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情緒, 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以溝通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學齡前和學齡期孩子的語言發展和理解程度,幫助 ... 提供實用的「聽說問答技巧」和大量正反案例、例句作對照,引導父母採用正確的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親子教養
親子教育
讀懂孩子情緒,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
SoredeichrichtigmitmeinemKind
作者
朵莉絲.赫克莫斯
出版社
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讀懂孩子情緒,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練習「開放性溝通」,聽說問答沒阻礙!跟孩子說話,你掌握正確方式了嗎?你知道細微的一兩字之差,溝通效果可能大不同嗎?專家
相關類別
情緒分析
溝通分析
情緒心理學
溝通心理學
分析心理學
情緒教養
情緒溝通
影響力心理學
情緒對話
情緒理解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本書用字淺白易懂,採用大量正反案例及句子作為輔助;每個章節穿插實用練習,並以逐項條列的方式陳述,引導父母對照真實情境,隨時將對話和教養觀點派上用場。
◎作者以溝通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學齡前和學齡期孩子的語言發展和理解程度,幫助父母了解語言的功能及話語的影響力,達到有效的親子溝通。
練習「開放性溝通」,聽說問答沒阻礙!跟孩子說話,你掌握正確方式了嗎?你知道細微的一兩字之差,溝通效果可能大不同嗎?專家告訴你,親子對話的重點不是跟孩子「說什麼」,而是「怎麼說」!◎看到孩子坐在桌旁,一邊玩著餐盤內的食物……●你會高分貝對他說:「你又來了!快點吃,不然晚上就沒有睡前故事可以聽!」●還是說:「我看到你在玩食物,而且盯著底下看。
我聽到你悄悄說不喜歡吃飯。
我猜想,你累了而且不餓?還是你不喜歡今天的菜?」◎當孩子氣沖沖回家,激動地跟妳說:「媽媽,吉塔不想再跟我一起玩了,我討厭她!」妳會怎麼回答她呢?●「唉,怎麼又來了,這又不是第一次了。
」●「沒那麼嚴重吧!如果她不喜歡妳,代表妳一定也有不對的地方。
」●還是跟她說:「來,過來我這裡,妳看起來好失落。
想不想跟我說,發生了什麼事呢?」◎練習表達感官知覺和情緒,先了解再溝通!在教養現場,經常聽到父母跟孩子說:「你說啊,發生什麼事?考試怎麼樣了?老實說哦……」「照著做就對了,不用再說了。
」「不要那麼好奇,這不關你的事!」孩子的反應常常是:「媽媽一點都不在乎我的感受。
」(難過)、「爸爸不想聽我講話,他只想著工作的事。
」(退縮)「媽媽不懂我的煩惱。
」(失望)我們不善於聆聽,總是迫不及待想幫孩子解決問題、提出建議、命令孩子,或是以憤怒的語氣要求孩子……本書告訴你,親子有效對話的關鍵是掌握「開放性溝通」原則,將感官知覺、情緒和所有想法集結起來,一口氣完整說出來,就是一種「開放」方式,能使親子之間達到更深層的了解和同理,在情緒上搭起正面的連結,達到良性溝通。
◎留意用字遣詞,這樣說話效果大不同!語言是溝通的利器,如何拿它來增進彼此交流?專家提醒你,即使處在混亂的情況下,都要先傾聽孩子再回答;同時,要了解影響孩子的關鍵話語、感受細微的用語差別、聽出話語中暗藏的訊息……●當孩子說「我覺得」跟「我們覺得」,兩者其實不同。
●孩子說的「不要」,可能代表著「讓我自己來」。
●說話時,試著以「你可以」取代「你必須」;用「好,而且……」取代「好,但是……」。
