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創新 - MBA智库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產業創新在許多情況下,並不是一個企業的創新行為或者結果,而是一個企業群體的 ... 他列舉了大量國家由用戶引導企業被動創新的例子,如在日本,消費者把錄象機視為 ...
產業創新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產業創新(IndustrialInnovation)
目錄
1什麼是產業創新
2產業創新的動力來源[1]
3產業創新的層次[2]
4產業創新的影響因素[2]
5我國產業創新中存在的問題[3]
6產業創新的路徑分析[3]
7參考文獻
[編輯]什麼是產業創新
產業創新是指某一項技術創新或形成一個新的產業,或對一個產業進行徹底改造。
產業創新在許多情況下,並不是一個企業的創新行為或者結果,而是一個企業群體的創新集合。
[編輯]產業創新的動力來源[1]
產業創新是對舊產業結構的創造性破壞。
創新理論的奠基人熊彼特把創新比作生物遺傳上的突變,“這類似於生物學上的突變理論,即不斷從體系內部革新經濟結構,不斷地破壞舊的並創造新的結構的‘產業突變’構成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按照熊彼特的理論,我們可以把產業創新看作是產業突變的過程。
那麼產業突變的動力又來自何處呢?任何一個時代的產業結構都是一定需求結構、技術水平和資源結構的綜合反映,併在這些因素變動的影響下不斷演變。
因此,產業突變的動力也來源於產業演進的動力系統中,是這些力的相互作用誘發並推動了產業創新。
1.需求是產業創新的思想來源和動力源泉
一個產業必定為社會提供一種或一類產品或服務。
正是由於這些產品和服務符合人們的消費習慣,符合人們的消費需求,這些產業才能成長壯大。
也是由於人們對某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不斷減少,才導致這些產業的萎縮和衰退。
需求是決定產業成長的基本條件是沒有異議的,因此我們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需求是產業創新的根本動力,任何新產業的誕生或舊產業的改造都是需求的產物。
因為:
第一,顧客導向是企業被動創新的啟動器波特教授認為,複雜、挑剔的用戶是改善產品質量、性能和服務的重要因素。
他列舉了大量國家由用戶引導企業被動創新的例子,如在日本,消費者把錄象機視為身份的象徵,消費者對錄象機的知識很豐富,消費者熱衷於追逐最時髦的式樣、最好品質的產品。
如此一來推動了廠商的不斷創新,維持了日本錄象機產業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競爭力。
我國臺灣學者陳正男和譚大純通過對海峽兩岸產業競爭力的比較研究也得出結論:客戶的挑剔程度和對產品品質的重視程度是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臺灣擁有的挑剔而需求複雜細密的顧客是臺灣的優勢條件。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越來越方便,生產定製化和銷售網路化為企業產業創新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思想來源,而且客戶更有可能成為產品的設計者和開發者,顧客的自我參與將大力推動被動創新,需求對產業創新的拉力也更加強大了。
第二,顧客潛在需要是主動創新的指路燈錶面上看,主動創新似乎與需求關係不大,有時候甚至說是創新創造了市場,創造了需求。
但從根本上分析,主動創新仍然是由需求引導和決定的,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需求,也即說產業主動創新的動力仍然是需求,不過這種需求可能是消費者潛在的需求或未來需求。
產業洞察力或預見力是產業創新的起點和基礎。
產業洞察力(insight)是對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等的先見之明(foresight)。
哈梅爾和普拉哈拉德(1998,PP.82)認為,產業發展預見能力是建立在對技術、人口統計數據、規章制度及生活方式之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力之上的。
未來不是過去的延伸,未來即現在;人們未來的需要是產業先驅現在的奮鬥目標。
如蘋果電腦公司在70年代就想讓兒童擁有電腦。
當時電腦還深藏在公司辦公大樓內專門修建的房間里。
正是這種異想天開式的產業預見能力,蘋果公司於77年就推出了大眾化的PC機,比IBM的PC機早了4年,蘋果公司成功地成為了Pc產業的創新者和領先者。
而如果蘋果公司對Pc產業的預見能力脫離了消費者需求,則必定沒有蘋果公司成功創新的神話了。
產業預見能力是對市場需求長期的、累積的經由知覺、思考、感覺的過程升華而來的。
企業培養產業預見能力的目的在於認識顧客的未來需求,從而確定產業創新的方向。
Vo115No.2Apr.2003當然,我們講需求是產業創新的思想來源和直接動力,還應當初步考慮滿足需求的各種可能性,如資源條件和技術可能性因為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任何一個企業不可能全面滿足顧客的需求。
產業創新也只能在特定的時期內滿足需求或較以前更好地滿足了需求。
2.技術創新是產業創新的發動機
從總體上看,科技突破是產業創新思想第一位的外部來源,科技突破不僅僅指科學技術上的發明、發現,它的內涵擴展到能用於生產的科研成果的問世。
科技突破和技術創新的高級形式是技術革命,產業創新的高級形式是產業革命。
產業生命周期與技術生命周期具有相似性。
荷蘭經濟學家範·社因在其所著的《經濟長波與創新》一書指出,產品的生命周期存在於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技術的創新、擴散和更迭都會反映在產業的發展變化之中。
以燃料產業為例,燃料產業經歷了由木材一煤一天然氣、石油一核裂變燃料一太陽能等的重大轉變,每一次轉變都是技術創新的產物。
事實表明,較低級的技術在進入生命周期的成熟階段後,後一時期產生的新技術迅速成長,取代前項技術,成為產業的核心技術,產業技術水平在傳統技術與新技術的交替中不斷上升到新的層次,通過多次的產業創新後產業也向高級化和知識化發展。
技術創新直接推動產業更迭和產業演進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了。
