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秋231】20190622,0629課程總結~ 【唐三藏的緊箍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動機很重要,不是出於不善的動機去作證,只是描述事實的經過,就不是證人入罪。

【影片:佛法與外道的差別/福智僧團-如俊法師】. 我們心靈的家~新竹企業廣論班 67月 【17秋231】20190622,0629課程總結~【唐三藏的緊箍咒!】 Postedby:游書維 Categories: 17秋(六)上課總結溫故 Nocomments   【讚頌:曾記否】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6z3iT03eQA我們對常師父的感恩和懷念,希望我們能夠得到啟發,知道自已生命究竟能夠成為和他們一樣,因而產生出師長無盡的崇仰與思念之情。

【科判】P105L5由自誓受而皈依者~P106LL1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裡 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 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庚二、 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己二、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於遣此中邪執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內容收攝】 由依何事為皈依因:了解皈依的原因 由依彼故所皈之境:說明皈依的對象 由何道理而正皈依:皈依的方法      3.1知功德:了知功德而皈依      3.2知差別:了知差別而皈依      3.3自誓受:承諾而皈依透過思惟觀察之後,生起想要真實的皈依,一定自誓而受,盡未來際都皈依佛,依法修行,皈依僧是修行助伴。

     3.4不言有餘而正皈依:了解了佛法與外道的差別,除三寶之外,不再皈依其它的對象。

二.既皈依已所學次第,分二:1.<>中出(<>)。

2.教授中出。

   1.攝分中出有二四聚—        1-1.初四聚:(1)親近善士(皈依佛)、(2)聽聞正法、(3)如理作意(皈依法)、(4)法隨法行(皈依僧)        1-2.二四聚:(1)諸根不掉、(2)受學學處、(3)悲憫有情(4)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師父特別告訴我們,整本的廣論都是在教我們皈依所有的學處,只要堅持學下去,就能認識多少,認識多少,照著去做就能改善多少,改善多少就可以集資淨障多少,在因地上努力,我們的未來就能改善多少。

  【喻:開口說愛讓愛遠傳】 靜涵是家中的獨生女備受寵愛的她,成長過程中一度變得很叛逆對父母講話也會比較不客氣過去她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事情今天才反省到以後應該要顧及家人的感受去選擇說出口的每句話 Q:為什麼把話說好很重要,為什麼? 當用自已的角度看事情,沒有辦法顧到別人的感受,一定要在乎別人的感受,去選擇要不要講這些話或是怎麼講這些話,因為我們不想傷害別人… 【聽帶與討論】 【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

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 那麼這個是悲愍。

佛法的真正的,佛的聖教的真正的差別,在有沒有這個。

佛說的聖教,或者說五乘共法,或者是三乘共法。

而佛真正說的聖教,他主要的不講世間;世俗的這個染污的,要跳出這個。

要跳出這個來說的話,只有三乘:聲聞、緣覺,以及大乘;或者更分得簡明一點:自利的小乘、要利他的大乘。

差別在哪裡?就在悲。

而本論真正引導我們的,厥是大乘,實際上整個佛說的也就是這個,因為唯有這個才徹底圓滿。

所以到《法華》上面,他最後開權顯實,說得清楚,佛出世只有一個目的。

雖然只有一個目的,卻偏偏有不同的,那麼差別在哪裡呢?就在這個上面。

所以既然是你了解了這一點,開始走的時候,第一步就應該從這個上面認識起。

所以我們正式學了以後,進一步要悲愍有情,所以「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

」在這個地方我們還談不到把他們救出來,但是至少應該同情憐愍,不要損惱他們哦,這是我們現在做得到的。

我們現在不要動不動拿法來衡量別人,這個是傷害別人。

所以有人說,這個時候啊好像現在這個地方做人情。

是!人情不是佛法,但是佛法卻不離開人情哦,這點我們要了解;人情不是佛法,這是沒錯,但是佛法不離開人情哦!所以大家在這個地方,我們重新去想一想,前次說過的這個公案。