●不要把「總是、從來沒有、如果……就……」掛在嘴邊。
●「為什麼」的問題有助於思考和認清事實,請別忽視它。
●當你準備告訴孩子事情時,請他先停下手邊的事務。
●別急著回答孩子的問題或下判斷,先問清楚狀況。
●避免用「你……」的話語影射對方的不是,改用「我……」的話語表達想法和期待。
●和孩子站在同等的位置上,彼此眼神交會,並加上肢體的接觸。
◎精采生活案例,教你跟孩子說話的正確方式用適合孩子年紀的方式回答問題或傳達訊息,才能有效達到溝通的目的。
全書藉由許多生活案例,深入淺出說明親子溝通的訣竅:包含對話焦點的轉換、開啟「第三隻耳朵聆聽」模式、提問與回答的技巧、和平解決衝突之道、如何使用鼓勵的話語、如何避開傷人或偽裝的話語、給予積極正向的信息傳遞、家庭會議的溝通原則、「學齡前/學齡期」孩子需要訂立的規矩及如何給予明確的指示……提供實用的「聽說問答技巧」和大量正反案例、例句作對照,引導父母採用正確的對話方式,面對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
大人的言行舉止或溝通模式,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和一舉一動。
身為父母,你是個溝通協調者,而非一名「馴獸師」。
跟孩子說話之前,請先從聆聽和理解需求開始,才能引導孩子改善現狀,達到有效且和諧的親子溝通。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聯合推薦臨床心理師/丁郁芙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周育如律師娘/林靜如暢銷親子作家/彭菊仙安佐愛讀書格子主人/黃尹柔「華人父母,習慣把愛包藏在責備裡,卻讓孩子耳朵背了、心也關起來了!面對孩子的情緒暴走,愛說教的大人卻忽略,親子溝通是最好的情緒教育!親子溝通是先聆聽、是用感官去感受、是用適齡話語,重點是你要『怎麼說』。
」--治療師雙寶阿木/吳怡璇「說話是一門藝術,而聽懂孩子說的話、讓孩子聽大人的話,則像是不可能的魔術。
所幸本書提供了許多實用策略與心法,讓父母們從心聆聽孩子、用愛溫暖孩子。
無論你與孩子的溝通模式為何,請隨這本書努力學習成為更好的大人!」--習惜親子教育中心創辦人/徐瑜亭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朵莉絲.赫克莫斯(DorisHeueck-Mauß)從事兒童發展、人類行為及溝通等領域的心理學家。
在長達三十餘年的實務經驗中,朵莉絲協助家長及孩子解決日常的教養衝突問題。
其他著作,如《德國心理師媽媽這樣搞定固執小孩:設限管教失控情緒X難纏行為》(DasTrotzkopfalter)及《自由自在的學齡前時期》(StressfreieVorschuljahre,暫譯)皆為德國教養類書籍中的暢銷作品。
朵莉絲目前居住在慕尼黑。
■譯者簡介楊婷湞德文所碩士班畢業,教育所博士班進行式。
幾年前研究翻譯,發現原文與譯文的取捨拿捏是門藝術;踏入教育領域之後,深覺教育方式是影響個人思維的關鍵。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給父母的話◎前言/語言幫孩子開啟通往世界的大門Chapter1跟孩子說話,從了解語言的影響力開始--孩子的心靈發展和語言進化語言發展進行式--從聲音、單字到句子學齡前兒童的語言發展學齡期兒童的語言發展Chapter2開放式溝通,「聽說問答」沒阻礙--練習聆聽和表達,眼神、肢體相互輔助喚醒感官知覺,跟孩子充分溝通用「第三隻耳朵」聆聽Chapter3提問與回答的技巧--觀察、聆聽、討論,回應生活大小事如何回應孩子的「為什麼」?兩性問題父母吵架和分居對世界的好奇價值觀的探問Chapter4有效溝通,掌握影響孩子的關鍵話語--說鼓勵的話,用開放的態度聆聽「傷人」的話語打擊信心避免「說一套、做一套」難以適從以「鼓勵」的話語正向溝通避免用「你……」指責或影射以「我……」傳達想法和期待偽裝的「我……」話語「我」話語的影響力Chapter5和平解決衝突&善用家庭會議展開對話--找出爭吵起因,家人之間更良性互動可預期的衝突親子衝突的導火線親子衝突哪裡來?需求性的衝突可避免的衝突無法避免的衝突不可預期的衝突家庭會議--和平解決衝突的幫手用和平溝通來解決衝突◎結語/家,是親子練習溝通的場所
