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放:傳統禮儀文化與當代中國禮儀實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是擁有悠久禮樂文明的禮儀大國,有著豐富的禮儀文化資源,同時重視禮制建設與禮俗教化。
《周易·系辭》“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裡的“人文”,是敬天 ...
網站首頁
本辦概況
政策制度
通知公告
基金管理
基金專刊
成果集萃
資助期刊
高端智庫
社團工作
資料下載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2021年
蕭放:傳統禮儀文化與當代中國禮儀實踐
蕭放2022年01月12日08:30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傳統禮儀文化與當代中國禮儀實踐
作者:蕭放,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研究”首席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在傳統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傳統禮儀形態豐富完整,是中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蕩中,如何傳承優良的傳統禮儀文化,如何保持中華禮儀文化的獨特性,同時以開放的姿態面對與吸收西方禮儀文化元素,傳承與弘揚我們的禮儀文化,是必須面對與思考的現實問題。
傳統禮儀倫理的當代更新轉化
中國是擁有悠久禮樂文明的禮儀大國,有著豐富的禮儀文化資源,同時重視禮制建設與禮俗教化。
《周易·系辭》“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裡的“人文”,是敬天禮地、體現族群倫理與政教倫理等包蘊禮義核心的禮儀文化。
荀子《禮論》說:“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強調“禮”的功能,禮儀文化依循三大倫理原則,即與天地協調的自然倫理、以祖先紀念情感為中心的家庭倫理、推崇君師為政教的政治倫理,這三者是“禮”的核心內涵,是傳統禮儀文化的根本性質所在。
當代社會是以人民為主體的現代社會,新的社會生活自然需要相應的禮儀,傳統禮儀遵循的三大倫理原則在當代社會必然發生根本的性質變化,即更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而不是對天地神靈的被動膜拜﹔更強調家庭社會和諧的社會倫理,而不是上下尊卑的嚴格等級區分﹔更強調社會主義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倫理,而不是居高臨下的“牧民”統治。
以新的倫理原則處理人與自然、家庭社會等的關系,既保留中華民族禮儀文化底色,又體現了禮儀文化融入當代社會的創新性發展。
禮儀倫理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重建與更新,是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傳統禮儀資源的活化利用,對於家國情懷的培育、社會文明的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增強、公民道德教育與新的倫理人格養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實踐
中國傳統社會是禮制社會,倫理傳統是禮制社會的核心傳統。
當代社會是法治社會,傳統禮儀如何融入當代社會,服務與輔助我們的日常生活,促進社會穩定和諧,值得認真思考。
我們可以從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實踐中探討其與當代社會對接、轉化創新的路徑。
第一,守望相助、相互扶持的人情社交禮俗傳統的當代傳承與轉化。
鄉土文化是中國人的根性文化,鄉土社會的生存方式與社會結構決定了鄉民之間形成特定的自我組織、自我服務、守望相助的互惠關系。
這種關系在宋人呂氏兄弟擬寫、朱熹擴充的《藍田鄉約》中有精准表述,所謂“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
人們在鄉土共同體中,在生活倫理與基層社會秩序維護方面,相互激勵、相互救助。
進入現代社會以后,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已經越過了家庭與村落范圍,人際關系也發生重大變化,人情禮俗傳統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與鄉村治理方式的變化趨向淡化,並呈現新的變化。
但紅白喜事中的人情互惠傳統在城鄉特別是廣大鄉村仍然普遍存在。
在改革開放之初,鄉裡人情還是沿海地區引進外資、開展商貿合作的重要依托,許多華人華僑對故鄉的情感性投資與工業商貿項目引入,促進了沿海地方經濟的發展。
