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 - A+醫學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猩紅熱(Scarlet Fever)為A群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 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 ·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 · H7N9流感 · 黃熱病 ... 猩紅熱 跳轉到: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猩紅熱 猩紅熱(ScarletFever)為A群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其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後明顯的脫屑。

少數患者患病後由於變態反應而出現心、腎、關節的損害。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尤以冬春之季發病為多。

多見於小兒,尤以5-15歲居多。

目錄 1概述 2病因病理 3臨床表現 3.1(一)普通型 3.2(二)其他類型 4診斷與鑒別 4.1(一)診斷標準 4.2(二)鑒別診斷 5治療 5.1一、中醫治療 5.2二、西醫治療 5.3三、其他療法 6感冒與猩紅熱如何鑒別 7猩紅熱孩子要預防哪些併發症 8預防措施 9參看 10健康問答網關於猩紅熱的相關提問 概述 猩紅熱是由β(乙)型A群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也可引起扁桃體炎,丹毒,風濕熱,心內膜炎及局部感染。

臨床以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猩紅色皮疹和疹退後皮膚脫屑為特徵。

少數人在病後可出現變態反應性心、腎併發症。

   病因病理 西醫學認為,猩紅熱的主要病原體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圍組織引起炎性和化膿性變化,並進入血循環,引起敗血症,致熱毒素引起發熱和皮疹。

少數可見病毒性心肌炎、腎小球等病變。

中醫學認為,本病系痧毒疫癘之邪從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郁而化熱、化火。

火熱之毒發散,犯衛、人營、傷陰,從而形成邪侵肺衛,毒在氣營,疹後傷陰三個病理階段,若痧毒內陷,或餘毒未盡,又可導致痧毒內陷心肝之變證。

   臨床表現 (一)普通型 潛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長7天。

起病急驟,發熱,體溫一般38℃~39℃,重者可達40℃以上,嬰幼兒起病時可能產生驚厥或譫妄。

患者全身不適,咽喉疼痛明顯,會影響到食慾。

咽喉及扁桃體顯著充血,亦可見膿性分泌物。

舌頭紅,乳頭紅腫如草莓,稱楊梅舌。

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有觸痛。

皮疹於24小時左右迅速出現,最初見於腋下、頸部與腹股溝,1日內迅速蔓延至全身。

典型皮疹為瀰漫著針尖大小的猩紅色小丘疹,觸之如粗砂紙樣,或人寒冷時的雞皮樣疹。

疹間皮膚潮紅,用手壓可暫時轉白。

面頰部潮紅無皮疹,而口周圍皮膚蒼白,稱口周蒼白圈。

皮膚皺摺處,如腋窩、肘、腹股溝等處,皮疹密集,色深 紅,其間有針尖大小之出血點,形成深紅色「帕氏征」。

口腔黏膜亦可見黏膜疹,充血或出血點。

病程第1周末開始脫屑,是猩紅熱特徵性症状之一,首見於面部,次及軀幹,然後到達肢體與手足掌。

面部脫屑,軀幹和手足大片脫皮,呈手套、襪套狀。

脫屑程度與皮疹輕重有關,一般2~4周脫淨,不留色素沉著。

   (二)其他類型 1.輕型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徵性症状,往往至出現典型的皮膚脫屑時,才取得回顧性的診斷。

患者可有低熱1~2天或不發熱,皮疹隱約可見,出疹期很短,無楊梅舌。

發病後1~3周皮膚脫屑或脫皮。

2.中毒型起病急驟,體溫可高至40.5℃以上。

全身中毒症状明顯,頭痛、驚厥、嘔 吐、為常見症状。

咽扁桃體炎症嚴重。

有明顯紅斑疹。

如合併膿毒症状,甚至發生休克, 危險性很高。

3.外科型鏈球菌經皮膚或黏膜傷口感染時,可有局部急性化膿性病變,皮疹從創口開始,再發展到其他部位皮膚。

無咽炎和楊梅舌。

   診斷與鑒別 (一)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發熱、咽痛,皮膚出現充血紅點疹或充血粟粒疹。

2.確診病例 (1)驟起發熱,咽峽炎,草莓舌或楊梅舌,口周蒼白,皮膚皺褶處有皮折紅線(巴氏線)。

(2)發熱1—2天內出疹,皮膚瀰漫性充血、潮紅,其間散布針尖大小猩紅色皮疹,壓之退色,2~5天後消退。

(3)退疹1周內皮膚有脫屑或脫皮。

(4)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增加,中性粒細胞增多。

(5)咽拭子或膿液培養,分離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6)咽拭子塗片免疫熒光法查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7)紅疹退色試驗呈陽性。

