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正義(或不正義)懲罰和確立之的正義(或不正義)判決兩者間,那個比較重要?公平正義被設想為,主要是,道德正確的分配好和壞的東西(包括財富、權力、報酬、尊敬和 ... 正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分子生物學中的「正義」(sense,與反義(anti-sense)相對),詳見條目義(分子生物學)   「Justice」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韓國電視劇,請見「Justice(韓國電視劇)」。

於18世紀聖約翰騎士團在馬耳他島卡斯特利亞(英語:Castellania(Valletta))樹立的正義女神。

她是正義的象徵。

她被描繪成一個配備了三個像徵性物品的女神:一把劍(法院的強制力量),天秤(一個衡量相互衝突的權利要求的客觀標準)和一個眼罩(表明正義應該是公正的,不受恐懼或青睞左右,也不考慮金錢,財富,權力或身份)[1] 正義蒙住眼睛,拿著一把劍,在香港終審法院 正義或公平正義(英語:justice;德語:Gerechtigkeit)是關於適當安排社會內的東西和人民的概念,此概念是哲學、法學和神學歷史上不斷思考和辯論的話題。

公平正義的研討可大略分為兩類,分配正義(英語:distributivejustice)著重在人群間適當分配好的東西——如財富、權力、報酬、尊敬。

例如平等主義就是一種分配正義理論,認為對財富的適當分配方式是平等分配。

應報正義著重對惡行的適當回應。

例如說同態報復法就是一種應報正義理論,認為適當的懲罰是等同所受到的不正當損害:「以命還命、以眼還眼、以毒攻毒、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以傷還傷、以打還打」。

[2] 西方曾激烈辯論過關於公平正義的幾個重要問題:什麼是公平正義?它對個人和社會有什麼要求?怎樣才是對一個社會內財富和資源的適當分配:平等制、精英制、視地位而定或其他的排列方式[3]?各種政治觀點和哲學系統對這些問題可能有無數答案。

一些理論家,例如古代希臘人,將公平正義視為一種美德——一種人格特質,並只衍生於人們的行為和人們所設立的機構,其他人則強調行為或機構,並只衍生於使它們成真的人。

公平正義的來源被不同看法認為來自於和諧、神聖命令、自然法或人造,它可能被認為次於另一倫理價值。

在現代,人權的概念被認為和公平正義息息相關,捍衛弱勢人權更被認為是公平正義的伸張。

[4] 目次 1語源 2美德或結果 3對公平正義的理解 3.1視正義為社會和諧 3.2視正義為神聖命令 4參考文獻 5傳記及延伸閱讀 6外部連結 7參見 語源[編輯] 德語中對應中文「公平正義」的詞為Gerechtigkeit。

據考證,其在古高地德語中的形容詞"gireht"始現於西元八世紀,意為「直的」、「對的」或「合適的」。

"gerecht"一詞在中古高地德語中衍生出抽象的涵義「依循正義感」(demRechtsgefühlentsprechend)[5],後來又發展出「直線的」(gradlinig)、「適度的」(angemessen)與「相應的」(gemäß)的涵義。

美德或結果[編輯] 在正義(或不正義)懲罰和確立之的正義(或不正義)判決兩者間,那個比較重要?公平正義被設想為,主要是,道德正確的分配好和壞的東西(包括財富、權力、報酬、尊敬和懲罰)。

另一解釋是,公平正義是那個為了正確分配而表態或行動的人的美德,無論行為是正義的因為行為者是正義的人,抑或一個人是正義的因為他做正義的事。

20世紀道德哲學家伊莉莎白·安斯康柏主張現代哲學將焦點集中在行為和造成的結果而非行為者人格特質是錯的,她的主張啟發了現代德行倫理學,此學派跟隨亞里斯多德將正義視為好人的一種美德,並只會間接成為一個事態的屬性。

