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惊症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睡惊症又称夜惊,是睡眠障碍的一种。

表现为睡眠中突然出现的睡意朦胧的短暂惊恐状态。

常见于4~12岁儿童,发病高峰年龄4~7岁,青春期后极少见。

男略多于女。

百度首页 网页 新闻 贴吧 知道 网盘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百科 首页 历史上的今天 百科冷知识 图解百科 秒懂百科 懂啦 秒懂本尊答 秒懂大师说 秒懂看瓦特 秒懂五千年 秒懂全视界 特色百科 数字博物馆 非遗百科 恐龙百科 多肉百科 艺术百科 科学百科 用户 蝌蚪团 热词团 百科校园 分类达人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知识专题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常见问题 联系方式 下载百科APP 个人中心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睡惊症 播报 编辑 锁定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睡惊症又称夜惊,是睡眠障碍的一种。

表现为睡眠中突然出现的睡意朦胧的短暂惊恐状态。

常见于4~12岁儿童,发病高峰年龄4~7岁,青春期后极少见。

男略多于女。

患病率从0.5%~3.0%不等。

中文名 睡惊症 外文名 SleepTerrors 又    称 夜惊 发病高峰 4~7岁 患病率 0.5%~3.0%不等 目录 1 相似区别 2 产生原因 3 临床表现 4 治疗方法 睡惊症相似区别 编辑 播报 夜惊是指小儿在睡眠中突然喊叫,坐起,惊叫,两眼直视或紧闭,手足乱动,或从床上跳下,表情紧张,气急,颤抖,意识模糊,不认识父母,数分钟后安静下来,继续入睡。

多发于入睡后30分钟至2个小时内,学龄前儿童多见。

有人统计,夜惊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约为1.5%~2.9%,以3~5岁的孩子为多,大多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治自愈。

夜惊的孩子自己对发作的情况可有部分记忆,发作内容往往是过去恐惧感的体验,常有家族史。

例如有的小孩因房屋失火,在火场中被救出,以后梦境中常出现失火的场面,反复发作夜惊。

夜惊并不是癫痫发作,虽然精神运动性癫痫可有类似夜惊的夜游症表现,但有以下特点:(1)除夜惊外还伴有其它类型的发作,如失神发作,大发作等。

(2)发作过程不能回忆。

(3)脑电图颞叶有癫痫波。

如果您的孩子经常出现夜惊,又担怕孩子是否是患了癫痫,不妨带孩子到医院去做一下相关的检查,医师会给您一个比较满意的解释。

一般说来,夜惊症只要不是频繁发作,也没有去医院检查的必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夜惊症也就会慢慢地消失了。

睡惊症产生原因 编辑 播报 主要原因:1.心理因素家庭矛盾冲突、与父母分离、家中意外事故、学习紧张、生活上的矛盾、看恐怖影视等因素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2.身体因素过度疲劳、身体不适、体虚等均是诱发因素。

3.遗传因素约50%的睡惊症患儿有家族史。

主要表现为睡后突然坐起尖叫、哭喊、双眼直视或紧闭,手足乱动,表情惊恐,意识朦胧。

发作时对周围无反应,一般很难唤醒,一旦唤醒则表现为意识朦胧、定向力障碍。

有的表现为抓住人或物不放。

少数伴有梦游。

偶可有幻觉,甚至出现自伤或暴力行为。

患儿可非常激动地自言自语,不知所云。

发作时对于安抚、拥抱不予理睬,似乎正在遭受某种强烈的痛苦。

可伴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大汗淋漓等植物神经症状。

一般持续数分钟。

很少超过30分钟,然后迅速入睡。

清醒后对发作完全遗忘或仅有片段记忆。

发作次数不定,可长时间发作一次,也可频繁发作。

多则可每晚数次。

睡惊症的发生常见于入睡后的0.5小时~2.0小时。

发作时脑电图为深睡波形,无异常波。

睡惊症临床表现 编辑 播报 睡惊症多发生于第一个NREM睡眠Ⅲ~Ⅳ期,一般在入睡后的0.5~2h出现。

典型的睡惊症表现为:患儿在入睡后突然坐起尖叫、哭喊、双目直视或紧闭,表情非常惊恐。

意识呈现朦咙状态,定向力障碍,对周围事物毫无反应,呼之不应,极难唤醒。

有的坐在床上,有的下床行走,偶可有幻觉,甚至出现自伤或暴力行为。

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心快,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大汗淋漓。

一般发作持续1~10min,然后恢复入睡。

次日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可频繁发作,多则一晚数次。

发作时,脑电图为深睡波形,无异常波。

[1]  睡惊症治疗方法 编辑 播报 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要看恐怖电视,注意休息,可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排除各种诱因。

本症预后良好,一般随年龄增长自行缓解,无须特殊治疗。

对个别发作频繁、可能有受伤危险的可短期服用安定等镇静剂。

中医中药及针灸可用于辅助治疗。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1.    睡惊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一六医院[引用日期2012-010-3] 图集 睡惊症的概述图(1张) 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次 编辑次数:18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w_ou (2021-01-29) 1 相似区别 2 产生原因 3 临床表现 4 治疗方法 为您推荐广告 搜索发现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 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 本人编辑 我有疑问 内容质疑 在线客服 官方贴吧 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 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 封禁查询与解封 ©2022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进入词条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播报 编辑 收藏 赞 登录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选择朗读音色 00:00 00: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