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2 – 12秋05廣論研討(69) | 高16增06班《企廣六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中,修習厭離生死,是指思惟生死是眾苦的根源。

所謂苦,即論中已明顯宣說的欲乏等四苦以及等字中所包含的四苦——生苦、 ... 瀏覽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12秋05廣論研討(69)2014/11/12                                    鍾東文整理 中士道(二) 正修苦諦分二:①思惟生死總苦②思惟別苦 第二,正修苦分二:①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

思惟總苦,即思惟總的六道生死痛苦;思惟別苦,即分別思惟每一道特有的痛苦。

①思惟生死總苦分三:①思惟八苦②思惟六苦③思惟三苦 初中分三:①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

今初。

①思惟八苦分六:①安立八苦之出處②觀待根機的差別而修行之理③雖是觀察修,然須遠離沉掉而修習之理④三乘一切功德以如是修行成辦之理⑤八苦修行之理⑥其感受生起之量 ①安立八苦之出處 如《親友書》云:“仁和應厭於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無量眾苦出生處。

”應如是修。

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眾苦根源。

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

“等”字攝四,共為八種。

此八種苦,是薄伽梵於多經中,明苦諦時數所宣說。

如《親友書》所說:“國王!你應當厭離生死,因為它是求不得苦、死苦、病苦、老苦等無量眾苦的出生之處。

”應當依照這樣來修持苦諦。

其中,修習厭離生死,是指思惟生死是眾苦的根源。

所謂苦,即論中已明顯宣說的欲乏等四苦以及等字中所包含的四苦——生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取蘊苦,總共是八種。

此八苦是佛在眾多經典中說明苦諦時,多次宣說的內容。

(用多方面的策勵,總有一點一下觸動你的心,然後你從這地方拼命進入努力,就行了。

) ②觀待根機的差別而修行之理 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如共下時所說共法,此亦應取。

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寫皆當善修。

若慧劣弱,可暫捨置所引教文,惟當修習應時義體。

在修習共中士的一切所緣法類時,前面共下士的,這個地方還是應該取來修習,等到這個堅固了,然後呢走上去。

對於和下士道不共的中士道修法內容,如果有慧力的時候,那麼照著下面的所做。

如果你的力量不夠,暫時不必忙,先把基礎弄好。

可暫時擱置所引的經教內容,只修習和自己條件相宜的法類。

③雖是觀察修,然須遠離沉掉而修習之理 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當於所緣遮心掉等,亦莫令隨昏睡沉沒增上而轉,當令其識極為明淨,漸次修習。

《入行論》云:“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

”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

對這些所緣法類雖然是以觀察修的方式修習,但是除了我們應修諸所緣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

(也就是必須一心專注於應修的所緣上,不向其他所緣上散亂。

)應當對自己應修的法遮止內心的掉舉等,也不要讓心被昏睡、沉沒控制,或越來越嚴重,應當讓心識極其清明澄淨,如此逐步地修習。

《入行論》說:“雖然你長時候的修行,念誦苦行等等。

這個各方面的,但是你的心如果散亂的話,這樣也沒有多大的利益。

”這是說一切散亂的善行,其果利微少。

④三乘一切功德以如是修行成辦之理 又《修信大乘經》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

”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餘散。

法及義者,謂文及義。

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

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

另外,《修信大乘經》說:“善男子,由這些不同的方法,說諸菩薩所有信解大乘以及以大乘所出生的功德,都是菩薩以心不散亂、如理思惟法義所出生的。

”經中的“不散亂心”是指除了善所緣之外,不向其他所緣散亂。

“法”、“義”分別是指文句與意義。

“正思惟”就是以觀慧觀察思惟抉擇。

由這段經文顯示,不論修何種功德之法,都需要這兩個必要條件——“心不散亂”和“如理思惟法、義”。

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毗缽舍那或其隨順。

所以說,凡是要引發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一切功德,都必須具足兩個條件:①除了善所緣之外,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的真實奢摩他(止)或者奢摩他的隨順;②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空)和盡所有性(緣起)的真實毗缽舍那(觀),或者毗缽舍那的隨順。

如是亦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所得之果。

”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這也如《解深密經》當中,佛對彌勒菩薩說:慈氏,你要知道,不論聲聞還是菩薩或者如來,這一切世間以及出世間的善法,完全都是由奢摩他、毗缽舍那中所獲得的果。