商品規格
書名/
讀懂孩子情緒,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
作者/
朵莉絲.赫克莫斯
簡介/
讀懂孩子情緒,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練習「開放性溝通」,聽說問答沒阻礙!跟孩子說話,你掌握正確方式了嗎?你知道細微的一兩字之差,溝通效果可能大不同嗎?專家
出版社/
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9789862487105
ISBN10/
9862487100
EAN/
9789862487105
誠品26碼/
2681549635007
裝訂/
平裝
頁數/
208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開數/
25K
試閱文字
內文:喚醒感官知覺,跟孩子充分溝通
說話是一種行為,不說話也是。
靠著舌頭的活動,我們能說出想說的內容,但怎麼說,則要借助詞彙和聲調,才能促成談話者彼此的理解。
然而,訊息的傳達不僅是透過詞彙而已,還有肢體動作、手勢及表情。
溝通的時候,一方是說,另一方是聽,在溝通學上又把兩者稱為傳達者與接收者。
行為態度及溝通表達會產生相互影響的作用!一個人所說的話如何傳給另一個人,不僅是說話與聆聽兩個動作而已,其他的感官知覺也會跟著一起運作。
作為接收者,必須知道看見了什麼、明白了什麼、感覺到什麼,以及如何解讀說話的人;作為傳達者,常常專注在自己想說什麼,而忽略自己和對方交談時的語調、手勢和表情。
我們與人交談時,所有的感官知覺也會跟著一起運作!只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更有能力掌握文字,因此,成人大多透過言語和對彼此的理解來溝通。
然而,孩子因尚未有足夠的語言能力來表達,必須透過眼神、手勢和表情,也就是所謂的非語言表達;一旦他們感到迷惘,或覺得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藉由感覺直接傳遞給大人。
學齡前兒童雖然懂得表達,但一切僅限於字面用語,以及描述和自己有關的事,他們聽不懂雙關語或間接的表達方式,必須集中精神才能專心,同時明白特殊的訊息。
因此,和小孩或是學齡前兒童交談時,一定要平視他們,雙眼注視、靠近他們,或是搭著孩子的手臂,並留意他們的感覺。
如果只是很快地隨意敷衍,孩子們的反應也會讓大人大吃一驚。
他們會試著告訴爸媽,他們聽不懂意思,流露出難過或生氣的樣子。
累積太多困惑,將導致孩子情緒上的反彈;不說清楚講明白,孩子更學不會坦誠溝通。
很多成年人面對溝通或批判時所產生的誤會,反應往往都像個孩子一樣,這會傷害伴侶及同儕之間的關係,也意味著會累積成一種長期的情緒壓力;一旦遇上這種情況,就必須尋求調解或是諮詢。
◆親子對話須知
為了可以做到坦誠、相互理解的溝通,請你花一點時間,練習運用自己的感官知覺,成為孩子(以及另一半)的榜樣。
家人之間就像一個連動裝置,只要有人開始著手某件事,並且改變現狀,其他人就會跟進。
◎練習你的感官知覺
在接下來的五分鐘裡,你可以這麼做:利用一分鐘的時間專注在自己個別的感官知覺上。
.我剛才看見了什麼?
詳細描述眼前所見,而非「我想看什麼」、「我不想看什麼」。
.我剛才聽見了什麼?
詳細描述聽見的聲音,而不是「我喜歡聽什麼」、「我應該裝作沒聽見」。
.我剛才聞到或嚐到什麼?
這些喚起什麼樣的感覺或是回憶?
.我剛才感覺到什麼?
