己去打破這個平衡。
比方說去爭取多一些的責任,試著多去參與一些其他角色的工作、甚至請調部門。
因為唯有讓自己隨時習慣微小的變動,才可以廣泛的增加自己面對日後「真正大變動」的實力。
當你累積了各類角色該有的能力後,日後無論是主動轉職或是被動碰到生涯變動時,一來你已經「習慣變動」,二來你也具備變動的能力,自然就能降低自己面對各類變動時的恐懼感。
換言之,讓自己不要沉澱,習慣流動性,那當浪頭來時,你也就不覺得那是甚麼了不起的問題了。
情境轉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所謂情境轉換,指的是當碰到問題時,先壓抑住自己的衝動,並說服自己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
大部分的時候,放任自己聽取直覺的代價其實都相對的高。
不過呢,若無法有效的壓抑自己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往往就沒辦法容易察覺為此付出的代價有多高。
但所謂用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指的是甚麼呢?
這指的是,當你一心想逃走時,眼裡先不要考慮輕鬆(對,逃走通常是為了心情輕鬆),而要考慮逃走的代價。
換言之,放棄在現在這時間點到底有多大的必要呢?
至於當危險很明確時,若自己卻因直覺想抓緊不動時,你則該先不要去考慮喪失的痛苦感(因為直覺這時候會想抓緊現況,是因害怕失去),而要去思考留下所需承擔的代價為何?換言之,現在還繼續緊抓不放,等於是對後續更嚴重的問題「束手無策」。
那這「束手無策」到底之後還會讓你因此犧牲多少?
大部分人之所以決策錯誤,在於常常把眼下的問題給予過高的決策權重。
但大家得知道,人生其實是長時間微小決策的累積。
很多時候,把機會做給下一次,或是做給將來,才會是理智與客觀的決定。
換言之,若我們不把任何選擇當成結局,而是把人生當成一種體驗-一種追求極致過程的旅途,那很多時候我們就有辦法在遭遇恐懼襲擊時,用另一個角度來解讀問題。
因為只要我們不被「要即時把握的心情」控制,很多時候,事情其實就變得沒甚麼大不了的。
完全是一個心情轉念的問題。
這樣講若是太抽象,可以再拿一個上一篇舉過的例子–也就是旅行時買紀念品這件事。
很多時候,很多人平時很節儉,但一出門旅行,什麼無聊的馬克杯或鑰匙圈之類的東西會買一堆回來。
那也是一個源自於恐懼感的決策。
因為一般人會覺得:「喔,我難得來一趟巴黎,這艾菲爾鐵塔的紀念鑰匙圈,全世界就只有這裡有耶!我大老遠來到這裡,怎麼能不買呢?」
但說真的,對大部分人而言,家裡有沒有艾菲爾鐵塔的鑰匙圈,又有甚麼特別影響呢?
但人在當下時,會把「現在不買,以後就買不到了」這議題過度放大,並給予較高的決策權重。
然後就會衝動的買下一堆(因為不單單買給自己,還會把所有可能想要的親戚朋友名單都算過一輪)。
但你若能在那衝動的瞬間制止自己,並要求自己從更長遠的角度思考這件事。
你會發現,那些紀念品買不買其實沒甚麼大不了。
你的朋友與親戚很可能根本不喜歡或不在意艾菲爾造型的鑰匙圈。
甚至你其實省下來,下一個景點還可以買些更有價值的東西(如紅酒、或名牌包)。
好吧,再退一百步來想,巴黎有真的很遠嗎?也不過搭飛機十幾小時罷了,要是日後冷靜後發現自己還是真的很喜歡(其實機率很低),下一次不也還是可以再來買。
這樣想一輪,你就發現其實一切根本沒甚麼大不了的。
你也就不會再因為恐懼感的衝動,而把當下的問題過度放大。
換言之,只要不讓恐懼驅使,就可以沉穩與隨遇而安。
不然,很多人規劃複雜的旅行行程,趕來跑去就怕有甚麼東西沒看到。
到了知名景點,拍照、買紀念品、證明我來了、證明自己「充實」的處理這次行程、並很划算的用到每分錢。
可是吵吵鬧鬧,走馬看花、買了一堆紀念品,反而沒能好好的享受旅程、感受當下。
這雖然表面上看似跟恐懼好像無關,但根源概念是一樣的。
這除了旅行上,在人生很多面向的決策上也是如此。
大家把當下看得太過重要,以至於會把為此犧牲的東西看的太輕微。
但若能在決策時反過來,事情往往就不同了。
所以呢,別忘了時時提醒自己,任何狀態都尚不是人生的終點,而僅僅是過程。
這樣的話,我們就能盡量以長期目標來客觀決策了!