(8)多價紅疹毒素試驗在發病早期呈陽性,恢復期成陰性。

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確診病例中的第4和第1或第2或第3項。

實驗確診:疑似病例加確診病例中的第5或第6或第7或第8項。

   (二)鑒別診斷 1.藥物疹或其他過敏性皮疹奎寧、苯巴比妥、酚肽、安替比林、顛茄、阿托晶等藥都有引起猩紅熱樣瀰漫性皮疹的可能。

但這類疾病缺乏全身症状,而且多有最近服藥和接 觸過敏原的病史。

2.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咽炎和敗血症,可發生與猩紅熱同樣的皮疹,但皮疹持續時間短暫,無脫皮,且常有局部或遷延性病灶,細菌培養結果不同。

3.其他出疹性疾病   治療 一、中醫治療 (一)辨證論治 1.邪侵肺衛 主症發熱驟起,咽部紅腫疼痛,皮膚潮紅,可見隱約細小紅點,點如錦紋,舌質紅苔薄黃。

次症頭痛,或伴有嘔吐,脈浮數。

理化檢查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加,多價紅疹毒素試驗陽性。

辨證要點本證為痧毒疫癘之邪侵犯肺衛,肺胃受邪,其氣失和,故見發熱、頭痛、咽喉紅腫疼痛等症状;皮膚潮紅,可見隱約細小紅點,狀如錦紋,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

治療原則辛涼宣透,清熱利咽。

方藥運用解肌透痧東加減:葛根、蟬蛻、浮萍、淡豆豉、荊芥、射干、桔梗、馬勃、牛蒡子、甘草、連翹、竹茹、僵蠶。

2.毒在氣營 主症壯熱不解,皮疹密布,色紅如丹,甚則色紫如瘀點,疹由頸、胸開始,繼而瀰漫全身,見疹後的1~2天,舌苔黃糙,舌質紅刺,3~4天後舌苔呈剝脫,舌面光紅,舌質紫紅有刺,狀如楊梅,脈數有力。

次症面赤口渴,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大便乾結,小便短赤。

理化檢查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加,咽拭子塗片免疫熒光檢查或培養可見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辨證要點本證為毒熱竄人氣營,氣血受邪,血熱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氣營的病理變化。

痧毒外達,其熱必熾;毒火上攻咽喉,則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痧毒犯營,痧火透達表現為皮疹密布,色紅如丹,甚則色紫如痧點;舌為心之苗,痧毒火熱及心,心熱上熏舌體,故見舌刺紅腫似「梅」。

治療原則清氣涼營,瀉火解毒。

方藥運用涼營清氣東加減:生石膏、連翹、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梔子、黃連、石斛、竹葉、玄參、白茅根、蘆根。

若丹痧布而不透,壯熱無汗者,方中去黃連、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達;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爛氣味穢臭者,方中去石斛、竹葉,加大黃、玄明粉,以通腑泄火。

病程中若見高熱、頭痛、嘔吐、神昏、抽搐,舌苔黃糙、舌質紅絳,脈數等症,為痧毒內陷心肝之變證,治宜鎮驚熄風,藥用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

3.疹後傷陰 主症丹痧布齊後1~2天,開始皮膚脫屑,伴有低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無力。

次症咽喉糜爛疼痛減輕,唇口乾燥,或伴有乾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結。

理化檢查血象一般正常,多價紅疹毒素試驗陰性。

辨證要點本證為痧毒疫火外達肌膚,陰傷液枯,從而致肌膚失潤而枯,隨之脫落;肺胃陰傷,故見低熱、舌紅少津、唇口乾燥、食欲不振等症。

治療原則養陰生津,清熱潤喉。

方藥運用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玄參、桔梗、甘草、蘆根。

若低熱不解者,加地骨皮、銀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麥芽;大便乾結者,加知母、火麻仁。

若見發熱、心悸、胸悶、神疲、多汗、肢節疼痛,舌苔薄、舌質淡紅,脈數無力,或結代等症,為毒熱傷及心氣、血脈所致,治宜益氣養血,滋陰寧心,藥用炙甘草湯加減:炙甘草、人蔘、當歸、丹參、生地、麥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

   二、西醫治療 (一)抗生素療法 青黴素是治療猩紅熱和一切鏈球菌感染的首選藥物,早期應用可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

4萬~8萬U/(kg.d),分2次注射。

病情嚴重者可增加劑量。

為徹底消除病原菌、減少併發症,療程至少10天。

對青黴素G過敏者可用紅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嚴重時也可靜脈給藥,療程7—10日。