試著誠實面對自己。
你有多常忽略感受,只因它們在當下是令人心煩,或是不應該出現的感覺。
.對於我剛才所見、所聽和所感,我此時有什麼樣的想法?
試著不去分析和批判,這很不容易,因為一瞬間,所有來自過去的經驗,以及對於未來的期待或恐懼都會影響思考。
.我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聽、所感,以及該如何思考?
「我看見和聽見……(聞到、嚐到、摸到),並且感覺到……還有想到自己……」
將你的感官知覺、情緒和所有想法集結起來,一口氣完整地說出來。
這就是一種「開放和對等的溝通」方式,傳達者和接收者在當下就會開啟所有感官知覺。
年幼的孩子可用這種方式來溝通,他們能描述當下看到、聽到、聞到、嚐到的事物,進一步描述他們感受如何,體會到什麼。
大一點的孩子或成人已經學會了在當下批判、分析知覺,並且表達自己的想法。
他們認為,只有自己看待事物的觀點才正確!因此造成了和接收者,或者交談對象的溝通障礙。
因為說話的人眼中只有自己,也認為只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才對,所以彼此的溝通變得很費力,誤解或紛爭也一觸即發。
很多人會主導孩子或另一半的思考和感受,並且在話語中就傳達出「你應該要看見」、「人不應該這麼想」、「長大了就不再是膽小鬼」等意涵。
或者,成年人會假裝忽略自己的知覺,只專注在某個層面,特別是那些令他們不滿或失望的態度和舉止,並且用斥責或要求「你絕對不可以……」、「你很不乖、沒頭沒腦」、「快點照我說的做」來教導孩子。
在家庭中,抱持著期許、擔憂和恐懼的心情反而會讓人不知所措。
◆親子對話須知
開啟你的感官知覺,體察你的孩子和另一半,試著站在家庭成員的立場來觀察、聆聽和感覺,將因此有更深的體會,進而能理解和同理他人。
◎練習感官遊戲和開放式溝通
為了讓家裡其他成員也能訓練自己的知覺,你可以和所有人一起進行一項遊戲──不管在吃飯、排隊結帳或是長長的塞車隊伍裡,都可以進行這件事。
如果能在戶外進行就更有趣了!針對每一種感官都花一分鐘的練習時間;如果有人提出評論或是想解讀他人,可以立即阻止對方。
「我看到了,你的眼神充滿怒氣」,停!「我看見了你額頭上的皺紋」或是「我聽到了你在生氣」,停!「我聽到了你的聲音很大聲,我想,你在生氣」,這才是正確的表達方法!
一開始會頻頻喊停,但一回生二回熟,會愈來愈輕鬆,也會愈來愈敏銳。
四歲的孩子已經能樂在其中,還是個厲害的觀察家;反倒是大人很快就會發現,只是單純描述感官知覺有多麼困難。
這個共同的感官遊戲,目的在於體驗當下,專注眼前,有助於在平日溝通時能檢視自己如何解讀感受,並且在回答對方之前,仔細聆聽他的想法。
這項遊戲是為了達成開放、對等的談話,簡單來說,就是可以進行的溝通方式;利用「第三隻耳朵」來聆聽,不僅適用於家人之間的對話,也為了能和平討論爭執的事件。
【案例】
晚餐時間,四歲的安娜坐在桌旁,玩著自己餐盤內的食物。
一號媽媽說:「安娜,妳又來了(高分貝)!快點吃,不然晚上就沒有睡前故事可以聽(媽媽指著她,語帶恐嚇)!」
安娜的反應會是如何呢?當然也會像媽媽一樣用情緒反擊,而且衝突即將發生。
一號媽媽發怒了。
她眼裡只看得見玩食物的安娜,同時心想,女兒不喜歡吃飯,只想激怒她。
二號媽媽說:「安娜,我看到妳在玩食物,而且盯著底下看。
我聽到妳悄悄說,我不喜歡吃飯。
我猜想,妳累了而且不餓,對嗎?還是妳不喜歡今天的菜?」
【專家這麼說】
★二號媽媽專注觀察安娜的情況,並且跟女兒描述自己的發現。
只要她維持平靜,安娜就能說出不吃飯的原因,在彼此不動怒的情況下找到解決的方法。
二號媽媽想和孩子溝通,並且準備接受孩子的請求,也因此安娜不會鬧脾氣。
★一號媽媽則是被「她又來了」的解讀所綁住,無力花心思觀察,結果媽媽與孩子都覺得不開心。
安娜會因為被威脅沒有睡前故事而開始吵鬧,她覺得沒有被理解;彼此不滿的情緒高漲,終究產生衝突。
