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三) 啟蒙運動(Age of Enlightenment) / 伏爾泰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他的論說以諷刺見長,常常抨擊天主教教會的教條和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
伏爾泰的著作和思想與托馬斯•霍布斯及約翰•洛克接近,對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啟蒙運動時代(三)啟蒙運動(AgeofEnlightenment)/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啟蒙時代或啟蒙運動(AgeofEnlightenment),又稱理性時代(AgeofReason),是指在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地區發生的一場知識及文化運動,德國哲學家康德以「敢於求知」的啟蒙精神來闡述人類的理性擔當,他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
接續文藝復興的是啟蒙運動時期。
啟蒙時代,不同於過往以神學權威為主的知識權威與傳統教條,而是相信理性並敢於求知,認為科學和藝術的知識的理性發展,可以改進人類生活。
啟蒙運動相信普世原則及普世價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對傳統存有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以理性方法檢驗並改進,產生出啟蒙時代包含了自由與平等概念的世界觀。
理性的使用及力量,在西方可追源至古希臘哲學,文藝復興之後一方面人文精神孕育了實驗科學(包括培根、伽利略、笛卡爾等),還有數學思考的嚴謹性(萊布尼茲和牛頓);另一方面,一為宗教革命,二為文藝復興提倡「人有創造能力」概念;因此,邁向真理的道路就漸漸不是基督教思想以神為主,而是人類的理性。
神學權威要面對人類思想獨立自由的挑戰及探索。
理性、推理、驗證等方法論,不僅在科學和數學領域中獲得的矚目成果,也催生了在宇宙論、哲學及神學上應用各種邏輯歸納法與演繹法產生嶄新理論,激發人類求知信心,進而對基督教所持具有人格的上帝和個人得救之說產生衝擊。
非宗教化現代理論的啟蒙發展,在心理學和倫理學上產生不少突破。
雖然啟蒙哲學家各別觀點不同,但一致相信人類理性的有效性,並支持社會、經濟及政治的改革。
18世紀初期啟蒙運動的主要人物是伏爾泰、孟德斯鳩,該世紀後期,狄德羅、盧梭、蒲豐、孔迪亞克、杜爾戈、孔多塞等都是百科全書派的哲學家,致力編輯該世紀偉大成就之一的《百科全書》。
康德認為,革命是人類進步的一種力量,可使社會獲得較高道德基礎「自然的」步驟。
要求宗教寬容、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啟蒙運動,與實際社會的現狀形成尖銳對照,改革想法最終引發革命性的運動,批判國家體制的獨斷專行,並根據天賦人權和政治民主構建出更先進的社會組織形式,而這些啟蒙思想皆體現在後來的英國政治改革以及法國和美國的革命運動。
啟蒙時代人類走出迷信的歷史性時代,往科學及理性的智識文化運動。
啟蒙時代大致分兩期:早期:從1650年至1750年;後期:從1750年開始,至1820年(美國、英國及法國),或到1830年遭遇革命的歐洲國家。
啟蒙時代的活動通常以印刷、大學、商業及政治中心的幾個主要歐洲城市及城鎮,啟蒙運動的散播及影響亦和地理及語言區有所差異。
孟德斯鳩主張,新的共和國政治體制需要有以理性為基礎的憲法。
孟德斯鳩的想法對當時美國憲法起草者影響很大,包括如三權分立及總統制。
孟德斯鳩認為,共和體制不但必須規模要小,更仰賴經濟上的平等,對自由、愛國主義及公眾利益的重視。
這種質疑君權神授說倡導自由與平等的政治及法律思潮,產生出民主及基本人權的思想,並直接被美國獨立宣言與法國人權宣言所採用。
「改變人的思維,就能改變人的生活」。
法國大革命不只是一國的革命,而是一個激進啟蒙思想在全歐擴散的過程。
在政治文化方面,啟蒙時期的印刷品市場在各地催生了的公共討論的輿論政治及政治諷刺文化。
由於都市化及出版業的興起,啟蒙時代的公共空間、公共領域及公共文化等等的發展,成為該時代政治文化的特色,也使這時代的發展成為社會學及政治學的討論焦點。
啟蒙仰賴並受利於圖書館、科學期刊、百科全書等等的知識傳播實踐,這些啟蒙時代的知識傳播,也形塑了現代學術及相關機構的建制與發展。
法國啟蒙運動最重要的出版物《百科全書》體現了啟蒙時代現代性思維的表現;以包含所有人類知識,來宣揚科學實證知識的出版及傳播,雖歷經法國政府二次企圖打壓,仍出版成最暢銷的書,許多啟蒙運動的思想家都有為此百科全書做出貢獻。
法國《百科全書》主編者狄德羅在「理性」條目中,將理性描述成是「人類認識真理的能力」,「人類的精神,可以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幫助,就能夠自然達到一系列真理」,強調了理性與知識在啟蒙時代的重要性。
啟蒙時代的理性知識,來自於系統性收集、典藏、加工、展示與溝通相關信息及知識,知識及資訊的分類及彙編也影響了其他專業領域,開創了將統計數據和圖表用於治理,發展簡潔而直觀地呈現數據的方法及知識體系,如土地登記、郵政、電報發明、海軍旗的信號……等等,為18世紀和19世紀初的民主化和工業化打下根基,並建立信息時代的基礎。
學術期刊成為啟蒙形成期最主要的推手之一,將公眾的關注力從現有的權威或古典文獻轉移到新奇具挑戰性、有時還是從遠方異文來的新事物和想法。
這時代的學術期刊也潛移默化地倡導包容異見及智識客觀性的啟蒙理念。
如克雷爾於1778年創辦的世上第一份化學專業期刊。
