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民俗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慶祝活動 端午節民俗 端午節民俗-端午節的含義:農曆五月五日的端午節是中國節日中名稱最多、含義最豐富、活動內容最多樣化的一個節日。

“端”是初的意思,“午”在古代與“五”通用,即指五月第一個五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天中節、女兒節、詩人節、解棕節、龍節、蒲節等。

端午節的含義農曆五月五日的端午節是中國節日中名稱最多、含義最豐富、活動內容最多樣化的一個節日。

“端”是初的意思,“午”在古代與“五”通用,即指五月第一個五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天中節、女兒節、詩人節、解棕節、龍節、蒲節等。

慶祝活動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

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划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

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

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

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

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

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

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

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

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

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

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朱宣鹹中國畫《端午佳節》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

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

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

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

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

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

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

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全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

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

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

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

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

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河北省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

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

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

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

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

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

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

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

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

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

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

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

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陝西人製作的粽子與別處稍有不同。

粽子一般是三角形狀,用竹葉做外皮,裡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樣喜歡用糯米、綠豆、豬肉、五香粉,而是在糯米里加紅棗、花生米,吃起來特別清甜可口,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時候再加上蜂蜜特別香甜爽口,後一種不管什麼時候在陝西的小吃攤上都能找到。

為什麼陝西人不在端午節搞一些大型的活動,比如象南方一樣的賽龍舟等?原因是五月端午的時候,陝西大部分地區的小麥已經成熟了,人們忙於收割,早上天不亮就下地去幹活,晚上月亮升起來了,自己也累得不行了,才想起應該回家了,根本顧不上別的事,當然是沒時間也沒精力去搞什麼活動。

看來這與農事有很大的關係。

記得小時候,家鄉根本就沒有收割機,只靠人力用鐮刀收割,那時我也每天都幫著爸爸媽媽揮鐮割過小麥,每天天剛蒙蒙亮就趁涼爽上塬割麥了,等到9點多太陽快毒辣的時候,媽媽便會囑咐我回家做些玉米仁稀飯等他們回家吃飯。

現在好了,有了收割機,陝西的農民農忙時不那么忙了,可至今人們還是習慣從四月底開始直到端午那天,出嫁的女兒要給娘家送些粽子、油糕、綠豆糕等。

不過陝西人的端午雖然時遇農忙,可陝西人卻也過的有滋有味呢。

“五毒肚兜雄黃酒、彩縷艾草香荷包,雞蛋麻花棗粽子、油糕特色哨子面”。

純樸民風中可見陝西人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內心世界。

主要活動是送五彩縷、五毒肚兜、香荷包、雄黃chi等,懸掛艾草,點雄黃酒,吃雞蛋、粽子、油糕、麻花、哨子面等。

 習俗:送五彩縷五彩縷有叫“五色線”、“朱索”、“百索”等,是端午節必備的物品。

陝西風俗,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

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沖走。

陝西地區的傳說認為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跡有關,將花線丟進河裡,等於百病也被帶走了,具有送災的性質。

《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五彩縷”顧名思義是由五種顏色的彩線合成的,據說在漢代時就有了這種習俗,當時是將白線染成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然後擰成彩縷。

這大概是與中國的五行觀念相聯繫的。

五色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中央黃土),《續漢書》載:“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連以桃印文飾門戶。

故漢(漢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

”。

五月五日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縷,走到一起時都會比比看誰的更漂亮,頗有情趣。

當然比較講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線。

習俗:掛香包 端午節期間,裡面裝上香草和中藥材,如雄黃、蒼朮、香藿、丁香、白芷等,在節日當天給孩子們佩戴香包,這種香包就叫“祛災包”。

還有小鳥、西瓜、柿子、辣椒等真是品種繁多,讓人眼花繚亂。

荷包製作工藝十分精美,又裝有藥材和香料,帶上它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

最為有趣的是端午節這天,有些地區流行“搶荷包”的習俗,父母要叮囑孩子將荷包藏好,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被別人搶去。

