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專家解讀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不離開施暴人? - BBC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有孩子的受害人而言,結束虐待關係的心理和實際障礙相互重疊。

經濟虐待往往意味著受害人缺乏自信心,而且不知道該如何自己管理財政和養活自己和孩子。

家庭暴力:專家解讀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不離開施暴人?2022年2月17日圖像來源,GettyImages如果你認識某人-無論是朋友、同事或是家人-是家暴受害者,人們最想知道的問題之一通常是:他們為什麼不離開?人們可能很難理解受害人所受到的強制性控制以及選擇離開可能面臨的一些實際障礙,更不要提家暴受害者所面對的複雜情感了。

英國學術研究網站Theconversation請四位英國專家探討和解讀了家暴受害者可能不願意尋求幫助、或感覺無法離開施暴者背後的原因。

疫情封鎖下的家暴受害者:我無處可逃英國家暴受害男:野蠻女友差點置我於死地女性最危險場所是住家逾半受害者遭熟人殺害尼泊爾家暴處理中心:這不僅是一份工作你被「煤氣燈」gaslighter燒過嗎?恐懼與控制倫敦大學城市法學院高級講師卡桑德拉·維納(CassandraWiener)圖像加註文字,家暴讓家成為女性危險場所。

強制性控制(Coercivecontrol)是一種精心算計的支配策略。

施虐方一開始先會以各種方式討好受害人,以取得他們的信任。

然後會讓受害者感到害怕-他們通常、但並不總是通過以身體威脅或性暴力讓受害者感到害怕。

恐懼令威脅變得更可信。

當威脅可信時,施虐方就可以通過威逼控制手段而達到目的。

研究顯示,施暴者通過限制受害人見朋友和家人,以及不給他們錢、限制他們出門乘坐交通工具等手段來對他們施加控制。

這樣,他們就達到了讓受害人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同時讓他們更難以反抗。

受害人則經歷不斷的、廣泛的焦慮-心理學家把它稱為圍困狀態-即無法充分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避免災難。

和人們想象的正相反-是受害人自己選擇留下來;受害人有多種選擇;那些選擇可以讓受害人安全-研究表明離開實際上是有危險的。

因為,一旦關係結束,控制還會繼續,但重點則發生了改變,從原來的試圖讓受害人不離開,到試圖摧毀他們。

住宿、照顧孩子、支持和財政問題謝菲爾德大學社會工作高級講師米凱拉·羅傑斯(MichaelaRogers)圖像來源,PAMedia圖像加註文字,家暴施虐者往往狡猾、老謀深算。

對有孩子的受害人而言,結束虐待關係的心理和實際障礙相互重疊。

經濟虐待往往意味著受害人缺乏自信心,而且不知道該如何自己管理財政和養活自己和孩子。

同時,他們對把孩子從其父母、家、寵物以及學校帶走感到內疚。

他們擔心這樣會讓他們遠離家人和朋友。

此外,由於福利住房短缺,可能會在獲得合適住房以及尋找新學校方面出現延遲,也可能會遇到找不到能負擔得起的幼兒園或交通不便等情況。

同時,一些受害者可能還需要每天返回他們原來的社區,送孩子上學,每次去都有可能碰上施虐者的風險。

研究還顯示,有移民身份的家暴受害者還擔心被遣返。

他們只講一點或不會講英語,或者沒有翻譯幫他們。

他們擔心如果沒有獨立收入或是無法享受福利、或是國家資助住房的權利,如何維持日常生活。

與此同時,LGBTQ+((LGBTQ是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與疑惑者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家暴倖存者也面臨多重障礙。

他們可能沒有認識到自己受到了虐待。

他們害怕被別人知道,或是擔心社服部門介入,尤其是在兒童保護措施方面。

LGBTQ+人士往往也不知道、或認為他們沒資格獲得主流家暴支持服務。

特別專業服務確實有,但非常有限,尤其是在鄉村地區。

殘疾或健康不佳者也面臨更多的實際困難,尤其是在住房方面。

對有些人來說,施虐者也可能是護理者。

有多種和複雜需求的人(比如有精神健康問題、使用毒品、無家可歸者或是犯罪記錄)也經常得不到專業服務支持。

恥辱和羞恥感布里斯托大學研究員(創傷和弱勢群體)艾利森·格里戈裏(AlisonGregory)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每一社會和文化中都有家暴現象每一社會和文化中都有家暴現象,儘管過去50多年見證了許多變化,不幸的是,我們在面對那些跟我們類似的人所經歷的家暴現象時仍然感到束手無策。