當然,技術創新就其本身而言並不重要。
而且有的技術擴散困難或難以產業化。
但是,如果技術創新顯著地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優勢或產業結構,或者能替代原有技術時,則對產業創新有較大的影響,會誘發產業創新。
3.企業家創新精神是產業創新的不竭動力
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獨到地把企業家看成是“革新者”,強調與日常工作和單純的管理不同的“創新”是企業家的真正職能和必須具備的素質。
按熊彼特的創新模式,經理並不都能有資格被稱為企業家,只有對經濟環境作出創造性的反映以推進生產增長的經理才能被稱為企業家。
熊彼特強調和重視“企業家”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獨特作用,把“企業家”看作是資本主義的“靈魂”,是“創新”、生產要素“新組合”以及經濟發展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
產業創新是企業家創新的最高層次,大凡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企業家都是全新產業的開拓者。
大多數新興產業的誕生基本上是由少數幾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所為。
哈梅爾和普拉哈拉德在《競爭大未來》一書直言,“凡是享受過美國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物質成就者,都不得不承認他或她領受到這些產業先驅極大的恩惠”。
密執安州迪爾伯恩的格林菲爾德村的亨利·福特博物館記載了美國曆史上產業創新的偉大先驅,如迪爾、伊斯曼、查爾斯通、貝爾、愛迪生、沃森、萊特兄弟、福特等。
從企業家成長模式來考察,企業家經歷了業主型企業家、發明家型企業家、經理型企業家、專家型企業家四個階段。
不同類型的企業家擁有的共同特征就是產業創新能力。
產業革命本質上是企業家革命,企業家是產業革命的靈魂。
企業家以創造利潤為目標,而利潤是產業創新的回報。
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是產業創新的不竭動力。
熊彼特所講創新的五種情況至少可以說是企業家產業創新的基本內涵。
4.產業內企業的競爭壓力也會變成產業創新的動力
每一個企業都是用來進行設計、生產、營銷、交貨以及對產品起輔助作用的各種活動的集合(波特,1985,PP.36)。
不同的企業都在產業價值鏈的各環節上競爭。
同一產業的價值鏈基本相同。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每一個企業只有擁有區別於其它企業的優勢才能生存。
企業的競爭優勢的基本來源是通過對基本價值鏈(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的某個或多個環節的創新。
現在的共識是: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可以說,沒有競爭就沒有今天的經濟成就。
競爭雖然有不利的一面,但絕不至於像馬歇爾所說的那樣:“‘競爭’這個名詞已經充滿了罪惡的意味,而且還包含某種利己心和對別人的福利漠不關心的意思”。
相反,壟斷倒是市場經濟的敵人,是萬惡之源。
這也正是西方國家普遍禁止壟斷行為的緣故。
如美國反壟斷法的首要命題之一就是:產業集中度過高會產生明示或默視共謀。
回顧現代經濟發展史就可以得出與馬歇爾完全相反的結論:即競爭是產業生活的基本特征,也是產業創新的直接推動力。
產業內企業的競爭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了產業創新:
第一,企業通過創新投入來開發新產品或改善現有產品性能。
如果企業沒有競爭威脅,則沒有創新投入的動機。
正如我國的一些自然壟斷性產業如電信、郵電、電力、自來水等的R&D投入比率是所有工業部門中最低的一樣,沒有競爭不可能有創新投入。
產業內企業普遍性的創新投入會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或加速新技術在產業內的擴散,或開創新產品,這從多方面推動了產業創新。
第二,企業競爭壓力促進了產業細分和產業重構。
由於競爭壓力的存在,企業為了獲取生存空間,一方面不斷加大產品差異化的程度或開發新的替代產品;另一方面又不斷突破原有產業的界限,向相關產業延伸,尤其是當產業衰退時更是如此。
這些行為的結果是產生產業細化、替代產業或新興產業。
此外,政府政策制度和要素供給的變化等都是產業創新的動力。
政府對新興產業主要是高新技術產業的極力支持極大地促進了產業創新的步伐。
產業供給要素如原材料、能源和人力資源等稀缺性程度或相對比價的變化也會成為產業創新的動力。
如70年代全球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原油價格上漲了約14倍。
石油危機不僅引發了能源產業本身的創新(新能源不斷被開發出來),而且使全球經濟進入了節能產業和低耗能產業的時代。
正是由於石油危機的)中擊,才促成了日本主導產業從原來高能耗的重化學工業、原材料工業(鋼鐵、有色金屬冶煉等)、機械工業等產業向低能耗的裝配加工型產業(如電子工業、汽車工業、機電一體化產業等)的轉變。
日本產業轉型的直接動力就是能源危機的壓力。
因此,產業供給要素的變化(主要是稀缺度上升)以及偶然事件也有可能成為產業創新的動力。
如人類剛進入21世紀,全球原油價格搖呼直上,對高能耗產業(如重化學工業、汽車工業、化肥農藥業等)構成了致命的打擊,這必將成為產業創新的直接驅動力。
又如隨著全球水資源稀缺性的提高,水的價值提高是必然的,這就為產業創新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產業創新的各種作用力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它們可能形成互動良性回饋來推動產業創新。
[編輯]產業創新的層次[2]
產業創新從其內在的邏輯性分析,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層次:
1、技術創新
從歷史上看,新產業的形成都是由技術創新所引起的,如蒸汽機的產生、電的發明、電腦的誕生都帶動了一大批新興產業的發展。
因此,技術創新是產業創新的邏輯起點。
當代的技術創新不只是使個別技術領域得到發展,而是出現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高新技術。