[6] 對公平正義的理解[編輯] 盧卡·焦爾達諾描繪的《正義》 公平正義與其它倫理價值區別在於被視是必要和壓倒性的重要:公平正義可能被認為與善意、博愛、仁慈、慷慨、同情不同且更為重要,像例如在台灣,多數民眾並不認為包括生命權在內的人權高於公平正義。

[7]換句話說,這些美德雖然都很重要,但它們與其說必要不如說是額外價值,公平正義才是最為必要的,但我們需要知道的不只這些:我們需要知道公平正義是什麼,而非僅僅它不是什麼,對此問題已有不少答案被提出。

公平正義,不管在語意或概念上,皆與辯護的概念緊密聯繫:對一個人信念和行為持有及提出決定性的理由,因此,嘗試理解公平正義通常就是嘗試發現正當理由–公平正義的來源或基礎–從而證明(或反駁)它的壓倒性重要性。

視正義為社會和諧[編輯] 主條目:理想國錄《理想國》,使用角色蘇格拉底來主張用單一正義解釋同時含蓋個人的正義和城邦的正義,正義是一個人或城市內的敵對部份處於適當和協調的狀態,一個人的靈魂有三部份–理智、心靈和欲望–一個正義的人是理智控制其他兩部份並且每個部份各盡其責的人,與之相似,一個城市有三部份-熱愛學問的人、士兵和工人-一個正義的城市是熱愛學問的人統制其他兩者,且每個人各盡其責的城市。

蘇格拉底用一輛戰車的寓言來解釋他的觀點:一輛戰車能共同工作,是因為兩指揮。

熱愛學問的人-或稱「哲學家」-應該作為統治者,因為只有他們瞭解什麼是善,一個人如果生病了,會去看醫生而不是江湖郎中,因為醫生是健康議題的專家,與之相似,一個人應將他的城市託付與善方面議題的專家,而非區區政治家,因政治家是給與人們他們想要的東西來獲取權力,而非對他們有益的。

蘇格拉底用一艘船的寓言來解釋此觀點:一個不正義的城市如同在大洋中的一艘船,船長(一般平民)雖然強大但喝醉酒,一群不值得信賴的參謀(政治家)嘗試操弄船長給他們控制船隻行進方向的權力,而只有一位導航員(哲學家)知道如何將船帶回港口,對蘇格拉底而言,這艘船能底達目的地-善-的唯一方法是由導航員來指揮。

[8] 視正義為神聖命令[編輯] 主條目:神聖命令理論 主張正義,乃至於所有道德規範,所引導的意識價值。

例如說,謀殺是錯的且必須受懲罰,若且唯若,應當如此。

對神聖命令理論的常見回應是提出尤西弗羅困境,其問道:正確的事之所以正確是因為下令,抑或是對實際上道德正確的事下令?若是前者,則正義是武斷的,若是後者,那道德是比還要高級的存在,變成僅是道德知識的傳遞者。

