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到來,老大真正的想法,你知道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關注我,擺脫泥濘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昱子。
前天聊到了倆娃相爭,不僅需要方法來安撫,更需要時間去平息。
有一位母親在後台補了一條留言,我覺得很有意思。
「我知道應該有耐心,可看到倆個打來打去,還一起哭,心裡邊好煩呀!時常問自己,到底要生老二?到底對不對?」
說實話,這樣的想法,絕對接地氣、有共鳴!
因為有這樣的想法的人,不僅是你,我也有過呀。
不僅是你我,很多人也都有過呀!
到底對不對?
太煩人,啥時能結束?
黑暗要熬到何時,光明才能來到?
少數人很幸運,可能很快就會見到光明,甚至老二一出生,老大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一家人其樂融融,也不會有「黑暗綿延不盡」的感覺。
但多數人,其實都會經歷從期待、到混亂、到慢慢平靜的過程。
這並不是什麼見證奇蹟的過程,而是多子女家庭相處的大體規律。
了解孩子們相處的規律,一定能幫你更耐心地等待光明!
文|昱子
第一階段:懵懂的等待期
對於老大來說,和老二相處的第一個階段,其實不是小孩子出生之後,而是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期。
這個時期,我們可以叫做:
等待期。
等待期,就好像蝴蝶「破繭成蝶」之前,微妙、緊張、又令人期待!
這段時間 ,用心的父母會為孩子準備很多,比如故事、繪本,試圖通過這些書面的準備給孩子一個心理預期,告訴他們小寶寶的出生大致是什麼樣子的。
這些準備,有沒有必要呢?
當然有必要!
只是,它們不可能、也做不到周全。
畢竟,繪本與故事,都是抽象的知識,畫在紙上、寫在書上,成人可以通過複雜的精密思維,理解其間的意思,但對於低齡的孩子來說,這些畫畫、文字,就好像是隔著靴子在搔癢,有那麼一點點感覺,但是,感受又是似有似無。
曾經有一位媽媽就說,自己在小寶寶出生之前,給孩子準備了《小兔湯姆》系列的書籍,書中的小兔湯姆有一個妹妹,細心地餵妹妹喝奶,一家人其樂融融。
孩子很喜歡這個故事,反覆地聽,還問了大人不少關於小寶寶的問題,她喝奶嗎?她穿什麼衣服?她要和哥哥一起做什麼?
等等等等。
媽媽一時間也很欣慰,心想,這個孩子呀,一定會是一個好哥哥的!
可真等到老二出生,這一切,大不同!
大孩子不僅沒有表現出對小寶寶的親昵,還拿出了大寶的「看家本領」,變得愛哭、脆弱、故意把飯菜撒得到處都是、還尿褲子……
媽媽非常詫異、也十分失望!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呀?為什麼他之前表現得那麼懂事,現在卻不接受弟弟呢?
終於有一次,母子戰爭大規模爆發!
哥哥聲嘶力竭地對著母親喊:「我不要這個弟弟!」
媽媽壓抑怒氣:「你說過,你想要一個弟弟妹妹的!」
「我要湯姆的妹妹!」孩子大喊,「不是這一個!」
媽媽的憤怒一下子點燃:「弟弟已經生了!能扔了他嗎!」
確實,媽媽不可能扔掉弟弟。
但為什麼哥哥的腦子,就轉不過彎呢?
其實,孩子的思維,和大人是不同的!
對於大人來講,只要是弟弟妹妹,不管它是小豬、還是小兔,都是描述的手足關係的故事。
但對於這個四歲男孩來說,可不一樣哦!
他能理解的,小兔就是小兔,湯姆就是湯姆,湯姆的妹妹,就是他即將得到的妹妹。
可當現實展現在他面前的時候呢?
這不是湯姆的妹妹呀!
孩子的思維,就這樣和大人脫節了!
他理解的世界,簡單又粗暴,缺乏變通和高度抽象的能力。
母子之間,也就難免彼此不理解、彼此埋怨。
也許,你也會說,哎,那誰家的孩子就能懂呀!都是讀一樣的繪本,怎麼有的孩子就能明白呢?