這些高新技術互為條件,構成了新興技術群。
某一專業技術取得重大進步,常常由此開始擴散、滲透,從而使原有技術系統得到改造,導致新興產業的出現。
2、產品創新
產品創新是企業成功的基礎,也是產業創新的關鍵。
只有不斷推出新技術、新產品,才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只有連續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開發出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新產品,才能使眾多的企業進入該領域,實現產業創新。
具有對原有產業較大替代程度或巨大價格性能比以及全新的使用價值的產品創新會吸引大批企業進入,使企業層面的產品創新轉化為產業層次的產業創新,也就標志著新興產業的形成,單個產業的創新也就基本完成了。
3、市場創新
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是產業創新成功的關鍵環節。
市場創新的基本目的就是刺激市場需求,採取極富創造性的方法來使人們認識和接受新產品。
市場創新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它與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是一個互動的回饋。
市場創新是產業創新的關鍵環節。
市場創新的主要內容有:一是塑造產業的競爭規則,如建立產品質量標準、確立產品的市場形象、建立分銷渠道等,使企業可以遵循併在這些原則指導下發展繁榮。
二是開拓新的客戶資源,市場容量是一個產業成長的基本環境。
4、產業融合
產業創新向產業間轉變的過程稱為產業融合階段。
產業融合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一是某些產業的創新會呼喚另一產業的創新,連鎖式地對產業創新產生影響;二是一個產業創新會成為另一個產業創新的供給因素,表現為需求——供給的螺旋式發展效應。
技術——產業的關聯的強弱是產業融合程度的決定性因素。
如果某一產業的核心技術對其他產業有很強的關聯,則這一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可能性也就較高。
產業創新的空間也就較大;反之,則產業就容易衰退或被替代。
[編輯]產業創新的影響因素[2]
產業創新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市場需求只是給產業創新提供了前提條件,但產業創新能否實現,還受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制約。
1、技術要素
一個新的產業的萌芽往往是由於一項新的技術獲得突破以後才出現的,技術要素是產業創新的關鍵性要素。
一方面,技術創新是最本質的資源配置手段。
當實現了技術創新,獲得技術突破,其技術創新的成果也得到市場的檢驗,那麼,資源就會在市場的作用下圍繞技術創新成果來進行配置,這也會給產業帶來分化的機會。
另一方面,由於技術的突破帶來效率的提高,使需求得到更大的滿足,產品的價格會更低,功能會更好,這可以刺激出更多的需求,從而保證了產業的市場需求增長,為產業創新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
如果技術創新沒有獲得突破,產業創新所依賴的技術條件不具備。
產業創新就不會突破,新產業也就不會誕生。
2、資本要素
資本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要素,也是產業創新的基礎條件。
新產業的形成是資本要素的轉移過程。
新產業必須有新的資本要素供給。
就高新技術產業而言,依靠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和生產手段進行生產,其資本的投入與傳統產業相比要大得多。
與高新技術產業的高風險相適應,資本要素供給除了傳統的產業資本外,還包括風險資本的供給。
只有建立起與高新技術產業相適應的、同傳統產業資本相配套的風險資本投資機制,高新技術產業及其增長極發展所需的資本要素條件才算完備。
3、人力要素
與技術和資本要素相適應的人力資本要素增加,可以為新產業提供創造力基礎。
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人力要素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更是至關重要。
因為人力資本是技術創新的支持性因素,誰擁有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誰就有可能在技術創新上取得突破,在產業創新上起到領先地位。
4、外部要素
除了上述要素之外,很多外部要素對企業生產產生重大刺激作用和限製作用,特別是那些與上述要素有關的潛在供給環境以及公共基礎設施。
此外,信息和企業家要素的供應,也對產業的形成產生影響。
在所有影響產業創新的要素中,技術要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技術要素從根本上形成了產業間的差別,可以將新興產業從傳統產業中獨立出來。
無論資本怎樣增加,它不會帶來產業性質上的改變,人力資本雖然可以成為技術創新的支持性因素,但如果沒有轉化為技術要素或制度要素,仍然不會形成新的產業。
在新興產業的形成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技術要素。
第二,技術要素的排斥作用更強,這種作用使產業通過技術壁壘將自己保護起來,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進入產業的資本要素和人力要素因其通用性並不難以獲得,而技術要素則因為其壟斷性而無法隨機獲得。
因此,技術將產業保護起來,排斥不擁有技術要素的企業隨意進入。
儘管看到某些市場十分有前景,但因沒有掌握必要的技術而難以進入,因此,技術必然成為企業間競爭的重要因素。
[編輯]我國產業創新中存在的問題[3]
經過改革開放的高速經濟增長,我國產業在快速發展中與世界水平的差距正在縮小,整體的競爭力不斷增強;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產業信息化進程加快,高新技術產業比重明顯提高,部分傳統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產品出口結構不斷優化,製造業生產及出口均保持了多年的持續快速增長;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規模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國有和集體企業比重下降,“三資”和私營企業已發展成為我國產業的生力軍。