神聖命令的支持者可能選擇回應指出此兩難是錯的:善是真正天性且必定會表現在人性的價值觀中。

參考文獻[編輯] ^Luban,Law'sBlindfold,23. ^出埃及記21.xxiii-xxv. ^Barry,Brian.TheoriesofJustice.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9:xiii.  ^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 ^FriedrichKluge:EtymologischesWörterbuchderdeutschenSprache.24.Auflage.Berlin/NewYork2002,S.348. ^ElizabethAnscombe,『ModernMoralPhilosophy』,Philosophy33(1958):1-19.SeefurtherAlasdairMacIntyre,AfterVirtue(2ndedition,London:Duckworth,1985);OnoraO'Neill,TowardsJusticeandVirtue(Cambridge:CUP,1996),chapter1. ^觀點投書:廢死爭議...其實只有一個爭議! ^Plato,Republictrans.RobinWaterfield(Oxford:OUP,1984). 傳記及延伸閱讀[編輯] BrianBarry,TheoriesofJustice(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9). HarryBrighouse,Justice(Cambridge:PolityPress,2004). AnthonyDuff&DavidGarlandeds,AReaderonPunishment(Oxford:OUP,1994). ColinFarrelly,AnIntroductiontoContemporaryPoliticalTheory(London:Sage,2004). DavidGauthier,MoralsByAgreement(Oxford:ClarendonPress,1986). RobertE.Goodin&PhilipPettiteds,ContemporaryPoliticalPhilosophy:Ananthology(2ndedition,MaldenMass.:Blackwell,2006),PartIII. TedHonderich,Punishment:Thesupposedjustifications(London:Hutchinson&Co.,1969). WillKymlicka,ContemporaryPoliticalPhilosophy:Anintroduction(2ndedition,Oxford:OUP,2002). NicolaLacey,StatePunishment(London:Routledge,1988). JohnStuartMill,UtilitarianisminOnLibertyandOtherEssaysed.JohnGray(Oxford:OUP,1991). RobertNozick,Anarchy,State,andUtopia(Oxford:Blackwell,1974). Plato,Republictrans.RobinWaterfield(Oxford:OUP,1994). JohnRawls,ATheoryofJustice(revisededition,Oxford:OUP,1999). DavidSchmidtz,ElementsofJustice(NewYork:CUP,2006). PeterSingered.,ACompaniontoEthics(Oxford:Blackwell,1993),PartIV. C.L.Ten,Crime,Guilt,andPunishment:Aphilosophicalintroduction(Oxford:ClarendonPress,1987). 外部連結[編輯] 趙敦華:〈正義:公德與私德的張力〉(2008) 王慶節:〈親親相隱,正義與儒家倫理中的道德兩難〉。