18世紀末,逐漸形成的是對法國及工業革命的反抗新思潮,認為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過了頭,而藝術及科學等知識的發展並未帶給人類福祉,人類有了知識改變了自然,反而使人類變得更墮落、社會不公,並且忽略了心之真誠?-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法國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啟蒙運動公認的領袖和導師。
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
與盧梭、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
他不僅在哲學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衛公民自由,特別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
儘管在他所處的時代審查制度十分嚴厲,伏爾泰仍然公開支持社會改革。
他的論說以諷刺見長,常常抨擊天主教教會的教條和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
伏爾泰的著作和思想與托馬斯•霍布斯及約翰•洛克接近,對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很大的影響。
伏爾泰在高中畢業後便有從文的願望,但他的父親將他送去讀法律。
然而,伏爾泰堅持寫作論文和投入不太講究考證的歷史研究。
伏爾泰曾擔任過一段駐外使館的秘書和法庭的書記,出入於貴族圈中,他以詩人的敏感經常針砭時尚、評論朝政,以談鋒犀利和妙語連珠引人矚目。
因此他也遭到封建專制統治者的不斷迫害。
1715年,伏爾泰因寫詩諷刺當時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被流放到蘇裡。
1717年,他因寫諷刺詩影射宮廷的淫亂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獄關押了11個月。
在獄中,伏爾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劇本:關於路易十五的攝政的《俄狄浦斯王》(Œdipe)。
這部作品中,他首次使用了「伏爾泰」作為筆名,這來自他在法國南部的故鄉一座城堡的名字。
出獄不久的1718年秋,《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轟動,伏爾泰贏得了「法蘭西最優秀詩人」的桂冠。
1726年,伏爾泰又遭貴族德•羅昂的污辱並遭誣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獄達一年。
出獄後,伏爾泰被驅逐出境,流亡英國。
伏爾泰在英國流亡期間(1726年-1728年)對當地的政治、社會、宗教、科學等狀況非常感興趣。
他在英國居住了3年,詳細考察了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和當地的社會習俗,深入研究了英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物理學新成果,形成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主張和自然神論的哲學觀點。
1734年,伏爾泰正式發表了《哲學通信》,宣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成就,抨擊法國的專制政體。
書信集出版後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
他逃至女友夏特萊侯爵夫人在西雷村的莊園,隱居15年,並分別於1743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746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寧靜的隱居生活使得伏爾泰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寫下了許多史詩、悲劇以及歷史、哲學著作,如哲學和科學著作《形上學》、《牛頓哲學原理》;戲劇《凱撒之死》、《穆罕默德》、《放蕩的兒子》、《海羅普》;哲理小說《憨第德》等。
這些作品的發表使得伏爾泰獲得了巨大聲譽。
除了哲學上的討論以外,他們在同居處設立物理實驗室,一起研讀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並且夏特萊侯爵夫人是最早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從拉丁文翻譯成法文的人。
伏爾泰深信牛頓的理論,尤其是光學以及重力(許多關於牛頓的故事都是伏爾泰所寫的,像是蘋果從樹上掉下的事情是他在倫敦時,從牛頓的姪女那得知,並在他的論詩學(Essaisurlapoésieépique)中首次提及。
)雖然伏爾泰跟侯爵夫人對於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的哲學相當有興趣,而且侯爵夫人還採用了部分萊布尼茨的說法來反駁牛頓,但是他們仍是忠實的「牛頓主義者」。
她翻譯的牛頓著作直到20世紀仍然是最重要的版本。
伏爾泰所著的《牛頓哲學原理》(ElémentsdelaphilosophiedeNewton),有可能是跟夫人所合著的,把牛頓介紹給了廣大民眾。
許多學者認為,這本著作使得牛頓光學與力學理論終於被廣大民眾所認識與接納。
1750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伏爾泰,應仰慕他已久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邀請到柏林。