你現在可能會想:這麼說話也太刻意了,這要花很多時間呢!但開放式溝通有助於釐清孩子的情緒訊息,同時讓父母陳述自己的想法、感覺和情緒,並避免妄下註解及引發負面的感受,這樣一來,雙方就能維持良好的互動。
任意對孩子的舉止態度提出結論或評斷,會導致誤會、緊張及衝突發生,也會浪費更多時間,消耗更多精神,尤其會傷及親子關係,彼此不僅不會改變,還可能帶來更多溝通上的阻礙。
在成人的世界裡,溝通方式總是不明確或是缺少建設性。
一般來說,談話的雙方會很快就解讀及評論訊息,就好像「摸清對方底細」一樣。
結果,當然每個人都不斷地為自己辯護,或是輕易地攻擊對方,導致誤會一再發生。
這種曖昧不明或傷人的溝通方式,只會帶來疲憊、憤怒或是沮喪。
所以,鼓起勇氣,練習開放式溝通吧!
孩子會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接納且被重視,也就會願意並準備好告訴你,他們的觀察、感受和想法──因為不必擔心受到批評或是被討厭。
開放式溝通能開啟內心的大門!加強孩子的自我肯定、改善親子關係,孩子能從中學會自我反省,也不受他人想法所左右。
父母應該盡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體驗開放式溝通,而且愈早愈好!甚至,連大人也要學習每天檢視自己的溝通方式和舉止態度才好。
◎生活中的「五種自由」
在風氣開放的家庭裡,可以每天彼此交流練習溝通的方式;對孩子來說,家就是最棒的學習場域。
反觀在封閉的家庭氛圍裡,所有人都必須適應教條式的規矩,共同維持生活秩序,當然也就無法學會開放的溝通模式。
最重要的是,要能給予家人自由的空間。
每個人應該牢記以下的「五種自由」,這是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享有的權利:
.觀看與聆聽眼前事物的自由。
而不是被限定看什麼、聽什麼。
.擁有自己感受的自由。
而非強迫感受。
.說話的自由。
能說出自己的感覺與想法,而不是我應該發現或思考什麼。
.提問的自由。
問我想問的事,不用總是等待別人的允許。
.嘗試的自由。
走自己想走的路,不必擔心犯錯,還要一直維持小心翼翼的態度。
◎用「第三隻耳朵」聆聽
當你能盡量發揮觀察的能力,就更能察覺談話對象所隱藏的訊息,也就是對方沒有說出口的願望、需求及感受。
我們會察覺到,在話語和動作的背後,還有某些不能向他人透露、無法隨意傾吐,或是連對方自己也未曾發現的訊息──我們將這種觀察的能力稱為直覺或直觀。
很多大人在小的時候未曾有過、更沒有學過開放式的溝通方式,他們散發出:「我內心在想什麼,與任何人都無關」的訊息。
再說,大人最喜歡搞神祕,表達時,經常拐彎抹角甚至模稜兩可;在職場上,這種方式似乎在所難免,但如果運用在家庭裡,卻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孩子們無法分辨大人真正的想法,也不知是否能信賴或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
◎表達需求、渴望與情緒的訊息
學齡前的孩子仍舊是有話直說,想什麼就說什麼,同時對自己的所見、所聽、所聞、所感十分敏銳,最常聽到人家說:「小孩子的話最真實。
」
孩子的情緒也是一眼就能被看穿,因為他們還不懂得自我控制。
對此,大人就必須發揮理解與同理心,以及幫孩子建立起安全感。
三至五歲的孩子,已經學會慢慢掌控並描述自己的情緒起伏;再大一點的孩子就知道,大人對於他們的情緒會有不同的反應。
有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孩子,會從父母開放式的溝通中,學到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
因此,他們知道自己會有難過的情緒;而且從六歲起,就懂得為人著想、同理他人。