哲學探索,學習思維的自主性
老子於道德經中這麼寫道: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下面這段可能是我的偏見,但我目前為止認定,「無執」恐怕是控制恐懼感最終的方法。
無所求、無所得,自然也無所失、也就無所恐懼了。
這甚至比前篇提到靠強化能力讓自己無懼來的更加完美。
這部分可能有些過度哲理了,所以我也僅放在最後一段稍微提一下就好。
我自己這麼幾年的想法,總覺得我們對於事物「擁有」的關鍵,其實常常未必是來自於直接的求取;而是在於你不為「目的」而努力下,自然而然的一個結果。
一開始就立志想當偉人的很難最終成為偉人。
積極想快速改善社會的,通常最後其實都是社會結構的破壞者(比方說愛的教育)。
唯有不抱持過度的夢想而出發者,最後才會感動周圍的人,而帶入深化的變動。
唯有不報目的的與他人構築關係,才能建構穩定的關係。
所以老子說,無私、故能成其私。
但這跟恐懼感有甚麼關係呢?或許有人會問。
我是覺得,恐懼感的最終對抗模式跟這概念是一樣的。
唯有你放棄東西(或關係)擁有權的幻覺下,你最終才有一天能不恐懼。
而當那時候來臨時,所有東西自然又會靠近你、並為你所得。
舉例而言,我們都害怕關係的失去。
可是若我們從來不覺得我們擁有別人,並不以擁有與否作為我們與他人互動的關鍵時,那你其實有很高的機率能讓別人更喜歡你,並更希望待在你身邊。
但若是斤斤計較公平與否、頭銜(男女朋友)、或是對方反應,並時時恐懼關係的穩固時,反而會把對方嚇跑。
這大概就是無私、故能成其私的意思了。
這段看不懂的網友,可以跳過也沒關係。
因為這段寫的內容,我也尚無法達到。
雖可以在一些事情上無執並毫無畏懼,並可以根據情勢選擇當下該做的事情,但這僅限於特定領域、也只在某些控制好的場合與時間下才行。
若是在那些情境以外的事情,就還有太多無法自我控制之處、還有太多感情用事之處、也還有太多個人好惡以及情緒反應(笑)。
所以,最後提到的這點,是非常理想性的,也恐怕是你我一輩子要努力的課題。
結論
人其實很多決策是被恐懼驅使的。
我們為了眼下的東西,而常直覺做出錯誤的反應,甚至可能因此錯失了將來更遠大的機會。
所以,當面對恐懼時,你要記得人是為了過程與快樂生活,不是為了滿足恐懼感。
也千萬不要屈服或順從了你直覺的反應。
你得探索,並了解自己面對恐懼的生理與心理反應。
並在恐懼發生時,提醒自己冷靜,以理性的態度選擇一條長期有價值的路,而非走一個能讓自己立刻不害怕的路(如逃跑)。
畢竟很多時候,長期的快樂與幸福,是會面臨短期的不確定性以及精神上的波動,也就是所謂艱難的路。
換言之,過程的恐懼,是必須壓抑及忍耐的過程。
所以,若你認清這東西,很多事情一轉念,其實可以一笑置之,也可以讓當下的害怕大幅減輕。
理性思維、與自我控制,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訂閱電子報
送出
關於大人學
大人學由兩位企業管理顧問:張國洋(Joe)與姚詩豪(Bryan)共同創立。
2015年他們將經營多年的管理部落格:專案管理生活思維當中,與職場兩性相關的文章獨立出來,成立大人學網站。
基於工程師與顧問的背景,兩位創辦人著重透過邏輯思考來分析、解決人生各類問題,近年也陸續邀集理念相同的作者與講師加入。
「相信思考,勇於改變」是大人學的核心理念,各類講座課程在內容設計上均以「切身實用」為目標,並為學習者歸納出立即可用的「系統化做法」。
除了台灣,也有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澳門、馬來西亞、美國等地的朋友專程來參加活動,每年參與課程超過5,000人次。
大人學的營運實體為識博管理顧問公司(統一編號:28552691),想瞭解更多資訊,歡迎利用客服信箱或致電+886227112720與我們聯絡!