但,事實是,每個孩子的理解能力、聯想能力是不一樣的。
之所以造成這種不同,有性別的因素(比如女孩可能更早熟),有性格的因素(比如有的孩子天生就很隨和),也有基因的因素(比如有的孩子的大腦負責抽象、聯想的區域天生就比較發達),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故事、繪本、想像世界的滋潤,但念故事不是下咒語,我們不能強行將理想的效果,推移到每個孩子的身上!
相反,我們要尊重每個孩子在「等待期」中表現出的不同,破繭成蝶,當他的真實反應還隱藏在繭中的時候,我們不知道他真實的花紋是什麼,是璀璨的、晦暗的,還是五彩斑斕的?
一切皆有可能。
不做太過理想的預設,但盡己所能地去引導,就是最好的安排!
此外,補充一句,具象的場景,永遠比抽象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所以,如果你的身邊有年齡相近的孩子,且擁有兄弟姐妹,那不妨多帶孩子去做做客,看到真實的手足相處的場景,是最生動的現實教材。
引導孩子接觸小弟弟、小妹妹,他自然會明白,「湯姆的妹妹」不是湯姆的妹妹,而可能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小寶寶!
第二階段:磨合期
新生兒降臨的第一天,兩個孩子的磨合就正式開始了!
這個過程,短則一兩個月,多則一年半載。
這個時期,很像是《雙城記》的首段:
這是最好的時候
這是最壞的時候
我們都在奔向天堂
我們卻又調頭撲向地獄
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這段時間是最麻煩的!
新生兒需要母親的貼身照料,別人很難替代,老大又突然被奪走了母親,需要外界大量的關注和安撫。
並且,多數的家庭,會讓老大和老二開始接觸的初體驗。
有些興奮的老大沒輕沒重,弄哭老二。
有些沮喪的老大灰頭土臉,對老二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
還有些老大,對新生兒倒有幾分熱忱,但一涉及他最愛的媽媽,他就小嘴一撇,全然不顧母親哺育新生兒的現實:「我要媽媽,我就要媽媽!」
但不管是哪種反應,這段時間,可能是最壞的時候!
卻也可能為良好的手足關係,埋下重要的伏筆!
首先,伏筆來源於父母的態度。
像之前那位給孩子念《小兔湯姆》的媽媽,儘管她和兒子之前爆發了激烈的衝突,也對兒子執著於「要湯姆妹妹」的念頭,感到不可理喻,但她還是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妥
——你一個大人,何必和一個小孩較真呢?
她聽從我的建議,去商場買了一個小兔玩偶。
玩偶到了家,媽媽介紹說:「這是湯姆的妹妹,我把她帶回來了!」
剛開始,兒子很高興,拿過來玩了玩。
過了一會兒,就怯怯地問媽媽:「是不是我們不要弟弟了?」
媽媽假裝輕鬆地說:「可以呀。
」
哥哥「哇」一聲哭出來,抱緊了湯姆的妹妹,又捨不得弟弟:「哇哇哇,不要,不要!」
這時,媽媽問他:「你是不是還是想要弟弟?」
孩子含淚點點頭。
媽媽抱緊孩子,繼續啟發他:「我們來找找湯姆妹妹和弟弟的差別,湯姆的妹妹會哭,還是你的弟弟會哭?你的弟弟會拉臭臭,湯姆的妹妹呢?」
孩子一一回答。
媽媽又說:「弟弟長大了可以陪你玩,你也可以陪弟弟玩。
而湯姆的妹妹,就不能長大了喲!」
接著,媽媽又列舉了很多玩偶和真人的區別,幫孩子體會弟弟與「湯姆妹妹」的不同。
終於,孩子說:「我要等弟弟長大,和他一起玩!」
就這樣,媽媽完成了「磨合期」的重要引導,一方面,她引導自己走出了不理解孩子的窘境,另一方面,她也成功地引導孩子理解了「前景」這件事,讓所有人的向前看,自然磨合起來,就沒有那麼痛苦!
其次,幸福的伏筆,還來源於孩子的自我成長!
有一句話叫做,如果你覺得痛,那恭喜,你在長大。
同樣,大孩子在小寶寶剛來的時候,各種不適應、各種「痛」,其實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成長!
在家庭結構變化的時候,其實我們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心理地震」。
原因很好理解
——你的位置變了!
——你的角色變了!
對於老大而言,從前,他是獨一無二的那一個。
而現在,他只是「其中之一」了嘛!
況且,他還是老大,還是通常意義上,能力更強、責任更大的那一個,怎麼可能沒有一點壓力呢?