這種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民俗傳統在民間社會傳承延續,民間自我組織與自我服務仍然是鄉村社會治理的有效方式之一。
當然,我們也看到一些傳統人情禮俗給現代社會生活帶來了困擾,比如互相攀比、價碼不斷抬高的人情往來費用,因人情而滋生的干預社會公正的弊端,這些都需要在傳承優良禮俗時予以抑制與避免。
我們要重視以人情社交禮俗傳統為基礎,融合現代公益慈善與志願服務精神,重建與增進家庭、村落、社區的親密關系,特別是讓遠離故鄉的新城市人,通過日常生活中禮儀傳統的現代轉化,如傳統節日的社區成員聚會、鄰裡間相互關愛等,在城市住宅區重新獲得家園感。
第二,人生禮儀傳統的當代傳承與轉化。
人生儀禮是生命個體經過儀式洗禮的社會化過程,也是人生命歷程中的重要時間節點。
我們看到在日常家庭性的生命保育儀式上,傳統表現比較活躍。
誕生禮是人生經歷的第一道儀禮。
為了祝賀新生命的誕生與護佑新生命的健康,滿月禮表達的是對新生命誕生的喜悅與祝福,周歲禮充滿了對幼兒未來的期待。
更重要的是養成禮,在一些地區,幼兒上學發蒙之際,要舉辦開筆禮與啟蒙禮,這是人生第一課。
在開筆儀禮上,幼兒學寫的第一個漢字是“人”,一撇一捺支撐起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將教化的理念滲入禮儀中,這是真正的人生啟蒙禮。
成年禮是人生儀禮的重要環節。
傳統冠禮雖然已經大面積消失,但農村的成年禮俗還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廣東潮州的十六歲“出花園”、福建泉州“做十六歲”等,依然是家庭大事。
但當代社會的成人目標已經發生重大改變,生命個體的成長更多面向社會。
在城市中學,往往通行十八歲成年禮。
作為個體生命走向社會生命標志的成年禮,需要有特定的儀式時空,以文化象征的提示促成青年的自我覺醒,進而實現其人生價值與意義。
傳統冠禮舉行的時空,以家族、自然時序為依據,一般正月新春在家廟舉行,強調生命成長與天道節律的協調。
當代社會,成年禮舉行的時空選擇,自然要考慮培育新人的倫理需要與現實生活節奏需要,這同樣符合傳統“成人之道”。
因此,成年儀式活動時間的選擇主要有兩個標准:一是特定歷史事件的記憶時間,將受禮者個體生命的成長與國家歷史命運的記憶相結合﹔二是適應學校教育的時間節奏,選擇在開學季的春天舉行成人儀式。
儀式空間的設置同樣十分重要,成年禮作為一種宣布告別青少年時期、邁入成年社會的過渡儀式,儀式的空間設置要能夠營造出神聖與庄嚴的儀式感,能夠喚起受禮者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從小家庭走入大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員。
成年禮可選擇在地方公共文化空間中舉行,如具有特殊歷史傳統意義、地標特征明顯的紀念廣場、孔廟、古跡遺產地、祭壇等。
通過儀式互動,受禮者可以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增進民族文化認同。
“不負韶華,擔責當行”“十八而志,青春萬歲”的成年禮刻在受禮人心中,能夠為其終生向上提供精神動力。
婚喪禮儀是人生的重要禮儀。
近代以來,婚喪禮俗成為傳統禮儀與當代社會生活融合轉化的重要載體。
傳統婚喪禮儀基於傳統家庭結構,重視家庭關系的締結與慎終追遠。
婚喪禮俗中的家庭倫理原則與儀式主要環節仍然活態存在於當代社會。
我們看到當代婚喪禮俗已經發生了變化,禮儀舉行的時空已經與當代社會協調適應。
村落社區大都建立了紅白理事會,在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現代社會治理原則下,煩瑣與鋪陳的傳統儀式顯著減少,在節約人力、物力,凸顯現代文明禮儀上,各地有許多新嘗試。
婚喪禮儀傳統中祝願婚姻美好與庄重送別亡人的儀式依然保持。
在當代社會,傳統禮儀轉化融合在現代生活場域和儀式環節中,人生禮儀實踐呈現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鮮活與多樣狀態。
第三,節日禮儀的回歸與更新。
節日禮儀是傳統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歲時節日為人們回歸傳統提供了時空平台,人們在節日禮儀中體認、享受與傳承傳統,傳統也利用節日禮儀進行自我調整與更新。
春節回家團圓、敬拜祖先,強化家庭倫理與情感傳統,鄰裡互訪,增進社區團結。
清明祭祀先人與為國犧牲的烈士,通過虔誠的祭拜禮儀,感恩先人與先烈,傳承家國情懷。
端午以紀念屈原等愛國先賢的禮儀,強化人們的歷史倫理與愛國精神。
中秋的賞月與團圓慶賀禮儀主題讓自然與人倫傳統得到強化。
重陽節是中國的敬老節,重陽敬老祈壽禮儀傳統在當代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逐年上升,關愛老人成為當代文明的重要表現。
傳承重陽敬老禮儀,動員各方社會力量以實際行動表達對老年人的敬重與關懷,更能體現當代社會文明程度,能夠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第四,當代公共生活中禮儀傳統的傳承與創新。