史丹福哲學百科全書中的條目: Distributivejustice,byJulianLamont. Justiceasavirtue,byMichaelSlote. Punishment,byHugoAdamBedau. [1]www.sterlingharwood.com 參見[編輯] 正義論 閱論編倫理學(道德哲學)相關條目應用倫理學 ·規範倫理學 ·元倫理學 ·描述倫理學 ·醫學倫理學 ·數學倫理學 ·工程倫理學 ·專業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 ·生物倫理學 ·性倫理學 概念 自由 ·自主 ·權利 ·良心 ·價值 ·道德 ·責任 ·關懷 ·人性 ·正義 ·原理 ·美德 ·幸福 ·準則 ·痛苦 ·平等 ·信任 ·自由意志 ·共識 ·自然權利 ·人權 ·正義戰爭 ·價值論/價值觀 ·善惡(善 ·惡) ·商業倫理理論 功利主義 ·歸結主義 ·義務論 ·關懷倫理學 ·德性倫理學 ·情緒主義 哲學家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孔子 ·孟子 ·荀子 ·奧古斯丁 ·阿奎那 ·斯賓諾莎 ·休謨 ·康德 ·黑格爾 ·叔本華 ·邊沁 ·密爾 ·齊克果 ·西季威克 ·尼采 ·摩爾 ·羅爾斯 ·威廉士 ·麥基 ·麥金泰爾 ·辛格 ·帕菲特 ·斯坎倫 ·內格爾 ·泰勒 ·阿蘇爾門迪(英語:JoxeAzurmendi) 閱論編哲學 分支(形上學 ·知識論 ·邏輯學 ·倫理學 ·美學)哲學與…… 行動 藝術 文化(英語:Philosophyofculture) 設計 音樂 電影 存在 商業(英語:Philosophyofbusiness) 對話(英語:Philosophyofdialogue) 教育 環境 醫療(英語:Philosophyofhealthcare) 歷史 人性 幽默(英語:Theoriesofhumor) 語言 文學 數學 精神 痛苦(英語:Pain(philosophy)) 心理學(英語:Philosophyofpsychology) 神經哲學(英語:Neurophilosophy) 哲學 宗教 科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理 性(英語:Philosophyofsex) 社會科學(英語: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經濟 公正 法律 政治 社會 時空(英語:Philosophyofspaceandtime) 技術 計算機(英語:Philosophyofcomputerscience) 工程(英語:Philosophyofengineering) 情報 戰爭  哲學學派哲學史 西方 古典 中世紀 文藝復興 近代(巴洛克時期 ·啟蒙時代 ·19世紀) 當代 東方 古典中國 儒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魏晉玄學 道家 楊朱 禪宗 希臘-希臘化哲學 前蘇格拉底 畢達哥拉斯主義 詭辯學派 柏拉圖主義 亞里斯多德主義(逍遙學派) 犬儒學派 伊比鳩魯學派 斯多亞學派 新柏拉圖主義 解釋學 印度 佛教 順世論 印度教(英語:Hinduphilosophy) 耆那教(英語:Jainphilosophy) 波斯(英語:Iranianphilosophy) 瑪茲達教(英語:Mazdak#Mazdakism) 祆教 楚爾凡教義(英語:Zurvanism) 中世紀9–16世紀基督歐洲 經院哲學 人文主義 托馬斯主義(阿奎那) 東亞 宋明理學(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永嘉學派) 韓國儒學 日本朱子學 印度 新邏輯學派(印度哲學)(英語:Navya-Nyāya) 有保留的非二元論(英語:Vishishtadvaita) 二元論(英語:Dvaita) 伊斯蘭 阿威羅伊主義(英語:Averroism) 阿維森納 照明主義(英語:Illuminationism) 伊斯蘭教義學 蘇菲主義(英語:Sufiphilosophy) 猶太教 猶太-伊斯蘭(英語:Judeo-Islamicphilosophies(800–1400)) 近代17–19世紀人物 新托馬斯主義 笛卡爾主義 康德主義 新康德主義 黑格爾主義(英語:Hegelianism) 馬克思主義哲學 唯物-唯心 辯證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絕對唯心論(英語:Absoluteidealism) 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效益主義 實用主義 其他 自由主義 無政府主義 現代主義 現象學 超驗主義 存在主義 日本國學 新儒家 當代20–21世紀分析哲學 分析女性主義(英語:Analyticalfeminism) 結果論 實驗哲學 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英語:Internalismandexternalism) 證偽主義 基礎主義和真理融貫論 邏輯實證主義 科學主義 法律實證主義 蒯因的自然主義(英語:Naturalizedepistemology) 日常語言哲學 寂靜主義 羅爾斯主義 改革宗知識論(英語:Reformedepistemology) 後分析哲學(英語:Postanalyticphilosophy) 功利主義 新亞里斯多德主義 維也納學派 維根斯坦 歐陸 批判理論 解構主義 存在主義 女性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 後現代主義(英語:Postmodernphilosophy) 後結構主義 社會建構主義 結構主義 其他 京都學派 俄國宇宙主義(英語:Russiancosmism) 更多  領域形上學 原子論 二元論 一元論 自然主義 本體論 行動 事件 過程哲學(英語:Processphilosophy) 現實 反實在論(英語:Anti-realism) 概念論 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 