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台灣水果外銷的喜與憂 - 民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然而這些年國內種植的水果一發生生產過剩,產銷失衡,價格暴跌時,政府立即啟動補助措施,獎勵加工廠進場收購「次級品」的水果進行加工,今年台南地區芒果 ... 首頁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台灣水果外銷的喜與憂寄件人E-mail收件人E-mail專文【專文】台灣水果外銷的喜與憂文/李武忠(農漁經學者) 2019-07-2111:05國內水果出口中國市場還是居冠(出口值42.3億元中國占35.87億,高達八成五),顯現蔡政府上任以來積極推動的分散單一市場(中國)政策未見效。

圖/Pixabay國內生產水果多元且品質佳是台灣農村的重要經濟來源,主要產區在中南部。

前些日子蘇揆在臉書大讚今年1到6月台灣水果出口產值42.3億元,打破去年全年出口40.2億元紀錄,只是該亮眼數字背後隱憂,更值得重視,須務實面對,積極尋求對策。

首先國內水果出口中國市場還是居冠(出口值42.3億元中國占35.87億,高達八成五),顯現蔡政府上任以來積極推動的分散單一市場(中國)政策未見效,應該深入檢討修正不必硬推,應以我國農民利益為重,並建立兩岸農產品風險管控機制,確保農民權益,不能抱著看好戲的心態。

其次台灣外銷水果很受當地消費者歡迎卻經常缺貨,商家抱怨很難做長期且有計劃的促銷規劃,也經常發生辛苦打開市場後,後續出口的規格、品質開始出現落差,消費者忠誠度還未建立就產生不良觀感,導致辛苦開拓的市場,很快為其他國家的產品所取代。

主要原因出在國內生產的水果種類多元,有季節性,耕地面積有限,天然災害多,產量不穩定,加以受到土質、經營規模、經驗、技術水準等影響,所生產的水果數量、規格、品質無法均一化所致。

隨著科技進步可以配合生物科技、AI技術、冷鏈物流全面建置,來進行品種改良,調節產期,同時藉由光譜分析技術來快速檢測水果品質與安全,並建立一個可供「農民使用」的產銷資訊平台,讓國內水果外銷出現嶄新的局面。

這方面小農力量有限,還是需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

最後,國內水果外銷仍以生鮮為主也較具競爭力,然而因生鮮蔬果難以久存,若通關手續及流程過於繁瑣,將會影響到產品鮮度、賣相和售價,增加國內水果開拓外銷市場的難度。

解決之道除了需要政府透過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及經貿談判,來幫助我國水果順利出口外,透過國內優良的加工技術及先進的設施,來提高農產價值,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之一,也符合產業六級化的作法。

然而這些年國內種植的水果一發生生產過剩,產銷失衡,價格暴跌時,政府立即啟動補助措施,獎勵加工廠進場收購「次級品」的水果進行加工,今年台南地區芒果盛產也是如此作法。

這樣的做法雖然可以減少該水果進入生鮮消費市場的數量,有助價格穩定,但是一再以次級品當加工原料(如果乾、飲料、罐頭等),而不是選用優良的水果當原料,且所生產出來的加工品又沒有標明原料來源,售價也沒有反映成本,導致消費者觀感不佳,選購意願降低,不僅影響業績也損及該公司的形象,得不償失!寶島水果人人誇,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拼外銷業績的同時,更應該思考如何透過全年穩定供應,建立國外消費者對台灣優質水果品牌的忠誠度,而不是曇花一現或斷點行銷。

日本政府及企業力拼優質水果外銷的做法(如功能性水果、優質水果加工品、冷鏈物流創新、與國際認證規範接軌等)值得台灣參考!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專文】枷鎖重重的台灣人【台灣看天下】周大人的「保台」秘方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News鮮好購/Shopping加入會員贈50元再抽本土水果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