後來他與國王關係的破裂,並促使他離開普魯士。
他在居留柏林時期最重要的出版著作是《路易十四時代》。
離開普魯士後,伏爾泰在法國和瑞士邊境上一個叫凡爾納的地方定居下來。
此後他全心投入到火熱的啟蒙運動中。
一方面他用化名寫作和印發了大量小冊子,猛烈抨擊天主教會和新教的宗教迫害、專制政府的草菅人命等罪行;另一方面他熱情支持年輕一代的啟蒙思想家特別是百科全書派,積極為他們撰寫條目,《哲學辭典》就是他為《百科全書》所寫的哲學條目的彙編。
伏爾泰不倦的鬥爭,推動了啟蒙運動的蓬勃發展,他本人也被人們尊稱為「凡爾納教長」。
伏爾泰是啟蒙的鬥士,一生為思想和言論自由而戰,靠自己的筆過一種獨立的生活。
伏爾泰反對君主制度,提倡自然神論,批判天主教會,主張言論自由。
伏爾泰欣賞中國孔子,因為孔子是用道德的說服力來影響別人,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熱和個人崇拜。
他崇拜中國儒家思想,並將中國的政治體制視為最完美的政治體制。
因為中國的文官制度能讓下層階級人民得以晉升為統治階層。
他視孔子為真正的哲學家,他曾說「那個聖人是孔夫子,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對於天主教,伏爾泰把天主教教宗比作「兩足禽獸」,傳教士是「文明惡棍」,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佈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
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鬥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駡他」。
伏爾泰:1.熱愛真理;原諒錯誤。
2.沒有所謂運氣這回事。
3.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
4.萬萬不可以輕易相信。
5.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6.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裡的一粒沙子。
7.人世間所有的榮華富貴,不如一個好朋友。
8.不工作,和死亡是一樣的。
9.除了懶人之外,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
10.假使你不願自殺,你最好找點工作做。
11.我熱愛快樂與生命,更勝熱愛真理。
12.我敬愛上帝,愛朋友,不恨敵人,厭惡迷信到死。
13.在任何地點,在任何時代,為公益作出最大犧牲的人,都是人們稱為最道德的人。
14.發現新事物和作出新發現,是很大的滿足。
15.無論人類的哪個屬類,都比懶惰的種族好。
16.幾個蒼蠅咬幾口,決不能羈留一匹英勇的奔馬。
17.勞動,是快活的根源。
18.人生來是為行動的。
19.外表的美,只能取悅於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
20.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是希望,希望減輕了我們的苦惱,為我們在享受當前的樂趣中描繪出來樂趣的遠景。
21.真理,是一個必須成熟以後才能摘下來的果實。
22.偏見,是愚民的君主。
23.人類通常像狗,聽到遠處有狗吠,自己也吠叫一番。
24.國家的頭號敵人是,暴君。
25.祖國,是我們心心嚮往的地方。
26.謹慎的人對自己有益,有德行的人對別人有益。
MorefromDavidWangFollowLovepodcastsoraudiobooks?Learnonthegowithournewapp.TryKnowable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DavidWang358FollowersFollow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延伸文章資訊
- 1世界通簡史:伏爾泰與培根、洛克與牛頓對現代思想的影響
伏爾泰的第13封信幾乎都在談論洛克。他在洛克身上發現的,不僅是取代靈魂神話的科學心靈,而且是一種內涵的哲學,追溯一切知識到感覺爲止,將歐洲思想 ...
- 2伏爾泰:沒有說出「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的哲學家
此書總結了伏爾泰流亡時期的英國經驗,書中顯露出洛克(John Locke)對他的深遠影響,同時亦是一部向法國思想界介紹英國思想家的書,除了洛克之外,還 ...
- 3伏爾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伏爾泰(法語:Voltaire,發音:[vɔl.tɛːʁ],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原名弗朗索瓦-馬里‧阿魯埃(法語:François-Marie Arouet,法語發音...
- 4論伏爾泰的偉人史觀 - 師大歷史
靠觀察與實驗的方法作出歸納,人們才可以辨眞僞受洛克思想的影響. 伏爾泰第一步歷史著作《查理十二世史》(History of Charles XII)已擺脫中古神. 意(Providence)的束...
- 5伏爾泰— Google 藝術與文化
伏爾泰,原名弗朗索瓦-馬里‧阿魯埃法語:François-Marie Arouet,法語發音:, ... 伏爾泰的著作和思想與托馬斯·霍布斯及約翰·洛克一道,對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主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