禮儀文化是日常生活秩序與精神傳承的習俗保障,在今天的公共生活特別是國家治理層面,禮儀文化同樣十分重要。
我們有自先秦以來影響深遠的完整的國家禮儀體系,吉、凶、賓、軍、嘉“五禮”共存,不僅規約個人在國家、社會人生重要時刻的行為與情感,而且對於民族認同產生了巨大作用。
在國家重大政治生活領域與重大節慶場合,傳承與弘揚傳統禮儀文化,可以有效地展示社會政治倫理,匯聚民心,樹立國家文明形象。
國家是人民的共同體,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度,人民的禮儀文化傳統自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國家禮儀文化。
“禮,以順人心為本”(《荀子·禮論》)。
國家在大政小情、內政外交上率先垂范,遵守、實踐禮儀文明,不僅有助於在國內外樹立良善的國家文明形象,而且能夠充分體現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十分重視國家公共生活中禮儀禮典建設,有任職宣誓儀式,有元旦新年、春節新年的致辭與慶賀儀禮,有先烈紀念日的禮敬儀式,有清明祭掃英烈的活動等,特別是在人民遭遇重大災難后,舉行肅穆庄嚴的全國哀悼活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部分一線醫護工作者與感染者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國家在清明節舉行了隆重的哀悼儀式。
這一順人心合人情的儀式的舉行,不僅為凝聚全國力量共同抗擊疫情提供了重要精神與情感助力,而且提升了我國的國家文明形象。
“禮序乾坤,樂和天地”。
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典都是盛大庄嚴的,充分體現了儀式感、參與感。
由此可見,禮儀文化對於構建現代國家文明具有重大價值與特別意義。
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禮儀國度,我們有著制禮作樂的悠久傳統。
豐厚的禮儀文化理論積累與歷代傳承的禮儀實踐,構成了禮儀之邦的文化表征,通過融合與轉化,禮儀也構成了今天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禮儀文化是自古及今中國社會整合與文明進步的文化要素。
當前我們面臨著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優秀禮儀文化具有夯實中國文明與溫潤中國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是促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文化基礎。
(責編:王小林、黃瑾)
聯系我們|版權聲明
主管主辦: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承辦:人民網
©1999-2019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版權所有京ICP備12051030號-2
延伸文章資訊
- 1中國禮儀_百度百科
中國禮儀,是指中國的禮節與儀式,古代一般推行周禮。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中國古代一般推行周禮。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説 ...
- 2中國傳統禮儀知多少?現代人自愧不如! - 新唐人電視台
中國古代是「禮儀之邦」,「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 ... 但在現今中國大陸,大多數人已不懂傳統禮儀,只因中共邪黨破壞祖宗留給我們的 ...
- 3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 博客來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播於海外。相傳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 ...
- 4中國禮儀文化 - 博客來
書名:中國禮儀文化,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802322929,頁數:437,出版社:時事出版社,作者:劉青鄧代玉編著,出版日期:2009/12/01,類別:社會科學.
- 5中式餐桌禮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式餐桌禮儀指華人的餐桌禮儀,和其他中式禮儀一樣,一切以體現等級制度和尊卑的儒家思想為原則。 中國古代進食的時候講究很多,例如坐次,男女不共食,進食時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