許多受害者對他們所經歷的暴力感到尷尬或是羞恥。

他們可能擔心,如果決定結束這種虐待關係,會被別人知道,他們也將會遇到外界評頭論足的風險,會讓他們受到不同的對待。

研究還顯示,受害者還特別擔心令父母失望。

同樣,結束虐待關係意味著他們必須直面自己的經歷,他們可能擔心,自己不得不去搞明白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愛?艾利森·格雷戈裏和利物浦大學社會學主任桑德拉·沃克萊特(SandraWalklate)音頻加註文字,新冠疫情下,一代女性面臨的家暴危機愛可能是人們留在家暴關係中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強大原因,它可以解釋受害人不離開、或是離開後又返回的原因。

這或許是最難理解的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受害者自己可能會因為他們對讓自己陷入困境的施虐者的愛、擔憂和關心而感到苦惱。

根據2021年一項推特調查活動#我為什麼留下(#WhyIStayed)的回應分析發現,這些情感非常複雜。

它同時也顯示圍繞伴侶關係、婚姻以及家庭的社交媒體評論的影響力有多大。

一些女性在推特上寫道「婚姻是永恆的」,「我不想一遇到困難就逃跑」,以及「孩子需要父親」。

研究進一步顯示社會對浪漫和愛情關係的期望影響有多強大。

例如,其中一人在推特上寫道:「他第一次打你時,你告訴自己這只是一次孤立事件。

他後悔了。

你原諒了。

生活恢復正常了」。

研究顯示,由於受害人想維持兩人關係而選擇了原諒,並把這作為生活的主要目標,甚至以犧牲自己的安全為代價。

相反,施虐者在操縱受害者感情方面可能非常狡猾老練。

他們總是以威脅利誘為名:「如果你愛我,你就會…」。

他們還會利用受害者的擔憂和關心阻止他們離開,通常他們會以傷害或自殺做威脅。

施虐者知道受害者一想到施虐者可能會受到傷害就會感到內疚和不安(即使受害者沒有做錯任何事)。

親人、朋友和專業人士可能會難以置信地問:「他/她這樣對待你,你怎麼還會愛他/她?」。

這時,許多受害者會對自己難忘舊情保持沉默。

這本身就很危險。

因為愛有著強大動力,如果不允許表達愛,可能面臨疏遠受害者的風險,並讓他們感到更加孤立-而這正是施虐者所希望的。

相關主題內容家庭虐待女人婦女健康女權更多相關內容疫情封鎖下的家暴受害者:我無處可逃2020年11月26日女性最危險場所是住家:聯合國公布驚人數據2018年11月28日揭開施暴女子真相:一位英國家暴受害男的故事2019年2月20日頭條新聞中國如何計劃成為下一個太空大國2022年6月6日中國網紅李佳琦疑因「坦克冰淇淋」踩到「六四」紅線2022年6月6日英國首相約翰遜面臨不信任投票一文看懂來龍去脈9小时前特別推薦英國女王登基白金禧:70年時代風雲變幻中的「國民主心骨」2022年6月2日中國高校畢業生首超千萬「今年才是真難」2022年5月31日英國女王登基70年白金禧:她經歷了哪些科技變遷2022年6月2日猴痘:我們可能不需要太擔心的10個理由2022年5月28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西方軍援武器如何改變戰局2022年5月27日加密幣圈大地震——LUNA幣跳崖式貶值之後2022年5月27日拜登涉台言論再現「口誤」,從「戰略模糊」走向「建設性清晰」?2022年5月26日「新疆公安文件」:中國拘留營中維吾爾人的面孔2022年5月25日港台「大碼」女性盼望打破「瘦才是美」唯一標凖2022年5月25日熱讀1中國網紅李佳琦疑因「坦克冰淇淋」踩到「六四」紅線2拒絶重返烏克蘭前線的俄羅斯士兵的故事3中國如何計劃成為下一個太空大國4英國首相約翰遜面臨不信任投票一文看懂來龍去脈5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70年英國社會發生了怎樣的巨變6英國宣佈將啟動避難者盧旺達安置計劃,引發絶食抗議7俄烏戰爭100天BBC預測五種結局8猴痘:世衛稱過去三周猴痘確診數可能被低估9氫能源是否能幫助德國減少依賴俄羅斯天然氣?10長焦縱深看歷史:從昔日三次大國爭雄看當今中美對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