假定沒有真實的這個止觀及其隨順,那麼就三乘的功德不一定。

(這是反顯) ⑤八苦修行之理分八:①思惟生苦②思惟老苦③思惟病苦④思惟死苦⑤思惟怨憎會苦⑥思惟愛別離苦⑦思惟所欲求不得苦⑧思惟五取蘊苦 ①思惟生苦三:①思惟生苦五相②特別思惟住胎之苦③攝義 ①思惟生苦五相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

八苦中首先思惟的是生苦,分五種苦相:①眾苦所隨之故;②粗重所隨之故;③眾苦所依之故;④煩惱所依之故;⑤不隨所欲離別法性之故。

①眾苦所隨之故 眾苦所隨故,生為苦者。

謂諸有情那洛迦中,及諸一向惟苦餓鬼,並諸胎生、卵生,如是四類,於初生時,便有無量猛利苦受隨逐而生。

因為眾苦所隨逐的緣故,所以一生下來,苦就跟著來了。

有情地獄和一直感受痛苦的餓鬼,當然不談。

其它的胎生、卵生,一切四類,只要一生,一有了這個身體以後,無量的猛苦跟著來了。

②粗重所隨之故 粗重所隨故,生為苦者。

謂三界一切諸行,為煩惱品粗重所隨,無堪能性,不自在轉。

三界有情諸行生起,皆為煩惱品類粗重隨逐。

總之,由有生住增長煩惱種子隨逐流轉,故無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轉。

因為粗重(煩惱)所隨逐的緣故,一旦生了以後,煩惱也跟著來了。

依靠業和煩惱所引生的三界一切諸行,都是被煩惱品粗重所隨逐,沒有堪能性,不能自主。

三界有情各種業行的生起,都有煩惱粗重隨逐不離。

總之,因為有新生的、安住的、增長的煩惱種子隨逐流轉,所以不堪能安住在善法上,也不能隨意自在而轉。

③眾苦所依之故 眾苦所依故,生為苦者。

謂於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緣,便能增長老病死等無邊眾苦。

因為眾苦所依的緣故,所以生是痛苦。

在三界受生之後,由於這個受生因緣,就能增長老、病、死等無邊眾苦。

④煩惱所依之故 煩惱所依故,生為苦者。

謂於生死既受生已,便於貪境、瞋境、癡境發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惱不靜、不安樂住,謂諸煩惱由種種門逼惱身心。

因為是煩惱所依的緣故,所以生是痛苦。

在生死中受生之後,便對貪境起貪、對瞋境起瞋、對癡境起癡,由這些因緣,能使有情身心處在苦惱不寂靜、不安樂的狀態中。

也就是種種煩惱將從各個方面逼惱身心。

⑤不隨所欲離別法性之故 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者。

謂一切生最後邊際,咸不出死,此非所愛,此復能令惟受眾苦。

不隨所欲,就是道地的不自在,換句話說,沒有人想死的,它偏偏到最後你要死,這是別離法性,生具這個本質,法爾如是,所以生是痛苦。

即一切生的最後邊際都不出死亡,這不是有情所喜愛的,由這個因緣能使有情唯一感受眾苦。

故應思惟如是生時,眾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復能引衰老病等煩惱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所以,應當思惟在受生的同時,眾苦伴隨而生、煩惱品粗重伴隨而生。

又從能引來說,生能引起老病等痛苦、能引起煩惱、能引起死亡,應當思惟由這些五樣能使有情受苦的道理。

②特別思惟住胎之苦分五:①處胎不淨之苦②母食之苦③住胎熱苦④以母威儀飲食引生之苦⑤出胎之苦 ①處胎不淨之苦 特住胎時,受何苦者,如《弟子書》云:“極猛臭穢極逼切,最狹黑暗遍蔽覆,住胎猶入那洛迦,身屈備受極重苦。

”此諸文義,如《入胎經》云:“無量不淨周遍充滿,多千蟲類之所依處,具足最極臭穢二門,具足非一骨鎖穴孔,復有便利、清腦、腦膜、髓等不淨。

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對腹皮,於月月中,出諸血相以之資養。

” 特別是住胎時,遭受的是何種痛苦呢?如《弟子書》所說:這地方又臭、又髒、又逼迫、又黑暗、又窄,這真像住在這個地獄裡邊一樣,備受痛苦。

這兩頌具體的含義,就像《入胎經》中所說:母親腹中周遍充滿無量的不淨物,有數千蟲類寄生,具有最臭穢的大小便道,而且有許多骨鎖的穴孔,此外,還有尿、清腦、腦膜、骨髓等不淨物。