自然主義 唯名論 實在論 自然神論 知識論 理性主義 唯心主義知識論 經驗主義 建構主義(英語:Constructivistepistemology) 特殊主義(英語:Epistemologicalparticularism) 懷疑論(英語:Philosophicalskepticism#Epistemologyandskepticism) 唯我論 信仰主義 精神 行為主義 取消主義 副現象主義 機能主義(英語:Functionalism(philosophyofmind)) 客觀主義 主觀主義 倫理學 結果論 義務倫理學 德性倫理學 自由意志 相容論 決定論 自由意志主義(英語:Libertarianism(metaphysics)) 規範性(英語:Norm(philosophy)) 絕對主義 特殊主義(英語:Moralparticularism) 相對主義 虛無主義 懷疑主義 普遍主義 美學 形式主義 制度論(英語:Institutionaltheoryofart) 美學回應(英語:Aestheticemotions) 邏輯學 經典 非經典 形式 非形式 悖論 謬誤  各地區哲學哲學相關列表各地區哲學 非洲(衣索比亞(英語:Ethiopianphilosophy)) 阿茲特克(英語:Aztecphilosophy) 東方(中國 ·日本 ·朝韓(英語:Koreanphilosophy) ·香港 ·臺灣 ·印度 ·伊朗(英語:Iranianphilosophy) ·印尼(英語:Indonesianphilosophy) ·巴基斯坦(英語:Pakistaniphilosophy)) 西方(美國(英語:Americanphilosophy) ·英國 ·丹麥(英語:Danishphilosophy) ·法國(英語:Frenchphilosophy) ·德國 ·希臘 ·義大利(英語:Italianphilosophy) ·波蘭(英語:Polishphilosophy) ·羅馬尼亞(英語:Romanianphilosophy) ·俄國(英語:Russianphilosophy) ·斯洛維尼亞(英語:Slovenephilosophy)) 列表 概要 索引 問題 學派 詞彙表 概念 哲學家 運動 出版物 主題 分類 專題 最近更改 閱論編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社會與政治哲學家 安薩里 阿林斯基 亞里斯多德 阿羅頻多 伊本·魯世德 奧古斯丁 阿奎那 阿蘇爾門迪(英語:JoxeAzurmendi) 巴迪歐 巴枯寧 鮑德里亞 伯努瓦(英語:AlaindeBenoist) 邊沁 伯林 波納德 鮑桑葵 伯克 加繆 考底利耶 西塞羅 喬姆斯基 孔德 孔子 德博 德熱拉斯 涂爾幹 恩格斯 福柯 傅立葉 甘地 蓋倫 秦梯利 葛蘭西 格老秀斯 哈貝馬斯 韓非 霍布斯 休謨 康德 柯克 克魯泡特金 勒龐 萊布尼茨 勒普勒 洛克 盧森堡 馬基亞維利 邁斯特 馬勒伯朗士 馬爾庫塞 馬里坦 馬西略 馬克思 孟子 米契爾斯 密爾 孟德斯鳩 默澤爾(英語:JustusMöser) 墨子 穆罕默德 內格里 尼采 諾齊克 奧克肖特 奧特嘉 帕累托 普拉門納茲(英語:JohnPlamenatz) 柏拉圖 波普爾 蘭德 羅爾斯 勒南 盧梭 羅伊斯(英語:JosiahRoyce) 羅素 桑塔亞那 沙卡(英語:PrabhatRanjanSarkar) 薩特 施米特 希爾勒 商鞅 桑巴特 施潘(英語:OthmarSpann) 斯賓塞 斯密 斯皮里托(英語:UgoSpirito) 施蒂納 施特勞斯 丹納 查爾斯·泰勒 梭羅 勝論學派 維韋卡南達 沃爾澤 齊澤克 社會理論 無政府主義 權威主義 集體主義 共產主義 衝突理論 儒家 保守主義 和諧理論(英語:Consensustheory) 契約主義 甘地主義(英語:Gandhism) 個人主義 法家 自由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 墨家 進步主義 民族自由主義 社會建構主義 社會達爾文主義 社會決定論 社會主義 功利主義 社會概念 公民不服從 民主 四民 正義 法律 天命 和平 財產權 革命 權利 社會契約 社會 戰爭 更多... 相關條目 經濟哲學 教育哲學 歷史哲學 法律哲學 社會科學的哲學(英語:Philosophy_of_social_science) 性哲學(英語:Philosophy_of_sex) 愛情哲學 社會知識論(英語:Socialepistemology) 主題 分類 專題 歷史 規範控制 BNF:cb13319364j(data) GND:4020310-4 LCCN:sh85071134 NDL:0057029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正義&oldid=67097705」 分類:哲學術語政治哲學公平正義法律哲學倫理原則社會概念美德結果主義隱藏分類: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新聞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ългарскиবাংলাབོད་ཡིགBosanskiCatalàCebuano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KriyòlgwiyannenGalegoAvañe'ẽ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Patois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KabɩyɛҚазақша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igure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Occitan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Sakizaya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