搶荷包一方面是羨慕荷包製作的精美,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圖個吉利。

被搶者不能生氣。

習俗:送五毒兜肚在端午節時,民間用巫術的方法鎮壓五毒。

繡制帶有五毒圖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節日之前,小孩子,特別是不滿一周歲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來的“五毒肚兜”。

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紅色,五毒圖樣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綠色,用其它彩線搭配縫製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說是一件藝術品習俗:懸掛艾草 《本草綱目》說:“艾葉氣芳香,能通九竅,灸疾病。

”是一種中藥材,它可以用來防病和治病。

《荊楚歲時記》載:“端午日,荊人皆踏百草,采艾為人,懸於門上,以禳毒氣。

”按陝西關中人的說法,懸掛在門口能夠起到防護家宅安寧的作用。

懸掛在門上和床頭,具有避邪作用。

習俗:點雄黃酒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

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蚊蟲、五毒(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節的早晨,陝西人一般要吃雞蛋、粽子、油糕、油餅、麻花,中午要吃哨子面。

其中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

粽子,又稱“角黍”。

杜台卿《玉燭寶典》卷五引周處《風土記》和《本草綱目·谷部四》:“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今世多用糯米矣。

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

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

”粽子作為節令食品,風行全國。

但以地域而言,南方盛產稻米,糯米粽子是端午節的普遍食品,花樣繁多。

多用於祭祖、敬神和饋贈親友;北方人也根據當地的物產,製作黏秫米粽子或油糕。

現在粽子已經成為常年食品,在任何季節都能吃到。

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

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

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

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

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

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省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

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

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

敲鑼打鼓,街遊行。

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李子”的習俗。

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

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省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

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安徽省合肥:端午節插艾草招福驅邪端午節到了,安徽合肥市民按照傳統習俗,紛紛購買艾草插在門上以招福驅邪。

合肥市淮河路上一個菜市場內,一位女士買了幾枝艾草,正準備回家燒飯。

她說,按照傳統,端午節要把艾草掛在門上驅邪。

在合肥市城隍廟市場的路邊,家住郊區的王大爺推著輛三輪車賣艾草。

他的艾草是從附近的山上采來,用別的草葉將幾枝紮成整齊的一捆捆來賣,一塊錢四捆,艾草散發著特殊的芳香,不時有人上前挑選購買。

一睹為快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羽狀深裂,表面是綠色,葉被密生白色毛,莖葉均有特殊香氣。

中國古代以艾草為藥,針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於穴道上,進行燒灼治病。

古人也因此認為艾草可以招福驅邪,中國古書中記載:“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

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古時認為端午節之後天氣開始炎熱,蚊蟲滋生,易發傳染病,因而在這一天以所謂“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等5種植物,來驅除各種毒害。

歙縣:端午節跳鍾馗捉鬼位於安徽南部的歙縣每年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懸艾草、舞龍舟等風俗外,還有獨具特色的跳鍾馗施威捉鬼活動。

鍾馗小鬼們扛著“鍾進士出巡”、“肅靜”、“迴避”的牌子,鍾馗手持利劍,戴著破傘,還有小鬼捧酒缽等民俗表演。

據了解,跳鍾馗是民間避邪驅鬼的方式之一。

過去歙縣許多村落端午節都有跳鍾馗表演,鍾馗出巡範圍只限本村,村頭路口、大街小巷都要巡到,以示驅鬼之徹底。

事先準備接鍾馗的人家,為了達到求神驅鬼的目的,將燃放鞭炮助威,在鞭炮聲中,塵土四揚,氣氛威嚴。

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清代詩人的作品中就有端午吟詠鍾馗的詩,也許是這時天氣濕熱人多病,瘟疫易流行,故請鍾馗來驅邪捉鬼。

江西省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

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

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

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

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

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

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

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

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彩線,繫於釵上。

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

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

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

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

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艷、修長、昂揚的龍舟。

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

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家在海南的小鄭說,從小過端午,家裡總會四處瀰漫艾草香味。