如果家人之間不喜歡溝通,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願望和需求沒有獲得正視──孩子幾乎體會不到被他人安慰或是同理的感覺,可能因此遭到嘲諷或取笑,或一直尋求關注和被愛。
孩子會認為:「沒有人在乎我過得好不好,只要我安安靜靜,表現出爸爸媽媽想要的樣子,大家就會喜歡我。
」或者,孩子也會覺得,溝通起不了作用,想要引起別人的注意,只有從行為上著手。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很難適應團體生活,因為在情緒上一直處於幼兒階段,無法容忍低潮的情緒,沒有足夠的語言表達能力,只能從情緒上來發洩(打人、大吼大叫、過動),或出現負面的舉動(哭泣、退縮、沒有動力)。
若是具有移民背景孩子,還會遇到語言上的問題,他們經常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才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其實,這樣的孩子需要簡單扼要的解釋和明確的指示,以及對他們深切的重視,才能在溝通之中獲得他們的信任感。
◆重點整理
親子關係的好壞,很早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和情緒發展,以及他們的自信心。
孩子四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學習社會化,因此,身為父母必須建立穩定的親子關係、給孩子可仿效及依循的言語和舉動,以及培養開放式的溝通模式,才能為孩子打下人格發展的基礎。
對六歲以下的孩子而言,要完整表達自己的感受依舊很困難。
當孩子有話想說時,身為父母或祖父母的我們,應該張開耳朵傾聽──最好的傾聽方式,就是搭配感官的覺察能力。
孩子會靠著手勢和表情來傳達他們的情緒;要判斷出他的感受,就要借助視覺的觀察。
學齡期的兒童已經學會隱藏情緒;青少年則變得一臉酷樣,不再願意分享任何事情;小女孩會跟隨與自己同年齡的對象,情緒容易起伏,而且說話的對象僅限自己的朋友。
這時,直覺的觀察就能派上用場──在聆聽時,發揮聽覺並加強觀察能力。
◎給孩子一點時間
我們應該給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一項認知──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尋求父母或祖父母的幫助,大人願意傾聽他的需求。
要做到這點,需要花時間;然而,不論是經歷哪一種教育過程的父母,都一樣缺乏給孩子的時間。
一旦孩子出現任何狀況,就應該在當下即時進行討論;意思是,即使媽媽的手機響了,處理小孩的問題還是要擺在第一──可別等到孩子從學校放學回來時才想討論,孩子討厭被追問事情。
要學習聆聽,須經過一些訓練,像是:不要馬上評論對方;不要發表自己的意見;全盤理解事情後,再思考解決的方法──以免一來孩子無法得知你的實際感受,二來避免他們選擇性的吐露實情。
聆聽的時候,除了運用「第三隻耳朵」,還要加上前文所提及的感官覺察能力、給予五種自由,以及發揮你的直覺。
【案例】
七歲的安娜從遊戲場回到家。
她氣沖沖進門,激動地對媽媽說:「媽媽,吉塔不想再跟我一起玩了,我討厭她!」
【專家這麼說】
★你會怎麼回答她呢?
.「唉,怎麼又來了,這又不是第一次了。
」
.「沒有那麼嚴重吧!如果她不喜歡妳,代表妳也一定有不對的地方。
」
.「她真是太不會想了,妳找別人玩吧。
」
.「快把手洗一洗,準備吃晚餐了。
」
如果用以上的方式回答孩子,也意味著,媽媽雖然聽到她的話,卻先下了註解,或甚至像最後一個答案,她用別的事件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安娜聽了這些回答,會有什麼反應呢?
