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經歷挫折失敗,才能培養成功特質 - 天下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蘭道夫明白,想讓年輕人培養出品格,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做一件非常可能失敗的事情。

有些事情先天上風險就很高,例如做生意、運動比賽或藝術工作, ... 回首頁 English 免費訂閱電子報 天下APP免費下載 搜尋 頻道分類 財經 理財五角課 貿易戰 財經焦點 財經週報 投資理財 產業 製造 服務 金融 科技 國際 國際週報 兩岸四地 東南亞 亞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紐澳 管理 管理 行銷 創新創業 人才 職場競爭力 環境 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 環境 能源 教育 教育趨勢 創新教育 親子教養 人物 大師觀點 CEO觀點 人物特寫 政治社會 政治 政策 社會現場 調查排行 2000大調查 兩岸三地1000大 快速成長企業100強 天下永續公民獎 標竿企業 金牌服務業調查 縣市調查 2000大調查資料庫 健康關係 健康醫療 兩性關係 心靈成長 時尚品味 時尚精品 旅行 設計 藝文 影視 運動生活 運動 生活 重磅外媒 經濟學人 BBCNews中文 日經中文 德國之聲 路透社 專欄作者 多媒體 數位專輯 互動專題 深度專題 品牌專區 數據圖表 資料新聞 數字說話 圖表動畫 調查報導 聽天下 重磅封面 財經週報 國際聚焦 天下好讀 記者開講 好主管的12樣禮物 創新突圍軍師 四端看天下 大數據,熱品牌 天下書房 天下影音 雜誌 策展 Fast100 傳承接班 創新突圍 數位轉型 經營管理 永續責任 Fast100 Off學 風格 文化 旅行 美食 特色頻道 未來城市@天下 [email protected]天下 獨立評論@天下 創新學院 天下學習 我讀網 換日線 天下影音 微笑台灣 粉絲專頁 官方instagram 官方Line 今日必看 一張台積官網照片露餡 龍潭小廠如何站崗站進台積供應商? 健康關係 心靈成長 唯有經歷挫折失敗,才能培養成功特質 蘭道夫明白,想讓年輕人培養出品格,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做一件非常可能失敗的事情。

有些事情先天上風險就很高,例如做生意、運動比賽或藝術工作,很可能會碰到慘敗—但是卻更能夠藉此達到真正的、原創的成功。

33251瀏覽數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laburbuja/103210632/ 分享 其他 文 保羅.塔夫(PaulTough) 遠流出版 發布時間:2013-08-06 33251瀏覽數 本文出自遠流出版《孩子如何成功: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新教養方式》,更多內容>>要成功,必須先經歷過失敗杜懷‧維達爾是河谷鄉村學校(該校是紐約著名的私立名校)國中與高中班級的英文老師,也是該校2001年班畢業的校友。

由於他是非裔美國人,在學校教師休息室中一直是個稀有動物。

我認識他的時候,他是該校高中部唯一的黑人老師。

維達爾在紐約布朗區區長大,由擔任秘書的母親獨立撫養,繼父則是電工。

高中時他拿到獎學金,前往河谷鄉村學校唸書。

他告訴我,雖然他喜歡這個學校的豐富資源與課程的挑戰,但也很難適應白人同學的富裕生活。

九年級時,他與一位女同學被分在同一個小組進行學校作業,女同學請他到她位於曼哈頓上東城的家裡做作業。

他告訴我,「我永遠忘不了那次經驗。

一進她家,我瞬間怔住,怎麼有人如此有錢!」他說,這次經驗讓他開始和許多班上同學保持一點距離。

他在河谷鄉村學校唸書的那幾年,從來沒有邀請白人同學到他家,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跟他們實在差太遠了。

直升機家長並沒有真的了解孩子情緒 廣告 維達爾現在當了老師,他的學生都來自富有家庭,差別只在於有些人家很有錢,有些人家則是超級有錢。

但這也讓他能夠更細膩的觀察有錢孩子。

雖然他說自己的身世很不起眼,但從小他母親就非常支持他,他需要找人講講話時,媽媽也一定會傾聽,這是他力量的來源。

不過,他的學生們與父母的距離似乎比較遠,他觀察到許多學校老師口中形容的「直昇機家長」:他們永遠在孩子頭上徘徊,一看到孩子需要幫忙,立刻俯衝而下。

但他說:「這樣做並不代表家長們瞭解自己孩子的情緒需求,更不代表他們願意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 廣告 有一天我在河谷鄉村學校採訪時,剛好是學校的「專業發展日」。

校長蘭道夫安排全校老師觀賞〈力爭碰壁〉(RacetoNowhere)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描述美國一群條件最好的高中生如何面對壓力的故事,早就是許多富裕社區的地下熱門片,只要學校、教會或社區活動中心放映這部電影,成百上千憂心忡忡的家長就會出現。