但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具體表現為:
(一)產業創新中技術水平落後一是產業技術水平差。
我國大中型企業普遍技術水平比國際水平落後5~10年以上,能耗普遍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以上,資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可靠性和壽命低20%。
二是產品技術檔次低。
一些關鍵產品與國際水平在質量和成本上存在較大的差距,如軸承鋼達到國際質量標準的只有10%。
中國生產的高附加值品種不能滿足國內需求。
(二)產業集中度低,企業組織結構分散以製造業為例,目前,我國製造業已位居世界第四,但在世界500強企業中,還沒有一家中國製造企業。
與先進工業國家相比,我國製造業中的大中型企業大多數只能算是中小企業,如一汽集團公司是我國最大的汽車製造企業,2005年的銷售額僅為通用汽車的3.7%。
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公司的合計總資產只有埃克森美孚的63%,合計營業收入只及埃克森美孚的33%。
(三)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我國產業發展研究開發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創新人才短缺、外流嚴重;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產業主體技術依靠國外,並且近年來有加大的趨勢。
(四)行業壟斷依然明顯以房地產業為例,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獲得的超額利潤就是來源於政府對土地的壟斷供應,即行政性壟斷。
錶面上看起來,全國房地產企業已超過4萬家,是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但由於房地產業的上游土地市場是政府獨家壟斷,政府“一個日子”供地的土地儲備和招、拍、掛政策,實際上充當了土地供應的壟斷商角色,因此,完全有能耐獲得“壟斷的超額利潤”,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通過協議轉讓流入了房地產企業。
(五)產業創新體制機制不順,存在政策體系不完善、不配套的問題從巨集觀上看,我國現行產業創新主管部門之間缺乏高效互動的機制,部門、地區之間條塊分割,沒有形成推進產業創新的合力;從微觀上看,我國企業沒有成為創新的主體,缺乏產生企業家的機制,尤其國有大中型企業產權不清晰、產權結構不合理、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責權利不對稱等問題還比較嚴重,許多企業還只是傳統的生產型企業而不是創新型企業;從融投資體看,主要是風險投資不發達,缺乏有效的投資約束、監督和考核機制,投資效率需要提高。
此外,人才激勵機制、分配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技術引進的消化吸收機制還不完善。
[編輯]產業創新的路徑分析[3]
(一)產業創新路徑之一——產業轉移
產業轉移是由於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後,某些產業從某一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行為和過程。
產業轉移對承接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是產業創新的途徑中重要的路徑之一。
決定產業轉移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經濟因素,主要權衡成本、市場、價格、基礎設施及產業關聯條件等;二是環境因素,即不同的區域對環境破壞程度的承受能力和地理人文環境的質量狀態;三是政策因素,主要是稅負比較、產業政策約束,也包括國際政治關係影響等。
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產業創新,可以利用現成的產業資源,迅速完成產業升級,實現跨越性的產業進步。
我國東部地區利用率先開放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抓住發達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承接發展了大量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加工工業,進行了產業創新,不僅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而且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在產業轉移中進行產業創新應當是一次難得的雙重機遇,即歷史機遇的補救和新機遇的開啟。
應當毫不猶豫地抓住這種雙重機遇,積極推進產業創新,加快結構升級,迅速實現產業規模擴張。
產業轉移中產業創新主要是在核心技術方面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產業附加值,註意污染超標等問題。
產業轉移的過程是吸收和改造提高產業發展的過程。
潘未名認為,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由囿於民族經濟和母國利益的“多國國內戰略”向服務於全球範圍內公司利潤最大化的“無國境戰略”的轉變,跨國公司的海外生產對母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產生了不利影響,從而對母國的“產業空心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羅建華等比較系統分析了國際產業轉移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認為國際產業轉移的區域分佈不平衡是導致近年來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重要原因,對中國產業集群形成起著推動作用,加快了東部工業化進程,帶動國內企業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革,形成了更加活躍的競爭局面,改善市場行為,促使產業結構的調整。