.「媽媽一點都不在乎我的感受。
」(難過)
.「媽媽挑剔我。
」(憤怒、防備)
.「媽媽不懂我的煩惱,吉塔也是我喜歡的朋友。
」(失望)
.「媽媽不想聽我講話,她只想著晚餐的事。
」(退縮)
★如果媽媽用「第三隻耳朵」聆聽,她口中的答案可能會變成:
「來,過來我這裡,妳看起來好失落。
想不想跟我說,發生了什麼事呢?」
★媽媽運用了觀察和聆聽能力,安娜這時又會做何感想?
.安娜覺得很安心,媽媽發現了她的失望。
.她感受到媽媽的關心,願意說出心中的煩惱。
.因為媽媽不會批評她或分散她的注意力,她可以交代事情的始末,表達自己感受,或許還會發覺自己在這場爭吵中所扮演的角色。
如此一來,安娜就能自己找出解決的方法,也會明白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不同的感受,她的好朋友吉塔也不例外。
時間會醞釀出答案,但靠著「第三隻耳朵」聆聽後所給出的答案,卻可以讓安娜釋放她的情緒,感到被接納,自己從中找出了答案。
◆聽說問答技巧
.每天至少一次,用第三隻耳朵傾聽他人的話語。
.嘗試傾聽就好,不要立即給予對方意見。
.停下手邊的工作,打開你的聽覺。
.傾聽的時候,也別忘了發揮其他感官的覺察能力。
.傾聽時,眼神平視你的孩子或另一半,他會感受到言語之外的訊息。
.發揮你的直覺。
.若察覺到對方的感受或需求,可試著表達出來。
.調整自己的音量。
.提出解決的方法,並非首要之務。
.傾聽時,無須扮演教養者的角色,把自己當成一般人。
.你會對專心傾聽所帶來的影響感到驚豔。
運用第三隻耳朵聆聽,加上所有感官覺察的能力,就能觀察到那些看似超乎預期的情緒舉動。
如此一來,別人也有改變的機會,因為他體會到自己被理解與接納。
活動
【長假閱讀加碼】中外兒圖書滿$2000折$200
【長假閱讀加碼】中外兒圖書滿$1000折$100
延伸文章資訊
- 1【學齡期幼兒如何學習溝通】方法 - 鬼穀子
【學齡期幼兒如何學習溝通】方法 · 1.以額頭中央為昝夂閽鴆起點,雙手手指由中央位置輕推至太陽穴,然后停在太陽穴位置按壓3至4秒。這組動作重復進行5次,有助促進面部的 ...
- 2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與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 - ntcuir
本研究所感興趣的對象是四至六歲學齡前幼兒,其語言發展時值複雜句期,幼兒已. 學會許多會話及溝通技巧。這個年紀的幼兒在語意的發展上,已能理解空間關係(張欣.
- 3兒童發展介紹及評估技巧 - 彰化基督教醫院
兒童發展介紹及評估技巧 ... 學齡前期:3~6歲。 ... 滿六歲之嬰幼兒因生理、心理或社會環境因素,在知覺、認知、動作、語言及溝通、社會情緒、心理或 ...
- 4學齡前期系列--學齡前兒童的發展任務- 主日學函授學校師資 ...
看圖說故事、玩偶扮演玩具、識物圖卡可促進言語、溝通技巧。 4.分類遊戲、接龍、序列、配對等遊戲可增加數量圖形空間和邏輯的能力。 5. 錄音帶、節奏樂器可幫助聽力和 ...
- 5學齡前講道理、學齡期談關係青春期重視價值感與歸屬感社團法 ...
重點在於以少指責或批評的. 方式,以清楚、具溝通性的方式讓孩子能. 反思自身行為的後果。 ✓ 教導孩子幫自己煞住車與找到自我提醒的. 方法:例如:學習適時地對自己喊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