這部電影描繪當代美國青少年的陰鬱處境,劇情一路高潮迭起到一位資優女學生自殺。

這位女學生自殺的原因,很明顯的是因為她在學校或家中面對越來越強大的成功壓力。

〈力爭碰壁〉似乎有很大的感染力,許多老師感受到電影劇情的力道,散場後一位老師跟蘭道夫講話時,眼中還帶著淚水。

毀了孩子的教養方式 廣告 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認為,美國人養育與教育富裕小孩的制度與方法其實是在毀滅他們,〈力爭碰壁〉這部電影出現後,更凝聚了這股看法。

電影的主要角色是北加州馬林郡的心理學家瑪德琳‧萊文(MadelineLevine)。

她寫過一本暢銷書《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在書中引用各種研究與調查支持她的論點,亦即有錢人家的孩子從國中起出現情緒問題的比例,高到讓人意外。

瑪德琳說,這絕不是人口調查的統計異常,而是在美國富裕家庭養育孩子的方式直接造成的結果。

她認為,在今天的富裕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感情距離比其他家庭更遙遠,但同時卻又更堅持孩子要有更高的成就,這兩種影響可能化合成一種有毒物質,會在孩子身上產生「強烈羞愧與絕望感覺」。

廣告 《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書中引用了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心理學教授桑妮亞‧路薩(SuniyaLuthar)的研究。

桑妮亞過去10年的研究主題是富裕家庭孩子面對的心理挑戰,已經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她也曾應蘭道夫邀請,參加了2007年在勞倫斯維爾高中舉辦的研討會)。

桑妮亞剛展開學術生涯時,主要興趣是低收入家庭青少年面對的問題,到了1990年代後期,她認為需要一個相對優勢的人口對照組,才能更瞭解劣勢都會地區青少年的行為模式。

於是她進行了一項研究,對象是兩組十年級學生,每一組的人數約兩百人。

其中一組大部分是白人,多半住在富裕的郊區;另一組多半是非裔美人,大部分住在貧窮的城市社區。

廣告 桑妮亞出乎意料地發現,富裕組青少年飲酒、抽菸、吸食大麻與更強烈的非法藥物的比例,超過貧窮組的青少年。

住在富裕郊區的女孩中,有35%曾經使用過酒、菸、大麻或更強烈的非法藥物,但只有15%的市中心貧窮女孩曾經使用菸酒、大麻、禁藥。

富裕女孩有憂鬱傾向的比例也較高,其中22%的女孩經診斷確定,她們明顯出現憂鬱的症狀。

這個研究出來後,另一所位於富裕社區的中學馬上跑來找桑妮亞,於是她花了好幾年追蹤研究這所學校的學生。

結果發現,這些高收入家庭的學生中,有五分之一的學生出現了多重且長期的問題,包括使用菸酒等有害物質、憂鬱與焦慮程度高、學業經常遇上困難等。

依附父母程度會影響孩子行為 但這一次桑妮亞除了蒐集學生心理壓力與偏差行為的資料外,也詢問學生他們與父母的關係,結果發現對於社會經濟地位兩個極端的家庭來說,教養方式帶來的影響格外顯著。

不管是很有錢或很貧窮家庭的青少年,如果他們依附母親的程度很低,經常被父母批評,放學後家裡沒大人照顧的話,就可以預測他們在學校也會適應不良。

桑妮亞發現,有錢人家孩子出現沮喪現象的主因是「過度的成就壓力、與父母缺乏肢體的接觸、情感上的疏離」。

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助理教授丹‧坎龍(DanKindlon)曾經進行一項針對富裕家庭的全國性研究,發現了更多富裕家庭孩子所承受的壓力。

他的研究成果於2000年集結成書出版。

坎龍的研究結論與桑妮亞接近,即出身富裕家庭的學生,焦慮與憂鬱的比例特別高,在青少年時期尤其明顯。

他發現,在富裕家庭中,常見父母與子女缺乏感情的交流現象,這樣往往意味著父母會放縱孩子的不良行為。

此外,若以收入多寡為指標,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父母,承認自己對待子女比較不嚴厲(和他們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相比)的比例,遠超過其他收入程度的家長。

遭遇挑戰是學習的機會 河谷鄉村學校的可恩老師告訴我,她和校內其他老師經常討論富裕對學生品格發展的潛在傷害。

事實上,她曾經邀請坎龍教授到學校,對師生演講這個主題。

可恩說,他們學校裡面很多學生家長要求孩子要表現優異,殊不知這種作法正好斷絕了孩子們歷練成長的機會。

「我們的學生不太能忍受痛苦,其實是一點苦都受不了。

他們老是被保護得好好的,只要他們覺得有一點不高興,父母就跑來學校溝通。

這時我們會請父母不要擔心孩子遭遇挑戰,因為這就是學習的機會。

」溺愛孩子會付出代價 可恩說,在該校的中學部,「如果有位學生成績只拿到C,但是他的父母認為孩子該拿A的話,老師就會遭到很多質疑:『你們亂講!他明明報告就寫得很好!』還有父母打電話來說:『你們能不能多給兩天時間,讓他寫完這篇報告?』這種想要給孩子一切、想要展現愛孩子的作法,其實是溺愛,會付出代價的,代價就是犧牲了孩子的品格發展。