位於生藏(胃)之下、熟藏(腸)之上,胎兒面向母親的脊椎、背對母親的腹皮。

母親每個月出月經血資養胎兒。

②母食之苦 “母食食時,以二齒鬘細嚼吞下。

其所吞食,下以口穢津涎浸爛,上為腦膜之所纏裹,猶如變吐。

所有食味,從母腹中入自臍孔而為資長,漸成羯羅藍、頞部陀、閉尸、健南,手足微動,體相漸現。

手足面等胎衣纏裹,猶如糞穢生臭變臭猛暴、黑暗不淨坑中上下遊轉。

以諸苦、酸、粗、鹹、辣、淡,猶如火炭食味所觸。

猶如蒼蠅,以不淨汁而為資養。

如墜不淨、臭穢熾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堅。

” 母親吃食物的時候,用兩排牙齒細細咀嚼後吞下。

所吞的食物,下面被口水浸爛,咽入喉嚨時,上面又被腦膜纏裹,就像嘔吐物一樣。

所有食味流到母親的腹部,再輸入胎兒的臍孔。

胎兒依靠這樣的不淨物做為資養而生長,逐漸變成羯羅藍、頞部陀、閉尸、健南,最後手足微動,胎兒的體相漸漸顯現。

胎兒的手、腳、臉部等都纏裹在胎衣內,就像在充滿了糞便的惡臭變臭極為強烈、黑暗的不淨坑當中,上下遊轉一般。

母親所吃的種種苦、酸、粗、鹹、辣、淡等食物,輸入胎兒體內時,成為如火炭般,一接觸便令人痛苦的食味所觸。

胎兒又像廁所裡的蒼蠅、蛆等一樣,依靠污穢的液汁來資養身體。

胎兒的處境,就像沉溺在骯髒、惡臭的淤泥當中,生命非常脆弱。

③住胎熱苦 “又母身內所有火力,煎炙、遍炙、極遍煎炙,燒熱、遍熱、極遍燒熱,燒然、遍然、極遍燒然,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極大苦受。

” 另外,母親體內所有的火氣,煎炙、周遍煎炙、極為周遍地煎炙著胎兒的身體;燒熱、周遍燒熱、極為周遍地燒熱著胎兒的身體;燒燃、周遍燒燃、極為周遍地燒燃著胎兒的身體。

胎兒因此感受種種猛利、粗惡、難忍不悅意的極大熱苦。

④以母威儀飲食引生之苦 “如如其母轉動、遍動、極遍轉動,如是如是如被五縛,亦如投擲煻煨坑中,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難以為喻極大苦受。

”如是其母,若受飲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膩、太乾、太冷、太熱,鹹、淡、苦、酸及太甘辛。

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說於胎起大痛苦。

生藏上壓、熟藏下刺,如被五縛插之尖摽。

當母親行住坐臥,做輕微、較大以及劇烈運動時,胎兒的頭和四肢就像被五花大綁,有時又像被扔進煻煨坑中,因而感受極其猛利、粗惡難忍、不悅意而又無法形容的極大痛苦。

母親吃得太多或者太少,以及吃得太油膩、太乾、太冷、太熱、太鹹、太淡、太苦、太酸、太甜以及太辛,都會使胎兒感受痛苦。

母親行婬欲或者走得太急,或者跳躍,或者臥倒,或者靠近火邊,或者蹲坐也都會使胎兒感受很大的痛苦。

而且生藏壓在上面、熟藏頂在下面,胎兒的身體就像是被五花大綁插在尖標上,痛苦萬分。

⑤出胎之苦 從胎產時及產出時所有眾苦。

亦如《弟子書》云:“此漸如硬壓油具,壓迫其次方得生,然未爾時即捨命,惟是受苦業力強。

住不淨中顛倒身,濕爛裹胎極臭穢,猛逼切痛如潰瘡,猶如變吐宿念捨。

” 特別思惟住胎之苦的出胎之苦,包括從母胎生產時以及初生後的所有痛苦。

如《弟子書》說:胎兒經過狹窄的產道時,如同被使勁擠壓榨油的油具擠壓一般,必須承受被壓迫的痛苦之後,才得以出生。

然而,胎兒雖受到這樣強力的壓迫,卻沒有喪命,這是因為感苦的業力強大所致。

胎兒住在污穢的子宮當中,身體顛倒反轉,頭向下、腳向上,被濕爛的胎衣所纏裹,非常臭穢。

胎兒的皮膚薄嫩,在出產道時,被母親的左右骨輪擠壓,因而感受強烈逼迫的切身痛苦,那種痛苦就像瘡口潰爛一般。

胎兒想儘快脫離母胎,就像要儘快嘔吐出來一樣。

因為痛苦太過猛利,而使以往的記憶全都喪失,即住胎或以往的事都會忘記。

此諸文義,如《入胎經》云:“次彼漸生一切肢節,從其糞廁腐爛滴墜不淨,暴惡生臭變臭,黑暗可怖,糞尿熏粘臭氣垢穢,血水常流瘡門之中。

由其先業異熟生風,吹足向上、令頭向下,兩手縮屈。

被二骨輪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諸粗猛難忍非悅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猶如初瘡難可觸著,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極穢胎垢遍粘其身。

