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覺有「怪癖」 或是缺乏安全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章女士的女兒靜靜,自從一歲斷奶後,每天晚上睡覺前總要咬枕頭毛巾。

章女士擔心會影響女兒的牙齒和嘴部發育,所以看見之後就會趕緊制止。

但是讓人鬱悶的是小傢伙只要咬毛巾,很快就會入睡,夜裡也很少醒過來。

一旦把毛巾拿走,她就大哭不睡覺,即使勉強哄睡了,半夜也會醒過來好幾次。

無獨有偶,李女士的兒子亮亮每天晚上都要和最愛超人玩偶一起睡,只有這樣,晚上才不會哭鬧。

可是,時間長了,玩偶變得又黑又髒,李女士買了一個新的玩具給亮亮,可亮亮不要,吵著鬧著要那個又髒又舊的超人玩偶。

為什麼很多寶寶睡覺時都有這些相似的「怪癖」?記者從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了解到,門診每天都會碰到不少這樣的孩子,有的嚴重的甚至白天外出玩也得抱著,即使上幼兒園也要帶著去。

「其實這是孩子依賴感的一種常見轉移方式,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兒童保健科池霞主任介紹,當孩子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呵護,或者經常獨處時,心裡會感到孤獨與恐懼,這時他們就會從身邊尋找一些替代物,比如奶瓶、玩具,尤其是一些特別柔軟的東西,像毛巾、枕頭、毯子……因為這些柔軟的東西很像媽媽的皮膚和頭髮,抱在懷裡,孩子會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放鬆。

正常的戀物行為無需特意糾正

在臨床上,這種行為又稱戀物行為。

嬰兒期一般來說,寶寶到了6個月以後會開始認人識物,此時情緒開始發生分化,如會認準親近的人,看到陌生人會認生等。

8個月到1歲時,最容易對某些人或物品產生依賴,也就是形成所謂的戀物行為。

池主任告訴記者,戀物行為是一種常見現象,是孩子遇到環境變化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爸媽細心、耐心地照料孩子,孩子就會與爸媽之間建立起一種安全、信任的依戀關係,表現為喜歡依偎著爸媽。

一旦孩子與密切接觸的爸媽分開了,這種安全、信任的依戀關係就會被打破。

於是,孩子就會開始從身邊尋找一些物品來代替。

當他們感到孤獨、焦慮或恐懼時,就會緊緊地抓住這些物品,試圖從中尋找到一種安全感。

「對待寶寶的這種戀物行為,家長大可不必過於緊張。

」池主任說,隨著孩子逐漸成長,戀物行為也會慢慢消退。

因此,家長看到孩子有戀物行為時,無需特意去糾正,但如果孩子的戀物行為影響到日常的生活,如一定要抱著毛絨玩具才能去幼兒園,離開了某樣物件就不能入睡等,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長期使用的依戀物品,要注意清潔衛生,避免細菌滋生,引發其他疾病。

孩子出現戀物行為該怎麼辦?

一是要正確看待孩子的「戀物行為」,要用寬容的心態對待孩子,不要經常在孩子面前提起他的依戀行為,這樣反而會加深他的記憶;二是要多抽出時間和孩子相處,多擁抱、陪伴孩子,滿足他們對安全感的需求,分散對依戀物品的注意力;三是要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從小培養孩子自然入睡。

池主任提醒,如果孩子的戀物行為影響到日常的生活,糾正時要注意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

有些家長為了糾正孩子的戀物行為,會採用各種極端的行為,比如藏物、搬家、轉園等等,這樣反而會使孩子變得更加緊張、焦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除了大人,原來寶寶也會有戀物情結?

寶寶特別喜歡某個玩具或玩偶,一定得抱著它才能入睡,外出旅行也不能少了它,是不是有戀物癖?媽媽該怎麼糾正呢?其實對小寶寶而言,這些類似行為只能說是「戀物情結」或「戀物行為」,是尋求安全感的表現。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