媽媽早早的在家門口懸掛艾草,晚上,燒了一大鍋的艾草水,就著艾草,洗洗身子,說是這樣,可以驅魔避邪,強身健體。

小吳,家在海邊,幼時,每逢端午,家裡人都會帶他到海邊去洗龍水。

百姓們認為,屈原先生早已當了龍神,洗洗“龍水”,龍神會保佑孩童健康成長。

自幼,海島內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膚疾病。

滂海的澄邁縣,為紀念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會在盈濱半島舉辦“龍水節”。

海島各地的人們老老少少,都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

萬人共泳,這一端午海面奇觀,你看過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後,海南人一家團聚的日子。

據說,只要能夠回家,島上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回祖宅。

祭祖、向父母請安、與兄弟姐妹戲耍。

女人們,則早在半個月前就張羅著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戶戶,送粽傳平安,熱鬧非凡。

海島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飄香、龍舟競渡、龍水嬉戲中,進入了漫漫長夏。

台灣省台灣地處亞熱帶,早期來自大陸的移民多無法適應這裡的氣候,死於瘴癘時疫者,時有所聞。

因此,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為基本精神的節日,便顯得格外重要。

前清時期的端午習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鳳山縣誌》(十七年)卷三附錄中的記述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錢送於路旁,名日送蚊。

門楣懸蒲艾兼插禾稗,謂可避蚊蚋;榕一枝,謂老而彌健。

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饋遺。

好事者于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三皮漁般爭相奪取,勝者鳴鑼喝采,號日鬥龍舟。

午為小兒女結五采縷,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煉。

民間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插艾、榕能使身體強健。

俗話說“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私塾里的學生,照例要在端什節送紅包給先生作謝禮,先生則以一把扇子作為回禮。

鈴木清一郎的《台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記載,喪期中的家庭,端午節不包粽子,而是由親友贈送,稱之為“送節”。

喪家則以糖做為回禮。

而農家把稱為“福金”的金紙來在竹竿上,插在間,據說可以防害而獲豐收。

有些地方在端午節有作“鹹茶”的習俗,就是用鹽來醃紫蘇葉和蕃石榴葉,據說可以當藥茶,清除一切毒氣。

日治時代的屏東縣佳冬鄉,還有在端午節這天打石戰的習俗。

石戰在佳冬地區已流傳了數百年,每年到了端午節前幾天,眾人紛紛拳擦掌,準備打場硬仗。

石戰以村落為單位,組織一如軍隊,並設有參謀長等職位。

組織一如軍隊,並設有參謀長等職位。

男人在“前線”擲石作戰。

婦女則在後方負責運送石頭。

單況淚烈時,動輒造成傷亡。

戰勝的一方可至戰敗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

戰敗的村民則落荒而逃。

若不幸被對方俘虜了,會被強迫脫褲處罰,當眾羞辱一番。

這項奇特的習俗,據說可保一整年好運,所以佳冬人樂此不疲。

但是因為石戰常造成嚴重的傷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漸式微。

端午節,家家戶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

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

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

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最富傳奇色彩的午時水,則來自大甲鎮砧山上的劍井。

傳說井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而自又相傳鎑砧山盛產各種靈藥仙草,於是劍井午時水的功效便被傳說得神奇無比。

每年端午節,劍井旁邊爭沒午時水的人總是擠得密不通風。

據說端午節正午對著井中仔細觀看,還可以看見鄭成功的那把影。

而看見劍影的人,這一年一定無災厄。

划龍舟,台灣稱為“扒龍船”。

據《民俗台灣》一卷六號上記載,日據時代士林的端午龍舟的習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邊“迎水神”。

初五正午,即敲響鑼鼓,扛起龍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燒香禮拜。

俗語說:“五月五。

龍船鼓,滿街路”。

表示歡迎,稱為“接龍船”。

賽過龍,還要於初十“送水神”,並舉行“謝江”的儀式。

台中南屯的頭店,自清朝中葉,就有在開春後,穿木醒穿山甲的習俗。

光復後,這個習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節舉行。

犁頭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榮的地區,據說,這是因為當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緣故。