FB粉絲團
大人學
下載APP
本分類熱門文章
成功一定要具備狼性嗎?我沒有狼性是否注定失敗?
人生觀
人生決策
天賦熱情
夢想追尋
自我成長
關於公平這檔事:除非你有價值,否則沒人在意你的感受
人生觀
自我成長
想訓練獨立思考?你該停止只找結論,而該學別人的思考脈絡!
如何學習
如何思考
如何建立最基礎的邏輯思考力?(一)不要急著當受害者
如何思考
技巧重要,心態更關鍵:解決問題與擺脫困境的五個態度
人生決策
如何思考
溝通知識
本分類最新文章
媽媽都說錢要花在刀口上,那傳說中的「刀口」在哪裡呢?
投資理財
如何思考
要不要相信算命?該不該看星座分析?
自我成長
如何思考
一場名為「危機處理」的實境大秀:從全局觀的角度深度解析「龍K之亂」
如何思考
為什麼有人能持續進步,有人永遠只是原地踏步?
人生觀
自我成長
關於職涯的上半場與下半場:你可以選擇任何事,不要讓世界來選擇你
職場策略
隨選文章
問題不在「仇女」,在於你想解決甚麼問題?
老僑戀愛觀
我應該去留學嗎?談談留學隱含的三個迷思
人生決策
輕熟女的戀愛策略系列一,啦啦啦啦~你看不見我
戀愛策略
老僑戀愛觀
一段感情中,其實只有自己才是敵人
挪威的森林、村上、與共鳴這件事
哲學思維
推薦購買
為何會拿好人卡
愛情市場學
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
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大人學選擇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首頁|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關於我們|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
識博管理顧問公司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07號9樓 02-2711-2720 [email protected]
大人學©2015AllRightsReserved.
延伸文章資訊
- 1《別讓恐懼控制你一生》:強大的內心從克服恐懼開始!
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福克納也曾說:“世界上最懦弱的事情就是害怕,應該忘了恐懼感,而把全部身心放在屬於人類情感的真理上。” 愛因斯坦則說:“人只有獻身社會 ...
- 2剖析恐懼為何物:恐懼心理學- PanSci 泛科學
對某些人來說,蜘蛛是他們的「恐懼」。 ... 儘管目前人類生活在有史以來最安全的時代,但仍有許多人依舊承受著恐懼與焦慮之苦。 ... 然而,焦慮卻往往讓人無法入睡。
- 3恐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恐懼與焦慮情緒密切相關,焦慮是由於被認為無法控制或不可避免的威脅而發生的。 ... 後天培養讓人類嬰兒對其本來不懼怕的物體產生恐懼感,類似的研究也證實了可以讓人 ...
- 4人為什麼會產生恐懼的感覺? - 每日頭條
- 5為什麼沒有恐懼感的人,反而最可怕? - 女人迷
「恐懼」通常被我們認為是一種負面的情緒感受。我們都有自己害怕的事,小到一隻昆蟲, ... 在人際關係中,恐懼讓你們更加珍惜彼此,讓關係能夠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