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農曆5月5日,為傳統民俗節慶之一。

大多數人認為端午起源自紀念投汨羅江的中國古人屈原,然而在屈原之前,5月5日就已經被視為惡日,是個有特殊禁忌的日子;戰國時期的 ... 端午農曆5月5日,為傳統民俗節慶之一。

大多數人認為端午起源自紀念投汨羅江的中國古人屈原,然而在屈原之前,5月5日就已經被視為惡日,是個有特殊禁忌的日子;戰國時期的民俗認為5月是惡月,5日是惡日,5月5日出生的孩子,「男害父,女害母」。

惡日的信仰可能源自與夏至相關的陰陽觀念,根據中國古代以陰陽為原則的宇宙觀,夏至當天日照達到最長,陽氣盛極,萬物茂盛,但相對的陰氣也悄悄萌發。

陰陽相爭的結果,使得夏至成為一個危機四伏的日子。

又因為夏至時值干支紀曆的午月,約在魏晉之後,干支紀日逐漸改成數字紀日,午月午日固定成為5月5日,端午及夏至的習俗因此便有許多相通之處,晉人周處《風土記》:「俗重五日,與夏至同」。

針對這個惡日的信仰,在漢代時已經發展出一些固定的行事來反制。

《大戴禮》:「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禮記‧夏小正》說明此日蓄蘭的目的是要「蠲除毒氣」,《四民月令》:「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

從這些記載看來,5月5日的行事主要在藉著沐浴、配戴來保護人身不受毒、瘟侵害,確保人命的平安及延續。

屈原的傳說直至南北朝時期,才在長江中游的荊、楚等地成為端午起源的傳說。

原意為調和體內陰陽之氣的粽子,被解釋為祭拜屈原的供品,而龍舟競渡則成為拯救屈原的行動。

臺灣俗稱端午為「五日節」,俗諺「未食五日節粽,破裘仔毋甘放」,說明端午介於春夏之交,乍晴乍雨、天氣不穩定的情形。

端午前梅雨季的溼涼,以及端午後入夏的悶熱,使這段時間成為容易感染疫病的季節。

在古人的認知中,把它視為邪祟的影響,也與傳統的惡日信仰理念相通,端午便成為一個集中進行禳毒袪瘟儀式的日子。

臺灣的端午,除吃粽子、划龍舟外,還有各種應用驅邪植物的習俗。

例如掛在門上的菖蒲、艾草,因菖蒲形似劍,艾草葉如旗,被視為戰勝疫毒的象徵。

兒童配戴裡面裝有驅邪植物(如檀香)的香包,除了辟邪也可驅蟲,因為入夏後活躍的蟲蛇也是端午禳除的對象。

端午禳除的習俗因為源自於夏至,所以當天的午時被認為是陽氣最盛的時候,配合充沛能量所汲取的午時水,臺俗認為可以解熱、治病、強身,加入驅邪植物藥浴更被視為有保健效果,俗話「午時水啉一喙,較贏補藥食三年」。

端午又有立蛋的習俗,也是因為午時陽氣最盛,此時最容易將蛋立起(其實只要全神貫注,任何時間也都可將蛋豎起)。

傳說能成功立蛋的人,未來一年都會好運。

也有人趁午時以白朮及雄黃燎在炭爐上,再以煙薰房子各個角落來驅避蚊蟲。

端午的能量,還被用來運用在民俗醫療上。

傳統中醫的丸藥,有許多都以端午為最適宜修合的時機,當天子時至日出之間採集100種草藥研製成丸,稱為百草丹,被視為具有解毒的功效。

隨時代演進,端午的避邪目的已漸漸被具體的避疫所取代,2003年春夏之際的SARS疫情,就使那一年端午避邪驅疫的習俗(如取午時水)受到格外的重視,各種新的驅疫秘方陸續推出。

由此可見,即使生活形態有所改變,端午所訴求的禳毒保健精神,仍然符合現代人的心理需要。

撰稿者:楊玉君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11日參考資料:1黃石。

1963。

《端午禮俗史》,香港:泰興書局。

2林美容。

2003。

〈臺灣「五日節」民俗及其意義的流變:兼籲訂端午節為「藥草節」〉。

《臺灣文獻》,54(2):33-48。

3李豐楙。

2000。

〈端午節民俗活動〉。

《傳統藝術》,7:26-3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