由乾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臟悉皆枯燥。

住此迫迮難忍苦處。

此由因緣增上,宿業異熟生風吹促,至極艱辛,始得產出。

生已無間,被外風觸如割塗灰,手衣觸時如利劍割,當受粗猛難忍非悅極大苦受。

”又說如牛剝皮,被蟲所食,及如癩人遍身潰爛,加諸鞭撻,極受楚切。

又產已無間,取懷抱等及寒熱觸,亦當受諸粗猛難忍非悅意苦。

這兩頌的具體含義,就像《入胎經》所說:經過胎藏五位之後,胎兒的頭和四肢逐漸長成,然後即將從產道出胎。

產道就如同廁所一般,滴墜著腐爛的不淨物,散發著強烈的生臭、變臭,而且籠罩在一片令人恐怖的黑暗中。

大小便會熏粘全身,而且產道中常常有血水流淌。

經中說:由宿業成熟後所產生的風,將胎兒的腳吹向上、頭吹向下,雙手縮屈。

在經過骨輪時,胎兒被母親的左右兩個骨輪所擠壓,由此粗猛、難忍、不悅意的最大苦受,而使胎兒全身變成青瘀。

就像剛剛癒合的傷口皮膚薄嫩,難以忍受輕微的碰觸一樣,身體的一切根都處在痛苦之中。

極其污穢的胎垢粘滿胎兒全身。

因為乾渴的緣故,胎兒的嘴唇、喉嚨和心臟都枯竭乾燥。

生產時,胎兒就是處在如此狹窄逼迫、難忍的痛苦境界中。

由於因緣,被宿業異熟生風吹動,胎兒經過極度的艱辛,才從母胎中產出。

嬰兒剛一出生,被外界的風吹觸時,就像用刀割破皮肉之後,又在傷口上塗灰一般疼痛;手或衣服等觸及嬰兒身體時,就像利劍割身一樣。

因此,新生嬰兒須感受粗猛、難忍、不悅意的極大痛苦。

這種痛苦又像是活牛被剝皮後,牛身被利嘴的小蟲啃食一樣,或像麻風病人全身本來已經潰爛,還要被鞭打一樣,感受極其逼切的苦楚。

而且落地後,嬰兒馬上又被抱入懷中或放在床上等,以及受寒、受熱等時,也要感受粗猛、難忍、不悅意的痛苦。

③攝義 八苦之中,特於此初及於最後,須殷重修。

故如前說,當以觀慧數數觀察而善修習。

在八苦當中,特別對最初的生苦和最後的五取蘊苦(師云生苦跟死苦),必須認真修習。

所以,應如前文所說,以觀察慧反覆觀察而善加修習。

【補充】 生藏、熟藏:生藏指胃(或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熟藏指腸(或消化系統排泄系統)。

2.胎藏八位:小兒在母胎中之八時期也:一、羯羅藍,二、額部曇,三、閉屍,四、健南,五、缽羅奢佉,六、毛髮爪齒位,七、根位,八、形位,受胎後七日間曰羯羅藍,譯作凝滑。

受胎二七日後其形如瘡皰,謂之額部曇,譯作皰。

受胎至三七日則其狀如聚血,謂之閉屍,譯作聚血,或軟肉。

受胎四七日則漸漸堅固,有身意二根而未具眼耳鼻舌之四根,謂之健南,譯作凝厚。

受胎五七日,則肉團增長,四支及身分之相始現,謂之缽羅奢佉。

受胎後六七日,則生毛髮爪齒,謂之毛髮爪齒位。

受胎七七日,則眼耳鼻舌之四根圓滿具備,謂之根位。

受胎八七日以後,在胎藏中,形相完備,此位謂之形位。

【聽帶】 對法應有的認識?68B2(2306~2549)手抄P132L4~P133L5 師父提策修行的關要?69A1(1050~1710)手抄P144L7~P147L13 回應已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