有人偷了人家的羊,然後做兒子的人跑得去證,說我父親偷了羊了。

這個世間的人來看,「哎喲,這個對。

」聖人看起來,不對。

聖人怎麼說?孔老夫子怎麼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真正的直道是這樣的,真正的直道是這樣的。

世間的聖人尚且如此,何況是佛!所以佛引導我們,也是用種種的委曲婉轉的方便法門,這個我們應該了解。

不過對這一點,「損害」兩個字,我們不必講很深的道理,我們回過頭來,人家拿這個道理來指責你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心服情願地接受?對不起,我想我們很少人做得到。

既然我們做不到的話,我們也不要拿這個大道理去卡人家。

這個是談到這裡,我們順便一提。

總是第一件事情,我們先想辦法同情別人,他之所以這樣做,為什麼?他愚癡,哎呀!好可憐。

你想到他的愚癡而這樣做的話,你這個可憐的心就生起來了。

說實在的,我們現在看見很多這種動物,總覺得這好可憐,然後呢你看見他得到了個人身,還這麼愚癡,說起來比那個動物更可憐!你一旦那個憐愍心生起來的話,剛才這種情況就容易解決了。

一方面眼前的問題是解決了,一方面你的同情的憐愍心生起來了,你跟法就相應了,你跟法就相應了。

這有這麼多的好處,你自利有了,然後呢團體也和睦了,然後你要幫助別人,那時候人家就容易接受了。

Q:會不會在生活中無意間傷害別人或是有情?人情和佛法怎麼區分呢? ~瑞枝:自已的父親,因為生了病,結果有朋友介紹了來路不明的藥,吃了之後覺得不錯,也想介紹給別人,自已怕父親做錯事,所以拿了藥去化驗,發現裡面有違法的不明成份,雖然警方希望她去作證,但最後選擇不出庭作證。

佛的聖教,大、小乘真正的差別在有沒有「悲憫心」,現在我們還談不到把眾生救出來,但至少應該同情憐憫,不要損惱他們,不要動不動就拿法來衡量別人,傷害別人。

這是我們現在做得到的,這並不是做人情,人情不是佛法,但是佛法卻不離人情。

應先想辦法同情他,想到他愚癡,好可憐,憐愍心自然就生起來,這也就是跟法相應,自利有了,團體也和睦了,然後要幫助別人,就容易被接受。

【影片:如何理解佛所說,不能證人入罪這句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nZMFJwXK4 動機很重要,不是出於不善的動機去作證,只是描述事實的經過,就不是證人入罪。

【影片:佛法與外道的差別/福智僧團-如俊法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xpmgpbONzM <>P99有講四個理由… (1)、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

(自己已解決所有的問題) (2)、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

(知道用什麼方法幫忙別人) (3)、具大悲故。

(具足大悲心想要幫助一切有情) (4)、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

(利益眾生沒有分別心) <>P101能仁智徧一切所知。

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徧。

(能仁的智慧遍及一切所知。

除了佛陀以外,其它皆是所知寬廣而心識狹隘,因此都無法遍及。

) 佛陀具有一個和外道不共的特點,佛陀的智慧,他了達一切所知,就是身心內外宇宙的一切法,佛陀的智慧沒有不知道的,而且是當下這一刹那完全了解,除了佛之外,一般的其他的對象,沒有辦法像佛陀一樣的是部了達,所以佛有全面完整的認識的功德,照著佛陀全面完整認識所指引的佛法去做,人才能真正的離苦得樂,這是佛法跟外道不共的地方。

佛陀是如何教他們的弟子怎麼去檢視他的教法和主張呢? 現量比量不能防難.. 如果佛陀具有全面完整的認識,佛陀的教法,佛陀的主張,我們在事實上和邏輯上,無法找到他有前後相違的破綻,都不能找到他前後矛盾的過失, «20190620課程內容與總結16秋230(四)–「方圓從規矩來嗎?」18秋週四班2019.05.30第41堂課程內容與總結» facebook Twitter Google+1 Pinterest HsinchuEnterpriseClass ThemebyImonThemes instagram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