(二)一般護理 急性期患兒應臥床休息,較大兒童用溫淡鹽水含漱。

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宜。

皮膚保持清潔,可予爐甘石洗劑以減少瘙癢。

   三、其他療法 1.單驗方 (1)黃芩:為清熱解毒之品,對丹痧的防、治均有療效。

每日—15g,水煎,分3次 服,連用3天。

(2)板藍根、大青葉各15g,甘草5g,水煎服。

2.外治法 (1)錫類散:取藥少許吹喉中,以清熱解毒,消腫利咽。

(2)珠黃散:吹於患處,用於咽喉紅腫、潰爛時。

3.針刺療法取風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陰交,用瀉法,每日1次。

   感冒與猩紅熱如何鑒別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有瀰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後明顯的皮膚脫屑。

因為猩紅熱與感冒都是冬春季常見病,早期症状又很相似,所以容易混淆。

但猩紅熱發病後,咽部明顯紅腫疼痛,一晝夜內出現典型皮疹,舌鮮紅無苔如楊梅,均與感冒有明顯不同,可資鑒別。

   猩紅熱孩子要預防哪些併發症 猩紅熱是由A組β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臨床以為發熱、咽痛、楊梅舌、全身瀰漫性鮮紅色皮疹為特徵。

兒童猩紅熱容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如急性腎炎、風濕熱。

故應引起特別的重視。

  1.化膿性併發症由於細菌直接侵襲咽喉附近的組織,常易引起這些組織發炎。

如化膿性淋巴結炎,表現為頸部淋巴結腫大,伴有壓痛;化膿性中耳炎,表現為耳道有膿性滲出。

  2.中毒性心肌炎在猩紅熱的早期,病菌產生的大量毒素常常會侵犯到心臟,引起心肌炎等。

病人可出現高熱、寒顫、面色難看等毒血症狀。

  3.溶血性鏈球菌侵入機體後常使人體免疫系統發生抗原抗體的免疫反應,臨床可出現下列併發症,1)急性腎小球腎炎絕大部分為鏈球菌感染後腎炎,臨床以血尿、少尿、浮腫和高血壓為主要表現。

2)風濕熱與溶血性鏈球菌關係密切。

臨床表現為發熱、遊走性多發性關節炎、心臟炎,以心內膜受累為主,皮下小結、環形紅斑、舞蹈病。

小兒猩紅熱是常見病,多發病,父母應嚴密觀察,注意併發症的早期表現,及時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對「猩紅熱」病的認識與防治 在中國「猩紅熱」病流行大約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近代則是該病流行最猖獗的時期,醫籍史書曾對它有過詳細記載.如今,猩紅熱已屬於一種可治、較輕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而在20世紀前半葉,人們一提起「猩紅熱」,便會談虎變色.此病以其病情危重、致死率高而成為當時一種可怕的傳染病.我國中醫界人士曾奮起迎戰,從面對該病不知所措到逐步認識疾病的本質,繼而在醫療實踐中創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診療方法及預防措施,曾經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在近代疾病防治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預防措施 (一)管理傳染源病人及帶菌者隔離6~7天。

有人主張用青黴素治療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試子培養陰轉,屆時即可出院。

當兒童機構或新兵單位發現病人後,應予檢疫至最後一個病人發病滿1周為止。

咽試子培養持續陽性者應延長隔離期。

(二)切斷傳播途徑流行期間,小兒應避免到公共場所,住房應注意通風。

對可疑猩紅熱、咽峽炎患者及帶菌者,都應給予隔離治療。

(三)保護易感者對兒童機構、部隊或其它有必要的集體,可酌情採用藥物預防。

如用苄星青黴素(PenicillingBenzathine),兒童60~90萬μ,成人120萬μ,可保護30天。

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Sulfadoxinum)每周0.5克。

參看 《家庭醫學百科·醫療康復篇》-猩紅熱 《傳染病學》-猩紅熱 健康問答網關於猩紅熱的相關提問 猩红热要做什么检查? 猩红热有什么症状?应该怎样诊断猩红热? 怎样治疗猩红热?猩红热有什么治疗方法? 猩红热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怎样预防猩红热?猩红热有哪些预防方法? 猩红热可以引发什么并发症? 诊断鉴别猩红热有什么注意事项? 根據香港法例第599章《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猩紅熱(Scarletfever)為需呈報的傳染病。