所以,當地居民每年端午都會穿上木屐,來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大的聲響震醒穿山甲。

目前,這項習俗已改採趣味競賽的型式。

由四個人自組一隊,穿上兩條長木皮釘成的環木屐競走。

卡卡的木屐聲,確也震醒了犁頭店居民們懷舊的情緒。

在節日食俗方面,台灣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長壽。

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

台式的粽子製法分為南北兩種。

北部作法是米漏泡於水中,瀝乾後用油炒香,並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

將米蒸熟後再用竹葉包裹填餡,再一次使人味。

也有人宜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餡後蒸食。

南部的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漏泡後加肉餡,以綠竹葉包裹,水煮至熟透。

因為製作方式有別,所以南北兩地的粽子也風味各異。

北部的粽子有濃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則帶有淡淡的竹葉清春,各特色。

料的內容則有豬肉、香菇、蝦米、花生、鹹蛋黃、紅蔥頭、栗子、蚝乾等,隨個人喜好增添。

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也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

但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義則和南人有別。

吃子固然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象徵子孫繁衍,有人還認為可以預防中暑。

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因長豆形狀像蛇)。

吃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取其諧音)。

客家人包粽子還分鹼粽及鹹粽。

鹼粽特別是用來祭祀的。

客家人過端午須準備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萬善爺,一付拜附近的大廟。

而鹼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

鹹粽則分米粽及粄(粿)粽兩種,純粹用來解饞。

相關詞條 端午節 端午節(DragonBoatFestival)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 節日名稱   節日歷史   民間習俗   傳承記述   端午申遺 端午節[節日] 端午節(DragonBoatFestival)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 節日名稱   節日歷史   民間習俗   傳承記述   端午申遺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端午節“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所以端午也叫“端陽”。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稱之為“端陽節”。

•重午節•最初的端午節是乾支歷的午月午日,以上古... 節日名稱   起源考證   後世附會   民間習俗   傳承發展 端午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節日名稱端午節“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所以端午也叫“端陽”。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稱之為“端陽節”。

•重午節•最初的端午節是乾支歷的午月午日,以上古... 節日名稱   起源考證   後世附會   民間習俗   傳承發展 端午節旅遊 端午節旅遊,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 基本內容   旅遊簡評   端午節由來   各地風俗   假期淵源 賽龍舟[端午節活動]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的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 來源傳說   文化內涵   發展歷程   龍舟比賽   古代詩詞 端午節傳說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端午節(DragonBoatFestival),農曆五月初五,又名端陽,端是“開端”、“開始”的意思。

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農曆以地支紀... 端午節傳說   龍的節日說   夏至說   蓄蘭沐浴說 薩滿端午節 。

從此,端午節插艾蒿的習俗便傳了下來。

民俗活動長白山上的民俗活動特別多...長白山是滿族人起源地,所以端午節歷來就有自己的傳統和特殊的習俗。

基本簡介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端午節的習俗多彩紛呈,漢族和少數民族各有特點... 基本簡介   節日別稱   節日起源   民俗活動   各種食俗 相關搜尋端午節民俗屈原龍舟舞龍舟比賽聖誕節端陽節龍舟端陽粽子賽龍舟端午節的由來熱門詞條BrazilGINAHTAintexkssMCVNFC無線功能popularredditwww三國群英前列腺液劉曉憶半獸人吳謹言大白斑蝶徐州博物館快樂購物網時尚城市李月娥李登輝趙乙丞連靜雯間諜2014香港小姐GoGoJapanjetlagjq大女孩封神少年精靈王林新桃園虎頭山極品女仙毛柿汽車貼膜法拉利F430涼宮春日玉兔搗藥王菲第一太平戴維斯金山毒霸2013陸軍響宴NoPainNoGaintopeak會計再見自由式凸面鏡小兔子乖乖景氣循環氫離子濃度指數端午節民俗@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