不少家長會這樣做,這是我們學校裡的嚴重問題」。

當代教養的矛盾 當然,這個問題不僅發生在富裕家庭,也是所有家長的問題。

事實上,這個問題是當代教養面臨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我們為了保護孩子免於遭受任何危險和不安,為了給孩子一切,我們會急切地、幾乎像生物本能般地去滿足孩子的所需所求。

在另一方面,我們多多少少知道,兒女最需要的其實是一點點困境、一些挑戰、一些他們可以克服的匱乏,甚至只是要讓他們向自己證明,他們有辦法克服困難。

身為家長的,每天都為這些痛苦的問題煩惱著,但是,父母可以在家中承認自己面臨這種教養的兩難困境,因為沒有外人會知道;但如果父母花了大錢送孩子去好學校,要在學校的公開場合承認這一點,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這也正是河谷鄉村學校校長蘭道夫推動新的品格教育計畫時,所遭遇到的問題。

如果你在公立學校工作,薪水是由政府發給,工作內容是把學生培養好,讓他們裝備好進入成人世界,那麼某程度上你是向社會大眾負責。

若你是在河谷鄉村學校這樣的私校工作,你一定會牢牢記住,你負責的對象是那些付學費的家長。

因此,蘭道夫校長想推動新計畫時,必須面對這些複雜的因素—如果這個新計畫是想要改善學生缺乏毅力、缺乏感激與自我控制等重要的特質,你等於是在拐彎抹角批評家長教養子女的方式,也就是說,你是在批評僱用你的老闆。

有錢的家長把子女送進河谷鄉村這樣的學校讀書,多多少少是有用意的(不過這些家長一定不會這樣承認)。

該校校友中有很多令人難忘的成功人士:著名音樂家、演員、知名媒體記者、州長、聯邦參議員等。

但是,河谷鄉村學校已有104年歷史,門下出過無數有錢學生,卻很少出現能夠改變世界的人物(抱歉了,傑出校友們)。

這種富貴學校的辦學宗旨向來就不是鼓勵學生追求更高的成就,而是讓學生更早站上起跑點,讓學生在學校中發展人脈關係、建立網絡,將來才不會從上層階級掉下來。

也就是說,這個學校販售給家長的商品是:保證他們的子女未來幾乎不可能失敗。

唯有經歷挫折失敗,才能培養成功特質 蘭道夫明白,想讓年輕人培養出品格,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做一件非常可能失敗的事情。

有些事情先天上風險就很高,例如做生意、運動比賽或藝術工作,很可能會碰到慘敗—但是卻更能夠藉此達到真正的、原創的成功。

蘭道夫解釋:「唯有經歷失敗,才能培養毅力與自我控制。

但在美國大部份注重課業表現的學校裡,沒有人會失敗。

」在河谷鄉村學校負責低年級品格教育的學習專家凱倫觀察到,大部分該校的學生都看得到成功的大道就在眼前,差別只在各自成功的道路不一樣而已。

他們以後都會上大學,都會畢業,都會有高薪工作。

如果他們不幸偏離了成功大道,他們的家庭幾乎都一定會抓住他們,帶他們回來;就算他們已經20多歲、30多歲,遭遇失敗時他們的家庭也有可能帶他們回到「正」途。

《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作者塞利格曼與密西根大學教授彼得森主張,優良品格能夠成就一個快樂、有意義、多采多姿的生活。

但是蘭道夫知道,雖然他的學生有這麼多優勢,但他們從學校受到的教育或者家裡給他們的幫助,未必能讓他們學習到那些能幫助他們走上快樂、有意義、多采多姿的終極成功道路的技能。

蘭道夫當然希望他的學生能夠成功,他只是認為,他們要成功,就必須先學會如何失敗。

相關熱門主題 訂閱天下每日報(每週一至週五發送) 天下編輯精選國內外新聞,每天早晨發送,也可以聆聽語音朗讀 訂閱天下每日報 編輯精選新聞,早晨寄送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請查看您的信箱,我們將寄送驗證信給您,確保未來信件會送到您的信箱 你可能有興趣 桃園STAY YOUNG系列專題|機場經濟學.桃園航空城全面啟動開發!|廣編企劃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399(原價$699)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 立即訂閱 您已成功收藏此文章 您已成功取消收藏此文章 請先登入或註冊登入會員後,即可收藏文章 註冊 登入 請先登入天下雜誌會員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電子報訂閱服務 電子報為會員獨享服務,您將在登入註冊後完成訂閱 這篇文章在出現在 唯有經歷挫折失敗,才能培養成功特質 分享到臉書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X鈕繼續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