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發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秋季天氣變化多端,晝夜溫差大,幼兒的身體嬌弱,很容易患上疾病,尤其是感冒發燒等。

發燒,是孩子父母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流言和傳說的集中地,所以,有必要總結下處理小兒發燒常見的七大誤區,並通過正確解讀來給大家幫助。

誤區一:發燒是一種病。

發燒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個症狀。

有發燒這個症狀的疾病很多,最常見的是感染性疾病,從普通感冒,到嚴重的膿毒血症,都可能會發燒。

吃退燒藥把體溫降下來了,並不意味著孩子病就好了。

誤區二:可根據體溫來判定病情。

低燒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結核;高燒可以是幼兒急疹,也可以是腦膜炎。

體溫的變化規律,對疾病的診斷有一定參考意義,但發燒時,體溫的高低和病情不是成正比的。

相對於發燒的度數來說,孩子的精神反應對於病情的判斷更有意義。

誤區三:發燒要趕快退燒。

發燒是人體對抗感染的一個防禦機制,對病情恢復有一定的好處。

對一般精神反應較好的孩子來說,若沒有出現明顯不舒服(一般認為39°C),不需要給孩子用退燒藥降溫。

誤區四:發燒不用藥不會退燒。

兒童疾病以呼吸道、腸道病毒感染多見,大多會有發燒,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病程過了,體溫也會正常。

在現代藥物產生之前,人們都是靠自愈繁衍下來的,但大部分能自愈不等於就不需要用藥,在燒得很難受時,退燒藥能改善孩子的舒適度。

誤區五:吃了退燒藥,體溫應該馬上正常。

退燒藥起效一般需要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

起效後,體溫一般可以下降1至1.5攝氏度,一般不是降到正常。

退燒藥持續的時間為4至8小時。

藥效過了,體溫還可能再度上升。

吃退燒藥的目的不是讓體溫正常,而是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

誤區六:退燒藥可以預防熱性驚厥。

孩子發燒是否驚厥,和用不用退燒藥沒有關係,而和孩子本身的體質有關。

熱性驚厥一般發生在體溫的上升階段,目前的研究證實,退燒藥不能預防抽筋。

誤區七:發燒了,打吊瓶退燒快。

吊瓶輸液主要用於嚴重細菌感染、不能進食、中重度脫水等情況,不是針對退燒。

兒科門診,需要輸液的情況很少,點滴抗生素或者補液也不會比吃退燒藥退燒更快。

需要退燒時首選口服退燒藥。

總之,發燒對孩子病情是有利有弊的,發燒只不過是疾病的症狀。

家長更應關注的是發病的原因,是否需要口服退燒藥或輸液,應根據病情來決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發燒的十大誤區,你犯過幾個呢?

發燒是孩子最常見的症狀,是父母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流言和傳說的集中地,孩子的發燒分高燒和低燒,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發燒,今天就說一說孩子發燒時家長走過的一些誤區,看看你們都犯過幾個?