總之,產業轉移的效應主要是整合升級效應,不僅會使轉移方自身的結構優化和內部空間聯繫有機化,而且會優化被轉移方的產業結構,從而強化轉移方與被轉移方之間的外部聯繫。
其關鍵的問題在於我們能否把握好趨利避害的過程,特別是要處理好走捷徑與自主研發、技術和品牌創新的關係。
產業轉移在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也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業轉移的可挑選性和替代性。
(二)產業創新路徑之二——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繫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
產業集群是有效的產業創新戰略,是提高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集群式產業創新是以集群的組織方式,運用集群組織優勢,以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為基礎的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通過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產生創新聚集,從而獲得創新優勢的一種創新組織形式。
這種組織的結構介於純市場和純層級兩種組織之間,比市場組織穩定,比層級組織靈活。
藉助這種特殊的組織結構,企業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創新協作關係。
即從單個企業或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通過縱向一體化行為,可以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進入壁壘;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信息的靈敏度;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使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利潤產業等。
產業集群對區域產業創新、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產業集群超越了一般產業範圍,形成特定地理範圍內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互聯結的共生體,構成這一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
產業集群發展狀況已經成為考察一個經濟體,或其中某個區域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從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某種產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意義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看,產業群實際上是在一定區域內某個企業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縱向一體化的發展。
如果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二者結合起來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指產業成群、圍成一圈集聚發展的意思。
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或地區間形成的某種產業鏈或某些產業鏈。
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範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三)產業創新路徑之三——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是指由於技術進步和放鬆管制,發生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的技術融合,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的特征和市場需求,導致產業的企業之間競爭合作關係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劃產業界限。
產業融合是產業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一個新的具有生命力和創新力的發展方式,能有效地提高產業競爭力。
產業融合從產業創造價值層面、產業具有的生產能力層面來影響產業規模,提高產業占領市場和擴張的能力,從而增強產業的增長力和提高產業經濟效益。
產業融合是社會生產力進步和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必然趨勢。
產業融合意味著傳統產業邊界模糊化和經濟服務化趨勢,產業間新型的競爭協同關係的建立和更大的複合經濟效應。
產業融合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也帶來了新的機會及潛在的可能性空間擴展,產業融合對產業創新和產業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和重要作用。
產業融合以後,市場結構會發生更複雜的變化。
產業融合能夠通過建立與實現產業、企業組織之間新的聯繫而改變競爭範圍,使得新參與者進入和開闢新市場,增強了競爭性和新市場結構的塑造,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就業增加和人力資本發展等。