猩紅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乙類法定傳染病。

傳染病-法定傳染病 台灣 第一類 天花 H5N1流感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鼠疫 狂犬病 第二類 登革熱 德國麻疹 霍亂 流行性斑疹傷寒 白喉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西尼羅熱 傷寒 副傷寒 小兒麻痹症/急性無力肢體麻痹 桿菌性痢疾 阿米巴性痢疾 瘧疾 麻疹 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漢他病毒症候群 多重抗藥性結核病 屈公病 炭疽病 第三類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 結核病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 漢生病 百日咳 新生兒破傷風 破傷風 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 急性病毒性C型肝炎 急性病毒性D型肝炎 急性病毒性E型肝炎 流行性腮腺炎 梅毒 淋病 侵襲性b型嗜血桿菌感染症 退伍軍人病 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 日本腦炎 第四類 流感併發症 肉毒桿菌中毒 庫賈氏病 鉤端螺旋體病 萊姆病 類鼻疽 地方性斑疹傷寒 Q熱 水痘 恙蟲病 兔熱病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 皰疹B病毒感染症 弓形蟲感染症 布氏桿菌病 第五類 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 H7N9流感 黃熱病 伊波拉病毒出血熱 拉薩熱 馬堡病毒出血熱 裂谷熱 中國大陸 甲類 鼠疫 霍亂 乙類 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 甲型H1N1流感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愛滋病 病毒性肝炎 脊髓灰質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麻疹 流行性出血熱 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腦炎 登革熱 炭疽 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結核 傷寒和副傷寒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百日咳 白喉 新生兒破傷風 猩紅熱 布魯氏菌病 淋病 梅毒 鉤端螺旋體病 血吸蟲病 瘧疾 丙類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風疹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麻風病 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 黑熱病 包蟲病 絲蟲病 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手足口病 香港 急性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 阿米巴痢疾 炭疽 桿菌痢疾 肉毒中毒 水痘 基孔肯亞熱 霍亂 社區型耐甲氧西林金黃葡萄球菌感染 克雅二氏症 登革熱 白喉 腸病毒71型感染 食物中毒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侵入性) 漢坦病毒感染 甲型流行性感冒(H2)、變異株甲型流行性感冒(H3N2)、甲型流行性感冒(H5)、甲型流行性感冒(H7)、甲型流行性感冒(H9) 日本腦炎 退伍軍人病 麻風 鉤端螺旋體病 李斯特菌病 瘧疾 麻疹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侵入性) 中東呼吸症候群 流行性腮腺炎 副傷寒 鼠疫 鸚鵡熱 寇熱 狂犬病 回歸熱 風疹(德國麻疹)及先天性風疹症候群 猩紅熱 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 天花 豬鏈球菌感染 破傷風 結核病 傷寒 斑疹傷寒及其他立克次體病 病毒性出血熱 病毒性肝炎 西尼羅河病毒感染 百日咳 黃熱病 疾病百科-傳染病 相關概念 感染 傳染源 傳播途徑 醫院感染 性傳播疾病 炎症 感染性休克 消毒 隔離 預防接種 病原微生物 病毒 立克次體 細菌 螺旋體 真菌 寄生蟲 朊粒 病毒性感染 病毒性肝炎(A肝、B肝、C肝等) 病毒感染性腹瀉 脊髓灰質炎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 麻疹 水痘和帶狀皰疹 流行性腮腺炎 腎症候群出血熱 流行性乙型腦炎 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巨細胞病毒感染 狂犬病 愛滋病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 手足口病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 立克次體病 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 恙蟲病 貓抓病 人粒細胞無形體病 細菌感染 傷寒和副傷寒 細菌性食物中毒(胃腸型食物中毒、神經型食物中毒) 細菌感染性腹瀉 霍亂 彎麴菌感染(彎麴菌腸炎、幽門螺桿菌感染) 細菌性痢疾 布魯菌病 鼠疫 炭疽 白喉 百日咳 猩紅熱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結核病 人感染豬鏈球菌病 破傷風 敗血症 深部真菌病 新型隱球菌病 念珠菌病 麴黴病 肺孢子菌病 螺旋體感染 鉤端螺旋體病 梅毒 回歸熱 萊姆病 原蟲病 阿米巴病(腸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膿腫) 瘧疾 黑熱病 弓形蟲病 隱孢子蟲病 蠕蟲病 日本血吸蟲病 並殖吸蟲病 華支睾吸蟲病 薑片蟲病 絲蟲病 鉤蟲病 蛔蟲病 蟯蟲病 旋毛蟲病 腸絛蟲病(牛帶絛蟲病、豬帶絛蟲病) 囊尾蚴病 棘球蚴病(細粒棘球蚴病、泡型棘球蚴病) 蠕蟲蚴移行症 朊粒病 朊粒病 抗感染藥物 抗生素 合成抗菌藥 抗真菌藥物 抗病毒藥物 抗寄生蟲藥 其它 《傳染病學》 《流行病學》 傳染病潛伏期和隔離處理理 傳染病學辭彙英漢對照 傳染病法 法定傳染病 常見傳染病的消毒方法 ICD-10傳染病章節 出自A+醫學百科「猩紅熱」條目http://cht.a-hospital.com/w/%E7%8C%A9%E7%BA%A2%E7%83%AD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猩紅熱」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5個分類:內科|傳染病|細菌性疾病|香港需呈報的傳染病|中華人民共和國乙類法定傳染病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此頁由A+醫學百科用戶行医於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20:08的最後更改。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

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

網站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

A+醫學百科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本站的全部文本內容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

隱私政策 關於A+醫學百科 免責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