所以,給孩子一點消化壓力、自我轉化的空間。
比如,有一位媽媽就按照育兒書中建議的,讓哥哥幫忙給妹妹備尿片、拿汗巾。
這個方法是非常不錯的!很多孩子都通過這個方式,參與到了照顧小寶、感到自己有用的行列中。
但,偏偏這位哥哥就不樂意!
儘管媽媽多次耐心地請他幫忙,但哥哥時常放下尿片就跑,根本沒有耐性做其他。
甚至有些時候,媽媽喊了好幾次,他也懶得來幫忙……
媽媽很鬱悶,覺得這孩子不關心妹妹。
但其實,每個人的情感模式是不一樣的。
有的孩子願意照顧新生兒,有的孩子就覺得照料寶寶,索然無味。
可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愛弟弟、不愛妹妹。
相反,他們只是需要一點時間,確定自己的新位置、找到自己的新角色……
果不其然,半年之後。
我再遇到這位媽媽,她的兩個孩子已經相處得很好了!
哥哥不愛「照料」妹妹,但他對妹妹非常上心。
有一次妹妹發燒,大晚上的去了醫院,哥哥愣是熬到半夜都不睡,非要等爸爸媽媽從醫院回來,看一眼妹妹,才算安心!
這樣的相處之道,不是父母直接教給孩子的,它是一種潛移默化、更是一種自我成長,孩子會在磨合之中,不斷檢視自己的定位,成長出與兄弟姐妹相處的舒適姿態!
這位粉絲的留言也說明了類似狀況
而我們大人能做的,無非是這樣幾件事:
-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不懂事」「不關心人」「壞哥哥/壞姐姐」的標籤:貼標籤只是發泄你的無奈、憤怒,不代表孩子的真我本色
-
容忍大孩子的情緒、錯誤:手足關係是一輩子的事情,一個早期的錯誤,不能改變全局
-
不要試圖讓大孩子照顧小孩子:六歲以下的大孩子與小孩子共處一室,需要成年人在旁監護,孩子畢竟是孩子,需要大人的指導和監護。
-
自我成長,不是放任自流:孩子依然需要你的引導,但引導不是責罵、貼標籤,而是清晰地告訴他,該怎麼做,為什麼。
-
等待,重複:好的行為不是一次養成的,好的手足關係也不是一次磨合到位的!給予足夠的耐心,重複引導孩子。
效果不好,並非你錯,而是時間,暫時還沒有給予你回饋!
-
照顧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如果媽媽沒有一個好情緒、好身體,很難要求她能以良好的狀態面對孩子們。
給予耐心、給予肯定、給予愛,一家人就能一起渡過艱難的磨合期,進入兄弟姐妹相處的下一階段!
孩子就是一株成長的樹苗,大人能做的,就是給予陽光與水,至於開花結果,便是自然而然
「磨合期」之後,手足關係會進入「挑戰期」、「平穩期」。
挑戰期的行為塑造,非常重要!
稍有不慎,「平穩期」即使到來,也暗藏著關係翻盤的危險。
那些成年後手足翻臉的故事,你也聽過吧?
那麼,挑戰期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又會面臨哪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手足現象呢?
我們下次聊。
作者:昱子,新聞人,一兒一女的母親,記錄二孩媽媽的成長史。
微信公眾號:二孩媽媽進化論,一個溫暖、有趣、有用的成長夥伴!
關注我,你可以閱讀文字、瀏覽漫畫,由此得到:
1 努力卻不焦慮的育兒方法
2 跌跌撞撞卻勇敢前進的養育態度
3 擺脫瑣碎細節,實現媽媽的進化
你好,
我是昱子。
我相信,
當媽不是人生的結束,
而是人生的開始。
無論一個還是兩個孩子,
你都值得更好的人生。
二孩的成長史 | 媽媽的進化論
-長按關注-
二孩時代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相信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生育制度的變革,我們即將迎來多子女養育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面對二孩養育的新問題。其實,獨生子女也好,二孩也好,我們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和用心程度,應該說是一樣...
有些痛,生了老二才知道!
作為父母,我們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不論是生活,還是教育,甚至,我們還想多生一個孩子,讓他們可以在父母百年之後還有至親在這個世界。可是,我們給孩子的真的是最好的嗎?或許,很多時候,那只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