在產業融合中發生的一系列企業合併、併購等活動塑造了新的市場結構;新市場活動反映了價值鏈的一個實質性變化,從簡單的信息傳輸變成為內容的生產和包裝,或提供線上服務和交易。
自由化和競爭使得信息服務的傳輸及發送已成為日常用品,並且將其轉化為低邊際成本、高容量的商業活動,從而改變了當前的市場結構。
產業融合使市場從壟斷競爭向完全競爭轉變,經濟效率大幅度提高。
產業融合中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生產工藝更加先進、生產過程更加合理、生產管理技術更加科學,從而使得生產者能以更加低廉的生產成本來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同時適應消費者所需要的個性化、多品種、高質量的產品。
當消費者從產業融合式的產業發展中得到更高的效用,生產者也從產業融合式的產業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利潤時,資源也就得到了更加優越的配置。
因此,產業融合式的產業創新式的發展,有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市場績效的程度。
[編輯]參考文獻
↑陸國慶.產業創新的動力源和風險分析.南京大學商學院.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15捲2期
↑2.02.1安金明.產業創新的層次性與影響因素研究.企業技術進步2007年11期
↑3.03.1武迎春,汪桂霞.我國產業創新的思路與政策研究.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11捲6期
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A7%E4%B8%9A%E5%88%9B%E6%96%B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1
赏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下载MBA智库,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或投訴舉報。
本條目相關文檔
創新產業演進3頁 節慶產業的創新和轉型3頁 健康產業的創新與思考6頁 (創新管理)創新與產業演進的作用機制研究6頁 產業簇群的創新優勢2頁 創新與服務驅動產業夢想2頁 創新產業競爭的新焦點3頁 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51頁 創新產業研究的主要方法30頁 論區域創新環境及其對創新型產業的作用機制3頁 更多相關文檔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Yixi,咪小鸭,KAER,河河,方小莉,连晓雾,y桑,Lin,寒曦. 頁面分類:產業術語
評論(共0條)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業創新"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导航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個人工具
用戶登錄創建新帳號
打开APP
搜索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1,986个条目
首页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查看
條目討論編輯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載文件 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永久链接
導航
最新資訊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INFP德國默克集團ENFPISTP(人格特質理論)INFJGDP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第一性原理INTJISFP
奶頭樂理論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則情緒ABC理論100個最流行的管理辭彙垃圾人定律21天效應破窗效應SWOT分析模型墨菲定律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最後更改16:44,2016年2月15日.
智库首页-
百科首页-
关于百科-
客户端-
人才招聘-
广告合作-
权利通知-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2022MBAlib.com,Allrights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2707号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MBA智库App查看(我的>帮助与反馈>我的反馈)
知道了
延伸文章資訊
- 1「不轉型,就等死!」疫情重擊,產業準備好了嗎? - 數位時代
- 2成功案例 - 創新經濟資源整合平台回首頁
2020年,新冠肺炎重擊文創產業,松山文創園區及其群聚業者無法倖免。惟幸運的是,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動中小企業創新經濟開拓市場計畫」支持輔導下,金工設計品牌業者 ...
- 3創新的傳統產業也能有高加值 - 今周刊
所謂的「傳統產業」不必然低附加價值,「名記豆腐」、「隆昌雞蛋」與「國巨洋傘」等重視創新的傳統產業,能經營出高附加價值的成果,就是很鮮明的例子 ...
- 4《科技與創新》數位轉型:產業蛻變的力量 - 自由財經
本土新冠疫情延燒,全國升至三級警戒,產業受影響程度不一, ...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善用數位工具,服務業者不用靠著等機會上門,也能化被動為 ...
- 5產業創新 - MBA智库百科
產業創新在許多情況下,並不是一個企業的創新行為或者結果,而是一個企業群體的 ... 他列舉了大量國家由用戶引導企業被動創新的例子,如在日本,消費者把錄象機視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